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伤仲永》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2022-12-13 14:32:20

《伤仲永》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注音。

  日扳_____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

  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世隶耕_______未尝识书具______借旁近与之_____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余闻之也久______从先人还家_______

  卒之为众人_______今夫不受之天______父异焉_______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称前世之闻________

  【合作探究】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解难答疑】

  4、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特殊语言现象。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下能称前时之闻:'

  于:

  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④伤仲永:

  【拓展反馈】

  5、翻译下列语句。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背诵课文。

  2、掌握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并分析原因。

  3、掌握文章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

  1、根据课文的时间推移概括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

  2、课文最后一段可分几层?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文章的材料安排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4、朗读背诵课文。

  5、解释和翻译。(前两段)

  【解难答疑】

  6、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 童年时期,

  ②少年时期

  ③青年时期

  7、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8、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拓展反馈】

  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9、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10、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指什么?

  11、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反思】

  第三课时

  【达标检测】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

  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

  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

  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雷真民

2、《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5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预习自测】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黑词。

  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标清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解难答疑】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反馈拓展】

  1.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

  ③才略:④大兄: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预习自测】

  一、本文有何教育意义?

  【合作探究】

  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解难答疑】

  一、“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反馈拓展】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粗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4、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_____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反思】

  雷真民

3、《邓稼先》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2、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

  1、预习提示:识记字词;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评析人物形象。

  2、文学常识: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3、走近作者: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4、给下列汉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鞠(  )瘁(  )勋(  )氢(  )聘(  )垠(  )萦(  )

  凛(  )铤(  )撑(  )懈怠()癌()症开拓()

  孕育()日曛()鲜()为人知 shǔ()名 diàn()基

  5、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晋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

  【合作探究】阅读文本: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文章第二部分详写了邓稼先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

  【解难答疑】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反馈拓展】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任人宰割()至死不懈()截然不同()孕育()

  2.文章第三部分中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用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赏析文章优美而饱含感情的文字,并作语言积累。

  2、了解邓稼先的事迹,体会他人品,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预习自测】

  1、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2、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合作探究】

  1、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2、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解难答疑】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

  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②“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

  【反馈拓展】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2、第五部分中引用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用

  300字左右的文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与联想,描绘邓稼先工作的环境。

  3、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仿照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写一段话礼赞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

  【2002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黄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两弹”元勋──邓稼先:

  【反思】

4、《社戏》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等。

  2、梳理情节,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

  【预习自测】

  一、字词梳理

  不dàn()zhào()归xǐng()

  chánchán()cuānduo()duó()步

  yùnzǎo()háng()辈fú()水

  乌桕()撮()楫()

  三、课文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1、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戏”,围绕看戏,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事?

  2、平桥村之所以是我的“乐土”,是因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解难答疑】

  阅读4——9段(看戏前的波折),找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并且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反馈拓展】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归省()行()家惮()絮()叨()

  怠()慢凫()水潺()撺()掇()

  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西瓜、南瓜、苹果、橘子都是营养丰富的水果。

  B.运动场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色旗帜。

  C.她不仅会琴棋书画,还会吹拉弹唱。

  D.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重点情节,理解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2、体会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预习自测】

  1、看戏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怎么解决的?本部分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

  【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一、阅读“夜航赴赵庄看戏途中”,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去看戏途中”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二、阅读“归航”部分,解决以下问题

  1、“我们”在看戏中的心情怎样?

  2、小说描写了“我们”偷豆、吃豆的经过,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三、阅读“六一公公”送豆情节,解决以下问题

  1、六一公公不仅不责怪我们偷豆,还在第二天为我“送豆”,这一部分什么作用?

  【解难答疑】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作用?

  【反馈拓展】

  1、“月夜行船”一节,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江南水乡的景物,请按要求找出相应句子归类。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主旨

  2、学会赏析人物,把握本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赏析本文的语言

  【自主预习】

  1、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一、主旨归纳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二、语言赏析: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解难答疑】

  那夜的戏其实并不好看,为什么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反馈拓展】

  1、给加线字注音。

  凫()水怠()慢家眷()

  皎()洁絮()叨蕴藻()

  撺掇()缥缈()旺相()

  潺潺()惹()眼

  2、你对课文了解吗?

  (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________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________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2)这篇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了________、看戏和________。

  【反思】

5、《口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朗读,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预习自测】

  一、知识链接

  林嗣环,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他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过渡诗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二、知识积累

  (一)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二)给划线的字注音:

  屏障()呓语()齁声()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

  (三)解释划线的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施八尺屏障()众妙毕备()会宾客大宴()

  众宾团坐()夫叱大儿声()宾客意少舒()

  虽人有百手()妇抚儿乳()奋袖出臂()

  但闻屏障()其夫呓语()

  (四)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俄而少顷一时未几)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儿醒,大啼。

  3、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齐发,众妙毕备。

  4、()夫齁声起,妇拍儿变渐拍渐止。

  5、()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合作探究】

  一、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解难答疑】

  1.全文是如何以“善”字统领全文的?

  2.文中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极其简单的道具,其用意是什么?

  3.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拓展反馈】

  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

  1、众妙毕备以为妙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客意少舒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坐寂然坐屏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手有百指指其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毕业典礼B.毕生精力C.丑态毕露

  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莫名其妙B.至理名言C.有名无实

  3.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4.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5.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7.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⑸第二自然段写品技表演的顺序是、、、

  ⑹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的句子是:

  ⑺真切地说明拍儿声由小到大的句子是:

  ⑻写宾客如亲临火灾现场的句子是: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自主预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会宾客大宴。释: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释: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释: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释: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释: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释:

  【合作探究】

  1.思考:

  (1)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2.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

  第二个场景:

  第三个场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解难答疑】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给画线字注音

  犬吠____几欲先走____

  2.释词

  间____奋____

  俄而____战战____

  3.理解填空

  文段中描写火烧之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众人灭火之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两类声音是同时发出的,从文中“____”一词可以看出。

  4.“无不变色离席”中的“离席”与“几欲先走”为什么不矛盾?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

  6.用“‖”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

  【拓展反馈】

  一、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二、给画线的字注音:

  1.屏障(  )2.呓语(  )3.齁声(  )

  4.曳屋许许声(  )(  )5.几欲先走(  )

  三、解释画线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施八尺屏障(  )

  3.众妙毕备(  )4.会宾客大宴( )

  5.众宾团坐()6.夫叱大儿声()

  7.宾客意少舒(  )8.虽人有百手( )

  9.妇抚儿乳()10.奋袖出臂()

  11.但闻屏障()12.其夫呓语()

  四、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1.众妙毕备以为妙绝2.宾客意少舒少壮不努力

  3.满坐寂然坐屏障中4.手有百指指其一端

  五、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六、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遥闻深巷中犬吠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6、《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自测】

  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给画线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

  【合作探究】

  (一)读一读原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反复朗读。要求读顺句子。

  (3)展示朗读

  (二)嚼一嚼字词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三)说一说译文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解难答疑】

  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

  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3、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反馈拓展】

  课内语段阅读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加线字词

  (1)逐日()(2)逐走()

  (3)入日()(4)、欲得饮()()

  2、翻译重点语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比喻。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感知共工形象

  【预习自测】

  (一)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4)学生齐读课文。

  (5)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二)说译文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合作探究】

  析句段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2)经过:

  (3)结果:

  (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解难答疑】

  讨论: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作想象

  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反馈拓展】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解释加线字词

  (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

  (3)地维绝()()(4)故日月星辰移焉()()

  (5)地不满东南()(6)故水潦尘埃归焉()()

  2、翻译重点语句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反思】

7、《竹影》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3、简单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预习自测】

  一、知识链接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二、字词积累

  1、给划线字注音

  参差___、___收藏___惬意___口头禅___

  徘徊___、___弥漫___姿态___水门汀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梢()___禅()___瓣()___燥()___

  稍()___惮()___辨()___躁()___

  俏()___殚()___辩()___噪()___

  消()___掸()___辫()___操()___

  3、解释词语

  惬意:

  徘徊:

  口头禅:

  三、说说你对下列比喻句的理解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2)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合作探究】

  1、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的?他们玩的有趣吗?请同学们找出来,动情地读一读,并说出你的体验。

  2、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解难答疑】

  1、课文《竹影》题目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试理解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何不同?

  3、如何理解竹影中父亲这一角色?

  【反馈拓展】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反思】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阅读理解: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最后一句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

  (3)写“竹影”为什么又写“画竹”,是否多余,为什么?

  (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反思】

8、《《世说新语》两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课题:《<世说新语>两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

  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1

  一、学习目标:1.了解刘义庆及《世说新语》2.积累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3.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重礼守信。4.学习一些刻画人物的手法,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期行》、《乘船》中包含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教法学法]

  运用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即认读、品读、创读进行教学。首先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再在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二.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前准备: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尊君在不()华歆()辄()避难()难之()王欲舍()携拯()()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②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③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⑤幸尚宽,何为不可?”⑥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⑦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⑧遂携拯如初。⑨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三)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著有《世说新语》,还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东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

  (四)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莫良于火;索道于世者,莫良于诚”,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则有关诚信的小故事《期行》。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2)歆辄难之()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4)太丘舍去()(5)既已纳其自托()

  3.翻译下面语句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翻译:

  ②尊君在不?翻译:

  ③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

  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翻译:

  ⑤幸尚宽,何为不可?翻译:

  ⑥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翻译:

  ⑦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翻译:

  ⑧遂携拯如初。翻译:

  ⑨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翻译:

  4.文学常识填空

  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时代)文学家。主要著有《》、《》,本文《期行》和《乘船》出自《》,它是时期“”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朝代)至(朝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三、疏通《期行》句篇

  1、学生同桌一人读一人翻译。2、教师检查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

  3、教师精讲,重点点拨(文化常识:谦称与敬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有:愚、鄙、敝,卑,窃,臣,仆(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不谷;(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4、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五、课文内容分析:

  1.为什么陈太丘和友人都认为是对方失约?2.怎样看待“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连七岁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从小要做一个重礼守信的人。

  4.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六、短剧:第二天,陈天丘和友人在路上相遇,他们都能说些什么呢?

  七、当堂训练:阅读《期行》,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引之()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

  八、小结: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难行。

  九、布置作业: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父到洛(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一节课绐同学们介绍了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大家还记得吗?(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交流学习方案(方案应有学习步骤的安排,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还可以有疑难问题的提出)。

  2、选定并修改完善学习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确定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4、“'宁可以急相弃邪?”是设问还是反问?

  5、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1、个别提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舍”意思一样吗?

  2、共答题(1)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

  3、《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动作描写,简直像几幅漫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吗?并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四、当堂训练:

  (一)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荀巨伯探友》完成后面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胡贼攻,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去()(2)贼既至()

  (3)遂班军而还()(4)一郡并获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六、布置作业(完成《学与测》)

  七、板书

9、《《论语》六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课题:《<论语>六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0

  学习目标: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了解孔子及《论语》;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3.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课前自学提要: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乎()不愠()罔()殆()默而识之()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检查预习

  (一)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为(wèi)不亦说乎(shuō)B.罔(wǎng)默而识之(shì)

  C.愠(yùn)敏而好学(hào)D.殆(dài)不亦乐乎(yuè)

  2.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是以/谓之“文”也。

  (二)填空:《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好:耻:

  下:厌:诲:倦: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从:

  (2)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3)下面短语或句了,翻译时要调整词序,试着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3.何有于我哉!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课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⑹默而识之(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二)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5分)

  (三)“而”的用法有:A表顺接,B表转接等,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7分)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

  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四)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① ,不亦说乎?② ,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⑤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4分)

  (五)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①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智慧是经验之母——达•芬奇

  ②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牛顿③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五、小结

  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识记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析。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打算。

  四、当堂训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2.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3.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5.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

  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五、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六、作业:延伸阅读训练

  (一)《论语》节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同意思是:2.诲女知之乎同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2.诲女知之乎?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把蜡烛点燃。②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③阳:这里指阳光。④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⑤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

  (三)《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鲁哀公:鲁国国君。③迁:转移。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译文:

  4.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浏览()署名()沉疴()

  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板书

10、《伤仲永》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梦隔蒲中学余国福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前准备:

  1、阅读以下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注音:

  隶()扳()谒()邑()矣()泯()

  称()卒()焉()耶()

  3、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说说课文大意。

  导入新课:

  一、检查课前准备

  二、听课文朗读,再齐读课文。

  三、明确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奇:(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

  3、明确重点词语词义:

  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

  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

  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泯然:

  ⑩受之于天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1)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

  (3)余闻之也久:(4)不能称前时之闻:(5)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2)于舅家见之:(3)贤于材人远矣:(4)受于人者不至: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

  四、合作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合作交流,在小组展示,小组再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教师小结。

  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3.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课后作业(20分钟)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环谒(   )不能称(   )世隶耕(   )  泯然(   )   或以钱币乞之(   )

  2.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父异焉(     )稍稍宾客其父(   )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

  邑人奇之(         )

  3.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4.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5.《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六、个性化备课:

  七、教学反思:

11、《伤仲永》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邑、扳、谒、称、泯、耶”等重点词意,及“伤,或以钱币乞之”“稍稍、宾客、利、卒”等词义

  2、朗读,背诵课文,

  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手法

  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

  1、目标1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过程

  一、导学

  1, 导入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2, 独学

  A.我能读,我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注音:日扳仲永()邑人()环谒()泯然()

  不能称前时之闻()众人耶()

  划节奏: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余闻之也久。

  B.我能解,我能够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词:伤仲永__仲永生五年__自为其名__稍稍宾客其父____

  父利其然也__不能称前时之闻__卒之为众人__邑人奇之__

  句: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我能悟,我能读出作者思想感情:

  ①仲永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②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③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D.我质疑:

  我还能提:

  我质疑的问题有:

  (二)互动

  3、群学:

  ①通过组内结对子,对质疑学部分。1、2对学,3、4与5、6对子,力求解决独学中的问题(5、6号必须完成AB)

  ②组内合作共同解决组内质疑

  4、展示

  ①对独学部分:对抗组互质疑对抗或疑难求助。

  ②

  (三)达标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代)人。

  2、用原文词句填写。

  仲永才能发展变化过程:

  (生五年)               ;(十二三矣)              ;(又七年)                ;

  3、准确说说字音、词义:

  (音)邑人奇之     日扳     泯然众人     环谒于邑人

  (词义)未尝识书具          收族为意

  指物作诗立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

  4、准确译句子: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或以钱币乞之

  5、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或∕以钱币乞之

  6、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

  精彩语段阅读+中考链接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其它三项用法以不同的一项是()

  A、父异焉B、邑人奇之C、稍稍宾客其父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下列各句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传一乡秀才观之

  C、或以钱币乞之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意思。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步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人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贤于材人远矣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3.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

  1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四)、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学习反思:

  教学反思:

12、《伤仲永》学案(五)(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重点)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难点)

  二、自学提纲

  1、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是朝代的,字,号他是个杰出的、

  、。主要作品收录在《》。

  2、唐宋八大家是那些?

  3、读课文、查注释,为下列字词注音、释义。

  伤仲永:世隶耕:未尝识书具: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或以钱币乞之: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余闻之也久:从先人还家: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复到舅家问焉:泯()然众人矣:

  泯然众人矣: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今夫不受之天: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4、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三、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走动巡视,指点指导)

  1、个人自主完成注音释词。

  2、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翻译。

  四、自学交流展示

  1、作者简介——黑板展示

  2、疏理字词——黑板展示

  3、翻译课文——黑板展示

  五、教师小结

  六、附注

  第2课时

  一、自学提纲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5、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6、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下列人群有什么启发?

  A、对家长:

  B、对教师:

  C、对学生:

  二、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走动巡视,指点指导)

  1、1-3个人自主完成。

  2、4-6小组合作完成。

  三、自学交流展示

  1、1-3——自由会答。

  2、4-6——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师小结

  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附注

  作业1、完成文后练习三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六、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概括性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人七年级(下)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安塞腰鼓》《真正的英雄》《斑羚飞渡》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最新中学教案 《伤仲永》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竹影》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后一课》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斑羚飞渡》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版七上二单元导学案一等奖:山中避雨 《变形记》教案一等奖 《鸿门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上册) 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上册)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七年级下册一、二单元复习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阅读复习中考复习(九年级上册)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活动设计 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