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说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作者笔下的鲁迅先生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支持革命进程等,所有这些是需要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实际上,鲁迅先生是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介绍本篇作者——萧红。
1、谈谈你熟悉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请同学课前收集萧红的生平事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1、找准话题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课堂。越是反差大的东西,越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2、介绍萧红的生平事迹,有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
体会情感
1、提问: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
2、思考,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思考,交流。1、有以下生活场景:(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品评衣着;(4)、待人饮食;(5)、调侃玩笑;(6)、感染快乐;(7)、接待商人;(8)、回复来信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这篇怀人散文内容设计多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这表明:这是一篇情绪化的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1、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使学生从吃、穿、住、行多侧面了解鲁迅,感受鲁迅的平易近人。
2、因为萧红这篇文章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鲁迅先生才更显得真实而有个性。所以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受。
深入文本
体悟有血有肉、平凡中见伟大的真鲁迅。
提问: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但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鲁迅的平凡可亲,也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请同学讨论有关句子的含义。
1、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2、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3、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4、鲁迅先生很有意思的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
5、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讨论、交流。1、鲁迅不太注意人的穿着,但并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而这一句简单的语句,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情练达。
2、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3、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4、鲁迅戏称冯雪峰先生是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显得诙谐幽默,自然和谐,对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文中进一步体现。
5、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的鲁迅先生睿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等个性品质。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更显伟大。
对比研究
感受通过描写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而表现的鲁迅更为真实伟大。
提问:阅读唐弢的《琐忆》,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哪篇文章里的鲁迅,你感到更真实?为什么?
讨论,交流。同:都是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性格;对青年的提携关爱之情;以及对革命的支持。
异:相对《回忆鲁迅先生》而言,《琐忆》采撷的生活场景比较单调,而《回忆鲁迅先生》却从“吃、住,待人接物”等各方面描写鲁迅先生,显得比较充实。而且《回忆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尤其具体生动,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鲁迅先生。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到萧红通过采撷生活细节而描写的鲁迅更可亲可敬,更具有生活的气息。因此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揭示主旨
1、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而不是其他篇目?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个性特点?
2、请学生朗读本文中比较精彩的生活细节。
探讨,交流,朗读。因为这篇文章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幽默、睿智、热情、宽容等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人物刻画充满人性,使鲁迅的形象栩栩如生。
通过朗读,更使学生体会,感悟鲁迅先生独特的魅力和个性特征。
布置作业
1、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上网浏览,增进对鲁迅的了解。
完成作业。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通过网络开拓视野、增加累积。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直接和唐弢的《琐忆》进行对比,品味作者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练习举隅
1、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人物性格个性,请选择一处进行作简单评析。
2、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全文,说说读后的感受。
3、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先生真君子》为题,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2、《短文两篇》——《我为何而生》《〈鲁迅诗稿>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教学目标:
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激发他们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教学设想:
第一篇文凝练典雅,是序文中的精品,努力让学生熟读成诵。骈偶句式运用巧妙,应让学生充分感知,并适当训练。第二篇文可以引发学生冷静而深入的思考,是促进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完善的好材料,可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抒发真实感情。两篇文的过渡衔接办法是,设置一副对联,在对偶句训练中蕴涵了“为何而生”的话题。
教学思想:
语文课应体现“知、情、理、趣”“听、说、读、写”八个字。
教学手段:
powerpoin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范读课文。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对偶句。
二、围绕对偶句背诵文章。幻灯显示各段中的对偶句。易读错的字音应强调。
鲁迅诗歌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
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
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
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鲁迅书法
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
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远逾宋唐,直攀魏晋
诗如其人,书如其人
苟常手抚简篇,有如面聆謦欬春温秋肃,默化潜移
身心获益靡涯,文笔增华有望
应该注意的字音有:横héng眉爱憎zēng熔冶yě默化潜qían移靡mí涯
应该注意的字义有:后人宝之。宝,以……为宝三、读背鲁迅诗歌《自题小像》。
思考:鲁迅为何而生?
祖国、人民、民族
补充:鲁迅逝世,人民群众在鲁迅的灵柩上盖一面大旗,上有“民族魂”三个大字。
四、为鲁迅先生写一副对联。给出上联,请对出下联。只要是对偶即可。不要求平仄。上联是:(先生)一生忧国,披肝沥胆,似蜡烛垂泪,烛尽泪干。下联是:(先生)全心为民,呕心沥血,如春蚕吐丝,身逝丝尽。
五、阅读讨论“罗素为何而生”。
六、思考“我为何而生”,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写一段话,写出真实的心声。然后交流。
教师也应参与,展示真实的心灵空间。交流后,把自己的心声写成完整的文章,由班长结集,在班内交流。
作者邮箱:fengjiezhai@163.com
3、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重点)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重点)
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1:(激发兴趣)
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的确,一旦提及鲁迅之文我们总会找到“匕首投枪”这个词,而谈及鲁迅其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便会立即涌上心头。然每一个人都是无法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的,更何况丰富之如鲁迅,伟人之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伟人正因平凡而更显非凡,一起走近萧红笔下真实的鲁迅。
设计2:(文学角度)
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思?
学生自由说。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
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写的,人们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质的写照。第一句是从他对待敌人的斗争精神来说的,横眉冷对,决不妥协,是一副勇猛的斗士的形象;第二句是从他爱护进步青年方面来说的,表现出一个慈祥智慧的长者的风范。
以前,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不是他的全部。在鲁迅显示活着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感受鲁迅。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1.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2.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学生思考、讨论并概括。教师提供参考:
按自然空行,共有十八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态;3.穿衣裳的评论(详写);4.不游公园;5.看电影的路上;6.纸烟;7.休息;8.工作时间(详写);9.踢鬼、谈鬼(详写);10.吃鱼丸(详写);11.病中(详写);12.海婴的夸耀;13.明朝会(详写);14.病好起来了(详写);15.木刻画;16.“若没有我呢”;17.病“好”了;18.他“休息”了。
目标导学二:分析形象,把握性格
1.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这十八件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观爽朗、平易近人;
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穿衣裳的评论(详写):突出“全智者”,表现鲁迅先生独到的审美观;
不游公园:暗示鲁迅先生工作的繁忙;
看电影的路上: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纸烟:突出“贵”“贱”的分类,表现鲁迅对来客的尊敬和对自己的“吝啬”;
休息:突出“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工作时间(详写):写一天的时间安排,突出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表现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情怀;
踢鬼、谈鬼(详写):突出诙谐有趣,表现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和大胆,以及他的智慧;
吃鱼丸(详写):突出“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表现鲁迅先生做事认真,深入实际的严谨品质;
病中(详写):突出鲁迅病情的严重,表现他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海婴的夸耀:突出“夸耀”,用尚不懂事的孩子的细节反衬鲁迅病情之严重;
明朝会(详写):突出“明朝会”,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病好起来了(详写):写鲁迅的病“好了一点”“又好些”,突出鲁迅的朗朗的笑声,表现鲁迅的乐观精神;
木刻画:写病中鲁迅的一幅木刻画,暗示鲁迅顽强的生命毅力(此处可在后面让学生讨论);
“若没有我呢”:写鲁迅的希望,希望青年一代可以独立地走正确的道路;
病“好”了:突出“觉得做事要多做”、“以为”“准备”,表现鲁迅的工作的执着和热爱;
他“休息”了: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
2.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学情分析: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本文不是一般的记叙文,各个部分的叙写是以作者不可遏止的情绪来串联的,所以学生可能无法把握。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进行归类。)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供参考:
神情姿态:“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穿衣裳的评论”,自然朴素、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纸烟”“休息”,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工作习惯:“工作时间”,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休闲娱乐:“不游公园”“看电影的路上”“踢鬼、谈鬼”,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日常琐事:“吃鱼丸”“若没有我呢”“木刻画”,待人接物、爱护青年。
对待疾病:“病好起来了”“病‘好’了”,乐观精神。
可以说,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目标导学三:抓住细节,品味效果
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①鲁迅的笑声。
本文中有多处,例如文章开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②鲁迅的坚毅。
注意两个细节。一是“明朝会”中,应答海婴,之后就不停的咳嗽。一是在病中,却还同“我”开玩笑,而且“笑声是朗朗的”。
③鲁迅的幽默。
鲁迅的幽默是饱含智慧和哲理的。例如在“说鬼”中,“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
④鲁迅的慈爱。
主要体现在鲁迅对海婴的日常小事上。
⑤鲁迅的严谨。
在“吃鱼丸”一事上,可以看出他的严谨。用许广平先生的话说是,“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目标导学四:把握写法,感悟妙处
(一)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有以下几个好处:
1.更真实。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写到海婴的“明朝会”,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二)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
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大人的内心的担忧形成对比。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鲁迅病危时,她“很镇静,没有紊乱的神色”,虽然也曾“当着人哭过一次”,但“该做什么,人是做什么”,她的坚强,有力地衬托出鲁迅的坚强。
目标导学五:深入探讨,回味悟旨
1.深入探讨鲁迅:
伟人→凡人→真人
2.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教学提示】
读完全文,学生是可以对鲁迅先生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的。要引导学生概括性地进行表达
【学法指导】
如何确立小标题:首先,要明白编列小标题的基本要求:贴切、简练。即列出的小标题必须是一段文章主要意思的概括,同时它只能用一个短句或一个词组,甚至一个词来表达。其次,要反复、细致地熟读、朗读、读懂文章,正确划分好段落,这是列好小标题的基础。另外,要掌握给文章列小标题的方法。列小标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2、抓住每部分的中心句概括小标题;3、抓住每部分中一个抢眼的镜头拟小标题;4、抓住每部分中最重要的一个情节拟小标题。
【教学提示】
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采用摘读法,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概括人物的品质和特性。
【学法指导】
散文线索的作用:1.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境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
2.可分为以下几类:以人物为线索;以事情为线索;以物品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
【学法指导】
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学法指导】
以小见大的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教学提示】
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入本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侧面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对学生来说,难度增加了一些,但因为有第一个问题的铺垫和比较,这个问题也可以比较顺利的解决。
【学法指导】
侧面描写的作用:
侧面描写,是指从侧面烘托任务对象,常常能起到正面描写到不到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的琐事——可亲可敬正面描写以小见大
侧面描写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课堂教学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梳理内容。
2.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征。
3.重视个性化阅读,兼顾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
4.能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方面来深入文本,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不足之处:
1.根据课文内容揣摩语句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这一方面需加强。
2.通过名家名作学习来引导自己的写作还需老师分层引导,否则难以真正把握。
4、七下《最后一课》阿长与《山海经》《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最后一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文意,理清脉络并积累字词。2、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品味小说语言。4、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重点:目标1、3学习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独学指导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内容: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法: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和词语手册,疏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踱 ()胳膊 ( ) 郝叟()捂 () 懊悔() 惩罚()
赚钱()钥匙()祈祷()哽 ()督学()膝头()
2.解释词语:
宛转:
诧异:
祈祷:
3.本文作者_,__著名小说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4.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适当的环境描写。
5.这篇小说的主要写的事是:___________,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表达了法国人民的情感。
6.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圈点批注出生字词。
②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可划分成哪几部分?
2.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①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②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从气氛、学生、老师、后排板凳几方面去分析)
③想一想小弗郎士在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具体语句加以揣摩)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④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三、展学方案
展示单元一:品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
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展示单元二: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语句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3)你还能找出一些具有关键性的语句吗,分析一下。
四、拓展提升1、《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____,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和对祖国的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
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3、表现人物性格常 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③表现了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③表现了
五、查学当堂反馈(或者完成作业本1-4小题)
完成《优化设计》课内阅读部分。
六、课外作业:
作业本5-7题
【学习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详略得当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
2.关于阿长。
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3.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一、独学指导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内容: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法: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和词语手册,疏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集,作者鲁迅,原名。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给下列加横线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惧惮() 粗拙() 掷()震悚()
chuāng()疤孤shuāng()jié()问pī()雳
3.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刻画了哪个人物?围绕着这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2)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3)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4)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二、合作探究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
三、展学方案
展示单元一:1.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2.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展示单元二:3.“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拓展提升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段不超过300字的小短文写下来。
五、查学当堂反馈(或者完成作业本1-3小题)
完成《优化设计》1-2。
六、课外作业:
作业本4-7题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作者:萧红
学习目标:
1.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一、独学指导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咳嗽()筵()会窘()抽屉()阖()踌躇()虔()诚抹()杀肋()膜紊()乱唠叨()隔三差()五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三)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二、展学方案
(一)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这十八件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二)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三)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三、拓展提升
(一)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1.鲁迅的笑声。
2.鲁迅的坚毅。
3.鲁迅的幽默。
4.鲁迅的慈爱。
5.鲁迅的严谨。
(二)本文值得品味的句子很多,找最有感觉的语句来咀嚼,来分析它们在写作方法上的特色。
(一)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二)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三)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四)鲁迅先生大概看出了我的不安来了,便说:
(五)鲁迅先生以为自己好了,别人也以为鲁迅先生好了。
准备冬天要庆祝鲁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群众对健康问题的重视,逐渐长跑成为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的全民健康运动。
B.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至今接种疫苗总人数约为全世界接种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就为抗击甲流打下了基础。
C.《长江之歌》热情豪放、舒展宽广,表现了人们对祖国母亲的依恋和热爱。
D.《长江》一文短小精悍,既有诗的凝练简洁,而且有散文的摇曳舒放。
2.选出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晚饭过后,与会代表们兴致勃勃地观赏了美丽如画的都市夜景。
B.到这里,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
C.文学作品凝聚着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青藏铁路建设者攻克了大量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取得了今非昔比的巨大成就。
学习反思】
5、《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课文的研读,感受伟人鲁迅先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课时:3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
2、课堂选择有关鲁迅的图片;并设计幻灯片;
授 课 人:陈生德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引入,展示学习目标
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的意义引入;
2、展示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2)、交流互动,学习文法;
二、合作探究,体会文情
1、谈谈你熟悉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教师结合课件谈一谈鲁迅的相关资料。
3、请你找出本文中比较精彩的生活细节,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设置:
(1)、鲁迅先生是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本文那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来?文中有与他的这风格不一样的地方吗?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2)、鲁迅先生对自己的亲人如何?
(3)、课文还有那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4、师生交流有感情朗读部分细节 ;
5、思考: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三、交流互动,学习文法
1、细节赏析:找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细节描写,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教师例析课文开篇与结尾;
3、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锁记'是流水帐,你如何?学生试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明确:
(1)、文章围绕鲁迅忘我工作等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记述,并非无中心的散漫之作;
(2)、文中采用撷取凡人琐事刻划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3)、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4)、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四、小结
五、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写在笔记本上;
2、完成课后词句品析
6、《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说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作者笔下的鲁迅先生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支持革命进程等,所有这些是需要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实际上,鲁迅先生是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介绍本篇作者——萧红。
1、谈谈你熟悉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请同学课前收集萧红的生平事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1、找准话题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课堂。越是反差大的东西,越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2、介绍萧红的生平事迹,有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
体会情感
1、提问: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
2、思考,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思考,交流。1、有以下生活场景:(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品评衣着;(4)、待人饮食;(5)、调侃玩笑;(6)、感染快乐;(7)、接待商人;(8)、回复来信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这篇怀人散文内容设计多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这表明:这是一篇情绪化的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1、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使学生从吃、穿、住、行多侧面了解鲁迅,感受鲁迅的平易近人。
2、因为萧红这篇文章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鲁迅先生才更显得真实而有个性。所以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受。
深入文本
体悟有血有肉、平凡中见伟大的真鲁迅。
提问: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但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鲁迅的平凡可亲,也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请同学讨论有关句子的含义。
1、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2、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3、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4、鲁迅先生很有意思的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
5、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讨论、交流。1、鲁迅不太注意人的穿着,但并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而这一句简单的语句,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情练达。
2、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3、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4、鲁迅戏称冯雪峰先生是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显得诙谐幽默,自然和谐,对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文中进一步体现。
5、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的鲁迅先生睿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等个性品质。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更显伟大。
对比研究
感受通过描写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而表现的鲁迅更为真实伟大。
提问:阅读唐弢的《琐忆》,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哪篇文章里的鲁迅,你感到更真实?为什么?
讨论,交流。同:都是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性格;对青年的提携关爱之情;以及对革命的支持。
异:相对《回忆鲁迅先生》而言,《琐忆》采撷的生活场景比较单调,而《回忆鲁迅先生》却从“吃、住,待人接物”等各方面描写鲁迅先生,显得比较充实。而且《回忆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尤其具体生动,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鲁迅先生。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到萧红通过采撷生活细节而描写的鲁迅更可亲可敬,更具有生活的气息。因此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揭示主旨
1、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而不是其他篇目?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个性特点?
2、请学生朗读本文中比较精彩的生活细节。
探讨,交流,朗读。因为这篇文章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幽默、睿智、热情、宽容等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人物刻画充满人性,使鲁迅的形象栩栩如生。
通过朗读,更使学生体会,感悟鲁迅先生独特的魅力和个性特征。
布置作业
1、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上网浏览,增进对鲁迅的了解。
完成作业。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通过网络开拓视野、增加累积。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直接和唐弢的《琐忆》进行对比,品味作者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练习举隅
1、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人物性格个性,请选择一处进行作简单评析。
2、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全文,说说读后的感受。
3、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先生真君子》为题,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7、《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开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等,老师经常给我们介绍到鲁迅先生,考试也经常考到鲁迅先生,那么,你平时对鲁迅是如何认识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
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板书)
明确:笑声
步伐
品评衣着
真诚待友(四处)
与青年们交往
2、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品词识人,适时板书)
明确:笑声 明朗 (乐观开朗 平易近人)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 豁达爽朗的形象跃然纸上
步伐 轻捷
“刚” “一” “同时” (行为描写)
品评衣着 ( 细致 随和 善解人意)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真诚待友 体贴而真挚
之一:夜谈:“嘱咐” “一定” “一定嘱咐”
之二:吃韭菜合子:
“笑”——冲
第43小节 “一提议” “必然” “还是” “举着筷子问:‘我再吃几个吗?’以及第44小节,流露出鲁迅对对小辈的体恤,还有妻子敬重与依赖。
之三:两次来访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不乏幽默
“笑”——一种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之四:冯雪峰来访
与青年人交往:宽容 赤子之心
“深恶痛绝” “但” “每封” “不同角落”
“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睛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三、 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二、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感悟真人鲁迅)
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乎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有些感动,我们仿佛又看到了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请学生们再细细品读挖掘文字背后的鲁迅,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同学再次研读课文,回答,教师引导深入,适时补充背景)
明确:“心里的欢喜” “ 仿佛不顾一切” “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的“眼光”
“幻想” “安顿” “沉思” “谈得热闹” “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
(要点)明朗背后的澄澈,轻捷背后的坚定,细致背后的宽厚,体贴背后的原则,以及不是流露的天真、处逆境而不弃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即真人鲁迅,而“真”恰恰不易做到,尤其在那样的年代难能可贵,实可谓一字千钧,凡人鲁迅因坚持真实而铸就伟大。
三、深入探讨,回味悟旨,学习写法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同学可发表质疑
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四、作业:《配》
8、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采用“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的核心是“问题”与“启发”,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本身就要有启发性,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只有到位有效的启发,才能使学生走出“愤”“悱”的状态,达到认知的“生成”。启发的过程,也就是使学生的学习实现内化的过程,优秀的教师都是启发的高手,没有启发不可能让学生实现短时间的顿悟。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
导入一:先从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开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小说《一件小事》《故乡》等,老师经常给我们介绍到鲁迅先生,考试也经常考到鲁迅先生,大学、媒体也经常谈到鲁迅先生的事情,那么,你平时对鲁迅是如何认识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导入二:教师朗诵鲁迅的散文诗《立论》。
二、熟悉文本
1.检查预习。
指名朗读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比如第二部分,第四部分等。
2.鲁迅是伟人,我们平时学习的伟人故事大都是轰轰烈烈的,可是本文作者却并没有写鲁迅先生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写的都是——生活琐事(这四个字让学生概括说出来)
3.请大家用简短的词语(最好是四个字概括,以加小标题的方式)。
小标题内容范围备注
笑声明朗第一部分
步履轻捷第二部分
鉴赏服饰第三部分
真诚待友第四-七部分
认真读信第八部分舐犊情深
(这是概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高考测试要求的重要内容)
……
三、解读文本
1.通读全文,再请同学谈谈此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明确: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幽默、博爱、倔强、关爱他人……
2.上面分析发现,作者是用生活琐事来表现出上面这些特点的,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大都喜欢写一些大事情,因为总觉得大事情人人看得见,才能表现人物特点,这是一种写作的误区。其实,最有表现力的是细小,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印象的也是细节,而平时同学们的作文大都写一些概括的事情,所以缺乏表现力,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本文内容来认识细节的重要作用。
请举例说明。如步履轻捷部分,写鲁迅“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如果是同学们来表现鲁迅“走路很轻捷”那一般是这样写的“走起路像飞一样”或“像离弦的箭”,这些语言是既写得很概括,让人想象不到具体的形象,又十分陈旧叫陈词滥调,没有表现力。
再比如,“鉴赏服饰”部分。一开始写道鲁迅对别人的穿着“不大注意”,但又写到“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等等,足以看出鲁迅是观察仔细,是很注意别人的言行举止的,是一个细致、随和、善解人意的人。许广平先生的最后一句话说明鲁迅先生涉猎广泛,记忆力惊人。
再如开头一部分。“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所在。那么,什么是细节?细节,(1)细小的动作或情节;(2)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
讨论作者萧红:
本文的魅力来源于萧红的文字功夫和女性特点。
解决难点,体会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的。为什么是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因为我们平常心目中的鲁迅和萧红笔下的鲁迅大相径庭,用严肃的笔写鲁迅先生的思想、作品,了解鲁迅用匕首、投枪向敌人斗争的战士形象。但,今天的鲁迅是他的日常生活,是丰富而平淡的,因为是日常生活与每个人都接近,所以让人感到很亲切,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清新隽永的感觉。举例说明。
四、升华文本
深入讨论:
①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海婴一看到我非拉我到院子里和他一道玩不可,拉我的头发或拉我的衣裳。为什么不拉别人呢?所周先生说:“他看你梳着辫子,和他差不多,别人在他眼里都是大人,就看你小。”许先生问着海婴:“你为什么喜欢她呢?不喜欢别人?”“她有小辫子。”说着就来拉我的头发。这些内容说明鲁迅是一个非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合格的父亲,了解是理解的前提。这些内容让学生去找去分析,教师只做引导提示,不能强加或简单告知)?鲁迅是一样怎样的丈夫(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一句问语,就把鲁迅先生对妻子的尊重爱谑之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又展现了先生性格中幽默而富有童心的一面,看了以后让人忍俊不禁,显得很有生活情趣。)?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朋友(与冯雪峰)?又是一个怎样的师长(与“我”,,对待青年作者)?
②如何看待伟人?
伟人首先是“人”,是活生生的,具有人的一切优点与缺点,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社会化进行比一般人要好要快,他们在关键时候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克制身上的一些缺点,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伟人更注意向社会奉献自己的智慧劳动,给予社会的多,向社会索取的少。
伟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为社会培养自己优秀品质的过程:鲁迅冷酷、严肃的一面就是他深刻思索社会、思索人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写照。但这不能说明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冷冰冰的人,是一个没有正常人物感情的怪物。
今后我们了解一个人,要全面地了解他,不能只看一面不及其余,那样容易犯片面的错误,容易捧杀或者骂杀一个正常的人。
五、回味文本
提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有的同学不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
②为什么鲁迅直到现在还在受到别人的非议与攻击?
布置作业:
课外进一步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其它内容,②进一步阅读鲁迅的作品。
9、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概括事件。
2.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3.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教学难点: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教学方法:自读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
2.课堂选择有关鲁迅的图片;并设计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概括事件。
2.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3.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二、作者简介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三、文题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四、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学学习单之一
预习检测单
标题
作者
会读红色的字 揩舀咳嗽调羹绞肉薪金校对草率
疙瘩深恶痛绝
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
2.自学学习单之二
自读思考单
要求:
1.自主阅读,整体理解。
2.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找出词句来,用笔画上波浪线。
3.概括每个片段的主要事件。
在课文中找出表示人物、事件的词语,并进行概括。
一
二
三
四 鲁迅先生开玩笑
……
3.自学学习单之三
品读思考单
要求:
1.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进行分析归纳。(写在课本上)
语句 特点
萧红眼中的鲁迅
许先生眼中的鲁迅
海婴眼中的鲁迅
读者眼中的鲁迅
4.自学学习单之四
细读思考单
要求:
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写批注。(从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入手。写在课本上)
片段二
片段三
片段十一
片段十四
五、学习小结
学习本文后,从内容和写法上,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小事——平凡伟大
平易近人
做事认真
慈爱关心
10、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导学单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朗读品味,圈划细节,感悟情感。
【知识链接】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鲁迅名片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3、写作背景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学法指导】朗读品味,圈划细节,感悟情感。
【预习】
一、识记重点词语。(ABC)
1、字音
késou()轻jié()tiáogēng()jiǎo()肉
zhǎn()rán深恶痛绝()解pōu()遭yāng()
变huàn()无常gē()dā()kāi()油
2、解释
抹杀:
展然:
深恶痛绝:
变幻无常: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二、整体感知内容
1、梳理课文基本内容,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分析每一件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ABC)
2、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填写下表。(BC)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人之子的鲁迅
人之夫的鲁迅
人之友的鲁迅
人之主的鲁迅
生活之主的鲁迅
3、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的哪些细节?请在下面横线举2例,其余在书中划出并做好批注(BC)
3.《回忆鲁迅先生》检测单
一、识记重点词语。(ABC)
1、字音
késou()轻jié()tiáogēng()jiǎo()肉
zhǎn()rán深恶痛绝()解pōu()遭yāng()
变huàn()无常gē()dā()kāi()油
2、鲁迅,原名,又名周樟寿,字豫才。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文集、等。(ABC)
二、完成下列问题。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ABC)
2、选文第一段用了7个“陪”,能否将其简化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为什么?(BC)
3、文章用白描手法刻画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BC)
1、答案:.鲁迅先生不得不花大把时间陪客人;鲁迅先生从后半夜写作到清晨家人都起床了才上床休息;家人为让鲁迅先生休息好会很小心不打扰他。
2、答案:不能简化,连用“7个陪会”起到强化感情色彩的作用,给人以更深的意境,使读者对鲁迅先生花大把时间专心陪客人产生更强烈的反响。
3、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以及对鲁迅先生辛苦写作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