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文意。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此两篇短文。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设备。
2.布置、指点三名有灵性的学生做好演绎《两小儿辩日》的准备。
教学设想: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文下注释和手中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能较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就行。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夸父逐日
一、激趣导入
先请学生讲一些古代神话故事,然后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最后请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
师: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神话故事无疑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故先让他们自己讲故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动画片也是学生所钟爱的,播放动画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总之,这一环节旨在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创意朗读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提请学生注意自己不懂的字音以及句子的语调、语气等。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请一两名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全班齐声朗诵,教师点评。
5.背诵竞赛。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重在语感的培养。本文比较简短,容易熟读成诵。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全文背诵出来,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个性品读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目标是理解文意。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积累的词句。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渭: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4.指名学生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精巧练习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导入
师: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从斯科特、刘连满、“挑战者号”宇航员、夸父等身上感受到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可贵精神,其实,这种精神,自古以来就有了。而且不仅大人有,甚至连小孩也有。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古代小孩的探索自然的精神。
(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联系前文的知识,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也使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应该融会贯通的。)
二、创意朗读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共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个性品读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积累的词句。
孔子东游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4.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5、演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合文义即可。演完后可请学生评点优略,注意掌控好时间。
(生动的演绎、师生的评点都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巧练习
1.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不必强求他们的回答有多少科学依据,能自圆其说即可,关键要保护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2.全班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哪些启发?
(这一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教师可以引入学法指导:故事中有多少个人物就有多少个角度;角度不同,启示就不同;有些时候同一个角度甚至可以得出多个启示;分析这个人物的言、行,就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教师要注意积极肯定学生的见解,从而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维。)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孔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五、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两小儿辩日》让我们领略了一场有趣的争论,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大自然,创造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六、活动展示:
开展背诵比赛,以男女生分两大组,先比第一篇,再比第二篇。
七、布置作业
观察早上出升的太阳,写一篇观察日记,并对“早上的太阳为什么比正午的太阳大”这个问题作出你自己的思考。
2、《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3、《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上册)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不过答案老师会在下课时告诉大家,而且要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二、质疑: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过渡: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是孔子生平、言论等。)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教师:大家在学习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想不想听。(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强调:知=智读音zhì
8、教师:让我们学着课件里那样在同桌那里读一读。认为读得好的,就给他在书上画一棵五角星。
学生:同桌互相读,评价、画五角星。
9、教师: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学生举手人数)看来效果不错。
教师:一起读给老师听听。(学生一齐读课文。)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直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困难,其实也就抓住了朗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再让学生在美妙的动画和音乐中欣赏范读,不但对朗读指导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画五角星的办法,肯定了学生的进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教师: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文,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交流: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意思。并相机强调个别重点词句的意思。(1)辩斗:辩论,争论。(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富有智慧啊?
3、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的意思。)
5、教师:出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让学生抢答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教师:谁能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句子意思)
学生:先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教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了巩固。]
三、品读课文。
1、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中国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2、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
3、评价:教师:他像吗?哪些地方像?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请点评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还可以适当点拨)。
4、教师:谁还愿意读一读》(抽学生读,观察学生表情,信心足不足。)
教师:老师再帮帮你,给你配上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5、教师:美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读,并配上音乐。创设这样的情境,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升华拓展。
1、教师: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2、教师: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实事求是)(教师板书)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勇于探索)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是读书方法,也可以是人物品质给自己的启示等)。
5、教师:对呀,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五、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揭晓自己的真实年龄。(次环节一定不能忘记,这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守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七、板书
日初日中
一儿日初近(大)日中远(小)勇于探索
两小儿辩日一儿日初远(凉)日中近(热)学无止境
孔子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2、解决文中两个小孩谁对谁错的问题。
3、课外阅读,解决问题
4、《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设计理念: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教法上准备通过有效的诵读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韵,品味古文的特质。
教学重难点: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
2.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题、释题
1、“辩”字入手,导入课题。
由“辩”字引导学生说出本课的辩论者是“两小儿”,辩论的对象是“日”从而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黑板,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言字旁?是个什么字?(师板书“辩”字)来我们用它来组词。区分“辩、辨、辫”。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辩论的古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告诉老师,文中辩论者是谁?辩论的对象是什么?
2、齐读课题。说出课题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特点“简”。
师:简,文言文行文简练。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
二、探究阅读方法,初读感知
1、讨论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面对如此行文简练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哪些方法来学习它,来理解它?
2、学生自读课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来自读课文,看看你自己能读懂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有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在接下来的讲解中重点听。(出示课件中自读提示。)
3、指名读全文,问其读后的感受,有何困难,引导学生读古文要注意停顿得当。
师:一曲完毕,现在,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文?
师:在读的时候与白话文相比有何感受?有什么困难吗?
师: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你们看到课本上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自己加进去的,读文言文要注意两点,一要慢,二要停顿的当。这样才能读得通顺流畅,读出古文的韵味。现在请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老师读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停顿了,注意用单斜线标记出来。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找到停顿点,感受文言文的节律,读出节奏。(出示课文
停顿点课件)
5、学生自行练读一分钟后齐读正音。
三、精读课文,深入读思,加深理解,疏通文意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在理解文意后,达到熟读成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游”和“斗”,使学生分辨出“说”和“辩”的区别,从生活积累中感受“辩斗”的气势,为语感训练作准备。
师:孔子东游,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
师:见两小儿辩斗。我们知道,辩的意思是?那为什么还要加个斗字?从这个斗字,你们可以看出什么?
师:辩论和说话一样吗?
师:回想平时你们在和别人争辩的时候是用怎样的一种语气?
师:所有同学把课本合上,跟我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小结:多好,把文言文的意思弄懂后,很容易就可以根据意思背诵出来,文言文也不是很难,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2、学习二至五段,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1)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任务。(课件出示)
第一,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第二,看看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又各自说出了什么理由呢?
(2)师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及理由,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重点讲解“车盖、盘盂”,并通过观看实物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理解。
师:谁来说说两小儿的观点?(板书总结)
师: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一个远,一个近?相反,好,大家再来读读第二、三段,感受一下这种反差,注意读出争辩时认为自己是对是那种肯定的语气。
小结:
师:原来啊,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早晨和中午哪个时候离人近,哪个时候离人远。那么他们又各自摆出了什么理由呢?一儿曰。。。
师: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什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你在古装电视节目中见过车盖吗?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大?给大家比比?(课件出示车盖图片)
师:那盘盂是什么?古代盛水的器具。有多大?比给我看看?
(课件出示盘盂图片)
师: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只有盘盂那么小,平常我们再看东西的时候是“近大远小吗?”这个小孩说的有道理。来,我们把自己当成这个小孩,读读他的话。
(3)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重点讲解“沧沧凉凉、探汤”,体会日初出沧沧凉凉、日中时如探汤的感觉。
师:另一个小孩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谁来说说?
师:沧沧凉凉是种什么感觉?在什么时候会感觉到沧沧凉凉呢?
什么叫探?谁来做做探的动作?
汤是什么?是我们今天吃饭时喝的汤吗?
师:现在大家试想自己把手伸进滚烫的热水里,然后把那个动作做出来。
师:感觉到烫了吗?好,现在带着刚才想象到的感觉,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小孩说的话。一儿曰:。。。。
师:另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大家再想想,冬天我们烤火的时候是“近热远凉”吗?这个小孩说的也有道理。
师:所以这个小孩说得也有道理。
四、创设学习情景,诵读表演
1、用白话文进行辩斗。
师:既然大家觉得两个小孩说的都有道理,就请各位同学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个小孩,同桌间用自己的话来辩论辩论,注意辩论时的语气。(同桌练习,后指名初辩,后学生评议。)
师:谁觉得自己最像文中的小孩?
2、用文言文进行辩斗。
师:白话文辩得不错,那要是用古文来一次,效果一定更好。怎么样,先同桌试一试。(同桌练习,学生推荐两名同学辩论。)
3、全班“齐辩斗”。男女色分角色辩斗。
4、小结明理,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得出观察角度不同,看一个问题出发点不一样,而结果不同。
师: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师: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从两个小孩身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五、学生简介孔子,课后明理
1、学习第六段。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师:在两小儿的辩论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之时,孔子来了,两个小孩问道,“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文中怎么说?
师:孔子不能决也,同学们,你们来说说你们了解的孔子?
师:孔子这个古代博学多才的大家,面对两个小孩的问题,他是什么态度?
师:同学们,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啊,如此博学的孔子也有难解的问题,所以天下有没有所有事情都知道的人?
师:没有,因此,我们要像孔子学习。
师:在2500年前的孔子不能决也,你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吗?太阳离地球的远近到底如何呢?(出示课件太阳地球图片)
2、学习最后一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也采用反问句式,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师: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就笑了说:“孰为汝多知乎?”,“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师:两小儿的“笑”是怎样的笑呢?
师:一起读出小孩的活泼、天真可爱的语气。
六、辩日小结,诵读全文。
师:这篇课文我们就讲完了,从这学习到了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在求知时要实事求是的,最后请同学们带着对两个小孩的佩服,对孔子的敬仰,在优美的古琴声中再读一遍课文。
七、板书设计:
一儿一儿
日初出近(大)远(凉)
日中远(小)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陈宁
5、两小儿辩日教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6、短文两篇——《夸父追日》《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梁琼月 25.
25.短文两篇
学习重点:
1、 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背诵《夸父追日》;
3、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 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学习资料: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基础过关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饮于河、渭(wèi) 弃其杖(zhàng)
2、解释下列划线字:
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
未至(到达) 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
3、文学常识填空
《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1、 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 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② 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 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三、拓展迁移。
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思考: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答: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两小儿辩日》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 熟读《两小儿辩日》;
3、 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 决(jué)
2、 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 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 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3、 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 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 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 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 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①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
1.解释加有下划线的词:
(1) 庄子欲刺虎(想要)
(2) 馆竖子止之曰(劝阻)
(3) 两虎方且食牛(吃)
(4) 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名声)
(5) 两虎果斗(果然)
(6) 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功效)
2.翻译文中句子。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卞庄子认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作者邮箱: lqy3388@21cn.com
7、<<古诗四首>>教学设计,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C《口技》教学设计D《马说》教学设计
A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鲍峡镇东河中学张自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绝句和律诗的相关知识
2.掌握并学会古诗中的名句
3.学习通过朗读体味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名句的含义。
2.课型及思路
(1)课型:朗读
(2)教学思路: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紧扣诗中的名句,进行赏析,理解诗句的含义并学会正确运用。深读诗歌体味作者的表现技巧。
三教学准备
1.教具
录音机、磁带
2。多媒体课件
(1)课件:VCD光盘
(2)有关杜甫、陆游、杜牧、文天祥的生平简介。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入题板书课题
(1)导语
(2)板书课题、学生自渎古诗
(3)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
明确:看幻灯片(投影)
二自学第一首古诗思考
(1)听配乐朗读
(2)自渎并感知两首诗的内容
(3)结合注解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含义
(4)试赏析古诗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并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并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交流反馈
1.点名读诗句、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明确:听录音
2.诗中重点字词
国破深恨别家书簪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3解析诗句含义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4赏析古诗(你认为这首诗哪几句好?说说为什么?)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5拓展:品味古诗,是将其改为一篇优美散文?或根据自己在校生活感触仿写诗句:家书抵万金。
6试背诵古诗
五同法自学第二首诗
1投影写作背景、学生自学
2重点讨论:读完古诗后你感觉作者笔下的“秦淮夜景”是怎样的?请谈一谈。
3“商女不知亡国恨”在诗中的作用?
4为什么选取《后庭花》让歌女唱呢?
六学习小结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七作业
1.课后练习题1、2。
2.朗读背诵古诗
3.试根据课文写法,观察家乡某一处美景写一篇小散文。
板书设计
1.读,通诗句
古诗四首2.读,明诗意
3.读,感诗情
4.读,赏诗景
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3、感受伟大的父母心。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三、教具准备:
歌碟《妈妈,再爱我一次》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听歌<<妈妈,再爱我一次>>闭上眼腈,在歌声中再一次体会一下浓浓的母爱。2、自主学习: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思路。3〉读课文后试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4)找出课文中你认为不足的地方。
3、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2)班级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4、交流反馈:
1)对下列词语读准字音,并解释。濑户、酬谢、舱身、失魂落魄、无精打采、一妥百妥。
2)概括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精彩语段
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②、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并说明原因。
③、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Δ提供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他时?
2、送走孩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五、课后小结:
1)内容小结: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事,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片崇高的心,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
2)方法归纳: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应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具体的语言环境。
六、课外延伸:
1)请讲一些关于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2)口头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
七、作业:课后第二题
板书设计:
(一波)送来大儿子
父母的心儿子换大儿子
(三折)女儿换儿子
索回女儿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C《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善、会、备、意”等文言实词和“但、然、虽”等文言虚词,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在次基础上突出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
4、感受民间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生动细腻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课型:
阅读课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课时应以诵读为主,加强文言语感。因此课堂上要重视文章的诵读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
课时准备:
1、多媒体或投影仪、光碟、课件。
2、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1、多媒体播放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2、师生对话。
3、学生看课下注释,师板书课题。
4、作者简介:①生试说②师点评补充③明确:看投影.
二、新课探究
1、读通课文
1)自由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生生互动:同桌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误读。
3)听媒体读,注意:正音、停顿、语气、感情。
4)师生互动:生读师评,师读生评。
5)、集体朗读。
2、读理解课意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
2)、自主活动: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查找工具书。
3)、师组织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4)、明确:看投影参考译文。
3、读熟悉课文内容
1)、细读课文第2、3、4段思考。
A、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
B、这么多的声音来自几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有侧面的描写,请找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2)研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段思考:
A、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B、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3、读赏析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并说说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4、读感悟课文感情
通读课文说说课文体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5)读明确课文的写作方法
浏览课文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三、课外拓展
本课我们通过阅读领略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那么除了口技大家还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1)、学生自由说。
2)、明确:师展示课件
读蒲松龄的《口技》比较异同?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课后习题2、3、4。
五、板书设计
1、读 通其文
2、读 解其意
口技 3、读 赏其景
4、读 感其情
5、读 明其法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D《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文中阐述的深刻道理。
2、让学生养成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体会文中的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光盘。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情景导入
1、导语
2、板书课题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释题
指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媒体投影
2、作者简介
点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
3、故事简介
学生试简述
师点拨
明确:投影
三、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思考
1、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并借助工具书、注释,读通、读懂课文。
2、请你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并说明缘由?
3、请划出你自己不能理解的词或句子。
4、请指出文中不合理的地方。
四、合作探究
1、听配乐朗读课文(光碟)。
2、小组讨论释疑。
3、班级共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五、交流反馈
1、语词积累
骈槽枥粟食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2、实词和虚词理解
实词:千里马伯乐辱骈槽枥称一食食马者千里之能外见等策之道尽通执临材鸣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虚词:而之故虽以或其安邪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3、难句释义
一食或尽粟石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骈死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4、疏通文义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5、课文脉络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6、文蕴道理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六、课时小结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七、课堂延伸(读韩愈的《师说》)试说与本文的异同?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八、作业
1、课后习题:二、三、四。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千里马世有伯乐,
马说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伯乐而伯乐不常有。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8、《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列子•汤问》中的一则传说故事。从故事来看,即使是孔子那样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即使是两个孩童,也有着可贵的认识自然,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但是,仅仅把文章理解为用两个孩童衬出孔子不是全知全能的,用他们来笑这一点,似乎还有些浅显。孔子的不决,也可看做是其特殊的教育方法。他没有草率的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答案,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更能体现孔子作为大教育家的特殊教育思想。孩童的笑,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行为,恰是孩子天真的体现,更显孔子的伟大之处。
学情分析:
在前几篇文言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能够比较顺利的解决文中字词句的问题。个别存在困难的字词句,通过君朋合作,应该能够比较顺利解决。
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可能只会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去读,缺乏对内容的深刻理解,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本的能力。认识两小儿和孔子可贵的精神。对文中争论的问题进行探究。
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君朋合作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中受到启示,敢于在学习、生活中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并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文本内容。
难点:提高阅读文言文本的能力,认识两小儿和孔子可贵的精神。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完成学案
(一)导入
孔子在中国的地位已经不用我多说了,不管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多少个伟大都不为过。可就是这样一个门人三千,学识渊博,被众人所推崇的大学问家,也有答不上了的问题,而为难他的人却是两个小毛孩儿。那这两个小毛孩儿究竟提出了什么样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景。
(二)文常,关于《列子》
(三)整体感知
1、君朋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字词发音
2、请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斗盂沧为孰为汝知
3、自读课文,能流利朗读
4、齐读
(四)理解文意
1、君朋间根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纠正学案,提出疑问
2、四人小组间交流,尝试解决疑难字词句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4、请同学翻译重点字词及全文
5、齐读文章,教师评价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读得都非常流利,可是总觉得缺点什么,你觉得缺什么呢?(情感)
(五)诵读训练
1、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对话和叙述,说说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去读,为什么?边自读,边揣摩
总的说来,孩子的语气以天真、自信、要强为主,语速根据语言内容有快慢之分。叙述部分语速适中,一体现孔子好奇,一体现思考之后无奈也不能决的情景。
2、学生范读
3、齐读
4、读背课文
(六)课文分析
1、君朋讨论、交流下面几个问题:
1)两小儿争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太阳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2)儿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根据怎样的现象、得出怎样的结论?
一个从视觉角度出发,根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现象,得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结论;一个从触觉角度出发,根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现象,得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结论。在当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很不够的情况下两小儿的争辩是得不到统一结论的,但正是如此,才更能体现两小儿身上的可贵之处,你发现了吗?说说看!表现了两小儿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古人从多角度认识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4)你能从“孔子不能决也”中读出哪些背后信息?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人即使知识广博,也有许多不知道的东西。说明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孔子很明智,不轻易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结论,见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的智慧了。
(七)小结
1)你认为两人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列子中对待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多角度理解本文。
反思:
这节课主要根据两段式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分清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弄懂的,哪些是学生通过君朋学习能够学懂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引导才能深层挖掘的。课前的预设基本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自己或通过君朋,自己解决了文章字词句的问题,教师只是稍作点拨就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避免了以往生硬而枯燥的死记字词句的问题,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教师也节省了不少的时间,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文意的理解上,学生通过四人的君朋交流,有效解决了第一和第二个,第三第四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立了深入的探讨,挖掘了文本的深意,合作还是比较成功的。
这节课从两段的效果上来看,总体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是仍然有些遗憾的地方。如在整体字词句解决完成后,如果能够再对文章的故事进行一下复述就更好了。另外,从学生的参与上来看,个别小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讨论的有效性有所欠缺,教师若能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指导,可能会更好一些。
附:板书
两小儿辩日
问题——太阳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结论——日出近,正午远——视觉
日出远,正午近——感觉
实质——两小儿:探求、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知为不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9、《两小儿辩日》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两小儿辩日》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两小儿辩日》;
3、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 决(jué)
2、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 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 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3、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4、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 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 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①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
1.解释加有下划线的词:
(1) 庄子欲刺虎(想要)
(2) 馆竖子止之曰(劝阻)
(3) 两虎方且食牛(吃)
(4) 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名声)
(5) 两虎果斗(果然)
(6) 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功效)
2.翻译文中句子。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卞庄子认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10、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文意。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此两篇短文。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设备。
2.布置、指点三名有灵性的学生做好演绎《两小儿辩日》的准备。
教学设想: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文下注释和手中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能较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就行。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夸父逐日
一、激趣导入
先请学生讲一些古代神话故事,然后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最后请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
师: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神话故事无疑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故先让他们自己讲故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动画片也是学生所钟爱的,播放动画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总之,这一环节旨在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创意朗读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提请学生注意自己不懂的字音以及句子的语调、语气等。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请一两名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全班齐声朗诵,教师点评。
5.背诵竞赛。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重在语感的培养。本文比较简短,容易熟读成诵。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全文背诵出来,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个性品读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目标是理解文意。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积累的词句。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渭: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4.指名学生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精巧练习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导入
师: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从斯科特、刘连满、“挑战者号”宇航员、夸父等身上感受到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可贵精神,其实,这种精神,自古以来就有了。而且不仅大人有,甚至连小孩也有。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古代小孩的探索自然的精神。
(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联系前文的知识,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也使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应该融会贯通的。)
二、创意朗读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共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个性品读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积累的词句。
孔子东游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4.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5、演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合文义即可。演完后可请学生评点优略,注意掌控好时间。
(生动的演绎、师生的评点都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巧练习
1.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不必强求他们的回答有多少科学依据,能自圆其说即可,关键要保护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2.全班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哪些启发?
(这一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教师可以引入学法指导:故事中有多少个人物就有多少个角度;角度不同,启示就不同;有些时候同一个角度甚至可以得出多个启示;分析这个人物的言、行,就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教师要注意积极肯定学生的见解,从而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维。)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孔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五、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两小儿辩日》让我们领略了一场有趣的争论,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大自然,创造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六、活动展示:
开展背诵比赛,以男女生分两大组,先比第一篇,再比第二篇。
七、布置作业
观察早上出升的太阳,写一篇观察日记,并对“早上的太阳为什么比正午的太阳大”这个问题作出你自己的思考。
11、《两小儿辩日》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学有所得。因此,我屏弃了传统文言文“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先读再议后讲”的模式,而是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赋予文言文教学以生命的活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故事,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依据注释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学会表达;熟读成诵
感悟魅力;
方法与过程:
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为读书路径,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人大胆质疑的求真美、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真;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能正确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营造表演情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孔子的资料,搜集关于孔子的名言警句。
2.教师制作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新课质疑学文章
1、激趣导入。
导入:同学们想当演员拍动画片吗?现在机会来了,我们“淅川县寺湾镇中心学校电视台”听说大家今天要学习《两小儿辩日》,就想邀请大家参与。愿意不愿意?要想演好戏,就要认真阅读这篇课文。
(课件出示“制作的片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定标。
(1)请注意这个“辩”字,谁能组个词?
(2)题目用今天的话又该怎么说呢?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拍电视剧为吸引力,激起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本环节也将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以题目质疑为突破口,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二触摸文体温感受文韵味
1、师范读课文-----产生阅读期待。
(课件出示,配乐读文。)
2、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3、找生读课文------发现存在的问题。
4、倾听课件读课文-----助生读出节奏,奠定下步基础。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中感悟,读中促讲,读中发展学生能力都需要教师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学生乐读,爱学。读法多样,读的兴趣浓厚。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有可能深入)
三读通文中意了解小儿心
1.依据提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弄懂内容。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时间、工作、方式)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讨语句意思是对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是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合作创新的体现。尤其注重小组合作中分工明确,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2.做游戏“渔歌问答”,相互交流。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一方读句子,一方说句意。)
(设计意图:“渔歌问答”即一组学生读句子,另一组学生解释句意。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互评、自评,引导学生不但将古文读通顺,更将古文读出韵文来,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
3、生复述故事;生再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读出韵味。让生跟读,读出情趣,咀嚼品味。
(课件出示全文。音乐伴奏)
(设计意图:和老师共读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也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伙伴”)
5.解答课前疑问,重申观点理由。
(课件出示:两小儿的理由)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
四亲吻文馨香领略文风采
1.创设情景,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背诵”、“复述”,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觉中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2.假设情景,想象场面。
3.同桌辩斗,再现场面。
4.生生辩斗,展现场面。
5.师生辩斗,升华场面。
6.全班辩斗,加深场面。
(设计意图: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当好导演,和学生共同参与表演,气氛融洽。使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动口、动脑,自我磨练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奠定下步基础,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五探讨蕴含意揭示其真谛
1.引导学生说出关于对孔子的理解。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故事和人物身上受到启发,由所查资料初步了解孔圣人,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谈笑话孔子时是怎么想的?
3.初步揭示两小儿的问题。
4.引导学生动笔写。
(课件出示:孰为汝多知乎?孔子曰:。。。。。。。。。)
5.总结道理。(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通过读写结合,点拨指导,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短文所蕴涵的道理,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六逛作业超市供自己选择
(课件出示“作业超市”)
1。搜集文言文诵读经典
2。选择孔子的名言内化积累
3。搜集资料判定是非
4。改演课本剧陶冶情操
(设计意图:巧设作业,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附: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把两小儿的理由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来,太阳上面的智唤起学生的觉醒,运用简笔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