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承天寺夜游》 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班级小组姓名编号:
学习目标
1、诵读:读出文章韵味,达到熟读成诵。
2、品味:感受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感悟: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诵读、品味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知识链接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苏轼21岁中进士,满怀报国热情,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至此42岁的他被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写本文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虽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以“闲人”自居,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是真正得意。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前)
1、我知道苏轼的作品有《》、《》、《》、《》、《》等。
2、我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写出易读错的字并注音)
(1)(2)(3)
3、我能对照注释,解释全文。(写出重点字词并解释)
(1)(2)(3)(4)
4、细读第一段,这段话叙述作者寻伴夜游的事。时间:
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5、品读第二段
作者用“”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写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本段未用一个“”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月下景物很多,作者却只写“、”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
6、月下赏景,作者感叹??但耳。多项选择对此句理解正确的选项有()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闲人”,这里指苏轼有职无权,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E、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交流•协作对学:自主学习1---4群学:自主学习5--6
三、展示•激励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并能主动质疑或解疑
四、深化•引领
读了苏轼的这篇“微博”,你一定很想发表评论。
五、巩固•拓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2)念无与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
(4)水中藻荇交横(5)盖竹柏影也
2、根据提示诵读课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起因人物景感
()()()()
课后反思:
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邮编:416501
单位名称:复兴中学
姓名:彭蓉
职称:中一
详细地址: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县复兴中学
一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应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培养自己的学习文言文能力。
二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个字,却蕴涵深厚,文章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比较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由于想象力欠丰富,学生在学习本课文时可能对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领会文章要旨时比较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写作背景作详细介绍。由于学生比较活跃,我的教学目标指向能力养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文言文的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游记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文为优美的文言游记,我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运用自学——情景的教学模式。选用问题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及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利用录音机、小黑板等教学手段进行。
七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1、查阅苏轼生平,了解苏轼。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教师教学准备:1、上网查阅资料,钻研课文,参考精品教案,认真备好课。
2、录音机及磁带。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那皎洁的月亮;喜爱那朦胧的月光;喜爱那月色中的山川与草木。月亮正如横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难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体会月夜带给我们的美感吧!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其词开豪放派新风。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洲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洲,寓居于承天寺,本文就写于这一时期。
(二)查一查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遂:念:相与:
盖:但:欣然:
2、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读一读
1、师朗读。
2、学生自读,师作朗读指导(随时正音,点拨句子停顿)。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语句顺畅,停顿正确。
4、教师指名诵读,师生评价。
(四)想一想
1、整体感知
生读后思考:
这篇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答案后回答:(1)寻友夜游(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学生回答意对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如不能解决,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①、作者虽贬黄洲,成为“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豁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或者句子。
师点拨: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他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因此,文章融情于景,处处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雅趣。
②、师问:作者与好友欣赏到了月下美景,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生答:作者通过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绘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点。
③、师问:你能具体说说这几个比喻句吗?
师点拨: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当作水中来比喻,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④、师问: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
师点拨: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处处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却能处处找到。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此阐明了这一真谛,但结尾的“闲人“点睛,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情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对美是如此执着地追求啊!
(五)说一说
(!)教师: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我们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
(六)背一背
把自己当作苏轼,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自由背诵课文。
(七)作业:
比较柳宗元与苏轼两人写作时心境的异同。
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3.体悟作者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又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合称“苏辛”。“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80),苏轼罹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他没有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积极寻求解脱。本文正体现了他这种旷达胸怀。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②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住户、人家
③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④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⑤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2)一词多义
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用默读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试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寻伴夜游;②庭院月色;③月下感叹。
2.想想苏轼为何夜游。
明确:①自己被贬,心情郁闷不平,想出去走走。②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一同赏月。
3.作者为何寻张怀民?
明确:“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作者去寻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表明他与怀民的感情很好。“怀民亦未寝”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人有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志趣。
4.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哪句?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细地读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5.作者仅仅用18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比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盖竹柏影也”能体会到作者恍然大悟的心情,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正侧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
6.文中“闲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闲情逸致的人。作者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最后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7.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明确: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汲汲于名利等。
师总结: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四、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闲寻伴夜游(闲人)
欣赏月色(闲情)月下感叹
抒发了作者淡泊、宁静、
乐观豁达的胸襟
五、课外拓展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从而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示例: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熟读并背诵课文。
2.复习“说”和“记”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3.通过读文感受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名所体现的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寄寓了父母美好的愿望。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学习散文家苏洵的一篇代表性散文——《名二子说》,体会这位父亲为儿子取名字的良苦用心。
二、作者简介。
苏洵,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27岁才发愤读书。仁宗庆历七年举进士不第,归来将所写文章全部烧毁,刻苦攻读数年,大有长进。后到了京师,经欧阳修推荐,名声大振。一生仅当过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等小官。参与修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六国论》为其散文名篇。
三、解题。
对于“说”这种文体我们都不陌生,在初一我们曾学过《爱莲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种文体的特点。
“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四、诵读并正音。
轮(l€鷑) 辐(f€¢簦▃h n) 仆(p ) 辙(zh€椋?
五、课文理解。
1.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车字旁”,都与车有关。
2.了解古代的车,知道“轼”“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挂图)古代的车是木制的。它由车轮、辐(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盖(用来遮阳防雨的车盖)、轸(车厢底部的横木)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轼”则是车厢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而“辙”则是指车行后车轮的印迹。
3.作者为什么要以此来给他的两个儿子命名呢?
理解课文重点依据以下实词:
“若”“虽然”“去”“惧”“不外饰”“由”“是”“仆”“毙”“免”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你对“轼”和“辙”这两部分有何新的认识?
由于古人乘车是立乘,所以如果没有了“轼”,那么车就不再完整了。而对于车行后的印迹“辙”,根据课下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车翻马死则都与这个印迹无关。
5.理解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一片希望。
父亲之所以给他的儿子起这样的名字,是由于苏轼从小就豪放不羁,不善于外饰,他担心苏轼会因此遭祸,所以苏洵给他起了“苏轼”这个名字来警戒他。而对于苏辙,他处事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祸福之外,所以给他起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六、知识拓展,了解“大小苏”。
苏轼:北宋诗人、词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21岁中进士,曾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政治上不满王安石变法,和旧党意见也有分歧,故新旧两党执政时,均自请离开朝廷,任地方官多年,最后被贬至惠州等地。是一位全才作家,诗、词、散文造诣都很高,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代很有影响。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赤壁赋》等。
苏辙:北宋文学家。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9岁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但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晚年定居许州颍川(今河南许昌)。政治态度与其兄相同,文学创作自幼受父兄影响,文风与其兄接近。擅长各种文体,以书信和亭记最为出色。有《栾城集》。
七、熟读背诵课文。
八、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更加认识了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就连名字这样的生活细节他们也能煞费苦心,表达无限的希望,那么请大家从考查自己的名字说起,做一次家庭采访,写下令自己感动的记录,让我们大家彼此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洵的《名二子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长子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大家还记得他父亲的担忧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教师穿插介绍写作背景。)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复习有关“记”的文体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
2.正音。
遂(su€? 寝(q n) 藻(z o) 荇(x€靚g)
四、理解课文。
1.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签书公事”。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记“夜游”之时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四年了。文中哪句话交代了他“夜游”的兴致缘由?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请同学们注意“欣然”的意思是高兴的样子。
“入”字用拟人修辞,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和他做伴,作者把无情感的月光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也衬托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夜游的地点选在承天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他又为什么唯独找了张怀民做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当时张怀民也被贬黄州,二人的心境相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二人的心境相似,遭遇相同。“相与步于中庭”,可见两人关系甚笃。
3.作者仅仅用了18个字来描写月下美景,他通过简洁的文字,采用比喻修辞给我们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月夜图呢?
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带给人凄清空灵之感。
4.作者借助月色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他对月色的描写带给我们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丽淡雅的境界,表达了作者被贬谪之后,多年来为世俗所累的疲惫心情暂时得以解脱,闲适、超凡脱俗之情溢于心胸。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作者贬官后,心情抑郁,但仍有进取心。在自然美景中排解苦闷,找寻精神寄托。惋惜无人赏月,揭示世人都为名利奔波,为世俗所累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超凡脱俗、鄙视世俗、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6.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以“闲人”自谓,读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应怎样理解?
“闲人”指清闲的人。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此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
五、背诵课文。
六、小结。
作者以自己面对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情怀道出了这一人生的真谛。我们在随着苏轼欣赏月下美景的同时,更不要忘记体会他的那份洒脱,磨难中也有独享的美景。
5、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学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资料链接】
①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②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2、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山中。梁武帝继位后,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3、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4、康乐,即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汉族。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
5、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入山林,在美好的自然景物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常常在文章、书信中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喜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一、自主先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能与其奇者()
遂()藻()
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解衣欲睡:
(7)欣然起行:
(8)步于中庭:
3.作者及文体简介
(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书”的意思是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弟弟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探究
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5.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理解?
6.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
7.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三、拓展导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节叶具焉 具:__
(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
9.[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10.[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不超过11个字)
11.[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不超过12个字):
12.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四、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答案】
1.tuíyùsuìzǎoxìng
2.(1)消散(2)四季(3)交相辉应(4)坠落(5)争相跳出水面(6)想要(7)愉快地(8)庭院
3.(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信回谢中书的信(2)《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三苏
4.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能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6.作者在文中创造乐一个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抒发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微妙的心情。
7.同:写景异:⑴表达方式的不同:前者主要运用乐描写和议论;后者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记叙。⑵思想感情的不同。
8.(1)具:具有(2)为:画
9.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10.这些文字是: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1.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2.A
6、《记承天寺夜游》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如“念”、“步”、“但”等。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把握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能熟练地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词语的积累和内容的理解。
2、写法上的特点。
学法指导:
先利用字典和工具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再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调动文言词语储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再揣摩作者在文中借景抒情的真正意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的字音。
寝()藻荇()()
2、解释下面句中加黑词语的含义。
解衣欲睡()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
月色入户()念无与乐者()庭下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每句划分一处)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念无与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查阅资料,将有关作者的知识和本文的背景知识写下来。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文学家,其词与齐名,合成,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其散文与并称;其书法与
并称。本文作于作者被贬时所作,选自《》。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有《》、《》。
5、认真读课文二-----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下来,课上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记叙的内容。
2、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五)精读课文,探究写法特色。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采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2、本文语句中有记叙、写景和抒情,请分别指出来。
(六)讨论:
1、本文最后一段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七)小结:本文写月夜之美,还是写心境之闲?说说你的理解。
(八)、背诵课文。
三、巩固•延伸
1、文章的作者是朝的文学家。(2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念无与乐者庭下积水空明
3、根据你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面加黑的词语。(3分)
蓬门筚户废寝忘食乐不思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分析比较《满井游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6、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7、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3.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背景透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题目解说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2.给下列加粗注音。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
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
3.填空题。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4.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1)解衣欲睡欲:
(2)欣然起行欣然:
(3)遂至承天寺遂:
(4)盖竹柏影也盖:
(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5.解释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探究案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5.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三、课堂小结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四、拓展延伸
背诵诗文,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参考答案
一、
2.suìqǐnzǎoxìngbǎijiěkōng
3.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
4.(1)想要,正要(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4)原来是(5)共同,一起(6)清澈透明(7)考虑,想到(8)只是
5.
(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3)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
1.
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
起因:月色优美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5.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8、《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导学单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导学】
1、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一、初读课文
1、读准节奏(A+B+C)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再读课文,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文意。
1、解释下列词语(A+B+C)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于中庭()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下列句子(A+B+C)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三读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A+B+C)
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A+B+C)
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B+C)
4、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B+C)
5、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B+C)
6、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几层意思?(C)
四、作业:
1、导单(ABC类已标出)+背诵
一、翻译句子。(A+B+C)(25分)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本文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_之列。(A+B+C)(21分)
2.描写月下承天寺庭中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的___________修辞手法,为我们营造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B+C)(9分)
3.“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A+B+C)(6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C)(5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7-2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ニ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
级,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刷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B+C)(5分)
A.相与步于中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B.生平过虎丘才两度/先自度其足
C.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皆若空游无所依D.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B+C)(10分)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3.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B+C)(19分)
9、《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
2.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3.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了解游记的常识
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将自己在晚上在承天寺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一篇美文。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3.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自主学习
(一)正音释义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解()衣遂()至
未寝()藻荇交横()
2.解释下列词语。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整篇文章。
源
三、合作学习
1.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为什么这句描写景色的句子会成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2.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10、《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预习重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三、预习过程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怀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2.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
4.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习自测
(1).(自主)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写出夜游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先学交流:
各小组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对预习案的预习自测情况进行交流(小组长组织好).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三、精读探究,揣摩运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写出两个借月抒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小百科: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八年之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3略。
4、(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光照进门内,高兴地起来散步。
(4)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5、(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课时
三、1、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记叙,描写,议论。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发的惆怅和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