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以及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物资源。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2.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使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神奇,培养爱美情趣。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
(二)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根据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问难
1、导语: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前几课,我们观赏了台湾阿里山的云雾,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同学们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同学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样?
3、交流,简介青海湖:
(1)生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教师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小组等)阅读课文,想想并讨论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2)、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读一读。
(3)、小组内谈谈自己的看法。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2)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引导:作者来到青海湖畔,“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作者虽然介绍了在这幅画卷里是“绿茵茵的草滩”,长满“黄灿灿的油菜花”和“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但相比之下,重点写的是什么?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作者幻想到了什么情景?
从哪儿看出青海湖的物产资源很丰富?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再现情境,总结升华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课后延伸,能力移迁(作业超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运用网络或课外书籍查找有关青海湖的资料。
4、搜集描写祖国其它地方美丽风光的文章读读。
5、朗诵自己写的小诗。
板书设计:
纯净、深湛、温柔、恬静
湖水蓝 蓝锦缎似的
水灵灵蓝晶晶
一片 碧绿
草滩美 连绵起伏 褐色
一条 银色
水鸟美 世外桃源
2、青海湖,梦幻般的胡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学习目标
1、赏析优美含情的景物描写。
2、品味直抒情感的浪漫笔法。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个被世人成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湖。播放歌曲《青海湖》、图片
刚才我们欣赏了青海湖的美景,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吧!
明确目标
1、赏析优美含情的景物描写。
2、品味直抒情感的浪漫笔法。
设疑导学
请自读课文,说说作者描写了青海湖哪几个方面的美?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你对青海湖的总体感受。
湖水蓝
环境美梦幻
传说奇
物产丰
梦幻般美丽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神往。下面,就让我们来品味作者是如何描绘美丽景色的。
合作探究(一)
1、第5段作者是用哪些词语形容湖水之蓝的?同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同桌合作)
2、找出第6段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及叠词,品味其表达效果。
(小组合作)
学用词学修辞
真实具体、优美含情
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真可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板书:绘美景学用语
合作探究(二)
面向如此纯净的青海湖,作者用她那如醉如痴的笔触,表达内心难以抑制的激情。
1、朗读下列句子,品味其在抒情方面的特点及作用。
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
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小组合作)
作者触景抒情,运用感叹句、反问句直抒情意,前后呼应,照应题目,形成了文章的抒情主线。类似的句子在文章中时不时的出现一次,突出了主题。这种如醉如痴的抒情笔法,使文章充满浪漫情调,感染力也倍增。
板书:表情意学抒情
2、说说第8段传说的作用。
板书:引传说学想象
总结环节
小结:游记写作的法宝:
循游踪移步换景
绘美景精准含情
表情意直抒情感
引传说想象浪漫
学习本文的三大写法:精准含情的描写、直抒情意的表达、富于想象的引用传说,形成了作者充满浪漫主义的表达。但需要说明的是作者也不失有冷静的头脑,像文中科学的介绍、文末表达的忧患意识,使我们结识了冯君莉这位既浪漫又现实的优秀作家。我们要感谢她让我们这些未曾到过青海湖的人经历了一次神圣之旅。
测评反馈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青海湖写一则简短的广告语。
高原蓝宝石,梦幻青海湖人间圣境,天下神湖
青山青水青海,清凉清静清心青之韵,海之情,湖之魂
寻梦青海湖,回归大自然
拓展延伸
配乐诗歌朗诵
驻足在你的身边
这圣洁让人心碎
你却用阳光和风将我拥抱
轻柔的波澜是你的呼吸
安抚着我的思念
你是天的眼神
凝望这消逝的每一个瞬间
让幸福绽放出金色的花朵
在青海湖的岸边
我用额头触碰你脚下的泥土
愿心中有你赐予的一片蔚蓝
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摘抄你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板书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绘美景学用语
表情意学抒情
引传说学想象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难点)
2.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
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课,我们品味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江南水乡的韵味,那种韵味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冯君莉“一起上路”,去感受大西北的青海湖,去领略它所特有的情致。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冯君莉,1955年生。当代作家,天津人。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等几十篇文学著作。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颠簸(bǒ) 深湛(zhàn) 恬雅(tián)
眸子(móu)魅力(mèi)逶迤(wēiyí)
安谧(mì)娓娓动听(wěi)潸然(shān)
篝火(gōu)脍炙人口(kuàizhì) 肃穆(mù)
3.理解词义。
魅力:特别吸引人的力量。
逶迤:这里形容道路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肃穆:严肃而恭敬。
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明确:从青海湖的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的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鸟岛之神奇及鱼之丰富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作者的游踪是本文的明线,还有一条情感暗线贯穿了全文,你知道这条情感线索是什么吗?
明确:文章是以“梦幻”作为情感线索贯穿全文。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景观,再到梦想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幽思,条理十分清晰。
2.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赏顺序。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草滩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 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
教师总结: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二)语言探究
本文运用了大量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和赞美青海湖,试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明确:先用排比的句子,从多方面描述青海湖迷人的水色,再用比喻具体描述湖水,“水灵灵”,极富动态的感觉,活灵活现,“蓝晶晶”指蓝得发亮,富有色彩感。由此,湖水显得更为娇美可爱。此外,叠词的运用,也使语言富有了一种音韵美。
2.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明确:用“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四、板书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带着憧憬的梦幻到达青海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境界湖水蓝
环境美
传说奇
物产丰
担心梦幻般的境界遭到破坏梦一般的景色
五、课外拓展
新华网西宁2012年11月20日电随着天气转冷,1700余只大天鹅陆续集结于青海湖栖息越冬,青海湖重现“天鹅湖”奇观。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国际重要湿地,这里遍布的沼泽、湿地和不冻泉水,每年吸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从新疆和西伯利亚等地迁来越冬,翌年三四月份再迁徙至各繁殖地。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科长吴永林介绍,最近一次环湖巡查发现,当前栖息于青海湖的大天鹅数量1774只,主要分布在哈达滩、泉湾、尕日湾等河口湿地和湖面水域,而且其种群数量呈现逐渐增加趋势。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吗?
示例:1700余只大天鹅飞抵青海湖越冬
(2)目前,成群结队的大天鹅还在陆续飞抵青海湖,预测到12月份最高峰期大约有三四千只大天鹅来青海湖越冬。对青海湖的今天,你怎么看?
示例:青海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鹅湖”。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
2.弄清作者观赏的顺序,理清写作思路。
【课前积累】
1.,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2.知识链接——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课上突破】
一、预习反馈
1.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扑朔_____迷离颠簸_____深湛_____恬_____静
涟_____漪_____眸_____子魅_____力苍穹_____
伫_____立哈_____达篝_____火逶_____迤_____
安谧_____肃穆_____牦_____牛轮廓_____
浩瀚_____潸_____然泪下地壳_____沧_____桑
娓娓_____繁衍_____气氛_____湖畔_____
虚无缥_____缈_____脍_____炙_____人口
2.本文作者:____________,女,______代________(评价)。
3.解词填空
①涟漪:___________的波纹。②逶迤:文中形容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潸然:的样子。④肃穆: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
4.解词连线
油然而生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脍炙人口形容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扑朔迷离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虚无缥缈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毅然决然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颂。
世外桃源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
得天独厚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
娓娓动听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二、文题解读
1.标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在“湖”的前面加上修饰性的词语“梦幻”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就如同_________________,使人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2.题目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本解读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
观赏结束
2.分析文章观察景物的方法。
3.讨论文章的线索。
【课后提高】
1.在文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叠词。(“ABB式”,如“红彤彤”“绿汪汪”的形式。)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①___________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②___________的
油菜花……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
白种人的小姑娘那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的眸子。
2.判断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对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1)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
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
蓝晶晶的眸子。
(3)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4)我不敢想象,当成千上万的钞票像一条河流似的流向青海湖。
3.从文中找出有关作者浏览顺序的语句,看看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看到了青海湖的什么景
象。
4.“不,还是让它自然而然地生存吧。现代文明固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是
不是应该给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呢?”这一段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结合全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课文以“梦幻”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现实,
再到梦想未来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现实。虚中有实,虚实结合。
B.课文从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氛围清新幽静和优美、神奇的鸟岛以及丰富的
鱼类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C.课文在描写中大量运用了叠词,将景物的色彩、人物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课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语出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语出孟子的《劝学》一文,意思是青是从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蓝更深更蓝。
【课后反思】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课后提高】
1.①绿茵茵②黄灿灿③水灵灵④蓝晶晶
2.(1)比喻。用一幅巨大的画卷来比喻青海湖的美,先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也
体现了作者对青海湖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排比、比喻。运用排比,将青海湖的蓝的特点——纯净、深湛和温柔恬雅展示给
读者,然后运用比喻,给读者以直观印象,使读者能够联想到青海
湖的蓝的纯净以及鲜活的生命力。
(3)反问。强调青海的自然风光,如栖息的水鸟和“冰鱼”的景色是独特的、优美的。
(4)夸张、比喻。形容开发青海湖旅游资源的狂热以及速度。
3.解析:整体把握全文,能从文中找到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概括各个段落的中心意思,
提取有效信息组织语言。
参考答案: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自己所看到的青海湖的景物。
窗外,是一片漆黑和寂静,此时作者还没有到青海湖,但是已经在为青海
湖的景象的呈现提供铺垫了。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同时早晨的阳光已经能够使作者看到青海湖的全貌,着重描述了青海湖的
颜色之美,绿、黄,还有蓝色。
阳光越来越明媚,上午作者所看到的除青海湖外,还有青海湖的鸟岛和岛
屿,以及由此展开的想象,如在这些岛屿上会看到的候鸟栖息和“冰鱼”等
景象。
4.解析:运用反问,要强调的是肯定的意思:应当保留原始的美。
参考答案:这一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青海湖自然风光的深切热爱,他希望青海湖的美能
够被更多的人所欣赏,但是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青海湖纯自然的美,又怕
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会使得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作者会希望宁可放弃现代
文明对于青海湖的开发,而保持它的自然风光。
5.D解析:D项中《劝学》为荀子所做,而不是孟子。
5、《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以及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物资源。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2.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使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神奇,培养爱美情趣。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
(二)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根据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问难
1、导语: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前几课,我们观赏了台湾阿里山的云雾,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同学们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同学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样?
3、交流,简介青海湖:
(1)生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教师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小组等)阅读课文,想想并讨论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2)、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读一读。
(3)、小组内谈谈自己的看法。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2)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引导:作者来到青海湖畔,“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作者虽然介绍了在这幅画卷里是“绿茵茵的草滩”,长满“黄灿灿的油菜花”和“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但相比之下,重点写的是什么?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作者幻想到了什么情景?
从哪儿看出青海湖的物产资源很丰富?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再现情境,总结升华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课后延伸,能力移迁(作业超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运用网络或课外书籍查找有关青海湖的资料。
4、搜集描写祖国其它地方美丽风光的文章读读。
5、朗诵自己写的小诗。
板书设计:
纯净、深湛、温柔、恬静
湖水蓝 蓝锦缎似的
水灵灵蓝晶晶
一片 碧绿
草滩美 连绵起伏 褐色
一条 银色
水鸟美 世外桃源
6、《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景色 ,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和结构特点。
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和柔美的意境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课文观察与想象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
基础积累
1 作者简介 冯君莉,女,当代作家,天津人,1955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现在广东广播电视厅工作。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其作品《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被选入《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著名作有: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柴达木情思》 等等2 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中分布五个岛屿:鸟岛,海心山,三块石,砂岛,海西山。青海湖位于青海湖盆地的最低处,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高山平原之间。
一 、预习反馈
1、读准字音
颠簸( ) 深湛( ) 恬( )静 涟漪( ) 逶迤( )
伫( )立 潸( )然 篝( )火 浩瀚( )
2、解释词义
恬雅: 肃穆:
逶迤: 潸然:
娓娓动听:
得天独厚:
虚无缥缈:
脍炙人口:
扑朔迷离:
二、自学讨论
1本文以_________为线索贯串全文,自始自终紧扣________二字描写青海湖醉人的美景。
2以“梦”为线索,文章结构也可分为“进入梦境”(入梦);梦境之中(梦中):梦醒之后(梦后)。你能准确地划分出三部分吗?
3、“梦幻般的湖”即有梦幻般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青海湖的美的?
4、结构梳理
三、交流提升
1读者都感觉本文的首尾两段很有特色,很值得玩味,你的感觉如何呢?
2、青海湖的名字与其纯正深沉的蓝有何关系呢?
3、文章的第二部分浓墨重彩地描写青海湖的景色美,为何在后部分加上肃穆站立的司机和草原悠然漫步的牦牛呢?
4、美丽的神话传说对描写青海湖之美有何作用?
四、梳理巩固
五、拓展延伸
品味完了美的语言,请用你的慧眼来发现美,欣赏美,并用手中的笔来描绘它。现在正值金秋十月,请你以校园秋色为描写对象,要求: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观赏顺序,用几句话进行描写。
7、<<古诗四首>>教学设计,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C《口技》教学设计D《马说》教学设计
A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鲍峡镇东河中学张自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绝句和律诗的相关知识
2.掌握并学会古诗中的名句
3.学习通过朗读体味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名句的含义。
2.课型及思路
(1)课型:朗读
(2)教学思路: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紧扣诗中的名句,进行赏析,理解诗句的含义并学会正确运用。深读诗歌体味作者的表现技巧。
三教学准备
1.教具
录音机、磁带
2。多媒体课件
(1)课件:VCD光盘
(2)有关杜甫、陆游、杜牧、文天祥的生平简介。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入题板书课题
(1)导语
(2)板书课题、学生自渎古诗
(3)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
明确:看幻灯片(投影)
二自学第一首古诗思考
(1)听配乐朗读
(2)自渎并感知两首诗的内容
(3)结合注解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含义
(4)试赏析古诗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并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并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交流反馈
1.点名读诗句、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明确:听录音
2.诗中重点字词
国破深恨别家书簪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3解析诗句含义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4赏析古诗(你认为这首诗哪几句好?说说为什么?)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5拓展:品味古诗,是将其改为一篇优美散文?或根据自己在校生活感触仿写诗句:家书抵万金。
6试背诵古诗
五同法自学第二首诗
1投影写作背景、学生自学
2重点讨论:读完古诗后你感觉作者笔下的“秦淮夜景”是怎样的?请谈一谈。
3“商女不知亡国恨”在诗中的作用?
4为什么选取《后庭花》让歌女唱呢?
六学习小结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七作业
1.课后练习题1、2。
2.朗读背诵古诗
3.试根据课文写法,观察家乡某一处美景写一篇小散文。
板书设计
1.读,通诗句
古诗四首2.读,明诗意
3.读,感诗情
4.读,赏诗景
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3、感受伟大的父母心。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三、教具准备:
歌碟《妈妈,再爱我一次》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听歌<<妈妈,再爱我一次>>闭上眼腈,在歌声中再一次体会一下浓浓的母爱。2、自主学习: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思路。3〉读课文后试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4)找出课文中你认为不足的地方。
3、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2)班级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4、交流反馈:
1)对下列词语读准字音,并解释。濑户、酬谢、舱身、失魂落魄、无精打采、一妥百妥。
2)概括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精彩语段
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②、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并说明原因。
③、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Δ提供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他时?
2、送走孩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五、课后小结:
1)内容小结: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事,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片崇高的心,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
2)方法归纳: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应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具体的语言环境。
六、课外延伸:
1)请讲一些关于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2)口头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
七、作业:课后第二题
板书设计:
(一波)送来大儿子
父母的心儿子换大儿子
(三折)女儿换儿子
索回女儿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C《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善、会、备、意”等文言实词和“但、然、虽”等文言虚词,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在次基础上突出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
4、感受民间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生动细腻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课型:
阅读课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课时应以诵读为主,加强文言语感。因此课堂上要重视文章的诵读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
课时准备:
1、多媒体或投影仪、光碟、课件。
2、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1、多媒体播放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2、师生对话。
3、学生看课下注释,师板书课题。
4、作者简介:①生试说②师点评补充③明确:看投影.
二、新课探究
1、读通课文
1)自由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生生互动:同桌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误读。
3)听媒体读,注意:正音、停顿、语气、感情。
4)师生互动:生读师评,师读生评。
5)、集体朗读。
2、读理解课意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
2)、自主活动: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查找工具书。
3)、师组织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4)、明确:看投影参考译文。
3、读熟悉课文内容
1)、细读课文第2、3、4段思考。
A、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
B、这么多的声音来自几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有侧面的描写,请找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2)研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段思考:
A、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B、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3、读赏析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并说说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4、读感悟课文感情
通读课文说说课文体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5)读明确课文的写作方法
浏览课文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三、课外拓展
本课我们通过阅读领略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那么除了口技大家还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1)、学生自由说。
2)、明确:师展示课件
读蒲松龄的《口技》比较异同?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课后习题2、3、4。
五、板书设计
1、读 通其文
2、读 解其意
口技 3、读 赏其景
4、读 感其情
5、读 明其法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D《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文中阐述的深刻道理。
2、让学生养成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体会文中的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光盘。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情景导入
1、导语
2、板书课题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释题
指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媒体投影
2、作者简介
点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
3、故事简介
学生试简述
师点拨
明确:投影
三、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思考
1、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并借助工具书、注释,读通、读懂课文。
2、请你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并说明缘由?
3、请划出你自己不能理解的词或句子。
4、请指出文中不合理的地方。
四、合作探究
1、听配乐朗读课文(光碟)。
2、小组讨论释疑。
3、班级共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五、交流反馈
1、语词积累
骈槽枥粟食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2、实词和虚词理解
实词:千里马伯乐辱骈槽枥称一食食马者千里之能外见等策之道尽通执临材鸣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虚词:而之故虽以或其安邪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3、难句释义
一食或尽粟石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骈死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4、疏通文义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5、课文脉络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6、文蕴道理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六、课时小结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七、课堂延伸(读韩愈的《师说》)试说与本文的异同?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八、作业
1、课后习题:二、三、四。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千里马世有伯乐,
马说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伯乐而伯乐不常有。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8、《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美。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文章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上、离开。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么样?请带着问题读一读阅读提示。
我们初步知道了青海湖大小及地理位置。我们还要理解“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为了理解课文,我们先进行自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扑朔迷离pūshuò-mílí:扑朔:犹言扑腾,乱动的意思。迷离:眼睛眯起。《乐府诗集•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原指分辨不出雌雄。后用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倘徉cháng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行走。
眸子móuzi:本指瞳人,泛指眼睛
粗犷:cūguǎng∶粗野,豪放;豪壮
沉湎:chénmiǎn,沉溺,耽于。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
震慑zhènshè:慑:使害怕。震动得使害怕:震慑敌方。
温柔恬静:本课指风景优美,非常安静。
湛蓝zhànlán:晴天的蓝色;湖海等的深蓝色.
涟漪liányī:小波纹。
伫立zhùlì久立,长时间地站着。
鄱阳湖póyángh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江西省北部。
繁衍fányǎn繁殖衍生;逐渐增多繁衍后代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青海湖的?
第一部分:(1~4)高原奇特的梦,是写去青海湖的路上“各种各样的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
第二部分:(5~8)梦境的继续,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作者细致地描述青海湖碧绿的草滩、蓝色的湖水及湖水湛蓝明澈的原因。
第三部分:(9——12)梦一般的传说。有关青海湖的神话传说服及其历史变迁的过程。
还写了青海湖是鸟的世界,鱼的乐园。
第四部分:(12——15)追求,而不是沉湎于梦境。
三、熟读课文,体会重点
1、作者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而对青海湖的描写则是先写青海湖的蓝与优美景观,再写各种传说和故事,最后写举世瞩目的青海湖。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结构紧密。
2、文中引用了有关青海湖的神话传说,这对文章主旨表达有何作用?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三个传说,自先是西海龙王的故事,然后是唐代文成公主的故事,接着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这些故事,为青海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为青海湖美丽的自然景色增添了人文色彩,更加体现了青海湖引人入胜的美,也为青海湖的美增添了梦幻般的魅力,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
3、试从文中“梦境的继续”和“梦一般的传说”中摘录有关景物描写的好词佳句。反复诵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用“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气的景象。
②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湖水蓝得“醉人”,用“醉人”表达了作者的心态,已陶醉其间,同时也表现出湖水蓝得可爱、迷人。“纯正”“深沉”,表现出湖水蓝的程度,浓浓的,毫无杂色。
③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湖面上的涟漪,十分贴切生动。“蓝晶晶”,指蓝得发亮,恰当地表现了湖水的色彩。“水灵灵”,富有动感,活灵活现,也正符合水面波动的情景。句子运用这两个词语,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④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甜丝丝”“凉爽爽”,这里不只是身体的感觉,而且也是心理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⑤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句中的“金灿灿”“红艳艳”,表现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灿烂,光彩夺目。
四、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的体会。
①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怡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作者为了突出青海湖水的晶莹明澈,运用了对比、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而且长短句结合,读起来富有音乐感。把“起伏着微微涟漪”的湖面比作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非常贴切,不但写出了水的蓝,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湖水的纯净,纯洁,不受半点的污染,还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②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
作者被这大自然的静谧给震慑住了,不敢跑,也不敢喊,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作者压抑着内心的欣喜;表达出的感情比直抒胸臆要强烈得多。
③“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的水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景色那样令人陶醉;又有各种各样的鸟,在蓝天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置身其中,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仿佛进入梦境一般。所以说,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4、文章最后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浏览又怕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五、积累语言:
再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组成2-300字的短文,当堂背诵下来。
课文通过优美的语言和诗一样的文字,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神奇,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扩句。
草滩上生长着油菜花。
我们欣赏美景。
2、把排列错乱的句子写通顺。
难忘这堂课令人真
高老师三十年工作了在教育战线
9、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和观察顺序。
2、学习作者虚中有实、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
把握本文的观察顺序和情感线索
难点:
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
教具:
有关青海湖的图片
教程:
一、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向往的地方,导入课文
1.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梦想和憧憬过的地方,你们心目中向往的地方是哪里呢?那个地方为什么令你神往?
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说自己想去的地方。
3,师:女作家冯君莉的梦想是去青海湖。青海湖是怎样一个地方呢?展示图片青海湖,是……(见参考资料)冯君莉的梦想实现了,她去了青海湖,感受了青海湖梦幻般的美景,并且用她的笔,同样为我们制造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二、解题
1.师:本文题目的关键词是"梦幻",行文紧紧围绕它展开,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
2.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3、小结,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青海湖是作者梦想过的地方,所以用"梦幻"来命题,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第二,青海湖确实有着梦幻般的美,用"梦幻"来形容,名副其实;
第三,作者用丰富的修饰性语言为读者制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与所描写的对象和作者的意匣不饵塑会-
1.要学生朗读课文,理出作者的观光顺序。
2.抽学生回答。
3.师:顺着这个观光顺序,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和可爱,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鼓励学生发言。
5,总结。(见板书设计1)
四、字词训练
1.准确认读以下字词,掌握它们的意思(见板书设计2-1),并用它们组成一段话,看看谁组得既通顺,又符合情理。
2.仿照下面的词再组一些类似的词,并体会这些词的表达效果。(见板书设计:2-2)
板书设计:
1.课文分析
相关语句观赏顺序情感线索
(1)"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瞬间,我惊住了……"
(2)"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看乌云……
(3)"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望晴空……''
(4)"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远观鸟岛……
8)"我们……继续赶路了"离开青海湖……
2.字词训练
绿茵茵水灵灵甜丝丝沧桑娓娓动听得天独厚潸然
第二课时
一、朗诵课文,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1.师:这篇课文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明确的观察顺序,如到达青海湖,观草滩、赏湖水、看乌云、望晴空、远观山峦、遥望鸟岛,离开青海湖。有首有尾,有章有法。这是一种什么表达方式?2.师:围绕着作者的观察顺序,文中又有一条明确的情感线索,由惊奇到陶醉,从肯定到矛盾。具体的体现是分布在文中的大量的感叹句和反问句,请在文中找出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师:作者利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和可爱,一是词汇的丰富;二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三是对景物进行色彩描绘。请在文中找出相应部分,体会其作用。
点拨:课文中有许多与色彩相关的词语,作者运用这样词汇来描写青海湖的美丽景色,将自然的美十分感性,十分生动地转换为画面般的意境之美,这也是此文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和成功之处。
师:在这篇游记中,作者还运用了"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请在文中找出相应部分并加以分析。
点拨:在游记中插入这样的说明性文字增强了自然之美的可信度,事实证明,这种在游记中大胆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尝试是成功的。
二、课堂讨论:文章整体的梦幻氛围及作者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
1.师:梦幻是神奇、美丽的,但也是虚幻!'的。青海湖拥有醉人的美,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实实在在的美却又美得;有如同梦境般奇妙。本文紧紧围绕;:"梦幻"二宇展开从文章的题目到内:容,"梦幻"般的美、"梦幻"般的感觉总;是和青海湖诱人的魅力紧紧结合在一'起。作者正是用这样一种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用优美的笔触带领大家去领略青海湖的美好,享受一场梦幻之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看看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
三、完成课后习题三
导人课后习题三,让学生谈谈怎样才能既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学生谈论分析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参考资料: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螵缈,波5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却里地城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荚,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所环抱:北面是宏伟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印米至删米之单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广裹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森、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直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
后记:本文通篇都在写青海湖之美,文末又表现出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隐忧,月教学时可适当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机结合课后练习,进行认]论
10、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兴东中学教师课时计划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6—7)课时
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的 1.理清思路,把握情感线索。
2.明确内容,掌握观察方法。
3.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效果。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湖周围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到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难点:理解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电教方式 多媒体教学
德育要点 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时安排 本课共分2课时。
第1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基本内容 补充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相关文字材料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刚察县以南,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略呈椭圆形,面积463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为360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约为19米,最深处为28.7米。湖面海拔为3196米。1975年建立达56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1997年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名鲜海或仙海。直到北魏以后才改称青海。
青海湖水中含大量氯化钠和硫酸镁等无机盐,清澈透明,但不宜饮用,湖中盛产湟鱼,又名裸鲤,肉肥而嫩,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分布着五个美丽的岛屿:鸟岛、海心山、三块石、砂岛和海西皮其中鸟岛和海心山岛是青海湖著名的旅游胜地。
鸟岛是青海湖最有名的岛。坐落于青海湖西部布哈河河口附近,形如蝌蚪。鸟岛原名海西山,也称“蛋岛”,与不远处的海西皮都是鸟类栖息地。鸟岛高出湖面7.6米,面积仅有0.27平方公里。栖鸟类有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等,数以10万计。每年春天各种候鸟从南方飞来,产卵、孵化,到9~10月份,再向南飞迁。鸟岛秀丽的风光和奇特的禽鸟生活,吸引了大批游人,使鸟岛成为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海心山岛面积约0.46平方公里。高出湖面约30米。岛上怪石嶙峋,林木茂盛,风光秀丽。相传古时岛上产龙驹,又名“龙驹岛”。现在的鸟岛也包括了海心山岛。
青海湖四面高山环抱。北面为雄伟壮丽的大通山,东面为巍峨高峻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连绵的海南山,西面是4000~5000米的橡皮山。山下是茫茫无垠的大草原,一直延伸到青海湖畔。青海湖处于青海湖盆地的最低处,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人为污染,青海湖面积逐渐缩小,水质渐差,需大力加以保护。
2.有条件的可以展示有关青海湖的图片材料,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感受。
3.导入语设计:上一堂课,我们品味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江南水乡的韵味,那种韵味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冯君莉“一起上路”,去感受大西北的青海湖,去领略它所特有的情致。
(二)自读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借助书本的注释,理清字的笔画,读准字音。
(三)正音
颠簸(bǒ)深湛(zhàn)恬(tián)雅眸(móu)子
安谧(mì)肃穆(mù)魅(mèi)力蓼(Liǎo)蓝
哈(hǎ)达逶迤(wēiyí)潸(shān)然篝(gōu)火
娓(wěi)娓动听脍炙(kuàizhì)人口虚无缥缈(piāomiǎo)
(四)研读
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朗读课文后,理清作者观赏青海湖的顺序(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观赏草滩
的草滩……”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观赏湖水
一派无边无际蓝色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观赏乌云
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观赏万里晴空
晴空了。”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观赏草滩与山峦
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观赏海岛
摇摇曳曳夏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
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观察?
⑶作者在青海湖观赏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草滩:绿茵茵,油菜花:黄灿灿。
湖水:蓝得醉人、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乌云:似奔腾的骏马。
晴空:淡蓝色的苍穹。
草滩与山峦:碧绿、深褐色。
岛屿:鸟岛之神奇,鸟种类多;鱼类丰富。
⑷文中描绘了青海湖的什么风光?
⑸文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⑹作者为什么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梦幻般”在文中有何作用?请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明确;
用“梦幻般”来写出青海湖的神奇、美丽、富绕的特点。
以“梦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扑进梦幻般的景观”——“梦幻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幽思”。条理十分清晰。其实是一条感情线索,是文中的暗线。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这样虚实结合,使文章结构更紧密。
“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
“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
(五)作业
熟读全文,摘抄你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想想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上一堂课所讲的内容。
(二)研读
学生自己交流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可从多角度阐述理由,内容、方法、修辞、情感等等,不求全面,但教师评点要力求准确)
示例1:青海湖湖水蓝色的醉人。
(1)“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湖水蓝得“醉人”,用“醉人”表达了观赏者的心态,已陶醉其间,同时也表现出湖水蓝得可爱、迷人。“纯正”、“深沉”,是与“海洋”和“天空”比较后给予作者的主观感受,更突现出湖水蓝的程度,浓浓的,毫无杂色。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先用排比的句子,从多方面描述青海湖迷人的水色,再用比喻具体描述湖水,“水灵灵”,极富动态的感觉,活灵活现,“蓝晶晶”,指蓝得发亮,富有色彩感。由此,湖水显得更为娇美可爱。此外叠词的运用,也使得语言富有了一种音韵的美。
(3)第5段中有关数字的说明的作用。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湖水为什么蓝得出奇,使读者能更全面地感知青海湖。
示例2:环境氛围的清新幽静,优美迷人。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用“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2)“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
“淡蓝”、“碧绿”、“深褐”、“银色”,组合成一幅色彩斑斓又意韵深远的画卷。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出雨珠的可爱,以及雨后空气的纯净。“甜丝丝”、“凉爽爽”,这里不仅是生理上的感觉,也是心理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甜蜜之感。同时短句和长句的交叉运用,也形成音节的参差感。
示例3:鸟岛的神奇和鱼类的丰富。
(1)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为青海湖中的岛屿增添了一种神奇迷人的色彩。
(2)只有这神奇、美丽、和平的得天独厚的地方,才能够成为生气勃勃的鸟的世界,成为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啊!”
这是作者在介绍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因素以及独特的自然条件后由衷的赞叹,这种赞叹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青海湖特有的魅力。
(3)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句中的“金灿灿”“红艳艳”,表现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示例4:作者的情感。
文章自始至终表现出对青海湖的幽美的喜爱,那是一种贴近自
然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作者非常希望这样的感受能有更多的人
来分享,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为这样的
例子太多太多。这种矛盾的心理,也从环境保护的侧面表现出一个
有识之士对青海湖的珍爱。
(三)总结语言特点
⒈叠词的运用:更能突出景物的特点且富有节奏感。
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⑴比喻—生动形象;
⑵排比—加强句子的语意和语气。
(3)引用传说
(四)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⒈文中引用古代传说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引用传说的作用⑴说明青海湖的历史悠久;⑵增添青海湖的神奇,迷人的色彩;⑶表现了人们对青海湖的美好愿望。
⒉文中写到年轻司机的表情“他仍旧那样肃穆,默默的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从侧面体现了青海湖神圣的美。
(五)拓展延伸
你想知道青海湖的现状吗?请阅读下面内容。
拯救青海湖
水位下降有关专家根据历史资料推算,青海湖水位在1908年至1957年间,从3250米下降至3196.57米,平均每年下降17.2厘米,湖泊面积减少8.4平方公里。气象专家的科研成果显示,由于上世纪末气候暖干,湖区周围降水少,注入青海湖的河水水量减少,蒸发量加大,青海湖湖水“收支”不平衡,加上人为活动因素,青海湖水位下降是必然的。
土地沙化在湖西北角已被10多平方公里的沙丘包围,湖区的沙滩盐渍化严重,鸟岛周围满目黄沙。鸟岛在20多年前还是一个湖中孤岛,1978年成为三面临水的半岛,而现在已成为离湖岸几公里的陆岛了。湖的南部黄河段,草场向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明显,退化面积迅速增加。
草场退化青海湖环湖地区的草地是青海最好的草地,以金银滩为代表的环湖草原也是青海最优良的牧场,畜牧环境极好。由于居住人口增多,多数人从事农副业,大量开垦草场作为耕地,草场退化严重。
物种减少青海湖是我国高原内陆湖区水禽候鸟栖息繁衍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是最大的内陆高原湿地水禽保护区。区域内共有鸟类20种,约12万只,其中以鱼鸥、鸬鹚、斑头雁、棕头鸥等水禽聚集较多。另外,区域内还分布有兽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等物种。由于生态恶化,受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数的15——20%,尤以湟鱼为最。藏野驴、野牦牛等珍稀动物数量也呈减少之势。
天灾固然可怕,但人祸所造成的结果一点儿都不亚于天灾。每年成鱼季节,有大量的渔郎进入湖区非法捕劳,鱼贩子也趁机进驻,进行现场收购。
(1)、看完上文内容后,你有何感想?
(2)、冯君莉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游览,又怕环境遭到破坏。她这种想法不是无中生有的,从上文就可以得到印证。那么请你出出点子:有什么措施即可以开发青海湖的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涟漪:水面被风吹起的波纹。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的样子。
潸然泪下:流泪的样子。
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委婉动听、使人爱听。
脍炙人口:味道鲜美可口。脍:细切的肉。炙:烤肉。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天:天然。厚:优越。
深湛:这里是深的意思。
折服:被征服、屈服。
苍穹:苍天,天空。
安谧:安静。
伫立:较长时间地站立。
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
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观赏顺序:
草滩湖水
乌云和万里晴空
草滩与山峦
海岛
观赏角度:下→上
→下
风光特点;
描绘了青海湖美丽、富绕、神奇的风光。
抒发的情感;
抒发作者对梦幻般的青海湖的喜爱之情。
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1-2段交代作者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
第3-11段具体描绘青海湖所见的令人陶醉的美景,使梦幻变成了现实,令作者惊喜交加。
第12段梦幻未来如何保护青海湖的
美景。
品味叠词的作用:
1、“绿茵茵”“黄灿灿”,突出了草滩的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2、“水灵灵”“蓝晶晶”,贴切生动,充满灵气,使湖水显得更娇艳可爱。
3、“甜丝丝”“凉爽爽”不只是身体的感受,而且也是心理感受,表达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4.“晶灿灿”“红艳艳”色彩极其艳丽,描绘了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醉人的湖色
幽清的环境矛盾的心理希望珍爱
神奇的鸟岛担心
(丰富的鱼类)
课后纪要 运用图片展示,很有直观感,能带学生进入一个梦幻般的境界,这样较好。多朗读美丽的语句,多让学生感受本文语言美,由学生自己表述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注意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教育,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来环境的污染,因此如何保护这个梦幻很重要,可以由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和方法,并且设计环保的具体措施。
11、《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走近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注音辨形,积累生字词语
3.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课前预习
1.填空
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籍贯)人。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扑朔迷离(shuò)深湛(zhàn)恬雅(tián)
伫立(zhù)安谧(mì)牦牛(máo)
潸然(shān)娓娓(wěi)繁衍(yǎn)
篝火(gōu)脍(kuài)炙(zhì)逶(wēi)迤(yí)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zhé波折hā笑哈哈
折哈
shé折本hǎ哈达
huǎng晃眼chéng盛满
晃盛
huàng晃荡shèng盛世
4.解释下列词语。
脍炙人口: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
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油然而生:形容某种好看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再来。
一席之地:比喻极小的一块地方或一定的位置。
课堂练习
1.下列注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C)
A.深湛(zhàn)恬静(tián)世外桃园B.牦牛(máo)安谧(bì)一席之地
C.潸然(shān)篝火(gōu)脍炙人口D.眸子(mó)哈达(hā)虚无缥渺
2.用下列词语写一段话。(语意连贯,通顺)
瞬间魅力潸然泪下娓娓动听
略
4.请简要概括作者的行程。
带着梦上路(观赏)青海湖(离开)青海湖
5.朗读课文,根据作者的行程,看看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带着扑朔迷离的梦上路。
第二部分(3~11):途中见闻。
第三部分(12):离开青海湖,表达美好愿望。
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C)
A.逶迤:形容道路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B.安谧:安静。
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C.魅力:特别吸引人的力量。
油然而生:像油一样产生出来。
D.恬静:安静、文雅。
脍炙人口:味道鲜美可口。
2.文学常识填空。
(1)“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辞》,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多用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
(2)“世外桃源”出自东晋(朝代)陶渊明(人名)《桃花源记》一文。它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生活安乐的美好社会。
3.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并试用一二例进行简单赏析。
摘抄:略
例一:
原句:
赏析:
例二:
原句:
赏析:
第3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八年级()班学生姓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2.精读课文,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3.领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珍爱之情,激发对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心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说说作者写青海湖时还引用了哪几个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的作用是什么?
答:神话传说西海龙王的传说,文成公主的传说,二郎神的传说。
作用:渲染青海湖的神秘色彩,增添青海湖浓郁的文化历史色彩,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
2.青海湖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答:早在两三千亿万年以前……才形成现在的青海湖。(见课文第9段)
3.文题中为什么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的?
答:梦幻是神奇的、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从四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梦幻的:(1)湖水醉人的蓝色;(2)环境氛围的清幽;(3)神秘的传说;(4)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
课堂练习
1.仔细阅读课文第5段,思考:作者在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是,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作简析。
答: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举例简析:略
2.认真阅读课文第6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视角看青海湖的?从哪些词语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答:先远望,再仰望、望,后俯视。从“再顺眼望去”“再往上”“而我的脚下”看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
3.青海湖如此之美,而那位年轻的司机为什么“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
答:青海湖美得让人震撼,所以这位年轻的司机只能保持肃穆,生怕亵渎它;他“默默地望着”是被陶醉在梦一般的美景之中了;这种美只能用心去体会,因此他“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从侧面写出了青海湖的美。
4.“仅仅这些神话般的传说,就有多么迷人啊!而蓝色湖面上那微微泛动的波澜,又似乎在悄声叙说着青海湖遥远的历史。”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过渡,承上启下。
5.作者写神奇的鸟岛,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鸟的呢?
答:数量之多、色彩之多、品种之繁、来源之广。
6.赏析下列句子。
(1)“我扑向七月的清晨”,“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两个“扑”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生动地写出了“我”的热切盼望、深深陶醉的心情。
(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湖水柔软顺滑、透明洁净、蓝得发亮又富有动感的特点。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3)“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句中的“甜丝丝”“凉爽爽”怎样理解?
答:在这里不只是身体的感觉,也是一种心里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感。
7.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答:本文以梦幻为情感线索,描述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课后拓展:
3、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仿句:
4、下面是某公园草地告示牌的文字,请你重新设计新的告示文字。要求语言得体、文雅。
原告示牌:严禁穿越草地,违者罚款10元!
新告示牌:走路绕一绕,小草笑一笑!
5、本文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这种观察方法叫做“定点观察法”。这种方法可按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等的顺序。请用定点观察法观察你家乡秋天的景色,写一段文字。要求:抓住季节景物特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情于景,300字左右。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