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
江苏盱眙三河中学张善梅
一、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学习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摘抄文中的佳词妙句,积累丰富的词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体会说明文条理分明说明事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二、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云的种类繁多,相应的天气现象也多样,但仍能让读者一读就懂,其原因有:一、安排了合理的说明顺序,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文章开门见山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依次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即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结尾点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体现了总——分——总的结构。二、充分体现了科学小品平实准确的介绍而又不乏生动形象的描绘的特点,把抽象的事理力求形象化,如把云和天气的关系写成“云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这个比喻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又如,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把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的形态生动描绘出来,既突出了云的特点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多方引用谚语,突出了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使人兴味倍增。由此可见,本文是篇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佳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释疑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投影出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认知方面)。
2、体会比喻的妙处,摘抄、背诵文中的佳词妙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词汇(技能方面)。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情感方面)。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提示:学会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云是天气的“招牌”,亦即“脸色”,也就是说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可以识天气。明确2:文章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接着介绍了可以通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可以根据云的形态识天气,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可以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1.朗读第一段。
2.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C;有的像一张大棉絮,D;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4)这一段突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说其表达效果;请模仿前四个比喻句,再写仿写出两个描绘云的比喻句。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形态特征及与天气的“招牌”关系,通俗易懂,既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五)交流展示、读背积累
1.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关系的成语、谚语,进一步加深对看云可识天气这一事理的认识。
之后教师投影出有关谚语(课后可参照相关资料):棉花云,雨快临。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2.朗读、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六)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七)梳理小结、拓展延伸
1.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附板书:
形态轻、高、薄云——晴朗
看云低、厚、密云——阴雨风雪
识天气
光彩晕华虹霞——晴
2、《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4、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2、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了解一天当中的天气情况?(看天气预报)看天气预报的确是一种简便易行识别天气的方法。但如果我们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该怎么办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
这里的“看”是什么意思?(观察)“识”呢?(识别)连起来就是说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
二、复习说明文知识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那这是一篇什么说明文啊?(事理说明文)那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们来复习一下说明文的一些知识。
1、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2、说明文的分类:
①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②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3、说明文的三大要素:
①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③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作描摹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燚(yì)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月晕(yùn)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听课文朗读录音,并思考:
①那句话能概括云和天气的关系?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本文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晴天云包括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阴天云包括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四种:晕、华、虹、霞。)
③本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总分总)(板书)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作业:生字词抄三遍
第二课时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3.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4.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第三课时
1、读第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问题:在这一段中,除了说明晕、华、虹、霞出现的位置之外,还用了另外一种生动的语言说明了这四种光彩和天气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请举例说明。
——采用谚语。
恰当使用谚语也是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一个方面。作用:生动形象,把道理说得更通俗易懂,增加了说服力。
2、用屏幕展示:你还知道哪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同学们充分发言后,再用屏幕展示一些谚语当作日常积累所用。如下所示:
⑴、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⑵、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⑶、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⑷、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⑸、山戴帽,大雨到。⑹、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⑺、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⑻、逆风行云,天要变。
总结、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完成课后练习题
答案:
一、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二、1、像骆驼,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有的像卧龙盘踞于高处,有的像小鹿到河边饮水,有的像骆驼在沙漠中缓慢行走……)
2、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像眼睛,像星星,一眨一眨的,又想点着的灯笼,像跳跃的火焰……)
齐读课文
作业:完成导学探究第17课。
3、《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温馨导读】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一诗中写道:“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多情的诗人眼里,天上的云彩也成了思念的对象。其实,面对着头顶上那翻腾流动的云彩,我们感受最多的还是它与天气的密切关系。那么,就让我们走进《看云识天气》一文,去科学地认识云和天气的关系吧。
【积累•体味】
小贴士: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脱离了积累,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1.注音、写字。
峰(luán)预(zhào)(mí)漫
(yùn)圈一(shà)间一(chà)那
鱼lín波光línlín轻盈()
崩()塌点缀()谚()语
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态。()
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云是天上的精灵,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所以我们就有了许多关于“云”的成语。请写出三个含有“云”字的成语。
3.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是用简短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请抄写积累课文中的谚语并再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天气的两个谚语。
(悄悄话:这几道题是基础的积累,要时刻记住,每学习一篇文章,首要任务就是字词的收集积累。)
4.“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句话中的“招牌”是什么意思?里面的“天气”一词能换成“气候”一词吗?
(悄悄话:“招牌”原来是商店的标志,作者却用在了天气身上,这样的移用是不是很新奇?揣摩“天气”一词,感受作者用语的精确。)
【感知•梳理】
小贴士:有个成语叫提纲挈领,意思是抓住网的总绳,提起衣服的领子;比喻简明扼要地抓住要领。阅读文章也要抓住文章的要领,这样才能迅速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5.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提出:云是天气变化的“”。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的关系,是本质。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悄悄话:这是道题检测你快速阅读中搜集关键信息的能力。)
6.朗读第一段,看看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再推而广之,看看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7.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八种云,请写出晴朗天气和阴雨雪天气遇到的分别是哪几种云?各有什么特点?
(1)晴朗的天:①种类:
②特点:
(2)阴雨雪天:①种类:
②特点:
(悄悄话:文章开篇先紧扣题目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在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总分总的说明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在主体部分,作者又从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来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作者由云的位置高低从最高的卷云依次说到最低的积雨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而不管是说云的形态还是光彩,作者都是先从现象入手,着力描绘云的特征,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点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文中,云的种类众多,但说明层次有条不紊,言之有序,作者对篇章结构的安排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精读•探究】
小贴士: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精读最能走进作品,让我们感受作者对语文的情愫吧。
8.在下面文中的空缺处填上合适的动词。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奇,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了,乌云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悄悄话:这个语段写积云向积雨云发展的过程。云块由低而高,由高而崩溃。除了体味动词的精妙外,再想想作者还用了哪些词表现其过程变化之快?)
9.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悄悄话:比喻常被人们称为语言艺术之花,是语言艺术中最闪光的部分。对比喻句多加揣摩品味可以增进语言表达能力。)
10.文中用到了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请分别找出其相应的一个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悄悄话: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可以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结合起来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在文中还能找到有类似表达效果的句子吗?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悄悄话: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旨在向人们介绍知识,这在语言上首先必须做到用语准确周密,以保证说明内容的科学性。因此文中多处使用了“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这些词语的运用,都使内容表达准确,符合实际。)
【拓展•延伸】
小贴士:读书,不但要切身体会书中所讲的一切,还应当将目光投向生活,学以致用。
12.下面是你所在地区明天的天气预报,假如你是校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计划在播送这条天气预报时加上几句对上学的同学表示关心的语句,你会如何播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阵雨温度:20-28℃风力<3级
(悄悄话:播送天气预报时,应先播送天气预报的内容,再对天气预报中应该注意的信息对同学加以提醒,体现出人文关怀。)
《绿色蝈蝈》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喧嚣()劫()掠静谧()酷()爱
吮()吸气氛()满载()而归颚()
喑哑()()唾()液螳螂()()
喙()钳()子踢蹬()贪婪()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ǒu()猎cuàn()改rǎo()乱
更胜一chóu()gōu()火zhōng()斯
wō()jù()xī()sū()
3.请将画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
(1)耳朵灵敏失,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2)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二.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1.法布尔(1823—1915),国作家、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
》第一卷,到他80时第十卷问世。他的这部代表作被誉为“”。法布尔被誉为“”。
2.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性、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1.本文前三段写,后八段写,一环紧扣一环,链条形地展示出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使结构严谨,行文畅达。下面提供一种结构图式以作填空参考。
探究缘起(①②)
夜间演唱(③)
外形(④)
外蝉为主食(⑤⑥)
形甜食水果(⑦)
和外形和习性另吃昆虫(⑧)
习吃点水果(⑨)
性贪吃同伴(⑩)
和睦共居
2.绿色蝈蝈在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四.问题导学,超越自我
1.(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为什么?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3.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从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两个角度)
拓展延伸
4.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动物,练习仿写。
例: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沙。
《月亮上的足迹》
【自主学习案】
1.相关资料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和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2.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词语。
椭圆()摄像机()小心yìyìchànɡtán
3.根据解释写词语。
抬头挺胸,笔直地站立着。形容人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
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课堂探究案】
一、尝试快速默读课文,提出思考题,了解文章内容。
【学法指导】快速默读课文,简称“速读”,阅读尽量做到不读出声,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不纠缠生字,不忽视标题和“小博士导读”。
1.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用笔圈画出)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可以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的格式概括)
3.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解说。
4.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5.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4、《看云识天气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在学生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云与天气关系的相关知识。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描写性语言文字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课外培养学生识记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并学以致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2.了解说明文的打比方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注意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的区别。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比较难以分清楚层次及事理。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标识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标识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平时走在校园里会不会抬头看看天空呢?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天空呢,是万里无云的蓝天,还是浮着缕缕云丝的天空,甚至是乌云密布的天空呢?有没有同学对漂浮在天上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很好奇呢,特别是一些奇特的天气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他的《竹枝词》中就写到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我们暂且不去论这句诗的内涵,就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而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就可以预知天气的阴晴风雨,这样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风调雨顺,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简单的说明文《看云识天气》,共同探索云与天气变化的微妙关系。
二、作者文体简介
朱泳燚(yì),当代科普作家。
说明文
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语言特点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三、检查预习
1.峰峦:(fēngluán)山峰和山峦。峰,山的突出的尖顶,峦,小而尖的山,连绵的山。
2.预兆:(yù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3.轻盈:(qīngyíng)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4.均匀:(jūnyún)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5.崩塌:(bēngtā)崩裂而倒塌。
6.弥漫:(mímàn)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7.征兆:(zhēngzhào)即将出现的迹象。
8.一霎间:(yīshàjiān)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9.姿态万千:(zītàiwànqiān)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10.变化无常:(biànhuàwúcháng)没有规律地出现新事物。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快速浏览全文,思考:
(1)文中哪句话直接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一词,本义指商业人员用来标志商品,招揽顾客的广告牌,用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句中的“天气”能不能换成“气候”?为什么?
明确:“天气”是指某地域一定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得,如温度、气压、降水、风、云等情况:“气候”是指某地区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天气状况,比如我们四川虽然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但总的而言东部(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是高原高山气候
(3)文中共写了几种云和几种云上的光彩现象?
明确:8种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4种光彩现象:晕、华、虹、霞。强调:学习说明文要注意那些概括性强的段落、句子,这种句子在段首或段末。根据这些关键性的句段,就能迅速把握全文。
(二)接下来,快速思考划分出文章的层次,并讲出理由。
(总)第一部分(1):说明天上云的特点,交待云与天气的关系。
(分)第二部分(2—6):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总)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五、深入学习课文
(一)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1自然段是怎样来描写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以及这样写得好处是什么?
明确:用八个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地形象生动,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作者用“像羽毛”说明它轻飘,用“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用“像羊群”状其形状,“像一床大棉被”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状其势与形。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并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2、第一自然段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
明确:用了八个比喻,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这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喻是修辞手法。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进行对比,这是作比较。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它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教师适当举例说明。
(二)分两组学习八种云,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云名、云的形态变化、云的高度厚度和天气征兆。
(1)第一组找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很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2)第二组找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3)通过我们对八种云的分类整理,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云雨天气的关系,这也是说明文的一大优点,就是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答: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强调: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4)、接下来由学生自己找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同样是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和天气征兆。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六、拓展学习
请同学们采用打比方或者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你熟悉的某一事物。可以是以前文章中学过的句子。
比如《春》这一课中形容雨丝细密就写到“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当然还有很多作家在文章中采用这些方法,这样的写作手法也是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采用的。
七、小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所以我们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也应该多多的观察,这样我们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八、布置作业
1、用图表的方式,将八种云和四种光彩清晰地展现出来
2、练习看云识天气,轮流发布天气预报。
九、板书设计
17看云识天气
(总)第一部分(1)云就像天气的“招牌”
(分)第二部分(2--6)怎样看云识天气
(总)第三部分(7)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5、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2.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的有益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看云识天气表格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1805深秋,拿破仑大举进攻荷兰,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了拿破仑大军进攻的步伐,正当拿破仑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降变冷,可踏冰而入,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网的情景。后来,拿破仑依次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网预测天气情况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
预设生:蚂蚁、燕子、星星、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说明文《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你找到的看云识天气的方法。
2.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三、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合作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成任意一个表格。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云的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四、赏析语言
作者用他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天上美丽的云朵与天气的关系,请你找出文中的美句。用“我喜欢_________的描写,因为________。”或“我认为_______最美,美在_______。”这两种句式来赏析文章的语言。
提示:从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和用词的准确性来分析。
五、小结提升
朱泳燚用他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天空中美丽的云朵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学会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推测天气,冷暖变化,课后再搜集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牢记心中,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板书:22.看云识天气
云天气
教学反思: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的形态及云的光彩,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文章写得很生动形象,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除此之外,还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但在课堂中,忽略了对说明文相关知识的介绍,尤其是在赏析语言时,当学生说到修辞时,在这里应指出说明中“比喻”又有新的名称,从而介绍说明方法。
6、看云识天气(我的公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巩固复习第三单元中比喻修辞手法,学会运用
3.养成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巩固复习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具体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七课《看云识天气》。(播放课件,显示课题),请大家看着这个题目,我们来猜测下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通过这个课题,可以看出作者想告诉我们怎样通过看云可以知道天气变化。讲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
2.在进入文章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放幻灯片,齐声朗读生字)
3.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⑴.标题和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
⑵.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又说什么?
明确:⑴。文章内容紧扣标题。所以阅读一篇文章应该首先从标题入手。通过阅读标题来了解文章,做到心中有数的去阅读文章。
⑵.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按照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4.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的去读文章,请大家一起齐读第一段。
⑴.找出最直接反映云和天气的关系的句子。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⑵.一般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语言总是非常准确、严谨的。试比较阅读课文后面方框内的补充知识那段。两者比较下,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章中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形成排比。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活泼,、富有情趣,吸引读者的兴趣。而方框内用准确的语言来介绍科学知识,为什么不用这种语言说,原因是多种的,他有实际用途的需要,读者的对象等原因。比如我们用药的说明书,就不能用生动的语言。
5.阅读第2到五节,找出作者写了哪些云?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天气。
明确: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薄云,代表天气晴朗。
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低而厚密的云,代表了阴雨雪冰雹天气。
6.除了云的形态可以预知天气,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观察天气?
明确:云的光彩。
阅读第六节⑴.请大家找出有哪些光彩。分别又代表了什么样的天气征兆?
明确:晕——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虹——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⑵.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现象呢?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7.讨论:既然看云能使我们辨别各种天气,那么我们还需要天气预报吗?为什么?
明确:虽然看云能够认识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仅凭肉眼无法全面准确的判断。因而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这个认识,作者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总结全文当中也特意提出来,提醒我们不要只依靠云来判断天气。这表示了作者对科学的严谨和对我们读者的认真负责。
8.课堂小结:这篇文章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的变化。虽然内容看似多,但却并不显得凌乱,而是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原因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作者却写的非常生动形象,这在于作者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界的细心观察。只要我们能够认真仔细的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
9.课后作业:
填写表格。
7、《看云识天气》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预习生成课(感受求知的快乐)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学习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②理清写作思路,③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预习本上。
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现象]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低、密、厚(先总后分)
(分类)光彩:晕、华、虹、霞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导学设计:
一、导学: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峰峦:一霎间
预兆:轻盈崩塌:
均匀:千姿万态:弥漫:
征兆:变化无常::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云种类简表(一)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云的种类简表(二)
云名 形态变化 位置 天气征兆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大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合作展示(体验合作的热烈,展示真我的风采)
一、小组内交流自己预习收获,互相检查预习得失。
二、根据预习形成课的任务分工,各小组交流探究
三、各组展示,互相评价展示效果
四、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文章其它问题,教师点拨完善
反馈检测
⑴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
⑵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8、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9、第一段的结构形式是 。(3分)
10、第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3分)
11、第一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3分)
12、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3分)
13、第二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3分)
A、断定 B、推定 C、推测 D、猜想
14、第二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 ,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2分)
15、第二段④处填天气状况是 ,⑤处填天气状况是 。
16、“……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 。(3分)
17、第二段文字第一句话的作用是( )(3分)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8、第二段文字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3分)
19、第二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2分)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20、《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3分)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看云识天气》答案
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2、⑴生动说明⑵平实说明⑶生动说明 3、C 4、⑴打比方⑵打比方⑶引用、作诠释⑷摹状貌 5、⑴本体:云;喻体:招牌;相似点:都有标志作用⑵本体:卷云;喻体:羽毛、绫纱;相似点:颜色、动态;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6、第四句,语言比较生动,其他的语言较平实。 7、⑴一个人在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或: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会像一只没有装东西的空口袋一样,不能自立。⑵略,符合要求即可 8、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密切,看云可以识天气。 9、总——分——总 10、比喻、排比、对比 11、生动、形象,既准确又具体。 12、准确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各种形态。 13、C 14、红色;紫色 15、阴雨天气就要到来;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16、征候,先兆 17、B 18、举例子、作诠释、引用 19、A 20、略 21、装饰、铸器、杀菌、防灾、食用。 22、①千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能净化1千克水;②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6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650种以上的病原体。 23、银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质表面很快就会变黑。 24、作比较、举例子、列数据、作引用 25、士兵的餐具不具有杀菌能力。 26、白银是一种可为人类和某些生物食用的金属;举例支撑。 27、①大气是包围着地球的气体;②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 28、①空气越往高处越稀薄(或空气低浓度高);②空气向水平方向流动。 29、扩散层;空间(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空气由浓到稀”) 30、①对流层中温度下高上低,空气对流而成风;②对流层中有大量水蒸气和尘土之类微粒,遇冷而成云、雾、雨、电。 31、①调节地球昼夜温差,使之适于人类生存;②为地球抵挡陨石、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
8、《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堂目标导航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了解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自主预习方案
◆导语设计(一):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你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飘落的云彩,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样解读?今天我们一起《看云识天气》
◆导语设计(二):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天晴都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1)知识储备
过渡语:让人熟视无睹的云、不被人关注的云,通过作者新奇的比喻变形,不仅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和关注,更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让我们走进作者,看看他的功夫深在何处?
●走进作者
朱泳焱,1940年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几十年来,他先后在教师进修学院、中等师范学校等地任教,现为特级教师,发表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方面的论文、文章200篇;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于1988年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图书评比一等奖。
>教学建议<
朱泳焱在教育教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对于我们中学生的心理、道德等方面会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课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图书室等查阅他的作品欣赏欣赏。
●解读背景
1962—1965年,作者被江苏省教育厅借调到南京,参加家业中原语文课本编写工作,除一般挑选课文、组织单元、编写注释、设计练习外,作者还负责编写了十几篇语言知识短文和说明文,说明作者善于留心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的事物,告诉我们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我们同样可以写出精辟的文章,只有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了解文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知识。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分:事理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听文;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平实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教学建议<
说明文是三大文体之一,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而说明文是以知授人,为了更好地掌握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我们就要阅读我们身边的说明性的读物,比如家中的电器、药物等产品说明书,是我们最好说明文教材。
(2)字词梳理
过渡语:本文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句,生动准确的词来描绘云的姿态万千。我们在朗读时,一定要借肋工具书理解字、词,才能顺利地理解课文,产生丰富的联想、想像。
●读准字音
峰峦(luan)点缀(zhui)棉絮(xu ) 模(mo)糊
>教学建议<要读准字音,就要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根据语境来区分多时字的在该句中的读音,要养成查阅资料,批注的习惯。
●理解词义
姿态万千: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教学建议<理解词义,不仅要明白它的本义,更应该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
(3)整体感知
过渡语:整体感知课文,是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前提。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去弄清楚云与天气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
●梳理结构
(1):总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云的形态
(2—6):分写云和天气的关系关系着天气变化笑看风云变化,早有成竹在胸
云的光彩
(7):总写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
>教学建议<梳理文章的结构,关键在于理清作者的思路,紧扣题目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不但看云可以识天气,而且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主旨概括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旨在告诉人们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大自然,在观察中要掌握规律。
>教学建议<概括文章的主旨,需要弄清说明事物的特征,然后抓住文章开头或结尾处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行整合归纳。
合作探究方案
过渡语: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探究是高效课堂的主旋律,愿同学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弄清本文的说明方法,顺序以及事物的特征。
►导学点一:朗读与感悟
1、云与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天空中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云名特征预示天气
卷云高
卷积云轻晴朗
高积云薄
云的形态卷层云低
高层云厚阴雨风雪
雨层云密
积雨云
晕云更雨天气变坏
晕
向午时风
华环变大趋于晴好
华
华环变小转为阴雨
云的光彩
虹在东方有雷无雨
虹
虹在西方会有大雨
朝霞在西天气阴雨
霞
晚霞在东天气晴朗
►导学点二:赏读与品味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本文主要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摹状貌等,本文主要用了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课文哪些地方用了作比较、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作者把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四类来说明;按云的不同色彩又把云分为晕、华、虹、霞四种,这就用了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作者介绍八种云的形态和四种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
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容方面,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如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天气的关系。
►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1、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诗词及文章片断。
谚语: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成语:不知所云,烟消云散。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诗词: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2、运用打比方、分类别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你自己房间里的陈设,学习分层次,有方法地写简单的说明文。(略)
>教学建议<这一环节,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思想的火花充分地交流碰撞。龚万梅
9、《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2课时
课堂目标导航
1、联系课文语境,品味精彩的词语。
2、结合文章主题,感情精彩的句子。
3、巧用读书笔记,增加知识储备。
◆导语设计:“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为了说明云层把天空遮盖得严严实实,就比喻它像一床大棉被,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生动形象。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悟《看云识天气》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堂复习方案
过渡语:温故而知新,前一节课我们探讨文中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下面老师来检查同学的学习效果。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打比方,用“招牌”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
合作探究方案
过渡语:作者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关于云的知识,而且向我们描绘了绚丽多姿的景色,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同学们探索天空奥秘的强烈愿望,可见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下面我们就去细细品味吧!
►导学点一:品味亮点词语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最后一句引出全文中心,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漂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用“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绫纱”作比,说明“卷云”轻盈和洁白的特点,“白色”和“洁白”,意见相同而不重复,极尽行文变化之妙。
►导学点二:感悟精彩的句子
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万千”,省略号,表示除八种形态外,还有其他形态、也紧扣“万千”。
5、(议论性)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
●首句点题
看云可以预知天气变化,并说明其对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理解字词的含义和感受精彩的句子,意在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具体的语境,让学生明白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以及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书笔记整理
过渡语:滴水汇成大江,碎石堆成海岛,语言的积累需要从一个词、一句话开始汇聚。让我们巧用慧眼采撷精妙的词句吧!
★精妙的词语积累
①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
②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精美的句子积累
1、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积累谚语
①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②蛟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③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④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教学建议<
读书笔记的整理需要设置专栏进行,结合课文具体操作,注意精选,有目的地摘录。
当堂训练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luan)凌沙(ling)鳞(lin)波弥(mi)漫
点缀(zhui)谚语(yan)一霎(sha)间棉絮(xu)
2、从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的横线上。
①那最轻盈(轻巧、轻捷、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②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推算、推测、观测)天气的情况。
③岁月流逝(流逝、流生、流年),年华似水,转眼之间,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
3、提出下面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打比方)
②卷云丝线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打比方)。
课后作业方案
一、阅读短文,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鸟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留心观察鸟,就可以知道天气的好坏,节气的变换。
二、美文阅读万种风情说雾
雾不像大雪那样壮观,也没有小雨那种缠缠绵绵的风情,从来不刻意地打扮修饰自己,身上没有一朵花,一道纹,也没有一缕芬芳,而是以自己乳白的本色弥漫于天地之间。雾里观赏景物,另有一番情趣,宛如读一首意境高深、含蓄深远的诗,只可意会,很难言表。它使微瑕变成了无缺,使遗憾完成了完美,使人的思维纵横驰骋,产生回味无穷的联想。古诗人王质在《游东林山水记》中写道:“长林远树,出没烟菲,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这里的菲指的即是雾,意思是说山林中的雾霭好像是久别相逢后的喜悦;宛如亲人恋恋不舍的离别;整齐得犹如排成一列的大戟;纷乱得恰似蓬松的头发,其想象丰富,惟妙惟肖。
其实雾就是贴近地面的云。凡是登临过高山名巅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境遇,从山下看去,山上白云缭绕,山恋林木隐没其中。但当你登上山顶,云却没了,置身于茫茫雾海中的你,仿佛有身临仙境,飘飘欲飞之感。
雾形成的因由不同,名称也各不一样: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白天吸收了大量太阳辐射的地面,入夜以后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不断放出热量,地面降温后,使地表附近的大气层温度很快下降,于是空气中多余的水汽便开始凝结,这样形成的雾叫辐射雾;当移动着的暖而湿的空气经比较寒冷的地面时,逐渐冷却凝结形成的雾叫平流雾;当冷暖空气交锋时,在锋区形成的雾叫锋面雾。可以看出,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目的是增加水汽含量,所以平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
雾是一种很重要的自然现象,与未来的天气变化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通过对雾的形成和消散的观察,总结和积累了许多观雾察天的丰富经验,各地流传着大量观雾察天的谚语,这些谚语今天看来在当地的天气预报中仍有参考价值。如“黄梅有雾,摇船不问路”是说黄梅期的雾,预示着未来的天气阴雨绵绵。“雾大不见人,大胆洗衣裳”,“满天大雾盖,当天日头来”,“清晨浓晨重,天气必久晴”,“雾里日头,晒破石头”,这都预示着未来是晴朗天气。
1、说明文的语言分为平实质朴和生动活泼两种,本文将这两种语言风格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试各举一例,并做简要分析。
生动:如“身上没有一朵花……弥漫于天地之间”,传神地写出了雾高洁、朴质、典雅、清纯的特点;平实:如“可以看出雾的……一种蒸发雾”,清楚、简洁地介绍了蒸发雾的形成条件。
2、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哪四种雾?
辐射雾平流雾锋面雾蒸发雾
3、雾与未来天气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雾到底代表什么样的天气特征呢?
预示着未来是晴朗天气或阴雨天气。
4、本文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雾的美好、雾的名称和雾和天气的关系三个方面。
5、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和谚语,使文章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三、片断训练
走访老农,记录他们有关云和天气关系的话语,然后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写成观察笔记(200字左右)。
天迅速地黑下去,白鸥从水面曲曲的掠起,轻飞一段,再又突落下去,一堆坚韧的云切断大部分光线,仍以飞奔的脚步在宽阔的天空闪过,云的边端及罅隙中仅有的几分赤红太阳光彩,在极短促的时间内,全被隔绝了,新的一团云又敏捷地移动过去,把每一处缺陷都填补满。
不间断地伸开、重叠下去,不间断地。
云的颜色逐渐加浓加深,后来囤积得很厚,似乎要下坠到地面一样、风力很大,使它不能有些许休止的倾向,被催逼着仓促变化,水汽继续不倦地膨大,灰黑的阴影就扩充到了远方。龚万梅
10、看云识天气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3)积累有关谚语。
(4)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学生写“云”字的繁体“雲”。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有“雨”字。和天气有关。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我们从这个字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看云识天气》,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板书文题)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峰峦预兆轻盈匀称崩塌弥漫
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
2、结合课文解词以上十个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明确:“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1)默读课文,把本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方法及局限性。
(2)其中,第二部分又可以怎么分?
(可以分为二部分,一、(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二、(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学生边默读边填写,教师明确)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议论探究:
自读课文,认识各种云的特点及云和天气的关系,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其他示例:(1)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2)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3)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
(4)Hello,大家好。我常常是扁球状,排列很匀称,我中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如果你远远地看我,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大家猜一猜我是谁?(高积云)
(5)我常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出现,有时我成一种美丽的光圈,里层是红色,外层是紫色,我常常是大风雨的征兆。人们也常常议论我说什么:“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你们可知道我是谁?(晕)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在“各种云”的介绍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云,而且也学会了看云识天气。
二、品味欣赏: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吗?(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2、品味语言:
本文文字优美,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
例句:(1)我喜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个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2)我喜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3)我喜欢“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4)我喜欢“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它运用拟人手法,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5)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3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
(1)打比方。
例: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
②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将卷云比喻成“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纱”,说明其轻盈、洁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积云比喻成“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卷积云的特点。)
打比方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
(2)分类别
根据云的不同特点,把云分成不同种类,这样使说明条理更清晰,更明确。
(3)作比较
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
4、说明语言
(1)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体会下列句子用语的准确性。
“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中为什么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
(“往往”、“常常”都是对薄云和厚云带来的天气情况出现的几率的限制,既说明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大,又不排除有时会出现特殊的例外,这样说明更准确。)
(2)文章最后两句话“但是,天气的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相照应,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2)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3)四、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还可以通过“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小组讨论并交流。
(1)棉花云,雨快临(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低有雨,天高旱(5)日落乌云起,半夜听雨声(6)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7)有雨四方亮,无雨顶上光(8)早风雨,夜风晴(9)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里少欢喜
(10)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北闪当雨射,南闪闪三夜(11)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五、板书设计: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
色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李卫民
11、《看云识天气》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意义。
2、以列表分类的方式感知全文。(重点)
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难点)
4、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学法指导:
题目告诉了我们作者说明的话题。首先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对“云的类型和云的色彩”的认识,并想想他是怎样来描写云和天气的关系(顺序与方法);其次,选择其中一些段落多多朗读,感受一下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最后,选择其中一些经典句和谚语做做资料卡片,积累写作素材。特别要注意的是,读书时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可对文中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或作一些探讨补充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4)轻盈(yíng):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5)匀称chèn: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10)崩塌tā;崩裂而倒塌。(11)弥mí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12)征兆zhào:即将出现的迹象。(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简介作者。
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作者朱泳燚(yì),当代科普作家。
(二)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三)说明文知识小解
1、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①、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5、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九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摹状貌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浏览全文,思考: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一词,本义指商业人员用来标志商品,招揽顾客的广告牌,用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第2段那一句
3.文章依次介绍了那些云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填表)
云的种类简表(一)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云的种类简表(二)
云名 形态变化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5.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明确: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五)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
三、探究质疑:
1.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
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6.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7.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四.小结: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五.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与天气的有关谚语。(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3)云绞云,雨淋淋(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13)接落日云底红,明天晒死老虾公。(春夏之交)(14)日出日落胭脂红,不雨也会风。(15)日出烧半边,大小不要六(16)朝霞暮霞无水煮茶。(17)乌云遮天黄云现,不过两天雨出现。(18)日晕雨凄凄,月晕草头飞。(19)月华出现,两天后雨。(20)月光生毛,有雨在明朝。(21)东虹风,西虹雨。(22)海水翻腾天出虹,狂风暴雨台风临。(23)断虹早现,风雨即现。
三、完成《导学导练》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