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级下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永久的悔》级下册)

时间:2023-01-14 14:44:06

《永久的悔》级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永久的悔》级下册)

  学科 语文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永久的悔 班次

  教学

  媒体 教学

  准备 学生巩固生字、熟读课文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学习文章平时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过程

  方法 抓住叙事散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

  重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

  难点   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永久的悔”,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和感悟作者“永久的悔”。

  讲授新课,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围绕“永久的悔”,在文章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的结构层次:(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2、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重点研读,分析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2、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3、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一辈子几乎没笑过,日日夜夜盼着儿子早日归来,直到去世也未见儿子一面。】

  4、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6、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表达了自己心中留存的永久的悔意,不该离开自己的家乡,不该离开自己的母亲!痛说了自己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品位关键句,触及作者内心

  朗读这4句话,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1.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

  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年轻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拓展练习

  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板书

  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本文的结构层次:(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教学

  反思

  后记

2、《永久的悔》级下册)

  学科 语文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永久的悔 班次

  教学

  媒体 教学

  准备 学生巩固生字、熟读课文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学习文章平时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过程

  方法 抓住叙事散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

  重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

  难点   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永久的悔”,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和感悟作者“永久的悔”。

  讲授新课,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围绕“永久的悔”,在文章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的结构层次:(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2、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重点研读,分析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2、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3、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一辈子几乎没笑过,日日夜夜盼着儿子早日归来,直到去世也未见儿子一面。】

  4、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6、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表达了自己心中留存的永久的悔意,不该离开自己的家乡,不该离开自己的母亲!痛说了自己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品位关键句,触及作者内心

  朗读这4句话,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1.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

  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年轻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拓展练习

  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板书

  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本文的结构层次:(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教学

  反思

  后记

3、《永久的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学科 语文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永久的悔 班次

  教学

  媒体 教学

  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课文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过程

  方法 抓住叙事散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探寻尽孝的意义,懂得尽孝。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

  重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

  难点   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

  走进作者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山东清平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精通12国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著有《天竺新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一)、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

  迎样盈眶简陋俯拾皆是唾手可得模糊懵懵懂懂寄人篱下耕耘孤苦伶仃轮廓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痛苦、悔恨。】2、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是我‘永久的悔’”作者“永久的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第十段。】

  3、这个“悔”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悔”字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4、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2、请学生默读课文。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具体写了一些什么?

  【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具体写了“白的”,“黄的”和“红的”“白的”指麦子面,“黄的”指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指高粱饼。】

  3、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4、学生讨论,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5、我们大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永久的悔”这篇文章的看法和体会。

  【1、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在平实中饱含深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题:及早尽孝。2、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课后作业

  1、默写本课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板书

  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怀恋母亲

  教学

  反思

  后记

4、《永久的悔》导学案(第一课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四)

  2、《永久的悔》

  主备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

  2、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3、体会文章平实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学习重点:2、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学习难点:3、体会文章平实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一、学前准备:

  1、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生,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是当代语言学家。著有散文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盈眶()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懵懵懂懂()寄人篱下()

  二、课前预习导学。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感情最真实、最深切的句子,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三、课堂研讨探究

  1、速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3、悔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悔”在“我”心中是“永久的”?文中用了哪些词给这三个字做了更深刻的解释。

  4、为什么悔?

  7、悔的表现是什么?

  四、当堂巩固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白面馍馍()轮廓()够呛()简陋()

  懵懵懂懂()唾手可得()

  2、题目中的“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五、应用与拓展:美文欣赏《孝心无价》毕淑敏

  (1)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2)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3)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4)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5)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6)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7)“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8)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9)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10)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作者为什么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

  2、从中了解出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是什么吗?

  3、第9小节“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一句中,“它们”具体指什么内容?为什么说“它们等值”?除了第8小节列举的孝心之外,你认为还可以以什么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白云

5、《永久的悔》导学案(第二课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四)

  2、《永久的悔》

  主备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味文章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2、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学习重点:体味文章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一、学前准备: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a、比喻依靠别人过活。()b、糊涂,不明事理。()

  c、比喻非常容易得到。()

  d、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e、只要弯下腰来拾,到处都是。()f、简单粗陋。()

  二、课前预习导学。

  本文题为“永久的悔”,朗读课文,试说说“悔”的内容是什么,从“悔”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

  三、课堂研讨探究

  1、品味语言读下列句子,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四、当堂巩固训练。

  1、给加粗的词语注音

  后悔()俯拾皆是()简陋()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孤苦伶仃()无缘()够呛()

  模糊()轮廓()懵懵懂懂()寄人篱下()

  耕耘()白面馍馍()

  五、应用与拓展:小作文练习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6、《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

  二、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三、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永久的悔”,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二、探究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三、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具体有哪些吃的呢?白的黄的红的。

  3、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

  4、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四、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互查:(检查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印象。)

  二、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3、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4、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5、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3、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四、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课文的成语,并加以解释。

  2、课后练习题第一题和第三题

7、《抒情散文专题复习指导》课堂实录(原创)(公开课)(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同学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到我班指导工作。

  其中调考刚刚过去,大家也看了得分情况,哪些题丢分最多?哦,文言文的简答题、论据及其作用、文学作品阅读。对,文学作品阅读几乎是全军覆没。太难啦!但能不能放弃呢?不能,如果放弃了这一块,我们升重点中学的梦想就会破灭。不行。我们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来分析一下近几年深圳中考语文试卷中文学作品阅读板块的情况,看能否找出一点规律。(投影)“深圳近6年文学作品阅读题概况:2007年:《今夜看萤去》,抒情散文,783字,选自《中学生阅读》2005年度佳作,15分,共4小题;2008年:《一生的戒指》,叙事散文,755字,选自《青年文摘》2008年第3期,13分,共5小题;2009年:《大唐柳色》,抒情散文,1074字,选自《诗文选粹》第6辑,14分,共5小题;2010年:《天上的星星》,叙事散文,1094字,选自《读着》2009年第23期,13分,共5小题;2011年:《古藤》,抒情散文,1188字,选自《诗文选粹》第2辑,15分,共5小题;2012年:《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叙事散文,1028字,选自《读者》2012年第11期,共5小题。”让学生发言,教师归纳:两种散文交替出现,2013年考抒情散文的可能性较大。加强抒情散文阅读训练。什么是抒情散文,什么是叙事散文?我们来回忆初一初二所学的课文: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莫怀戚的《散步》,属叙事散文;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应属于抒情散文。就阅读而言,抒情散文比叙事散文更深一些,难理解一些。恰好,我们赶上啦!我们打算精选8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再加两篇近几年的深圳市中考选文,探讨一下,看它究竟怎么出题,怎样答题才能拿满分。

  抒情散文,作者不会空洞的抒情,好的抒情散文,他都会借助某一事物某一景物,以此为载体来抒发感情。(幻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物”,往往用描写,“情”“志”,往往用抒情和议论,“描写”“抒情”“议论”属于表达方式;我们要懂得一点所写的“物”的文化内涵。即象征意义,“象征”属于表现手法。

  例如:“月亮”“粽子”“柳枝”。

  “月亮”,就会想到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月亮,代表了相思。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与亲人朋友相距百里千里,很难团聚,空间距离很远,但共有一轮明月,由于公务缠身、商务缠身,往往月圆人不圆,只得“明月千里寄相思“。”粽子“,说到粽子,就会想到屈原,他行吟泽畔,怀石投江,是对楚国的失望,是空有抱负而不得实现的悲愤,是爱国。那么”柳枝“呢?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诗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发的是离别之情。“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希望朋友亲人留下来。

  下面,我们来阅读2009年的深圳市中考选文《大唐柳色》。10分钟,看作者究竟向借“大唐柳色”来表达什么呢?中考时,一篇文章也只能用12分钟左右。怎么提高速度呢?“第一步:速度全文,整体感知”,将表达感情和观点的词句做记号,“第二步:浏览习题,留下印象”,“第三步,再读语段,逐一解题”,“第四步,筛选要点,组织语言。

  点四位同学,板书答案。

  分析答题情况。

  13题。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品格节操;感叹现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答对1点给1分,答对两点以上给3分。)这道题,设问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其实就是问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局部服从整体,主旨弄清楚了,局部就明白了。思路理清了,才知道每一段、每一句话在整体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命题者打破常规,将本题放在首要位置,是别具匠心的。要正确回答这道题。必须对行文思路有清晰的理解。有难度。

  第14题,第④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照应文体;承上启下;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唐人潇洒多情的风范神韵;增添诗意文采;引出下文的想象与抒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以上给3分。)

  回答作用:要注意层次:结构上的,内容上的,感情上的。

  某句或某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开头句子的作用:①总领下文;②总结上文;③引起下文;④为下文做铺垫;⑤承上启下(过渡);⑥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⑦承接上文;⑧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⑨推动情节发展。(需结合该句的具体位置来作答)

  2、内容上的作用:①点明中心(揭示主旨;②深化主题(中心);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⑤设置悬念;⑥升华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作答)

  3、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

  4、反映任务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

  5、推动情节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4、引用诗句的作用:增强文采,抒发。。。。。。的情感;

  5、第二人称的作用:一般兼有拟人的意味,使语言生动;便于直抒胸臆。

  6、设问的作用: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第15题:请看第7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仙”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

  答案:栩栩如生、翩翩似仙、摇摇欲坠

  第17题:第13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3分)

  要求:与原文衔接自然;(1分)有意蕴,令人回味。(2分)(酌情给分)

  示例一:“但是,大唐柳色依然夜夜入梦。”

  示例二:“这,大概就是现代人的悲哀了。”(此例为原文结尾)

  好文不厌百回读,我们再来齐读全文。

  家庭作业:《天利38套第34套》中的抒情散文阅读《燃烧的月亮》第15---19题

  余国芳

8、《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永久的悔》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

  二、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三、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永久的悔”,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二、探究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三、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具体有哪些吃的呢?白的黄的红的。

  3、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

  4、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四、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互查:(检查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印象。)

  二、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3、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4、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5、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3、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四、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课文的成语,并加以解释。

  2、课后练习题第一题和第三题

9、《永久的悔》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音、形、义,领悟词语用法。

  2、了解记叙性散文的特点,练就阅读和写作基本功。

  过程•方法

  1、朗读课文,领悟文章情感。

  2、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重点

  1、品味重点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2、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质朴而寓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诵“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当代孝子捐肾救母——田世国颁奖词”。(多媒体课件展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百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田世国用他的行动尽了孝,可又有几个人可以无悔如他呢?季羡林老人的一篇《永久的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未能尽孝的孩子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之情。

  (出示:永久的悔 季羡林)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三、初读课文,培养感情。

  1.听写,检查预习情况。(字词音义)

  (掌握积累字词,为本文学习扫清基本障碍)

  2.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领悟文章情感)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获得启迪)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

  阅读全文,思考并回答:

  1.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就是我永久的悔”。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字包含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2.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感情——“悔”字里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2.开篇设疑——点明“永久的悔”(1~2)

  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3~9)

  结尾扣题——照应“永久的悔”(10~11)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五、品味关键语句,触及作者内心

  季老:一位世纪老人,对母亲的思念绵绵不绝;对自己的悔恨挥之不去。他把这种复杂的感情都倾注于笔下,见证于字里行间:(多媒体课件展示)

  读下面句子,体会作者平实语言所蕴涵的感情。

  1.(点明朗读)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讨论明确: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点明朗读)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讨论明确: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点明朗读)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不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讨论明确: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4.(点明朗读)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归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讨论明确: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空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六、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

  作者永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受尽苦难,做儿子的未能尽孝,以致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底下。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中间叙述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中间叙述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2、家庭的基本情况及作者的幼年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这与“悔”有什么关系?(讨论)

  学生回答后明确:家庭的基本情况及作者的幼年生活情况特点—“苦”。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予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了“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七、拓展(多媒体课件展示)

  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看法。

  八、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2.结束全文:永久之悔 何止季老

  天下儿女 及时行孝

  九、作业(多媒体课件展示)

  1.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2.实践——为母亲洗一次脚

  2011-05-30

10、《永久的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味文章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2、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

  1、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清平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及《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吐火罗文研究、印度佛学、东方文化、比较文学、唐史研究及中外关系史等广泛领域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吐火罗文》一书,是季老85岁后用英文冲刺的作品,其学术价值极高。

  2、给划横线字注音

  迎养()盈眶()简陋()轮廓()

  誓愿()够呛()模糊()耕耘()

  俯拾皆是()唾手可得()懵懵懂懂()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本文题为“永久的悔”,朗读课文,试说说“悔”的内容是什么,从“悔”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吃的”经历。试说说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并想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作文练习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读下列句子,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阅读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了“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红色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下划线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第三段中蓝色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

  二、1全文以“永久的悔”为线索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2、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第十段。

  3、本文的结构层次:

  (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4、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三、1、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没能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果。从“悔”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我”的自责、后悔以及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2、不离题,这样写恰恰是为了表现主题。通过回忆自己“吃的”经历,写出了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这正是作者离开母亲的原因之一,同时,回忆自己的吃,也渗透了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作者也由此更加思念母亲。

  第二课时

  一、(1)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年轻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4)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课外拓展阅读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表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解析:应整体把握本段内容,明白母亲为什么能在明知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还能去关心儿子、体谅儿子,“悄悄地”的意思自然也就明白了。

  3.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了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解析:插叙部分是不依时间次序插入的文章情节。本文的插叙部分有三处,答一处即可。注意不要把作用丢掉了。答作用时要联系文章中心。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解析:“扑”“挡”是动词,写出母亲为什么“扑”和“挡”就行了。

  5.不能替换。因为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如果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受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解析:此种类型题首先应解释所给词的不同含义。然后比较它们用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解析:应抓住重点词语来分析。最后一段中作者写道“热烈而深沉”和“开的烂漫”,表现出作者已懂了,并且走出了阴影。

  7.不好。因为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相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旅鼠之谜》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概括性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人七年级(下)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体味和推敲句子”学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由讨论式教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教学总结(高一上册)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金色花》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最新中学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与评析 《永久的悔》级下册) 《风筝》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只追前一名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上册) 《赤壁》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七年级一、二班辩论会程序 (七年级上册) 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在沙漠中心》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永久的悔教学反思 永久的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