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睢宁县中学
高一语文学科中心备课教案(二次)
日期 2014年4月 主备人 陈松桂 审核人
课题名称 《寡人之于国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共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学法指导】 梳理、点拨。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等)三次备课(个案补充)
预习导学:(时间:10分钟)
1、划分段落。
2、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3、细读课文。
课中合作探究:(时间:125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劝说君王实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借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时代背景介绍:《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文意。
2、.找出文章的三个关键句子,理清结构。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明确:1、对比“狗彘食人食”与“涂有饿莩
2、比喻“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与“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诵读)
2.善用比喻(学生可诵读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诵读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4)王无罪岁(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命词活用为动词。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下面练习,在横线处解释词语)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o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u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u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鲁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争胜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四、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及其强大的金融风暴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
五、布置作业
1.预习《劝学》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对话孟子
疑问(移民移粟)设喻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
不可(走进圈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回答)
施仁政的措施(目的)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
教学反思:
2、《劝学》(节选)/荀子/(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三必修一)
复习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2.了解内容特点;3.积累惜时名句;4.提高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1.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
2.课文内容的记忆默写;
难点1.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阅读课外文言语段的能力。
教学环节 学生复习活动的过程与内容
(按环节设计阅读、自测、讨论、训练、反馈等内容)
【精要点拨】
【课前知识自测】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同“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天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更,再;“暴”同“曝”pù,晒干)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注意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8.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9.金就砺则利(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11.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三、文言常用虚词“而”和“焉”的用法归纳
1.而: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②蟹六跪而二螯(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
③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
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⑤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因而)
⑦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表承接关系,不译或为“就”)
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⑨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通“尔”,你,你的)
⑩军惊而坏都舍(通“如”好像,如同)
2.焉:
①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其中)
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于彼”在此事上)
④且焉置土石(兼词,“于何”在哪里)
⑤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
⑥未知生,焉知死(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⑦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⑧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⑨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词尾,相当于“然”、……样子)
四、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上。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5.下饮黄泉古义:地下水,很深的地下水。
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6.木受绳则直古义:墨线。今义:绳子,绳索。
五、特殊句式: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者”表判断)
3.用心一也(“……也”表判断)
4.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用“乃”表判断)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判断)
7.夫六国皆诸侯(用“皆”表判断)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用“为”表判断)
9.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非”表否定判断)
10.刘备天下枭雄(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课堂教材梳理】
一、思路结构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设喻方法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道理隐于比喻;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再设喻。
【课内练习反馈】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A.中绳zhòng槁暴pù輮以为轮róu金就砺则利lì
B.参省乎己xīng须臾yù跂而望qí靛青dìng
C.跬步guī蓼蓝liǎo生而异也xīng骐骥jì
D.锲而不舍qiè驽马nú金石可镂lǒu蛟龙jiāo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A)
①虽有槁暴(晒)②輮以为轮(使……弯曲)
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别)
⑤君子生非异也(天资,禀性)⑥非利足也(走路)
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
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显彰(显著,清楚)
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
3.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C与世隔绝)
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极)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死)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4.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竭力)
A.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
D.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强迫)
5.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宽容)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虚假,假装)
B.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包庇)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6.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名望)
A.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向远处看)
B.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C.先达德隆望尊.(希望)
D.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日)
7.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名声)
A.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
B.以勇气闻于诸候.(闻名)
C.不能称前时之闻.(见闻)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8.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以,因为)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接近,放到……上)
C.假舆马者,非利足了,而致千里.(达到)
D.上食埃土,上饮黄泉,用心一也.(使用)
9.找出与例句中加点字义相同的一句:()
(1)正中下怀(A)
A.木直中绳B.天门中断楚江开
C.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D.百发百中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
A.早岁那知世事艰B.草木有生而无知
C.知小谋大D.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D)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昔者先生以为东蒙主
C.七十者衣帛食肉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B)
A.令有功于国B.功败垂成
C.项燕为楚将,数有功D.劳苦而功高如此
(5)积土如山,风雨兴焉(C)
A.此先汉所以兴降也B.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C.清风徐来,水波不兴D.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0.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非生异也,善假于物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C)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食D.我孰与城北谁美
1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B)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3.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
14.下列成语,“备”的意义与“圣心备焉”的“备”相同的一项是:(C)
A.常备不懈B.有备无患C.德才兼备D.攻其不备E.求全责备
1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蟹六跪而二螯”的“而”相同的一组是:(C)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②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③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⑤黑质而白章⑥吾恂恂而起
⑦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A.①③⑤B.②④⑦C.④⑤⑦D.③⑥⑦
【课后拓展训练】
下面三节文字选自《荀子•劝学篇》,按要求完成1—10题。
(一)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②。
(二)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三)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
1.句中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其渐之滫(渐渐)
B.形乎动静(体现)
C.教使之然也(这样)
2.(一)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C)
A.学;劝B.入;出C.布;美D.身;己
3.(一)文中的“乎”和“曷”分别可用(于)和(怎么)来替代。
4.给(一)中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小人之学也,不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5.“一可以为法则”正确的译文:(D)
A一定应该认为是准则B.一方面能够当作准则
C.能够给人作准则D.认为可以作准则
6.“形乎动静”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D)
A.表现在言行举止上B.在行动和举止上体现出来
C.形成于行动上D.行动合乎礼仪
7.“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的正确译文是:(A)
A.若把它浸在臭水里,那么君子就愿意接近,平民就不愿佩戴
B.若把它浸在臭水里,那么君子就不原接近,平民就不愿佩戴
C.若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愿亲近,平民就不愿服用
D.它浸在臭水里,君子不靠近它,平民不佩戴它
8.(二)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D)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劝学警句积累】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再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庸人费尽心计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是利用时间
•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
•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
•除了时间,什么也不属于我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把握时间观念,同认识一个人一样,相见易,相识难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连一分钟都无法休息
•零碎的时间实在可以成就大事业
•浪费了一生就等于夭折
•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的更有价值
•时间象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返,毫不流连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就越感到失时的痛苦
•得到时间,就是得到一切
•我总是感觉到时间的巨轮在我背后奔驰,日益迫近
•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都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时间乃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但如果浪费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费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你有一天将遭遇到的灾难是你一段时间疏懒的报应
•切莫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
•心灵的致命的仇敌,乃是时间的腐蚀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
•铭刻在心:每一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我荒废了时间,时间便把我荒废了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生命中的时光,没有一分一秒是可供我们丧失的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无论谁都无法把时间和潮汐束缚
•下苦功,抓今天。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剌股情方励,偷光思益深。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风前灯易灭,川上月难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如此春来春去,白了人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
•去者如弊帷,来者如新衣。鲜华非久长,色落还弃遗。
•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曦。今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务于远者,或失于近;治其外者,或患生乎内。
•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是吾忧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人之不学,犹谷未粟,米未饭也。
作业
布置 1.整理课堂笔记;2.选做优化方案;3.复习韩愈《师说》。
教后感
(学习总结)
备课时间:2013年09月05日 编写人:审核人:
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睢宁县中学
高一语文学科中心备课教案(二次)
日期 2014年4月 主备人 陈松桂 审核人
课题名称 《寡人之于国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共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学法指导】 梳理、点拨。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等)三次备课(个案补充)
预习导学:(时间:10分钟)
1、划分段落。
2、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3、细读课文。
课中合作探究:(时间:125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劝说君王实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借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时代背景介绍:《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文意。
2、.找出文章的三个关键句子,理清结构。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明确:1、对比“狗彘食人食”与“涂有饿莩
2、比喻“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与“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诵读)
2.善用比喻(学生可诵读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诵读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4)王无罪岁(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命词活用为动词。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下面练习,在横线处解释词语)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o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u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u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鲁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争胜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四、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及其强大的金融风暴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
五、布置作业
1.预习《劝学》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对话孟子
疑问(移民移粟)设喻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
不可(走进圈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回答)
施仁政的措施(目的)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
教学反思:
4、《寡人之于国也》指导教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时间:2014年4月22日主备人:审核人: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感情目标: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
2.认知目标: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2)熟读课文、翻译文章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翻译文章。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感情调节(2分钟)
(展示)【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其进锐者,其退速。【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6)仁者无敌。【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9)民事不可缓也。【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简介孟子思想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二、自学
自学内容:朗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自学过程:(12分钟)
1.用恰当的感情和速度朗读课文(结束后请学生朗读并评价)
2.安静独立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
(1)生字疑难字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xù)无(wú,同“毋”)失其时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同“途”)有饿莩(piǎo同“殍”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学生展示朗读
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熟读课文。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10分钟)
1.同伴互助: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翻译,听者即时纠正补充。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四、释疑(6分钟)
1.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
2.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五、练习检测(15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衣()帛数罟()不入洿()池庠()序
养生丧()死无憾鸡豚()狗彘()之畜()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
涂有饿殍通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寡人之于国也古义今义
河内凶古义今义
请以战喻古义今义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今义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今义
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今义
4、翻译下列语句
⑴“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⑵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六、反思建网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2、翻译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丰县民族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指导教学书
时间:2014年4月22日主备人:审核人: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感情目标: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
2.认知目标: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2)熟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复习提问(2分钟)
抽查读课文、翻译
二、自学
自学内容:朗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各段的主要内容和词语要点。
自学过程:(10分钟)
1.用恰当的感情和速度朗读课文
2.安静独立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
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背诵课文。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5分钟)
1.组内质疑互帮,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四、释疑(18分钟)
1.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
2.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提出疑问:尽心焉耳矣,民不加多
分析原因:五十步笑百步
根本措施:施仁政、行王道
(一)诵读、梳理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二).诵读、疏通二、三、四段
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
(三)诵读第五段。
措施效果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养生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丧死→王道之始
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无憾
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
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四)诵读第六段。
措施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帛食肉,→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不寒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
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五)诵读第七段。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对比
涂有饿莩下层百姓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
五、练习检测(10分钟)
1.孟子是用什么方法分析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3.孟子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时用了什么方法?请具体分析。
4.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5.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之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达到王道的成功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上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两方面?
(1.参考答案:比喻说理
2.参考答案: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参考答案: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油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4.[参考答案]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参考答案:“不违农时......”“五亩之宅......”
养民(物质):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
教民(精神):实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六、反思建网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翻译全文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感情目标: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
2.认知目标: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疏理重要知识点(2)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背诵文章。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抽查背诵(会背的给小组加分)(2分钟)
二、自学
自学内容:朗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疏理文言要点;
自学过程:(8分钟)
.安静独立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
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整理笔记。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5分钟)
1.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四、释疑(5分钟)
A.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
B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1.词类活用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名词作动词
(2)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
(3)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
(5)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词作动词
2.文言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5)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3、通假字
直——只颁——斑无——毋涂——途
4、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五、练习检测(25分钟)
【基础演练】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④数罟不入洿池()
2.发①百发百中()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4.兵①非我也,兵也()②穷兵黩武()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④草木皆兵()
5.胜①高处不胜寒()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百战百胜()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二).默写: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巩固提升】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2.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B.请以战喻(请您)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之义(兄弟友爱)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3.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
4.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B.②③⑦C.③④⑧D.⑤⑨⑩
5.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6.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
7.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C.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
8.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
B.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9.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10.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画线句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
B.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
D.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第二课时答案
【基础演练】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数数目几,若干读shuò,屡次读cù,密
发发射派遣打开花开
直不弯曲仅价值
兵兵器战争军队兵士
胜能承受尽胜利超过优美的
二.默写:略
【巩固提升】
1.答案C(供养活着的人)
2.答案C(A或,有的人B请,请允许我…D通“斑”)
3.答案C(C按ABD用、拿)
4.答案C
5.答案D(①对②到③比④在⑤和)
6.答案C(②④⑤⑦为介词结构后置)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B(战国)
10.答案B
11.参考答案: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2.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13.参考答案:(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六、反思建网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核心价值观——《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及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人教版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出自《孟子》为对话体论辩文,文章通俗易懂,文言知识点规范,且说理形象,论辩有力。既有利于学生完成文言知识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解难,联系现实的能力。文章虽短小但思想文化意蕴丰厚。
【学情分析】
从学生情况来看,授课班级是高一两个普通班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化思想的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思维训练中引导,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更关注中等生群体,让学生的主动性体现的更充分一些。
从内容安排来看,教学有衔接,学生感兴趣。学生在初中学过《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篇《孟子》中的文章。利于学生更好更深入地完成本文学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鉴赏文本,掌握文言字词,提高文学鉴赏思考能力。
3.学习《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论证特点,体会孟子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性。
【教学重点】
掌握并积累文言字词及语法现象,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孟子思想的现实性,提高文学鉴赏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讨论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
1.教材教辅: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与教材配套练习《阳光课堂》
2.补充资料:《寡人之于国也》自主编制导学案
3.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内容为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
教学环节预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国家层面的内容。
2.你想知道孟子为梁惠王描绘理想王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吗?
【学生活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国家层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激趣导读跨越时空走近文本)
(二)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具体要求:
1.读准字音。
2.知晓文章对话主体,找到论辩的话题。
【学生活动】
1.齐声朗读课文
2.回答论辩的话题是围绕“民不加多”展开。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埋下伏笔)
(三)疏通文意:
(文言层面)
【教师活动】
提问设疑:你在自主课完成导学案文言知识部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解决,归纳总结出关注度高的知识点。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解决,归纳总结出关注度高的知识点。
2.学生合作交流,投影展示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教师课件小结:
1.一个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2.两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3.三个固定句式:
或……或……
直……耳……
是何以于……
(设计意图: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互助提升)
(四)精读鉴赏:
(文学层面)
【教师活动】布置小组合作整理自主课答案: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用原文的回答孟子提出“实现王道”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3.你怎样看孟子论辩的技巧。
【学生活动】
1.学生合作交流,利用投影仪展示,教师板书。
(1)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巧妙设喻,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3)孟子阐释主张,列出“使民加多”的措施。
2.小组交流统一答案,学生投影仪展示: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7)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学生口头展示,教师课件小结:
投其所好,引君入瓮:
(1)善比喻论证
(2)善对比论证
(3)善排比设问
(设计意图:理清文脉重点研读概括提升)
(五)探究提升:
(文化层面)
【教师活动】合作讨论孟子列出的治国措施,试着概括出孟子理想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似点。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小结:
行王道,施仁政: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基本物质需求。
(和谐、富强)
(2)和谐仁爱,文明有序。完成合理精神追求。
(和谐、文明)
(3)以民为本,亲民爱民。实现天下顺之治国理想。
(富强、民主)
(设计意图:学贯古今古为今用文化传承)
(六)梳理小结:
1.文章中孟子思想的核心:行王道,施仁政,使民加多,使国强大。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为我们树立立身行事的道德标准,治国安邦的价值目标。
2.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1)结构严谨,说理有序。
(2)善用比喻,从容不迫。
(3)运用排偶,气势充沛。
(设计意图:条分缕析亦张亦弛学有所得)
(七)课后作业:
1.中规中矩:
(1)完成练习册《阳光课堂》中相关习题。
(2)阅读《阳光课堂》39页鹿义霞的《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
2.更上层楼:
(1)推荐观看《百家讲坛》傅佩荣教授主讲的《孟子的智慧》
(2)建议阅读2-3篇《孟子》选章
(3)在日后的学习中通过积累尝试思考孟子与先秦诸子的异同。
(设计意图:巩固积累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八)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是什么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为什么
列出“使民加多”的措施…………怎么办
(九)课后反思:
得意之处:
1.找到本文的教学突破口,关注了古今文章的文学文化传承。
2.兼顾了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教学。
3.教学思路连贯完整,循循善诱,步步为营。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文言知识掌握能力预估偏高。宾语前置句需要再补充夯实。
2.课堂教学中存在急躁情绪。
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把握文章内容及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习《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论证特点,领悟孟子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性。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背景回放。(《阳光课堂》37页)
2.相关知识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若用西方政治学说的名词,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孟子的是‘妈妈政策’。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胡适所说的“妈妈政策”,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本思想”;“民本”一词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春秋谷梁传》:“民者君之本也”等语。孟子发展了这一思想,并成为他“仁政”理论的一块基石。
3.素材积累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不以规矩,不成方圆。(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言基础】
(一)字音辨识
曳()兵数()罟()洿()池鸡豚()狗彘()
孝悌()庠()序可以衣()帛然而不王()
(二)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
(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填然鼓之()
2.然而不王者()
3.树之以桑()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王无罪岁()
6.养生丧生无憾()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8.谨庠序之教()
(四)指出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养生丧生无憾,王道之始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申之以孝悌之义。()
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内容梳理】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用原文的回答孟子提出“实现王道”包括哪些具体措施?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思考体悟】
思考本文中孟子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6、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7、《寡人之于国也》名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nbs
p;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难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则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判断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三、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四、课堂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8、《寡人之于国也》特级教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特级教师曹勇军
【学情分析策略】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我校高一年级中两个比较优秀的班级。学生基础比较好,对语文学习有兴趣,通过高中一个多学期的调整,多数学生努力转变学习方式,学习积极主动,乐于探讨交流,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他们不满足于老师简单的灌输和课本基本知识的讲解,对提高语文素养自我期待比较高。但由于目前初中教材及流行教学观念的限制,多数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有欠缺,学习方法也比较死板,喜欢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以瞄准考试为目标,而不太注重积累文言知识、强化诵读语感、获取人生智慧。而执教本课我将继续坚持我的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思路:既要注意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想办法让学生获得文言文学习的大进步。
【文本定位策略】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被安排在“必修三”“我有一个梦想”专题中,与《季氏将伐颛臾》搭配,组成一个教学板块。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组织学习材料,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本专题而言,旨在通过一组表达古今中外志士仁人理想追求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濡染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追求,为这一传统经典篇目提供了新的教学阐释的空间,那就是在文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图景,又是怎样与统治者展开思想交锋、用哪些手法取得论辩说服效果的,最终由文及人,认识到孟文雄辩、宏伟的风格缘于孟子的大丈夫的人格精神底蕴。
【目标确立策略】
1.解释并翻译文中的关键词句,疏通文意,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基本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层次,分析孟子运用的论辩手法,感受其中蕴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辩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会理想中的精神底蕴,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学说受到冷落的历史原因,拓宽阅读视野,培养探究意识,获得人生智慧。
【教法选择策略】
扎实的训诂、反复的诵读和个性化探究,是教学本课的三把钥匙。学习文言文要倡导下“笨”工夫,扎扎实实弄懂字义、句意、段意。如朱熹所说,“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这样文言文方得精进。因声求气,熟读成诵,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它不仅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更能有效积累文言语料,养成健康的文言阅读习惯,从而真正提高文言素养。本文是文言经典,表达的是先哲的生命感受、人格追求。在今天读这样的文言经典,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基本内容的理解上,还应该想方设法,多方面调动学生,让他们立足当下语境,打通古今隔阂,获得精神成长的营养,汲取民族的智慧。这样,文言文的学习才有价值。
【文本解读策略】
先秦诸子中,庄子和孟子的文章最好看。子曰:“必也狂狷乎。”如果说庄子是人生的狷者的话,那孟子就是人生的狂者。狷者的文章因冷峻超脱而好看,狂者的文章因热情天真而好看。《孟子•梁惠王上》共有五章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本文是其中重要的一篇。
孟子的“仁政”主张,依据对象与话题的不同,就例发凡,有所变化,充满政治智慧:有时侧重“义利之辨”,有时侧重“与民同乐”,而有时则强调“仁者无敌”等,但核心内容是爱民。就本文看,主要内容有:不违农时(孟子很重视这一点,文中“时”字凡四见),治民之产,“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安居乐业;实行教化,“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风淳朴,长幼有序,社会安定。这继承了孔子“富之”而后“教之”的思想,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表现了他救民于水火的济世抱负和理想。
孟文多是对话体,必须还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才能体会到其精妙之处。孟子论辩最突出的地方是“题外功夫”:揣摩对方心理,窥测对方思路,巧设陷阱,多布机关,引人入彀,最后一剑封喉。最后一句永远是由孟子来说,他永远是胜利者。
对话开始,梁惠王表白自己治国的尽心和用心,流露出困惑和牢骚。他用“焉耳矣”三个语气词强调“尽心”;用“无如……者”排除一切人,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用邻国百姓“不加少”,自己百姓“不加多”对比,流露出深深的不满和困惑。面对这样一位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颇有些自负、傲慢的君王,孟子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误,而是“欲擒故纵”,讲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启发对方思考,暗示他“移民移粟”的补救方法与邻国治国的不尽心并无本质区别,为下面阐发自己的主张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埋下了心理上的伏笔。最后“则何如”一问,问得有力,让对方不得不点头说“不”,牵住了对方,占据了主动。
孟子阐发主张也很注意由浅入深,一步步地诱导。他先渲染生活的富足,指出这就是“王道之始”,引发对方的好奇心;接着进一步映衬烘托社会的安定和谐,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面对自负、傲慢又不免颟顸的梁惠王,孟子还需要明确回答他的疑问,于是他用具有鲜明视觉对比感的生活图景,组成反诘语气的长句,通过比喻论证推出结论,给对方以视觉冲击,更给对方以心理震撼,取得了很好的论辩效果。
在此过程中,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论辩双方的心理活动,如主动与被动的转换,攻与守的变化,机关与陷阱的埋设与避让,自我情绪的表现与对对方情绪的控制,说话分寸恰到好处的拿捏等。此外,排比、比喻、反诘等众多修辞手法体现出来的文章的气势,也展示了孟文的特色。
孟子的论辩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色和风采?因为孟子是一位傲岸不屈的“大丈夫”。他特立独行,傲骨凛然,敢爱敢恨,有股“浩然之气”,而底子是“大丈夫”精神。刘熙载《艺概》引宋儒杨时的话说《孟子》:“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这里的“心”说的就是这种精神人格的底蕴。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它“至大至刚”,“配义与道”(《公孙丑下》);又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正是这样的道德信念、人格底蕴,使他目空一切,使他知言察情,巧施辩术,气盛辞壮,能牢牢掌握住话语权,既有风骨又显智慧,而非心机重重的小聪明。
与孔子的温文尔雅不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机警灵敏,伶牙俐齿,甚至还有几分狡黠。他脾气大,傲气足,火气旺,有时甚至还不免盛气凌人。他风尘仆仆,周游列国,忧国忧民,充满坎坷和艰辛。据杨伯峻先生考证,孟子来魏国时,年龄在七十岁上下,由于功利心的驱使,梁惠王最终也没有采纳他的主张(《史记》:“梁惠王不果所言”),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精神,他“大丈夫”的伟大人格,他勇于担当、经世济民的高尚情操,连同他独具鲜明特色和神采的文章,深深地教育感染了我们。
【流程安排策略】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在预习本上解释翻译关键词句。教师检查。
1.解释加点词语:
(1)河内凶……河东凶……
(2)请以战喻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6)斧斤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
(7)寡人之于国也……多于邻国……负戴于道路……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8)是亦走也……是使民……是何异于……
2.翻译句子: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依据原文,说说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
明确:梁惠王穷兵黩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关心民生疾苦,却自以为用心治国,感觉良好,很有些自负、傲慢和颟顸。他与孟子的谈话,与其说是寻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说是宣泄不满和牢骚。
三、齐读课文,体会文中步步紧逼、环环相扣的气势。
四、面对这样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去说服他的?
明确:第一步: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第二步:绘蓝图,排比铺陈,宣扬仁政,描绘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图景。第三步:作回答,现实场景,击中要害,犀利的词句和浩然正气让对方无从躲闪。
五、布置作业。
本文是对话体,由孟子与梁惠王的问答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为梁惠王各设计一句话,表现梁惠王论辩时的心理活动,并说明理由。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学生合作,讨论完成上节课作业。
明确:1.可以添加“寡人愿闻其详”之类的话。理由: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识到五十步与百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也许不会就此承认自己治国的“尽心”与邻国之君一样,他还希望对方作出具体的解释。
2.可以添加“何也”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用各种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诱人的结果(“养生丧死无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张,但到底什么是“王道”还不是很清楚,对方还需要从正面加以阐发。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的“王道”乐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动梁惠王,也暗含着对梁惠王开头的困惑的解答,但对梁惠王这样感觉良好而又颟顸昏庸的君王,还必须旗帜鲜明地给出具体解答,促其醒悟。
通过这些合理添加的话,我们能体会出梁惠王当时从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从不满沮丧到受到触动不得不考虑的复杂心态,也感受到孟子论辩的强烈效果。
二、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
明确:1.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把握情势,巧设陷阱,诱使对方入彀。
2.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产生了神奇的论辩效果。
3.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锋芒毕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投影《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中的有关资料,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孟子当时的处境和遭遇。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诵读领悟。
齐读文中“不违农时……未之有也”这一部分内容。
五、这幅社会图景让你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特点?表现出孟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给人一种富足、快乐、安详、美好的感觉。统治者役民以时,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
2.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天下为己任。”同情人民的苦难。救民于水火的抱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百折不挠。坚定执著。勇于担当、经世济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六、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七、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梁惠王认为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接受他的主张。
1(.材料见教学步骤三)
2.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史记•魏世家第十四》)
9、《红楼梦选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
二、比较阅读
(一)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这次贾政打宝玉显得极不寻常:一是打得格外狠毒,打得宝玉已经不能动弹了还要打,甚至想用绳子勒死宝玉;二是打的时候,不听人劝,直到王夫人来了说“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这样的话才住手。贾政这样毒打宝玉,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开始,贾政问宝玉“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原本无气,及至宝玉“惶悚”之态,“应对不似往日”,这才“生了三分气”,但并无打的意思。接着,宝玉结交名伶事发,贾政“气的目瞪口歪”,但也只是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大概也没有打的意思。待到听了贾环的诬告,得悉宝玉有“淫辱母婢”之行为,“气的面如金纸”,终于大发雷霆,大喝一声:“快拿宝玉来!”一场毒打开始了。
在贾府,世家子弟放荡成习。贾政对于稍有“越轨”迹象的宝玉,为什么连事情的真相如何也不过问,便是一顿毒打?看看贾政是怎样说的:“你们问问他于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责政对宝玉的叛逆思想早有察觉,他担心宝玉终有一天会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才下了毒打的决心的。
(二)《抄检大观园》的写法特点
1.《抄检大观园》不像《宝玉挨打》那样使矛盾突然爆发,而是“引而不发”。
“抄检大观园”的大波澜是由一个小小的绣春囊引起的。绣春囊到了邢夫人手里后成了她打击王夫人、王熙凤的一张王牌。因为王夫人和王熙凤掌管着贾府的权力,出了绣春囊的丑事,自然是管家太太奶奶的罪过。王夫人拿着绣春囊到凤姐这里来的时候,“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因为这里包藏着她和邢夫人的矛盾斗争,这也是王夫人完全采纳邢夫人心腹王善保家的建议、决定抄检大观园的原因。
2.《抄检大观园》采取“分镜头”的艺术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一处处被抄的情景逐次突现出来,在对比中形成波澜起伏的动人情节。
王熙凤怀着复杂的目的,带领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一群打手,深更半夜在大观园中抄检了七个地方。整个抄检过程,形成了两组对立的双方:一个是抄检与被抄检的对立双方,另一个是在抄检的一方中又有对立的双方。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再加上被抄检的七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因此整个抄检过程就形成了复杂纷坛、生动感人的情节。
对抄检这一重大事件,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写使“抄检”这个很可能是雷同的事件,出现了变化莫测、惊心动魄的不同场面,按检的七个地方形成了一个个既有联系又独具特色的“分镜头”,强烈地突出了七处抄检的特色,使整个情节波澜起伏,千姿万态,花絮纷繁,引人入胜。
(三)“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描写的两大事件。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比较异同
-
1.相同之处:①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②都写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又是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而成的。
2.不同之处:①“宝玉挨打”采取的是使矛盾急剧激化、迅速暴发的手法;“抄检大观园”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②“宝玉挨打”把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紧凑;“抄检大观园”运用“分镜头”的手段,在强烈的对比中,使每一个镜头都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美文赏析
香菱跟黛玉学做诗,第一首写得不好,第二首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她不肯罢休,日夜苦吟,梦里也在做诗,第三首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好评。
品读香菱写的第三首诗。
吟月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何缘不使永团圆?
赏析:香菱在学诗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找到了门径,第三首面目就大不一样。首句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像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手法,抒发内心幽怨。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作好了层层铺垫。结句的感唱,本是作诗人自己的,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两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所以,众人看了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四、拓展训练
《诉肺腑》
①“诉肺腑”是宝玉和黛王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你怎样评价宝黛的爱情。
②阅读《语文读本》所选的《红楼梦》章节,思考:为什么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
《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段落,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其写法,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特点、比如,全部的矛盾冲突都集中在贾政会客的大厅,人物先后出场。戏剧冲突的高潮是贾母登场……可以《宝玉挨打》为题,把小说改写成剧本。写成后也可以组织排练。
《香菱学诗》
从关系上来说,香菱学诗应由宝钗指点,但宝钗却一直反对。一向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的林黛玉则耐心地指导,这是值得深思的。请就此写一篇读书笔记。
《抄检大观园》
①王夫人突然来到王熙凤处,而且“气色更变”“一语不发,走至里间坐下”“含着泪”拿出那个绣春囊,继而“泪如雨下”。一向安祥端庄、心慈面善的王夫人,何以为了绣春囊而如此激动不安呢?讨论后,整理成一篇短文。
②在大观园众多女子中,探春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结合课文及《语文读本》相关章节的描写来评价她的言行,并思考:探春的悲剧意义是什么?
10、《荆轲刺秦王》(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狼烟四起
开端义士请缨
发展求取信物易水诀别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壮士殒命
尾声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3.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或写作技巧或其他
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白衣冠
2突出重点荆轲
3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4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
荆轲刺秦王
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
11、《沁园春&长沙》(简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
品味鉴赏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
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
品味鉴赏下阕
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六、熟读成诵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