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荔枝沟中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八(6)班
授课教师:孙秀壮
授课时间:2016年11月15日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
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导拨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作者
(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
①蹊跷②嫣红③山坳④玛瑙⑤胡同⑥依恋⑦匀称⑧国籍
⑨不约而同⑩故弄玄虚
(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
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
(投影出示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后回答,每人一处)
3、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每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明确:作者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写朋友托枣核,如获至宝,最后在参观后花园时谈枣核。
4、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并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5、文中写友人“事业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总像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点什么,因为“都如意”也难补他远离故士的缺憾,这里不是他心灵的归宿。
6、友人用哪些行动表明他在思乡?
明确: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
7、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士的。
五、揣摩语言,体会游子心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语言看似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六、深度拓展
1、老师设疑: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分小组讨论,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
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
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
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本文作者构思非常精巧,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那么,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学生继续讨论,师可给予以下提示)
[投影]
1、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2、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
3、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明确: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七、质疑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联想、赏析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口味,如学生列举不热烈,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板书设计
六枣核
索枣核———再三托付
见枣核———如获至宝思乡、恋国
议枣核———为解乡愁(民族之情)
2、《枣核》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通过什么来表现?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什么?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琦君《故乡的桂花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3、《枣核》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歌曲《月之故乡》、《我的中国心》等。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欣赏歌曲《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简介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本文选自《美国点滴》,是作者1979年8月应邀参加大陆、台湾及中美作家之间的首次文学交流活动后创作的。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学习目标:
1、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2、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四、感知课文
(一)问题导学:
听朗读,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思考: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主题?
(二)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五、研读课文
(一)问题导学:
1、本文⑤⑥段的内容似乎与“枣核”无关,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内容?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
3、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
(二)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六、赏读课文
(一)问题导学:
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2、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3、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二)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七、课堂检测
1、摘抄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2、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两句富有意蕴的句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
故乡的歌是
故乡的歌是
3、《练习册》P19页:10——14题。
八、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诗句或作品?(《乡愁》)
九、课堂小结
同学们,走近萧乾,走近《枣核》,我们被深深感动着。虽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几粒小小的枣核,但它们却承载着华夏儿女用拳拳爱国心和浓浓思乡情酿制的仙露琼浆,枣核里跳动的是一颗永远不变的“我的中国心”。(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熟悉的旋律中用歌声向古今中外所有中华民族铁的脊梁致敬,同时为祖国美好的明天祈福。(全体师生齐唱《我的中国心》。)
附:板书设计
索枣核——设置悬念
见枣核——加深悬念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话枣核——解开悬念
议枣核——点明主题
4、《枣核》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2、自读要点:
重点: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难点: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3、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自读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a)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b)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2、有关主题。3、设置悬念。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八、相关资料:
一、《那就是我》歌词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
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炊烟
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
噢--妈妈如果有一只竹笛向你吹响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渔火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
噢-妈妈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明月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
噢-妈妈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二、悬念:在文学作品中故意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并维持读者期待、关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种艺术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产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悬念的实质,因此,悬念的设置要尽量早,而其消释则宜尽量晚些。
九、板书设计
读者明确感到问题的存在,但对后事一无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悬念设置的条件。
《枣核》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整体感知的授课反思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是在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而教,为教参而阅读,为考试而教阅读。老师的阅读感受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教师讲解过深、过细、过透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语文课完全没有了语文味,难怪孩子不愿上语文课了。
有鉴于此,要想真正让孩子去阅读,让孩子去感悟,培养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心灵,发展孩子的阅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阅读教学就必须重视“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的关键在于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突破文章中心的一个突破口。为此,《枣核》一文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标题“枣核”展开的。
一、教学思路
确定教学目标(即要教什么)之后,再确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内容,想表达一个什么中心。其次,分析作者用什么技巧和方法来把这一中心表达出来的。
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在主动阅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课前提两个要求:1、不要提前读课文。2、课堂上不能用教学辅导资料。围绕标题提两个问题: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一:A枣核是从哪里来的?有几颗?B枣核有啥用途?C枣核又被怎么处置了?D为啥要以枣核为题?学生回答问题二:A本文写的是枣核,而不是枣。B全文是围绕着“枣核”来写的。C枣核很重要。······到此为止,就“枣核”这一标题就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读课文了。读完之后,再印证或纠正刚才的疑问和推测。老师做一小结: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又再次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了。经过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老师顺水推舟,归纳写作技巧:反复渲染对枣核的珍视,层层设置悬念;家庭生活十分富有,反衬思乡之情;营建家乡模样的北海,进一步烘托思乡之情;几枚普通的枣核,反映了思乡爱国的大主题,以小见大。
由于抓住了文章的“眼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讨论、探究,两课时的内容不到一节课就顺利地完成了,剩下的时间,学生自己做做相关作业,积累一些思乡爱国的诗词名句等。轻松、愉快,简洁、高效。
5、网络环境下的《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利用网络解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搜集加工资料,探究海外游子表达爱国之情的多种方式。
【教学目标】
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1 情境铺垫:(主页面上以〈月之故乡〉的音乐为主,穿插表达展现祖国壮美河山的图片)预备铃响后学生进入主页面欣赏
2 创设情境: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进入公共讨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在《月之故乡》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思考后进入公共讨论区发布 老师可简单介绍网页的框架
3 进入公共讨论区,交流大家的答案 交流,打字慢的可口头交流
反思
3 将学生在公共讨论区的问题分析整理,发布在小组聊天室的主题上,教师可参与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如果问题探究完成还有多余时间也可向老师申请增加探究内容,教师针对情况作具体补充 学生可在浏览相关的补充资料后自由选择进入聊天室参与讨论探究 教师可在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就问题的探究发言
二.合作学习——专题合作探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1 过渡: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老师将大家的问题进行了整合,请大家进入合作探究页面,这里有五个专题讨论区,请大家结合对文章和背景资料的思考,将你的思考发表在专题讨论区。 浏览课文与背景资料,在专题讨论区发表、交流对专题的探讨
2 教师可在讨论区内指导学生及时搜集资料,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学生补充阅读相关资料,也可在教师提供的相关网页上搜集资料
3 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讨论结束后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 来不及在讨论区发表观点的同学可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
反思
三.自主探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教师对这一过程作简要小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我们来进行深层的自主探究:[1]亲近文学: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种。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请列举并结合课堂学习的收获谈谈你的感受。[2]设身处地: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请通过网络搜集海外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选择一个专题,浏览相关网页,在专题区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针对每个专题老师都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如一些思乡爱国的诗歌,如一些海外游子表达爱国之情的新闻,同学们可以浏览教师提供的资料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查找,然后在探讨区发表自己的感受
2 针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作出适当的指导 发表自己的自主探究专题的看法
3 分专题指导学生进行全班性交流 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反思
6、《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荔枝沟中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八(6)班
授课教师:孙秀壮
授课时间:2016年11月15日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
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导拨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作者
(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
①蹊跷②嫣红③山坳④玛瑙⑤胡同⑥依恋⑦匀称⑧国籍
⑨不约而同⑩故弄玄虚
(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
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
(投影出示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后回答,每人一处)
3、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每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明确:作者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写朋友托枣核,如获至宝,最后在参观后花园时谈枣核。
4、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并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5、文中写友人“事业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总像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点什么,因为“都如意”也难补他远离故士的缺憾,这里不是他心灵的归宿。
6、友人用哪些行动表明他在思乡?
明确: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
7、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士的。
五、揣摩语言,体会游子心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语言看似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六、深度拓展
1、老师设疑: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分小组讨论,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
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
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
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本文作者构思非常精巧,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那么,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学生继续讨论,师可给予以下提示)
[投影]
1、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2、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
3、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明确: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七、质疑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联想、赏析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口味,如学生列举不热烈,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板书设计
六枣核
索枣核———再三托付
见枣核———如获至宝思乡、恋国
议枣核———为解乡愁(民族之情)
7、《枣核》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枣核》教学设计(共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月之故乡》录音。(要求:认真听录音,用原诗中的一个短语概括诗的主题)
提问。回答。(答:思故乡)
讲述:同学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中许多优秀子孙因各种原因被远离故土、飘零海外。在离开祖国的日子里,他们魂牵梦绕的是故乡,挥之不去的是回乡;正像一首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他们身在海外,眷顾的是祖国这个“家”,依恋的是乡音乡韵,醉心的是一草一木……比如一棵枣树——请读文章《枣核》。
二、整体感知
(一)、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学生分散读课文,同桌之间隔段读,并结合注解,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讲述:文章叙事朴实,不加修饰,却真切的反映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思考:(1)构成文章主体部分是什么内容?(2)反映了海外赤子怎样的情怀?
独立思考解答问题。
教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的谈话。反映了海外赤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精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解读题目。
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题目——
讲述: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同学们不免要问:“枣核”与“思乡”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思考:“枣核”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解答问题。
教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枣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
讲述: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土连在一起。读罢全文,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朋友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过渡:作者对这种思乡之情作了高度的概括,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2、概括中心。
(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集体读本段两遍。
三、品读体味
过渡:这里讲的“依恋故土”、“民族之情”实际上就是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是那么真挚、浓烈,如一杯醇酒,芳香四溢,感染着我们。
3、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画出文中集中表达感情的句子——品味美酒之浓烈
步骤一: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步骤二:指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读,注意语速要缓慢。
评价:(1)朗读内容的正确与否;(2)朗读中的优点缺点。
步骤三:学生同桌之间对读。
步骤四:指名朗读基础一般的学生读,并评价。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棵枣树。”)
4、讲述:同学们,照理说,这位美籍华人朋友生活富足,完全可以过无忧无虑的生活,为什么有“缺点什么的感觉”?
(提示:这种缺乏是物质上的吗?)
步骤一: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解决。教师巡视讨论情况。
步骤二:师生活动,共同解决问题。
(因为:身处异国他乡,缺少故乡的风土人情,缺少乡情乡韵;这里不是心的归宿,虽然有丰厚的物质享受,却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远离故土的缺憾。)
过渡:正因为如此,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才想办法来弥补这缺憾——
5、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划出寄托思乡之情的行动的有关短语。
举手回答,评点。
(栽垂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试种家乡的枣树)
6、讲述:如何理解“游子的心境”?补充所给的短语
提示:分解问题----什么是游子?怎样的心境?分别用短语概括。
(身在异国,心系故土)
7、品读用词的精妙。口头回答下列句子中黑体字词语的好处。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首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讨论,使答案趋于完善。
教师提问,师生一起辨析正误。
(“托”用动作写出珍惜的态度,“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把“贵重”的程度具体化了,生动表达了美籍华人朋友的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一……就……”这个句式起强调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思乡之情表达的自然、深沉;“劈头”有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的意思,领“我”踏访后花园,别的什么都不问,“劈头”就问“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表达出朋友急于向“我”倾诉思乡之苦的情态。)
四、感悟升华
师朗读《害怕回乡》节选
……故乡,是生命的根,在抚摸生命之数的根须时,如果没有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明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你对脚下的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有过应有的付出?
想到此,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的厚恩,未有寸功的回报,你会悚然心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评析:作者因“未有寸功的回报”而“悚然心惊”可见作者对故乡的深爱;“害怕回乡”更曲折的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深情。
同学们,我们对祖国的爱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依恋故土是炎黄子孙不变的情怀。不久的某一天,在座的同学有很多将远离故土,到异国、到他乡去开创自己的事业,祖国、故乡将离你越来越远。我相信同学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把生我养我的“家”永存心灵深处,时刻准备回报故乡的厚恩。
附:
月之故乡
彭邦桢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板书
枣核
萧乾
训练目标
一、理解人物“身在异国,心系故土”的真挚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美籍华人热爱祖国、依恋故土的神圣民族感情。
线索: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游子心境:身在异国,心系故土
8、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皇帝的新装》是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童话,是一篇富有想象、同时反映生活的童话故事,运用夸张手法讲述了一个虚伪愚蠢的皇帝上当受骗的荒唐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虚伪本质。本文诙谐有趣,情节丰富,且内涵深远,对学生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3、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4、了解文中对比描写和心理描写。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本文的艺术特点和描写手法。
2、难点:理解文章意蕴。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走进童话
教师说以下导入语: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童年,每一个童年都伴随着多彩的童话。童话好似一个可爱的精灵,与年少的我们整日为伴,它飞翔在梦幻的国度里,承载着我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感受童话带给我们的神奇和精彩。
(二)初读文本,初步感受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诵读本文,用一句话写下自己的初读感受。(生写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代表本小组的感受。)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皇帝的新装》不愧为一篇出自童话大师之手的童话故事,整篇文章情节丰富,语言活泼,对话精彩,让我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故事。
(三)再读故事,深入感受
请同学们用略读的方式,再一次浏览课文,要求读出自己的思考,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独立发言
2.小组讨论
3.复述故事情节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本文写了一位皇帝每天都只顾着穿新衣服,最后竟然被两个骗子所骗,穿上一件并不存在的新衣服去举行游行,最后被一个天真的小孩揭穿谎言,结束闹剧。
(四)三读课文,自选式学习
每位同学用快速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然后凭自己的直觉爱好,就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一两个方面自主展开学习。
教师可稍作提示,提供以下学习主题:
1.课文写到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如何描写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人物的?
3.故事的情节发展围绕着什么展开?
4.故事的主角是谁?
自主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说说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原因。
(五)四读课文,共选式学习
每位同学再次以浏览的方式四读课文,然后全班共同选择确定一两个学习主题,深入品味。
以分析皇帝性格这一学习主题为例,可设计以下教学:
思考:结合以下问题,说一说,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说明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用夸张手法表明皇帝的心思都在穿漂亮衣服上,爱慕虚荣,昏庸懒惰,由此揭示了故事发生的原因,为下文骗子行骗埋下伏笔。)
为什么皇帝要先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参考:说明皇帝很心虚,害怕他自己看不见布料,说明了皇帝的愚蠢和不称职。)
游行中的皇帝听到老百姓说的真话以后有什么反应?为什么在被揭穿后他并没有穿衣服,同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态?(参考:说明皇帝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总结:皇帝是一个爱慕虚荣、昏庸无能、愚蠢可笑、自欺欺人的人。
(六)五读课文,积累新词佳句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非常精彩的句子,朗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自己认为精彩的理由。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说一句结束语,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或收获。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安徒生作为一名世界级的童话大师,他的一生都在进行坚持不懈的创作,他把自己的天才和生命献给了全世界的儿童,除了《皇帝的新装》以外,我们也可以读一读他其他的作品,比如:《海的女儿》、《野天鹅》、《小锡兵》等。
三、板书设计
9、《氓》公开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海口实验中学邢凡
一、教学目标: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容,分析形象,体会情感,,探究主旨,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点:绘制思维导图
三、教学难点:记忆背诵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和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的基因,灵魂的酵母,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走进《诗经》,走进《氓》,走进那遥远的卫国发生的故事。
(二)梳理内容
那么,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对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在经历了恋爱(1、2节)的幸福之后,又经历了婚变(3、4、5节)的痛苦,最后做出了决绝(6节)的选择的故事。
过渡:以上是我们对诗歌内容做了整体梳理,下面我们一起对诗歌的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赏析。
(三)分析形象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二节,看看在这两节诗中,作者是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写男女主人公的?
明确:1、氓:蚩,笑嘻嘻,忠厚老实的样子;谋,清楚地告诉我们,他是来求婚的。
2、女子:“送”说明了女子答应了男子的求婚,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一片痴情,“将”说明她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子。
“望”,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痴痴等待,登上那倒塌的垣墙,久久伫立,向男子所在的方向望去,见不到男子就伤心哭泣,见到男子就又说又笑,真真是一个率真可爱的女子。“迁”字写出了这份爱情终于修成了正果,结婚了。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这些词语对诗歌的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诵读第一二节诗,边读边记,强化对诗句的记忆。
(四)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婚变部分的内容,找出能够表现女子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女子的内心感受,并完成这一部分思维导图的绘制。
1、“食”、“耽”、“说”表面上写的是斑鸠贪吃桑葚,实际上是写女子沉溺于爱情无法自拔,写出了女子内心的后悔。以此来劝诫其他的女子千万不要沉溺于爱情。
2、“贫”字写出了女子多年来为了和氓在一起,甘愿过着贫穷的生活。“爽”字是过错的意思,“贰”写的是氓的行为没有定准,反复无常。
女子甘于贫困,行为没有过错,而氓却三心二意,用情不专,由此表现女子对氓的斥责和怨恨。
3、“暴”字写出了氓的凶暴,“咥”字则写出女子娘家兄弟的冷漠,不但不同情,反而还讥笑她,“悼”字写出了女子饱受煎熬,无人倾诉,内心无比辛酸的伤痛。
我们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就能够很好地体会到处在婚变状态的女子内心情感的变化轨迹,是一个由悔到怨,再到伤的过程。从对恋爱阶段人物形象的分析到对婚变阶段女子内心情感的体会,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思维从感性形象的联想想象到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理性推理过程。
(五)探究主旨
1、过渡:无人理解,无处倾诉,只能独自伤悲的女子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已”字说明女子做出了决绝的选择,没有幻想,没有迷茫,没有卑微,也没有不舍,有的只是清醒和刚强。回想过去,“言笑晏晏”形容少年时代快乐的样子,“信誓旦旦”氓立下的誓言是真挚诚恳的。然而,现在快乐全无,在思前想后之后,女子清楚地知道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幸福快乐了,男子违背誓言,也没有悔改的心意,所以断然、决然的选择离开。
2、学完这首诗,老师不禁感到很纳闷,女子和氓是青梅竹马,而且是自由恋爱,为什么女子还是得不到幸福?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
明确: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自立自强
(六)作业布置
借助思维导图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看着思维导图上的关键字词,对人物形象和诗歌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记忆诗句。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体会处在婚变阶段的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情感的变化过程。但是这节课还有不少的遗憾。现总结如下:1、留给学生展示和讲解思维导图的时间不够,不能很好的表现学生在经过老师指导之后的效果;2、课堂上朗读的次数不多,背诵的效果不太明显;3、对于主题的探究还是应该放在第二课时,这样的话,中间环节的时间就会比较充裕,学生也就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画的思维导体和讲解了。
10、《百合花》同课异构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顺德一中张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文本,通过品味生动的细节来感知人物身上洋溢的人性美、青春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立体思辨看待人物,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百合花”这一主题的独特意蕴。
3.通过把握小说人性美、青春美的主题,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生动的细节来感知人物身上洋溢的人性美、青春美。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百合花”的独特意蕴。【教学难点】把握小说人性美、青春美的主题,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共情导入
从学生对一般革命战争文学的印象入手,引出“另类”战争文学的特点,导入茹志鹃的《百合花》。
二、印象百合花
1.请同学们介绍百合花。2.本文结尾处也有一句话点明了百合花的寓意及文章的主旨。请同学们快速找出并回答。
三、解语百合花1.这种“纯洁和感情”主要是生发在哪些人物身上呢?2.这种“纯洁和感情”在年轻媳妇和通讯员的身上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小说中的细节进行品析。
四、礼赞百合花同学们,你们现在和小通讯员一样年轻,如果换作是你,当你看到手榴弹在一群素不相识的担架员中间冒着烟乱转,作为一位通讯员,在这样的生死攸关时刻,你会扑上去吗?
五、总结
六、教学反思
相遇碰撞成长——《百合花》教学反思
2019年11月29日是我校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开放日。此次开放日的主题是“互联深度”,我有幸和来自湖南师大附中的刘海涛老师同课异构。本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篇目为2019年8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百合花》。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一次磨炼,更是一次提升。下面我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要上好一节课,认真准备自不必说,我以为关键还是想明白“学什么”和“怎么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由教材的核心价值和学生的学情决定的。
为此,执教此课之前本人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这是《百合花》被删多年以后的重新被选入部编教材,促使它回归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根据部编版教材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那么本课和“青春的价值”如何勾连起来?《百合花》作为一篇小说,虽然只有六千多字,可是文中处处都是令人感动的细节,教学如何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不至于把文本肢解?对于这样的小说,学生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品主题上的理解几乎没有难度,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智慧课堂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和特色,如何利用平板与学生互动以更好地辅助教学?
本文篇幅较长,但要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我决定采用“长文短教”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式来执教本文。首先,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文本,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为此,我在课前利用平板将前置作业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百合花”的知识资料,自主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自主归纳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同时结合茹志鹃的《<百合花>的写作经过》和茅盾先生的《谈我最近读过的小说》两篇文学评论对《百合花》的主题进行深入解读,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次,找准切入点是长文短教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从标题入手,按照“印象百合花”——“解语百合花”——“礼赞百合花”的思路层层推进,首先让学生利用平板抢答“印象中的百合花是一种怎样的花”这一问题,接着让学生迅速回归到文本,找到百合花的“形”(婚被上的图案)和“神”(象征纯洁和感情);然后请学生着重从细节的角度进行小组讨论,思考“这种‘纯洁和感情’又是如何在小说人物身上体现的呢?”这一问题,这一环节采用个人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组长汇集答案并拍照上传到平板的方式,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通讯员和新媳妇身上洋溢的人性美、人情美和青春美,而这正是小说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核;最后顺势让学生拓展探究“假如你作为一位小通讯员,在这样的生死攸关时刻,你会扑上去吗”,这一环节首先通过平板投票的方式,让学生选择“会”或“不会”,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由,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纯洁与感情”,时代不同,青春理想不同,责任使命不同,纯洁与感情亦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可是贯穿其中的纯碎的人性美、人情美、青春美却是永恒的。
《百合花》这样的长文固然需要短教,但它还具有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和隐秘性,具备多重性的教学价值,因而我们又要学会充分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学会“小题大做”。在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这种‘纯洁和感情’又是如何在小说人物身上体现的呢?”这一问题时,我重点讲解了两个情节——“新媳妇献被”和“小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献被”中重点品析了“唯一的嫁妆”彰显被子的价值意义以及由“忸怩羞涩”到“庄严虔诚”的态度变化中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净化;“小通讯员牺牲”重点品析“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所彰显热爱生命和“为保护素不相识的担架员毫不犹豫扑上手榴弹”的无私崇高,以此引导学生“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本课教学问题的设置既紧贴单元导语“青春的价值”,又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授课过程中我充分发挥智慧课堂的优势抢答、小组合作讨论拍照上传平板以及投票等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生机盎然;而且扩大了教学容量,提升了教学效率,令在场的老师感到耳目一新。
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这一堂在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尽人意的地方:本节课我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但是在点评总结时我又把学生拉回到我的预设答案上来,不敢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导致课堂自然生成的东西不多,课堂少了些灵动;当八个小组的组长把思维的成果拍照上传平板之后,我预设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口头汇报然后老师点评,我在四个小组汇报点评完毕,但由于时间关系,我最后只能在后四个小组中挑一个小组展示,显得非常仓促,这一个环节暴露了的我教学机智欠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次同课异构,海涛老师灵活的师生互动,四两拨千斤的点评语言,收放自如的授课方式令我大开眼界。在今后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以期在文本解读多一点个性,在语文课堂上多一点匠心,在学生引导上多一些机智,在课程设计上多一点创新,我想我的课堂一定是富有生命张力的课堂!
11、《珍珠鸟》教学新设计(县级公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领会作者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叙述描写之中的写法。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听读与自主阅读中感悟、欣赏文章;在思考和交流中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文中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的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与深刻哲理,体验反思,学会信赖。
学习重点: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式。
学习难点:文章中融注喜爱之情的描写笔法和蕴涵的深刻哲理。
学习设想: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分别用“三个句式”贯穿其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与探究,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美点精粹。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进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预习要求: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冯骥才。②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时数:一节
学习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鸟鸣声。
清脆的鸟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礼物,而人类奉献给鸟儿的却是顽劣的弹弓、狰狞的枪口。曾几何时,我们已很难听见小鸟悦耳的歌声了。当你目睹生性胆小的珍珠鸟趴在人的肩头做梦时,你的感想如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冯骥才,走进珍珠鸟,去聆听那首感人肺腑的信赖的颂歌。
二、屏显珍珠鸟的图片,简介珍珠鸟。
三、理解——感受温馨的情谊。
①、听读课文,划出交代“我”举动的语句,理解作者是怎样逐步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②、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句式说话“因为(我)……所以(珍珠鸟)……”,来感受人鸟之间的温馨的情谊。
③、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过渡:作者在平静地叙事描写当中,用生动细腻的语言将人鸟相亲相爱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深切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温馨的情谊。
四、品味——学习细腻的语言。
开展小组学习,把文中描写珍珠鸟的句子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好好品味一下。然后用“我觉得句(词)写得美,美在它写出珍珠鸟”句式说话。
五、感悟——探究深邃的哲理。
①、如果人世间失去信赖又会怎样呢?请看三幅图片。
②、思考:怎样赢得信赖?怎样创造信赖的美好境界?
③、用“要赢得信赖,就应该。”的句式说一句话。
结束语:关爱、宽容、理解,尊重,是通向信赖的桥梁!有了它们,你、我、他,都能在湛蓝的天空下,在和煦的春风里创造出信赖的美好境界。而信赖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地球家园就会安定和谐。生命是如此美丽,请善待和珍爱我们身边的一切生命.
六、作业;
⑴ 有人说:方寸之地,何谈信赖!作者真的关爱珍珠鸟就应该放它回归自然,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⑵ 回忆生活中,你接触某种小动物的深刻经历,完成一个重点表现接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的作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