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21与朱元思书(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作者及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2.能结合课本注释翻译课文并背诵课文;
3.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多角度描绘景物的写法;
4.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二、自主学习
1.结合课本注解①和教辅76页作家作品部分,了解作家作品;
2.读熟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结合课本注解自主翻译课文;
4.完成教辅76页字词积累部分。
三、合作探究
1总领全文山水特征的是哪一句?全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文章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6、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7、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
8、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四、巩固达标
1.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会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完成教辅77—78页相关练习题。
五、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五单元22五柳先生传(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汇;
2.品析词句,理解人物性格志趣,陶冶自身情操;
3.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
1.结合课本注解①和教辅79页作家作品部分,了解作家作品;
2.读熟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结合课本注解自主翻译课文;
4.完成教辅79页字词积累部分。
三、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3、他喝酒为什么要“期在必醉”?
4、作者常写文章,目的是什么?
四、巩固达标
1.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会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完成教辅80页相关练习题。
五、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五单元23马说(4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作者及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能结合课本注释翻译课文并背诵课文;
3.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4.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二、自主学习
1.结合课本注解①和教辅81页作家作品部分,了解作家作品;
2.读熟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结合课本注解自主翻译课文;
4.完成教辅81页字词积累部分。
三、合作探究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了什么问题?
2.第2段是论述了从哪方面论述了什么问题?(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3.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4.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5.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7.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8.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9.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10.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12.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13.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14.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15.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16.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17.你认为现代人才具有怎样的素质?
18、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19、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21、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22、伯乐与千里马关系的现实意义:
四、巩固达标
1.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会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完成教辅82页相关练习题。
五、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五单元24送东阳马生序(4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作家作品;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的手法;
4.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二、自主学习
1.结合课本注解①和教辅83页作家作品部分,了解作家作品;
2.读熟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结合课本注解自主翻译课文;
4.完成教辅83页字词积累部分。
三、合作探究
1.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2.作者写自己从师问学的“勤”“艰”时,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作者抱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4.作者写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5.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你觉得“先达”对“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谈谈你的理解。
7.结合课文,谈谈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8.与作者的求学情况相比,现在我们的求学条件怎样?通过对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9.请你写出你所积累的有关勤奋刻苦的名言警句。(最少三组)
四、巩固达标
1.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会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完成教辅83--85页相关练习题。
五、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五单元25诗词曲五首(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能背诵并默写每首诗;
3.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赏析名句;
4.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1.结合课本注解和教辅86页作家作品部分,了解作家作品;
2.读熟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3.结合课本注解自主理解诗词曲内容;
4.完成教辅86页字词积累部分。
三、合作探究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4、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7、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9、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四、巩固达标
1.背诵诗词曲五首;
2.掌握赏析诗词曲的基本方法,能赏析名句;
3.完成教辅87--88页相关练习题。
五、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授课班级¬¬¬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授课时间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沉醉于山水生活的情趣
3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碧湍急()轩邈()泠泠()鸢()
经纶()窥谷()
2、简介作者:本文作者___,字__,___文学家,本文选自____。
3解释下列加框字的意思。
(1)风烟俱净()(2)从流飘荡()(3)水皆缥碧()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负势竞上()
(5)互相轩邈()
(6)泠泠作响()(7)蝉则千转不穷()
(8)鸢飞戾天者()(9)经纶世务者()(10)横柯上蔽()
4、参照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预习思考:
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绮丽多姿极富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景色之美,概括为“,”;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水”和“水”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山的之美。
二、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炫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的传说------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读一读
1、听读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词,再次熟悉。
2、自读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读准节奏与停顿。
(2)译一译
1、自译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试着翻译课文。
2、互译提出自己不会译的句子,小组合作,师生共同解决。
(3)思一思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本文主要在写什么?用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
3、作者写了水的什么特点?怎样写的?
4、作者写山之奇时,从哪几个方面在写?
5、“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品一品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语言简练隽永,请朗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例: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因为它采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流速和气势。
三、拓展延伸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和______的特点。
3.写山奇,分别从_____和_____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堂清反馈
一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案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又快又准!)
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水皆缥碧()
经纶世务者()互相轩邈()()
2、验验你的写字速度!(你很棒的!)
经lún_____世务kuī_____谷忘fǎn_____横kē_____上bì_____
急tuān_____甚箭在zhòu_____犹昏风烟jù_____净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5、默写测试:
1)、概括赞叹富春江景色之美的句子是:
2)、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3)、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
4)、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是:
6、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水皆缥碧(piǎo) 急湍甚箭(tuān)
B.互相轩邈(xüān) 泠泠作响(línɡ)
C.嘤嘤成韵(yīnɡ) 鸢飞戾天(lì)
D.经纶世务(lún) 好鸟相鸣(hǎo)
7、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B.夹岸高山,……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向高处和远处)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
8、根据课文填空。
(1)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视无碍。
(3)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百成峰。
(4)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用自已的话概括)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12、文中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13、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15、全文的结构特点是:
16、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是:
17、给予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作者感慨的句子是:
课后反思
3、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21与朱元思书(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作者及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2.能结合课本注释翻译课文并背诵课文;
3.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多角度描绘景物的写法;
4.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二、自主学习
1.结合课本注解①和教辅76页作家作品部分,了解作家作品;
2.读熟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结合课本注解自主翻译课文;
4.完成教辅76页字词积累部分。
三、合作探究
1总领全文山水特征的是哪一句?全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文章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6、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7、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
8、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四、巩固达标
1.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会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完成教辅77—78页相关练习题。
五、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五单元22五柳先生传(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汇;
2.品析词句,理解人物性格志趣,陶冶自身情操;
3.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
1.结合课本注解①和教辅79页作家作品部分,了解作家作品;
2.读熟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结合课本注解自主翻译课文;
4.完成教辅79页字词积累部分。
三、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3、他喝酒为什么要“期在必醉”?
4、作者常写文章,目的是什么?
四、巩固达标
1.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会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完成教辅80页相关练习题。
五、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五单元23马说(4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作者及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能结合课本注释翻译课文并背诵课文;
3.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4.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二、自主学习
1.结合课本注解①和教辅81页作家作品部分,了解作家作品;
2.读熟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结合课本注解自主翻译课文;
4.完成教辅81页字词积累部分。
三、合作探究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了什么问题?
2.第2段是论述了从哪方面论述了什么问题?(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3.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4.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5.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7.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8.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9.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10.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12.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13.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14.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15.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16.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17.你认为现代人才具有怎样的素质?
18、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19、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21、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22、伯乐与千里马关系的现实意义:
四、巩固达标
1.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会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完成教辅82页相关练习题。
五、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五单元24送东阳马生序(4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作家作品;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的手法;
4.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二、自主学习
1.结合课本注解①和教辅83页作家作品部分,了解作家作品;
2.读熟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结合课本注解自主翻译课文;
4.完成教辅83页字词积累部分。
三、合作探究
1.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2.作者写自己从师问学的“勤”“艰”时,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作者抱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4.作者写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5.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你觉得“先达”对“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谈谈你的理解。
7.结合课文,谈谈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8.与作者的求学情况相比,现在我们的求学条件怎样?通过对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9.请你写出你所积累的有关勤奋刻苦的名言警句。(最少三组)
四、巩固达标
1.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会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完成教辅83--85页相关练习题。
五、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五单元25诗词曲五首(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能背诵并默写每首诗;
3.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赏析名句;
4.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1.结合课本注解和教辅86页作家作品部分,了解作家作品;
2.读熟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3.结合课本注解自主理解诗词曲内容;
4.完成教辅86页字词积累部分。
三、合作探究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4、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7、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9、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四、巩固达标
1.背诵诗词曲五首;
2.掌握赏析诗词曲的基本方法,能赏析名句;
3.完成教辅87--88页相关练习题。
五、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4、《与朱元思书》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掌握课文中重点的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体味作者所描写的“奇山”和“异水”。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课文。
3.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吴均,字(xiáng),南朝梁代著名、。出身寒贱,好诗文,文章风格清拔有古气,称为“”。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如实记录齐、梁历史,被焚书稿并免职。后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2.文体、背景介绍
本文为骈文。骈文,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解题:书,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信。
3.字音、字形、词语
给以下加点词语注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嘤嘤()
鸢()戾()经纶()窥()横柯()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读通字音障碍。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语速、重音、停顿和节拍。
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自读课文。
4、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并进行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二、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积累词句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读第一段
1)结合课下注释讨论,找出疑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3)学生口头翻译。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俱:共:色:
(翻译:)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从:流:
(翻译:)
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许:独绝:
(翻译:)
2.学生自读第二段
1)结合课下注释讨论,找出疑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3)学生口头翻译。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
(翻译:)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翻译:)
③急湍甚剑,猛浪若奔。湍:甚剑:奔:
(翻译:)
2、学生自读第三段
1)结合课下注释讨论,找出疑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3)学生口头翻译。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负:竞:上:轩邈:直:指:
(翻译:)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激:作:响:好鸟:韵:
(翻译:)
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千、百:转:
(翻译:)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鸢:戾:息:经纶:反:
(翻译:)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柯:疏:交:映:
(翻译:)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多媒体显示)
(1)选出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选项()
A.风烟俱净一应俱全
百废具兴面面俱到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
聪明绝顶绝代佳人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D.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虽死犹生过犹不及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蝉则千转不穷:
窥谷忘反:
(3)请说出下面译句所对应的原句。
①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
②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
③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④(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伸展。
四、布置作业
1、掌握重点点出的文言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以及用法。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感情;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检查上节课课文字词掌握情况。
2、朗读课文,有能力的背诵。
(二)教师提问,理顺文章结构。
浏览全文,课文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三段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奇山异水”的。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试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回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读《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完成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互相轩邈( )⑵窥谷忘反( )
⑶蝉吟鹤唳( )⑷岂徒语哉(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
⑵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译: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2分)
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五、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千丈见底
清
直视无碍
异水
急湍甚箭
急
猛浪若奔
分
写
高山寒树
视
轩邈成峰
泉水泠泠
好鸟相鸣
奇山听蝉鸣不穷
猿叫无绝
横柯上蔽
视
疏条交映
5、单元作文:写简单的说明文导学案(教师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2分钟
1.我会掌握说明文有关知识。
2.我要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3.写简单的说明文。
二、【自主学习】5分钟(读、记说明文相关知识)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3.①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③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说明文的方法:1.举例子、2.做引用、3.做比较、4.列数字、5.分类别、6.打比方、7.下定义、
8.做诠释、9.摹状貌、10.列图表。
2.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生动和平实。
四、【当堂检测】13分钟,(每个题都可以选做)
1.根据定义填说明方法和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或好处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 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便于读者更明白
2.做引用: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 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权威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引用古诗:使说明文具有诗情画意。
3.做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 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4.列数字:准确地列举数据来说明 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化,准确、客观,有说服力。
5.分类别: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的说明……;或使说明对象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 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7.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8.做诠释: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 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9.摹状貌:通过描摹事物的形貌来说明事物 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10.列图表:用图表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明对象 使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而且条理清晰。
2.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生动和平实。
3.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例一:“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符合实际情况。
例二:“野生”一词指野外生长的,排除了人工栽培的现象。
例三:“在调查中”强调事例的真实性,排除了胡编的可能性。
五、【小结】4分钟
六、【课后作业】1分钟,写一篇说明文
6、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课题:与朱元思书 年级:八年级 执笔人:孙丽琼
课型:第二课时 班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09.3.科目:语文 审稿人:
学习目标:1.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2.把握写景的妙处,归纳写景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学习难点:分析写景的妙处,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的人生处世态度。
学习内容探究与预见性问题 操作方法与措施(学生双色笔记)用时
学习过程
一. 朗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可见本节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请分别找出本段中写景、叙事、抒情的语句?
3、本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提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小结:写作者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概括的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是文章的总起部分。
二、朗读第二段:
4.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哪两种状态描写了富春江水怎样的特点?
5、静态描写了水的哪些方面?动态描写了水的哪个方面?(要找出对应的语句)
提示:①静态:
②动态:
6、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可见写水清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提示: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以深度写水清为间接描写。
7、本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8、《三峡》中的哪句描写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区别?
9.总结: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三.探究写奇山的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三、主题探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四.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一.前提测试: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二.预习交流:
因为内容较多,可以分三次交流和展示。每次完成一段的分析
分组交流,教师巡查了解预习情况并作简单点评与评分。根据预习情况分配展示任务。
预设:
三.课堂展示
每一段展示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齐读并试对照板书背诵
预设疑难:
1.关于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生可能又不清楚了,教师要提示
2.比较三峡中的写法这里是直接描写,那里是间接描写
3.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4.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5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6.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7.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明确: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短小精悍,诗中有画,这就有名的“吴均体”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是理解作者的感情,学会欣赏语言
课后反思:
10分
5分
20分
7、《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完成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重点难点】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感受文章的知趣美。
【学法指导】:诵读赏读相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流程】
课前导学
一、走近作者
吴均(469-520),一作吴筠, 朝 ,史学家,字 ,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骨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二、通读课文几遍,要求读通读顺。特别是应该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缥碧()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互相轩邈()泠泠作响()鸢飞戾天()
横柯上蔽()
三、结合课文注释,写出下面加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疏条交映()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步骤:
(一)课堂导学
一、教师导入
请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描写山水的诗句。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
4、
二、检查预习
教师抽查,小组积分
三、朗读课文
1.教师朗渎课文(或放朗诵录音),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3.指名学生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后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3.教师强调重点词语、文句。
五、课堂拓展:
1.完成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1)一百许里。许古义:;今义:
(2)鸢飞戾天者。戾古义:;今义:
(3)经纶世务者。经纶古义:;今义:
2.分清下列一词多义的不同含义。
绝:天下独绝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
上: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3.准确掌握下面加粗字的意思。
(1)风烟俱净(2)任意东西(3)猛浪若奔
(4)互相轩邈(5)望峰息心(6)横柯上蔽
4.请说出下面译句所对应的原句。
①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
②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
③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④(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伸展。
8、《与朱元思书》师生共用讲学稿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审核:教务处教务处签字:家长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句。
2.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相互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翻译、理解、掌握常用的文言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课时:2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理解题目
2、读课文,读准字音。
缥碧急湍轩邈嘤嘤窥谷
泠泠横柯千转 经纶鸢飞戾天
3、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搜集结果,了解作者,理解题目。教师根据情况给予补充
(尤其是写作背景的补充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停顿(教师注意指导)。
(1)注意语速。(2)注意停顿。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四、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课堂反馈练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
(1)从流飘荡(2)任意东西
(3)水皆缥碧(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皆生寒树(6)互相轩邈
(7)经纶世务者(8)窥谷忘反
(9)千转(10)横柯上蔽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你掌握了吗?请做好准备)
二、熟读课文,理解感知,请思考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山水特征的是哪一句?全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课堂反馈练习:
一、理解填空
(1)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写“异水”二字,抓住“_____”和“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写山奇,分别从____觉和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
(3)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4)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二、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3、写听觉感受的:
反思:本节课行文条理清晰,景美、情美,所以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我注重情境的渲染,利用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9、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主备人:________时间:____年___月____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的全部注释,找出生字、生词,逐一注音、解释。
2、逐层解析课文,感受富春江美景。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词的积累和内容的理解。
2、文中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
学法指导:
预习时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能读准字音;再调动已有文言词语储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写了哪里的哪些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分析写法方面的特点。
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一、自主预习
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
水皆缥碧()急湍()
互相轩邈()()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经纶()()
鸢飞戾天()()横柯上蔽()
2解释句中黑体字的意义
风烟俱净()一百许里()天下独绝()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千转不穷()()百叫无绝()鸢飞戾天()
经纶()窥谷忘反()
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湍()甚()泉水激石:()
好鸟相鸣()在昼犹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从流激荡,任意东西。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思考
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二、课内探究
(一)理解课文
1、总领全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作者浏览路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沉湎于山水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填空。全文共三段,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等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讨论与探究。
1、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直接描给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若亲见的句了是什么?它使我们想起了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描写江水的哪些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题探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三、检测练习
(一)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依)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筹划)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指示)
2、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泛着小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猛浪,比箭还飞得快,又像奔马一样。)
C.好鸟相呜,嘤嘤成韵。(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对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鸣叫了千次也不停歇,猿啼叫了百次也不断绝。)
3、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二字,抓住“_____”和“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4、黑体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B.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
C风烟俱净皆生寒树D.在昼犹昏有时见日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2.窥谷忘反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古今异义词
(1)一百许里。许:
(2)鸢飞戾天者。戾:
(3)经纶世务者。经纶:
(三)、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四)、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2)任意东西
(3)猛浪若奔
(4)互相轩邈
(5)望峰息心
(6)横柯上蔽
四、课后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善,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力,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第一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竟、轩、邈;泉声、鸟声、蝉声、猿声。
4、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2总分的顺序写景先写江水之美,再写异水,最后写近岸群山之美。
3、如:听觉:泉水激石┅┅嘤嘤成韵。
视觉:负势竞上┅┅千百成峰。写出了大自然的美给人以和谐之美,同时也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