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时间:2023-01-14 21:51:08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与朱元思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成诵。

  2、借助页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3、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等,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重在朗读,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提高其审美能力。

  3、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所抒发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各位同学,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请大家先看一幅古代的山水画卷:你看江水碧波荡漾,两岸高山危耸……这就是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卷》,图中所画的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为之倾倒的美丽的富春江!今天,我们就到这美丽的富春江来游山玩水!

  2、在正式开始这趟快乐之旅之前,我先给大家找了一个导游——吴均。下面就让我们紧跟着他的脚步走进文章《与朱元思书》,去领略美丽的富春江山水风光。

  3、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①请学生给下列字词注音:

  缥(piǎo)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líng)

  嘤(yīng)转(zhuàn)鸢(yuān)戾(lì)窥(kuī)

  ②教师请一位同学试着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尤其注意听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是否正确。

  学生评价,教师归纳,明确朗读本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a.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b.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2、学生仔细听录音示范朗读,尤其注意体会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3、学生根据刚才归纳出的朗读注意点以及录音示范朗读齐读课文,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三)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并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画出疑难词句。

  2、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用实物投影交流练习二的词语解释,请两个学生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评议。

  4、各小组提出本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班级共同讨论解决。

  (四)反复吟诵,赏析其“美”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揣摩语言,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

  ①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本文的语言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表扬)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对照课文,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第二小节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天公作美,导游吴均给我们选择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去富春江游山玩水。这一去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奇山异水

  a.请结合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字来写水的?

  提示: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b.请结合文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山的?

  提示: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形状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明暗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3、悉心体会,感受作品的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a.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b.我们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提示:感受因人而异,富春山水能使政治上失意的吴均产生退隐之心,但更应该使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五)归纳、结束

  今天的旅行一定收获不少吧!既饱览了这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美景,又结交了这位热爱自然、厌弃尘俗的朋友吴均。

  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赏一幅好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请学生在理清文章整体布局,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富春江的美景,稍作准备后齐声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准确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从第一单元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

  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2、《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3.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蝉[来源:Z§xx§k.Com]

  一、预习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2.导语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来源:学科网ZXXK]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来源:Z|xx|k.Com]

  6、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他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习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贝壳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

  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2.导语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去观察它呢?是否通过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呢?这两篇短文都各我们很好的借鉴。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正课

  1.探究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讨论并归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2.探究质疑: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3.探究质疑:文章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呀!”中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事实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的事情,它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它的绝对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

  4.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首发。《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5、探究质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

  四、课堂小结[来源:学§科§网]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让同学们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2.课外收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来源:Z&xx&k.Com]

  课后反思[来源:学科网ZXXK]

3、《与朱元思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成诵。

  2、借助页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3、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等,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重在朗读,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提高其审美能力。

  3、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所抒发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各位同学,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请大家先看一幅古代的山水画卷:你看江水碧波荡漾,两岸高山危耸……这就是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卷》,图中所画的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为之倾倒的美丽的富春江!今天,我们就到这美丽的富春江来游山玩水!

  2、在正式开始这趟快乐之旅之前,我先给大家找了一个导游——吴均。下面就让我们紧跟着他的脚步走进文章《与朱元思书》,去领略美丽的富春江山水风光。

  3、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①请学生给下列字词注音:

  缥(piǎo)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líng)

  嘤(yīng)转(zhuàn)鸢(yuān)戾(lì)窥(kuī)

  ②教师请一位同学试着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尤其注意听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是否正确。

  学生评价,教师归纳,明确朗读本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a.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b.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2、学生仔细听录音示范朗读,尤其注意体会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3、学生根据刚才归纳出的朗读注意点以及录音示范朗读齐读课文,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三)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并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画出疑难词句。

  2、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用实物投影交流练习二的词语解释,请两个学生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评议。

  4、各小组提出本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班级共同讨论解决。

  (四)反复吟诵,赏析其“美”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揣摩语言,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

  ①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本文的语言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表扬)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对照课文,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第二小节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天公作美,导游吴均给我们选择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去富春江游山玩水。这一去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奇山异水

  a.请结合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字来写水的?

  提示: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b.请结合文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山的?

  提示: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形状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明暗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3、悉心体会,感受作品的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a.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b.我们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提示:感受因人而异,富春山水能使政治上失意的吴均产生退隐之心,但更应该使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五)归纳、结束

  今天的旅行一定收获不少吧!既饱览了这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美景,又结交了这位热爱自然、厌弃尘俗的朋友吴均。

  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赏一幅好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请学生在理清文章整体布局,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富春江的美景,稍作准备后齐声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准确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从第一单元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

  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4、《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知识目标:1、巩固积累文言字词。

  能力目标:1、比较阅读,培养品味写景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比较阅读,培养品味写景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1、比较阅读,培养品味写景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能力。

  (一)、导入:

  第一节课我们基本领略了富春江的美。今天老师当次导游带领大家去看看。请欣赏富春江的美图,(图片反映了课文每句话的内容,多媒体按顺序展示相应图片)大家一起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你所看到的画面。

  (二)、复习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由1组—4组完成,重点文言词语必答,一组一类,翻译是抢答。总分十分,错一处扣一分。(投影展示竞赛题)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千转不穷“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2、窥谷忘反“反”通“返”

  (2)、词类活用

  1、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向远处伸展

  2、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向西

  (3)、一词多义

  1、天下独绝(绝妙)

  百叫无绝(停止)

  2、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4)、重点实词

  1、猛浪若奔(飞奔的马)2、从流飘荡(顺、随)

  3、经纶世务者(筹划)4、负势竞上(凭借)

  二:翻译,注意加横线的词语。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三)、美美的赏

  《与朱元思书》和上学期学习过的《三峡》,都是写山、范水的名篇,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结合《三峡》,赏析本文。

  要求:

  1、重点关注两文的共同点,列如:抓住山水的特点多角度描写,修辞方法或其它写作手法。

  2、边读边悟,先自我体会,后小组交流。

  落实一下几方面:

  1、都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抓住山水的特点多角度进行描写。

  2、写水都写到水大浪急,运用修辞的异同;水的清澈所用手法动静结合等

  3、山,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都写到密林、泉水、猿啼……

  4、写景的手法上,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声衬静、比喻、夸张等手法。

  (四)、美美的背

  如此美文,定要背下来才痛快。配乐背诵。

  1、背诵接龙。(一个同学一句)

  2、美美背背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

  3、第五、第六小组PK背诵接龙。看看哪一组更准确、流畅。

  (五)、富春江奇山异水。不仅陶醉了吴均,也引无数古代文人雅士留下过许多吟咏的佳句。展示:

  1、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2、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3、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4、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六)、美美的读

  面对如此美景,古人诗兴大发。而我们现代的人对此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欣赏《乌篷摇梦到春江(节选)》大屏幕展示(资料附后)。

  (七)、美美的写

  是啊!面对这样的灵山异水,欣赏着古今文人的绝妙美文。谁能不兴致大发呢?同学们也一定跃跃欲试。那现在就用我们生花的妙笔,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写写富春江或者自己家乡的山水。

  要求:1、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描写。

  2、运用修辞。

  3、可以用一用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等方法。

  附:

  乌篷摇梦到春江(节选)

  叶文玲

  ①四年前,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来,那该多好!

  ②那时,我并没见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有关她的梦。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香”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篷船。

  ③我终于圆了梦。回归浙江仅两年,我已两次遂了与她亲近的心愿。一是去岁金秋,一在今年暮春,两次均作陪客,陪文朋艺友遨游。一棹轻波碧水路,兴致格外高昂,只觉得不枉我作悬肠念的富春江,比梦中更俏更娇美。

  ④两次遨游,都是旱路走,水路归。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因为,当你迂回山间行行复行行不胜引颈张耳之苦时,突然,一条银练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起来,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觉这碧波粼粼一江水的鲜活可爱;待盼到归程荡舟起桨开始真正的春江游时,这漾波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神魂飞扬,彼时,你纵有千种愁思万般忧,也将全部消溶在这一江碧玉里。

  ⑤我始想,富春江的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袅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wō)回的七里泷(lóng),富春江裙裾(jū)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葫芦湾委实别致有趣,湾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居农舍,更添无限野趣。小船悄悄儿荡进湾来,船上人无不惊殊,若再到那流泻百尺飞珠迸玉的葫芦瀑下溅一溅,定会溅得你满身惬意。

  ⑥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她的色泽,无怪她有第二漓江之称。那江水,真是澄于湖海碧于天,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嶂染翠,峰峰岭岭尽都浓浓淡淡的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心,只觉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的绿出来,真难说是山染绿了江,还是江浸绿了山,无怪朋友们相视叹曰:喔,一到富春江,眼瞳都是绿的!

  ⑦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她无与伦比的静。由于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所以,她虽还是千重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都是在水底暗处悄悄儿进行的,几十里水面竟没弄出丁点儿惊涛骇浪,“临流鼓棹(zhào),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水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舒泰、自在极了。“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亲。”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烦躁了城市的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钟爱富春江这千金难买的幽静。

  ⑧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展现她扬古启今的魅力。

  ⑨我又想,古往今来的人对严子陵如此仰慕,大概并不在乎已成百丈悬崖的钓台当年是否真能垂钓,而是敬崇这位先贤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傲世风骨。试想,几请不出山宁作垂钓翁的归隐客,倘使活至今日,恐怕更要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开后门发横财之类歪风邪道绝缘;而这位敢把脚搁在刘秀肚子上午睡的严光先生和喝了高粱酒“见了皇帝不磕头”的山东好汉们的神魂,又是何等的相通相似!

  ⑩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千年百载,以其特殊的臂力,撩拨着人们心头的重重波澜。

  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

5、《与朱元思书》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上庸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余方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关键句段能够默写;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会准确翻译课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写法。

  4、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优美,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读中体会语言美、景物美,体会作者的意旨。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解难。

  3、辅以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关键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教学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及教具:多媒体、合作探究、交流、点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结构内容的安排。

  (一)问题导学:

  1、文中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的语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从哪些方面对这一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结构是?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选一人朗读课文,组员边听边思考答案,讨论形成共识。

  (三)交流展示

  指定发言人展示小组意见,别组点评。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读第二段,体会富春江的奇丽多姿,体会多层次写景方法。

  (一)问题导学:

  1、异水“异”在哪些方面?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你能就其中一种谈谈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吗?

  2、奇山“奇”在哪些方面?写奇山用了什么方法?你能就其中一种谈谈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吗?

  3、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仕途不如意,寄情山水排解苦闷,以致产生厌世隐居的想法”,你怎么看待这种处事方式?

  4、由上可知,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写法?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在组长指导下探究,先各自默读独自思考,然后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在组内讨论,讨论形成共识。

  (三)交流展示

  分组按序展示探究结果,找5个组在黑板上展示,其余在座位上完成,别组点评。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听一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探讨下边问题。

  (一)问题导学:

  1、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2、赏析下面两句。

  (1)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听朗读探究结果,讨论形成共识。(提示:注意对两句进行比较来分析。)

  (三)交流展示:

  分组展示探究结果,别组点评。

  五、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理解了文章结构内容,学会了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等写景方法,作者写作本文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六、达标检测

  板书设计:

6、七上《女娲造人》精品教案(集体备课)(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的精彩与生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娲。今夫,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娲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⑶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盘古开辟了天地,但在这天地里只有他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又在寂寞中死去。没有了盘古的世界,是太寂寞了,天地间空空荡荡,连时间也仿佛静止了。

  b.她不愿忍耐这寂寞,也不愿这美好的天地没有活泼的生灵。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a.她开始按照自己的模样来创造一批最早的人类。她用水和泥,捏了一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将他们放到地上。

  b.她日夜不停地捏呀捏,捏累了就索性用树枝蘸满泥巴在地上甩来甩去,泥巴点子落到地上,立刻变成了人,布满了东西南北。

  c.女娲又把男人和女人相配,让他们繁衍子孙,人类就这样绵延下来。

  ⑷指名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间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女娲同样感到孤独寂寞,她用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一触地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女娲非常欣喜,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人个生物取名叫人。接着又造出了许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三、畅谈感受,体会写法

  1.集体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引导品析文中重要细节。

  ⑴对女娲的认识——“神”性、“人”性

  ①女娲的“神”性(“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a.一天变化七十次;

  b.揉黄泥造人;

  c.挥洒泥浆造人

  ……

  ②女娲的“人”性(“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a.寂寞孤独;

  b.自豪欣慰;

  c.忙碌疲倦

  ……

  ⑵对写法的体会——想象大胆奇特;刻画真实合理。

  ①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

  ②文中通过对女娲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

  ③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2.结合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相关段落或语句。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或阅读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进一步认识女娲,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女娲曾教给人们婚姻。

  如:女娲为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

  如:女娲冒险补天为人类消除灾难。

  ……

  六、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积累。

  2.向家人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的材料:黄泥、水、枯藤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方法:揉、搅、挥洒、

  男女搭配

  神人:神通广大启示

  女女娲是人也是神具有人的心理活动珍爱生命

  娲发挥想象力

  造具有人的喜怒哀乐创造美好生活

  人 女娲造人成功的喜悦

  人类诞生的欢欣

  人类获得生命的欢呼

  作者的评价

7、《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一课时)(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翻译重点句子的意思。

  3、赏析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译文对照

  二、全文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三、重点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6.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描写抒发了对世俗官场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当堂作业(1)

  1、填空题

  《与朱元思书》选自《》,作者。本文是文,总写的一句是“”。

  2、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缥碧piǎo无碍ài泠泠作响líng

  B.飘荡dàng急湍tuān嘤嘤成韵yīng

  C.轩邈miǎo经纶lún鸢飞戾天yuān

  D.横柯kē窥谷kuī好鸟相鸣hào

  3、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从()流飘荡天下独绝()争高直指()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疏条交映()

  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任意东西()猛浪若奔()

  互相轩邈()

  4、按原文填空:

  (1)奇山异水,。(2),天山共色。

  (3)游鱼细石,。

  (4)蝉则千转不穷,。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当堂作业(2)

  一、翻译重点语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者通过视觉的角度、以动写静,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高峻壮美。

  B.作者描写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按先后顺序写水的“清”和“急”的特点。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山的特点。

  C.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三峡》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是从侧面描写出水流湍急的特点,。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描述观山的感受,既表现自己淡薄名利的节操,又含蓄表达自己有归隐避世的想法。

  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与朱元思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树梁中学孙丽娟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环节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环节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生:《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让想像飞起来

  练习一: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练习二: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练习一1-6相同)

  六.研读课文

  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师: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生: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师:那么在这么晴朗的日子里,作者纵舟去了哪里?

  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师:至此点明了作者行舟的路线。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这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生: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奇山后写异水。

  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

  生: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师: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七.齐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八.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教学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引发了学生思想积淀中对山水美感的共鸣效果好。

9、《与朱元思书》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深入文章意境,吟咏体会,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作者及作品

  二、作家作品介绍:

  吴均,字叔庠(xiáng),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好诗文,文章风格清拔有古气,称为“吴均体”。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如实记录齐、梁历史,被焚书稿并免职。后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信,描绘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本文为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其中以四句、六句相间定句者又称“四六文”。

  三、读得顺畅。

  自主朗读,熟悉课文。

  要求:

  1、读得流畅响亮。

  2、读得字正腔圆。

  3、读得抑扬顿挫。

  4、读得层次分明。

  具体实施如下:

  A、生自由读。

  B、抽一位同学来读。

  C、请同学对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

  D、教师朗读课文。

  E、学生评价教师的读法。

  四、课文学习:

  学生活动: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教师活动: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俱:都共:相同色:颜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从:沿、顺流:江流东西:虚指,作者随心所欲观赏景物使船所至)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左右、上下、大约独绝:独一无二)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④水皆缥缈,千丈见底(缥缈:青绿色。缥,本义是青白色的丝织品;碧,本义是“石之青美者”,青色美玉,用在一起组成近义联合式复合词。)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⑤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⑥急湍甚剑,猛浪若奔(湍:急流的水。甚剑:甚于剑,比剑还快。奔:飞奔的马。甚、若互文。)

  湍急的水流比剑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负:凭借,仗恃。竞:争逐。上:向上。轩邈:本义是高远的意思,这里形容词做动词,比高远,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直:笔直地。指:向,这里是向上的意思。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相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⑧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激:冲击。作:发出。响:声响。好鸟:美丽的鸟,又说百鸟。韵:和谐之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百鸟相互和鸣,鸟声嘤嘤,和谐动听。

  ⑨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千、百:言其多。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无绝:不绝,与不穷对偶。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⑩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鸢:鸱,俗称老鹰。鹞鹰。戾:到。息:停止,平息。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反:归,还。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柯:树枝。疏:稀疏。交:互相。映:掩映。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五、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

  具体实施方法:

  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合作解决问题,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1、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2、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提示;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3、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提示: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4、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提示: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5、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山水巨大诱人的魅力,使作者产生隐居之想,表达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6、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提示: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六、拓展延伸:

  请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禄之心。

  假如我们置身山水,是否会产生和作者类似的想法?赏景产生的感情是由欣赏者的处境和心态决定的。乐景可以产生乐情(如:《社戏》),乐景也可以产生哀情(如:《小石潭记》)。同样,富春江山水能使政治上失意的吴均产生退隐之心,也可使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也可使一些遭遇挫折而不能正确对待的青年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吴均

  奇山异水

  主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天下独绝

10、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图片(石缝中绽放的花朵)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索

  冰心曾说过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蝉》

  作者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晴朗的天空等都融进了秋风中。

  秋天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着的等待,作者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写作特点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

  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三、比较阅读自主学习

  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相同点:

  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不同点:

  (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

  《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先抑后扬、首尾照应的手法,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也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

  《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且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

  (3)、描写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

  《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五、课外作业

  1、以“生命”开头,仿写两个句子。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

  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生命是,;

  生命是,。

  2.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两句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言警句。

11、《理想》教案(三维目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2、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过程和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追求美好人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全诗的魅力。

  2、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词典上说,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二.整体感知:

  ①范读,学生听读、欣赏,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a.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分析诗歌的结构。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三.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1—7节)理解研讨,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采用比喻、顶针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四.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研讨与赏析(二):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阅读体验

  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四.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②修辞训练: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五.小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理想,“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理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理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理想。如果说人生是海,理想便是照亮航程的灯塔;如果说人生是桥,理想便是默默支撑的桥墩;如果说人生是路,理想便是黎明开启时的启明星。因为有理想,人生才充实;因为有理想,人生才美好;因为有理想,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六.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分: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

  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人琴俱亡》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致空气》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由讨论式教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非攻》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六年级必修三) 《春望》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精雕细琢亮题记——如何拟写作文题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摆渡》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海燕》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狼》导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字音训练专项备课资料(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言的运用——得体备课资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纸船》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人教版高二) 《散步》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社戏》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史记选读》教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选修) 《心声》反思教学反思(九年级上册) “说课模板”(鲁人版六年级必修一)

相关信息 七年级下册一、二单元复习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字词复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人物描写语段训练作文指导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活动设计 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