《给予树》教学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31 15:29:32

《给予树》教学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我在教学时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2、《给予树》教学反思

〖实录片段一〗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呢?哪话让你也深深同情小女孩?

生:读了“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我很同情她。“一直”说明她盼望了很久了。

师:是啊,她也许是从……就开始盼望了?

生:也许她从懂事一直盼望到了现在。

生:也许她已经盼望了好几个圣诞节了。

师:多么可怜的孩子,一个普通的洋娃娃竟然让她盼得眼都快穿了,心都快凉了。现在善良的金吉祥娅终于让小女孩如愿以偿了。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屏显填空: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反思〗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抓住了文中“一直盼望”、“什么都没有”两个句子进行感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潜意识里和小女孩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内心的同情,更好地感悟到文章蕴涵的情感,达到“以说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效果。

〖实录片段二〗

师:现在这位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学生想象回答后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的话让我听了想流下眼泪,你们在告诉我: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是吗?

师:所以,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

生:爱心树。

生:幸福树。

生:愿望树。

……

师:多美的名字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意在心里种下一棵给予树吗?希望这棵给予树能在你们的心中生根茂盛,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反思〗

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教师一番深情的话语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文章所蕴涵的情感,“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凝练了学生心中的情感,让他们心中的情感不只是停留在内化积淀上,而是通过语言进一步明确了,也是将文章“爱”的主题进行了提升。

3、《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我在教学时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4、《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教师可以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5、人教版《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有幸在镇级公开课上教了这一课的第二课时。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文本对话,培养感悟。

引领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凭借语言文字,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实现语言、情境、精神世界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如在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我从让学生理解“什么都没有”入手,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抓住“一直盼望”,想象“ 她想要洋娃娃做什么?”“她怎样一直盼望?”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也使我的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需要人们的同情。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如在让学生感受小女孩“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可怜,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读。接着出示可怜的小女孩图像配上贝多芬的悲伤的《月光奏鸣曲》及老师解说,此时此刻让我的孩子们说说自己心里想要说的。“她真可怜!”“我想让她快乐。”“我想带她一起回家过圣诞节。”……孩子们说得很精彩,配乐朗读也富有个性。从孩子们的话语间,从孩子们的朗读中,我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这是二读。金吉娅也是这么想的,大家一起读。这是三读。学生的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情感由文本生发,又回归文本。

三、以“情”为线,双性结合。

语文是心灵的学问,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这堂课,我立足于“情感”主线,引领孩子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使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与人物产生共鸣。为了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我注重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因此,课堂上学生诗意盎然、灵气勃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当学生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后,让学生明白,“给予树”不仅在援助中心,更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给予无处不在。然后出示小诗让生仿照着写上一两句,还要求感兴趣的学生自己也能编一首。期间,我还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以及句式,让后进生也能写上几句。写的落脚点落在了学生的情动处。就这样,浓浓的诗意回荡在教室里,充满爱意的给予之花开在了孩子们的心间。

四、课堂驾御,走进学生。

课后,有同事问我:“你班学生为什么举手这么积极?”我说:“那是黑板上挂着的圣诞礼物发挥了作用。”那天刚好是10月24日,晚上就是平安夜,我也是因为这个,才萌发了让课堂上表现得好的学生上台去摘一个礼物的想法。(这礼物包括剪成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片)其实,当初我还在想,礼物是不是太抢眼影响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可后来从学生的《公开课上的我》一文中了解到,学生都将得到礼物作为积极举手的动力,课堂上也无一人目光紧盯礼物。就连我班成绩最差的林邦琪同学,也积极地举起了手,动情地朗读起句子来。由此可见,用送礼物来激励学生的方法在这堂课上运用是成功的。可这礼物难道仅能作为一种激励的手段吗?评课时,有同仁指出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这些得到礼物的同学将表达爱意的诗句写在卡片上再贴回给予树上。让文本中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与课堂上学生自发的对所有需要送去爱的关怀的人的爱的自然融合。同仁一语点破梦中人,这不是对学生灵魂塑造与精神引领的又一大好时机吗?

课堂是灵动的,是不断生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走进学生、聆听学生。可能由于紧张的缘故,课堂上,我只顾自己教学环节的落实,有的甚至没有听清学生说什么。应此,就有林校长的评课:“你在课堂上太严肃了,应该还学生以微笑。”校长这句话意味深长,我欣然接受。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最后一段的教学还不够落实,“为什么把这棵圣诞树称为给予树?” 学生理解还不够透彻等,都有待改进提高。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我们应该让教学反思成为自身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主动反思、深入反思、不断反思,促进个人的发展与提高。

6、三年级上册《给予树》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给予树》教学反思1

《给予树》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 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再品“给予”。这一环节,是通过精读最后一自然段来完成的。读完本段后,先让学生体会妈妈拥抱时的心情,比较妈妈前后的心情变化。接着提出了三个问题:小女孩得到了什么?金吉娅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层层递进,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给予”所折射的深层含义:给予不仅是送、给,不仅仅是让人如愿以偿,不仅仅是意味着放弃失去,也不仅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三年级上册《给予树》教学反思2

情感色彩很浓。作者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诠释了给予的内涵:“给予”不仅是金吉娅自觉自愿给予小女孩洋娃娃的行为表现,还是她为小女孩送去一份最诚挚的圣诞祝福,一片温暖的人间真情。让读者感受到给予是一种快乐,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震撼。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语言过程中了解金吉娅这个人物形象,感受给予的精神。

这篇课文上了之后我有一些浅显的体会:

一、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在体验中学习

本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与文体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对“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这四个词便有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以情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在感受中学习

本教学一开始首先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情感主线,引领学生走进妈妈和金吉娅的精神世界。然后围绕学生找出的感受最深的句子,通过导语、图片、音乐等创设教学情境,由浅入深积极引导,召唤学生心中那份纯朴的人性,使学生受到浓郁的人文熏陶。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是一段情感的宣泄,一种道德的宣扬。只有用心去感受语言才能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获得某种人生的启迪。

7、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我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我先由学生质疑出发,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

孩子在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下,找出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同时也引导他们更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低着头、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堂上,每个孩子似乎都被金吉娅爱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震撼了,大家都在理解中感动,在感动中理解。

另外,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凸显课堂浓浓的语文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体会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份礼物的心情时,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为帮助孩子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 ——;晚上,她盼望——;……(什么时候,她盼望)”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

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个句式“当什么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然后将不同人写的内容连成一首小诗。感觉还不错。

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学反思2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孩子们一直在思考、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孩子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纯粹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分的“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充分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果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仓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孩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仅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超越它。

8、《给予树》教学反思

〖实录片段一〗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呢?哪话让你也深深同情小女孩?

生:读了“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我很同情她。“一直”说明她盼望了很久了。

师:是啊,她也许是从……就开始盼望了?

生:也许她从懂事一直盼望到了现在。

生:也许她已经盼望了好几个圣诞节了。

师:多么可怜的孩子,一个普通的洋娃娃竟然让她盼得眼都快穿了,心都快凉了。现在善良的金吉祥娅终于让小女孩如愿以偿了。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屏显填空: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反思〗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抓住了文中“一直盼望”、“什么都没有”两个句子进行感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潜意识里和小女孩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内心的同情,更好地感悟到文章蕴涵的情感,达到“以说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效果。

〖实录片段二〗

师:现在这位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学生想象回答后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的话让我听了想流下眼泪,你们在告诉我: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是吗?

师:所以,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

生:爱心树。

生:幸福树。

生:愿望树。

……

师:多美的名字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意在心里种下一棵给予树吗?希望这棵给予树能在你们的心中生根茂盛,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反思〗

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教师一番深情的话语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文章所蕴涵的情感,“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凝练了学生心中的情感,让他们心中的情感不只是停留在内化积淀上,而是通过语言进一步明确了,也是将文章“爱”的主题进行了提升。

9、《给予树》教学反思

一、回忆旧知

圣诞节到了,妈妈准备了一百美圆给五位孩子,让他们每个人用二十美圆去买礼物,约好两个小时后一起回家。

可是在购物回来的路上,金吉娅的妈妈却生气了,想知道原因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找找原因。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

1、相信你们一定找到答案了,谁愿意把你找到的交流一下!

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圆做了什么?

⑴ 请1~2位学生读句子。

⑵ 你从他(她)的朗读中体会出妈妈怎样的心情?(生气、疑惑。)

⑶ 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妈妈此刻的心情!(2~3名。)

⑷ 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呢?(金吉娅没有给哥哥姐姐买好的礼物。)

2、金吉娅到底用剩下的大部分钱做了什么呢?

请你自己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答案: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位陌生的小女孩。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句子一:

“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他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⑴ 请学生自己读这个句子。

⑵ 能给“援助”换个词吗?(帮助、救助。)

你认为哪些人是需要帮助的?(老人、穷人、残疾人。)

援助中心给了你一种什么感觉?(充满爱、温暖、快乐的地方。)

⑶ 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呢?(有一个洋娃娃。)

说说对“一直盼望”这个词的理解!

(白天也盼,晚上也盼、睡梦中也在盼望,就是一直盼望。)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1~2名)

⑷ 金吉娅没看到卡片时,想送给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当她看到卡片后,她决定帮助小女孩实现愿望:

虽然她这么做了,可她心里仍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你能用一个词形容金吉娅回家路上的表现吗?(沉默不语。)

⑸ 此刻金吉娅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⑹ 回家后的金吉娅是怎么向妈妈解释的?

2、出示句子二:

“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⑴ 同学们,你们试想一下,这个小女孩没有什么?

(没有礼物、快乐、爱。)

⑵ 小女孩一无所有,而哥哥姐姐与小女孩相比已经有许多礼物了。小女孩是可怜的,我们与她相比幸福多了!

⑶ 谁愿意把这个理由说给我听听!

声音很响亮,说说这么读的原因。

读句子感受。

3、面对如此善良的金吉娅、如此矛盾的金吉娅,妈妈又是怎么做的?

“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妈妈的拥抱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金吉娅你做的是对的,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妈妈也很感动!)

妈妈在不知道原因时很生气,但当她知道原因后,她被金吉娅感动了!

4、此刻的金吉娅是幸福的,她得到了妈妈的理解,试想一下此刻的金吉娅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充分地说。)

四、拓展延伸

这一棵爱心树给小女孩送去了快乐,让她的愿望实现了,可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并没有收到好的礼物,假如你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你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伴着音乐写。)

五、总结

妈妈从生气变为激动,金吉娅从沉默不语变为开心激动,那位陌生的小女孩也露出了笑脸。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

此刻的给予树在那么看来又是一棵怎样的树?

请用下面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在我看来,给予树又是一棵__树,因为__。”(按照这个句式来是说一说)

是的,给予是快乐的。金吉娅的机遇给妈妈带去了感动与骄傲,为哥哥姐姐树立了榜样,给小女孩送去了快乐,为我们送来了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也为金吉娅自己带去了快乐。

这个圣诞节因为有了金吉娅的善良、仁爱而变得特别。让我们也把这棵给予树种入自己的心里,让它在我们的心田永远散发芬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反思】

这份教案历经了数次的修改,才最终定稿。在不断的否定、肯定中我从懵懂逐趋成熟,并且在几位名师的指导下,思路越发清晰。

原本我在设计对于给予树的理解时,只让学生说说这又是一棵怎样的树,后来在我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了这样的修改。

我觉得这样一改确实是神来一笔。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把意思说清楚,表达完整。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如在关注学生这一方面我很欠缺,太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关注学生说了什么,对于学生的回答也没有进行很好地评价与反馈。

这份教案以一条主线串联起来,即以妈妈前后的态度变化这条线贯穿始终,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地进行输理,因而使本次课有点散乱。

在处理句一时,问题问地太散,没有用一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缺乏连贯性与条理性。

可能不足还有很多,不过我还是很开心,因为通过这一次课,我学到了很多,包括一些以前可能没有注意起来的问题被及时地发现,这为我的前进扫去了障碍。

相信在名师们的指导与帮助下我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10、《给予树》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案例】

人教版课标本第五册《给予树》。

一、导入新课,感受心情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给予树》,把题目齐读一遍。(生读)

师:圣诞节快到了,妈妈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分头去采购。两个小时过去了,圣诞礼物买好了,在回家的途中,大家的心情各是怎样?请打开书,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标出最能表现大家心情的词语。(生动笔)

师:谁找到了?

1、兴高采烈:

师:“兴高采烈”什么意思呢?能换个词吗?

生:是非常高兴。

师:那你为什么这么高兴?

生:因为我用妈妈给的二十美元买了很多礼物,所以很高兴。

师:那快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

2、沉默不语:

师:什么是“沉默不语”?

生:是心里很难受不说话。

师:是呀,那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生:因为我用二十美元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心里害怕妈妈挨骂。

生:因为我觉得很惭愧,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

……

3、生气:

师:可妈妈为什么生气呢?

生:因为金吉娅乱花钱。

生:因为金吉娅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没为家人买像样的礼物。

……

师:是呀,透过塑料口袋,妈妈发现了金吉娅用二十美元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她有些生气:(生接读)

师:可后来母亲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妈妈变得很高兴。

师:你是从文中哪个句子体会到的?

生: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动笔划出)

师:是呀,又是什么原因让母亲的心情有了这样的变化呢?

二、以读促思,感悟给予

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第四段,想想金吉娅为什么要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用“~~”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生默读并动笔找。)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陈老师发现不少孩子都说到了这句话:

出示句子:

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师:请孩子们反复地读,细细地读,不放过一个字,你觉得哪个词很难理解或你能从这个词中读懂什么,你抓住它,做个重点符号。

(生动笔。)

1、援助中心:

师:孩子们“援”是这课的生字,把这个词读两遍。(生读)

师:什么是“援助”?

生:援助是帮助的意思。

师:“援助中心”就是一个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

师:孩子们,想想生活中需要援助的人有哪些?

生:有流浪的人;失学的孩子;没有父母的孤儿;贫困山区的人……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需要援助的小女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

生:也许她是一个没有伙伴的人;也许她是一个没有父母疼爱的孤儿;也许她是一个没有童年回忆的女孩……

师:你看,她多么需要人们的帮助呀!而有时谁援助了她?

生:金吉娅。

2、一直盼望:

师:一直盼望又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天天想,每时每刻都在想。

师:那你为什么一直盼望呢?

生:因为没有一个人陪我玩,我很孤独,所以我很想要洋娃娃。

生:因为我一人躺在医院里很痛苦,没有一个人愿意来陪我,我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如果有一个洋娃娃来陪我就好了;……

师:我们看看她有时怎样一直盼望呢?

出示句式:

晚上,她盼望──;梦中,她盼望──;早晨,她盼望──;

师:谁能读出小女孩急切的心情?

(生悟读。)

3、卡片:

师:(看课文插图)孩子们,你们看在商场中有一棵给予树,树上挂着──,其中一张就是一个──,

(生接读)卡片上还有她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你们快看看卡片上写了什么?

生:我是一个失学的孩子,没有东西吃,没有衣服穿,我希望有一个洋娃娃,能陪我度过每一天。

生:圣诞老人,您好!我是一个残疾人,别人都笑我,不愿意跟我玩,您能送我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吗?

……

师:是呀,金吉娅仿佛真的看到了这些情景,她被小女孩的心愿感动了。

(师生齐读。)

师:于是,金吉娅取下____(生接读。)

师:是呀,洋娃娃被寄走了,(板书:洋娃娃),但我知道小女孩她现在的心里一定充满了____。(生说)

师:我们再听听金吉娅又对妈妈说了什么?(生读)

出示句子: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没有。

师:发现了什么?

生:少了“什么都”这三个字。

出示句子: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师: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什么都没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样东西都没有;一点一丝一毫都没有。

师:那她没有什么?

生:没有父母;没有伙伴;没有食物;没有房子……

师: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个别读)

师:圣诞节快到了,却没有一个人对她说圣诞快乐,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个别读)

师:你听,孩子们唱起了歌,打开了礼物,而那个小女孩却孤零零的,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齐读)

师:孩子们,现在这个八岁的金吉娅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她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我觉得她是一个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的女孩;我觉得她有一颗天使般的心灵……

板书:

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三、总结给予,升华情感

师:金吉娅的行动也深深地打动了母亲的心,你看。

出示句子:

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师:孩子们,“偿”是我们这课的生字,把这个词读两遍。

师:什么是“如愿以偿”?课文中将谁的什么“如愿以偿”了?(生说)

师:是的,母亲她知道了,她是怎样夸金吉娅的?(角色体验)

生:金吉娅,我为你感到骄傲!(生读)

生:金吉娅,我的女儿,妈妈觉得你做得对,之前妈妈还错怪你,对不起!(生读)

生:金吉娅,你的行动感动了我!(生读)

……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赞扬金吉娅!(师生齐读)

师:现在呀,陈老师知道孩子们对给予树都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你们能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吗?

生:幸福树、爱心树、天使树、快乐树……

师:是呀,一个洋娃娃,一棵给予树,却寄托了许多人的爱。(板书:爱)愿这样的一棵树永远种在每个人的心中!

师:孩子们,再读最后一段。

(师生有感情地读。)

四、课后延伸,感恩给予

师:孩子们,陈老师知道这个陌生女孩收到礼物后特别高兴,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女孩,你的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好,请同桌互相交流。

(同桌交流。)

生:我很激动,现在有了这个洋娃娃,我不在寂寞了。有人陪我一起玩,一起睡觉,我很快乐,我想对金吉娅说我很感谢你。

生:我想对金吉娅说,亲爱的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心愿,你使我感到很温暖,我现在很快乐,每天晚上都抱着它进入香甜的美梦。

……

师:可孩子们,这个小女孩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她一个忙,就是帮她写几句话感谢金吉娅,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不过你们写的时候要把自己当作谁?

生:金吉娅。

师:好,动笔。

(生动笔,师巡视。)

【反思】

《给予树》是一篇有关“爱心奉献”的故事。课文写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如“你在卡片上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一直盼望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通过体验告诉孩子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当妈妈被金吉娅的行动所感到时,我问孩子,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样赞扬金吉娅呢?”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有的孩子说:“亲爱的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心愿,你使我感到很温暖,我现在很快乐,每天晚上都抱着它进入香甜的美梦。”

三、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这种情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抓住三个表达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生气”,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不同,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课堂的调动也离不开教师丰富的评价语言,对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恰到好处

课堂是个包罗万象的空间,要不断地摸索、探讨、研究,才会成长。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坚信会更加成熟!

11、《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我在教学时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12、《给予树》教学反思案例

【小编寄语】《给予树》教学反思案例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往往能及早的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给予树》教学反思案例

给予是快乐的,在语文课堂上,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金吉娅带给我们的一切!有的孩子在语文课堂上感动得哭了,有的孩子在那小声地抽泣,因为有了共鸣,所有他们很感动。

将这个故事继续,让这份感动延续,这是我想要做的。在教学设计时,我以文中出现的援助中心作为故事继续的载体,利用语文课堂中积累的情感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体会到了幸福,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的活动。

在这次整合课堂上,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一、利用课堂相关视频和音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故事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夕,学生在欢快的圣诞节歌曲中进入教室,环境的给予让学生融合在这样的课堂之中。紧接着圣诞节视频的播放,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的心便自然地融入到了圣诞节快乐的气氛中了。所以说,音乐、视频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二、利用语文课创设的情景资源,碰撞学生内心情感

读陌生小女孩的心愿,这是一个很感人的环节,在语文课堂上,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当信息课上再次出现这个环节的时候,孩子们的心被再次碰撞,他们的心与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再次共鸣,就这样碰触了他们的内心。利用情感教学,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触发点,而情景迁移正是一条好途径。

三、利用故事的可再生性特点,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故事性文章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任务设置上出现了一个难题。思考后,发现整合可以从学科特点出发的,故事性文章的特点就是——再生性,当想到这三个字的时候,灵感就油然而生了。利用“援助中心”这个部门,将故事再编,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又有了新的结合契机。

在这次教学中感受最深的是,我没有说:“今天我们要做是什么,我们要完成的是什么……”但是孩子们说:“我们要干什么……”新课程理念强调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也许就是一种变革吧!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给予树》教学反思案例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幼儿园反思推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教学反思 小池塘教学反思 1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雪儿教学反思 恐龙教学反思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反思 4.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江南春教学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谈礼貌教学反思 24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9词两首教学反思 学会合作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好汉查理》教学反思 爱是一种信任──《好汉查理》课后反思 问出来的精彩纷呈──《好汉查理》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片段及反思 课改呼唤返朴归真的教学──《燕子》教学片断及反思 把握好教学尺度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燕子》教学反思 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燕子》的教学反思 整合课后的反思──《燕子》教学反思 听《咏柳》课后的反思

相关信息 给予树的评课稿 给予父母的一封信作文 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做个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