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留住童年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中经典的比喻句所营造的诗歌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品味精美的语言。
3、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珍贵与美 好,体会诗作抒发的对 童年无 限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美好与作者告别童年的依恋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句营造的诗歌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随着童年时光渐行渐远,你最留恋童年的什么?
作者简介:
钱万成,男,吉林省梨树县人。当代 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教授,中国作协会员, l978年开始诗歌创作,沿《诗刊》、《星星》、《 诗歌报》、《诗人》等诗歌杂志步入诗坛。后诗文兼作,著有诗集《钱万成诗选》,散文集《黑士魂》等。再后来醉心于儿童文学,著有儿童诗集《快快乐乐你的世界》、《365日歌谣》、《趣味童话儿歌》、《神奇的星星树》、《温馨的世界》并出版《老狼哈克》、《小兔灰灰》等低幼童话画册多种。
二、初读课文
1. 检查预习情况。(字音、字词)
2.提出问题:这首诗中押韵的字有哪些?
带着问题散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三、品读课文
1.给诗歌分段落
第一段:抒写美好的童年是珍贵的,将会留在每一个人 的生命中,永远不会失 落。
第二段:告诉我们成长过程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要勇敢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2、让学生圈 画、批注诗歌中所 他们所喜欢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如: 1)“摘下这片树叶,珍藏起一个 不 老的春天。”(珍惜、留恋之情) 这句写出了童年的生机勃勃和充 满活力,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珍惜和留恋之情。(珍惜、留恋之情)
2)“失落的往事时缤纷的花瓣” 这句写出了童年的美好、丰富多彩。(珍惜、留恋之情)
3)“迷路的 只是眼睛,清醒的总是脚板” 这句写出了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的困惑和脚 踏实地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勇敢之情)
4)“如果前面是一片海,那就做一条乘风破浪的船” 这一句写出了冲破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勇往直前的情怀)
3、小结 提问: 作者想通过这首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用凝练的语言概括)
《留住童年》中,诗人以形象的语言写出少年儿童永远珍藏着“一个不老的春天”。少年人只要果敢地实践,童年就“没有遗憾”,留住童年的勇气和果敢,少年人就乘上了“一条乘风破浪的船”,驶向理想的彼岸。
四、拓展
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写妈妈的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品读
2、《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高尔基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童年》等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感受世界文化的灿烂。
2.掌握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品味优美的语言。
3.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4.熟练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感受外祖母慈爱的形象。
2.品读对外祖母的精彩描写。
难点: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检测题
检测题一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发绺()颤动()胸脯()两颊()
马鬃()诅咒()两颊()镶银()
2..用下列形似字分别组词。
绺( ) 鬃( ) 诅( ) 镶( )
咎( ) 鬓( ) 沮( ) 攘( )
3.文学常识:本文作者 , 国作家,其自传体三曲是 、、。
4.划分课文段落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检测题二
1.学习《童年的朋友》,了解到外祖母给他深刻的影响,你童年时代的最难忘的朋友是谁?请用本文的某些写法,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你心目中的好朋友的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描写眼睛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手法,描绘出你的同桌的形象,表现他的性格。
3.有人认为《童年》是20世纪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请按照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课外再次阅读《童年》,感受高尔基的另一位朋友“好事情”对他的爱,更加全面了解这位伟大作家最初成长的土壤。
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高尔基
外貌描写:头发眼睛脸鼻子
语言描写:语调柔和询问缘由
动作描写:梳编嗅
神态描写: 快活
外祖母:开朗、坚毅、乐观,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
课前自读: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高尔基的创作生平。
2.通过查工具书读准生字词,理解词义。
3.阅读《童年》形成对作品情节内容的整体认识。
4.初步读懂课文内容,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归纳大意。
5.读书过程中,对存在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板题:同学们,童年时代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爱的故事。爱让们感动,让我们拥有太多的回忆和幸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朋友》,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童年朋友——外祖母。
2.了解作者: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
3.课前检测:多媒体出示检测题一,学生笔答第1、2题,口答3、4题,师生矫正。
二、导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介绍外祖母的?在作者的心目中,外祖母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外祖母爱心?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明确:外祖母“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他微笑的时候……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等正面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感受等侧面描写,都能体现出外祖母对“我”的爱。
(3)说说你对文中外祖母的印像,并请你为“外祖母”画一幅肖像。
2.品读精彩片段,感受外祖母形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大声朗读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部分,并选择一至
句并批注。
(2)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间交流,小组各成员轮流问,其它同学汇报学习的成果;
(3)小组选出精彩的批注,上讲台作汇报;其它小组作评价
(4)教师总结明确课文在人物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方面精彩的地方,通过齐读、指名读、变化读的形式品析两点:一点是写人物时细致传神的词语运用,另一点是新鲜奇妙的比喻运用。
3.讨论分析外祖母的形象
明确:通过外祖母的语言描写、外貌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尤其是三次写外祖母的眼神,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板书:开朗、坚毅、乐观,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的老人。
4.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练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三、拓展训练
完成检测题二
学生独立完成,当堂反馈矫正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作者细腻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认识了一位充满爱心、慈爱和蔼、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坚强乐观、可爱可亲的外祖母。她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赋予了“我”——阿廖沙人生中战胜一切苦难的信心和力量。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老师也真切的希望外祖母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形象,在同学们阅读《童年》深入认识的过程中给予你有益的人生启迪和影响。
教学反思
童年的朋友
高尔基
新野县团结中学聂风平
3、童年的朋友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童年的朋友
学习目标:
1.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1.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体会亲情的概念。
2.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
教学手段: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阅读《童年》的开头段落,结合图片,介绍作者。烘托一种沉重的氛围。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我”的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的重要。板书课题,扣住“朋友”,整体体会文章的要旨。
二.点拨
1.朗读课文,说说“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片段,说说你所认识的外祖母。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健康慈爱乐观坚毅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神态描写:
快活
总之:“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三.课后消化
1.朗读全文3遍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动作描写: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快活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复习整体读课文抓中心的方法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揣摩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1.外貌描写中感受到对“我”的影响。
[明确]:突出老人的特征,对生活的不如意,与对我的态度的温和做个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对我的深爱;开朗的性格,年轻开朗的心态,是外祖母成为“我”的朋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如此困难的并不顺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如此乐观,必然对“我”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也赋予“我”在人生中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祖母的微笑、牙齿、衣服、眼神等,都寄寓着“我”对外祖母的爱。特别是比喻句,表现“我”和外祖母“朋友”的关系。
2.从议论的语句汇总体会“我”对外祖母深厚的感情。
[明确]: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她从来……花边”,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外祖母,“我”的生活是黑暗的,没有温暖,没有阳光,外祖母的“爱”把“我”从黑暗中带到光明的世界里,是外祖母的爱使“我”的世界丰富多彩。
“她马上……朋友”,三个修饰语,表现了外祖母在“我”生活中的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外祖母对我无私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我有了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完成课后练习。
三.小结:
这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文章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力。
四.当堂检测(见后面的当堂检测练习)
五.推荐阅读《童年》
4、留住童年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喻句的含义。
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和句子分析,感悟童年的珍贵与美好,体会诗作抒发的对童年的无限依恋之情,以及对成长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感悟童年的美好与作者告别童年的依恋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句营造的诗歌意境。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童年说起)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动人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短笛,奏出了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绚丽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散发出的醉人的芳香,朵朵洁白的花瓣就仿佛是一件件回忆。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 :划分节奏。
2、感知内容:通过刚才的朗读,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感悟,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朗读中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1)学生交流
(2)教师总结:回味童年的美好 即将告别童年的依恋 感受成长的快乐
三、再读诗歌,品味语句。
(一)留住童年,是诗人想挽住如水的光阴,是诗人想珍藏如花的岁月,也是人的一种美好的心愿。我们知道诗歌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请问本诗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形容美好的童年的?
(二)分析语句:
(1)“摘下这片树叶,珍藏起一个不老的春天” (也就是 珍藏起永远的春天)
A、树叶:比喻,童年。绿叶代表了大自然的春天,代表了生命中的春天,也就是童年。
B、春天:比喻,童年。不老的春天,也就是永远的春 天。
提问:形象地展现了童年无限的生机、活力。童年就是那春枝上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树叶,珍藏起它,就珍藏起了“不老的春天”。
(比喻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相似点: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人们对它的喜爱赞美永远不改变。)
提问:为什么“春天”会不老,而且能被“珍藏”?
是因为童心永存,是因为诗意常在,是因为格外的珍惜,是因为深深的眷恋。童年是永远不会 枯萎的回忆,生命的诗篇从此常绿。 “不老”与后面的“常绿”、“永远”相应,表明如春天般的童年将永远成为生命航程中的旅伴,成为生命中的永恒。这样,人的一生也就成了“不老的春天”。
(2)“童年没有遗憾,失落的往事是缤纷的花瓣”?
提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没有遗憾?
交流:诗人将“童年的 往事”比作“缤纷的花瓣”,一方面表明童年的美好,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花瓣易飘零,往事常失落,但是花落香犹在,事过情常留,童年那种或温馨 、或苦涩的感觉,酝酿成无限的芬芳在生命中弥漫。
(3)“芳香在生 命中弥漫”:
童年往事中的点点滴滴所散 发出的温暖和美好,一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生活之中。
童年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把它留在记忆中,留在生命中,带着童年的活力、梦想去迎接未来。
(4)“挡在前面的是山,踏在脚下的也是山”
提问:这 里的山指的是什么?“踏在脚下”你怎么理解?
交流:“山”是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踏在脚下的也是山”的含义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达到了自己追求的目标
(5)“迷路的只是眼睛,清醒的总是脚板”:
提问: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告诉人们用自己的脚去走,会走出新的天地。童年有时会迷惘,会受到种种诱惑,但只要带着勇气和果敢走过去,就能战胜一切。
(6)“如果前面是一片海,那就做一条乘风破浪 的船”
即使前面有大风大浪,也愿意搏击风浪,展示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再次表达了作者留住童年的愿望,也再次表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7)题目理解:留住儿童对未来的追求, 不怕困难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勇气和果敢的良好品质
(三)总结:
1、全文分两部分:
童年(1、2):表现了童年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童年的深深眷恋。
成长(3、4):表现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人生道路上阔步前进的精神。
2、主旨理解:
这首诗是写给即将告别童年的孩子的,通过形象的比喻来告诉孩子们童年的美好与珍贵,希望孩子们能够把了无遗憾的童年留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带着勇气和果敢走上成长之路。
四、拓展迁移
你的童年有遗憾的事情吗?现在回忆它,心情是怎样的呢?说说你的缤纷的童年故事。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完成练习
5、留住童年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中经典的比喻句所营造的诗歌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品味精美的语言。
3、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珍贵与美 好,体会诗作抒发的对 童年无 限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美好与作者告别童年的依恋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句营造的诗歌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随着童年时光渐行渐远,你最留恋童年的什么?
作者简介:
钱万成,男,吉林省梨树县人。当代 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教授,中国作协会员, l978年开始诗歌创作,沿《诗刊》、《星星》、《 诗歌报》、《诗人》等诗歌杂志步入诗坛。后诗文兼作,著有诗集《钱万成诗选》,散文集《黑士魂》等。再后来醉心于儿童文学,著有儿童诗集《快快乐乐你的世界》、《365日歌谣》、《趣味童话儿歌》、《神奇的星星树》、《温馨的世界》并出版《老狼哈克》、《小兔灰灰》等低幼童话画册多种。
二、初读课文
1. 检查预习情况。(字音、字词)
2.提出问题:这首诗中押韵的字有哪些?
带着问题散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三、品读课文
1.给诗歌分段落
第一段:抒写美好的童年是珍贵的,将会留在每一个人 的生命中,永远不会失 落。
第二段:告诉我们成长过程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要勇敢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2、让学生圈 画、批注诗歌中所 他们所喜欢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如: 1)“摘下这片树叶,珍藏起一个 不 老的春天。”(珍惜、留恋之情) 这句写出了童年的生机勃勃和充 满活力,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珍惜和留恋之情。(珍惜、留恋之情)
2)“失落的往事时缤纷的花瓣” 这句写出了童年的美好、丰富多彩。(珍惜、留恋之情)
3)“迷路的 只是眼睛,清醒的总是脚板” 这句写出了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的困惑和脚 踏实地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勇敢之情)
4)“如果前面是一片海,那就做一条乘风破浪的船” 这一句写出了冲破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勇往直前的情怀)
3、小结 提问: 作者想通过这首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用凝练的语言概括)
《留住童年》中,诗人以形象的语言写出少年儿童永远珍藏着“一个不老的春天”。少年人只要果敢地实践,童年就“没有遗憾”,留住童年的勇气和果敢,少年人就乘上了“一条乘风破浪的船”,驶向理想的彼岸。
四、拓展
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写妈妈的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品读
6、《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一童年的朋友
教学目标
感受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品读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
目标1,2.
学法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在人物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在品析人物的刻画注意品味:一是写人物时细致传神的词语的运用;二是新鲜奇妙的比喻的运用.
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作品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学生自己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绺()鬃()诅()zhòu()惩()罚
2,填空.
《童年的朋友》选自,作者是(国籍)作家,他的自转体三步曲是
,和.
3,在"我"的眼里外祖母是怎样的一个人
4,找出文章中描写外祖母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的独到之处.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播放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时代,在人生的长河里,这是一段最美的时光.童年时代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爱的故事.长辈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爱伴着我们成长,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拥有太多的回忆和幸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朋友》这一课,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童年朋友——外祖母.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高尔基——苏联作家.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中剧本《小市民》,散文《鹰之歌》,《海燕》等作品引起巨大反响.后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3,(慈爱,开朗,乐观,坚毅,勤劳能干)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跳读课文,将预习时所找的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与同学讨论交流,说说你的感受.
头发: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描写非常细致,突出她的头发"多""密""长""黑""厚"的特点).
声音:A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B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比喻又新鲜又奇妙,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在我的心目中,外祖母的每句话都像歌声那样动听,并且永远刻在我的心上).
眼睛:A黑眼珠儿闪烁着气愤的光芒B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C通过她的眼睛,从她的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这些句子形象地表现了外祖母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乐观坚毅的个性).
动作: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腰成了驼背,记载着外婆所承担的繁重劳动和生活的艰辛.把外祖母比做猫,调皮中写出了外祖母的勤劳能干,也表明了我和外祖母的朋友关系.)
微笑: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写出了外祖母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饱含了热爱之情).
2,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和作品内涵.
1,课题告诉我们,高尔基把外祖母看作是"童年的朋友",你赞成这个标题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哪些地方直接或间接表现外祖母对我的爱
(外祖母的爱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把我的心灵从黑暗带到了光明的地方,她像朋友一样尊重我,平等地对待我,是我最知心的人).
2,找出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加以体会:如第7段.
2,模仿课文写法,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展开合理想像,把"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拓展成一段具体的祖孙对话.
7、童年的朋友(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人物形象。2、了解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方法与过程1、通过朗读等手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精读课文,体味其中外貌描写较细腻之处。3、以切身经历对比体验外祖母作为长辈对高尔基的态度有何与众不同,可提示同学从语言描写方面着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2、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教学重点 1、了解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2、品读对外祖母的精彩描写并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读对外祖母的精彩描写并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具学具 歌曲《朋友》《外婆的澎湖湾》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学生自己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绺()鬃()诅()zhòu()惩()罚
2、填空.《童年的朋友》选自﹍﹍,作者是﹍﹍(国籍)作家,他的自传体三步曲是﹍﹍、﹍﹍和﹍﹍。
3、在"我"的眼里外祖母是怎样的一个人?
4、找出文章中描写外祖母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的独到之处.
第一课时
一、导入(播放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时代,在人生的长河里,这是一段最美的时光.童年时代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爱的故事.长辈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爱伴着我们成长,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拥有太多的回忆和幸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朋友》这一课,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童年朋友——外祖母.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高尔基——苏联作家.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中剧本《小市民》,散文《鹰之歌》,《海燕》等作品引起巨大反响.后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3、(慈爱,开朗,乐观,坚毅,勤劳能干)
三、自主学习,诵读赏析。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几个人轮读,要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章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4、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5、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文章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里描写。)
2、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1)、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2)、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3)、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活力、愉快、温暖。
3、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明确:(因为她不仅善良,有爱心。还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给了我关怀,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4、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认识了外祖母,一起感受了那份难能可贵的人间亲情。这爱伴着作者成长,这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品味其中滋味吧!
第二课时
一、问题导入
1、课题告诉我们,高尔基把外祖母看作是"童年的朋友",你赞成这个标题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哪些地方直接或间接表现外祖母对我的爱)
明确:(外祖母的爱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把我的心灵从黑暗带到了光明的地方,她像朋友一样尊重我,平等地对待我,是我最知心的人).
2、齐读课文6、7段,找出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加以体会,感受祖母对我的影响。
二、深入探究,读懂爱。
1、过渡语:的确,小高尔基也是爱他的外祖母的,他没有说“外祖母我爱你”这样的话,而是将对外祖母的感情化为精彩的文字,请同学们仔细研读文章,从文字中寻找那份爱。请结合文章内容,自选角度探究“我”对外祖母的爱。
例: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
2、跳读课文,将预习时所找的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与同学讨论交流,说说你的感受.
头发: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描写非常细致,突出她的头发"多""密""长""黑""厚"的特点).
声音:A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B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比喻又新鲜又奇妙,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在我的心目中,外祖母的每句话都像歌声那样动听,并且永远刻在我的心上).
眼睛:A黑眼珠儿闪烁着气愤的光芒B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C通过她的眼睛,从她的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这些句子形象地表现了外祖母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乐观坚毅的个性).
动作: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腰成了驼背,记载着外婆所承担的繁重劳动和生活的艰辛.把外祖母比做猫,调皮中写出了外祖母的勤劳能干,也表明了我和外祖母的朋友关系.)
微笑: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写出了外祖母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饱含了热爱之情).
总之:“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3、(教师指导语:)高尔基将对外祖母的观察表达在文字中,将感情融化于细节中。语言细腻,饱含感情。正是如此,使得外祖母形象成为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最有艺术魅力的光辉形象之一。
4、再从相关语句汇总体会“我”对外祖母深厚的感情。
[明确]: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她从来……花边”,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外祖母,“我”的生活是黑暗的,没有温暖,没有阳光,外祖母的“爱”把“我”从黑暗中带到光明的世界里,是外祖母的爱使“我”的世界丰富多彩。
“她马上……朋友”,三个修饰语,表现了外祖母在“我”生活中的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外祖母对我无私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我有了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5、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练习
模仿课文写法,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展开合理想像,把“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拓展成一段具体的祖孙对话.
四、学生谈本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五、课堂小结
这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文章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力。
8、9、童年(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9、童年
教学目标:
1,品味隽秀的语言,在头脑中再现优美的画面;
2,感受并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感悟创新能力及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隽秀的语言,理解作者对童年的爱
教学难点:感悟创新,阅读中再现优美画面,
课型:赏读活动课
教法与学法:朗读品悟法;赏析再现法;
课前准备:录音机、轻音乐伴奏磁带;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创意说明:
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选用了唐弢先生的《童年》。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语言秀美生动,画面丰富多彩,情感真挚充沛。本着“美文美教”的原则,我将其设计为赏读活动课,采用板块式的设计思路,在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想的活动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品味美、评说美、畅想美。本课注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表达出来,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发现美,用自己的头脑领悟美,用自己的语言传达美,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浪漫、有一点创造、有一点畅想、有一点感悟。意在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交流,让学生真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那么,就让我们说童年是一首诗吧,让色彩、旋律、情感共同燃烧成澎湃的诗篇,奉献给我们所挚爱的童年!
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那么,今天让我们随着唐弢先生深情的目光,一起走进他的《童年》,领略散文诗中讴歌的童年生活之美吧!
第一板块:“美美地听”——激趣感知活动
1、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快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些字词你注意到了吗?认知下列字音、字形:(多媒体出示)
洗濯鹧鸪翱翔蓦地踱过倩影笑靥遨游采撷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学生美美地听,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感情;同时留意老师朗读时表情达意的方法和技巧。
你感受到的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大胆地说出来吧!(请学生自由地说出自己听读的感受来)
第二板块:“美美地读”——真情体验活动
这样优美的文字、这样真挚的情感,你不想试一试吗?来,在优美的音乐中想象童年的画面,把你对童年的感情表达出来吧!
1、学生自由配乐朗读,头脑中再现优美的画面,进一步感受作品的主题情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请你一展身手吧!朗读你最喜欢的一部分,并请告诉大家你所表达的情感,好吗?
2、请学生配乐表情朗读,读出画面的美,读出作者的情。可就一个画面、一个段落、一个部分来朗读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朗读,借此指导朗读,锻炼和提高朗读能力,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
例如:“月/是她的脸,一抹轻云/是她的笑靥,几颗星星/是她的眼睛,晚风/吹过/垂杨,这上面/散布着/她的风韵。”这一段要读得缓和、柔美、深情,饱含对夜、对生活的赞美。
备注: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与表达能力,不求全责备,重在鼓励、欣赏、陶冶。
第三板块:“美美地品”——品悟赏评活动
1、(多媒体出示)话题一:你感觉这首散文诗美吗?美在何处?说说你的发现。
话题二:你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词语吗?能否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话题三:文中有你欣赏的写作手法吗?可以指出来并说说你欣赏的原因吗?
请自由选择话题,从自己感受最鲜明的、兴趣最浓厚的、发现最独到的、领悟最深刻的方面赏一赏、品一品、说一说,比如一个凝练的词语、一句传神的描写、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份真挚的情感、一种巧妙的写法……当然,大家也可以合作探讨。
2、学生反复品读,可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自由交流一段时间,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
备注:学生只要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见解就好,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苛求深刻老练。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发现、感悟兴趣和探究、品悟能力,在师生与作品的交流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第四板块:“美美地说”——再现创新活动
1、示范引导:这样优美的画面和情感,也激起了我创作的热情。我对第三节中的画面产生了兴趣,将它创新改写为:(多媒体出示)五月的阳光热情地亲吻着我的脸,潇洒的清风调皮地拂弄着我的乱发,慈爱的老牛,背着我慢悠悠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田野这样的清新,一望是无垠的碧波,路旁那金黄的油菜花在微风里摇曳起舞,婀娜的身姿逗惹得柳枝也翩然顾盼了,恰遇到檐下多情的石榴扬起醉红的笑脸,呵,你看它们不禁笑得全身酥颤了!此情此景,我又怎能不歌唱?再吹一曲短笛,给这美好的时光助兴吧!
俗话说“抛砖引玉”,你的创作热情点燃了吗?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把你们欣赏的优美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吧!
2、自由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3、表情朗读(可按学生要求配乐)自己的作品,大家交流共赏。
第五板块:“美美地想”——畅想延展活动
1、(多媒体出示)话题一:读了这首散文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话题二: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你读了有什么感触?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畅想表达。
备注:自由表达不限内容多少。培养学生阅读作品后自然地联系自己生活、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良好阅读习惯。
随堂练习:(多媒体出示)要求:依兴趣自选练习,自主完成。
1、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反复吟诵,最喜爱的也可以背下来;
2、就自己所喜爱的句式或写作手法仿说、仿写;
3、学用优美的、凝练的语言写写自己的童年生活;
4、将你的欣赏所得整理一下,把板书设计补充完整。
5、搜集你所喜爱的名人的童年生活或有关童年的诗、文,积累素材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在“美美地品”环节中,学生可能较多地注意词、句,注意描写、画面,对含义较深的语句和值得仿效的写法,可能因水平所限而注意不到或说不好,这也不必过高要求,因为本课注重训练的是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亦应在学生赏析时适当提示和补充。当然,教师也可安排“质疑”或在解决练习时探究句子深刻含义,可在练习中安排句子仿写,进行语言的学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品悟、探究、体验、练习的环节中设计的话题是自由选择的,必须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素材参考:
一、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繁星》
二、以虫鸣秋(唐弢)
一年四季,我现在喜欢的是春天。说是现在,因为这是近来才有的感觉。年纪过了三十,却忽然喜欢春天,喜欢红色,喜欢和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打交道,究竟是生命的活力突然转强,抑是预感衰退,遂不免起了依恋之情呢?我自己也无法回答。不过,倘在十几年前,或者溯而上之,倘在二十年前,情形就和眼前的不一样。尽管年轻好弄,跳跳蹦蹦,脱不了孩子的脾气,但以季节而论,我爱的却是雁来以后的秋天。
我爱秋天的淡泊和明远。
十几年前,那时候我在一个中学校里念书,每周只上五天课,两天半是中文,两天半是英文。课余多暇,自己就学些做诗填词之类的勾当。诗词,按照中国的老例,是必须从多读入手的,因此也翻翻前人的集子,希望从那里得到些须的影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闲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苍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悒郁和惆怅。童稚何知,然而面临萧索,想起来也不免为之惘然。中国的诗人对于这点是特别敏感的,我虽然三不像——学稼、学贾、学书都不够格,每逢提笔,却也无法抵御秋意的来袭。
诗词,它让我看到春青背后的红叶。
不过我的真正爱好秋天,却远在能读这些诗词之前,少说也该有二十个年头了。那时候,天地似乎比现在阔大,山河似乎比现在年轻,而生活,当然也比现在有意义——即使是最小的虫蚁吧,我也觉得十分可亲,它们仿佛都能说话,用的是一种歌唱的调子。说得最为悦耳的自然是秋虫。
我因此渴望着西风的起来。
炎夏向尽,梧桐已开始落叶,街头树间,时而传来一阵刺耳的繁音,“知了,知了”,叫声较为噪厉的是螗蜩,“乌有,乌有”的是螗蜩。中国的文人是最喜欢代人立言的,有时候也代物——著名的如禽言,并且还及于昆虫。刘同人《帝京景物略》里说:“三伏鸣者,声躁以急,如曰伏天伏天;入秋而凉,鸣则凄短,如曰秋凉秋凉。”他以为蝉蜩呼候,所叫的常是当前的时令。这和《灵物志》里说在芫荽下种的时候,农夫们欲使抽芽,必须口说秽语一样,全是以人拟物的幻想,说来荒谬,却也颇饶一点风土的趣味。
蝍蟟身长寸许,螗蜩背作绿色,双翅一律透明,这两种,我们乡下都没有。蝉类种色繁多,我在年轻时常见的是叫做蚱蛙的一种,它没有蝍蟟的长大,又不及螗蜩的美丽,只有叫声较为清越。不过一捉到笼里,也就默尔而息,再不发些须的音响,第二天随即僵死了。我同情沉默,却又以它的决不再鸣为可惜。
为什么呢?
我自己也有点回答不上来。
以彼时年龄而论,大概总不会有什么牵涉国家大事的社会观念,却以为倔强是可爱的,因此也不想再去触犯它,遂使翻瓦砾的时间多过于拿竹竿。农民的血统让人和泥土接近,天堂于我生疏,我所追求的乃是人间的坚实。
于是就开始翻瓦砾,多半是在屋后的安园里。安园,隔着一条小河,离开村子约莫几百步,是一年荒芜的坟场。促织就在那里栖息着。拨开断砖,往往可以看到一对小虫惊惶的在躲避,有时逃到野草根边去。就以往的经验而论,这十九是徒然的,它们逃不过人类的眼睛,也跳不出人类的手掌,到最后,只能受人豢养,迁入瓦盆,又进而以为这是自己的值得骄傲的天地,得意忘形,渐斩地失去本性了。
一经挑拨,此后便乐于斗噬起来。
我蓄促织,往常是因为它能鸣,并非因为它能斗,所以“别种”如油葫芦、小油蛉之类,行家弃诸不顾,我也加以延揽,一样的放入匣内,饲以雪白的米饭。就农民的习俗说,这是有点浪费的。不过我毕竟还是孩子,能够借此自娱,即已不计其它。若是腰缠十万,那就一定去豢养文人,听他满口“我公”,或者在笔头上装腔作势,似惊似喜。也许这点便是人虫之辨吧——花样着实多着哩。
可惜我还没有这样的财势,也不爱类此的花样,因而所养的只限于促织。油葫芦俗名老油丁,身体比普通的蟋蟀为大,小油蛉却又特别小,几乎和唧蛉子差不多。别以老小,正是因为两者的形状相像,而大小却又悬殊的缘故。油丁比油蛉易得,贵之贱之,此中苦有区别,不过以论鸣声,我是宁取前者的。
——唧令令,唧令令!
几乎就是金属的声音。
和油葫芦一样,因繁生而不被重视的,还有一种栖息在乱草、灌木或者豆荚地里的螽斯,《诗经》里所谓“喓喓草虫”,指的就是它。螽斯色绿,易受草梗树叶的保护,鸣声又相当轻微,骤然看去,简直就像贼害禾稻的蚱蜢;但在博物学上,它们是并不同科的,我从前喜欢分得很清楚。直等读了法布尔的书籍,才悟到这是人的意见,倘在蚱蜢它们,就不作如是想,它可以辩白本身并非昨蚱蜢,或者进一步说螽斯倒是蚱蜢的。现在是连两脚直立的东西,当“内疚神明”,无法自解的时候,也学会这样的口吻了,听:
——太阳底下,彼此是不会距离得过远的呀!
看他说得何等嘴响啊!
在这点上,我大概还不能成为法布尔的信徒,无法忘却做人的立场。我以为生存向背,即在同类之间,也还划着鸿沟,决难用文字或语言来填平的。物我齐观是一个幻想,挂上口头,就不免成为诡言。以血肉为布施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但切忌去喂养癞皮狗。
我主张精密的分辨和选择。
螽斯而外,较为常见的鸣虫是络纬。络纬也即莎鸡,俗名纺织娘,我们乡下则叫做缫线虫,以其鸣声酷肖纺纱的缘故。络纬昼伏夜鸣,要捕捉,必须等它振羽发声的时候。我常和小朋友一道,提着灯笼,赶往两里外的竹园去。乡间的晚上是阒寂的,走夜路不免有几分心悸,自己也听得出脚步的急迫,烛影摇动光波,像水晕一样在黑暗里浮荡。一转出村子,耳边像听到远处的“闹场锣鼓”一样,络纬的鸣声突然震响起来,原来前面已经是竹园了。
一—轻些,别做声!
有人低低的照会我,我们便蹑手蹑脚的跑近去。一见到篝火,满园叫得更其起劲了,每次可以捉到好几只。而每年又总有一回这样的经验。
现在,季节到了秋天,春华老去,我自己也逼近中年。络纬在邻家的园辅里振羽,静夜远听,真使人有梦回空山身在何地的感觉。清人龚定庵诗云:“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往事在心头浮现。此时此地,大概谁都有点怆然,觉得难以遣此的吧。
我不能忘情于已逝的童年。
以大体论,我所致慨的只是时间,不是时代,所以我还挚爱我的春天。感到洚水在后,对眼前的光景又深致流连,这心情近于没落,我是不能不表示怀疑的。如果这些话所挑逗起来的只是脸上的忿怒,而不是心底的惭愧,那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我希望世人真有精神升华的事情。
9、《童年的朋友》(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对象 七年级
提供者 赵坤
课时 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童年的朋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节选自高尔基的《童年》。节选的部分文字不长,但作者用饱含深情而又十分细腻的笔调,把外祖母的形象写得十分丰满而有艺术魅力。教授本课要在认真阅读的前提下,抓住人物描写的特征,解析语言,从而体会我与外祖母之间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细腻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2、通过细节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课文三次描写外婆的眼神,从中体现了外婆丰富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2、人们应该与孩子成为朋友,不分长幼,平等相处,保持天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写人记事的能力,本文语言描写丰富多彩,学生会有很高的兴趣,加上纯真的情感体验会有效达到教学目的;但七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较差,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呈现问题和图像,激发兴趣、理清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学生阅读为主,根据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要求学生相互协作,圈画文中相关内容,品读语言、体验情感,采取设疑-举例-讨论-讲解-概括几个步骤赏析课文,感受外祖母的慈爱形象。
五、整合思路
1.情景导课。播放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激发兴趣,勾起联想和回忆;
2.整体感知。通过多媒体展示文本,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并了解作者及文章梗概;
3.探究赏析。出示有关人物描写的一般手法,对号入座,再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分析、欣赏、体会。多媒体出示问题,按步骤赏析课文。
4.课堂延伸。多媒体出示实践要求,提供示例锻炼学生观察力和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环境:模式二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小结:童年时代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爱的故事。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拥有太多的回忆和幸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朋友》这一课,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童年朋友——外祖母。 在这首歌曲的美妙旋律中,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童年的美好回忆。启发学生讲述自己与最亲近的人的感人事迹。
多媒体播放音频歌曲,欣赏审美、陶冶情操,勾起联想与回忆,激发学习兴趣,为全文学习打下感情基调。
2.走进作者并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介绍高尔基的生平、生活背景及其创作情况。
3.学生通过选读、跳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各小组合作解决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出示作者照片并做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播放背景音乐增强阅读情趣。
二)整体感知
要求:
1.将文中的生字词画出来,查字典或联系前后文解决音字义。
2.将文中理解有难度的句子标出来,同桌讨论解决。
3.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句话可以概括全文的中心内容呢?
3.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噗【pū】脯【pú】绺【liǔ】颊【jiá】嗅【xiù】皱纹【zhòu】兜【dōu】鬃【zōng】辫【biàn】鼻【bí】咕哝【gūnong】诅【zǔ】
4.初读明确:
①小说的主人公是“外婆”,表达了作者对外婆的敬重和无限的怀念之情;
②“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5.出示文本课件检测字词掌握情况。
6.出示朗读要求,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三)探究赏析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1.人物描写方法分析:
外貌描写:(健康慈爱乐观坚毅)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她眼睛的明亮,乐观坚毅)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快活)
(教师出示有关人物描写的几种手法,提供示范要求学生通过片段阅读举例验证,从而掌握人物的特点以及作者描写的手法。)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揣摩下面的文字在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方面的作用。
(1)“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打破了……一下子就牢牢的打进了我的记忆里。
(2)在她没来以前……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
经过共同探讨明确:
(1)我打破牛奶瓶,外婆没有责骂,只是询问一下原因,而且声音柔和,表现了她善解人意,温柔善良的性格。
(2)外婆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我,给了我关怀,使我有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四)美文美读
1.文中几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画出有关句子,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外祖母怎样的内心世界?
2.总结课文在人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3.外婆在孩子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中说外婆是他的“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你是如何理解的?
示例:
(1)“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乌黑的长发曾经是外祖母你年轻貌美的标志,是她的骄傲,但是现在已不再年轻,从中可见对韶华尽失的些许伤感。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从中可见外祖母活泼、愉快而又充满活力。
4.本文在人物描写方面有以下特点:
1)从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
2)语言细腻饱含感情、富有表现力。
3)作者巧妙地、创造性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5..从自己的感受谈起,与文中的外祖母作比较得出:
外祖母美丽善良活泼,充满活力,不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不束缚孩子,如“不睡就不睡吧”,不责骂孩子。动作轻快而敏捷。外祖母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我”,给了“我”关怀,使“我”有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五)课堂延伸
1.有人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写人最好是写眼睛,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就多次写到了外祖母的眼睛,你能写写老师或父母的眼神吗?
2.推荐阅读:《童年》。 学习文中具体、细腻的描写方法。注意通过描绘人物的眼神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性格。
出示实践要求,提供示例,锻炼学生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高尔基
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七、教学评价设计
成功经验:
通过媒体呈现问题提示和帮助学生迅速准确的画出刻画人物形象的内容,深切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
需要探索的教学方法 :
整体感知课文,应抓住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关键词句来设问。
需要提高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自我展现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