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新疆专用人教版八年级)
【学习目标】
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2、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
3、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
4、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粗的字注音
峰巅(dian ) 砭骨( bian ) 崔巍 ( wei )
滞留( zhi ) 窒息 ( zhi ) 匍匐( pu fu ) 缭绕( liao )
履践( lv )养精蓄锐( xu ) 尖锥( zhui ) 迸发( beng )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二、结合自己的了解及相关材料说说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和海拔高度,抓住关键词,梳理登山过程,概括要点。(完成下表)
时间 登山经过(地点、人物)
5月24日9时30分 登山队员出发,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五个多小时后
三名队员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匍匐前进
夜色朦胧,星斗闪闪 登上峰顶,完成从北坡攀登的创举
3、登山运动员有着怎样一种精神?
4、根据要点复述课文内容。
四、研读课文,学习精神
1、有针对性地快速阅读部分章节,找出相关句子,说说中国登山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3、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段落或片段进行朗读。(要求:能体现自己认为最感人的特点,能体现出登山员的英雄气概)
五、赏读课文,学习写法
1、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详写?
2、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景色。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并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你能仿写几句吗?
六、拓展延伸
中国女登山家王静在5月23日宣布从珠峰南线成功登顶,但此后尼泊尔当地媒体撰文称,据直升机驾驶员透露,王静搭乘直升机从大本营到二号营地。王静当时在接受该媒体采访时否认,她说:“直升机只是运送了背工和厨师。”但近日她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是事实,但她同时表示事出有因:由于4月珠峰发生了历史上最惨重的冰崩事故,在大本营到二号营地之间的某个地带已经完全封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穿越。王静乘坐直升机从大本营飞抵6400米的二号营地,再攀登到8800米以上的珠峰峰顶。此举引起巨大争议的原因在于,它打破了历来攀登珠峰的传统:用脚从大本营攀登到峰顶。那么,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七、作业布置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资源共享
1、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脈的主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顶峰(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1、1841年:印度总监督官乔治•埃弗里斯特爵士记录下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 2、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者埃德蒙•希拉里作为英国登山队队员与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一起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3、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为首的瑞士登山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4、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几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登山者踏上登顶珠峰的漫漫险途,全世界共有1000多人到达过她的顶峰,但同时也有近200名勇士长眠于珠穆朗玛的冰雪世界里。
意义: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2、写作背景
自1921年起,不断有人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但多遭失败。直至1953年5月29日,英国探险队的两名队员才第 1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作者介绍
4、认识登山英雄
屈银华 、贡布 、王富洲 、刘连满(从左到右的顺序)
5、登山过程
6、 人物评价——刘连满
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刘连满以主力队员身份参加了这一次 攀登活动。他一直走在队伍前边,负责侦察修路。队伍通过北坳“冰胡同”时,他将一个个队员从下方拉了上去,表现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最后,他作为主力队员参加了突击顶峰的活动。突击队伍为了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人指挥,决定由王富洲担任组长第一代理人,刘连满为第二代理人。
刘连满甘当“人梯”的事迹传遍了世界,老人家当年舍己为人、九死一生的经历令他成为了中国登山界的一面旗帜。刘连满也因此获得了整整一大口袋的各类荣誉证书和奖章。其中,由贺龙元帅签发的登上慕斯塔格山峰的奖章、证书以及中国体育最高荣誉奖章一直是刘连满最心爱的东西。
更值得刘连满自豪的是,他的“人梯精神”不断地感染了几代人,至今他还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德育导师。
7、体裁
新闻是报刊上和广播电视里详细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通讯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一 、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二、 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细节描写,还往往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三、 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2、《台阶》(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研讨与交流
1、快速浏览课文,试填写故事情节。
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因为父亲是怎样造起有高台阶的屋子的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2、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有关父亲的语段,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①从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的人。
②从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的人。
3、找出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的语段并进行分析。
台阶是父亲的、,为了造台阶,父亲付出了、
作者的情感:4、你最喜欢本文的哪段描写?请赏析一个片段。
5、你的阅读疑惑:
三、自测自评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凹()凼()硌()涎()水
揩()噶()筹()划黏()
撬()尴尬()过瘾()唿()嗒
熬()住憋()住门槛()
2、为了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文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都很成功。请熟读课文,并从文中摘录有关词句。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3、《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课前自学
(一)文学常识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一种实用文体,包括、事件通讯等,是报道典型人物、
的新闻体裁。它要求真人真事,以为主,兼有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们的实践活动,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
(二)积累字词,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烧灼()瓦砾()fú()晓地窖()jū()躬
颤()wēiwēi()()pú()fú()更()夫肃mū()
2、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4、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练习
1、划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将“提示”补充完整)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让你想到老妇人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让你想到老妇人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让你想到老妇人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让你想到老妇人
2、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①
②
③
3、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蕴美。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分析品味,直接在书上做批注。
四、自主测评
1、字词练习
完成作业本P6第1、2、3题。
2、揣摩语句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2)老妇人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有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这句提到老妇人几个动作,有什么表达效果)
3、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4、《背影》(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积累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一共写了四次背影,请在文中划出并概括事件。
①②
③④
3、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背影?
(1)满怀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
(2)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并品析。
①穿着
品析
②动作
品析
4、文中的儿子用什么行为来表达对父爱的感知理解,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5、你的阅读疑问
三、自测自评
1、填空
《背影》的作者,字,江苏扬州人。家、诗人、学者。散文代表作品有《》《》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拼写。
交xiè()奔丧()狼jí()簌簌()
fù()闲颓()唐琐()屑差()使
Gōu()留拣()搀()pánshān()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狼籍:踌躇:
触目伤怀:蹒跚:
自已:颓唐:
4、朗读课文重点段,体会父亲对“我”的关爱。
买橘子时,父亲的衣着:体态:
走路姿态:动作:
年龄:心态:
这一段主要写了的背影,只要运用了描写和描写。表现了父亲买橘子时的,从而表现出父亲对儿子。
5、《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6、《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新疆专用人教版八年级)
【学习目标】
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2、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
3、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
4、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粗的字注音
峰巅(dian ) 砭骨( bian ) 崔巍 ( wei )
滞留( zhi ) 窒息 ( zhi ) 匍匐( pu fu ) 缭绕( liao )
履践( lv )养精蓄锐( xu ) 尖锥( zhui ) 迸发( beng )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二、结合自己的了解及相关材料说说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和海拔高度,抓住关键词,梳理登山过程,概括要点。(完成下表)
时间 登山经过(地点、人物)
5月24日9时30分 登山队员出发,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五个多小时后
三名队员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匍匐前进
夜色朦胧,星斗闪闪 登上峰顶,完成从北坡攀登的创举
3、登山运动员有着怎样一种精神?
4、根据要点复述课文内容。
四、研读课文,学习精神
1、有针对性地快速阅读部分章节,找出相关句子,说说中国登山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3、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段落或片段进行朗读。(要求:能体现自己认为最感人的特点,能体现出登山员的英雄气概)
五、赏读课文,学习写法
1、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详写?
2、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景色。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并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你能仿写几句吗?
六、拓展延伸
中国女登山家王静在5月23日宣布从珠峰南线成功登顶,但此后尼泊尔当地媒体撰文称,据直升机驾驶员透露,王静搭乘直升机从大本营到二号营地。王静当时在接受该媒体采访时否认,她说:“直升机只是运送了背工和厨师。”但近日她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是事实,但她同时表示事出有因:由于4月珠峰发生了历史上最惨重的冰崩事故,在大本营到二号营地之间的某个地带已经完全封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穿越。王静乘坐直升机从大本营飞抵6400米的二号营地,再攀登到8800米以上的珠峰峰顶。此举引起巨大争议的原因在于,它打破了历来攀登珠峰的传统:用脚从大本营攀登到峰顶。那么,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七、作业布置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资源共享
1、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脈的主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顶峰(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1、1841年:印度总监督官乔治•埃弗里斯特爵士记录下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 2、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者埃德蒙•希拉里作为英国登山队队员与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一起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3、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为首的瑞士登山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4、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几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登山者踏上登顶珠峰的漫漫险途,全世界共有1000多人到达过她的顶峰,但同时也有近200名勇士长眠于珠穆朗玛的冰雪世界里。
意义: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2、写作背景
自1921年起,不断有人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但多遭失败。直至1953年5月29日,英国探险队的两名队员才第 1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作者介绍
4、认识登山英雄
屈银华 、贡布 、王富洲 、刘连满(从左到右的顺序)
5、登山过程
6、 人物评价——刘连满
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刘连满以主力队员身份参加了这一次 攀登活动。他一直走在队伍前边,负责侦察修路。队伍通过北坳“冰胡同”时,他将一个个队员从下方拉了上去,表现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最后,他作为主力队员参加了突击顶峰的活动。突击队伍为了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人指挥,决定由王富洲担任组长第一代理人,刘连满为第二代理人。
刘连满甘当“人梯”的事迹传遍了世界,老人家当年舍己为人、九死一生的经历令他成为了中国登山界的一面旗帜。刘连满也因此获得了整整一大口袋的各类荣誉证书和奖章。其中,由贺龙元帅签发的登上慕斯塔格山峰的奖章、证书以及中国体育最高荣誉奖章一直是刘连满最心爱的东西。
更值得刘连满自豪的是,他的“人梯精神”不断地感染了几代人,至今他还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德育导师。
7、体裁
新闻是报刊上和广播电视里详细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通讯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一 、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二、 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细节描写,还往往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三、 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7、《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疆专用人教版八年级)
万冲中学 冼小莹
教学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知识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
2、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3、以自读为主,用探究合作的方式练习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要点,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4、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
克服困难攀登的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
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并简要概括课文的内容。
2、通过关键句子分析探险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的困难,从中学习探险员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克服困难攀登的精神。
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详略得当的材料安排。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搜集2008年奥运圣火上珠峰的视频,有条件可在课前播放。2、设计《登上地球之巅》的导学案。
学生:1、完成《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2、有条件的在网上搜集并观看有关朱穆朗穆峰得分图片或视频,最好是2008年奥运圣火上珠峰的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说说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顶峰(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2、老师: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8848.13米,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自1921年起,不断有人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但多遭失败。直至1953年5月29日,英国探险队的两名队员才第 1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三、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和海拔高度,抓住关键词,梳理登山过程,概括要点。
时间 登山经过(地点、人物)
5月24日9时30分 登山队员出发,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大约两个钟头后 “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五个多小时后 通过搭人梯,终于登上岩顶
天色黑下来 向最后二三百米路途艰难前进。刘连满留氧气,写遗书。
茫茫夜色中 三名队员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匍匐前进
夜更深沉 到达8830米处,氧气全部用完
夜色朦胧,星斗闪闪 登上峰顶,完成从北坡攀登的创举
3、登山运动员有着怎样一种精神?
4、根据要点复述课文内容。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
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艰难向前行进。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刘连满反应最强烈,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他留下休息,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同志,并留下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氧气全部用完,三人开始了危险的无氧攀登。必胜的信念支持着他们在凌晨成功登顶。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温故而知新
二、研读课文,学习精神
1、有针对性地快速阅读部分章节,找出相关句子,说说中国登山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山路险峻:4自然段第1句、6自然段第一句、8自然段、16自然段第二句
天气严寒:5自然段第1句、9自然段
严重缺氧:11自然段第2和3句、14自然段第2和3句、15自然段第2句、
19自然段第1句和最后1句、22自然段第2句
身体虚弱:3自然段最后1句、5自然段的第2和3句、6自然段4和5句、
11自然段第4句、16自然段第4句
黑夜登山:12自然段第1句、16自然段第1句、17自然段最后1句、
18自然段
高山反应:7自然段4句、22自然段2句
2、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3、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段落或片段进行朗读。(要求:能体现自己认为最感人的特点,能体现出登山员的英雄气概)
三、赏读课文,学习写法
1、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详写?
(1)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因为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中国登山队员逾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详写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表现他舍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2、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景色。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并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你能仿写几句吗?
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调节阅读的情绪。
四、拓展延伸
中国女登山家王静在5月23日宣布从珠峰南线成功登顶,但此后尼泊尔当地
媒体撰文称,据直升机驾驶员透露,王静搭乘直升机从大本营到二号营地。王静当时在接受该媒体采访时否认,她说:“直升机只是运送了背工和厨师。”但近日她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是事实,但她同时表示事出有因:由于4月珠峰发生了历史上最惨重的冰崩事故,在大本营到二号营地之间的某个地带已经完全封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穿越。王静乘坐直升机从大本营飞抵6400米的二号营地,再攀登到8800米以上的珠峰峰顶。此举引起巨大争议的原因在于,它打破了历来攀登珠峰的传统:用脚从大本营攀登到峰顶。那么,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五、教师小结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
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他们的行为表现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六、作业布置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七、板书
23、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写法:
1、详略得当。
2、抓住景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
8、《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张艾平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文本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课前预习:(第一阶段)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
1、孟子对大丈夫的诠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四、当堂检测:(第三阶段)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威武不能屈
2、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出现词类活用的词语并翻译词语意思。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句子翻译。
(1)富贵不能淫
(2)此之谓大丈夫。
五、自我评价
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小组合作:优良中差
心得体会:
9、《中国石拱桥》导学案(表格式)(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导学案)
八年级(上)语文《中国石拱桥》导学稿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执笔 潘红霞 审核 语文教研组 日期 11.3
课题 《中国石拱桥》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二课时
导学
目标 1、进一步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2、继续了解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以及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体味语言,总结全文。
重点
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
学
过
程 一、温故而知新
1.说说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之间的关系。
2.说说卢沟桥的特点。
二、预
习
导
学 1、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已经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
2、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指名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注、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3、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
齐读第10段。思考: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三、合
作
研讨。
一、研讨文章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1、2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2)《中国石拱桥》?
(3)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4)归纳提问: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①由一般到个别:
②先整体,后局部:
③依照时间的先后:
二、文章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往往要运用各种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列数据举例子摹状貌作诠释引典籍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
四、课
内
精
读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五、写作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严密。
讨论课后练习,教师归纳。
这篇说明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语言分不开的。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1)语言平实简洁,描写有度。
(2)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3)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
(4)注意词句顺序,周密合理。
五、课
后
小
结 在同学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2.本文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特点,并分析了原因,介绍了发展状况。
3.本文在说明语言的运用上非常出色:简洁、平实、准确、周密。语言风格与记叙文不同。
七、布
置
作
业 1.请理清关于赵州桥、卢沟桥的文字的说明顺序。
2.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3、牛刀小试
(1)请以“我家乡的××桥”为题,写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一篇写成记叙文,一篇写成说明文。
4、继往开来
(1)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先分组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面向全班汇报。
提示:对未来桥的设想是建立在对目前的桥存在哪些不足与缺陷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可以先讨论现在的各种类型、各种用途的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再畅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
(2)课外搜集古今中外著名的桥的资料,然后从不同角度(如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对它们进行分类,并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桥给它们建立小档案。
教
学
反
思:
10、《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上课时间:2011年月日星期: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姓名:
课题:23、登上地球之巅
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砭骨、养精蓄锐、齐心协力、斩钉截铁、履践、崔巍”等词语。
2、能完整准确地复述课文。
3、品析刘连满这一人物形象,感受登山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4、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积累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峰巅()biān()骨崔巍()bèng()发
滞留()zhì()息púfú()
缭绕()lǚ()践养精xù()锐
2、介绍珠穆朗玛峰。
3、朗读课文2遍,感知文章。
(1)在题目上加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2)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积累字词,感知大意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交流展示。
三、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四、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可分为几个阶段,复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感悟壮举,品析形象,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品读细节,感悟壮举
1、在突击顶峰的行动中,队员们先后克服了哪些困难?
2、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
二、关注幕后英雄,感受英雄本色。
1、刘连满在登顶活动中有哪些可贵的行为?这些行为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2、补充资料,进一步走近英雄:
刘连满登山以后的情况:下山时,三名队员体力不支。所幸刘连满不但没死,而且经过休息后恢复了体力。又是他,把三位伙伴一个一个地护送下那个“第二台阶”。在整个冲顶的过程中,刘连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还多次救助了队员,差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是,这位英雄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待遇……对此,他毫无怨恨。他对记者说他对当年的做法不后悔。他认为自己活得还可以,还有许多不如他的人。他说,生活上要从低水平看,工作向高水平看。还说,人不能都当官,都当官了,就没兵了……他还说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包括一些不认识的人。
刘连满的身世:刘连满是在苦水中长大的,从小就没有父亲,靠母亲讨饭把他养大。当母亲不能要饭了,他八九岁出去过流浪生活。所以刘连满特能吃苦,最容易满足,处处替别人着想。这是我国劳动者身上所具有的优良品质。这是最质朴的英雄本色。
3、讨论:你怎样看待探险任务中中途退出的行为?
三、问题探究,拓展延伸
1、辩论:对于探险,有人认为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有人 五、口语训练:讲述使你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
六、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七、课堂作业: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缭绕(rào)巅峰(diān)履践(lǚ)
B、匍匐(pú)窒息(zhì)轮廓(guò)
C、崔巍(wēi)砭骨(fá)滞留(zhì)
D、支撑(zhǎng)蓄锐(xù)巉岩(chán)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窒息(阻塞不通)砭骨(疲劳)
B、崔巍(山高大雄伟)滞留(凝集不流通)
C、履践(踩踏)巉岩(山势险峻)
D、朦胧(月光不明)匍匐(爬)
3、仔细体味下列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冒险,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2、你还知道哪些探险活动?
四、赏析景物描写: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写一写,并说一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五、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六、课堂作业:
1、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四个人登山的故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B、登顶过程中,登山英雄们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克服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大困难。
C、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D、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是反衬的手法。
阅读“夜色浓重……攀上最高峰的创举”。完成以下习题。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3、选文第四段中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对于这三位登山队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5、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登山队员具有怎样的精神、意志?
11、《三峡》(展示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五里堆中学“三一五”模式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者 吴泽强 上课日期
课题 三峡(展示课)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学法
指导 疏通文义的方法(1)换字或添字法(2)依上下文内容推测(3)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词(4)古今词义的不同(5)识别通假字(6)借助注释(7)查工具书
学习程序
【知识链接】《三峡》理解•揣摩
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全文仅用155个字,就把三峡一带雄奇的景象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在结构上先总写三峡形势,后分说四季的景物特点。写四季景色,不是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为序,而是按夏、春冬、秋来写。这是根据三峡的特点来安排的。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景色。文章开篇总写三峡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也从侧面写出了河谷之窄。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与奔腾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色。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比较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之时,故有“素湍绿潭”、“清荣峻茂”之妙景,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与冬春之时的“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的秋天,而此时“高猿长啸”更显悲凉凄清,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景。全文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既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又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回顾反馈】【自学合作】
第一区:
1、齐读/背第1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章第一句写出山的和。这是正面具体写出山的绵延不断的景致。
3、《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
4、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二区:1、齐读/背第2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请用你喜欢的1-3个字词概括)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
3、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4、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你想到谁的什么诗?
5、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三区:
1、齐读/背第3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荣()峻()茂(),良()多趣味。
2、作者赞叹春冬之时的三峡“良多趣味”,具体表现在“”
3、作者用哪四个字概括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感受是?
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
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5、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文中写俯视的句子是:
仰视的句子是:
6、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四区
1、齐读/背第4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段中从正面描写猿声凄婉的句子是:
2、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3、这段写(季节)三峡之,重点渲染叫声的,写出了三峡的凄婉美。
第五区:议一议
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文章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六区:品一品
请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准备用“三峡的……美。美在……”的句式说一句简单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三峡的山美:美在
三峡的夏水美:美在
三峡的春冬美:美在
三峡的秋美:美在
【小组展示】
【梳理巩固】【当堂检测】
教师寄语
12、《背影》(第一课时)问题导读(生成)-评价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的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4.学习本文匠心独运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5.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学习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导读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遍默读,找出该积累的字词: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颓唐
举箸琐屑惨淡勾留典质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郁郁于中______________
第二遍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先独立思考,再与本组内的同学交流。
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2.文中有几处描写“我”眼泪的语句?眼泪与父亲背影有何联系?
3.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4.请你向大家说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爱。
第三遍品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文中的感染力。
思考: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作者抓住什么做为表现角度命题立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1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时:1 教师:毛勇
导学
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3、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导学
重点
难点 1、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我"的优秀品格。
2、品味关键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导学
方法
导学
过程
设计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峰巅()biān()骨崔巍()bèng()发
滞留()zhì()息púfú()养精xù()锐
缭绕()lǚ()践耸立()斩钉截()铁
缭绕(liáorǎo)回环旋转。“缭”与“潦”有别。
颤抖(chàndǒu)哆嗦,发抖。“颤”是多音字。
滞留(zhì)停留不动。
窒(zhì)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匍匐(púfú)爬行。
轮廓(lúnkuò)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养精蓄锐(xùruì)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斩(zhǎn)钉截(jié)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背景材料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3、文章脉络
在艰难的登顶过程中,作者抓住了年轻的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科学探索精神来描写。写作思路是:出发登山——过“第二台阶”——继续前进——刘连满同志留守——三位队员向顶峰冲击,胜利登顶。
二、课堂自主、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复述这一个激动人心的过程。
(1)5月24日9时30分,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他们冒着严寒,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用了五个多小时。
(3)天渐黑,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夜已黑,在8830米左右的地方无氧攀登。
(6)凌晨,登顶成功。
2、默读全文,请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遇到三大困难:①寒冷,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②黑夜,山上山下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天空闪耀;③缺氧,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他们之所以能战胜困难,主要靠以下几点: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3、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要概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件?有什么好处?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依次写出这里的岩壁极其陡滑危险,队员们用“人梯”翻越的方法,在黑夜中攀登的艰险,以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尽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这样详写有助于突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4、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5、阅读第15自然段。
这段文字真实地描述了刘连满同志在险境中复杂的心理变化历程。他在死神扑来之际,对生命是多么的珍惜。但为了同志,为了党和祖国,为了自己的事业,毅然留下短信,把救命的氧气无私地奉献给肩负光荣而艰巨使命的同志们。这种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将激励我们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小结
2分钟
板
书
作
业 三、课堂分层巩固训练(10分钟)
(一)基础知识演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缭绕(rào)巅峰(diān)履践(lǚ)
B、匍匐(pú)窒息(zhì)轮廓(guò)
C、崔巍(wēi)砭骨(fá)滞留(zhì)
D、支撑(zhǎng)蓄锐(xù)巉岩(chán)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窒息(阻塞不通)砭骨(疲劳)
B、崔巍(山高大雄伟)滞留(凝集不流通)
C、履践(踩踏)巉岩(山势险峻)
D、朦胧(月光不明)匍匐(爬)
3、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四个人登山的故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B、登顶过程中,登山英雄们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克服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大困难。
C、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D、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是反衬的手法。
4、把词语补充完整
()精( )锐 ()心( )力 ( )昏( )花
腰( )背( ) 勇( )直( ) 体力( )( )
5、填空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
○2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而。
○3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他双手()进岩缝,脚尖()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便扑通一下()()到原来的地方。○4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 ),呼吸也变得( )。
6、以下的句子属于描写表达方式的是()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雀山岭间缭绕不散。
B.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米。
C.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D.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7、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加入WTO之后,“诚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B、远处奇峰叠翠,水中倒影如墨,让人领略到如诗如画的山水之美。
C、本届全国书市上亮相的不少作品,文质兼美,引人入胜。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二)、语段阅读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现在,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
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选文是以什么为记叙顺序来写作的?请划出关键性的表达顺序转换的句子。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3.选文中对珠穆朗玛峰的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划出选文中有关景色描写的句子。
4.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5.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运动员怎样的精神、意志?
6.如果你是刘连满,预知到几十年后的结局,你还会毅然决然献出自己的氧气,甘作人梯吗?
参考答案
(一)、1--5.略6.A7.D8.略
(二)、1、事件发展的顺序“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2、(1)提示事情发展的过程;(2)暗写运动员前进时内心对顶峰的向往;3、(1)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2)写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人们对珠峰的热爱,激励人征服它的愿望。4、黑夜、寒冷、缺氧5、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勇敢精神、爱国主义精神。6、略
教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