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9 12:42:15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 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 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 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图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 ,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我国的许多传统节 日,那么,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它寄托着人们的哪些期盼?

  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

  有一首歌叫《新年好》,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可师生同唱,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组过年的图片(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

  画面出现的鱼,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鱼所寄托的寓意

  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

  同学们,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 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简介作者

  解题:课题为什么要用《本命年的回想》而不用《过年的回想》或《过年》呢?

  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 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课文注释1)

  三、课文分析

  浏览第四段,归纳出作者家乡过年的十件事【用 “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如第一件事概括为“炒年货”)

  ① 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 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爷 ⑧换门神 ⑨守岁  ⑩拜新年

  ⑵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

  我们具体点来看几件事

  展示图片

  问:这是什么?

  腊八粥

  问:为什么作者说“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这种特殊的感觉你是否有过?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的?

  “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珍贵、可爱、好吃,出于珍惜、节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从而舍不得吃。

  “吃起来却没个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他,怎么吃也不够瘾,吃了还想吃,两者既矛盾又统一,人儿真实可爱,富于情趣。

  问:他们在干什么,有什么意义?

  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

  问:送灶王爷时, 为什么要在他的嘴唇上抹糖?

  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问:这是什么?换门神

  为什么要换门神?

  请欣赏《白毛女》中喜儿贴门神的片段

  问:灶王爷和门神真能满足人们的愿望吗?为什么写这些?是宣扬封建迷信吗?

  ——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问:课文中的这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平安、团聚、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问:时间过得真快,再过3个多月又要过年了。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做哪些事?你又最喜欢做那些事?

  过 年:

  ①贴春联

  ②拿压岁钱

  ③ 放鞭 炮

  ④吃团圆饭

  ⑤守岁

  ⑥拜年

  ⑦看春节晚会

  问:现在拜新年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问:每年除夕,人们纷纷帖春联表达对来年的祝愿,你能写出两副对联吗?

  春回大地千峰秀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日暖神州万木荣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爆竹一声 除旧 天增岁月人增寿

  桃符万户更新 春满乾坤福满楼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

  问:谁能说说此联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时间在流逝,上天越来越老,但是人不 是老,而是更加长寿,这是吉利的说法。开春了,天地间满是春色,希望幸福会降临自己家庭,这句是祈福的说 法。中国的 春联,常有的格式是,上联表示规律,下联希望得到好处或者福气等。

  (时间有够,可讲述财主给妈做寿的故事)

  问:假设2007年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的了,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学生即兴发言,

  教师 赠言:愿同学们每一天都象过年一样精彩、快乐!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了作者家乡几十年前的风俗,领略了当地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情。通过分析文章的第四段,学习了浏览文段、筛选出主要信息分层次的方法。课后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些关于春节的趣事、民间传说等,供大家交流欣赏,长些见识。

  作业:

  1、课外延伸:

  端午的粽子,中秋的饼干似乎渐渐离我们远去,过年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淡,甚至有些年青人已经不知道有这样传统的节日,倒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样的洋节成了年青人常过的时髦节日。据报载某国已打算将“端午节”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针对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2、收集一些关于春节的趣事、民间传说。

  3、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 能把某一生活场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试着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

  目标 1.了解春节的传统风俗文化,感受地方特色与乡土风味。

  2.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并激发传承文化的动力。

  教学重点 1.培养诵读能力

  2.感受浓郁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精讲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谈春节

  (出示课件谈春节)

  同学们,今年是农历兔年,是所有1999年出生的学生的第一个本命年。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本命年”?

  生: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转一次。

  我们班有12岁的同学吗?谁能告诉我,本命年有什么讲究?为什么?

  生:系红腰带、穿红裤头、腰上系大钱……

  为了辟邪、祈福、保平安。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习俗,是老百姓最朴素情感的表现。

  2.一年的节日之中啊,春节是最隆重的;不过现在的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在几十年前,京郊运河那儿是怎么过年的呢?(想)好,我们现在就随着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一起到京郊运河边去过一次旧时的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二、读春节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回想了哪些事情?试着提取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示例:炒年货)。(可以在书本上圈点勾画出关键信息。)

  (出示课件读春节1)

  好,大家都读得差不多了,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来说说作者回想了哪些事情?

  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吗?

  同学们回答得很全面,找得很准确,概括得也很到位。刘绍棠为我们介绍了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神、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这些春节风俗。这么多的事情作者有条不紊、娓娓道来。

  (出示课件读春节2,炒年货……拜新年)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如此众多的春节风俗的呀?

  (时间顺序)

  (出示课件读春节2,腊月初一……正月初一)

  从腊月初一炒年货开始,随着吃腊八粥、买糖果等风俗的纷至沓来,乡亲们过春节的年味儿是越来越浓重了,真是一天比一天增温。这与我们课文第三段中的哪些词语是相照应的呀?

  (预热——增温——红花——发烧)

  (出示课件读春节2,预热……发烧)

  好,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来感受一下向我们慢慢逼近的浓浓的年味儿。

  (齐读)

  嗯,大家的情感都很真挚,老师已经感觉到过年的味道了。

  三、品春节

  (出示课件品春节1)

  作者回想的众多习俗中,哪些最能吸引你,选择两、三件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习俗中所包含的浓浓的年味。

  常老师啊,最喜欢“吃腊八粥”这一段,听老师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其中的年味。

  (出示课件品春节2)

  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出示课件品春节3)

  常老师觉得,“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表现出了这一年的丰收;而“红豆”、“红薯”、“红枣”都是红色的,就暗示了喜庆的气氛。(板书:丰收、喜庆)“熬”成的腊八粥,这个“熬”字,道出了腊八粥丰富的营养,真是“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舍不得吃,为什么舍不得吃啊?(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了,出于珍惜、节俭的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从而舍不得吃)可是为什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意放下筷子呢?(也是因为太好吃了,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不愿意放下筷子,看似矛盾的行为,却把人们过节的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好,现在可以仿照常老师的范读示例,自己去试着找找最能吸引你的习俗,也可以和同桌、前后左右的同学相互切磋,读完后来说说你感受到的浓浓年味。

  嗯,同学们读得很好,深情并茂,我们的课堂气氛也像过年一样,越来越红火了。在运河父老乡亲的心目中呀,春节是十分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之外最有地方特色的节日了。因为炒年货、吃腊八粥,我们喜庆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因为送灶神、换门神,我们祈求来年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因为除夕守岁、拜新年,我们增进亲人亲情,和睦人际关系。(出示课件品春节4)

  四、话春节

  我们已经领略到了乡土作家刘绍棠为我们介绍的过旧历年的风俗文化;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怎么过年的呢?说说我们的春节风俗,和过去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出示课件话春节1)

  同学们说得很好,看来我们的过年习俗也是丰富多彩的。虽然,有些习俗,我们今天已经渐渐淡化了,但是我们过春节的年味儿并没有淡,不论是旧风俗还是新风俗,其中包含的新年美好愿望并没有改变。

  同学们刚刚提到,我们会用手机短信的方式送祝福。那么假设现在就是除夕夜,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拿起你手中的笔编辑一条短信给你的亲友送去新年的祝福。要求体现出,文学性、创新性。(出示课件话春节2)

  好,拿出你们的笔,挥写祝福吧。

  大家写得非常好,内容上有创新,情感也很真挚,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你诚挚的祝福。

  老师啊,被这喜庆的气氛感染了,也想趁此机会送上自己的一份祝福:

  炒年货弥漫春节的热闹,换门神飘散祝福的祈祷,包饺子融入制钱的运道,拜新年传承华夏的美好,祝大家学业的山峰不断攀高。

  说说“本命年”

  朗读课文

  归纳文中的春节习俗

  学生回答:时间顺序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读课文,并说说其中的风俗

  说说现在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组:林 萍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中国什么节日过得最喜庆?过得最热火呢?

  生:过年,春节

  师: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又要开始。”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大过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写了一篇绕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作家刘绍棠为我们带来的《本命年的回想》,来频度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领略特有的乡土风情,由此感受身后的文化内涵。(板课题)

  师:课题是“本命年的回想”,那什么是本命年?本命年有什么习俗呢?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2、生谈谈自家过年的风俗

  三、 师生互动,合作研讨

  1、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可谓第4自然段中具体描写家乡大过年的情形,共写了哪几件事?

  板书:

  腊月初一: 炒年货 ——预热

  腊月初八: 吃腊八粥

  买糖果

  挑绒花 ——增温

  杀牲畜

  备糕点

  腊月二十三: 送灶王 留恋

  (过小年) 换门神

  怀恋

  腊月三十: 除夕守岁 ——发烧

  喜庆

  正月初一: 拜新年

  思考:能体现运河乡亲父老过年感受的词语有那些?

  2、课文写了作者家乡过年的十件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请你根据课文具体描绘一下这个场面。(或者悬拟过年时,你熟悉的一件事描绘一下也可以)

  3、从课文中许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语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火热的春节景象,现在就请大家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给大家听,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4、选择我们联系生活,想一项我们民族过年的习俗,除了欢天喜地地饱满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希望(期盼)?

  四、拓展探究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家乡过年的习俗,体会到了其中的文化内涵,选择过年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经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选择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这对这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国难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它包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每一位同学能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成为美好生活的拥有者和创造者。

  六、布置作业

  1、假设今天就是除夕,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用手机短信的方式给你的亲人、同学或老师编辑一条短信送去新年的祝福。

  2、过年的气氛总是热闹的,你能用一段场面描写来表现出来吗?

4、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 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 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 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图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 ,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我国的许多传统节 日,那么,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它寄托着人们的哪些期盼?

  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

  有一首歌叫《新年好》,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可师生同唱,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组过年的图片(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

  画面出现的鱼,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鱼所寄托的寓意

  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

  同学们,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 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简介作者

  解题:课题为什么要用《本命年的回想》而不用《过年的回想》或《过年》呢?

  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 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课文注释1)

  三、课文分析

  浏览第四段,归纳出作者家乡过年的十件事【用 “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如第一件事概括为“炒年货”)

  ① 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 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爷 ⑧换门神 ⑨守岁  ⑩拜新年

  ⑵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

  我们具体点来看几件事

  展示图片

  问:这是什么?

  腊八粥

  问:为什么作者说“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这种特殊的感觉你是否有过?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的?

  “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珍贵、可爱、好吃,出于珍惜、节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从而舍不得吃。

  “吃起来却没个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他,怎么吃也不够瘾,吃了还想吃,两者既矛盾又统一,人儿真实可爱,富于情趣。

  问:他们在干什么,有什么意义?

  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

  问:送灶王爷时, 为什么要在他的嘴唇上抹糖?

  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问:这是什么?换门神

  为什么要换门神?

  请欣赏《白毛女》中喜儿贴门神的片段

  问:灶王爷和门神真能满足人们的愿望吗?为什么写这些?是宣扬封建迷信吗?

  ——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问:课文中的这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平安、团聚、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问:时间过得真快,再过3个多月又要过年了。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做哪些事?你又最喜欢做那些事?

  过 年:

  ①贴春联

  ②拿压岁钱

  ③ 放鞭 炮

  ④吃团圆饭

  ⑤守岁

  ⑥拜年

  ⑦看春节晚会

  问:现在拜新年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问:每年除夕,人们纷纷帖春联表达对来年的祝愿,你能写出两副对联吗?

  春回大地千峰秀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日暖神州万木荣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爆竹一声 除旧 天增岁月人增寿

  桃符万户更新 春满乾坤福满楼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

  问:谁能说说此联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时间在流逝,上天越来越老,但是人不 是老,而是更加长寿,这是吉利的说法。开春了,天地间满是春色,希望幸福会降临自己家庭,这句是祈福的说 法。中国的 春联,常有的格式是,上联表示规律,下联希望得到好处或者福气等。

  (时间有够,可讲述财主给妈做寿的故事)

  问:假设2007年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的了,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学生即兴发言,

  教师 赠言:愿同学们每一天都象过年一样精彩、快乐!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了作者家乡几十年前的风俗,领略了当地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情。通过分析文章的第四段,学习了浏览文段、筛选出主要信息分层次的方法。课后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些关于春节的趣事、民间传说等,供大家交流欣赏,长些见识。

  作业:

  1、课外延伸:

  端午的粽子,中秋的饼干似乎渐渐离我们远去,过年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淡,甚至有些年青人已经不知道有这样传统的节日,倒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样的洋节成了年青人常过的时髦节日。据报载某国已打算将“端午节”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针对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2、收集一些关于春节的趣事、民间传说。

  3、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 能把某一生活场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试着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5、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能概括文中过大年的习俗,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并说说过年习俗画面中的情趣,写一个有情趣的过年习俗片段。

  (课前板书好课题作者黑板右下方画两条横线供学生听写汉字)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命年的回想》,对于作者,你了解哪些情况呢?

  投影出示助读材料——认识一个作家

  刘绍棠(1936—1997),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富有情趣。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要求学生齐读材料,并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

  板书:刘绍棠情趣风俗画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刘绍棠给我们描绘的富有地方特色,充满情趣的风俗画。

  品味之前老师想先看看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我们进行一次汉字听写比赛。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听写。

  1、去掉穗的高粱杆。秫秸

  2、全家的同义词阖家写拼音

  3、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写一个成语(赏心悦目)

  先看正确与否,再看书写是否规范。

  整体把握——概括几件事情

  师:京郊过年的活动丰富多彩,作者写了哪些富有情趣的事情呢?请你概括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1、炒花生——炒年货(避免缺漏,不够概括)

  2、买绒花——挑绒花(选用更符合文意的词语)

  (要求学生快速笔记概括事情的注意事项。)

  (读情趣)

  师:光知道作者写了哪些活动还不够,我们还得深入作者描绘的画面,仔细品味其中的情趣。

  老师很喜欢炒年货这个画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

  请一个学生朗读片段,教师点拨指导,范读。

  “奶奶炒年货”是个细节描写,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表达了老人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祷告中又透着些许幽默,要读得细致,俏皮,可以稍有停顿,“念念有词”要重读,读出老人的愿望,“玉米粒儿”,儿化音节有浓厚的北方特色,要读得轻悄。象声词“毕剥毕剥”要读出原味。“团团围坐,大吃大嚼”要重读,读出一家人团聚一堂的无拘无束和开心快乐。

  情趣体现在这些词语上:

  家家一锅又一锅一捆捆念念有词毕剥毕剥

  小结:关注动词、叠词、拟声词的使用。

  学生自由朗读,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小组交流。

  要求:抓住最能体现情趣的关键词语,读出情趣,并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说情趣)

  抓几个关键词语引起画面中的情趣:舍不得吃——吃起来没个够

  开刀问斩

  送灶王爷

  吃制钱饺子

  各家拜年

  要求学生在发言时①结合语句的朗读,尽量读出情感,读出过年的浓烈氛围来。

  ②抓住关键词语展开。

  (写情趣)

  读了情趣,说了情趣,下来我们也来描写画面,体现出一些情趣来。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要求中选择一个,写60字左右的片段。

  1、本文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兴趣,把它扩展开来写一个画面。例如:开刀问斩、叮嘱等。

  2、写一个有情趣的过年习俗的画面。

  出示写作示例:

  正月十五闹红火的队伍中,最逗乐的就是秧歌队里的媒婆了。只见她面膛上白粉抹底,脸颊处两朵红云,嘴角或腮下一二黑痣,左手捏块绸手帕,右手握根旱烟袋,脚后跟着地碎步趋前,表情怪异,让人禁不住开怀大笑。

  结束语:

  活动画面要想写出情趣来,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感悟,精心积累。

  作业设计必做:进一步修改完善课上所写的过年的片段。

  选做:制做太原过年习俗的积累卡片。

  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读风俗画家

  说情趣

  写

  教学反思:

  对于刚升入初中一个月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预习习惯,所以有了课堂开始时的检测;要关注学生准确规范书写汉字和拼音的习惯,所以设计在学案及黑板上出示田字格、拼音格;要关注学生朗读的习惯,所以要求他们在朗读时挺直腰板,拿起书来:要关注学生仔细倾听的习惯,所以在课堂上引导他们不急于完成手头未及时完成的任务,在同学发言时学会专注地听,认真地记。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自我感觉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但为什么在核心环节——说情趣上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呢?我想问题可能出在这几个地方:第一,学生对文本研读的不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只是隔岸观火,蜻蜓点水。第二,教师与学生以“炒年货”为例共同品味时,学生主动研读思考的不到位,教师包办带动的成分大。示例的启示效果没有体现出来,应该先让学生读片段,寻找情趣体现最充分的关键词语,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第三,学生活动前应该把活动的具体要求重锤敲响,让每一个学生心里有数。

  我们不能把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平淡沉闷的原因归咎于学生身上,即使是公开课,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敢于大胆调整教学环节,从实际出发,让更多的学生扎实有效的学,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民俗文化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怎样能上的不仅有年味儿,更有语文味儿呢?不靠欢快热闹的歌曲、色彩缤纷的图片营造氛围,而是扎扎实实地做一些语文味儿更浓的事情:圈点批注、读写结合,品词品句、咬文嚼字。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但做的还不够彻底。

  课堂教学一定要基于学情,一定要深入文本。学生在阅读时主动探究得到的收获印象更深,也更有可能在写作中被运用起来。

6、《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金坛指前中学 施小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校的重任是创建省级示范初中,校园环境已经焕然一新。金坛南大门的一颗明珠正以她独特的风景引来了很多慕名前来的朋友、学者、前辈。今天和我们一起共同度过的客人有来自印度的、泰国的,德国的,他们都是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过来的。对他们的到来,我们抱以热烈的掌声,希望同学们能给客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届时,他们所带走的就不只是校园的风景,更多地是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活泼、率真。

  昨天晚上,他们一到金坛,施老师就全程陪同他们。谈天说地,他们的问题真多啊,老师都无法招架,但归究一点就是急切地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民族风情,特别是衣食住行。我想我们一年之中穿得好吃得好玩得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过年。(板书:年)

  你喜欢过年吗?喜欢过年那些事呢?

  (学生发言)

  (二)教学展开。

  1、我也特别喜欢过年,全家幸福团圆。今天我就想请同学们来帮老师向朋友们介绍我们中国过年习俗。把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北京过年的习俗展现给我们的朋友。让我们为他们打开一扇门,从这扇门让我们的客人了解并喜欢上中国。(调动情绪:客人们为我们带来了小礼物,老师也向学校争取了奖励,他们,将属于能代表指前中学的人,一定要积极主动,争取把它拿回去。)

  2、介绍北京,首先我们要了解北京。老师提供一段文字材料,翻书(出示课题,讲解“本命年”),这段文字材料写到了北京人在过年期间做哪些事情,请用简短的话把事情概括出来?(要求:先大声的朗读,然后小组校对检查自己的预习情况。)

  (明确:炒年货吃、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板书)

  3、了解了北京过年的习俗,那同学们在“民俗风情介绍”中想扮演怎样的角色?(主持人、介绍人)

  (第一次打开盒子)对于主持人,介绍人我们将给予一定的奖励。介绍奖项

  主持人确定。(单独面授机宜:开场白结束语、注意对象、串连词、计时、冷场一弃权处理,报分、最后一个得分) )

  介绍人的确定。我们十个语文小组将代表我们全班,每组介绍一件事情,小组讨论确定发言同学,可以单独也可以合作,其他组员作好智囊团,积极为发言同学出谋划策。内容以课本为主,注意对象,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有英语),五秒钟不上台的作弃权论。我们由评委当场亮分,介绍完有老师当场发奖。

  (要求:仪态大方,语言流畅。)

  (介绍)(当场记分,给介绍优秀的同学发奖)

  4、同学们把我们首都的过年风情给介绍了,可我们江苏金坛指前也有我们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能比较北京过年的习俗说说我们这过年的特别事吗?(倒贴福字、吃年糕、放烟花、耍龙灯、马灯)

  5、同学们非常精彩,老师想起一句话送给大家:“世界奇妙无穷,等待你的了解。”

  (三)、拓展

  (学生发言)到此为止,相信朋友们心里都充满了好奇。大家想知道朋友们心里的感受吗?想知道我们同学的表现如何吗?十一个小组赶紧磋商,提出一个主题明确的问题,我们准备派出记者进行采访。

  (采访要求:语言得体,有礼貌,问题有针对性。你可以随便选择一个客人)

  (采访过程)

  总结:相信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征服了客人们,第二次打开盒子。发课外读物。

7、《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3.感受作者对家乡与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点:体味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及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既有着优秀传统文明的文化底蕴,还有着诸多的传统习俗,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沈从文走进了湘西,领略了湘西所特有的端午节的民俗,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另外一位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走进北京,去领略北京这个古都所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簸箕()烙饼()阖家()捅进()大吃大嚼()秫秸()晾干()疙瘩()发鬏()邪魔鬼祟()打更()栗子()糖黏()涿州()渍酸菜()

  2.常识简介

  ⑴“本命年”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丑年出生的人属牛,再遇丑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

  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班上有谁今年是本命年的呀?(猴年)知道本命年有什么讲究吗?

  【参考】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⑵作者简介:刘绍棠,现代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他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京门子脸》、《柳敬亭说书》,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等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专家,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3.作者写作本文时,多大年龄了?你是怎么知道的?(齐读第五节)

  4.作者60岁,恰逢本命年,他回忆了什么往事?(过春节)

  5.春节在二十四节气中吗?你怎么知道的?

  (齐读第一段)春节与二十四节气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参考】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意义,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明确】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有二十四节气来衬托春节

  6.作家刘绍棠家乡过年时的年味很浓,他们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了,让我们来看一看,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忙了些什么事情?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阅读全文,用圈点勾画法理出来!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主题词(以动词名词的形式)

  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

  6)备糕点7)送灶王爷8)换门神9)守除夕岁10)拜新年

  7.很明显,这些事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了,那么文中找到哪几个词表现出这种年味儿的不断加深呢?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这几个词语属于同一类型,但是逐级上升的)

  8.作者回想的众多习俗中,哪些最能吸引你,选择两、三件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习俗中所包含的浓浓的年味。

  【示例】吃腊八粥

  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1)“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表现出了这一年的丰收;

  (2)而“红豆”、“红薯”、“红枣”都是红色的,就暗示了喜庆的气氛(板书:丰收、喜庆)

  (3)“熬”成的腊八粥,这个“熬”字,道出腊八粥丰富营养,真是“占全了”色、味、香

  (4)盛在碗里,舍不得吃,为什么舍不得吃啊?——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了,出于珍惜、节俭的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从而舍不得吃

  (5)可是为什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意放下筷子呢?——也是因为太好吃了,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不愿意放下筷子,看似矛盾的行为,却把人们过节的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在这些事情中哪些事跟吃有关系?为什么这么吃呢?

  【明确】⑴享受成果: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

  2.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享受劳动成果,还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讨论)

  【明确】⑵祈福迎祥: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⑶密切感情:阖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五、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我们已经领略到了乡土作家刘绍棠为我们介绍的过旧历年的风俗文化;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我们是怎么过年的呢?说说我们的春节风俗,和过去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发微信红包、QQ红包……

  ⑴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⑵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⑶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2.每年圣诞节,那个笑容可掬、拉着雪橇的白胡子老头成为许多人追捧的对象面对这些洋节的盛行,中国传统民俗能否站稳脚跟?我们一起来探寻如何坚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之路

  ⑴你认为“洋节”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⑵对于像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大举入侵,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提出你的建议!

  六、课时小结,作业布置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能把所有的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联串起来,它是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最神圣的日子。家、故乡又成为每一个龙的传人的情感归宿,所以,春节这种民俗文化节归根结底又是家的文化!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将我们的民俗、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8、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已经过了十几个春节了,我们此地的大年怎样过,你们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文题、作者。

  2、领略民俗风情。

  3、体味语言、情思。

  三、达标导学: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本命年(见课本P95页)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诵读课文。

  1、常规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

  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思考问题:

  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释疑解难:

  1、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2、学生自主交流解难。

  初步印象: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热爱、歌颂、留恋)

  语言

  第三段:'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用词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而程度有异,协调而精确。

  '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炒年货歌(学会引用生活中的谚语、民谣。)

  C、'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D、课后练习二。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E、“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

  (很有点情味)

  F、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G、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虔诚和愚昧两个侧面。

  四、探究交流:

  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五、作业:

  你在我们的家乡也过了十几个春节了,调查一下家乡的民俗风情,回忆一下,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春节是那一个,并把他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习作交流)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检查作业导入:

  三、达标导学:

  (一)习作交流

  同学们都对自己的家乡的春节做了调查,并且写成文章,刚才我们也交流了习作。同学们谁说一下:作者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跟现在过年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有那些不同的地方?想想我们民族过年的习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1、讨论交流。

  2、推荐交流结果。

  (二)探究交流写作特点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

  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第四段,作者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无流水帐之嫌。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三)朗读品味

  四、作业:

  课外阅读刘绍棠作品,作好读书笔记。

9、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要求体现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二.过程与方法

  研读课文,拟写对联探讨年文化,交流短信祝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年文化,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年文化,表达新年祝福

  难点及关键点 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导学练习

  学法 探究法,讨论

  教具或课件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个案补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运河相亲过年的习俗我们以了解,这些习俗中包含什么期盼呢?这节课我们探讨。

  二.回顾

  复习过年习俗

  三.体会年文化:

  1.教师示范,分析习俗1.2,.出示对联

  2.学生小组讨论,为其他习俗拟对联

  3...对联交流

  4..总结过年的期盼

  、四,今昔对比(拓展探究)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1.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五。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张也《万事如意》)

  学生交流“短信祝福语”

  作业布置 收集更多的对联和祝福语

  板书设计 享

  庆

  年盼

  祝

  课

  后

  反

  思

  备课组长签字 教导处检查结果

10、《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

  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

  2、学习生动传神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这就是刘绍棠的作品。好好读读《本命年的回想》,你一定能感受到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你一定能感受到作者对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讴歌。

  二、阅读主场

  (一)老师提出问题,学习小组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共同完成下列知识的积累。

  1、何为“本命年”?

  2、民谚“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里包含了“四时二十四节气”。你能说出“四时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吗?

  3、“今年岁逢丙子”“丙子”是干支纪年的内容。干支是如何纪年的?

  (二)合作学习

  课文按时间推移,按气氛渐浓,通过十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火热景象。学习小组集体找出显示气氛渐浓的词语,拟出所写的十件事,在班上交流。

  显示气氛渐浓的词语:

  “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所写的十件事:

  ⑴炒年货⑵吃腊八粥⑶买糖果

  ⑷挑绒花⑸宰牲畜⑹备食物

  ⑺送灶王爷⑻换门神⑼除夕守岁

  ⑽拜新年

  (三)讨论问题

  1、从腊月初一写到正月初一,为什么没有记流水帐的感觉?

  顺着时间一件不落往下说,本易犯流水帐之病,但由于件件都属特定民风民俗,相互不可替代,特别是由于作者生动传神的叙说中情致饱满,兴趣盎然,读者只会感到认识和感情上的满足,不会有罗嗦累赘之感。

  2、过大年如此热闹、隆重,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⑴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

  ⑵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⑶合家团圆,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3、作者已六十高龄,为什么“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所忆大年,含义丰厚,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企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回顾起来,似乎老成、世故不见了,身心轻松了,童心复萌了,自然就有了返老还童之感。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语积累

  烙饼簸箕大吃大嚼栗子吆喝赏心悦目

  抠下几块糖粘儿秫秸阖家磕头亲支近脉

  (四)布置作业:

  在家长帮助下收集家乡春节的习俗材料,通过回忆,写一段自己在春节所见所闻所历的文字(要注意写出民俗风情)。题目自拟。

11、《本命年的回想》感悟生活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本命年的回想》感悟生活式导学案

  庐江县长岗中学 张为民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生动传神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小时候过年的生活情景,认识北京过年的习俗,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过年的生活情景,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迁移运用按时间顺序逐一交代过年习俗的方法表现过年的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感悟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本课目标。(1分钟)

  1、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2、揭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字生词。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小时候过年的生活情景,认识北京过年的习俗,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过年的生活情景,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和“京郊运河一带过年是怎么红火起来的”等自读问题,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

  三、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让几个学生读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想象生字反映的生活情景。

  脚丫子yā 栗子lì 捅进tǒng 阖家hé

  烙饼lào 大吃大嚼jué 糖粘儿nián 秫秸shújiē

  腌渍zì 吆喝yāo 簸箕bòjí 骚扰sāo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缤纷:繁多而纷乱。

  红火:形容旺盛、热闹。

  念念有词:不停地自言自语。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阖家:全家,合家。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课文反映作者小时候过年红红火火的情景,反映京郊运河一带过年的民俗风情,分别反映家家炒年货的情景、吃腊八粥的情景、买糖果的情景、女的挑绒花的情景、到处宰牲禽家家备食物的情景、过小年送灶神的情景、家家换门神的情景、除夕守岁拜新年等十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情景,反映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过年为什么这么红火?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京郊运河一带过年是怎么红火起来的?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京郊运河一带过年是从腊月初一开始,一步一步红火起来的。家家炒年货,炒得多,吃得多。“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不是过年哪有如此的情景?吃过腊八粥,年味更浓;卖糖果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卖绒花的小贩走街串巷;村南村北到处杀猪宰羊;家家蒸馒头和年糕;过小年送灶王爷;换门神挂灯笼;除夕团聚包饺子,守岁放鞭炮贴春联,磕辞岁头赏压岁钱;串门拜年,“村南村北各家各户拜个遍”。红红火火的春节景象就这样一步步火热起来的。追问:我们家乡的过年景象作者家乡有什么不同?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按时间顺序逐一交代过年习俗的方法表现过年的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2、感悟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并品味语言,点对点迁移运用作者表现绿的方法反映生活,培养自己表现生活的能力。(12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三、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为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课文按时间顺序逐一叙说反映过年的生活情景。这特别表现在第四段中,作者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十件事情,如数家珍般地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如“化食汤清静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由此及彼十分明白。

  2)、课文中运用丰富的群众语言与描述的过年习俗和谐一致,反映了春节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例如:二十四节气歌;“红火”“发烧”“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开刀问斩”;“忙得脚丫子朝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亲支近脉”;“天麻麻亮”等。

  2、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生动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对应生活,感悟生活,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反映红红火火的过年生活情景,是按照时间顺序逐一叙说的。这种方法适合介绍说明过年生活情景,因为过年时间长,活动多,非如此不能说明清楚。由于过年的生活情景,同学们比较熟悉,比较喜欢;由于作者反映的是腊月初一到正月初一的情景,没有反映初二到十五的情景,因此本次作文,我们就反映正月初二到十五的情景,把本地过年的习俗和风土人情表现出来。题目可以是《过年》或《本命年的回想》,请同学们认真回想过年的情景,或者调查了解过年的相关风土人情,按时间顺序逐一反映过年的真实情景,注意使用群众语言,突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的作文。

  2、课外阅读刘绍棠另外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心得。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作者简介。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2、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每年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1]

12、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本命年的回想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欣赏美文《秋颂》,下面请同学们用三分钟的时间自由诵读美文

  三分钟的时间到了,你记住其中的哪些优美的语句了吗?

  点名两三个学生,,同时进行鼓励。

  秋颂给我们展示了秋的魅力,我们来看看这几幅图画【出示幻灯片2】,看到这些图画你想到了什么?(春节)

  喜欢过年吗?今天呢,我们一起跟着刘绍堂先生回到他的家乡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吧!

  把书打开到105页【出示幻灯片3】课题及作者。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课需要我们学习什么【出示幻灯片4】请同学们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在讲课之前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出示幻灯片5】在这一课的字词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这样几个字词

  这一课的作者是刘绍棠,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关于他的简介。【出示幻灯片6】

  他的创作致力于民族风格,他也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章的开头就出现了节气歌,同学们齐读节气歌,那这二十四节气分别就是【出示幻灯片7】

  这是我们的课前预习,大家都认真的完成了。

  那老师还有一个小的疑问,那个同学能帮老师解决一下:这篇课文题目是《本命年的回想》,那本命年是什么意思啊?,【出示幻灯片8】

  (学生回答)真不错,今年是你的本命年吗?在本命年,我们会系红腰带,穿红内衣,来祈祷平安,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

  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多大?从哪里知道的?我们齐读第五小节。

  回忆往事,回忆了哪些往事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笔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出示幻灯片9】

  在课文中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是:【出示幻灯片10】七八分钟的时间

  在课文的第几小节?(第三小节)你看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三小节。

  乡亲们从腊月初一就进入到了过年的红火中来,还有哪些日子是比较忙碌的呢?(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之夜、正月初一)。【出示幻灯片11】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乡亲们都为过年准备了什么呢?(请一两个同学说,如果说对了,就直接点明,如果没有,同学进行补充)

  腊月初一:炒年货预热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增温

  买糖果

  过挑绒花

  宰牲禽

  备食物

  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送灶王

  换门神红火

  除夕:守岁

  正月初一:拜年发烧

  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某一生活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自己读读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理由。四人小组讨论,和大家一起谈谈。【出示幻灯片12】

  参考: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既侧面表现了“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写挑绒花,体现观察人物细致入微,描写人物细腻生动;写送灶王,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滑稽的举止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父老乡亲的可爱而又可笑;写换门神,“换岗”一词很幽默。

  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用炒年货歌(学会引用生活中的谚语、民谣。)

  C、'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D、课后练习二':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E、“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很有点情味)

  F、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G、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有虔诚和愚昧两个侧面

  明确:文章对过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民俗风景画。生动而传神,能激起我们对生活经历的相关感受。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从中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出示幻灯片12】

  明确: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出示幻灯片13】

  课文中刘绍堂对与过年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留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说说你现在新年是怎么过的?【出示幻灯片14】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宋祖英的《过大年》)【出示幻灯片15】

  我们呢在这里提钱过年

  1.四个组各司其职:第一组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第三组写一幅春联

  第四组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

  第五组写一条拜年短信

  老师最后祝福同学和老师们:祝同学们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快乐!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致空气》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中国石拱桥》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黔之驴》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为梦拼搏——“规划人生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观潮》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化石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狼》导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我很重要》学案一等奖(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伤仲永 《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毛遂自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老子》二章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沉寂的雪原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老人与海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劝学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相关信息 年的第一条抖音文案69条 年的愿望文案66条 年的故事100篇 本命虎年生日祝福语大全90句 年的感恩父母作文 本命年的文案194句 本命年牛的祝福语86句 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回想曾经的说说20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