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八年级《孟子》下教案一等奖汇编 第5课时:卷七《离娄章句上》十五节至十九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八年级《孟子》下教案一等奖汇编 第5课时:卷七《离娄章句上》十五节至十九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3-01-14 20:27: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八年级《孟子》下教案一等奖汇编 第5课时:卷七《离娄章句上》十五节至十九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 第5课时:卷七《离娄章句上》十五节至十九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对古代认识人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对认识人的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背诵离娄章句上(十四)的名句

  二、注重朗读

  第一步,读准: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顺:请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们点评。

  第三步,听读:听名家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和感情。

  第四步,读齐:集体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三、整体感知

  讲述离娄章句上十五、十六、

  四、品读名句

  名句: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④哉?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品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看到,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国的孟子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

  日莲宗的《妙法尼》也说过:巨人也好,诛儒也罢,其志气乃表现在一尺的脸上;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

  观察眼神,洞若观火。

  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要看着他的眼睛。

  五、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眼睛是人的心灵窗户”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本,背诵名句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5课时:卷七《离娄章句上》十五节至十九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对古代认识人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对认识人的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背诵离娄章句上(十四)的名句

  二、注重朗读

  第一步,读准: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顺:请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们点评。

  第三步,听读:听名家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和感情。

  第四步,读齐:集体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三、整体感知

  讲述离娄章句上十五、十六、

  四、品读名句

  名句: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④哉?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品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看到,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国的孟子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

  日莲宗的《妙法尼》也说过:巨人也好,诛儒也罢,其志气乃表现在一尺的脸上;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

  观察眼神,洞若观火。

  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要看着他的眼睛。

  五、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眼睛是人的心灵窗户”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本,背诵名句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6课时:卷七《离娄章句上》二十至二十四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对个人荣誉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受中华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诵读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毁誉不必在意”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课时:第6个课时(二十至二十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①孟子的仁、义主张。

  ②前章学到的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制,需要辩证看待。

  二、简介思想:

  孟子认为毁誉不必在意,因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三、合作感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章,体会内涵:

  1.自由朗读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4.分小组读等

  四、讲述课文大意

  讲述孟子对毁誉不必在意的看法,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句子释义

  1.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释义:有料想不到的赞誉,有吹毛求疵的毁谤。

  2.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释义: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3.克有罪。”

  释义:我有过错。

  六、熟读课文,学生抽读

  七、拓展意义

  联系现实,理解孟子“毁誉不必在意”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八、教师小结

  九、作业布置:诵读《离娄章句上(二十至二十八)》

  板书设计:

  1.不虞之誉:料想不到的赞誉。

  2.舍馆未定:(因为)住所没有定下来。

  3.罪:过错。

  4.好为人师: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7课时:卷七《离娄章句上》二十五至二十八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

  2.了解孟子对“无后”为“大不孝”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无后”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诵读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表达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第七个课时(二十五至二十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①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章句上》)

  ②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娄章句上》)

  二、简介思想:

  ①大孝的表现。

  ②仁、义、智、礼、乐的实质意义。

  三、合作感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章,体会内涵。

  1.自由朗读2.教师范读3.学生抽读4.全班齐读

  四、讲述课文大意

  讲述孟子对“无后”为“大不孝”的看法,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小组讨论,辨证孟子对“无后”为“大不孝”的思想,是不是太陈腐落后而应该被批倒呢?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六、熟读课文

  七、拓展意义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八、教师小结

  九、作业布置:诵读《孟子•离娄章句下》一至五节

  板书设计:

  1、不孝有三

  2、“乐之实”三句:前一“乐”,读yuè,后二“乐”,读lè

  3、瞽瞍(gǔsǒu):舜的父亲。

  4、厎(zhí):致。

  5、豫:乐。

5、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理解了人的价值,先后构建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道德体系。他们认为,仁植根于人性,并依循着人性自然健康的发展;仁是一种广博宏大的爱,包蕴着一切美德;仁是一种勇气和力量,引导着人实现善的理想。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初读感知

  1、识记:颠沛( ) 譬( ) 施( ) 矣同也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仁的含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恶乎:于何处。

  (2)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

  (3)造次必于是:匆忙急剧之时一定守着仁。

  (4)何事于仁:哪里只限于仁这件事。意指何止是仁。

  (5)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6)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7) 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8)信则人任焉:诚实就会受到别人的任用。

  (9)事:从事、实践,照着做。

  (10)亲亲而仁民:亲爱亲人仁爱至百姓。这句是说仁爱是基于亲情的。

  (11)仁也者,人也:意思是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时便有仁这种道德体现出来。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 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4)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5)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6) 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7)施行仁的五种品德.

  四、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二,整理积累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

  2、结合课文,谈谈你所理解的仁。

  五、积累与应用

  1、文言知识积累。

  2、课文名句诵读。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欲仁,斯仁至矣”,请问仁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仁义礼智

  二、初读感知

  1、识记:莅( ) 暴( ) 知( ) 乐( )

  孙同“逊” 上同“尚”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孔子和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真知灼见。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知及之:才智足以得到它。本文中的之指的是天下国家。

  (2)不庄以莅之:不以庄严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3)仁之实:仁的实质。

  (4)事亲:侍奉兄长。

  (5)节文斯二者:指对仁、义二者能调节与修饰。

  (6)明于庶物:明了万物之理。

  (7)非行仁义:不是将仁义当作手段来使用。

  (8)几希:无几,极少,相差甚微。

  (9) 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11) 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0)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11)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12)成为君子的途径和方法。

  (13)怎样处理仁和智的辨证关系。

  (14)论述了勇和义的辨证关系。

  (15)仁和义是人们行为的准绳。

  (16)仁义礼智之心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感情。

  (17)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3、完成课后练习三。

  4、讨论:孔子是怎样论述仁义礼智的?孟子对此做了哪些发展?

  五、积累与应用

  1、阅读顾炎武《廉耻》一文,找出其中引用孔、孟言论的出处,并写一篇读后感。

  2、名句诵读

  (1)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輗( ) 軏( ) 惮( ) 硁( )

  狷( ) 筲( ) 便( ) 狎( )

  弟同“悌”

  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2) 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3)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4)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6) 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7) 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8) 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9) 中行:行为合乎中庸。(10)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11)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12) 便辟:惯于走邪道。

  (13) 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1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15) 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16)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17)大人:指居高位的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2)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3)阐述了义与利的辨证关系。

  (4) 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5)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6)“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

  (7)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8)君子担心的应该是自己有没有才能。

  (9)君子的交友之道。

  (10)君子爱好的标准。

  (11)君子应该有所敬畏。

  (12)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13)君子要勇于改错和善于改错。

  (14)君子的羞耻观。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3、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4、讨论:你对孔子和孟子提出的诸多君子之道有何看法?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请说出理由。

  五、积累与应用

  1、诵读名句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言必信,行必果.

  (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合作探究:结合课文,谈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六、教后感悟

6、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五:学问之道

  课 题:《古之学者为己》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教师。他以极大的爱心、非凡的智慧和对人性的精微体察创立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师道理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一生也在为“道”而游走、讲学,以他的方式丰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观念。他们的教育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培养真正的君子。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古之学者为己

  二、初读感知

  1、识记:为( )己 假( )馆 雏( )百钧( )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古之学者求学的目的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4)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5)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6)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7)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8)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9)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10)叩:叩问、询问。

  (11)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12)竭:穷尽、尽力追究。

  (13)居:坐。

  (14)愚:受人愚弄

  (15)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16)贼:害。

  (17)绞:说话尖刻。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3)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5)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6)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8)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九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④、当仁,不让于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五:学问之道

  课 题:《学而时习之》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之学者为己”,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学而时习之

  二、初读感知

  1、识记:说同“悦” 愠( ) 罔( ) 殆( )篑( )鸿鹄( )

  缴( )轫( )或同“惑”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古之学者学习的态度、方法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2)愠:音yùn,恼怒,怨恨。

  (3)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4)罔:迷惑、糊涂。

  (5)殆;疑惑、危险。

  (6)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7)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8)疑:怀疑。

  (9)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10)敏:敏捷、勤勉。

  (11)意:同臆,猜想、猜疑。

  (12)必:必定。

  (13)固:固执己见。

  (1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15)篑:音kuì,土筐。

  (16)轫(rèn):同“仞”。古代七尺(或说八尺)为一仞。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2)“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13)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14)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

  (15)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

  (16)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7)孔子的自白给我们以“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苦作 舟”的感觉。而庄子却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 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知道了这一点而仍然 要去追求知识,那就更危险了啊!”(《养生主》)这样说来,孔子岂不是危险又危险了吗?但他却做了圣人。同样感到生命有限,学海无涯,儒者和道家的态度却是迥然 不同,让我们看到在知识问题上儒道两家的不同。

  (18)“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19)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20)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21)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2)本段文字谈到学习应“专心致志”,而不应该“三心二意”

  (23)“为山九轫,功亏一篑”,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总结文中特殊句式

  3、翻译第十八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五:学问之道

  课 题:《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导语:

  在学习上要“温故而知新”,还要不满足,不厌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默而识( )之 悱( ) 行( )彀( )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4)束修: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5)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6)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7)隅:角落。

  (8)文:文献、古籍等。

  (9)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10)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11)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12)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13)弥:更加,越发。

  (14)钻:钻研。

  (15)瞻:音zhān,视、看。

  (16)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17)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18)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19)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0)兼人:好勇过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4)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27)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9)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30)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31)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33)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34)所谓‘学海无涯’!别人向自己讨教,不得已而回答是必要的。如果喜欢随意指点别人,就会自以为是,甚至产生自满而不再进去、追求。这是阻碍我们自身发展的一大忧患!现在很多人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对别人的举动、言论横加指责。其实,不知道别人他们的举动都是经过考虑的。这种立场上的区别由于出发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是应该理解的。

  (3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小至手工技巧,大至治国安邦,凡事都有法可依,有规矩可循

  (36)不屑而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30、31段文字

  3、整理特殊句式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五:学问之道

  课 题:《弟子孰为好学》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弟子孰为好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杇( ) 牖( )命矣夫( ) 骞( )莞( )尔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2)诛:意为责备、批评。

  (3)与:语气词。

  (4)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5)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6)亡:同“无”。

  (7)牖:音yǒu,窗户。

  (8)说:音yuè,同悦。

  (9)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10)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11)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12)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13)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14)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40)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41)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43)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45)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

  (46)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48)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49)“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50)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以道和礼为准绳的。这里,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双方都应遵循道和礼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40、46、49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听其言而观其行

  ②、不迁怒,不贰过

  ③、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④、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六、教后感悟

7、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政者,正也》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政者,正也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共同“拱” 佾( ) 阙( )如 错同“措” 圃( ) 稼( )穑( ) 襁( )褓( )

  2、整体感知:为政以德,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5)以:连接词,与“而”同。

  (6)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7)临:对待。

  (8)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9)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10) 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11) 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12) 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1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14) 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1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16) )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17)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18)衅钟:古代一种祭祀仪式。新钟铸成后,杀牲取血,涂在钟的缝隙处。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2)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

  (3)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4)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

  (5)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

  (6)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7)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8)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9) “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10)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11)正人先正己的重要作用。

  (12)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

  (13)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自身。

  (14)身不行道则道不行。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孔子“政者,正也”的主张有什么看法,试加以阐述。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⑵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⑶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⑸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等级思想?

  六、教后感悟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仁政》 时间:2007、8、30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政者,正也”,这其中包含哪些闪光的思想?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仁政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道( ) 陈同“阵” 胡龁( ) 衅( )钟 觳( )觫( )褊( )小 忖( )度 枝同“肢” 刑同“型” 采同“彩” 便嬖( ) 盖同“盍” 反同“返” 愬同“诉” 惛( ) 罔同“网” 豚( ) 彘( ) 庠( )序 无同“毋” 索绹( )盻盻( )( )然 钧同“均”

  2、整体感知:富而后教,这是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3)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4)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5)益:增加。

  (6)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7)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8)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⑼彻者,彻也:彻,通也。是说这种税制在周是天下通行的税制。

  ⑽助者,藉也:藉,借也。意思是借助民力来耕种公田。

  ⑾龙子:古代贤人。⑿粪:扫除。

  ⒀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⒁说:同“悦”。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5)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16) 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17)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18)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19)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

  (20)孔子主张训练百姓,否则便是抛弃了他们。

  (21) 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

  (22)强调“仁”的重要性。

  (23) 孟子向齐宣王阐明怎样以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

  (24)孟子告诉滕文公怎样治理国家的道理。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孔子“先富后教”的主张有什么看法,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⑵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⑶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⑷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⑸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⑼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2、合作探究

  孔子主张对人民要“富之”,孟子主张使人民有“恒产”,请归纳一下孔子和孟子关于国计民生的主张。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政”,请问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比( ) 反同“返” 弑( )君 粢( )盛

  2、整体感知:孟子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⑵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3)传:传记

  (4)委:抛弃

  (5)域:界限,限定。

  (6)成:盛,肥美。

  (7)粢盛:祭品,指盛在祭器里的黍稷。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5)王顾左右而言他。

  (26) 独夫民贼当杀。

  (2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认识有什么看法,试加以阐述。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王顾左右而言他。

  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8、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七:天下国家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政”,请问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比( ) 反同“返” 弑( )君 粢( )盛

  2、整体感知:孟子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⑵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3)传:传记

  (4)委:抛弃

  (5)域:界限,限定。

  (6)成:盛,肥美。

  (7)粢盛:祭品,指盛在祭器里的黍稷。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5)王顾左右而言他。

  (26) 独夫民贼当杀。

  (2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认识有什么看法,试加以阐述。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王顾左右而言他。

  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苟有用我者》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虽然都身处乱世,但他们始终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自然他们也愿意出仕,为当时的社会所用。如果让他们出来主政,他们将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苟有用我者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奚( ) 期( )月 蘧( )伯玉 榱( )题

  2、整体感知:孔子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或:有人。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5)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6)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7)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8)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9)卷:同“捲”。

  ⑽陈子:即陈臻,孟子弟子。

  ⑾榱(cuī)题:屋檐下的椽子头,这里借指屋檐。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9)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30)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2)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

  (33)史鱼真是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

  (34)孟子谈君子何如则仕。

  (35)我若得志,则弗为也。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主张?试加以评价。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⑵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种思想?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9、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一:从孔子到孟子

  专题一:从孔子到孟子

  课 题:《夫子自道》 主备人:杨奇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言为心声,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四书”“五经”,大家想必都知道吧,而“四书”中的《论语》和《孟子》,又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孟子》中的精华,以期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专题。

  2、板书课题:从孔子到孟子——夫子自道

  二、说说孔子与孟子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2、孟子 (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和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三、初读感知

  1、识记:有同“又” 盍( ) 裘( ) 肱( ) 叶( )公

  女同“汝” 尔同“耳” 奚( ) 知“智” 辟同“避” 箪( ) 嘑同“呼” 蹴( ) 得同“德” 乡同“向”

  2、初步感知:通过夫子自道,表现他们各自的为人与境界。

  四、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2)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3)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4)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5)伐:夸耀。

  (6)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7)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8)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而事实上正说着自己。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2)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而是非常好学。

  (4)孔子安贫乐道,不求不义之富贵。

  (5)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

  (7)孟子自道,君子应“舍生取义”。

  五、练习巩固

  1、结合课文,谈谈孔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2、孔子与“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等人的志向有和何不同?

  3、试概括“斯文”一词的含义。

  4、孟子总结古代的圣人有哪几种?为什么说孔子是集大成者?

  六、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七、教后感悟

  专题一:从孔子到孟子

  课 题:《夫子自道》 主备人:杨奇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言为心声,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夫子自道”,请问“夫子自道”表白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仁爱天下、勤奋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义之富贵不取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课。

  2、板书课题:从孔子到孟子——天之未丧斯文也

  二、初读感知

  1、识记:与( ) 长沮( ) 桀溺( )( ) 而同“尔” 耰( ) 怃( )然 横( )暴 内同“纳” 袒裼( )裸裎( ) 浼( ) 而同“则” 由同“犹”

  2、初步感知:表现孔子、孟子他们对自身修养的自信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至于斯:到这儿来。

  (2)二三子:你们。

  (3)斯文:指古代传下来的礼乐文化传统。

  (4) 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5)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6) 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7) 执舆:即执辔。

  (8)辟:同“避”。

  (9)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10)怃然:怅然,失意。

  (11)路问:在路上问。

  (12)淑同“叔”:取,拾。

  (13)何事非君:为什么不能侍奉不好的君主?

  (14)使先觉觉后觉:让先觉的帮助后觉觉悟。觉:使……觉悟。

  (15)集大成:指具备了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8)以封人对孔子的佩服与赞美。

  (9)孔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表达出对自身的自信和对天命的认可。

  (10)孔子宽大为怀,谦虚好学。

  (11)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信念。

  (12)表现出孟子“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

  (13)孟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7)孟子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孔子是古之圣人中的集大成者。

  五、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3、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六、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1)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4)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2、学习孔孟之言行,对你有什么启示?

  七、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论语》 《孟子》选读教案

10、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理解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培养文言语感。

  (2)积累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3)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复习,积累文言词语及名句,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拓展迁移,提高赏析文言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1)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2)积累古诗文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难点: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自主复习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教案

  学生准备:课前复习、准备《解读3+2》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导入

  展示目标 1.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当中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有足智多谋的文臣,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段段灿烂的乐章,创作了一篇篇感人的作品。这节课我们复习第六单元的三篇史传文学,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古代圣贤作心灵对话,感受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从这些“千古风流人物”的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

  2.展示本课复习目标

  听、思、

  明确本课的复习目标。

  自主复习

  提示:因为本单元知识量大,知识点集中,向学生布置自主复习的任务。明确复习任务为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具体包括:重点实词、虚词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句子翻译、名句积累等。

  投影出示练习题: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回答

  提示:自主练习题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题,需要学生强化记忆。讲评时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要求学生把出错的环节重点记忆,归类整理。

  合作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

  分析归纳《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三篇史传的主旨立意、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教师巡视并参与、指导部分小组的讨论,了解学情,进行调控。 学生小组讨论理解内容,进行主旨、人物形象、写法特点的概括,充分讨论后,小组代表进行归纳。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引导、订正。

  。

  展示交流

  1、主旨立意:

  1、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着力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2、文章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3、在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学法指导:归纳主旨是在借助注释,联系背景的前提下,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局部剖析进行概括。

  2.分析《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陈胜: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敢于斗争,有志有谋。

  唐雎:有胆有识、沉着镇静、不畏强暴、机智果敢、据理力争。

  诸葛亮:远见卓识、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雄才大略、鞠躬尽瘁,是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学法指导:分析人物形象是在了解作者对文中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提炼。

  3.总结《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陈涉世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完整,语言简洁富表现力。

  《唐雎不辱使命》:通过对比、衬托、人物对话,突出人物性格,

  《出师表》:议论、叙述、抒情水乳交融;语言质朴、恳切、精练。

  学法指导:总结写作特色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欣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

  学生明确

  圈点勾画

  记笔记

  拓展迁移

  总结反思

  循序渐进,学有所获,让学生就本节课的内容、写法及感悟体验等仿照例句进行归纳,总结,反思,评价。(可以谈学习本文后从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观看法或体验,引导生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例:陈胜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后来终于成就大事。可见,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唐雎智勇双全,谱写了一曲以弱胜强的赞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运用我们的智慧战胜困难,获取成功。

  《出师表》一文总结了蜀汉得以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君王的“亲贤臣,远小人”。国家的振兴离不开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要做国家建设的“贤人”。

  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交流有关学习本文的收获。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本单元重点语段及五首宋词。

  2、完成《解读3+2》

  3、推荐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背一背

  做一做

  记一记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远离毒品关爱生命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细柳营》《古文二则》《诗词五首》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非攻》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六年级必修三)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背影》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海燕》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诉衷情》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 初二班家长会发言稿(八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八年级《孟子》下教案一等奖汇编 第5课时:卷七《离娄章句上》十五节至十九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脚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上册) 《祝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稿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议论文阅读训练专题》复习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再别康桥》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伶官传序》导学案一等奖(学生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班主任工作总结(七年级下册) 记叙文的谋篇布局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考试提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字词复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活动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伤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