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核舟记》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3-01-14 10:40:05

《核舟记》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核舟记》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2、《核舟记》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一)、【知识链接】1、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二)|预习点兵。

  1、给下列字注音。罔()贻()有奇()黍()糁()髯()

  褶()膝()楫()篆()狭()

  2、重点词语释义。能以径寸之木:为:罔不:楫:篆章:因势象形:盖:神态:尝:贻:可:峨冠:隐:诎:倚:

  3、写出本文的通假字:

  4、积累文中倒装句并翻译。(1)尝贻余核舟一译:(2)又用篆章一译:(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

  (三)、初读课文,将文章第3段翻译在下面。

  课堂研讨展示

  1、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再读课文,交流:(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思考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

  (2)、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东坡画扇(宋)何远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注释 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⑤姑:暂且。 ⑥发市:开张。 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逾:走出。⑨逋(bū):拖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某家以制扇为业()译:

  适父死()译:

  至懊悔不胜而去()译:

  (2).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B.非故负之也(故意)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D.即以付之曰(把)

  (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译: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当堂反馈】

  填空1.《核舟记》选自张潮编的《》。作者(),字(),()人。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3.黄庭坚是()朝的文学家,字()。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二、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译: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

  3.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译: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

  我的反思:我还有哪些问题没弄透?老师在教学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课外拓展延伸及作业】

  按空间顺序写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3、《核舟记》《大道之行也》《三峡》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2

  姓名班级

  23、《核舟记》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尝贻余核舟一罔不因势象形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鲁直左手执卷末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诎右臂支船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其船背稍夷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技亦灵怪矣哉!

  2、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明末散文家。该篇选自清代编辑的。

  2、“技亦灵怪矣哉”中的“灵怪”与开头的“”相照应,这叫首尾呼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的赞叹。

  3、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4、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把核舟上的事物、数量说得如此详细显得太罗嗦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4.《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

  盗窃乱贼而不作矜、寡、孤、独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礼记》,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编纂。

  2、文中“大道”“大同”分指什么?

  3、文中“大同”社会有什么特征?寄托了作者什么思想?

  26.《三峡》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乘奔御风

  重岩叠嶂 属引凄异属:引:

  有时朝发白帝 良多趣味

  林寒涧肃 略无阙处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时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的著作最有名的是,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

  2.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

  3、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②③

  4、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核舟记》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自主学习,回顾内容

  1、核舟的雕刻者是____,概括他雕刻艺术的词是____。

  2、雕刻者的手艺奇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了他雕刻的“________”这一作品。

  4、作者观赏了这一艺术品后的感想和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结构是_______。

  二、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1、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几段?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来?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核舟各部位的雕刻内容有?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3、欣赏下例语言探究人物的什么性格

  (1)中俄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各隐卷底衣褶中。

  (2)佛印绝类弥勒……与苏黄不属。

  以上句子表现出苏黄二人的_________佛印又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3)居右者椎髻仰面……若啸呼状。

  (4)居左者……若听茶声然。

  以上句子表现了两个舟子,一个是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

  4、雕刻是为了巧妙地表现主题,那么,这件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_____

  三、展示反馈(组员间互检自主学习)

  四、反思收获

  五、当堂检测

  1.《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2.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3.文中描写苏东坡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描写佛印外貌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5..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

  6.“启窗而观,雕栏相望”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7.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

  8.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9.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10.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__________。

  六、提升巩固

  (一)、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台阶》(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研讨与交流

  1、快速浏览课文,试填写故事情节。

  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因为父亲是怎样造起有高台阶的屋子的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2、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有关父亲的语段,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①从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的人。

  ②从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的人。

  3、找出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的语段并进行分析。

  台阶是父亲的、,为了造台阶,父亲付出了、

  作者的情感:4、你最喜欢本文的哪段描写?请赏析一个片段。

  5、你的阅读疑惑:

  三、自测自评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凹()凼()硌()涎()水

  揩()噶()筹()划黏()

  撬()尴尬()过瘾()唿()嗒

  熬()住憋()住门槛()

  2、为了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文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都很成功。请熟读课文,并从文中摘录有关词句。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6、《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鲜美、俨然、诣”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诵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前自学

  1、走进作者

  《桃花源记》选自《》,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又名。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然yǎn()然qiān()mò()yì()太守

  bīn()纷垂tiáo()叹wǎn()刘子jì()

  语()云便要()还家

  3、对照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

  为业:缘溪行:

  夹岸:落英:

  渔人甚异:穷其林:

  平旷:良田美池之属:

  悉如外人:怡然自乐:

  所从来:咸:

  阡陌:先世:

  邑人:不复出焉:

  皆叹惋:延至其家:

  语云:欣然:

  不足:既出:

  诣:问讯:

  4、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如此:古义今义

  津:古义今义

  5、一词多义辨析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向:寻向所志耽耽相向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6、你的疑问词语

  你的疑问句子

  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用自己的词语概括)

  2、《桃花源记》以什么为线索行文?

  四、自测自评

  1、按原文填空

  (1)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桃花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3)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2、字词意思解释

  为业:夹岸:杂:异:穷:

  平旷:属:悉:怡然自乐:

  咸:问讯:

  3、句子翻译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8、《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张艾平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文本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课前预习:(第一阶段)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

  1、孟子对大丈夫的诠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四、当堂检测:(第三阶段)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威武不能屈

  2、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出现词类活用的词语并翻译词语意思。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句子翻译。

  (1)富贵不能淫

  (2)此之谓大丈夫。

  五、自我评价

  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小组合作:优良中差

  心得体会:

9、《三峡》(预习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者 吴泽强 上课日期

  课题 三峡(预习课)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积累文言词语。

  2、熟读课文,理解本文大意。

  3、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学习

  重难点 1、准确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学法

  指导 1、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2、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譬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学习程序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资料: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水经注》是我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题目解说:

  此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200公里。因瞿塘峡挺拔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险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说。

  【预习导航】

  一、诵读课文2-3次,默读1-2次,参阅课文下面注释。

  本文作者是(填朝代)学家,选自《》。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峡、峡和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之间。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注意把握节奏(句中停顿)。

  第1段:①自三峡七百里中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段: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①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②绝巘多生怪柏。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4段:①每至晴初霜旦。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给加点的注音:略无阙()处飞漱()

  重岩叠嶂()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乘奔()御风素湍()绿潭绝巘()怪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3.解释下列加点重点字词的意思:

  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不以疾也()虽乘奔御风()()飞漱其间()

  绝巘多生怪柏()则素湍绿潭()哀转久绝()

  良多趣味()属引凄异()略无阙处()

  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略无阙处()(2)哀转久绝()

  5、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2)虽乘奔御风(古义:)今义()

  (3)略无阙处(古义:)今义()

  (4)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今义()

  (5)良多趣味(古义:)今义()

  6、翻译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本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的两方面的景象:先写三峡的,后写三峡的。文章通过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三峡的无比之情。

  8、理解性默写

  1)、《三峡》中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三峡的句子是:

  2)、《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

  3)、正面写“猿鸣”的句子是:

  引用歌谣,侧面写“猿鸣”,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4)、文中能总评三峡春冬时节山水树木特征的句子是:

  三、熟读成诵。(全文共155字。)同桌或小组互查,老师抽查。自主自觉,互促互助

  附: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几乎没有/毫无中断的地方;重重悬崖,层层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有时皇帝有命令急需传达,早晨就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空的泉水和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崖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的确/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打/下霜的早晨,树林清冷/凉山涧寂静/静肃,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啸,(声音)接连不断,(腔调)凄凉而怪异,在空旷的山谷里回旋荡漾,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夫们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远离毒品关爱生命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写作指导与训练课 捕捉生活的瞬间,彰显人物的性格 ——人物细节描写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雪》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摆渡》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敬畏自然》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脊轩志》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字音训练专项备课资料(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核舟记》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节妇吟教案一等奖(粤教版八年级上册)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七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教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八年级二班“古诗苑漫步”主题班会主持人台词 (八年级上册) 伟大的悲剧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兰亭集序》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孝》作文指导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选修)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健康、文明上网”主题班会说课稿主题班会稿(七年级)

相关信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考试提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字词复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活动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伤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