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3-01-07 21:36:18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3.体悟作者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又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合称“苏辛”。“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80),苏轼罹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他没有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积极寻求解脱。本文正体现了他这种旷达胸怀。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②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住户、人家

  ③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④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⑤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2)一词多义

  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用默读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试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寻伴夜游;②庭院月色;③月下感叹。

  2.想想苏轼为何夜游。

  明确:①自己被贬,心情郁闷不平,想出去走走。②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一同赏月。

  3.作者为何寻张怀民?

  明确:“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作者去寻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表明他与怀民的感情很好。“怀民亦未寝”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人有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志趣。

  4.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哪句?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细地读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5.作者仅仅用18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比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盖竹柏影也”能体会到作者恍然大悟的心情,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正侧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

  6.文中“闲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闲情逸致的人。作者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最后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7.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明确: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汲汲于名利等。

  师总结: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四、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闲寻伴夜游(闲人)

  欣赏月色(闲情)月下感叹

  抒发了作者淡泊、宁静、

  乐观豁达的胸襟

  五、课外拓展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从而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示例: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记承天寺夜游》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班级小组姓名编号:

  学习目标

  1、诵读:读出文章韵味,达到熟读成诵。

  2、品味:感受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感悟: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诵读、品味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知识链接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苏轼21岁中进士,满怀报国热情,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至此42岁的他被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写本文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虽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以“闲人”自居,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是真正得意。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前)

  1、我知道苏轼的作品有《》、《》、《》、《》、《》等。

  2、我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写出易读错的字并注音)

  (1)(2)(3)

  3、我能对照注释,解释全文。(写出重点字词并解释)

  (1)(2)(3)(4)

  4、细读第一段,这段话叙述作者寻伴夜游的事。时间:

  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5、品读第二段

  作者用“”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写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本段未用一个“”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月下景物很多,作者却只写“、”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

  6、月下赏景,作者感叹??但耳。多项选择对此句理解正确的选项有()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闲人”,这里指苏轼有职无权,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E、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交流•协作对学:自主学习1---4群学:自主学习5--6

  三、展示•激励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并能主动质疑或解疑

  四、深化•引领

  读了苏轼的这篇“微博”,你一定很想发表评论。

  五、巩固•拓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2)念无与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

  (4)水中藻荇交横(5)盖竹柏影也

  2、根据提示诵读课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起因人物景感

  ()()()()

  课后反思:

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邮编:416501

  单位名称:复兴中学

  姓名:彭蓉

  职称:中一

  详细地址: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县复兴中学

  一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应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培养自己的学习文言文能力。

  二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个字,却蕴涵深厚,文章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比较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由于想象力欠丰富,学生在学习本课文时可能对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领会文章要旨时比较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写作背景作详细介绍。由于学生比较活跃,我的教学目标指向能力养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文言文的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游记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文为优美的文言游记,我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运用自学——情景的教学模式。选用问题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及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利用录音机、小黑板等教学手段进行。

  七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1、查阅苏轼生平,了解苏轼。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教师教学准备:1、上网查阅资料,钻研课文,参考精品教案,认真备好课。

  2、录音机及磁带。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那皎洁的月亮;喜爱那朦胧的月光;喜爱那月色中的山川与草木。月亮正如横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难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体会月夜带给我们的美感吧!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其词开豪放派新风。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洲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洲,寓居于承天寺,本文就写于这一时期。

  (二)查一查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遂:念:相与:

  盖:但:欣然:

  2、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读一读

  1、师朗读。

  2、学生自读,师作朗读指导(随时正音,点拨句子停顿)。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语句顺畅,停顿正确。

  4、教师指名诵读,师生评价。

  (四)想一想

  1、整体感知

  生读后思考:

  这篇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答案后回答:(1)寻友夜游(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学生回答意对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如不能解决,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①、作者虽贬黄洲,成为“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豁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或者句子。

  师点拨: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他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因此,文章融情于景,处处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雅趣。

  ②、师问:作者与好友欣赏到了月下美景,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生答:作者通过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绘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点。

  ③、师问:你能具体说说这几个比喻句吗?

  师点拨: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当作水中来比喻,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④、师问: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

  师点拨: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处处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却能处处找到。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此阐明了这一真谛,但结尾的“闲人“点睛,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情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对美是如此执着地追求啊!

  (五)说一说

  (!)教师: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我们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

  (六)背一背

  把自己当作苏轼,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自由背诵课文。

  (七)作业:

  比较柳宗元与苏轼两人写作时心境的异同。

4、《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3.体悟作者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又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合称“苏辛”。“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80),苏轼罹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他没有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积极寻求解脱。本文正体现了他这种旷达胸怀。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②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住户、人家

  ③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④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⑤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2)一词多义

  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用默读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试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寻伴夜游;②庭院月色;③月下感叹。

  2.想想苏轼为何夜游。

  明确:①自己被贬,心情郁闷不平,想出去走走。②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一同赏月。

  3.作者为何寻张怀民?

  明确:“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作者去寻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表明他与怀民的感情很好。“怀民亦未寝”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人有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志趣。

  4.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哪句?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细地读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5.作者仅仅用18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比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盖竹柏影也”能体会到作者恍然大悟的心情,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正侧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

  6.文中“闲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闲情逸致的人。作者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最后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7.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明确: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汲汲于名利等。

  师总结: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四、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闲寻伴夜游(闲人)

  欣赏月色(闲情)月下感叹

  抒发了作者淡泊、宁静、

  乐观豁达的胸襟

  五、课外拓展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从而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示例: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5、《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任务】

  1、掌握生字“藻荇”“竹柏”“寝”的读音,理解记忆“念”“相与”“步”“盖”“但”“耳”等词语的含义或用法,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

  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其妙处。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知识储备】

  1、关于文体知识

  2、关于苏轼

  3、关于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

  1.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欣然()未寝()藻荇()竹柏()朗读课文,

  3、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水中藻荇交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疏通文章大意,并翻译下列句子。3、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学习】

  1、探究积累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

  (1)古今异义

  但步

  (2)一词多义

  行(斗折蛇行欣然起行)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2、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从标题看这篇文章属于游记类文章,那么这篇游记作者主要记录下了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2)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能说说这句写景的妙处吗?

  (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

  (4)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可谓是普通至极,为何此处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作者真是闲人吗?“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巩固强化】

  1、解释加粗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

  ⑤欣然起行()⑥如吾两人者耳()

  ⑦月色入户()⑧盖竹柏影也()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中考链接】

  【甲】

  记承天寺夜游(略)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过岐亭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附答案:

  一、自主学习部分

  1、《苏轼文集》、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派。2、xīnqǐnzǎoxìngbǎi3、(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盖竹柏影也何(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高兴的样子想于是、就找一同、共同表示推测泛指水草只是罢了。5、(1)我脱了衣服想睡觉时,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行走。(2)想到没有与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二、合作学习部分

  1、(1)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2)行(爬行动身、行走)(3)步(名词作动词:散步、行走)2、(1)记叙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承天寺的庭院欣赏的是月下美景,同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同时也呈现出自嘲、自解、自慰的乐观心态。(2)空明澄澈。这句话比喻传神,作者将月色当做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的影子当做是水中的藻荇,虽未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可谓神来之笔。同时皎洁的月光与朦胧的月影、寂静的庭院构成一幅幽静澄清的淡雅画面,创造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3)因为二人是好友,关系甚笃,且都是被贬黄洲可谓“志同道合”的朋友,从“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以看出。(4)月照庭院,树影摇曳,本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景观,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却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这是只有闲人才会有的“闲情”正因为他们同是被贬之人才会结伴夜游,也因为他们都怀有“闲情”才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色。不是,含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三、巩固强化部分

  1、想、只是、睡觉、泛指水草、高兴的样子、罢了、门、表示推测

  2、(1)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一夜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分)

  中考链接部分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3)之:他故:缘故,原因

  B3、(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6、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熟读并背诵课文。

  2.复习“说”和“记”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3.通过读文感受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名所体现的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寄寓了父母美好的愿望。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学习散文家苏洵的一篇代表性散文——《名二子说》,体会这位父亲为儿子取名字的良苦用心。

  二、作者简介。

  苏洵,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27岁才发愤读书。仁宗庆历七年举进士不第,归来将所写文章全部烧毁,刻苦攻读数年,大有长进。后到了京师,经欧阳修推荐,名声大振。一生仅当过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等小官。参与修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六国论》为其散文名篇。

  三、解题。

  对于“说”这种文体我们都不陌生,在初一我们曾学过《爱莲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种文体的特点。

  “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四、诵读并正音。

  轮(l€鷑) 辐(f€¢簦▃h n) 仆(p ) 辙(zh€椋?

  五、课文理解。

  1.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车字旁”,都与车有关。

  2.了解古代的车,知道“轼”“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挂图)古代的车是木制的。它由车轮、辐(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盖(用来遮阳防雨的车盖)、轸(车厢底部的横木)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轼”则是车厢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而“辙”则是指车行后车轮的印迹。

  3.作者为什么要以此来给他的两个儿子命名呢?

  理解课文重点依据以下实词:

  “若”“虽然”“去”“惧”“不外饰”“由”“是”“仆”“毙”“免”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你对“轼”和“辙”这两部分有何新的认识?

  由于古人乘车是立乘,所以如果没有了“轼”,那么车就不再完整了。而对于车行后的印迹“辙”,根据课下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车翻马死则都与这个印迹无关。

  5.理解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一片希望。

  父亲之所以给他的儿子起这样的名字,是由于苏轼从小就豪放不羁,不善于外饰,他担心苏轼会因此遭祸,所以苏洵给他起了“苏轼”这个名字来警戒他。而对于苏辙,他处事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祸福之外,所以给他起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六、知识拓展,了解“大小苏”。

  苏轼:北宋诗人、词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21岁中进士,曾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政治上不满王安石变法,和旧党意见也有分歧,故新旧两党执政时,均自请离开朝廷,任地方官多年,最后被贬至惠州等地。是一位全才作家,诗、词、散文造诣都很高,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代很有影响。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赤壁赋》等。

  苏辙:北宋文学家。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9岁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但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晚年定居许州颍川(今河南许昌)。政治态度与其兄相同,文学创作自幼受父兄影响,文风与其兄接近。擅长各种文体,以书信和亭记最为出色。有《栾城集》。

  七、熟读背诵课文。

  八、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更加认识了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就连名字这样的生活细节他们也能煞费苦心,表达无限的希望,那么请大家从考查自己的名字说起,做一次家庭采访,写下令自己感动的记录,让我们大家彼此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洵的《名二子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长子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大家还记得他父亲的担忧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教师穿插介绍写作背景。)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复习有关“记”的文体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

  2.正音。

  遂(su€?  寝(q n)  藻(z o)  荇(x€靚g)

  四、理解课文。

  1.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签书公事”。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记“夜游”之时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四年了。文中哪句话交代了他“夜游”的兴致缘由?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请同学们注意“欣然”的意思是高兴的样子。

  “入”字用拟人修辞,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和他做伴,作者把无情感的月光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也衬托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夜游的地点选在承天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他又为什么唯独找了张怀民做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当时张怀民也被贬黄州,二人的心境相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二人的心境相似,遭遇相同。“相与步于中庭”,可见两人关系甚笃。

  3.作者仅仅用了18个字来描写月下美景,他通过简洁的文字,采用比喻修辞给我们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月夜图呢?

  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带给人凄清空灵之感。

  4.作者借助月色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他对月色的描写带给我们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丽淡雅的境界,表达了作者被贬谪之后,多年来为世俗所累的疲惫心情暂时得以解脱,闲适、超凡脱俗之情溢于心胸。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作者贬官后,心情抑郁,但仍有进取心。在自然美景中排解苦闷,找寻精神寄托。惋惜无人赏月,揭示世人都为名利奔波,为世俗所累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超凡脱俗、鄙视世俗、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6.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以“闲人”自谓,读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应怎样理解?

  “闲人”指清闲的人。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此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

  五、背诵课文。

  六、小结。

  作者以自己面对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情怀道出了这一人生的真谛。我们在随着苏轼欣赏月下美景的同时,更不要忘记体会他的那份洒脱,磨难中也有独享的美景。

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他是谁?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出示:课题)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

  (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

  (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把握景物特点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这两篇写景小品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活动:

  1.细读课文,圈画《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景物。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竹柏影

  2.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

  3.四读抑扬顿挫,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读出景物之美。

  探析写作技法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样为我们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预设:本文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虽短,要点却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小组品读探究:描写月色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谧。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3.五读朗朗上口,读出文章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教师语言: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记承天寺夜游》情感一个字。

  明确:作者的情感尽在一个“闲”字上。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近乎被流放,但是,苏轼仍然有进取之心,仍是豁达之人,《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所作。

  1.小组合作:揣摩“闲”字意味。

  “闲”字意味: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师语言: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2.六读读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读出情感美。

  归纳小结

  教师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可称之为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更显其内心豁达,超脱于尘世之外。

  学生活动:七读诵出意境,在六次朗读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诵出意境。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习两篇写景小文的技法,写一篇短小的游记,不超过500字。

8、《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理解“闲人”:

  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五)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设计: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

  记承天寺夜游闲

  苏轼↓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心无尘俗的旷达胸襟

9、《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

  “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吗?”“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

  他放牛。”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

  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我们现在来看

  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

  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

  湖之上”。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像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

  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世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

  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

  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

  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

  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林语堂)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

  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苏东坡传》,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

  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学生介绍苏轼,教师补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

  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

  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

  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

  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

  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

  要的成就。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

  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年)经欧阳

  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

  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

  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

  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年)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

  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年)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

  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

  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

  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

  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才

  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

  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

  三、初读,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同学要注意听准字音,听准节奏,体会感情。

  2.学生点评。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

  4.学生自读课文。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

  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抢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抢答题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抢答题②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抢答题③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8.比赛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遂

  盖

  但

  四、分析研讨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3.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

  者心情)

  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预设

  1.明确: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叙述部分告诉我们: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

  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

  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

  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客。

  3.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

  明净、宁静悠闲、清丽淡雅……

  此句写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可细加品味。

  “庭下如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

  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

  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

  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

  中。

  4.此题较难,可对学生搜索关键词进行引导。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

  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5.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

  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

  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

  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

  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所以“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6.根据3、4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赏月

  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还有自我排遣的达

  观。

  五、通过填写句子,理解文中作者形象。

  那是一个夜晚

  那是一种美景

  那是一个灵魂

  学生填写,把学生填写的内容整理成一首诗(可根据学生填写的情况进行改动)。

  月光下

  那是一个劫后余生的夜晚

  那也是走出了喧嚣和纷扰的夜晚

  那是一个孤单寂寞的夜晚

  那也是心灵自由的夜晚

  那是一个平凡平淡而又注定要录入历史的夜晚

  那是光与影合奏的美景

  那是动与静和谐的美景

  那是明与暗交错的美景

  那也是人与自然默契交融的美景

  那一缕来自宇宙深处的月光啊

  溶溶地就洗净了所有沐浴她的心灵

  月光下,我们看到:

  一颗跋涉挣扎的灵魂

  一颗淡定高远的灵魂

  一颗苦涩、伤感的灵魂

  一颗执著、快乐的灵魂

  一颗率真、坦诚的灵魂

  一颗旷达、乐观的灵魂

  我们分明看到:

  在历史深处,在月亮的追光灯下

  他,看着我们,微——笑——

  六、总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

  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

  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

  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苏轼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能让我们在所

  有的困难中逢春开花,触地生根的只有自己。

  (屏显)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

  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七、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

  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

  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

  抒怀。请你课下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空灵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

  自我排遣的达观达观

  附:描写月亮的诗句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李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王建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刘方平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李白

10、《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记承天寺夜游》,借助资料筛选勾画相关信息。

  (2)、复习整理有关“月”的诗句。

  4、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相关视频、音频、图片,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4、美育目标: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情节内容并不复杂,写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描绘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借物抒情,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使人真实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让学生由阅读理解分析逐渐过渡到了欣赏评价,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习分析苏轼诗词、散文的内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熏陶下,他们对新课堂的学习是比较熟悉适应的,已积累了一年的学习经验。但由于所教班级的学生处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意识、知识基础、自主探究能力仍较薄弱,文言文小品又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生疏的内容,加之作者又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仔细体会,认真感悟、品味,并对他们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所以应充分挖掘其潜力、互帮互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法学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通过听读、个别读、齐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培养语感、加深理解、促进背诵。且文章仅80余字,适合反复吟咏,以至成诵,从而达成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细腻而含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苏轼和苏轼生平,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合作式学习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探究法、拓展法等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歌曲:王菲《但愿人长久》

  【百度视频:王菲《但愿人长久》】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Qt3a9V6zS0/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融合了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的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是依据古代的哪位大文豪的诗作吗?(苏轼)

  【百度图片:苏轼】

  1.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B%D5%E9%F8%CF%F1&in=32152&cl=2&lm=-1&pn=24&rn=1&di=19804591095&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2.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B%D5%E9%F8%CF%F1&in=12204&cl=2&lm=-1&pn=23&rn=1&di=3810141003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回答,师总结)

  【百度百科:苏轼】http://baike.baidu.com/view/2517.htm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由流行歌曲转入苏轼其人,让学生走近苏轼,感受苏轼其人,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做铺垫,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音频,找出难读或易读错的字词,点拨句子的停顿、节奏。

  【百度搜索:《记承天寺夜游》朗读】:

  http://v.ku6.com/show/BK4y4yF3yRH551Y4.html

  2、让学生上黑板正音:

  正音:藻荇(zǎoxìng)竹柏(bǎi)

  3、自由放声朗读:

  注意停顿:(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朗读中,以声正字,以声断句,以声达意,以声传情,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语音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渐次提高,最终熟读成诵。】

  (三)、疏通文意

  1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学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

  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22.htm#1

  1)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2)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设计意图: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环节,在自读自疑的基础上,学生互相交流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由大家讨论,老师加以点拨。教师通过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给予强调和提示,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能达到熟练准确翻译的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又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四)、品位探究

  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22.htm#8

  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心情苦闷。

  2、苏轼“夜游”看到了怎样的景?

  【百度搜索:《记承天寺夜游》ppt】:

  http://wenku.baidu.com/view/7f90c15bbe23482fb4da4c4c.html

  3、文中描写月色动静结合,语言高度凝炼。请分析写月光的句子,并分析你最欣赏的词的妙处。

  整理归纳为:

  “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月光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的倒影。“影”写出月光透过竹叶,投影在地上,月光的意境巧妙地托出。这样形成一种空明澄澈的、疏影摇曳、清丽淡雅、亦真亦幻的美妙的世界。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

  4、这是苏轼笔下的月下之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指名学生回答)

  幻灯片出示:写“月”诗句。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4、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

  5、清代文学家、评论家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诗句都是写月,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我们从众多诗句中试选取一句,来比较一下,苏轼笔下的月景和其他诗人笔下的月景有什么不同呢?(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整理归纳为:

  王维——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

  张九龄——诗人想起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

  李白——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

  苏轼——间接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之后,多年来为世俗所累的疲惫心情,暂时得以解脱,闲适、超凡脱俗之情溢于心胸。

  6、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怎样理解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本句包含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22.htm#8

  整理归纳:

  既指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闲人”是作者被贬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包含了作者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还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7、从中我们能读出苏轼面对生活是怎样的态度呢?

  整理归纳:乐观豁达

  8、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么?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整理归纳:

  苏轼写这篇文章时已被贬黄州将近四年,作为一个济世之才的读书人。长期被闲置,内心一定是异常苦闷的,但苏轼在这种情况下能超越自我,月色在他眼中那么富有人情味。这种通过赏月来摆脱抑郁之情,在欣赏自然美景之中,达到忘我的思想境界。正是诗意的人生的体现。

  8、试以本文内容为题拟一副对联。

  整理归纳:(见板书)

  (五)、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表达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苦”中寻“乐”。同样,我们现在有些人抱怨生活的“无趣”,其实他们只是缺少一双能看见色彩的眼睛。我们用有色彩的眼睛,才会看见有色彩的人生。我们要学习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品味课文内容时,主要以重点词语为突破口,带动全篇的品析,引导学生在词句的品析中强化文言语感,体味本文素淡的描述中蕴涵的清幽宁静的景致、复杂微妙的心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六)、拓展练习:

  月夜无眠的苏轼与张怀民二人在如水的月光下,会聊些什么呢?学习了本文,请为二人设计一段在庭院散步时的对话。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苏轼“闲人”的印象,以挖掘学生更为独到的见解。】

  附:板书设计:

  ○闲欣喜、落寞、达观……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学生诵读、启发、合作讨论为主,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多手段、多角度的探索,从教学目的确定到具体的教学步骤,都紧密与新课标相结合,充分挖掘其潜力、引导学生互帮互助,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不知不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面对人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我的老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雪》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责任伴我行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非攻》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六年级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杜牧诗三首学案一等奖设计(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最新中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学案一等奖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明天不封阳台》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将进酒》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上册)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生命之舟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崂山道士》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懒惰的智慧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配4463级必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考试提纲 语文阅读复习中考复习(九年级上册)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材料(配4463级必修)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一等奖例(教学案一等奖例) 语文版七上二单元写作:写一个人导学案一等奖) 语文课内辅导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