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碗清汤荞麦面》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碗清汤荞麦面
【课前励志】
自信自立,尚德尚能。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真诵读,梳理故事情节,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2.情感目标: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和品味,探究小说所表现的真善美,学习面对艰难
毫不屈服的精神。
3.能力目标:掌握以物为线索展开情节的结构形式。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细节描写的人物刻画方法,理解本文体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
难点:体会人物性格的表现与环境的关系。
【学法指导】
认真研读教材,讨论、合作完成导学案,及时收齐导学案,并上交。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栗良平,日本作家,原名伊藤贡,1943年5月出生于日本北海道砂州市。在综合医院任职十年,高中时代曾翻译安徒生童话而引起对口述童话的创作兴趣。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四百多篇民间故事,以各地方言,亲自巡回讲述,并主办“栗子会”,以及“大人对小孩说故事”为主题,展开全国性的说故事活动。他的小说故事性强,善于设置悬念。主要作品有《纺织公主》、《又听到二号汽笛》、《穿越战国时代的天空》等。《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他的代表作。
2.日本的荞麦面:
日本很多地区都种植荞麦,荞麦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当时的荞麦面是人们祈求幸福的食品,如今还有很多人常把荞麦面作为礼物送人。据说,按照传统风俗,除夕之夜,人们一边倾听寺院里传来的108响除夕钟声,一边吃荞麦面,它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的祈祷,愿它像荞麦面一样久长。正是因为荞麦面在日本人心里的特殊地位,所以它又被称为“年面”。
二、预习检测:
1.填空。
⑴这篇小说以为线索,以为背景(地点)展开情节,
按照顺序,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⑵小说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在母子三人身上表现了的精神,也从老板
夫妇及店内其他人身上表现了的思想品格。
2.朗读课文,请复述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合作探究】
1.文章标题为“一碗清汤荞麦面”,请简析其作用。
2.本文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的细节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请从文中分别找出并完成下列表格。
次数 时间 碗数 母子三人 老板夫妇
的行为
衣着 语言 行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3.母亲四次要面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之处,可以看出什么?这其中有一个变化发展,其原因是什么?
2.
4.有人认为母子三人从逆境走向光明,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店面装修了,但二号桌仍然如故,且放在店堂中央,成为“幸福的桌子”,说明了什么?
【达标训练】
1.下面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拮据(jù)蕴藏(yùn)打烊(yiàng)
B.厄运(è)尴尬(gāngǎ)屏住(bǐng)
C.传颂(sòng)板粟(lì)香喷喷(pènpèn)
D.皑皑(ái)重叠(dié)摇曳(yè)
2.下列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是()。
(1)“啊……清汤荞麦面……一碗……可以吗?”那女人地问。
(2)热腾腾香喷喷的清汤荞麦面一上桌,母子三人立即围着这碗面,地吃了起来。
(3)从九点半开始,老板和老板娘虽然谁都没说什么,但都显得有点。
(4)老板娘把他们领到二号桌,地将桌上那块“预约席”的牌子藏了起来。
A.①怯生生②头碰头③六神无主④若无其事
B.①怯生生②头碰头③心神不定④若无其事
C.①小心翼翼②兴高采烈③六神无主④煞有介事
D.①小心翼翼②兴高采烈③心神不定④煞有介事
3.对下列句中省略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1)“啊……清汤荞麦面……一碗……可以吗?”
(2)“欢……欢迎,请,请坐……孩子他爹,二号桌清汤荞麦面三碗----”
A.(1)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样子;(2)断断续续,不知怎样说才好,拿不定主意。
B.(1)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表现了一家人正处于困境中的心情;(2)继继续续不连贯的语气反映出老板娘见到母子三人时激动的心情。
C.(1)(2)都表示语气的不连贯。
D.(1)表示语言继续续续;(2)表示语意的省略。
【学后总结】
课后及时复习已学内容,并按时完成作业。对于课上探究后依然生疏的问题,
下课后组内互学,或小组之间探讨,做到查缺补漏,踏实稳固。
【布置作业】
整理本次导学案,完成《习题册》中有关习题。
2、《观潮》(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8、《观潮》(第一课时)
一、学习内容
1、读准生字字音,掌握“方、倏尔、文、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二、课前自学
1、资料助读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2、走进作者
《观潮》选自《》,作者,字,代湖州人。
3、自由朗读课文,并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雷霆()②杨诚斋()③艨艟()()
④如履平地()⑤倏尔()⑥一舸无迹()⑦善泅()
⑧僦赁()()⑨罗绮()⑩鲸波()11江干()
4、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加点字词并疏通全文
既望方其远出海门
则玉城雪岭吞天沃日
艨艟数百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随波而逝
皆披发文身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虽席地不容间也
珠翠罗绮溢目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5、默读课文,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
②
③
④
四、自测自评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吞天wò日( ) ②如lǔ平地( )③一gě无迹( )
④鲸波万rèn( )⑤珠翠罗qǐ( )⑥méngchōng数百( )
2、解释加点字词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
仅如银线()吞天沃日()
乘骑弄旗标枪舞()倏尔黄烟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为火所焚()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随波而逝()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虽席地不容间也()
3、句子翻译
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②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③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⑤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3、《台阶》(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研讨与交流
1、快速浏览课文,试填写故事情节。
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因为父亲是怎样造起有高台阶的屋子的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2、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有关父亲的语段,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①从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的人。
②从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的人。
3、找出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的语段并进行分析。
台阶是父亲的、,为了造台阶,父亲付出了、
作者的情感:4、你最喜欢本文的哪段描写?请赏析一个片段。
5、你的阅读疑惑:
三、自测自评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凹()凼()硌()涎()水
揩()噶()筹()划黏()
撬()尴尬()过瘾()唿()嗒
熬()住憋()住门槛()
2、为了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文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都很成功。请熟读课文,并从文中摘录有关词句。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4、《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研讨与交流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事件:人物形象:
事件:人物形象:
事件:人物形象:
重点事件:
2、批注文中描写阿长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摘录一例)
描写语句:
分析:
3、总结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4、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么?
态度变化;不大佩服她————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
同情与怀念体现在:
5、你的阅读疑惑:
三、自测自评
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集,作者鲁迅,原名。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惧惮() 粗拙() 掷()震悚()
chuāng()疤孤shuāng()jié()问pī()雳
3、解释下列词语。
烦琐:空前:
面如土色:切切察察:
粗拙:惶急:
诘问:惶惮:
震悚:情有可原:
疏懒:郑重:
5、《新闻两则》(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
3、学习第一则新闻,了解新闻内容。
二、课前自学
1、走进课文
《新闻两则》的作者是。这两则新闻分别是《》《》,从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则新闻是
题材的作品。
2、读准字音或根据字音写出汉字
高屋建líng()荻()港kuì()退锐不可当()
芜()湖jiān()灭要sài()古宛()县
二十八宿()绥()靖()区阻è()阌()乡潢()川wǎn()西区宋希濂()杜聿()明
3、新词解释
排山倒海
高屋建瓴
回肠荡气
锐不可当
4、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在书中标划重点知识)
①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②新闻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3.简明扼要(准确性)。其中,这一特点是新闻的生命。
③新闻结构包括、、、和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要看,因为它高度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明确、简练、突出。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或,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环境和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④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
和。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读标题导语明大意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标题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在文中划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与标题相比,导语部分多交代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知要素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同)
认真阅读第一则新闻,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经过与结果:
四、自测自评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横dù()长江要sāi()ruì()不可当逃cuàn()
kuì()退jiān()灭敌人xiè()气阻è()
suí()jìng()dí()港
2、新闻知识填空。
①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的六要素,即、、
、事件的发生的、、。
②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五个部分。
3、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阅读主体部分,完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6、《芦花荡》(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课前自学
1、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人物:①在文中勾画出描写“老头子”的句子。
②描写人物(老头子)用了哪些方法:
③运用想象体会“老头子”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心理。(在文中相应地方做批注)
④从这些描写中,你认为“老头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文中哪些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传奇色彩(是怎样渲染的)?
4、你的阅读疑惑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组内互相口述故事情节。要求:情节的每个阶段分别用一句话归纳。
2、交流“课文内容感知”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
3、重点研读小说1-54段,探究下列问题:
(1)请分析第四段中“老头子……特别明亮”这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透过“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敌人发了愁。”从这几句话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3)“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鲁莽吗?请结合文段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4)描写小女孩与老头子的一段对话,尤其是小女孩“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有什么作用?
4、集中交流,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组代表上台交流)
示例: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读的语段(句)是(读),这句话的内容是,我们从(字、句)理解到,同学们还有疑惑或异议吗?
四、自测自评
1、注音
苇塘()寒噤()提防()竹篙()张皇失措()
疟( )子 蹿了一蹿( )吆喝()()zè( )歪
飒( )飒 阴惨( )
2、解词
张皇失措
编算
阴惨
3、填空
《芦花荡》的作者是他是我国现代的家、家,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本文选自《 》,本文是他的“”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派。
7、《大道之行也》导学稿(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掌握重点文言句的译义。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
二、课前自学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解题并了解作者
《礼记》,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编纂,故称《小戴礼》。“”,《礼记》篇名,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
3、“五经”包括、、、、和《礼记》。
4、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讲信修睦()幼有所长()
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
5、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译读课文——解释加点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你怎样理解“大道之行也”和“大同”的关系并且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阐述?
2、文章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点?
四、自测自评
1、背诵全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
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
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
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
故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_____
盗窃乱作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语句: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又是哪句话?
8、《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张艾平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文本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课前预习:(第一阶段)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
1、孟子对大丈夫的诠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四、当堂检测:(第三阶段)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威武不能屈
2、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出现词类活用的词语并翻译词语意思。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句子翻译。
(1)富贵不能淫
(2)此之谓大丈夫。
五、自我评价
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小组合作:优良中差
心得体会:
9、《背影》(第一课时)问题导读(生成)-评价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的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4.学习本文匠心独运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5.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学习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导读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遍默读,找出该积累的字词: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颓唐
举箸琐屑惨淡勾留典质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郁郁于中______________
第二遍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先独立思考,再与本组内的同学交流。
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2.文中有几处描写“我”眼泪的语句?眼泪与父亲背影有何联系?
3.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4.请你向大家说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爱。
第三遍品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文中的感染力。
思考: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作者抓住什么做为表现角度命题立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