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055450河北省柏乡县职教中心吴会锋whf72068@163.com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常识,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2、能力目标理解文意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正确理解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教法学法:角色投入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课型结构:板块式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前置补偿,导入新课
1、师提问:“世外桃源”的出处。
2、回忆背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3、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对陶渊明的概括了解。
第二板块:精讲点拨,略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句读、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依据注释,同桌合作试通文意。师巡回指导。
第三板块:师生互动,构建板书
1、转变角色“记者”采访“五柳先生”
师先示范:“先生是哪里人氏?”“先生贵姓?”
2、学生角色转移为“记者”或“五柳先生”,进行问答活动。
例:问“先生有什么爱好呢?”
答“我爱读书,但并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3、在问答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构建板书。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4、生依据板书,背诵课文。
第四板块:大家谈
1、师引导过渡到对“陶渊明”的评价与认识上(让学生做评论员)
品头论足说陶潜
由古到今话隐士
2、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例:生“我认为陶隐居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行为。他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揭竿而起!”
3、老师及时予以点评、表扬。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评价陶的处世态度。
第五板块:畅想篇
1、老师在肯定学生的评价后,引入到“戏说21世纪的五柳先生”,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做“导演”。
2、生尽情导演
例:“五柳先生当了一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
3、老师表扬、鼓励。与学生共导同演。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结束语:
愿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习、刻苦读书。长大以后决不做“社会的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勇士们再见!
2、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练习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课时安排】两课时,预计8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陶渊明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人很多杰出的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世外桃源”。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诗文?(《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
2.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①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2.详:知道。
3.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5.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6.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嗜:喜好。
9.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10.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zhé),就。
13.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4.既:已经。
15.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
16.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17.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18.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饮水用具。屡:经常。
19.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0.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1.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22.黔(qián)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3.戚戚:忧愁的样子。
24.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25.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26.兹:这。
27.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28.俦(chóu):辈,同类。
29.觞(shāng):酒杯。
30.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
31.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②翻译全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四、练习朗读,理清思路
1、设计表格,教师根据课文描写内容,追问下列问题,同学齐答,教师板书,引导背诵。
2、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⑴对读书的态度;不求甚解
⑵对作客的态度;曾不吝情去留
⑶对家境的态度;晏如也
⑷对著文的态度;自娱,颇示已志
⑸对得失的态度;忘怀得失
⑹对贫富的态度;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如此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次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为止,速写传神。这是我们今后作文应当学习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查背诵(两个同学背)
二、品味细节,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1、找出文中的“不”字句,仔细品读。
⑴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
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⑵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⑶不求甚解
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⑷不能常得,不蔽风日
安然自若,不为境况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⑸不吝情去留
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小结: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2、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生:不戚戚于贫财,不汲汲于富贵。
师:这句话正好与前面“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已志”,表达自己的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三、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齐背第二段,然后找出文中所引的典故。
生1:“屡空”“黔娄”
生2:“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1、探究问题:本文“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指哪类人?作者为何自比?
指有学问的人。多写诗文自娱,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
指退隐之人。不追逐名利,超尘脱俗。
指百姓。希望生活安乐,恬淡自足。
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不仅写了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储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小结】
作者通过文章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率真自然人格个性之美。
3、《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望秋园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熟读、背诵全文。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学习陶渊明的高洁脱俗。
3、自主预习,课堂互动,师生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桃花源记》和陶诗,了解作者和文学常识。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存争议[1])。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初读,整体感知:学生熟读,依据注释口头翻译一遍。班上交流,教师点拨。
白话译文
五柳先生传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6
三、课堂练习
(1)给加点注音:
辄()吝情()短褐()箪()瓢屡()空
晏()如黔()汲汲()俦()衔觞()欤()
(2)重点字词理解。
何许:不详:
因以为号焉:不求甚解:
会意:亲旧:
或: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晏如: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自终:衔觞赋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多义词理解:
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高可二黍许
去:曾不吝情去留;日始出时去人远;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颇示己志
其:其亲旧知其如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4)再读,注意节奏。在课本中划分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明天检测。2、翻译全文,落实到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一、《五柳先生传》文体介绍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存争议[1])。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在课本中划分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三、课堂练习
(1)给加点注音:
辄()吝情()短褐()箪()瓢屡()空
晏()如黔()汲汲()俦()衔觞()欤()
(2)重点字词理解。
何许:不详:
因以为号焉:不求甚解:
会意:亲旧:
或: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晏如: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自终:衔觞赋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多义词理解:
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高可二黍许
去:曾不吝情去留;日始出时去人远;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颇示己志
其:其亲旧知其如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明天检测。
2、翻译全文,落实到作业本上。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
1、小测:默写全文2、学生念自己的译文后,教师展示课件,出示译文,让学生校对。
二、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写在作业本,完成后全班互动。教师当堂讲解。课件展示答案。
(一)老师给学生问题,学生课堂完成:
1.给课文理清脉络,说说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请用简洁词语归纳。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在文中的含义:
今义: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4.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性格:
生活:
志趣:
形象:
5、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6、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课件给参考答案:
1、先介绍先生的情况,再评价他的人格。
2、答:因为他家门口种了五棵柳树。体现了他自得其乐、淡薄名利的精神风貌。
3、这是陶渊明读书习惯的特点。他更重视领会书中的旨意。遇到精湛之作时,他也是会精心研读的。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率真豁达
生活:环堵萧然,不弊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
志趣:读书、饮酒、做文章。
形象: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5、因为这符合隐居者的身份特点,反映作者处于贫困却悠然自适的心境。
6、答:本文结构上模式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拍手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四、课后巩固练习(校本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好读书()嗜酒()黔娄()衔觞()
箪()俦()吝情()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__________(2)造饮辄尽__________
(3)性嗜酒__________(4)每有会意__________
(5)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6)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__________
(7)晏如__________(8)以乐其志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B.闲静少言,不幕荣利。
C.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用)
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戚)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往、到)
C.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吝惜)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样)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酒杯)
5、翻译下列各句。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6、填空。
①《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__,“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_____,“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托,描绘了一个爱好____________、不慕____________、安贫____________、忘怀____________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卓尔不群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
⑵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期:
⑶箪瓢屡空,晏如也宴如:
⑷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
2、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⑴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
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
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答:
6、用“____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最能表现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特点的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9、从文中可以看出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谈谈你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完成第四步骤所有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给学生所有的练习答案
讲评:课堂练习
1、先介绍先生的情况,再评价他的人格。
2、答:因为他家门口种了五棵柳树。体现了他自得其乐、淡薄名利的精神风貌。
3、这是陶渊明读书习惯的特点。他更重视领会书中的旨意。遇到精湛之作时,他也是会精心研读的。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率真豁达
生活:环堵萧然,不弊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
志趣:读书、饮酒、做文章。
形象: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5、因为这符合隐居者的身份特点,反映作者处于贫困却悠然自适的心境。
6、答:本文结构上模式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拍手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五、教学反思
4、《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深圳市葵涌中学 郭逢春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基础)
2、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启发思维。(重点)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难点)
【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晏如 萧然 汲汲 戚戚
三、寻读探究。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关资料: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②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四、悟读升华。
教师设问:①伴声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②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③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第二课时
五、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三百篇”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本典籍?本学期所学的那一句诗曾提到过它?
2、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思想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3、《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日记。)
六、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的自传 。要求把“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 。”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作者邮箱: gfc1977@163.com
5、《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
榕江县乐里中学林勇
[教学目的]
一、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今天,让我们从结识一位曾经做过官而后又辞官隐居农村的东晋大文人五柳先生开始吧。请翻开书第129页《五柳先生传》。(大屏幕显示)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诗人,散文家。29岁入仕,因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时,毅然辞去在任仅有80多天的彭泽县令,回柴桑老家隐居。此后直到逝世的23年间,再未出仕,以耕读自娱。(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
1.自读勾画
教师提示:传是一种文体,是一种专门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自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五柳先生的?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爱好和生活的语句勾画出来,看哪一组能很好地配合,做得又快又准确。(大屏幕显示)
2.听读体会
教师提示: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先别忙着回答刚才的问题,我们先来听听课文录音,感受一下课文的朗读语气。(放录音)
3.学生齐读
教师提示:录音听完了,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课文,看能否读出感情来。
4.讨论体会
教师提示:刚才我们已经把课文读过几遍了,同学们对五柳先生是否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呢?大家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引用刚才勾画语句,说说五柳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屏幕显示)
5.小结明确
通过讨论可知,课文首先介绍了他的名号的来历,接着介绍了他的性格特点“闲静少言,不慕名利”,然后介绍了他的爱好“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其间还介绍了他的生活状况“家贫”“环堵萧然”“箪瓢屡空”而依然“晏如也”,结尾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了个赞语,指出五柳先生的生活志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高尚人格的赞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以把五柳先生界定这样一个人,即:五柳先生是一个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悠然自得的隐士,他也有追求,只不过不是追名求利,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安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认定,这位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陶渊明。
6.写法体味
教师提示:课文文字不多,却能把一个有鲜明个性的人写得有血有肉,同学们仍以同桌为小组一下,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多用否定句,即多用含有“不”字的句子,如“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名利”、“不求甚比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等,这些语句的运用,能够很好地体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个性,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高尚人格。其次,语言诙谐,充满了自赏与自嘲,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重温课文
学生再一次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
五、能力延伸
用湖北省黎胜老师的文章《“五同”老师传》作为材料。
“五同”老师传
听母亲说,我黎明出生,初来人间,哭声震天。家人以为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原来是一瘦小千金。父母盼我争强好胜,故取名一小子之名曰黎胜。然争强有余,总不能胜:学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步伐不健;亦追时尚赶新潮,却不愿改变自我、丢失自然……于是拼命读书,与莎士比亚交友,与太白唱吟,与鲁老夫子对话,与五柳先生趣谈。立三尺讲台,难守本分,不迷信于旧规,而有志于挑战,不仅课内揭秘,而且课外探险源,每有所悟,便怡然自乐,得意洋洋也。
学生叹曰:黎老师有童心之纯真,无师道之尊严,与我们“五同”为伴,戏称为“五同”老师。何谓“五同”?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也。
教师提示:听完了这篇充满了自赏与自嘲的传记文章,同学们也来介绍介绍自己吧,可以写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抓某一个特点写一两句话,展示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板书设计:(大屏幕显示)
6、《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055450河北省柏乡县职教中心吴会锋whf72068@163.com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常识,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2、能力目标理解文意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正确理解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教法学法:角色投入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课型结构:板块式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前置补偿,导入新课
1、师提问:“世外桃源”的出处。
2、回忆背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3、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对陶渊明的概括了解。
第二板块:精讲点拨,略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句读、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依据注释,同桌合作试通文意。师巡回指导。
第三板块:师生互动,构建板书
1、转变角色“记者”采访“五柳先生”
师先示范:“先生是哪里人氏?”“先生贵姓?”
2、学生角色转移为“记者”或“五柳先生”,进行问答活动。
例:问“先生有什么爱好呢?”
答“我爱读书,但并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3、在问答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构建板书。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4、生依据板书,背诵课文。
第四板块:大家谈
1、师引导过渡到对“陶渊明”的评价与认识上(让学生做评论员)
品头论足说陶潜
由古到今话隐士
2、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例:生“我认为陶隐居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行为。他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揭竿而起!”
3、老师及时予以点评、表扬。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评价陶的处世态度。
第五板块:畅想篇
1、老师在肯定学生的评价后,引入到“戏说21世纪的五柳先生”,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做“导演”。
2、生尽情导演
例:“五柳先生当了一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
3、老师表扬、鼓励。与学生共导同演。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结束语:
愿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习、刻苦读书。长大以后决不做“社会的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勇士们再见!
7、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4.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三、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重点拼音:
辄(zhé)吝情(lìn)短褐(hè)箪(dān)瓢屡(lǚ)空晏(yàn)
黔(qián)汲汲(jí)俦(chóu)衔觞(shāng)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好(hào)
2、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3、注意节奏。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三、再读,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1、重点字词。
何许:什么地方。许:,处所、地方。亦:也。详: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姓字:姓名。字: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外改的别名叫“字”。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以:把。为:作为。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助,无义。好:喜欢,喜好。不求甚解(成语):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这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会:领会,体会。欣然:高兴的样子。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旧:指老朋友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或:有时。置酒:准备酒。置:置备,准备。 而招之:而表顺承。
招之:招待他。造:往,到。辄:每每,总是。尽:指喝完。期:期望,希望。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舍不得。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去留,偏意复词,强调,去,指离开。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自娱:使自己欢娱。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不是赞扬的意思。)它是对传记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戚戚:愁苦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不戚戚于贫贱:状语后置。译为:不因为贫贱而忧愁。后一句: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译: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其:指黔娄之妻。
兹:连词,起承接作用。若人:这个人,指五柳先生。俦:类。衔觞赋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觞:酒杯。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以:连词,来。
志:心志,志趣。乐,使……快乐
第二课时
问题研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2)“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第二大爱好——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4)第三大志趣——著文章。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本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使人钦佩万分。
(2)至(4)条概括起来就是他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2、描写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
不仅写出了他的穷困潦倒,而且含蓄地说明了作者以古贤颜回自比,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答案: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4、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参考意见: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但不知道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用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起了一个字号。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先生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世风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表现了他卓而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而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也显示出他的志趣。
5.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6.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类文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五同”老师传
听母亲说,我黎明出生,初来人间,哭声震天。家人以为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原来是一瘦小千金。父母盼我争强好胜,故取名一小子之名曰黎胜。然争强有余,总不能胜:学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步伐不健;亦追时尚赶新潮,却不愿改变自我、丢失自然……于是拼命读书,与莎翁交友,与太白唱吟,与鲁老夫子对话,与五柳先生趣谈。立三尺讲台,难守本分,不迷信于旧规,而有志于挑战,不仅课内揭秘,而且课外探源,每有所悟,便怡然自乐,得意洋洋也。学生叹曰:黎老师有童心之纯真,无师道之尊严,与我们“五同”为伴,戏称为“五同”老师。何谓“五同”?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也。
一课一得:
第三课时
一、自主练习
⒈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②造饮辄尽()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短褐穿结()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⑥颇示己志()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⑧衔觞赋诗()⑨无怀氏之民欤()
⒉解释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②不戚戚于贫贱戚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汲汲: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俦:
⑤衔觞赋诗衔觞:⑥亦不详其姓字。详:
⑦亲旧知其如此。旧:⑧或置酒而招之。或:________置:___________
⑨颇示己志。颇:______________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⒋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兹若人之俦乎?B.或置酒而招之。C.无怀氏之民欤?D.葛天氏之民欤?
⒌填空。
①陶潜,时期的文学家和。字,号,世称靖节先生,有《》传世。
②黔娄之妻有言:“,。”其言乎?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7.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②生活:
③志趣:
二、阅读延伸
(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8.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②衔觞赋诗()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0.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
11.“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12.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馇(zhān,稠粥)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二岁而孤孤:孤儿
B.往往馇粥不充馇粥:稠粥
C.遂大通六经之旨旨:美味
D.常自诵曰诵:背诵
2.比较“之”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之南都人学舍②遂大通六经之旨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后天下之乐而乐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3.对“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有时夜里暗,就用水洗脸(来提神)。
B.或者夜里昏沉疲倦,就用水泡一点面。
C.有时夜里昏沉疲倦,就用水洗脸(来提神)。
D.或者夜里昏暗,就用水泡一点面。
4.如果将这则短文中的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证明一个什么观点?
5.本文记叙的中心是:
(二)朱买臣传(节选)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①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②相随,数③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④,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⑤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⑥去。……
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⑦,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⑧之。居一月,妻自经⑨死。买臣乞⑩其夫钱,令葬。
[注释]
①艾:同“刈”,割,砍。薪樵:木柴。②戴:同“载”。③数:屡次。呕:同“讴”,唱。④疾歌:大声歌唱。⑤女:同“汝”。⑥听:听凭。⑦治道:整修道路。⑧食:同“饲”。⑨自经:上吊。⑩乞:给予。
⒒与课文选段对比阅读,请简答。
①朱买臣与陶渊明都好学,学习目的有什么不同?
②朱买臣与陶渊明都贫困,他们对待贫困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③朱买臣与陶渊明的生活追求有什么不同?
⒓区别用法,解释含义。
其妻亦负戴相随
①其呼令后车载其夫妻
买臣乞其夫钱
妻羞之,求去
②之置园中,给食之
无怀氏之民欤
卖以给食
③食置园中,给食之
⒔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②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五柳先生》能力提升题答案
一、自主练习
⒈略⒉略⒊B(是用第三人称叙说的)⒋B⒌①东晋诗人渊明五柳先生陶渊明集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兹若人之俦衔觞赋诗以乐其志6.见译文7.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二、阅读延伸
(一)⒍①往,到②酒杯⒎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⒏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安贫乐道⒐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⒑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创新能力训练】
1.B2.C3、C4.略5.范仲淹发愤苦读,胸怀大志
二.11.①朱:追求功名利禄。陶:务求领会内涵。②朱:不甘心贫困。陶:态度安然。③朱:为荣华富贵而奋斗。陶:安心于淡泊宁静的隐居生活。⒓①他的;他们;她②这件事;他们;的③粮食、食物;同“饲”,让……吃⒔①买臣更增大了歌唱的声音,妻子为此感到羞耻,请求离开他。②你(跟我)吃了这么长时间的苦,等我富贵时报答你的功劳。
8、《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等词义,掌握“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熟读、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指导诵读,合作探究,点拨引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和人格;
2.理解学习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
学习重点:
1.积累、背诵。
2.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例如“好读书,不求甚解。”“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体会课文中否定句的妙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曾经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查阅资料,完成下列试题。)
1.作者作品介绍:
作者是陶渊明,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曾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和诗歌《___________》。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2.文体、背景介绍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五柳先生传》是一篇________,属于_______,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一般认为是作者晚年的作品。
3.字音、字形、词语
①.加点字注音:
辄()吝情()短褐()箪()瓢屡()空性嗜()酒晏()如黔()汲汲()俦()衔觞()欤()
②.重点词语积累。(参照注释)
何许:不详:会意:
亲旧:或置酒: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晏如: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短褐穿结:
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初读感知:你喜欢文中的五柳先生吗?请结合文章原句说出理由。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初读课文,辨析词义。
1.理解课后练习二中的加点词。
2.找出文中有“之”“其”的句子,辨析意思。
3.学生朗读,要求:能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活动二:析读课文,理解文意。
1.两人小组互读互讲课文内容。
探究“好读书,不求甚解。”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理解。
2.完成文章思路图。(明确写人的方法,引导背诵)
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者心境)
____________(书中求乐,精神愉悦)
志趣:____________(率真放达)
_____________(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穿:_______________
吃:______________(安贫乐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朗读,要求: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
活动三:品读课文,体会文情。
1.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请找出文中的否定句。
2.范读、试读,体会否定句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
点拨:文中否定句写出了五柳先生的“不为”(不愿意做的事),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而叹赏;同时也使文章诙谐生动,引人入胜。
3.学生朗读,要求:读得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三、拓展延伸。
1.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当今社会,他除了读书著文、躬耕农田外,请你给他推荐一份合适的工作。(结合人物特点和当今社会现实,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习题。(14分)
(甲)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颜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靳秋田索画(之二)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③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④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集》
注释:没没墨墨①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啜②:饮,喝;③仄径:狭窄的小路;④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选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6分)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______②每有会意会意______
③绝不知乐在何处绝:___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慰:____
⑤或置酒而招之之:________惟劳苦贫病之人。之: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2分)
四、布置作业:(根据学生基础选做。)
1.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课后练习四)
2.仿照本文,试着为自己写一篇小传。
五、板书设计
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者心境)
____________(书中求乐,精神愉悦)
志趣:____________(率真放达)
_____________(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穿:_______________
吃:______________(安贫乐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活动二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隐者心境)
好读书(书中求乐,精神愉悦)
志趣:性嗜酒(率真放达)
常著文章(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生活:穿:短褐穿结,(安贫乐道)
吃:箪瓢屡空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拓展延伸:1.示例:陶渊明可以做老师,因为他好读书,知识渊博;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所以能够为人师表,教育学生勤奋读书、正直为人、清廉为官。
2.(1).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
(2).答案:①详细地知道②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3).答案:①(他)喜欢读书,不求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②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4).答案举例:①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②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等等。
参考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9、《五柳先生传》复习课导学案设计
一、回顾课内,梳理知识
(一)重点文言词语
1.性嗜酒()
2.造饮辄()尽
3.期()在必醉
4.既()醉而退
5.环堵萧然()
6.晏如()也
7.不戚戚()于贫贱
8.不汲汲()于富贵
9.衔觞()赋诗
(二)特殊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
(2)亲旧()知其如此
(3)以乐()其志
(三)特殊句式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4.不戚戚于贫贱()
(四)翻译重点句子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4.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默写重点句子
1.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2.,不蔽风日
3.,晏如()也。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5.黔娄之妻有言:“,”
二、前后串联,建构体系(一词多义解释)
1.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去:曾不吝情去留()
日始出时去人远()《两小儿辩日》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志: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颇示己志()《五柳先生》
志虑忠纯()《出师表》
4.其:亲旧知其如此()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为学》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课外阅读,举一反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书谢御史
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1)莫敢诘(2)命卒曳下奴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B.巡城遇之黔娄之妻《五柳先生传》
C.遂焚烧其车其真无马耶《马说》
D.乃遍游江浙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指出与“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成,将以攻宋选自《公输》
B.帝感其诚选自《愚公移山》
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选自《满井游记》
D.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选自《五柳先生》
4.翻译句子
(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5.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2分)
20.《五柳先生传》答案:
一、(一)1.爱好2.就3.期望4.已经5.空寂的样子6.安然自若的样子
7.忧愁的样子8.心情急切的样子9.酒杯
(二)1.形容词作动词详细的知道2.形容词作名词亲戚朋友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三)1.判断句2和3都是省略句4.倒装句
(四)1.先生不知是什么地方人。
2.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一边喝酒,一边作诗,来使自己的心志快乐。
4.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五)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2.环堵萧然.
3.短褐穿结箪瓢屡空4.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1.处所;赞成;左右;同意;答应
2.离开;距离;距离;离开
3.做的标记;做标记;志向;志向
4.他;其中;他的;加强语气;加强反问语气;它;他的
三、课外阅读举一反三
【小题1】①质问、责问②拉
【小题2】A。
【小题4】①这辆车怎么能够再让宰相乘坐呢?②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小题5】这段文字写了谢御史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车辆而遭和珅报复而被削职为民的事,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尚品格。
(参考译文: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大。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
10、五柳先生传(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三课时)
备课人:时间:授课人:
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 集体备课及个案补充
教学目标
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之美。培养思维的哲理性,以及通过生活中小事感悟哲理的能力;熟练背诵全文;仿写个人小传。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及其淡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体会本文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赞”语和传文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想
1、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学法引导:教师采用启发式讲解的方法落实重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的资料。综合运用诵读法、导读法、参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串讲课文,弄懂大意
教学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他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生活。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熟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嗜shi辄zhe吝lin褐he
箪dan汲ji俦chou觞shang
三、串讲课文,疏通大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
知道什么地方详细
五柳先生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
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
表字“以之为”
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
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
句末助词,无义说话羡慕荣华
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利禄喜欢很体会、领会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
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
书中的意旨高兴的样子爱好
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的连饭也忘了
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
经常亲戚旧交、旧友
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
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代五柳先生有时表承接代五柳先生
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喝。他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到、往就完希望、愿望一定
到别人家里去喝酒总是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
已经,以后回家不曾挂心,在意离开
喝醉以后就回家,并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
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周围环着四堵墙冷清的样子阳光
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
短褐穿结,簟瓢屡
粗布短上衣打补丁盛饭的竹器饮水用具经常
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
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
安然自若的样子写
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
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
稍微表现志趣
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
此自终。
过完自己的一生
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
传记的评论性文字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
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
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心忡忡,不热中于升官发财。”这话,大概说的是
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
此人,五柳先生朋友、伴侣酒杯来
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
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自己上古帝王语气助词,呢
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
葛天氏之民欤?
上古帝王
翻译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课堂练习:
1。注意下列加点词语: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B.因以为号焉()C.或置酒而招之()()D.曾不吝情去留()E.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F.造饮辄尽()
2注意翻译下列句子: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忘怀得失,以此自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思考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课后回忆:
第二课时
备课人:时间:授课人:
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 集体备课及个案补充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中语句 刻画的人物形象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不慕名利
志趣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率真自然
悠闲自适
生活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安贫乐道
3、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6、“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写作特点
①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②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③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默写
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淡泊宁静的隐士)
住: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生活衣:短褐穿结晏如也
食:箪瓢屡空
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安贫乐道的情趣)
志趣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
陶渊明赞: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课后回忆:
第三课时
备课人:时间:授课人:
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 集体备课及个案补充
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人,著名山水田园诗人,散文家。出处:《陶渊明集》
二、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造古义:往、到
今义:制作
旧古义:旧交、老朋友
今义:与“新”相对,过去的、过时的
或古义:有时、有时候
今义:或许、或者
2、词类活用:
①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形容词作名词)旧:旧交、老朋友(形容词作名词)
②造饮辄尽尽:喝光、喝完(形容词作动词)
③以乐其志乐:以……为乐(意动用法)
④以此自终终:过完一生(名词作动词)
⑤亦不详其姓字详:详细地知道(形容词作动词)
3、一词多义:
以因以为号焉用之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
以乐其志来黔娄之妻有言的
4、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因以(之)为号焉。(其)闲静少言。
②状语后置: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三、文句含义:
1、名号的来历: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2、文章从三方面表现五柳先生:
①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志趣:A、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B、饮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C、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③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不慕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
4、中心:本文是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从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不慕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四、成语:不求甚解
五、《桃花渊记》中的生活与五柳先生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答:《桃花渊记》是陶渊明先生虚构出来的理想生活,那里土地肥沃,房屋整齐,物产丰盛,人民富足。《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的生活是陶渊明先生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温饱难保的贫困生活。
六、文中否定句及作用:
否定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作用:世人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七、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这说明陶渊明先生读书的目的,是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性格的反映。
板书设计:
文学常识:作者、出处:《陶渊明集》
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一词多义:4、特殊句式:
文句含义
课后回忆:
冯静
11、《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教学方式:
以点拨为主,多练习诵读。
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逐句的对译。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源源流长的文学史中,有一位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他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挂印辞官;他品行高洁,偏爱“宁可抱香枝头老,不愿摇落北风中”凌寒傲霜的菊花;他志趣高远,曾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风光绮丽、和平安乐的古代共产主义社会的优美画卷——世外桃源。他是谁呀——陶渊明(365—427)(板书)名潜,字元亮。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已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画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三、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读不准的生字、理解不了的词和句子。
师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五、分组齐读课文(两组一读)
六、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板书: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晏如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率真自然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安贫乐道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突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不求甚解”原意是: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此处与陶渊明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也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以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明确:A、否定句由学生自己找。
B、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尚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七、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八、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诗歌与文章。
12、《五柳先生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晋时代,有许多特立独行的高人雅士,同学们想不想去见识一下?
我们今天就随同陶渊明一同去拜访魏晋时的一位高人——五柳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有滋有味地读,有板有眼地读,互译课文,质疑字词,同时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
讨论明确:想要了解一个人物,不妨研究一下他的兴趣爱好。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着文娱志。关注“会意”、“欣然”、“自娱”等词。表现了他的高情远趣。
3.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深藏避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关注“晏如”等词语。
4.体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其实,五柳先生无论是读书适意,还是醉酒陶情,无论是著文娱志,还是深藏避世,都缘于他的一种情怀,或者也可以说是他的思想境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板书)
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话,注意“戚戚”与“汲汲”的意思。
请学生仔细品读这两句话。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同时,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13、《五柳先生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目的要求:
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重点句子。
2、了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
2、品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及今话隐士。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我们要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教具准备:U盘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
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的生活: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贫困外,还有另一面。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诗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学创作,写了《饮酒》等组诗,他的文学创造达到高潮。公元427年,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为后代许多正直、进步的人士所景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字注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俦chóu觞shānɡ
从原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柳先生的衣着是什么样的?
短褐穿结 译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钉。
(2)五柳先生的居住条件是什么样的?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译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并不能遮挡风和太阳。
(3)五柳先生的饮食是怎么样的?
箪瓢屡空 译句:常常贫困到缺吃少喝的地步。
(4)五柳先生的称呼从何而来?
宅边有五柳树 译句:(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词句精析: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翻译:他安闲宁静,很少说话,不贪慕荣华富贵。
2、好读书,不求甚解。
翻译:他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解词:造:到;辄:就;期:希望、愿望
翻译:到(别人家里)喝酒就要尽兴,一定要喝醉。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粗布短衣打着补丁,常常贫困到乏食的地步,却安然自若。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翻译:从这话来看,他应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7、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翻译:一边喝酒,一边做诗,用来使自己的心情愉悦。
文章精解:
1、《五柳先生传》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3、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大概意思,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他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欢喝酒,但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从不客气。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总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用文章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价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喝酒作诗,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结合前课,导入新课:
师:成语“世外桃源”出自东晋田园诗人写的《》一文,后常用来借指。
明确:陶渊明桃花源记幻想(想象、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师:除《桃花源记》外,我们在初一时还学过陶渊明的一首诗,谁能背诵一遍呢?
生:(背诵)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通过以上两篇诗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你们想更多地了解陶渊明吗?那么让我们一起去采访一下“五柳先生”吧!
板书课题
二、精讲点拨,略通文意:
三、师生互动,构建板书:
师:通过前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认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扮演“五柳”来个“答记者问”,好吗?(问到谁,谁就是“五柳先生”)
记者:(问一生)请问先生您贵姓啊?
明确:我没姓。
记者:那先生叫什么呀?
明确:我也没有名。
互动(可以由学生当记者)
记者:谁来接着采访“五柳先生”呢?谁来当记者(生纷纷举手)
记者:请问先生是哪里的人呢?
生:我不知道。
师:我们已知道本文是陶渊明写的一篇自传,他真的连自己的姓名和籍贯都不知道么?他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呢?这又暗示着作者的什么身份呢?(隐士)
记者:(继续采访)那先生又为什么叫“五柳先生”呢?
明确:因为我家种有五棵柳树,因此用它做号。
记者:请问先生性格如何?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记者:先生有什么爱好吗?
明确:我平时最爱读书,但并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记者:先生平时爱喝什么饮料呢?
明确:我爱喝酒,并且一喝就醉。
记者:先生常自己喝吗?
明确:不,我家里很穷,喝不起,常到亲戚朋友家去。
记者:先生还有其他的志趣吗?
明确:平时也写一些文章,自得其乐。
师生共同归纳板书:
身份:隐士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①
传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五穿:短褐穿结晏如也陶
柳吃:箪瓢屡空
先渊
生不戚戚于贫贱
传黔娄之俦明
不汲汲于富贵以古贤自比
赞无怀氏,葛天氏之民
①师: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师:这种“以古贤自比”的写法,我们在以前也曾学过。
生: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句即此写法。(师笑,众生鼓掌)
(学生依据板书背诵课文)
四:大家谈: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陶的性格志趣、生活态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他这种思想曾被后世很多人推崇、赞扬,可谓是“名垂千古”。其实呀,名利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总是躲避着追逐它的人,却又追逐着躲避它的人。”陶“不慕荣利”却美名流传至今,而当时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后人有谁知道呢?但现在又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在“采访”之后,做个评论家:
品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到今话隐士
1:我认为陶“闲静少言”不行,当今社会应多说话、多与他人交往,才能有更大发展。
2:我认为陶读书“不求甚解”不好,我们读书应深入体会每字每句的含义。
3:我认为陶“性嗜酒”,且好喝醉不好,有害身体健康。
4:反对,如果陶不喝酒就写不出好文章了,像诗仙李白,就常喝酒,且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句。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李白英年早逝原因之一就是喝酒造成的,若他不喝酒,也许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美丽的诗篇。
5:也许他不喝酒连一篇好诗也写不出来呢。
师:这个我们就不好去问李白了。
6:我认为陶隐居是在逃避现实是懦夫行为。
他应勇敢地面对现实,揭竿而起。
师:那么历史上又会出现一位起义领袖—陶渊明。
7:如果我们都像他一样找个“世外桃源”躲起来,那么谁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呢?人类又怎么会有进步呢?
五、畅想篇
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是优秀的记者、评论员,那么大家不妨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陶渊明活在我们今天,就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会怎样?会有何变化?请大胆发挥想象,过把“导演”瘾,拍一部“戏说二十世纪的五柳先生”。
学生自由畅谈。
师:我也做一次“导演”吧,我想啊,五柳先生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去种柳树。并运用现代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耐高温抗高寒的柳树新品种,种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一直《种树种到联合国》(本册书课文名)被授予“环保卫士”的光荣称号。在国内同袁隆平一样享受国务院津贴,并建起豪华别墅,再也不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破屋了,而且他同孔子、愚公等人被评“中国十大杰出老年”,真是名利双收啊!
六、结束语:
愿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习、刻苦读书,长大以后决不做“社会的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把我们的邢台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七、练习。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