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技》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柿子中学语文组张锐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课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及其作用、烘托手法、动静结合的写法。
2、我能从本文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3、我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自主学习
1、概括文章的大致内容
第一部分(_______段):
第二部分(_______段):
第三部分(_______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3、找出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句子。
正面描写:第二段“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第三段“未几“……妇梦中咳嗽”、第四段“忽一人大呼……不能名其一处也”
三、合作探究
(一)必做题
1、口技者为听众们表演了几幅场景?
梦中惊醒、重入梦乡、火起群乱
2、三个场景的描写,都突出了表演者演技的高超。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善”
3、第2、3段各描摹了哪些声响?声响的发出呈现了怎样的特点?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齁声、老鼠活动声。突出了夜晚的寂静。
4、课文中正面描写了口技者表演的场景,侧面描写了观众的反映,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口技者的高超技术,突出了口技者“善”的特点。
5、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表演的工具,这样写是否重复?
前后乎应,开头是以交代工具来开启下文,而结尾再次强调工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术,让人回味无穷。表演者所用工具都是“一”,可是听众听到的声音却是“百千”,这样形成了一个对比,突出了表演的“善”。
(二)选做题
1、本文写了口技者表演的很多声音,有什么作用?
突出口技者构思巧妙,技术高超。
2课文中写犬吠时用“遥闻”,写老鼠活动时用“微闻”,这样有什么好处?
遥闻说明是从远处听到的,营造了小巷幽深安静的氛围,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而微闻说明是近处,侧面写出了房屋的寂静。
3、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段的作用,是第一个高潮的余波,也是下一个高潮的前奏,这样安排突出了表演者的构思巧妙,表现了民间艺术的卓越智慧和才能。
44、找找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排比、夸张
四、当堂检测
1、本文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的手法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记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口技》第二课时答案
一、自主学习
1、第一部分(__1__段):写演出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形
第二部分(__2—4____段):口技人的精彩表演
第三部分(___5____段):再次写道具简单
2、时间顺序
3、正面描写:第二段“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第三段“未几“……妇梦中咳嗽”、第四段“忽一人大呼……不能名其一处也”
侧面描写: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①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二、合作探究
必做题
1、梦中惊醒、重入梦乡、火起群乱
2、“善”
3、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齁声、老鼠活动声。突出了夜晚的寂静。
4、突出口技者的高超技术,突出了口技者“善”的特点。
5、前后乎应,开头是以交代工具来开启下文,而结尾再次强调工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术,让人回味无穷。表演者所用工具都是“一”,可是听众听到的声音却是“百千”,这样形成了一个对比,突出了表演的“善”。
选做题
1、突出口技者构思巧妙,技术高超。
2、遥闻说明是从远处听到的,营造了小巷幽深安静的氛围,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而微闻说明是近处,侧面写出了房屋的寂静。
3、起过渡段的作用,是第一个高潮的余波,也是下一个高潮的前奏,这样安排突出了表演者的构思巧妙,表现了民间艺术的卓越智慧和才能。
4、排比、夸张
三、当堂检测
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的手法
2、记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2、《马说》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年级八年级课型:精读课课时:2课时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时间:2013-3-5学生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翻译并背诵全文难点: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
第二课时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才()
(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3)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8.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9.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10.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1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辄持取() 人或怜之()
苟能行() 又持取如故()
又不艾() 亦以病矣()
1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
13.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1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15.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教(学)后感:
3、《背影》(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体会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理解深沉的父爱。
2、从选材角度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即蕴含了怎样的“潜台词”)。
①
②
③
④
2、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着眼点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三、自测自评
回忆往昔的日子,你曾经有过的经历:或许夜已黑了,迟迟不见儿女归来的父母,他们会怎样对你说?或许在那寒冷的冬日,看着浑身发抖的你,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或许一个不经意间你摔伤了手脚,他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会有怎样的一种话语?或许……在这些言语、在这些动作、在这些细节中,我们读到一份沉甸甸的父爱,读到了一份意浓浓的母爱。请以此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4、《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5、《口技》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柿子中学语文组张锐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课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及其作用、烘托手法、动静结合的写法。
2、我能从本文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3、我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自主学习
1、概括文章的大致内容
第一部分(_______段):
第二部分(_______段):
第三部分(_______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3、找出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句子。
正面描写:第二段“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第三段“未几“……妇梦中咳嗽”、第四段“忽一人大呼……不能名其一处也”
三、合作探究
(一)必做题
1、口技者为听众们表演了几幅场景?
梦中惊醒、重入梦乡、火起群乱
2、三个场景的描写,都突出了表演者演技的高超。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善”
3、第2、3段各描摹了哪些声响?声响的发出呈现了怎样的特点?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齁声、老鼠活动声。突出了夜晚的寂静。
4、课文中正面描写了口技者表演的场景,侧面描写了观众的反映,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口技者的高超技术,突出了口技者“善”的特点。
5、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表演的工具,这样写是否重复?
前后乎应,开头是以交代工具来开启下文,而结尾再次强调工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术,让人回味无穷。表演者所用工具都是“一”,可是听众听到的声音却是“百千”,这样形成了一个对比,突出了表演的“善”。
(二)选做题
1、本文写了口技者表演的很多声音,有什么作用?
突出口技者构思巧妙,技术高超。
2课文中写犬吠时用“遥闻”,写老鼠活动时用“微闻”,这样有什么好处?
遥闻说明是从远处听到的,营造了小巷幽深安静的氛围,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而微闻说明是近处,侧面写出了房屋的寂静。
3、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段的作用,是第一个高潮的余波,也是下一个高潮的前奏,这样安排突出了表演者的构思巧妙,表现了民间艺术的卓越智慧和才能。
44、找找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排比、夸张
四、当堂检测
1、本文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的手法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记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口技》第二课时答案
一、自主学习
1、第一部分(__1__段):写演出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形
第二部分(__2—4____段):口技人的精彩表演
第三部分(___5____段):再次写道具简单
2、时间顺序
3、正面描写:第二段“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第三段“未几“……妇梦中咳嗽”、第四段“忽一人大呼……不能名其一处也”
侧面描写: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①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二、合作探究
必做题
1、梦中惊醒、重入梦乡、火起群乱
2、“善”
3、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齁声、老鼠活动声。突出了夜晚的寂静。
4、突出口技者的高超技术,突出了口技者“善”的特点。
5、前后乎应,开头是以交代工具来开启下文,而结尾再次强调工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术,让人回味无穷。表演者所用工具都是“一”,可是听众听到的声音却是“百千”,这样形成了一个对比,突出了表演的“善”。
选做题
1、突出口技者构思巧妙,技术高超。
2、遥闻说明是从远处听到的,营造了小巷幽深安静的氛围,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而微闻说明是近处,侧面写出了房屋的寂静。
3、起过渡段的作用,是第一个高潮的余波,也是下一个高潮的前奏,这样安排突出了表演者的构思巧妙,表现了民间艺术的卓越智慧和才能。
4、排比、夸张
三、当堂检测
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的手法
2、记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6、《口技》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柿子中学语文组张锐
一、学习目标
1、我能介绍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我能翻译原文,会解释重点的字词
二、自学学习
(一)、文学常识
1、口技是________的一种。演员运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能发出多种声响,这种技艺在清代属于“________”之一,表演者多隐身在屏风后,俗称________。
2、林嗣环,字________,________代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________》、《________》。《口技》一文选自《________》。《虞初新志》是清代________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
(二)、读准下列字音
少()顷犬吠()惊觉()呓()语
絮絮()不止夫叱()大儿声夫齁()声起意少()舒
咳嗽()中间()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
(三)翻译原文,解释字词
第一段
1、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善:者:
译:
2、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会:宾客大宴:宴:
于:厅事:施:抚尺:
而已:
译:
3、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团坐:团:少顷:但:
下:满坐:坐:寂然:
译:
第二段
4、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遥:深巷:吠:惊觉:
觉:欠伸:其:呓语:
译:
5、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①,儿含乳②啼,妇拍而呜之。
既而:而:乳①:乳②:而:呜:之:啼:抚:
译:
6、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絮絮:
译:
7、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是:是时:初:叱:
一时:毕备:毕:手:妙:
译:
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侧目:默叹:以为:妙绝:绝:
译:
第三段
9、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未几:齁:渐…渐…:
译:
10、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微闻:作作索索:倾侧:
译:
1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少:舒:稍稍:
译:
第四段
12、忽一人大呼:“火起①”,夫起②大呼,妇亦起②大呼。
忽:火起:起①:起②:
译:
13、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俄而:吠:
译:
1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间:力拉:崩倒:
译:
15、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曳:许许:抢夺:
译:
1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虽:其:端:
译:
17、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译:
1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于是:色:变色:奋:奋袖:股:战战:几:先:走:
译:
第五段
19、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群响:群:毕绝:之:
译:
三.合作探究
(一)、必做题
1、
2、在文中找出一词多义的词,并归纳解释。
(1)口技人坐屏障中(2)妇抚儿乳
众宾团坐儿含乳啼
满坐寂然
(3)[既而儿醒(4)众妙毕备
妇拍而呜之。网以为妙绝
(5)手有百指(6)以为妙绝
不能指其一端群响毕绝
(7)火起,夫起大呼
3、在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并归纳解释。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
但古义:闻古义:
今义:今义:
(2)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古义:走古义:
今义:今义: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是古义:
今义:
4、在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归纳解释。
京中有善口技者不能名其一处也
妇抚儿乳妇手拍儿声众妙毕备
5、在文中找出时间量词。
1.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
四、当堂检测
1、林嗣环,字________,________代福建晋江人,著有《《________》、《________》。《口技》一文选自《________》。《虞初新志》是清代________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2、给下列生字词读音和解释
犬吠():呓()语:絮絮()不止
夫叱()大儿声齁()声曳()屋许许()声
3、解释重点字词
会:宾客大宴:厅事:宴:
少顷:下:觉:毕备:
手:作作索索:俄而:曳:
许许:抢夺:奋:欠伸:
口技答案
一、自学学习
(一)
1、杂技、百戏、隔壁戏
2、铁崖,清、荔枝话、口技、虞初新志、张潮
(二)、
少(shǎo)顷犬吠(feì)惊觉(jiào)呓(yì)语
絮絮(xù)不止夫叱(chì)大儿声夫齁(hōu)声起意少(shǎo)舒
咳嗽(sóu)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jī)欲先走
(三)
1、京:京城,国都,这里指京城北京。善:擅长,善于者:……的人
译: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2、会:恰逢,正赶上宾客大宴:大宴宾客,指大摆宴席请客。宴:宴请于:在厅事:大厅,客厅施:安置,放置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而已:语气助词,仅此,罢了
句意: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少顷:一会但:只下:动词,落、拍满坐:整个座位上的人,指全场。坐:同座,座位。寂然:寂静的样子
句意: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4、遥:远远地深巷:很长的巷子吠:狗叫惊觉:惊醒觉:睡醒欠伸:伸懒腰其:她的,妇人的呓语:说梦话
译: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丈夫说着梦话。
5、既而:不久而: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乳①:名作动,喂奶乳②:乳头而:连词呜:轻声哼唱哄小孩睡觉。之:代词,他,小孩啼:啼哭抚:抚摩
句意: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
6、絮絮:连接不断的说话
句意: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7.是:这是时:这时候初:刚开始叱:大声呵斥一时:同一时间毕备:全部具备毕:全、都手:名作状,用手妙:妙处
句意: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
8、侧目:斜眼旁视默叹:默默赞叹以为:认为妙绝:好极了绝:极点句意: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9、未几:不多久齁:打鼾渐…渐…:越来越……渐渐
句意:没有过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
10、微闻:隐约听到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倾侧:倾斜反倒
句意: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
11、意:内心,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渐渐
句意: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12、忽:忽然,突然火起:起火起①:发生起②:起来
句意: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13、俄而:一会儿吠:狗叫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
14、间:夹杂力拉:拟声词崩倒:倒塌
句意: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15、曳:拉许许:拟声词,呼喊声抢夺:抢救
句意: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16、虽:即使其:其中端:方面,种类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
17、名:名作动,说出
句意: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18、于是:在这个时候色:脸色变色:失色奋:张开,展开奋袖:捋起袖子股:大腿战战:哆嗦的样子几:几乎,差点儿先:在前面,抢先走:跑,逃跑
句意: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19、群响:各种声响群:许多,各种毕绝:全部消失之:里边
句意: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二、合作探究
2(1)口技人坐屏障中(2)妇抚儿乳
众宾团坐儿含乳啼
满坐寂然
(3)[既而儿醒(4)众妙毕备
妇拍而呜之。网以为妙绝
(5)手有百指(6)以为妙绝
不能指其一端群响毕绝
(7)火起,夫起大呼
3、(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
但古义:闻古义:
今义:今义:
(2)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古义:走古义:
今义:今义: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是古义:
今义:
4、京中有善口技者不能名其一处也会宾客大宴
妇抚儿乳妇手拍儿声众妙毕备
(四)当堂检测(略)
7、《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柿子中学张锐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思想。
二、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是什么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
第一段:四下里一片沉静-----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3、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说说是什么修辞手法?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
4、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描写。
第一次穿新大衣出场(1段)
三、合作探究
1、细节描写是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文中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突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第一穿新大衣出场:说明他是沙警官的标志,是装腔作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2.文中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他粗俗卑劣的品性,以及在前语言中的对比中突出他变色龙的本质。
3、文中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什么?
4、文章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想想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也突出了他想以此来获得资金赔偿丑恶心理,从反面衬托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劣品质。
5、写围观群众有什么作用?
围观群众思想落后愚昧,精神空虚麻木,意识不到奥楚蔑洛夫的伪劣嘴。群众面对
四、当堂检测
1、小结小说主旨: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刻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
2、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最突出的什么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
3、穿脱军大衣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奥楚蔑洛夫什么特点?
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八年级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变色龙》第二课时答案
一、自主学习
1、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2、第一段:四下里一片沉静-----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3、比喻:“手指头像一面胜利的旗帜“
拟人、比喻:“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4、第一次穿新大衣出场(1段)
第二次听说是将军家狗时把大衣脱下(10段)
第三听说是将军家狗时穿上大衣(20段)
第四次裹紧大衣离开(29段)
二、合作探究
1、第一穿新大衣出场:说明他是沙警官的标志,是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
第二次听说是将军家狗时把大衣脱下:判断错误后吃惊、燥热、胆小的心理反应,也是他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见风使舵的狡猾表现。
第三听说是将军家狗时穿上大衣:胆战心惊
第四次裹紧大衣离开: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又难堪感觉。
文中通过写奥楚蔑洛夫穿脱军大衣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2、突出他粗俗卑劣的品性,以及在前语言中的对比中突出他变色龙的本质。
3、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压抑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经济萧条、人们饥饿贫穷。
4、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也突出了他想以此来获得资金赔偿丑恶心理,从反面衬托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劣品质。
5、围观群众思想落后愚昧,精神空虚麻木,意识不到奥楚蔑洛夫的伪劣嘴脸是维护专制统治,他对警察畏惧、顺从以至于丧失了判断能力,也丧失了对弱者的同情心。群众面对这样一场闹剧只获得感官的刺激,并嘲笑赫留金不如富家狗,想占便宜却没占到。讽刺沙皇的黑暗统治。
三、当堂检测
1、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刻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愚昧的社会弊病。
2、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变色龙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3、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8、《岳阳楼记》(第三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2、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3、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6、“进”指什么?“退”指什么?“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8、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回答)
常见写景手法:
1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等特征。
2感官调动。
3观察角度变换
4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互补。
5正面、侧面,(直接、间接)描写。
6修辞手法运用
③动静互见
④骈散相间
○5情景交融
学怎样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3—18题。
(甲)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②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也。”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cuī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賵(fèng)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②谗:说别人坏话。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并写出一个含有此词且与其不同义的文言句子。
⑴或夜昏怠或: 句子:
⑵既仕既: 句子:
14、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⑵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5、从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好学?(用原文回答)
16、在甲文结尾填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并指出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名言
作用
17、从乙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18、《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诫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两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chǎng),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不可具状:④公退之暇,被鹤氅: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11、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9、《岳阳楼记》(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重点字词
连月不开浊浪排空日星隐耀不以物喜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满目萧然宠辱偕忘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微斯人把酒临风
或异二者之为吾谁与归
2、重点句子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段意
第三段:写洞庭湖阴雨天的景象及登楼观景之“悲”情。
第四段:写洞庭湖晴明天的景象及登楼观景之“喜”情。
学怎样
1、找出文中对偶句(不少于2组)
2、翻译句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读课文2、3节回答问题:
⑴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则有去国怀乡: 至若春和景明:
⑵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⑶请从选文中找出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情感的语句。
⑷“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和。
10、《岳阳楼记》(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预习
1、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是著名的古迹,与湖北武汉的、江西南昌的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人名)借写《岳阳楼记》之际,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操,并以“,”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写一句你所知道的有关岳阳楼诗句或楹联:。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霪雨樯倾楫摧忧谗畏讥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属予作文
二、课文重点字词句
1、字词
越明年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巴陵胜状迁客骚人
然则横无际涯朝晖夕阴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2、翻译句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查资料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
学怎样
(甲)读课文第一节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⑵为众忌嫉 ⑶罕受人言 ⑷正患无隙以规之
2、甲文中的“今人”指 ,乙文中的“文正”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⑵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4、甲、乙两段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答案不超过十个字)
5、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写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中“唐贤今人”的诗句(写两句)。
11、《背影》(第一课时)问题导读(生成)-评价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的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4.学习本文匠心独运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5.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学习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导读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遍默读,找出该积累的字词: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颓唐
举箸琐屑惨淡勾留典质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郁郁于中______________
第二遍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先独立思考,再与本组内的同学交流。
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2.文中有几处描写“我”眼泪的语句?眼泪与父亲背影有何联系?
3.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4.请你向大家说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爱。
第三遍品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文中的感染力。
思考: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作者抓住什么做为表现角度命题立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12、《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型:文言讲读课课时:两课时
时间:2010-10-29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景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背诵全文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学习难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请用原文回答)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二.合作交流。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写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2.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写景都用了什么写法?
3.第二段的重点是写水的“清冽”,却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写鱼?
4.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的景物时,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三、拓展延伸。
1、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景物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2、生活中一定有你心驰神往的景物,请加以想象和描绘,说给同学们听。
四.总结全文:《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的心常常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学(教)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