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色龙》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柿子中学张锐
一、学情目标
1、掌握作者的文学常识、生字词
2、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3、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思想。
二、自学学习
1、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全名叫安东•巴浦洛维奇•契诃夫,是______国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____________,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剧本。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草原》、《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戏剧《樱桃园》等。
2、解题
小说以“变色龙”为题。“变色龙”原是一种蜥蜴,它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四周物体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变色为保护色。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用“变色龙”作小说的题目,含蓄形象地揭露这个人物的丑恶面目。
3、背景
《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这时的警察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划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警察,而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4、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盛(chéng)满筛(shāi)子魁梧(kuíwú)胚(pēi)子伶俐(língl)
窜出(cuàn)撺掇(cuānduō)恐吓(hè)契诃(qìhē)夫
5、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无精打采:。
无缘无故:。
魁梧:。
异想天开:。
洋溢:。
伶俐:。
径自:
三、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表现出说话者的表情、语态等。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结构。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_1__段到_5___段):
第二部分(_6__段到_27___段):
第三部分(28___段到_29___段):
3、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对赫留金、对小猎狗的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
第一次判定(6—8段):不知是“谁家的狗”——肯定赫留金被咬——野畜生、疯狗、弄死狗
第二次判定(9—13段):“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你那指头一定是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它那么小,怎么会咬你
第三次判定(14—17段):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赫留金是受了害,,我不会不管,要教训狗的主人——狗是“下贱胚子”
第四次判定(18—20段):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狗!”——赫留金受斥责——狗是娇贵的动物,用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
第五次判定(21—23段):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
第六次判定(24—27段):—厨师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我早晚要收拾你——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好一条小狗”。
4、从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6次变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通过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这个沙皇忠实走狗的刻画,揭示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庸俗、愚昧的社会病苦。
四、当堂检测
1、《变色龙》的作者是______,是______国十九世纪末的____________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戏剧《樱桃园》等。
2、读准下列字音
筛(shāi)子魁梧(kuíwú)胚(pēi)子伶俐(língl)
窜出(cuàn)撺掇(cuānduō)恐吓(hè)契诃(qìhē)夫
3、小说《变色龙》揭示了什么问题?
八年级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变色龙》第一课时答案
一、自学学习
俄,短篇小说家,草原,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樱桃园,
2、kuíwúshāichéngpēilínglìcuànhè
cuānduōqìhē
3、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没有一点原因。
指躯干高大;强壮粗
异:奇异、离奇。异想:不可思议的想法;天开:上天给以的启示。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
流露、显示。
形容人物机灵乖巧或是做事干脆利落。
独自
二、合作探究
1、主要内容:写警察奥楚列洛夫在街头处理一条狗咬伤一个人手指头“案子”的经过。
第一部分(_1__段到_5___段):故事的开端,交代了主要人物、社会环境、地点、案情、案件双方、看客。
第二部分(_6__段到_27___段):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处理案件时发生的几次变化
第三部分(28___段到_29___段):故事结局,写受到嘲笑,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愚昧,揭示了俄国的社会弊病。
2、第一次判定(6—8段):不知是“谁家的狗”——肯定赫留金被咬——野畜生、疯狗、弄死狗
第二次判定(9—13段):“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你那指头一定是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它那么小,怎么会咬你
第三次判定(14—17段):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赫留金是受了害,,我不会不管,要教训狗的主人——狗是“下贱胚子”
第四次判定(18—20段):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狗!”——赫留金受斥责——狗是娇贵的动物,用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
第五次判定(21—23段):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
第六次判定(24—27段):—厨师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我早晚要收拾你——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好一条小狗”。
4、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这个沙皇忠实走狗
5、通过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这个沙皇忠实走狗的刻画,揭示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庸俗、愚昧的社会病苦。
三、当堂检测
略
2、《马说》第一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年级八年级课型:精读课课时:2课时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时间:2013-3-4学生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翻译并背诵全文难点: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
第一课时
一.引导探究
1.读写字词: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食马sì祗zhǐ邪yé一石dàn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3.查找资料,了解“说”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和主张,讲究文采,相当于今天的杂文。
②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曾倡导古文运动。初入仕途时,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均未被采纳。
4.朗读课文,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伯乐对千里马重要性体现在“ ”。
②没有伯乐,千里马悲惨的命运是“ ”。
③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是“ ”。
④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⑤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和对“食马者”无知的强烈谴责表现在“ ”。
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体现在“ ”。
⑦揭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才华的句子是“ ”。二.优选精练
(一)基础演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骈死于槽枥之间()
2.用“∕”标出下面语句的节奏(每句标两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___通___含义: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 __通___ 含义:。
__ 通__ _含义:___ __。
③其真无马邪____通____含义:______ ___。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含义是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通,含义是
古今异义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
②是马也古义:今义:
(二)能力提升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其真无马邪?
2.填空。
①“说”是古代表示的一种文体。
②《马说》运用了的写法,用“千里马”比喻,用“”比喻圣明君主,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文章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④《马说》的主旨句是“”。
三.拓展延伸
1.阅读寓言《赵人卖马》,自选角度,说说你受到的启示。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便想了一法,请名人伯乐到市场上将他的马看上两眼,做一个“活广告”。伯乐欣然而至,围着马转了三圈,离开时还回头看了三看,于是马价涨十倍。
2.封建社会有很多人才被埋没,同样是怀才不遇,他们的做法却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A.韩愈——牢骚满腹痛骂当局
B.苏秦——刺股苦读发奋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开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孤高自傲
3.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人才被埋没?
教(学)后感:
3、《变色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何彩华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
2.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3、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点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中心思想的特点,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沙皇统治下人不如狗的黑暗现实,教育学生鄙视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恶行为。
[教学重点]
1.运用精彩的对话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2.细节描写的作用。
3.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
2.学习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点拔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变色龙图片)让学生说说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的特点,教师顺势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形象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后,师生交流。)
(1)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态度有几次变化?他的态度是围绕什么而变化的?(结合课后练习一,完成下表)
学生讨论、梳理、概括:(多媒体展示)六次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小狗 对赫留金
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人群中有人说好象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下贱胚子。 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野狗,弄死它算了。
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我早晚要收拾你!
他的态度是围绕“ 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的。
(2)从奥楚蔑洛夫对老百姓和对将军的不同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A.对老百姓的话语:
“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
“我们绝不能管。”
“我早晚要收拾你!”
——表现出奥楚蔑洛夫专制横蛮、欺凌百姓的性格特点。
B.对将军的话语:
“就说这是我找着,派人送来的。”
“这是他老人家的……”
——表现出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献媚讨好的性格特点。
(3)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一穿一脱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二)
明确:细节描写,他的一穿一脱,刻画了奥楚蔑洛夫变色过程中的丑态,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窘态。
第一次:穿在身上——身份标志、装腔作势的道具
第二次:脱下——掩饰狼狈
第三次:穿上——内心恐慌
第四次:裹紧——掩饰恐慌
(4)文章以“变色龙”为题目,好在哪里?
(要点:以课文题目为媒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提示他们看看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这个问题。)
2.理解奥楚蔑洛夫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师明确:奥楚蔑洛夫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小说通过对欺上媚下、见风使舵、厚颜无耻、趋炎附势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刻画,形象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和反动,辛辣地批判它反人民的本质。
三、联系生活迁移联想
1.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奥楚蔑洛夫处理这一个案子,这件事是否会处理得更好些?
(要点:开放性题,说会与不会都是可能的,但关键是找到相应的依据。从课文内容看来,围观的人同样是没有正义感可言的,也就是说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应该能感觉到些什么的。)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变色龙”的存在?请你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精短的篇幅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待人处事的追求。让我们工整地写写“人”字的一撇一捺。
2.拓展延伸:试设想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迎面遇见了将军的哥哥,两人进行了对话。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这段对话。要求:对话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字数200字左右。
附板书:
狗主人(说是将军)(说不定是将军)(证实是将军的哥哥)
(2)“小狗”(4)“名贵的狗”(6)“怪伶俐的狗”
变——————————————————————
(1)“疯狗”(3)“下贱胚子”(5)“野狗”
狗主人(不知谁)(不是将军)(不是将军)
4、《口技》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柿子中学语文组张锐
一、学习目标
1、我能介绍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我能翻译原文,会解释重点的字词
二、自学学习
(一)、文学常识
1、口技是________的一种。演员运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能发出多种声响,这种技艺在清代属于“________”之一,表演者多隐身在屏风后,俗称________。
2、林嗣环,字________,________代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________》、《________》。《口技》一文选自《________》。《虞初新志》是清代________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
(二)、读准下列字音
少()顷犬吠()惊觉()呓()语
絮絮()不止夫叱()大儿声夫齁()声起意少()舒
咳嗽()中间()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
(三)翻译原文,解释字词
第一段
1、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善:者:
译:
2、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会:宾客大宴:宴:
于:厅事:施:抚尺:
而已:
译:
3、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团坐:团:少顷:但:
下:满坐:坐:寂然:
译:
第二段
4、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遥:深巷:吠:惊觉:
觉:欠伸:其:呓语:
译:
5、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①,儿含乳②啼,妇拍而呜之。
既而:而:乳①:乳②:而:呜:之:啼:抚:
译:
6、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絮絮:
译:
7、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是:是时:初:叱:
一时:毕备:毕:手:妙:
译:
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侧目:默叹:以为:妙绝:绝:
译:
第三段
9、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未几:齁:渐…渐…:
译:
10、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微闻:作作索索:倾侧:
译:
1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少:舒:稍稍:
译:
第四段
12、忽一人大呼:“火起①”,夫起②大呼,妇亦起②大呼。
忽:火起:起①:起②:
译:
13、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俄而:吠:
译:
1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间:力拉:崩倒:
译:
15、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曳:许许:抢夺:
译:
1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虽:其:端:
译:
17、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译:
1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于是:色:变色:奋:奋袖:股:战战:几:先:走:
译:
第五段
19、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群响:群:毕绝:之:
译:
三.合作探究
(一)、必做题
1、
2、在文中找出一词多义的词,并归纳解释。
(1)口技人坐屏障中(2)妇抚儿乳
众宾团坐儿含乳啼
满坐寂然
(3)[既而儿醒(4)众妙毕备
妇拍而呜之。网以为妙绝
(5)手有百指(6)以为妙绝
不能指其一端群响毕绝
(7)火起,夫起大呼
3、在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并归纳解释。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
但古义:闻古义:
今义:今义:
(2)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古义:走古义:
今义:今义: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是古义:
今义:
4、在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归纳解释。
京中有善口技者不能名其一处也
妇抚儿乳妇手拍儿声众妙毕备
5、在文中找出时间量词。
1.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
四、当堂检测
1、林嗣环,字________,________代福建晋江人,著有《《________》、《________》。《口技》一文选自《________》。《虞初新志》是清代________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2、给下列生字词读音和解释
犬吠():呓()语:絮絮()不止
夫叱()大儿声齁()声曳()屋许许()声
3、解释重点字词
会:宾客大宴:厅事:宴:
少顷:下:觉:毕备:
手:作作索索:俄而:曳:
许许:抢夺:奋:欠伸:
口技答案
一、自学学习
(一)
1、杂技、百戏、隔壁戏
2、铁崖,清、荔枝话、口技、虞初新志、张潮
(二)、
少(shǎo)顷犬吠(feì)惊觉(jiào)呓(yì)语
絮絮(xù)不止夫叱(chì)大儿声夫齁(hōu)声起意少(shǎo)舒
咳嗽(sóu)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jī)欲先走
(三)
1、京:京城,国都,这里指京城北京。善:擅长,善于者:……的人
译: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2、会:恰逢,正赶上宾客大宴:大宴宾客,指大摆宴席请客。宴:宴请于:在厅事:大厅,客厅施:安置,放置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而已:语气助词,仅此,罢了
句意: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少顷:一会但:只下:动词,落、拍满坐:整个座位上的人,指全场。坐:同座,座位。寂然:寂静的样子
句意: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4、遥:远远地深巷:很长的巷子吠:狗叫惊觉:惊醒觉:睡醒欠伸:伸懒腰其:她的,妇人的呓语:说梦话
译: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丈夫说着梦话。
5、既而:不久而: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乳①:名作动,喂奶乳②:乳头而:连词呜:轻声哼唱哄小孩睡觉。之:代词,他,小孩啼:啼哭抚:抚摩
句意: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
6、絮絮:连接不断的说话
句意: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7.是:这是时:这时候初:刚开始叱:大声呵斥一时:同一时间毕备:全部具备毕:全、都手:名作状,用手妙:妙处
句意: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
8、侧目:斜眼旁视默叹:默默赞叹以为:认为妙绝:好极了绝:极点句意: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9、未几:不多久齁:打鼾渐…渐…:越来越……渐渐
句意:没有过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
10、微闻:隐约听到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倾侧:倾斜反倒
句意: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
11、意:内心,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渐渐
句意: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12、忽:忽然,突然火起:起火起①:发生起②:起来
句意: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13、俄而:一会儿吠:狗叫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
14、间:夹杂力拉:拟声词崩倒:倒塌
句意: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15、曳:拉许许:拟声词,呼喊声抢夺:抢救
句意: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16、虽:即使其:其中端:方面,种类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
17、名:名作动,说出
句意: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18、于是:在这个时候色:脸色变色:失色奋:张开,展开奋袖:捋起袖子股:大腿战战:哆嗦的样子几:几乎,差点儿先:在前面,抢先走:跑,逃跑
句意: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19、群响:各种声响群:许多,各种毕绝:全部消失之:里边
句意: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二、合作探究
2(1)口技人坐屏障中(2)妇抚儿乳
众宾团坐儿含乳啼
满坐寂然
(3)[既而儿醒(4)众妙毕备
妇拍而呜之。网以为妙绝
(5)手有百指(6)以为妙绝
不能指其一端群响毕绝
(7)火起,夫起大呼
3、(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
但古义:闻古义:
今义:今义:
(2)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古义:走古义:
今义:今义: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是古义:
今义:
4、京中有善口技者不能名其一处也会宾客大宴
妇抚儿乳妇手拍儿声众妙毕备
(四)当堂检测(略)
5、《变色龙》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柿子中学张锐
一、学情目标
1、掌握作者的文学常识、生字词
2、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3、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思想。
二、自学学习
1、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全名叫安东•巴浦洛维奇•契诃夫,是______国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____________,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剧本。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草原》、《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戏剧《樱桃园》等。
2、解题
小说以“变色龙”为题。“变色龙”原是一种蜥蜴,它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四周物体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变色为保护色。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用“变色龙”作小说的题目,含蓄形象地揭露这个人物的丑恶面目。
3、背景
《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这时的警察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划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警察,而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4、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盛(chéng)满筛(shāi)子魁梧(kuíwú)胚(pēi)子伶俐(língl)
窜出(cuàn)撺掇(cuānduō)恐吓(hè)契诃(qìhē)夫
5、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无精打采:。
无缘无故:。
魁梧:。
异想天开:。
洋溢:。
伶俐:。
径自:
三、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表现出说话者的表情、语态等。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结构。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_1__段到_5___段):
第二部分(_6__段到_27___段):
第三部分(28___段到_29___段):
3、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对赫留金、对小猎狗的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
第一次判定(6—8段):不知是“谁家的狗”——肯定赫留金被咬——野畜生、疯狗、弄死狗
第二次判定(9—13段):“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你那指头一定是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它那么小,怎么会咬你
第三次判定(14—17段):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赫留金是受了害,,我不会不管,要教训狗的主人——狗是“下贱胚子”
第四次判定(18—20段):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狗!”——赫留金受斥责——狗是娇贵的动物,用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
第五次判定(21—23段):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
第六次判定(24—27段):—厨师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我早晚要收拾你——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好一条小狗”。
4、从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6次变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通过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这个沙皇忠实走狗的刻画,揭示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庸俗、愚昧的社会病苦。
四、当堂检测
1、《变色龙》的作者是______,是______国十九世纪末的____________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戏剧《樱桃园》等。
2、读准下列字音
筛(shāi)子魁梧(kuíwú)胚(pēi)子伶俐(língl)
窜出(cuàn)撺掇(cuānduō)恐吓(hè)契诃(qìhē)夫
3、小说《变色龙》揭示了什么问题?
八年级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变色龙》第一课时答案
一、自学学习
俄,短篇小说家,草原,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樱桃园,
2、kuíwúshāichéngpēilínglìcuànhè
cuānduōqìhē
3、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没有一点原因。
指躯干高大;强壮粗
异:奇异、离奇。异想:不可思议的想法;天开:上天给以的启示。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
流露、显示。
形容人物机灵乖巧或是做事干脆利落。
独自
二、合作探究
1、主要内容:写警察奥楚列洛夫在街头处理一条狗咬伤一个人手指头“案子”的经过。
第一部分(_1__段到_5___段):故事的开端,交代了主要人物、社会环境、地点、案情、案件双方、看客。
第二部分(_6__段到_27___段):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处理案件时发生的几次变化
第三部分(28___段到_29___段):故事结局,写受到嘲笑,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愚昧,揭示了俄国的社会弊病。
2、第一次判定(6—8段):不知是“谁家的狗”——肯定赫留金被咬——野畜生、疯狗、弄死狗
第二次判定(9—13段):“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你那指头一定是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它那么小,怎么会咬你
第三次判定(14—17段):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赫留金是受了害,,我不会不管,要教训狗的主人——狗是“下贱胚子”
第四次判定(18—20段):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狗!”——赫留金受斥责——狗是娇贵的动物,用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
第五次判定(21—23段):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
第六次判定(24—27段):—厨师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我早晚要收拾你——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好一条小狗”。
4、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这个沙皇忠实走狗
5、通过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这个沙皇忠实走狗的刻画,揭示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庸俗、愚昧的社会病苦。
三、当堂检测
略
6、《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柿子中学张锐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思想。
二、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是什么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
第一段:四下里一片沉静-----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3、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说说是什么修辞手法?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
4、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描写。
第一次穿新大衣出场(1段)
三、合作探究
1、细节描写是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文中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突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第一穿新大衣出场:说明他是沙警官的标志,是装腔作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2.文中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他粗俗卑劣的品性,以及在前语言中的对比中突出他变色龙的本质。
3、文中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什么?
4、文章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想想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也突出了他想以此来获得资金赔偿丑恶心理,从反面衬托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劣品质。
5、写围观群众有什么作用?
围观群众思想落后愚昧,精神空虚麻木,意识不到奥楚蔑洛夫的伪劣嘴。群众面对
四、当堂检测
1、小结小说主旨: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刻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
2、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最突出的什么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
3、穿脱军大衣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奥楚蔑洛夫什么特点?
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八年级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变色龙》第二课时答案
一、自主学习
1、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2、第一段:四下里一片沉静-----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3、比喻:“手指头像一面胜利的旗帜“
拟人、比喻:“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4、第一次穿新大衣出场(1段)
第二次听说是将军家狗时把大衣脱下(10段)
第三听说是将军家狗时穿上大衣(20段)
第四次裹紧大衣离开(29段)
二、合作探究
1、第一穿新大衣出场:说明他是沙警官的标志,是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
第二次听说是将军家狗时把大衣脱下:判断错误后吃惊、燥热、胆小的心理反应,也是他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见风使舵的狡猾表现。
第三听说是将军家狗时穿上大衣:胆战心惊
第四次裹紧大衣离开: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又难堪感觉。
文中通过写奥楚蔑洛夫穿脱军大衣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2、突出他粗俗卑劣的品性,以及在前语言中的对比中突出他变色龙的本质。
3、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压抑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经济萧条、人们饥饿贫穷。
4、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也突出了他想以此来获得资金赔偿丑恶心理,从反面衬托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劣品质。
5、围观群众思想落后愚昧,精神空虚麻木,意识不到奥楚蔑洛夫的伪劣嘴脸是维护专制统治,他对警察畏惧、顺从以至于丧失了判断能力,也丧失了对弱者的同情心。群众面对这样一场闹剧只获得感官的刺激,并嘲笑赫留金不如富家狗,想占便宜却没占到。讽刺沙皇的黑暗统治。
三、当堂检测
1、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刻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愚昧的社会弊病。
2、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变色龙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3、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7、《岳阳楼记》(第三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2、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3、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6、“进”指什么?“退”指什么?“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8、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回答)
常见写景手法:
1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等特征。
2感官调动。
3观察角度变换
4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互补。
5正面、侧面,(直接、间接)描写。
6修辞手法运用
③动静互见
④骈散相间
○5情景交融
学怎样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3—18题。
(甲)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②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也。”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cuī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賵(fèng)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②谗:说别人坏话。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并写出一个含有此词且与其不同义的文言句子。
⑴或夜昏怠或: 句子:
⑵既仕既: 句子:
14、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⑵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5、从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好学?(用原文回答)
16、在甲文结尾填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并指出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名言
作用
17、从乙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18、《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诫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两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chǎng),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不可具状:④公退之暇,被鹤氅: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11、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8、《岳阳楼记》(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预习
1、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是著名的古迹,与湖北武汉的、江西南昌的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人名)借写《岳阳楼记》之际,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操,并以“,”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写一句你所知道的有关岳阳楼诗句或楹联:。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霪雨樯倾楫摧忧谗畏讥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属予作文
二、课文重点字词句
1、字词
越明年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巴陵胜状迁客骚人
然则横无际涯朝晖夕阴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2、翻译句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查资料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
学怎样
(甲)读课文第一节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⑵为众忌嫉 ⑶罕受人言 ⑷正患无隙以规之
2、甲文中的“今人”指 ,乙文中的“文正”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⑵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4、甲、乙两段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答案不超过十个字)
5、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写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中“唐贤今人”的诗句(写两句)。
9、《背影》(第一课时)问题导读(生成)-评价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的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4.学习本文匠心独运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5.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学习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导读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遍默读,找出该积累的字词: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颓唐
举箸琐屑惨淡勾留典质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郁郁于中______________
第二遍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先独立思考,再与本组内的同学交流。
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2.文中有几处描写“我”眼泪的语句?眼泪与父亲背影有何联系?
3.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4.请你向大家说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爱。
第三遍品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文中的感染力。
思考: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作者抓住什么做为表现角度命题立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10、《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型:文言讲读课课时:两课时
时间:2010-10-29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景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背诵全文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学习难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请用原文回答)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二.合作交流。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写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2.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写景都用了什么写法?
3.第二段的重点是写水的“清冽”,却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写鱼?
4.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的景物时,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三、拓展延伸。
1、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景物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2、生活中一定有你心驰神往的景物,请加以想象和描绘,说给同学们听。
四.总结全文:《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的心常常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学(教)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