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1 09:30:09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szw6998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

  1.中谷登山。

  

  泰安城——中谷——中岭

  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

  2.东谷登山。

  

  泰安城——东谷——天门

  

  四、安排游程

  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

  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

  姚鼐描述:

  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

  参考文字:

  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

  姚鼐描述: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

  参考文字:

  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2、《雨中登泰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哪些名山?(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巍巍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请学生背诵: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登攀到“绝顶”,才能领略那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学一篇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为向导,跟随他攀登游览高耸雄奇的泰山。

  2.本文自始至终扣紧什么景色来写的?作者在移步换景中,重点描绘了哪些景物?

  全文紧扣一个“雨”字,细描细绘。雨中的山岚烟云,水墨山水似的层峦叠嶂,声喧势急的飞泉瀑布,水淋淋,湿漉漉,令游览者饱享了“独得之乐”。

  作者笔下的泰山,既奇美又壮观,活脱是一幅雄伟奇丽的立体画。自岱宗坊至南天门长约二十华里的中轴线上,飞瀑、祠庙、翠松、古柏、洞天、云海,作者巧妙地牵线串珠,编织出泰山美妙的画卷。

  二、介绍、分析。

  1.起程。

  (1)提问思考:作者要起程登泰山了,他心情如何?只是为了游山玩水吗?

  (2)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讲述作者要登泰山的心情。

  作者登泰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感到“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泰山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文物宝库,汇集了古建筑的荟萃,又是神话故事的摇篮。作者如此一往情深,然而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这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两个“落”刻画出心情的百般焦急。“心是沉的”,一个“沉”字直描心情,分量甚重。然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决定冒雨登山。“兴致勃勃”这个词一扫阴霾,气氛转换,从另一角度表现作者对泰山的神往。文章起笔波澜曲折,感情十分真挚。

  作者对泰山如此深情,怎能不激起我们的向往?跟随作者足迹,冒雨前行吧!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见《孟子•尽心》。东山,山东蒙阴县南之蒙山。小鲁,认为鲁是小的。小天下:认为天下是小的。)

  2.攀登。

  (1)你们看到的雨中泰山是怎样一番景色?过岱宗坊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请根据第3自然段进行介绍,要求语言生动,绘声绘色。

  古人游山曾有这样的体会,“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泰山奇峻,险陡诡峭,而雨中泰山,更是灰蒙蒙,雾茫茫,烟云裹绕,不仅越发显得“崔嵬”(cuīwéi,高大),而且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过岱宗坊,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七幅黄锦,闪亮发光,吼声震天,从虎山水库的桥孔奔涌而出。一“碰”一“激”一“撒”,把水流的湍急,浪花四溅的奇妙,水花拍石的声响绘声绘色地描了出来。怎会有如此奇景的呢?导游者把我们由眼前闪光的黄锦带入神话故事,又由神话故事回到现实:吕洞宾把虬龙从人间渡上天去,而共产党又把虬龙从天上带回人间,回到“故居”,撤播幸福给人民。天上人间,想象奇异。

  站在坝桥上,眺望虎山水库两边景色,更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喑恶叱咤,似千军万马,它是大自然赐给人间的礼物;一边是平静的湖水,欲步不前,它是人定胜天的明证。在古老的泰山上建造现代化的水库,增添了“瑰奇”的景色。作者既用一个个比喻描其美妙,又动用神话增添色彩,再次把天上人间交织起来写。

  吕洞宾:古代神话中的八仙之一。相传为唐代吕喦,字洞宾,号纯阳,曾在终南山修道。

  喑恶叱咤(yìnwūchìzhà):《史记•淮阴侯列传》有“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司马贞索隐》:“喑恶,怀怒气;叱咤,发怒声。”此处指水势水声。

  (2)尽管黄锦、白纱的美景引人入胜,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祠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怎样传神?请简要地介绍。

  七真祠也称吕祖殿,殿内塑像都是明代作品。人物神态迥异,栩栩如生。作者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造型的“逼真”和“亲切”,备加赞赏,以致流连忘返。只有对中国的古老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才真正懂得,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艺术也是人民创造的。

  (3)雕塑的传神之作虽然使我们享受到了艺术美,然而,登绝顶领略无限风光毕竟是主题。于是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请阅读第5自然段,介绍分析。介绍时紧扣重要词语展现意境,分析时简明扼要。

  南天门千姿万态。风过云开之时,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仿佛不很远;乌云四合之际,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雾茫茫一片,又好像离得很远。既绘出南天门的变幻景色,又以比喻“灰色大蟒”突出十八盘的形态。

  经石峪,泰山书法的神奇杰作。峪,山谷。在一亩大小的大石坪上,古代书法家刻下了隶书《金刚经》,现尚存1043个字,字大如斗,遒劲刚健。

  柏树林,另是一番景象。浓荫深处,气氛阴森,天色由亮变黑,大汗淋漓的人们一到此处,就会觉得浑身发冷。

  景景有特点,处处可饱览。作者未平均使用笔墨,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等皆一笔带过,剪裁疏密有致,推前接后,呼应顾盼,相映成趣。

  五、作业:

  熟读第1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合上书紧扣重点描述的词语回忆黄锦、七真祠、南天门、经石峪、柏树洞一幅幅图景。

3、《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安徽省舒城中学何登保(231300)

  一、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现代生活意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缩短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思路

  依照课文,重组教学内容。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泰山,为游客设计登山线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绍重点景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我们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多媒体课件显示):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二段内容,让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好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留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时,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四、创意说明

  1、优化教材

  古文教学最忌串讲,事无巨细,重点常被淹没。采用导游的方式处理教材,既能突出重点,又脉落分明。比如,让学生为泰山作广告,实际上是让学生疏通第一段课文,同时让学生多方向获取资料,培养自学能力。课文第二段内容比较繁琐,而让学生设计出登山线路,牵一线而带全段,并完成了课后相关练习。介绍重点景观,实际上是学习课文的二三两段,这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2、角色扮演

  学习心理学中有一条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让学生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实验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气越大,改变态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学习成效越高。学生坐在课堂上,他们已经厌倦了旁观被动的角色。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将艰深的古文学习与鲜活的导游工作结合起来,既能让学习在一种轻松形象的情境下进行,又能增添他们新的生活体验。

  3、读写联袂

  为泰山作广告,用现代散文语言介绍泰山景观等,就不是简单的古文翻译,而要调动文学描写的手法,才能介绍得诗情画意。读了一篇古文,也写活了几处景物;阅读为写作提供了范本,写作加深阅读的体验。

  (本文刊发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5期)

  作者邮箱:szhdb@sohu.com

4、《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szw6998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

  1.中谷登山。

  

  泰安城——中谷——中岭

  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

  2.东谷登山。

  

  泰安城——东谷——天门

  

  四、安排游程

  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

  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

  姚鼐描述:

  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

  参考文字:

  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

  姚鼐描述: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

  参考文字:

  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5、《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湖南郴州市二中何忠朝

  〔设计说明〕

  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恰恰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设计就是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设计提要〕

  本设计根据各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画图法第二段:导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摘要法第六段:讲解法

  〔实施步骤〕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2.在课文疑难处打上记号。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二、学习第一段

  每大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根据第一段内容在黑板上画出详图。

  画完后比一比,哪一组的代表画得最好。

  各组的学生都可以为本组上台的代表提供帮助和参考意见。

  〖说明〗本段有“阴”“阳”“东”“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词,如果能准确画出详细示意图,就说明这一段读懂了,示意图上出现的问题也正是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多个示意图一比较,孰好孰差,谁对谁错,也就清楚了,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也就解决了,学习兴趣也激发起来了。

  三、学习第二段

  每两人一小组,分好工:一人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另一人根据登山路线图写出游览导游词,二人必须紧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组抽一个小组上台演示:一人画一人讲(边画边讲)。教师根据情况作些提示或指导,最后讲评。

  〖说明〗此段是重点段,有叙述有描写,难点较多。画登山路线图着重熟悉作者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导游词着重解决登山时间、行走距离、登山情况、途中所见,以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读懂、读通,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四、学习第三段

  要求学生根据第三段的描写,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日出的情景,分别描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发言作出评论,教师作小结。

  〖说明〗此段是写得最好、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但作为文言文,今人读来稍嫌简略,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不够,所以学生难以真正领会作者笔法的高超,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五、学习第四、五段

  要求学生从第四段中摘录出表现泰山人文景观的词语;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

  〖说明〗这两段没什么难点,不难读懂,但关系到游人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不能忽视,用摘要法做一个总结,能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留下较深的印象,。

  六、学习第六段

  教师介绍“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学成就及其艺术特征和风格,重点介绍本文作者姚鼐。

  〖说明〗有关作家生平创作及重要文学流派的知识是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

  七、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色。

  〖说明〗本文的艺术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体会得到,不需过多讲解。

  八、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说明〗可适当补充一些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练习。

  作者邮箱:hzc-czez@163.com

6、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名师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其主要文学主张。

  2、了解记的文体特征。

  3、掌握文中出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篇“记”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2、背诵全文,熟记文言句式,总结文言规律。

  【知识储备】

  1、文题解读: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之称。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同时,泰山也是一座风光奇秀的自然之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登临。“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思想观点。

  2、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记和游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文人名士,似乎有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泰山至于他们,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曹植宣称“我本泰山人”,“俯观五岳间,人生忽如寄”,把泰山看作精神寄托与生命归宿。李白狂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创造了奇丽壮美的神奇意境,体现了纵横天地的放逸精神。杜甫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鼓舞。苏轼、苏辙兄弟以未登泰山为憾:“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今天我们就跟着姚鼐一起登泰山。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三、提问文言文知识要点

  要求:

  1、加点的解释。

  2、加横线的翻译,并说出句式特点。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四、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

  (一)思维导图比较简单的做法:

  理解现代文一般解读三个方面:第一写了什么(内容、结构);第二怎样写的(手法);第三表达什么(感受、情感等)可以这三个方面都包括,可以写一个点。

  示范:

  登

  泰

  山

  记

  (二)学生自由发挥制作思维导图(20分钟)

  (三)学生交流,推荐展示(10分钟)

  例如:1、

  (四)

  五、教师总结

  1、总结本文特点:

  首先,写景记游,始终围绕作者的活动进行,从自京师“乘风雪”而来到“观道中石刻”而归,作者对整个流程的记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同时又剪裁得当,有主有从,一线贯穿。

  其次,记述整个活动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即以日观峰为中心贯穿全篇文章,结构严谨。

  第三,语言简洁明快,描述鲜明生动,描绘极富特征性。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2、获得的人生感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8194;

  (2)、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8194;

7、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登泰山记》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清代桐城派。

  2.积累词句,增加文言储备

  3.把握游记,品赏感情。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三、过程与教学方法:阅读品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学生齐读杜甫《望岳》引入课题。)屏幕:展示图片——泰山远景,显示文字——杜甫《望岳》。师:泰山,是五岳之尊。在生活中,我们谈起五岳或泰山,每每不禁生发出敬仰之情。巍巍泰山,以其苍茫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蕴,牵动着我们多少情怀!屏幕上是我们初中时就熟悉的一首咏泰山名作,请大家齐读一遍。

  师: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泰山是设想时能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胸激荡,放飞思维的,那么在清代作家姚鼐的笔下,又是怎么样的情形呢?这一节课里,让我们追随作家的脚踪,领略泰山的独特之美。

  二、展示教学目标

  (屏幕:教学目标。师读出,强调)

  三、简单介绍清代桐城派。

  桐城派,结合课后小短文及课下注释,有四点我们要重点关注。(屏幕:文字展示)

  清代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学者型散文流派。

  主张散文写作讲究义理(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材料真实准确)、辞章(结构巧语言精)三者兼长。

  代表作家作品:姚鼐《登泰山记》

  尤其是第三点,课后短文中涉及的“义理”是指文章表达要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真实准确,“辞章”之文章的结构、语言要精巧。

  (注意提醒学生理解“义理、考据、辞章”的含义)生:结合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识记。

  四、文章阅读品赏

  1、引导学生分组朗读,梳理文言词句。

  师:学习文言文,讲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的知识。

  本文我们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朗读这篇文章,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提问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前两段和后四段,纠正读音停顿的问题。易错音:汶wèn水、济jǐ水;与知府朱效纯/子颖/从南麓登、碧霞元君祠cí、雪与人膝xī齐)

  2、检查关键文言词句的解释和翻译问题屏幕:出示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

  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明烛天南(名词活用作动词,照)少圜(通“圆”)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余始循以入(而)或得日,或否(有的)

  石苍黑色,多平方(平的方的)

  师:依次提问多个学生,并明确关键词意或补充活用类型。(2)翻译句子(根据时间,机动安排)(屏幕)展示问题: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生解答

  师总结:处于那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注意提醒“当”字的理解)

  (屏幕)展示问题: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为之天门云。

  生解答,

  师总结: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那些挡在路上的崖壁,世人都称它们为天门。(注意提醒“崖限当道者”为定语后置)

  3、把握游记,品赏感情。

  (1)老师引导复习游记的基本知识:游记及其三要素(游踪、景象、观感)。

  (屏幕展示)游记的三要素(游踪、景象、观感)师引领回忆:

  从题目就能看出本文是篇游记,这种问题初中和高一时已学习过。游记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的景物状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感悟的记叙文。我们常把作者交待的游览时间、路线成为“游踪”,把作者表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称为“观感”。那么作者如何记述他这次游览呢?

  (屏幕)出示问题:

  明游踪

  1.游览的季节:天气:。

  2.游览的路线或景点

  (2)明确游踪

  师:下面我们简单分组讨论,请快速从文中找出作者行踪变化涉及的有哪些地点。

  生简单分组(同桌或前后)讨论,在文中画出,筛选本文中游览的季节、天气和游览的路线或景点。

  师根据学生表情,引领细心、详细的找出来。(注意提问不常问答的学生,加强表扬。)

  明确:游览的季节,冬季;天气,雪后的晴天。提问明确:

  作者笔下登泰山有三个阶段:来泰山、登泰山、赏泰山。(屏幕展示)

  来泰山:京师、齐河、长青、泰安登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颠赏泰山:日观亭、三个宫祠、道旁石刻

  (注意引导:对于登山来说,路线常可以是多条的,作者走的是那条?具体而清晰的交待游踪,有助于描写所见所闻,抒发独得之感。)

  (3)品赏景象:

  生:读泰山晚日部分句子。

  师引领分析:作者写到了那些景物?怎么变换观察角度?图片展示——泰山之云“半山居雾若带然”,说明“若带”。师读泰山日出部分,要求听读时把握写景的顺序。师生明确,以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时间为序。,(展示三幅图片)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师: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解说日出的过程,明确光亮和颜色的变化。

  (4)拓展联想,审美想象

  师:泰山上赏日出,令人神往,但能看到,可不是很容易的事呀。同学们,你去过泰山,看过日出吗?有谁看过,请说一说?

  请几个学生自由地谈。师也谈一谈自己的心愿。(5)品评作者的观感:

  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登山是有备而来):

  泰山上赏日出也不是随意都能看到,大家想一想哪个季节最适合看日出?如果从云雾少,易看到的方面考虑呢?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选冬天登山的,也许是有选择的。)

  师:要筛选出文中描写作者游览的情形的句子,要自己的话描述。(生找出后,屏幕展示)

  来泰山:乘风雪

  登泰山:道中,磴几不可登赏泰山:看日出时看山石时

  师引导学生重点联想分析顶风冒雪、“迷雾冰滑”“大风扬积雪击面”的“击”字和“雪与人膝齐”等处描写。

  明确:作者在冬雪凛凛之时,不怕山高路险,包含着独特的精神价值。五、引导学生联想生活经历,品味作者崇高的精神追求。屏幕展示:泰山远景图,问题——

  泰山巍巍,天寒路险,作者却顶风冒雪,毅然登临,领略到了独得之乐。

  你有过类似经历吗?

  你有何感悟?你还能由此联想到什么?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组织语言。

  师:提示学生联系相关经历,由近到远发表感想。尽可能多提问,引导深入联想,对能深入到人生哲理的给予赞扬。

  六、生化情感,收束教学

  师引领回忆,然后师生齐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励志语句。屏幕展示: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名言——世之奇伟、险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教师用激情话语引领学生课余进一步深入品赏本文,品悟人生。

  (备用——屏幕:国画《苍茫泰山》侯晓旭

8、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秀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二、整体把握

  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等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3、思路(板书)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一段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

  2.古长城在哪里?

  3.作者怎样介绍日观峰?

  4.给第一段图画命名。泰山地理概貌图。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

  二、研习第二段

  1.全段由几幅画组成?根据画面划分层次。(三幅)

  2.为第一幅画命名:

  3.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4.为第二幅画命名:

  5.划出登山的时间及自山麓至山顶的途径。

  6.请用一个字概括途中景象特点,并说明是如何在文中体现的?

  7.为第三幅画命名:

  8.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学生自由朗读,描述画面)

  9.你认为这幅风景画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第三课时

  一、研习第三段

  1.画出时间词语以及对应的景象变化。

  2.这段主要写什么?为这幅画命名。与夕照图相比有何不同?

  3.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观?重点写了什么?

  4.作者的观察顺序、描写顺序各是怎样的?

  5.品味作者描写日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法。

  二、研习第四段

  品读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

  三、研习第五、六段

  品读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为这幅画命名。

  六、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语解释

  1.古今异义

  (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今义:阳光;表面上)

  (2)世皆谓之天门云(古义:语气助词。今义:云彩)

  (3)至于泰安(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件事情)

  (4)是月丁未(古义:这,此。今义:判断词)

  (5)戊申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6)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2.通假字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通“于”,在,在……的时候)

  (2)须臾成五采(“采”通“彩”)

  (3)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

  (4)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二、词类活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照)

  2.汶水西流(西,方位名词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西)

  3.济水东流(东,方位词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东)

  三、文言句式

  l.判断句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表判断)

  (2)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

  2.省略句

  (1)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主语:余)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3)生石罅(“生”前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

  (4)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课堂小练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汶(wén)水济(jǐ)水南麓(lù)B.摴(chū)蒱山巅(diān)若偻(lóu)

  C.瀑(pù)水石磴(dèng)石罅(xià)D.徂(zǔ)徕岱(dài)祠须臾(yú)

  2.下列短语中加线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极天云一线异色僻不当道者

  A.尽力偏僻B.尽偏僻C.尽力不在D.尽不在

  3.对下列句中的“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余始循以入③回视日观以西峰

  A.①②③用法都相同B.①②③用法都不相同

  C.①②用法相同,③用法不同D.②③用法相同,①用法不同

  4.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C.世皆谓之天门云D.或曰:此东海也

  5.阅读并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晦()须臾()绛皓()偻()

  (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文中多处侧面烘托了日观峰的高峻,请用标出。

  (4)用“∥”标出本文写日出之景的层次。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隆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间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世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方以长:长方形。

  B.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教授:当时官名。

  C.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遗风余思:存留于后人心目中的.典范德行。

  D.晋王右军墨池王右军:文中的王君盛。

  2.下列句中“岂”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B.岂其学不如彼邪?

  C.则学固岂可以少哉!D.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及”相同,两个“推”不同。B.两个“及”相同,两个“推”也相同。

  C.两个“及”不同,两个“推”相同。D.两个“及”不同,两个“推”也不同。

  4.翻译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羲之之书,晚乃善。译: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达到精妙的地步。

  B.教授王君恐其不章也。译:教授王先生担心它没有章法。

  C.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盈间以揭之。译:写“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楹柱上。

  D.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译:被后世人继承又该怎么样呢?(意即一定会发扬光大。)

  5.对本文文意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记叙为主,围绕“墨池”写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经历和成就。

  B.本文以议论为主,虽承认王羲之的先天因素,但更强调其后天的努力,因而鼓励人们成就事业要勤学苦练。

  C.本文以记叙为主,主要交代了“墨池”的由来,同时也写了与之有关的人和事。

  D.本文以议论为主,由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联想到学习的重要性,指出特别是深造道德,尤不可废学。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C2.B3.B4.B5.(1)月末的一天须臾:一会儿绛皓:红色、白色偻:弯曲;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2)略(3)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数十立者,山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而皆若偻(4)略

  【创新能力训练】

  1.D2.C3.D4.A5.D

9、《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内容剖析

  《登泰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课前经过充分预习,是完全能读懂的,这也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这篇课文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作者姚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领袖,这篇文章基本贯彻了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三结合的创作理论。因此,学习本文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文化视野,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描述

  目标项目 目标内容

  知识目标 ○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和文学文化常识,能熟练朗读。

  ○欣赏精彩的写真片断,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笔法简练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疏通全文,加强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出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熟读全文。

  (二)、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简约的语言,体会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四、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学生特点:

  (1)、知识能力储备: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需注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为进一步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阅读不止如此,还需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个性心理特征: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加强,学生渐渐地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高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竞争意识不断加强。教师应加强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师生、生生的协作交流。

  学法: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渐进分化式,提出问题,逐层展开,分层次教学。

  学生控制策略:及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完全任务,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正确控制自主学习,达到认知的意义建构为目的。

  教法:

  谈话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自身的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明确研究方向,相互学习,集思广益。

  成果展示法:将小组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检测法: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及时巩固书本知识,从而更好地分析课文内容。

  六、教学环节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解读

  1、情境导入

  播放《泰山风光片》的片段,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2、检测反馈

  事先已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文言常识设置一定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测分为五部分: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重点字词解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3、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2细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

  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配乐朗读

  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的设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4、创设问题情景。

  在完成对课文基本内容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经验提出了从几个方面来鉴赏这篇文章,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要求。

  5、汇总交流

  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网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6.成果展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相互间合作,达成共识,形成集中性意见,同学通过学习完成建构,达不成统一意见的,课后可以进一步引申思考,在讨论板中表述自己观点。这样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宽度和持久性,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九、登泰山记教学过程:下表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情景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的奇山异水,它们以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 1、课前认真预习这篇课内自读课文。

  2、每一位学生打开《登泰山记》专题网站,浏览教学目标。

  3、点击“泰山介绍”后,再点击“泰山图片”欣赏泰山的图片,然后再点击“影片欣赏”,欣赏一段泰山风光片。 渲染气氛,通过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中。熟悉专题网站。

  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检测反馈 下面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请大家打开检测反馈,迅速完成检测。教师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进行鼓励表扬。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检测。然后对照正确答案,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思考。 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教师的表扬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

  研读课文 教师:

  1、请同学们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2、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积极思考,每一段分别由一位学生简要概括它的内容要点。最后请同学口述登山线路。

  2、接着细细品味文章中多处描写的泰山的日出美景及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随后一名学生朗读了这篇课文,其他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泰山的美、作者写作的特点,积极思索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课文。 利用这一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及时加以鼓励、评价、表扬学生,提高其积极性。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加以引导,点拨,保证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促使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不断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成功教育。

  创设问题情景 师:

  1、我们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这篇课文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结合我们以往鉴赏一篇文章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

  2、帮助学生确定三个研究主题。 学生通过预习、研读课文的环节,提出了一些问题,以其中的三个为代表:

  1、怎样从语言、结构、描写手法等多角度分析《登泰山记》的艺术表现手法?

  2、结合姚鼐的散文创作理论,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

  3、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有哪些?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确立所要重点研究的三个主题。 明确目标,缩小信息搜寻的范围,提高效率。

  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研究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符合新课程要求。尤其是对第三个主题作出一定的评价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网上学习探究 1、教师指导学生:“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三个主题中的一条或多条,积极使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所需材料,自主完成自己对主题的研究的计划”。

  2、教师及时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在线辅导:如,怎样搜索到自己研究主题的相关材料;如何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1、学生比较主题,最终确定自身研究的主题,进入不同的主题讨论板上。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查找本专题网站上是否有相关的材料;使用搜索引擎输入本专题的关键字进行搜索:如输入 桐城派 字样搜索桐城派创作的相关资料。

  3、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教师跟踪学生研究过程,及时加以引导,使得学生研究围绕主题进行。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

  学生在搜集、整理,加工、应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发展自身自主的学力,如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小组汇总交流 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整合材料,提交独特的观点,做好动作比较慢的同学的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关注各个讨论板上已有的观点,围绕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另外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这些观点的总结,并提出建设性见解。 1、在自己所研究专题的讨论板中署名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相互补充学习,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

  2、和同学、教师一起,发表见解,紧紧围绕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能大胆质疑,提出建设性见解。

  3、综合各个讨论板的讨论,积极参与多个讨论板的讨论,如果自身只研究了三个主题中的一部分,则通过浏览其他主题讨论板认真学习,适当提出见解。 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网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成果展示 教师参与整理,把三个主题研究的成果展现给每一位学生并加以总结:“每一位同学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学习的特点,积极参与整个过程,自主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水平,也出色地完成预定的目标。” 学生总结:1、本文语言明净简洁,雅淡清丽,无废词冗句;结构上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描写时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泰山日出那部分描摹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全文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2、文中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南北西东,方位距离,无不显示作者的学问和考据的功夫;语言明净简洁,描摹细致,可以看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全文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这些都完全体现了作者“义理、考据、词章”相结合的散文理论。3、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但“桐城派”的创作拘泥形式,过于追求古雅,他们的指导思想受时代的局限,有些文章的内容甚至是反动的。

  作业 教师:对论文加以点评。推荐优秀论文争取发表。 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鉴赏《登泰山记》的小论文。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甜甜的泥土》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绿色蝈蝈》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国石拱桥》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写作指导与训练课 捕捉生活的瞬间,彰显人物的性格 ——人物细节描写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由讨论式教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春望》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鸿门宴》复习备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木兰诗》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上第一单元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台阶》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说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繁星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松鼠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相关信息 创新教育从点滴做起 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创新设计方案范文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创新网站建设方案范文 创新意识创新萌芽创新之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创新办园体制 提升办园水平 创新公司起名公司名称458个 泰山旅游后的心得体会小学范文 创新建设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