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二十问 学案一等奖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桃花源记》二十问 学案一等奖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2-11-22 06:05:31

《桃花源记》二十问 学案一等奖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桃花源记》二十问 学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1.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

  2.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3、文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

  4.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

  5、《桃花源记》)《醉翁亭记》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6.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请想一想并写出作者写作的意图。(2分)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8.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9.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10.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1.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1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1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14.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或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15.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

  16.“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17.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

  18.(2分)南5f{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19.你认为作者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2分)

  20、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请结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1)活动(2)穿戴(3)心情评分:本题3分。每答出1个要点,给1分。照抄原句扣1分。

  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5: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6:一是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是寄托自己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7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8: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9、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0: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1: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1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3: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14(1)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15: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1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7: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18: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19: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

  20:城市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问题提供创意性的解决途径

2、《桃花源记》二十问学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1.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

  2.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3、文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

  4.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

  5、《桃花源记》)《醉翁亭记》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6.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请想一想并写出作者写作的意图。(2分)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8.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9.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10.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1.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1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1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14.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或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15.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

  16.“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17.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

  18.(2分)南5f{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19.你认为作者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2分)

  20、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请结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1)活动(2)穿戴(3)心情评分:本题3分。每答出1个要点,给1分。照抄原句扣1分。

  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5: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6:一是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是寄托自己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7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8: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9、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0: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1: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1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3: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14(1)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15: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1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7: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18: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19: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

  20:城市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问题提供创意性的解决途径

3、《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鲜美、俨然、诣”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诵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前自学

  1、走进作者

  《桃花源记》选自《》,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又名。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然yǎn()然qiān()mò()yì()太守

  bīn()纷垂tiáo()叹wǎn()刘子jì()

  语()云便要()还家

  3、对照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

  为业:缘溪行:

  夹岸:落英:

  渔人甚异:穷其林:

  平旷:良田美池之属:

  悉如外人:怡然自乐:

  所从来:咸:

  阡陌:先世:

  邑人:不复出焉:

  皆叹惋:延至其家:

  语云:欣然:

  不足:既出:

  诣:问讯:

  4、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如此:古义今义

  津:古义今义

  5、一词多义辨析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向:寻向所志耽耽相向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6、你的疑问词语

  你的疑问句子

  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用自己的词语概括)

  2、《桃花源记》以什么为线索行文?

  四、自测自评

  1、按原文填空

  (1)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桃花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3)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2、字词意思解释

  为业:夹岸:杂:异:穷:

  平旷:属:悉:怡然自乐:

  咸:问讯:

  3、句子翻译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5、《小石潭记》导学案(两课时)(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字音。

  3.掌握课文的现代文翻译。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学习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一、知识链接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二、预习检测

  1.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运城人,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划线字注音。

  huáng()竹佩环()清冽()翠蔓()参差()()

  披拂()寂liáo()佁然()翕忽()幽suì()

  犬牙差互()日光下澈()俶尔()悄()怆()

  坻屿嵁岩()()()蒙络摇缀()()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⑵俶尔远逝

  4.说明句中加点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⑵斗折蛇行斗: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⑷凄神寒骨凄:寒:

  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来可见。

  三.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整体感知文章

  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⑵根据课文段落,分析各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第一段描写了、、以及潭边的。

  第二段描写了和。表现潭水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的岸势的来写。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的气氛。

  第五段描写了同游者。

  四、再次默读课文,用文中原话独立完成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五、补充内容:

  1.本文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与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作者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无人赏析,四周被竹林环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与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形成强烈的比衬,表现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

  2.学习各种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拟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板书: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游鱼、潭水溪身、岸势幽深冷寂

  (动静结合)(清澈)(曲折蜿蜒)(参差不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2.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一、合作学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使用了哪些动词?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2.第(2)段中潭水有何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写潭水?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3.第(3)段中描写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4.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要点: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要点:

  二、通读文章,把握脉络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要点:

  2、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要点:

  三、当堂检测;

  1.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是,不是)

  A.闻水声,如鸣佩环。B.皆若空游无所依。C.似与游者相乐。

  3.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⑴“伐竹取道”与上文“,”呼应,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⑵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

  ⑶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6.据要求填空

  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7.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

  写鱼动态的句子。

  写鱼情态的句子。

  8.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却又无处不在写。

6、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熟读并背诵课文。

  2.复习“说”和“记”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3.通过读文感受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名所体现的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寄寓了父母美好的愿望。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学习散文家苏洵的一篇代表性散文——《名二子说》,体会这位父亲为儿子取名字的良苦用心。

  二、作者简介。

  苏洵,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27岁才发愤读书。仁宗庆历七年举进士不第,归来将所写文章全部烧毁,刻苦攻读数年,大有长进。后到了京师,经欧阳修推荐,名声大振。一生仅当过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等小官。参与修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六国论》为其散文名篇。

  三、解题。

  对于“说”这种文体我们都不陌生,在初一我们曾学过《爱莲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种文体的特点。

  “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四、诵读并正音。

  轮(l€鷑) 辐(f€¢簦▃h n) 仆(p ) 辙(zh€椋?

  五、课文理解。

  1.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车字旁”,都与车有关。

  2.了解古代的车,知道“轼”“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挂图)古代的车是木制的。它由车轮、辐(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盖(用来遮阳防雨的车盖)、轸(车厢底部的横木)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轼”则是车厢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而“辙”则是指车行后车轮的印迹。

  3.作者为什么要以此来给他的两个儿子命名呢?

  理解课文重点依据以下实词:

  “若”“虽然”“去”“惧”“不外饰”“由”“是”“仆”“毙”“免”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你对“轼”和“辙”这两部分有何新的认识?

  由于古人乘车是立乘,所以如果没有了“轼”,那么车就不再完整了。而对于车行后的印迹“辙”,根据课下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车翻马死则都与这个印迹无关。

  5.理解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一片希望。

  父亲之所以给他的儿子起这样的名字,是由于苏轼从小就豪放不羁,不善于外饰,他担心苏轼会因此遭祸,所以苏洵给他起了“苏轼”这个名字来警戒他。而对于苏辙,他处事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祸福之外,所以给他起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六、知识拓展,了解“大小苏”。

  苏轼:北宋诗人、词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21岁中进士,曾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政治上不满王安石变法,和旧党意见也有分歧,故新旧两党执政时,均自请离开朝廷,任地方官多年,最后被贬至惠州等地。是一位全才作家,诗、词、散文造诣都很高,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代很有影响。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赤壁赋》等。

  苏辙:北宋文学家。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9岁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但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晚年定居许州颍川(今河南许昌)。政治态度与其兄相同,文学创作自幼受父兄影响,文风与其兄接近。擅长各种文体,以书信和亭记最为出色。有《栾城集》。

  七、熟读背诵课文。

  八、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更加认识了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就连名字这样的生活细节他们也能煞费苦心,表达无限的希望,那么请大家从考查自己的名字说起,做一次家庭采访,写下令自己感动的记录,让我们大家彼此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洵的《名二子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长子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大家还记得他父亲的担忧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教师穿插介绍写作背景。)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复习有关“记”的文体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

  2.正音。

  遂(su€?  寝(q n)  藻(z o)  荇(x€靚g)

  四、理解课文。

  1.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签书公事”。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记“夜游”之时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四年了。文中哪句话交代了他“夜游”的兴致缘由?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请同学们注意“欣然”的意思是高兴的样子。

  “入”字用拟人修辞,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和他做伴,作者把无情感的月光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也衬托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夜游的地点选在承天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他又为什么唯独找了张怀民做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当时张怀民也被贬黄州,二人的心境相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二人的心境相似,遭遇相同。“相与步于中庭”,可见两人关系甚笃。

  3.作者仅仅用了18个字来描写月下美景,他通过简洁的文字,采用比喻修辞给我们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月夜图呢?

  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带给人凄清空灵之感。

  4.作者借助月色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他对月色的描写带给我们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丽淡雅的境界,表达了作者被贬谪之后,多年来为世俗所累的疲惫心情暂时得以解脱,闲适、超凡脱俗之情溢于心胸。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作者贬官后,心情抑郁,但仍有进取心。在自然美景中排解苦闷,找寻精神寄托。惋惜无人赏月,揭示世人都为名利奔波,为世俗所累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超凡脱俗、鄙视世俗、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6.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以“闲人”自谓,读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应怎样理解?

  “闲人”指清闲的人。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此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

  五、背诵课文。

  六、小结。

  作者以自己面对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情怀道出了这一人生的真谛。我们在随着苏轼欣赏月下美景的同时,更不要忘记体会他的那份洒脱,磨难中也有独享的美景。

7、《桃花源记》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2)仿佛若有光。仿佛: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4)悉如外人。悉:

  (5)具答之。具:

  (6)问今是何世。世: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

  (8)皆叹惋。惋:

  (9)便扶向路。扶:

  (10)及郡下,诣太守。及:诣:

  (11)处处志之。志:

  (12)欣然规往。规:

  (13)未果,寻病终。未果:寻:

  (14)后遂无问津者。津:

  (15)既出,得其船。既:

  (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17)不复出焉。焉:

  (18)停数日。停:

  (19)咸来问讯。咸:

  (20)设酒杀鸡作食。设:

  (21)武陵人捕渔为业。为:

  (2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

  二.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解释为:。

  三.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今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今义: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今义: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今义:

  ⑹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今义:

  五.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②寻病终(副词)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②寻向所志(名词,)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③处处志之(助词,)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②遂与外人间隔()

  向:①寻向所志()②眈眈相向()

  得:①便得一山()②得其船()

  闻:①鸡犬相闻()②闻有此人()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②乃不知有汉()

  五.成语

  (1)世外桃源。

  (2)豁然开朗。

  (3)无人问津。

  (4)与世隔绝:

  (5)怡然自得:

  (6)鸡犬相闻:

  六.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初极狭,才通人。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七、本文的叙事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按照线索概括课文内容:发现桃花园→_____________→做客桃花园→离开桃花园→_____________

  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

  武陵人捕鱼为业()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其

  不足为外人道也()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见渔人,乃大惊()寻向所志()

  乃寻

  乃不知有汉()寻病终()

  便舍船()便扶向路()

  舍向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

  便得一山()处处志之()

  得志

  既出,得其船()寻向所志()

  2、“咸”、“并”、“具”、“皆”,在文言中有时跟“都”的含义相同,有时又不同,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字跟“都”的含义不同的一项。()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皆叹惋。

  3、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项(  )

  A、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

  B、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

  C、武陵人捕魚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

  D、问今是何世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8、《《世说新语》两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课题:《<世说新语>两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

  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1

  一、学习目标:1.了解刘义庆及《世说新语》2.积累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3.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重礼守信。4.学习一些刻画人物的手法,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期行》、《乘船》中包含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教法学法]

  运用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即认读、品读、创读进行教学。首先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再在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二.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前准备: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尊君在不()华歆()辄()避难()难之()王欲舍()携拯()()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②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③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⑤幸尚宽,何为不可?”⑥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⑦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⑧遂携拯如初。⑨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三)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著有《世说新语》,还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东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

  (四)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莫良于火;索道于世者,莫良于诚”,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则有关诚信的小故事《期行》。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2)歆辄难之()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4)太丘舍去()(5)既已纳其自托()

  3.翻译下面语句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翻译:

  ②尊君在不?翻译:

  ③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

  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翻译:

  ⑤幸尚宽,何为不可?翻译:

  ⑥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翻译:

  ⑦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翻译:

  ⑧遂携拯如初。翻译:

  ⑨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翻译:

  4.文学常识填空

  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时代)文学家。主要著有《》、《》,本文《期行》和《乘船》出自《》,它是时期“”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朝代)至(朝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三、疏通《期行》句篇

  1、学生同桌一人读一人翻译。2、教师检查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

  3、教师精讲,重点点拨(文化常识:谦称与敬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有:愚、鄙、敝,卑,窃,臣,仆(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不谷;(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4、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五、课文内容分析:

  1.为什么陈太丘和友人都认为是对方失约?2.怎样看待“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连七岁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从小要做一个重礼守信的人。

  4.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六、短剧:第二天,陈天丘和友人在路上相遇,他们都能说些什么呢?

  七、当堂训练:阅读《期行》,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引之()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

  八、小结: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难行。

  九、布置作业: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父到洛(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一节课绐同学们介绍了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大家还记得吗?(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交流学习方案(方案应有学习步骤的安排,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还可以有疑难问题的提出)。

  2、选定并修改完善学习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确定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4、“'宁可以急相弃邪?”是设问还是反问?

  5、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1、个别提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舍”意思一样吗?

  2、共答题(1)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

  3、《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动作描写,简直像几幅漫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吗?并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四、当堂训练:

  (一)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荀巨伯探友》完成后面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胡贼攻,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去()(2)贼既至()

  (3)遂班军而还()(4)一郡并获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六、布置作业(完成《学与测》)

  七、板书

9、《《论语》六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课题:《<论语>六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0

  学习目标: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了解孔子及《论语》;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3.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课前自学提要: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乎()不愠()罔()殆()默而识之()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检查预习

  (一)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为(wèi)不亦说乎(shuō)B.罔(wǎng)默而识之(shì)

  C.愠(yùn)敏而好学(hào)D.殆(dài)不亦乐乎(yuè)

  2.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是以/谓之“文”也。

  (二)填空:《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好:耻:

  下:厌:诲:倦: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从:

  (2)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3)下面短语或句了,翻译时要调整词序,试着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3.何有于我哉!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课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⑹默而识之(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二)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5分)

  (三)“而”的用法有:A表顺接,B表转接等,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7分)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

  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四)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① ,不亦说乎?② ,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⑤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4分)

  (五)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①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智慧是经验之母——达•芬奇

  ②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牛顿③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五、小结

  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识记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析。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打算。

  四、当堂训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2.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3.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5.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

  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五、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六、作业:延伸阅读训练

  (一)《论语》节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同意思是:2.诲女知之乎同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2.诲女知之乎?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把蜡烛点燃。②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③阳:这里指阳光。④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⑤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

  (三)《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鲁哀公:鲁国国君。③迁:转移。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译文:

  4.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浏览()署名()沉疴()

  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板书

10、《背影》(第一课时)问题导读(生成)-评价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的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4.学习本文匠心独运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5.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学习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导读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遍默读,找出该积累的字词: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颓唐

  举箸琐屑惨淡勾留典质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郁郁于中______________

  第二遍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先独立思考,再与本组内的同学交流。

  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2.文中有几处描写“我”眼泪的语句?眼泪与父亲背影有何联系?

  3.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4.请你向大家说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爱。

  第三遍品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文中的感染力。

  思考: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作者抓住什么做为表现角度命题立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记叙文写作——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诉衷情》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最新中学教案 《桃花源记》二十问 学案一等奖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朱自清《春》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满分作文作文指导(七年级上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导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李清照《声声慢》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蜀道难》导学案一等奖(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精品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乡愁教学反思(九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北师大版《朱鹮飞回来了》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反思 二十四节气演讲比赛 北师大版《手上的皮肤》教学反思 二十四节气的主题演讲 二十四节气雨水暖心节日祝福语83句 二十岁的说说221句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