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教案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中 梁冬林 邮编:476600
教学目标: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论语>>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创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说的是人要有志,有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孔子也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要有志,所谓“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
(二)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其中四个人是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就是陪着长者说话.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谈话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志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
作者邮箱: ldl0079@163.com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教案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中 梁冬林 邮编:476600
教学目标: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论语>>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创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说的是人要有志,有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孔子也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要有志,所谓“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
(二)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其中四个人是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就是陪着长者说话.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谈话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志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
作者邮箱: ldl0079@163.com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江西南城一中 张挥
特色自评:1、层层递进的授课安排和设计
2、问题导引
教学步骤:
1、导入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这就是《子路、曾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课堂,感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感悟经典,感悟生动。
2、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
问题设置:
要读懂《论语》,我看你首先必须了解孔子。你能不能充分调动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尽量丰富地为“孔子”和“论语”各下一个评说和定义?
孔子:思想核心:仁;政治主张:礼治
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论
3、诵读感知
诵读调动:文言的美在读里面
诵读提示:读好文言文,要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字音提示:
乘shèng 哂shěn 俟sì 甫fǔ 相xìang 铿kēng 莫(同暮)mù 冠guàn 沂yí雩yú 喟kuì
句读:
由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教师指正
4、疏通文意
学生接力翻译:
1、《子》是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的一段生动对话,你明白他的各自说了什么?
2、孔子问了什么?孔子提出了什么要求,为这个要求做了什么?
3、子路说了什么?
4、冉有、公西华?曾皙表达了什么?
归纳强调几个重要的有语法现象的语句,下面我们来把翻译过程中提到的重点语句再来强化一遍。
1、毋吾知也
2、如或知尔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摄:夹 亦:只不过 因:接着,继 与(yǔ;参与yù):赞同
5、把握文章的思路和层次
问题设计:
如果我要同学们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你能切分吗?并且用一个字概括段意。
板书得出:问——答——评
6、内容的把握
问题:从内容来看,这是一段围绕什么的对话?文章里提到了吗?是哪句话?
各言尔志
7、析“志”
四位学生各自的“志”是什么?孔子是什么态度?
8、引申阅读
引导体会文中“言志”里流露出的信息和表现:
问题设计:
(1)你认为这篇文章是言出了“志”吗?在“言”志的过程中它还给我们带出了什么没有?
(2)有人说这篇文章折射出很多的信息,带出了什么东西,你有体会、体味吗?就这一点说说。
说明:在交流中,解决达到对文章写作特点,成就的把握;对孔子思想主张的认识;对“与点”的态度的理解。
方法:讨论交流。
9、小结:
一篇短文,如此生动而丰富。其言微,其旨大。
板书设计:
思路:问————————————— 答—————————————— 评
温和、自谦 子路:可使民勇 且知方也 直率 哂之
轻松亲切活跃 各言尔志 冉有:可使是民足如其礼乐,
融洽、平等 以俟君子 谦虚 叹之
公西华:端奉甫,为小 相 更谦虚 惜之
曾皙: 浴、风、咏 洒脱 与之
流露体现:
循循善诱 志趣、性格 神情态度 思想、态度
了如指掌 政治主张
讲究方法
课的思路:
知——诵——译——构——意——引——结
作者邮箱: chenreng@163.com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
博爱县职业中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
(2)疏通文意,把握思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感受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感受孔子的形象及其教育思想、教育魅力。
三、教学难点:
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古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各组成员分别活动,由分担角色朗读上升到扮角色表演。活动的原则是:由读到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在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表演中体会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气质和风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邀请嘉宾的形式展示出孔子的画像,然后借机介绍孔子和《论语》)
相关资料(由课件展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课件显示学习目标)
二、朗读体会:
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小组分角色朗读,演绎古代版的“孔子讲学”情景。)
应注意的字词:
哂相铿沂喟雩冠
2、再读。要求: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小组分角色朗读,用现代语言演绎现代版的“孔子讲学”情景。)
(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思考问题:
(1)从内容来看,这一段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你能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吗?
3、品读。要求:把握性格,感受魅力。(模拟情景对话,要求展示出人物的性格。)
讨论问题:
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
子路:直率自信,粗疏鲁莽。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
孔子:热情严格,谦和亲切。
三、谈学习感受:
在你心目中,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的课堂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四、经典语录激志:
(学生齐声朗诵以下经典名句,深刻领悟古代大教育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诲。)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结束语: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教育场景,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这,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无穷魅力,也是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无穷魅力。
作业:给学生布置如下思考题:
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板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思路:问志————述志————评志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读、探究,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现自己的优势,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课型】新授课【教法】品读讨论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同学们,你们了解孔子吗?
(展示)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他曾编订《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解题:理解侍坐的意思及几个人物的名、字。
2、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以“志”为线索,围绕着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展开。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三、品读课文揣摩人物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2、分组讨论归纳每个人的志向及性格特点。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志向是什么?从他们的语言、动作及神态上可看出各自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通过以上环节意在让学生理解四人各自的志向及不同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分析畅谈,不求有明确的标准答案,重在有所感悟。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千乘之国,其性格是好勇自负、粗豪刚直,也比较鲁莽、轻率;冉有的志向是使百姓富足,性格谦虚敦厚、谨小慎微;公西华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其性格是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的志向则是一幅百姓安乐的礼治图景,体现着儒家的礼治思想,其性格从容不迫、洒脱放达。
4、探讨写法: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四、突破难点拓展提升
1、教师引导学生简析孔子对四人述志的态度。
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三个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故哂之。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则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而唯独对曾皙是赞同的。为什么呢?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在文中主要是通过他对曾皙志趣的评价表现出来的。“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的理想的表述。孔子把以礼治国达到太平盛世当做最大的人生快乐,即个人理想与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相统一。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3、学生谈自己的梦想。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1、归纳文中的重点字词。
2、课下阅读《论语》,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记录其言行,全面了解人物风貌。
附:板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孔子问志
弟子言志
以礼治国
孔子评志
6、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实用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掌握有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
2.赏析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
3.了解儒家的核心思想
教学内容分析 《论语》文言经典
教学重、难点 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人物的性格理解和儒家的核心思想
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论语>七则》,此次教学要强化对儒家核心思想的理解
媒体资源选用 PPT
教学环节与过程
一.导入:《<论语>七则》
二.整体认读:
1.正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落实实词和难解释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散读课文,整理文章思路
(2)问志——述志——评志
全文以言志为线索,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的年龄、个性、志趣
4.人物形象分析:
(1)品读文章有关人物对话及动作描写,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反复朗读,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孔子:①既热情又严格
②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③高屋建瓴,及时将学生的发言上升到“礼志”的高度。
子路:直率而不谦让
①“率尔而对”(动作描写):体现性格的轻率,鲁莽
②子路的语言:体现其远大抱负,骄傲的情绪
③夫子哂之
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
①冉有的语言“如其礼乐”:既有抱负又谨慎估计自己的能力
“以俟君子”:态度谦恭,说话有分寸
②公西华的语言“非曰能之,愿学焉”:平易谦和,语气委婉
“愿为小相焉”:态度谦虚
曾皙:洒脱自然
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举止持重,风度高雅,超然于世
②曾皙的一段场面描述:“暮春……”:从容自在,超脱逍遥
此部分需要学生反复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把握孔子思想态度
1.朗读全文
2.孔子为什么对曾皙言行持赞同态度?
儒家的核心思想:礼让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翻译文中重要字、句
3.课外阅读《论语》的部分章节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案
(435300)湖北蕲春县城关高中李怡安
15571587098/liyian1142@163.com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二.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其思想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四弟子述志
【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教学时数】
45ⅹ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突破重点
一.导入
《论语•先进》上所记载了一位教育家与他的弟子们的一个故事:这个教育家诱导他的弟子畅谈理想并点评他们的理想。这位教育家是谁呢?(孔子)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春秋时代,走进这位教育家的课堂,来感受圣人的教育,来欣赏他的“贤”弟子们的精神风貌。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具
《侍坐》人物表
(人物年龄,来源于相关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60岁公西华:名“赤”,18岁
子路:名“由”,51岁曾皙:名“点”,年龄可能
冉有:名“求“,31岁不会超过子路
四.课文结构
【明确】1。孔子问志2。弟子述志3。孔子评志
五.突破重点
四弟子述志
1.四弟子述志
子路(由):治“千乘之国”,让人“知方”,“率尔而对”。
(从政,重视礼治,抢述己志,充满自信)
冉有(求):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如其礼乐,已俟君子”。
(从政,重视礼治,虚怀若谷)
公西华(赤):“宗庙”,“会同”,“愿为小相”,“非曰能之,愿学焉”。
(从政,重视礼治,态度恭谦)
曾皙(点):莫春者,率“冠者”、“童子”,“浴—”,“风—”,“咏—”
(当教师,重视礼教,既不谦虚又不自傲)
2.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与评价
【明确】“哂由”,“与点”,肯定求、赤。
3.“礼乐”解释
【明确】儒家教育感化人的两种手段。礼,指典章制度、道德行为的规范等;乐,指音乐,它是实行“礼”的手段,指通过艺术美的熏陶,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知“礼”,其内容与本质都离不开“礼”。
4.《侍坐》主题
【明确】《侍坐》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难点/文言基训
六.解决难点:
1.孔子为何“与点”?
【明确】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孔子济世不成之后产生的这种避世思想,其“消极”中含有“明智”。
2.孔子“哂”由,你觉得是否应该?
(孔子“哂”由的结果,造成以后逐个点名发言。/在当今社会,如无自信表现,过分自谦很难将自己“推销”出处。董建华曾在竞选香港行政长官演讲时,自称“当仁不让”,类似子路,并未受到世人讥笑,也不应遭受讥笑。/读一篇作文:《要敢于表现自己》)
3.师生对话时,曾点鼓瑟,这是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为当时风俗)
七.写作特点
【明确】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人物的志趣、风度、教养、思想与性格等,从而使文章显得深刻而生动。
八.文言基础知识训练
1.字词正音
哂(shěn)之端章甫(fù)小相(xiàng)比(bì)及舞雩(yú)
2.通假字
鼓瑟希(稀)莫(暮)春者
3.古今异义词
比:古义是“等到”,今义是“比较”。
端:古义是“用整幅布做的礼服”,今义是“一端”、“极端”、“端正”等义。
与:古义是“赞成”,今常用作关联词。
或:古义是“有的人”,今常用作选择连词。
安:古是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全”、“安静”等义。
4一词多义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则何以哉(用,做)
如
如五六十(或者)
如其礼乐(至于)
撰
撰写(写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5.词类活用
鼓瑟希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
端章甫端、章甫: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风乎舞雩风:名词活用为动词,吹风,乘凉。
6.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吾与点也:“也”表判断。句意是我赞成曾点啊。
倒装句
不吾知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
则何以哉:疑问句宾语前置,即“以何”。
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是我的志向才能和他们三位所谈的不同。
7.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论语》: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附:作文
要敢于表现自己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绅有两个女儿长得很美,凡是到他家的客人都对他的女儿赞不绝口,而他却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们都是丑八怪。”时间久了,他的话被传了出来,于是一直到女儿老了也没有媒人登他家的门。
这个乡绅因为“谦虚”而说出的话却被当成了真,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虽然有些夸张,说明的道理却很值得深思。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谦虚的美德,然而,曾几何时,“谦虚”这两个字被曲解了,仿佛只有否认自己的才能,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才算谦虚。实际上,承认自己的才能,甚至当众表现,都不能算是不谦虚,因为表现才能的目的在于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他并向他请教时,虽“未出茅庐”,却敢“定三分天下”。而后随刘备南征北战,终于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假若他当时为了表示“谦虚”,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能担当重任”等词语来推托的话,也许刘备早被灭掉了。
所以,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别人充分了解你的才智,才能得到施展你才智的机会。
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伯乐的重要性。而韩愈在《马说》中则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方面人们苦于找不到良马,另一方面真正的良马又被埋没。既然世上“伯乐”如此稀少,“千里马”为何不“毛遂自荐”?
有些人总是说什么“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试问:从“不露相”的“真人”要他何用?难道说从不发表自己见解的人才算“真人”?难道说永远搞不出科研成果的科学家才算“真人”?若是这样,科学家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倒不如换上一些只知道服从命令、墨守成规的机器人。
有些人看到别人——特别是年轻人做出成绩,总爱泼上一盆带着“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等字眼的冷水。其实,们在讽刺别人“不谦虚”的同时,正充分暴露了自己摆老资格、居功自傲的骄傲本质。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尤为重要。新一代年轻有为的人们,千万不要因犹豫而失去良机,以致遗恨终身。只要你有能力,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你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负,立志为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书标题]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幼年丧父,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当作圣人。他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侍坐:学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叫做诗坐。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后人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思路结构: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其中“志”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1.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2.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3.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四.思考并回答:
1.第一段写孔子启发诱导学生言志。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了孔子在教学上哪些态度?
明确:讲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他对他的学生说,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们大,你们不敢讲话。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这反映出孔于对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另一层意思是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而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这反映出孔子教育学生时,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2.第二段写弟子述志。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师生明确: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明确: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明确: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明确: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3.第三段写孔子评志。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明确: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三个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育志的内容,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故哂之。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4.这样看来,孔子是肯定他们三人的治国方略,相信他们的治国才能的,那为什么他要说:“吾与点也”呢?
明确: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但是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由于到处碰壁,孔子自然也会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就很突出。《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穷矣……”,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孔夫子既然懂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晚年深感自己的主张难以推行,以为诸侯们已经“舍之”,面对这样的现实,就应该“藏”了。孔夫子考虑到自己的处境,所以说“吾与点也”。从政治国的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和人办教育吧。“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学生一起“咏而归”,倒也很潇洒。所以“不求为政”的曾点能得到孔子的赏识。
5.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又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比较苦闷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平时我们景仰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一、教学目标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
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
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我平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习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
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或,有人。则,那么。如……则……假设语气。)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
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
★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二是抛出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激将学生,要学生们畅所欲言。
★问:那么,这四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确: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
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从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
总结: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
★问:他们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可以加上动作词帮助体会三人不同语气))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为何这样言志?)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
★问: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直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学生可能会有的发言:
生:曾点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没有被夫子表态,他另辟途径。
生: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与前三个人是不同的。
生:他说的不是具体自己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
生:云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能是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感觉求雨好象与灾荒,贫穷等连在一起的,这里边说明人们生活很富足安乐。
生: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生:曾点描绘了一种隐士的生活,十分恬淡。与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师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
★问: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
★问: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么样言志的?
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
★问: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后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
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
★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
礼。为国以礼。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
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
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己发言的行为不谦让,而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
勇轻礼。
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知道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可以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
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试想民众没有安全感,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谈何安心礼治?同样,经济不富足也谈不上礼,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没有一个平等和平的外交环境,国家之间恃强凌弱,也不可能有“礼”。如美伊战争的造成的动荡,以及恐怖事件层出不究,又谈何礼治?!这三个方面都是礼实现的途径或保障。三弟子在实现“礼治”上各有偏重,在态度上对礼也有一定的轻视。这是同一层次问题不同方面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态度。
只有曾点的礼治社会,表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和谐社会”吗?
我们今天再读《论语》,是不是也获得了治国的启示?最后让我们看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请同学们下课后再找一些《论语》中关于“礼”的文章来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