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包(包括课件教案一等奖导学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包(包括课件教案一等奖导学案一等奖)

时间:2022-12-12 12:42:27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包(包括课件教案一等奖导学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包(包括课件教案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品析语言,挖掘阿长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对阿长深切的怀念和感激,以及对她所代表的一类小人物的同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感受作品的意蕴

  一、设为导读:

  齐读课题,说说阿长是谁?在《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狗猫鼠》中都有提到阿长,可见阿长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再来了解一本书《山海经》,有没有同学读过这本书?《山海经》,地理著作,共18卷。是一部涵盖了上古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等诸多内容的古籍,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书里画着没有头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刑天,九头的蛇,像袋子一样的帝江,三脚的鸟,还保存着不少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不仅孩子喜爱看,成年人也视为典籍。

  那么一位保姆与这本古籍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导学案交流,两人互检。学生齐读,字正腔圆。

  三、品读——初印象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回忆自己童年和少年生活的散文集,本文也出自这本书,在鲁迅记忆中的保姆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你从文章具体的语句中读到一个怎样的阿长?

  我们读到了这样一个阿长:粗俗可笑,迷信好事,热心善良。

  老师也找了几个句子,大家来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相同点是为突出阿长的性格特点,不同点是描写人物的手法不同。

  四、探读——新印象17`

  那么,你觉得儿时鲁迅喜欢阿长这样一个保姆吗?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

  成年后鲁迅回忆阿长,再看阿长,和小时候的感情是不是相同的呢?

  小时候认识人和事物的理解很低,阿长的很多行为儿时“我”并不能读懂,也很不理解。回忆阿长时,用成年人的眼光看阿长,我们会有新的发现。

  节选自《鲁迅生平史料汇编》(材料)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联系她的身份和经历,根据文章的内容找出依据,并思考造成她性格的原因,小组交流。

  明确:身份低下命运不幸期待美好纯朴仁厚

  阿长粗俗好事背后的辛酸与不幸,儿时鲁迅有没有读懂呢?等到小鲁迅成年,四十五岁的他回忆阿长的时候,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五、延读——小人物

  古文说,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材料)

  还有上高中后会学习到的祥林嫂,他们都是鲁迅笔下小人物,无名卑微。而鲁迅为什么要写阿长这样的小人物呢?你能揣摩作者的感情吗?

  明确:抒写对于小人物的同情,赞扬真善美!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两人互检)

  1.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_____。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本文选自散文集《_________》,以前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_》也是出自这部作品。

  2.给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絮(  )说huáng()急烦suǒ()

  骇( )破掳(  )去灸( )疮( )疤

  jié()问渴mù()粗拙()震悚()

  霹lì()书斋( )孤shuāng()淡薄()

  3.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2)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3)“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 )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2、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说说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问题探究

  1、儿时“我”和成年“我”对阿长的感情是一致的吗?请结合课文内容,略加分析。

  2、作者为什么要写阿长这个人?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2、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学案(分教案、学案,有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

  关于夸父:

  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检测】

  一、积累·运用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阅读·感悟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三、表达·交流(1—2题)

  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25.《公共怒触不周山》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作者),体裁是()

  2.查一查,写一写。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

  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绝:断。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 焉:兼词,“于之”。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文章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4.评一评,议一议。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共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主题思想:

  【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为下面的字注音

  颛顼()()水潦()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

  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翻译重点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阅读·感悟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入则羞对其家室(2)其所以不得之故(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表达·交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25.短文两篇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

  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1、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25.《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1.水潦(lǎo)颛顼(zhuānxū)

  2.从前撞绳子断焉:兼词,“于之”。足、充盈水潦:泛指江湖流。

  归:流向、汇聚。

  3.(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1)在家中(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2.A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三、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3、《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目标达成:

  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给下列字注音

  骇() 掳() 悚() 絮说() 惶急() 疮疤() 诘问() 霹雳() 辟头() 画舫()

  2、鲁迅,原名(),()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3、本文选自()。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集。全书()篇文章,外加一篇(),一篇()。是鲁迅回忆()()()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创境激趣】

  播放介绍鲁迅先生的视频

  【自学导航】

  1、本文主要刻画了哪个人物?

  2、围绕着这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哪些详写?为什么详写?

  【合作探究】

  1、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2、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3、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读鲁迅诗文,了解诗歌意思。

  《自题小像》《自嘲》

  灵台无计逃神矢,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风雨如磐暗故园;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寄意寒星荃不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以我血荐轩辕。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强化训练】

  1、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2、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归纳总结】

  作者通过对儿时住的回忆事,追忆了自己的保姆,刻画了许多麻烦的礼节,却能够做别人不肯做和不能做的事情这一形象,她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是她质朴、善良、热心、表现了童年鲁迅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主要事件:

  “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麻烦多事

  “长毛”的往事——纯朴无知

  购买《山海经》——热情助

  【教学反思】

4、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包(包括课件教案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品析语言,挖掘阿长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对阿长深切的怀念和感激,以及对她所代表的一类小人物的同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感受作品的意蕴

  一、设为导读:

  齐读课题,说说阿长是谁?在《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狗猫鼠》中都有提到阿长,可见阿长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再来了解一本书《山海经》,有没有同学读过这本书?《山海经》,地理著作,共18卷。是一部涵盖了上古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等诸多内容的古籍,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书里画着没有头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刑天,九头的蛇,像袋子一样的帝江,三脚的鸟,还保存着不少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不仅孩子喜爱看,成年人也视为典籍。

  那么一位保姆与这本古籍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导学案交流,两人互检。学生齐读,字正腔圆。

  三、品读——初印象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回忆自己童年和少年生活的散文集,本文也出自这本书,在鲁迅记忆中的保姆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你从文章具体的语句中读到一个怎样的阿长?

  我们读到了这样一个阿长:粗俗可笑,迷信好事,热心善良。

  老师也找了几个句子,大家来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相同点是为突出阿长的性格特点,不同点是描写人物的手法不同。

  四、探读——新印象17`

  那么,你觉得儿时鲁迅喜欢阿长这样一个保姆吗?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

  成年后鲁迅回忆阿长,再看阿长,和小时候的感情是不是相同的呢?

  小时候认识人和事物的理解很低,阿长的很多行为儿时“我”并不能读懂,也很不理解。回忆阿长时,用成年人的眼光看阿长,我们会有新的发现。

  节选自《鲁迅生平史料汇编》(材料)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联系她的身份和经历,根据文章的内容找出依据,并思考造成她性格的原因,小组交流。

  明确:身份低下命运不幸期待美好纯朴仁厚

  阿长粗俗好事背后的辛酸与不幸,儿时鲁迅有没有读懂呢?等到小鲁迅成年,四十五岁的他回忆阿长的时候,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五、延读——小人物

  古文说,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材料)

  还有上高中后会学习到的祥林嫂,他们都是鲁迅笔下小人物,无名卑微。而鲁迅为什么要写阿长这样的小人物呢?你能揣摩作者的感情吗?

  明确:抒写对于小人物的同情,赞扬真善美!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两人互检)

  1.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_____。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本文选自散文集《_________》,以前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_》也是出自这部作品。

  2.给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絮(  )说huáng()急烦suǒ()

  骇( )破掳(  )去灸( )疮( )疤

  jié()问渴mù()粗拙()震悚()

  霹lì()书斋( )孤shuāng()淡薄()

  3.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2)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3)“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 )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2、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说说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问题探究

  1、儿时“我”和成年“我”对阿长的感情是一致的吗?请结合课文内容,略加分析。

  2、作者为什么要写阿长这个人?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5、《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体会先抑后扬的手法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师复备及学生学习笔记

  重难点:目标1.2

  教学法:自主学习,讨论,讲练结合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朗读19~29段。思考: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3、文章最后两段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4、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二.当堂检测

  1阅读课文“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至“最为心爱的宝书”,回答(1)~(4)题。

  (1)当阿长问《山海经》时,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2)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说说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__________。

  (4)文段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四.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习题》课内阅读第1—4题。

6、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情境创设:

  长妈妈,是鲁迅文章里经常提到的女性,她是幼年鲁迅的保姆,善良、勤劳而又唠叨、粗俗。她讲的美女蛇故事,惊险而又令人心有余悸;他讲的洪秀全故事,夸张而又让人忍俊不禁。难能可贵的是阿长利用自己回乡探亲的机会,给我买来一本绘图的《山海经》。要知道我对这本书多么渴求啊,想方设法都得不到它,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因为远房的叔祖给我讲过书中的内容: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角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全文分成六个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重点)

  2、默读前四部分,探究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难点)

  3、默读后两部分,探究问题:课文两次写阿长具有“伟大的神力”我对她产生“特别(新的)的敬意”含义有什么不同?

  4、通读全文,本文怎样用“欲扬先抑”手法描写阿长的。(难点)

  知识链接:

  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号称天京(今南京),定都于此。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洪秀全之子兼继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虏。1872年,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囯旗号作战的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因清朝推行薙(tì)发易服,太平天囯均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故太平军一众均被称作“长毛”。

  第一课时

  一、自读导航

  1.通读全文,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

  2.“长毛”的故事与历史书上的太平天国有什么不同?

  3.文章开头为什么花量自然段不厌其烦介绍阿长的姓名?

  4.文章写了哪些阿长的粗俗之处?为什么这样写?

  二、课堂探究

  小组讨论,把下列关于文章思路的提纲补充完整。

  1.名字的来历(1——2自然段)

  2.()

  3.()

  4.讲长毛故事(13——18自然段)

  5.()

  6.()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灸疮疤:

  《山海经》:

  执干戚:

  刑天:

  骇人听闻:

  2.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位保姆?

  二、自学导航

  细读课文19——28自然段,探究下列问题:

  1.想象中《山海经》画面与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有什么不同?阅读43页“语文趣谈”,理解“刑天”这一神话英雄。

  2.第20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26自然段和第17自然段都写到“新的敬意”、“伟大的神力”

  两处意思一样吗?

  三、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文本细读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这段文字表现出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4.请用四字短语写出划线词语所表达的我的心理活动。

  震悚—

  赶紧—

  略略—

  果然—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新的敬意”指,

  “伟大的神力”指。

  四、语言运用

  用下列词语写一段话。

  愁眉苦脸眉开眼笑手舞足蹈

  喜出望外忐忑不安无精打采

  第三课时

  一、温故知新

  看拼音写词语。

  Xùshuōfújúhàiréntīngwénlŭzŏujiŭchuāngbā

  ()()()()()

  Zhènsŏngzhìgānqījiéwènhăoyíxínggūshūang

  ()()()()()

  二、自学导航

  1.回读全文,抓关键词语梳理本文的情感线索。

  2.刻画阿长这一人物,本文用了欲扬先抑和铺垫蓄势写法,试根据全文各部分内容作具体说明。

  答题指导

  1.本文的情感线索:

  憎恶——()——非常麻烦——()——()——永安她的魂灵

  2.蓄势铺垫写法:

  课文19自然段写远房的叔祖喜欢养花,又爱收藏插图的书籍。但他老婆很厉害,莫名其妙的骂人“死尸”。叔祖向我介绍了《山海经》中奇怪的图画却又说书不知道放哪儿了,勾起了我极大的渴望。20自然段接着将插图《山海经》难以得到的三个原因一一说来。首先是不能逼叔祖去找,因为他辈分大且关系疏远,他老婆待人蛮横;其次,问别人谁也不肯真实地告诉;第三虽有压岁钱苦于无处去买。

  至此,我对插图《山海经》的渴求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了,即使阿长主动问我也懒得搭理,因为她并非学者。文章写到这里,为下文写阿长买来《山海经》做了足够的铺垫,为阿长出人意料之举做了情感的蓄势,当这样一个遭人歧视的下层女佣真真切切实现了我的愿望,我的心灵被强烈的震撼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请大家也组织语言说说本文如何欲扬先抑。

  三、拓展延伸

  阅读贾平凹的《丑石》,说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zān)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不太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的

7、《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3、学习感受生活,学会默读他人。

  学习课时:两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题解:“阿长”是人名,鲁迅家的一个女工,“《山海经》”是书名。文章即通过写阿长和《山海经》的关系来体现阿长的性格特点。

  三、了解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2、我们学过的鲁迅文章有哪些?

  3、《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

  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

  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

  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

  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

  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

  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

  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

  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4、《山海经》是部什么书?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

  四、基础过关

  给下列的字注音并解词

  惊骇()掳()掠

  震悚()惶()急

  诘()问霹雳()

  疮()疤惧惮()

  粗拙()

  五、问题导读

  1、文中写了阿长的几件事?

  2、哪几件事详写?

  3、我对长妈妈感情有何变化?(可在文章找相应词语)

  4、本文的写作线索是

  理解链接:精读并按以下句式说一句话:

  读文章片断,我认识到长妈妈是个的劳动妇女。

  5、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6、本文主要运用了的写作方法是

  六、阅读理解

  仔细阅读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边的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七、小结:

  本文记叙了,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运用的写法,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

  八、试试你的想像力

  假设阿长还活着,她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像,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与鲁迅对话。

  九、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

  2、完成《南方新课堂》上第6课的练习。

8、《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初步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学习过程:

  一、自学引导: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湓浦(pén)贾人(gǔ)荻花(dí)霓裳(nícháng)

  钿头(diàn)银篦(bì)浔阳(xún)慢捻(niǎn)

  虾蟆陵(hámá)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红绡(xiāo)

  二、交流合作

  1.疏通小序:

  明年——(第二年)快弹——(畅快地弹奏)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感斯人言——(被感动)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歌以赠之——(作歌来赠送给她)

  2.把序文与诗中对应的诗句找出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照应第(一)段,内容(月夜闻琵琶)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照应第(二,三)段,内容(邀女弹琵琶,倡女诉身世)

  “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照应第(四)段,内容(自述迁谪意)

  3.说说这个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听配乐朗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

  5.自由散读,找出全文最富有感情最能体现主旨的句子。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引出下问。)

  6.思考:“沦落”是什么意思?文中“沦落”的人有哪些?

  (明确:沦落,沉沦流落,遭遇坎坷,“沦落”人指琵琶女和白居易。)

  三、巩固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②年长色衰(姿色)③使快弹数曲(畅快)

  ④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⑤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⑥弦弦掩抑声声思(愁思)⑦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⑧秋月春风等闲度(随便地,轻易地)

  2.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B.白居易是中唐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白居易诗歌的双璧是《琵琶行》和《卖炭翁》。

  D.放在文章开头的叫序,放在结尾的叫跋。

  3.理解性默写: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

  (2)《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教案(二)

  学习目标:

  1.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深入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学习过程:

  一、自学引导:

  1.背诵1-2节

  2.全文的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交流合作

  1.本文共写了几次琵琶弹奏?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和语段。

  明确:第一、二、五诗节。

  2.三次琵琶弹奏各有什么样的听众反应?(找出原文语句。)

  明确:①主人忘归客不发。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③满座重闻皆掩泣。

  小结:一闻琵琶客船滞留,二闻琵琶让人沉浸在音乐的美妙意境中沉醉难返,如果说前两次是被美妙的音乐打动的话,那第三次就是被音乐传达的情感打动以致情难自禁了。

  3.品读第二节中音乐描写的精彩片段,根据音乐的起伏变化划分乐段并用四字词语概括每个乐段的特点。(自由诵读,感受音乐变化;师生齐读,师大声,生边读边思;师生齐读,读出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和音速的疾缓)

  明确:前奏曲,低沉抑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强烈的生活反差勾起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欢乐曲,清脆圆润,流畅婉转——年轻时代色艺双绝名噪京华,醉酒欢歌是她生活的全部,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欢乐曲唱出她火红的青春年代;

  沉思曲,冷涩凝绝——生活变故,由人妒人捧至门庭冷落直至如今独守空船,怎么会这样呢?心情越来越沉痛;

  悲愤曲,高亢激越——沉思过后的顿悟,都是这个社会重色轻才重利寡情啊,于是不平愤懑化为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

  4.本文用了哪些手法把音乐写得形象可感、出神入化?

  明确:(1)运用精彩的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描写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3)侧面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叠词和连绵词,直接模拟声音:嘈嘈切切

  5.诗人多次写到自己被琵琶女的弹奏深深感染,请找出来。并体会作者到底从琵琶女的弹奏中感悟到了什么。

  一闻琵琶:“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加重离情

  二闻琵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加重悲情

  三闻琵琶:“凄凄不似向前声,……江洲司马青衫湿”加重谪情

  6.研读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商妇怨

  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谪官恨

  7.“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共传知音的传说;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畔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见证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8.主题归纳: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9.读《琵琶行》有感: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三、巩固检测

  1.一词多义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命 遂命酒(叫,吩咐,命令,动词)

  命曰《琵琶行》(取名,动词)

  为 因为长句(写,作,动词)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如听音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2.古今异义

  因为 古义:因此作     今义:表原因,连词

  向前  古义:刚才     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 古义:年龄大  今义:兄弟排序第一

  颜色古义:神态、脸色、姿容今义:色彩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之后的第二年

  3.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充当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用作动词:摆酒席)

  商人重利轻离别(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4.下列句中的“寻”字,与“寻声暗问弹者谁”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闻之,欣然前往,未果,寻病终

  B.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C.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

  D.三年将寻师焉

  四、理解性默写。

  1.《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________,_______”的心声。(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6届期中考试)

  2.《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9、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方法。

  ▲学习重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作者:鲁迅-----

  作品:

  三、、我会学,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ōng()急②粗拙()③烦suǒ()④惧惮()

  ⑤震sǒng()⑥诘()问⑦jí()贯⑧pī雳()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

  面如土色:

  ②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震悚:

  3.释题:结合课文内容,谁来说说阿长与<山海经>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阿长买<山海经>。

  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

  还写了阿长的其他许多事情。

  四、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

  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五、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2、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3.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都围绕着中心人物——阿长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阿长是不是她的真名?

  4.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由此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5.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6.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7、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些事情?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六、体验拓展,有效训练。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事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七、课后拓展延伸。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复习,梳理知识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朗读19~29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

  结果:

  (二)合作探究,判断归纳。

  1、为什么作者说“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

  2、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4、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5、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6、“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7、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找出)

  (三)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1、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2、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四)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三、交流心得,课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2、课外延伸:

  ①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②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③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10、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2、长是准确把握阿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3、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重点:

  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预习形成:

  一、引入:有谁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记得这故事是谁讲的吗?我们今天来学习鲁迅先生专门写她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遍生字生词。

  二、检查预习:

  (一)注音:

  掳()去震悚()惶()急疮()疤()

  诘()问惧惮()粗拙()疏()懒骇()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A名字B说出C名誉D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

  3、(疏)懒()

  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

  4、烦琐之(至)()

  A极B以至C到D至于

  三、自主学习,请大家将课文仔细地阅读一遍,解决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2、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五、检测反馈:

  1.指出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

  (1)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抛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2)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把握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3)“哪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吗?我们也要被掳去。”

  2.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的?在该句后打“√”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

  (3)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母亲去了。( )

  (4)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

  五、课外延伸:

  在你童年的记忆中,有没有接触过类似课文中所说的作者幼年吃福橘的“规矩”?如果有,请简要概括“规矩”的容,写出你当时的感受,谈谈你现在对他的看法。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第二课时

  设计人:郝希凤2009、10、23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预习目标】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并注音。

  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辟头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拎出线索】

  1、问: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并总结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过程。

  一.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发言。(不少于2处)

  二.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三、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

  阅读文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最为心爱的宝书”回答下列问题。

  1.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

  2.“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人不肯做”中“别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山海经》,体现她对“我”的________,而“我”认为“________”,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对阿长的________,这些都为下文________设下了伏笔和悬念。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该句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它表明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

  2、这四本书,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五、课外拓展:名著导读。书目:《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

  (1)请从上述书目中选择一部你熟悉的作品,对其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进行简要评析。

  作品:《》人物:

  人物性格:相关故事:

  (2)谈谈你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以及该读物带给你的收获。

  六、作业、

  在你的童年中,有没有想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同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11、《《论语》六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课题:《<论语>六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0

  学习目标: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了解孔子及《论语》;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3.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课前自学提要: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乎()不愠()罔()殆()默而识之()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检查预习

  (一)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为(wèi)不亦说乎(shuō)B.罔(wǎng)默而识之(shì)

  C.愠(yùn)敏而好学(hào)D.殆(dài)不亦乐乎(yuè)

  2.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是以/谓之“文”也。

  (二)填空:《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好:耻:

  下:厌:诲:倦: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从:

  (2)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3)下面短语或句了,翻译时要调整词序,试着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3.何有于我哉!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课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⑹默而识之(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二)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5分)

  (三)“而”的用法有:A表顺接,B表转接等,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7分)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

  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四)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① ,不亦说乎?② ,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⑤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4分)

  (五)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①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智慧是经验之母——达•芬奇

  ②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牛顿③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五、小结

  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识记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析。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打算。

  四、当堂训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2.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3.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5.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

  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五、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六、作业:延伸阅读训练

  (一)《论语》节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同意思是:2.诲女知之乎同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2.诲女知之乎?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把蜡烛点燃。②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③阳:这里指阳光。④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⑤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

  (三)《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鲁哀公:鲁国国君。③迁:转移。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译文:

  4.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浏览()署名()沉疴()

  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板书

1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生姓名:()学习小组:()学案完成情况:()

  学习目标:(1)阅读目标:熟读并背诵经典语句

  (2)知识目标:实词“见”“是”的一词多义,虚词“之”的用法

  (3)能力目标:领会孔子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知识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从55岁到68岁周游列国,在长达十四年的奔波中,到处宣传和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始终没有得到参政的机会。

  孔子对一生经历的总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导学过程:

  (一) 阅读须注意的字音:

  (1)仪封人请见()(2)木铎()(3)长沮()桀溺()(4)舆者()

  (5)耰而不辍()()荷蓧丈人()()杀鸡为黍而食之()

  (二)初读思考:

  (1)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所遇到的人对孔子有哪两种看法?试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面对众人对自己的评价,孔子的态度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整理答案。

  总结:十四年的艰苦跋涉,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面对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这些隐于山林的小隐们的嘲讽和规劝,孔子没有随波逐流,他选择了勇敢担当,为有道的社会,为祥和而安宁的社会而奋斗。

  (三)再读整理知识。

  一词多义:见(1)仪封人请见()是(1)是鲁孔丘与?()

  (2)吾未尝不得见也()(2)是知津矣()。

  (3)君既若见录()(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虚词“之”的用法:

  (1)君子之至于斯也()(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2)天下之无道也久也()(4)孔子下,欲与之言()

  (四)研读探究文言文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2)而谁以易之()

  (3)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4)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五)经典语句回顾:

  (1)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

  (2)往者不可谏,----------------。陶潜变“之”为:悟已往之不谏,--------------------------。

  (3)丈人曰“-------------------------,---------------------,孰为夫子?”

  (4)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六)拓展延伸——片段作文:

  根据文中“接舆歌而过孔子……”一段,设想如果接舆不躲避,孔子又会说些什麽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段孔子的话。

  ------------------------------------------------------------------------------------------------------------------------------------------------------------------------------------------------------------------------------------------------------------------------------------------------------------------------------------------------------------------------------------------------------------------------------------------------------------------------------------------------------------------------------------------------------------------------------------------------------------------------------------------------------------------------------------------------------------------------------------------------------------------------------------------------------------------------------------------------------------------------------------------------------------------------------------------------------------------------------

  (六)写作素材积累:(勇于担当责任)

  那年,他还是一个9岁多的孩子。那天,他的父亲带回一把斧头。这是一把非常精致的斧头,父亲将其放到地上后,就外出办事去了。

  望着那把漂亮好看、闪闪发光的斧头,孩子突然心生奇想:“他锋利吗?我要试一试!”想到此,他拿起斧头,蹦蹦跳跳的跑到自家的樱桃园。望着那一棵棵挂满鲜艳雨滴的红果果,他选了一棵最细的,使出全身力气,用力挥起了斧子,只听咔嚓一声,那棵细细的小树拦腰倒了下去。霎时,孩子意识到自己闯了祸,赶快跑回家中,把斧子放回了原处。

  傍晚,父亲回到家里,一眼便看到那棵被砍倒的樱桃树。因为那是他最喜爱的一棵优良品种树。为了这颗优良品种,他可没少费力气。瞬间,父亲怒火中烧:“这是谁干的?”面对怒发冲冠的父亲,孩子怯生生地走到父亲身边道:“爸爸,是我。”

  “是你?”父亲大惑不解。待孩子慢慢细说后,他不仅没有责孩子。而是把其搂在怀里道:“我为你的诚实高兴,因为这是比100棵樱桃树还要宝贵的东西。”

  这孩子名叫乔治华盛顿。他后来成了北美起义部队的总司令。在他的领导下,打败了英国殖民者,实现了美国的独立,华盛顿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现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女娲造人》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观潮》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包(包括课件教案一等奖导学案一等奖) 《龟虽寿》教学设计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一次探索、发现之旅(教学设计) 巧联妙对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高中语文第三册要求背诵的课文 奇妙的人体导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高一上册)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等奖) 《包身工》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月迹》教案一等奖+练习及答案一等奖(苏教级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案一等奖(共三个课时)

相关信息 阿长与山海经(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350字读后感 山海经阅读感悟范文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包(包括课件教案一等奖导学案一等奖) 阿长与《山海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