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时记趣》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1.疏通文意。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有一部回忆录,塑造了亡妻陈芸形象,林语堂称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不爱珠玉首饰,却对破书残画倍加珍惜。她有意识地与凡夫俗子相对抗,因之招致公婆的斥责。临终时也不后悔,她对丈夫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
这部回忆录,名叫《浮生六记》,清代小说,共6卷。
2.作者链接
沈复(1763—约1807),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3.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藐()项为之强() 怡()然 唳()
凹凸()壑() 庞()哈蟆()
4.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私/拟作/群鹤舞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果如/鹤唳云端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6.找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不理解的词,准备课堂讨论
【自主•合作•展示】
一、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二、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注意“释”、“补”、“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补使与台齐实为“使之与台齐”。
(2)、以……为……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见二虫斗于草间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表被动
三、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②
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反馈检测】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 物外: 私: 素:
称快: 神游: 拔: 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下列各句是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夸张的修辞方法。
D.课文第三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为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5.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02年无锡)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④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⑤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解】①值:适逢。②郡:此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1)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欲之南海 B.水陆草木之花
C.怅恨久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吾今死矣,子可去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B.贼既至 既克,公问其故
C.汝何男子 甚矣,汝之不惠
D.友人有疾 寡人无疾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浮生六记、清、沈复、三白、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图和鞭打虾蟆图
2.明,眼力;物外,物体本身以外;私,私下地;素,白色的;称快,喊痛快;神游,精神游历。意思是说感觉中好像亲游某地。拔,用力拉出,这里是搬开的意思。方,正。
3.①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②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好得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③心神安定下来,赶快捉住虾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4.C
5.(1)BA项是动词用法,意为到,C项用在形容词后,起调节音节的作用,D项作代词。
(2)AA项中的两个“去”字,前一个指“离开”,后一个指“距离”,意思不同。
(3)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弃他。此句中的“委”是译句的关键,从全句来看,“委”应作动词,“委”的主语应是“吾”,译句时应补充完整。
2、《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鲜美、俨然、诣”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诵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前自学
1、走进作者
《桃花源记》选自《》,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又名。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然yǎn()然qiān()mò()yì()太守
bīn()纷垂tiáo()叹wǎn()刘子jì()
语()云便要()还家
3、对照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
为业:缘溪行:
夹岸:落英:
渔人甚异:穷其林:
平旷:良田美池之属:
悉如外人:怡然自乐:
所从来:咸:
阡陌:先世:
邑人:不复出焉:
皆叹惋:延至其家:
语云:欣然:
不足:既出:
诣:问讯:
4、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如此:古义今义
津:古义今义
5、一词多义辨析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向:寻向所志耽耽相向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6、你的疑问词语
你的疑问句子
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用自己的词语概括)
2、《桃花源记》以什么为线索行文?
四、自测自评
1、按原文填空
(1)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桃花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3)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2、字词意思解释
为业:夹岸:杂:异:穷:
平旷:属:悉:怡然自乐:
咸:问讯:
3、句子翻译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4、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学案(分教案、学案,有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
关于夸父:
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检测】
一、积累·运用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阅读·感悟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三、表达·交流(1—2题)
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25.《公共怒触不周山》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作者),体裁是()
2.查一查,写一写。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
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绝:断。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 焉:兼词,“于之”。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文章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4.评一评,议一议。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共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主题思想:
【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为下面的字注音
颛顼()()水潦()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
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翻译重点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阅读·感悟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入则羞对其家室(2)其所以不得之故(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表达·交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25.短文两篇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
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1、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25.《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1.水潦(lǎo)颛顼(zhuānxū)
2.从前撞绳子断焉:兼词,“于之”。足、充盈水潦:泛指江湖流。
归:流向、汇聚。
3.(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1)在家中(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2.A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三、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5、《幼时记趣》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1.疏通文意。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有一部回忆录,塑造了亡妻陈芸形象,林语堂称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不爱珠玉首饰,却对破书残画倍加珍惜。她有意识地与凡夫俗子相对抗,因之招致公婆的斥责。临终时也不后悔,她对丈夫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
这部回忆录,名叫《浮生六记》,清代小说,共6卷。
2.作者链接
沈复(1763—约1807),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3.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藐()项为之强() 怡()然 唳()
凹凸()壑() 庞()哈蟆()
4.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私/拟作/群鹤舞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果如/鹤唳云端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6.找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不理解的词,准备课堂讨论
【自主•合作•展示】
一、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二、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注意“释”、“补”、“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补使与台齐实为“使之与台齐”。
(2)、以……为……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见二虫斗于草间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表被动
三、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②
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反馈检测】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 物外: 私: 素:
称快: 神游: 拔: 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下列各句是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夸张的修辞方法。
D.课文第三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为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5.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02年无锡)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④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⑤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解】①值:适逢。②郡:此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1)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欲之南海 B.水陆草木之花
C.怅恨久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吾今死矣,子可去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B.贼既至 既克,公问其故
C.汝何男子 甚矣,汝之不惠
D.友人有疾 寡人无疾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浮生六记、清、沈复、三白、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图和鞭打虾蟆图
2.明,眼力;物外,物体本身以外;私,私下地;素,白色的;称快,喊痛快;神游,精神游历。意思是说感觉中好像亲游某地。拔,用力拉出,这里是搬开的意思。方,正。
3.①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②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好得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③心神安定下来,赶快捉住虾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4.C
5.(1)BA项是动词用法,意为到,C项用在形容词后,起调节音节的作用,D项作代词。
(2)AA项中的两个“去”字,前一个指“离开”,后一个指“距离”,意思不同。
(3)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弃他。此句中的“委”是译句的关键,从全句来看,“委”应作动词,“委”的主语应是“吾”,译句时应补充完整。
6、《岳阳楼记》(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重点字词
连月不开浊浪排空日星隐耀不以物喜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满目萧然宠辱偕忘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微斯人把酒临风
或异二者之为吾谁与归
2、重点句子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段意
第三段:写洞庭湖阴雨天的景象及登楼观景之“悲”情。
第四段:写洞庭湖晴明天的景象及登楼观景之“喜”情。
学怎样
1、找出文中对偶句(不少于2组)
2、翻译句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读课文2、3节回答问题:
⑴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则有去国怀乡: 至若春和景明:
⑵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⑶请从选文中找出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情感的语句。
⑷“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和。
7、《古诗四首》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设想:
这四首诗都表达了每位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味诗中的爱国深情。
课前学习: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四人一小组,组长分配任务。利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并收集有关诗人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新课切入
1.出示话题“爱国”,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2.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爱国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由此导出诗人及诗题)
二.听诗中的深情
1.播放四首古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
三.说诗的故事
1.说诗人与诗
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的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你觉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再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师作必要补充。
2.叙诗中情景
第二次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一起讨论理解诗的内容;再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情景,发出内心感慨。
四.诗中情感
1.跟着配乐朗诵,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小组进行练习,组织小组赛,读后师生共作简评,加深理解。
3.自由地、有感情地背诵这四首诗,体会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怀。
五.板书设计
《春望》《泊秦淮》
唐杜甫唐杜牧
触景伤怀忧国思家对世风时局的忧愤
爱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宋陆游宋文天祥
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宁死不屈正气凛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尝试诗歌鉴赏,提高品赏能力。在语文活动中,拓宽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两部分:“品赏”以学生自读思考为主,降低鉴赏难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养成边读边思边记录的读书习惯。“活动”重在积累并延伸课本知识,在自由的,有组织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情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1.从《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等工具书,或网上查找有关四首诗的鉴赏文章,
2.赏析如下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只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风飘絮( ) 秦hui( ) 夜泊( ) 夜阑( )
寥落( ) 惶恐(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
①感时花溅泪,。②,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尚思为国戍轮台。④,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这首诗是一首言诗。
)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阅读提示:
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巳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丁这首七绝。
1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1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相呼应。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这是诗人的,是艺术的夸张。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2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
2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
23、片断写作练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阅读训练
(一)春望(杜甫)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⑴深():
⑵溅():
⑶抵():
⑷簪():
2.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意为:故国兴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第②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第③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第④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诗中抒写诗人思念家乡的句子是;感慨有志难遂的句子是。
4.在原文中用“‖”划出第①句的朗读节奏。
5.诗的①②两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景物?
答:。
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①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③惶恐滩头说惶恐,。④,留取丹心照汗青。
7.解释①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首联。
起一经:
寥落:
8.颈联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翻译第②句。
答:
9.在原题中,把第③句补充完整。
10.在原题中,把第④句补充完整后,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尾联。
丹心:
汗青:
。
11.朗读全诗,并用原文回答:
⑴概括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空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最后一段,寄寓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下面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B.表现了对异族入侵的愤慨之情。
C.表明了对君主的效忠,决心杀身成仁。
D.准备牺牲自己,名垂史册。
8、《岳阳楼记》(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预习
1、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是著名的古迹,与湖北武汉的、江西南昌的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人名)借写《岳阳楼记》之际,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操,并以“,”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写一句你所知道的有关岳阳楼诗句或楹联:。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霪雨樯倾楫摧忧谗畏讥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属予作文
二、课文重点字词句
1、字词
越明年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巴陵胜状迁客骚人
然则横无际涯朝晖夕阴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2、翻译句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查资料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
学怎样
(甲)读课文第一节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⑵为众忌嫉 ⑶罕受人言 ⑷正患无隙以规之
2、甲文中的“今人”指 ,乙文中的“文正”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⑵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4、甲、乙两段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答案不超过十个字)
5、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写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中“唐贤今人”的诗句(写两句)。
9、《小石潭记》(第一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秦都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
课题 16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型:文言讲读课课时:两课时
时间:2012-10-28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一般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如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理解文言中一词多义和活用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理解文章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反复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学习重点:背诵及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文言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背景及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自由朗读,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等落实字音、词义,并翻译课文。
3.注音。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
二、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1.一词多义。
①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明灭可见()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
④下见小谭()明灭可见()
⑤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
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
2.加点词为典型活用的词,请解释并翻译全句。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
②崔氏二小生
4.重点语句翻译。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⑤、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三.口译全文并概括各段段意。
四.反复朗读全文并背诵。
学(教)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