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变色龙》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这一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形象分析,认识沙皇警察制度的虚伪与专横以及当时人不如狗的黑暗现实。
2.了解小说中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作用。
3.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分析小说的主题。
4.归纳小说主旨,陶冶思想情操。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小说中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2、学习小说中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法——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
三、教学难点:
结合俄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小说的主题意义。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脉络。
2、分析中心情节。
3、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中心情节,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三、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大家猜一猜视频里播放的是什么?他有什么特点呢?(观看视频)这种动物是什么呢?(变色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变色),它是蜥蜴的一种,皮肤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那么这种动物跟小说内容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课文。
(二)、作家简介
契诃夫1860年出生在俄国,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大师,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20岁开始创作,一生写了七百多篇小说。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有《凡卡》《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中篇小说有《第六病室》《草原》等,剧本有《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等。
(三)、写作背景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谋杀,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安全,沙皇政府大大加强了警察制度,建立了恐怖的警察统治,采取更加残酷的专制统治。当时的俄国活像一座人间地狱。这是俄国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时期。
(四)、检查预习
1.读一读:
咳嗽(késóu)筛子(shāi)魁梧(kuí)敞(chǎng)
伶俐(línglì)崽子(zǎi)恐吓(hè)中看(zhōng)
2.辨一辨:
醋栗米粟戳穿杀戮盛满盛大畜生畜牧业
(五)、速度课文,理清结构
速读课文,思考:
1.小说中的“变色龙”到底指谁呢?文中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奥楚蔑洛夫;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一案。
2.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小说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呢?
第一部分(l~5自然段):发现狗咬人一案。(开端)
第二部分(6~27自然段):处理狗咬人一案。(发展与高潮)
第三部分(28、29自然段):判小狗最终胜诉。(结局)
3.结合有关词语,弄清“案子”发生的地点、情况,“案子”双方的身份等。
地点:木柴厂门口。
情况:狗咬伤了人的一个手指头,人打瘸了狗的一条腿。
案子双方的身份:“原告”:首饰匠赫留金;“被告”:白毛的小猎狗。
审判者:警官奥楚蔑洛夫
陪审者:巡警叶尔德林
审判结果:小狗胜诉,赫留金受到嘲笑和恐吓。
(六)、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浏览课文,小组合作寻找奥楚蔑洛夫处理这件案子时态度上有哪些变化?(五次变化)
首先当奥楚蔑洛夫不知狗的主人是谁时,他听取了赫留金的申诉,肯定赫留金是被狗咬了。表示要“调查一下”,对狗主人罚款教训,骂狗是“野畜生”、“疯狗”,要“把它弄死”。这是他对狗的第一次宣判。
第一次变化:当人群里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马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由痛骂狗到为狗辩护,(“它怎么会咬着你?”“它是那么小”),并指责赫留金(“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赔偿费),想推翻初判,这是他的第一次“变色”。
第二次变化:当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又随之变化,从视狗为“野畜生、疯狗”变为“下贱胚子”“什么玩意儿!”“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对赫留金的“受害”,表示“绝不能不管”,训斥狗主人“脑子上哪儿去啦?”这是奥楚蔑洛夫的第二次“变色”。
第三次变化:当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有什么表现?他认为狗是“名贵的”“娇贵的动物”。并对狗主人巴结讨好:“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而对赫留金却是一副凶相:“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这是奥楚蔑洛夫的第三次“变色”。
第四次变化:当厨师开始时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再次骂小狗是条“野狗”,表示“弄死它算了。”这是他的第四次“变色”。
第五次变化:当厨师最后再说是将军的哥哥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立即说:“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不但狗成了可爱的,连咬人都成了美德。对狗主人:“洋溢着含笑的温情”,称呼“他老人家”——阿谀逢迎,献媚取宠。而对赫留金,则极尽恐吓之能事:“早晚要收拾你。”这是他的第五次“变色”。
2.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色都是围绕什么变的呢?但在他身上有没有“不变”的东西?如果有,是什么?(围绕狗的主人而变,特性不变)
从这些变化中,你能看出奥楚蔑洛夫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特征呢?(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都是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的。他非常善变,他的两副面孔,两种腔调,瞬息之间,千变万化。这种善变特点,生动再现了这个反动统治阶级的鹰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思想性格特点。他是沙皇政府的忠实走狗。)
四,作业布置
文章最后写道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细节描写学习人物塑造方法。
2、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分析小说的主题。
3、归纳思想主旨,进行思想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分析小说的主题。
三、授课过程: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变色龙》这篇小说,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这个人物形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1.分角色朗读,学习语言描写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学习语言描写的魅力。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点评)
2.作者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不仅主要采用语言描写,还通过细节描写对他进行刻画。
手指头:小说在叙写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一案中还塑造了赫留金金这一形象。他因玩狗而被咬破了手指头,原本想借助律申诉取胜得到一笔赔尝,但最终却成了冒犯名贵狗的“混蛋”罪犯。而他那个被狗咬伤的“血淋淋”的手指头,一开始原是赫留金用来要求赔钱的资本,最后却成了他冒犯“名贵”狗的罪证。
军大衣:当人群里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说:“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而当人群里再次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这两处都属于细节描写。奥楚蔑洛夫这一脱一穿,真的是因为天气热冷有变吗?它反映了人物的什么心理活动?
(不是。奥楚蔑洛夫对军大衣一脱一穿这一细节描写,充分揭示了他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窘态。)
(二)、合作探究,题目深意
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题目?
明确:因为小说写的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问题。他六次淋漓尽致的巧妙表演,好象蜥蜴一样善于变色,讽喻那种狡猾善变、出尔反尔的人。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为题。这样不仅揭示了要鞭挞的对象,富有讽刺意义,而且形象生动,非常恰当。
拓展:铁公鸡,笑面虎,地头蛇、白眼狼)
(三)、寻根问底,探究小说主旨
1、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变成了这样的走狗呢?
人物形象的存在肯定离不开活动的环境。那么,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请看大屏幕。
2.小说开头就有一处对环境的集中描写。这处环境描写说明了什么呢?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呢?(街道场景)
明确:“广场”是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沉静”“一个人也没有”说明广场的冷清、凄凉,“无精打采地敞着”,用拟人手法暗示市场的不景气。“饥饿的嘴巴”,用比喻形象的写出了无顾客上门,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侧面描写出市场的冷清、萧条。“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一语双关,明指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暗含沙皇专制的统治。
这段环境描写,一开始就给人制造了一种十分压抑、令人窒息的氛围。它是当时军警宪兵当道的俄罗斯社会的黑暗现实的真实写照。这处环境描写也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活动的环境。
3.小说两次描写了围观群众,有何作用?(围观群众)
两次写围观群众。“木材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写出了围观的人聚结之快和他们的无聊心态——以看热闹为乐;
结尾处对围观群众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苦。
两次描写使小说的社会意义更为深广。
4.三次提到“法律”有何作用?
第一次在第七段,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据,反映了底层人民机敏的一面,是作者讽喻沙皇的“法律”对人民的压迫。第二次在第十二段,赫留金引用法律为自己辩护,接着抬出“当宪兵”的兄弟,通过人物语言揭露沙皇法律的实质是:宪兵就是法律,对沙皇法律的又一次尖锐讽刺。第三次在第十七段,从侧面揭露法律在统治阶级眼里,不过是一纸空文,说明法律的虚伪。
总之,三提法律,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而且深化了主题,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沙皇法律虚伪。
5.总的环境特点,在这种环境下,奥楚蔑洛夫出现的社会意义?
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经济萧条、民众麻木、法律虚伪——沙皇专制警察打着遵守法令的幌子,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
小说竭力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沙皇走狗形象。奥楚蔑洛夫这种警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结果。可以说,以奥楚蔑洛夫为主角的这场闹剧是个小窗口,它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沙皇统治的腐朽,当时警察制度的黑暗。
6.那么,这篇小说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一案的生动叙写,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呢?
明确:作者通过对狗咬人一案的叙写以及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深刻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人不如狗的黑暗现实和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虚伪,批判了沙皇专制反人民的实质。
“变色龙”成了世界文学画廊中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变色龙”现已成为见风使舵的小人的特有代号。
7.陶冶情操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变色龙”?你愿不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呢?你喜欢交什么的朋友?或者说你交友的标准是什么?(学生个别发言,教师总结)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交友的一个标准,就刚刚同学的发言,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的地方?他们都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正直、善良、诚实)。我们选择朋友是如此,自己更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正直忠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交到朋友,会拥有更多的朋友。最后老师这有几句话,我们共勉: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只失去了人生的一部分;
如果你失去了健康,只失去了人生的一小半;
如果你失去了正直,那你就真的一贫如洗了。
(四).作业布置
变色龙随周围环境改变肤色,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天敌的伤害,而奥楚蔑洛夫“变色”是为了什么?如果奥楚蔑洛夫不当“变色龙”,而是依据实情处理狗咬人事件,或者惩治小狗的主人,那么你们试想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写一篇小作文。
2、《变色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诵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
教学重点 诵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教学难点 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与说明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蜥蜴图片)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
资料助读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在当医生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在行医过程中,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积累了创作素材。他的早期创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八十年代下半期,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他的创作视野逐渐宽阔,题材愈加丰富,批判性也随之加强。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意。
(1)疏解下列字词,解词,加点字注音。
沉静无精打采魁梧(kuíwú)异想天开荒唐(huāngtáng)伶俐(línglì)恐吓(hè)径自
2、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
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一个变化多端的人
两面人
势利眼的警官
3.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思考: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学生梳理、概括,教师提示:
最初: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第一次: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第二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下贱胚子。
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第三次: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第四次: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第五次: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1、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2、师生共同归结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
五、分角色朗读,体会形象特征
1.角色分配:
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2.要求尽量渎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的停顿。
板书设计
3、《变色龙》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柿子中学张锐
一、学情目标
1、掌握作者的文学常识、生字词
2、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3、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思想。
二、自学学习
1、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全名叫安东•巴浦洛维奇•契诃夫,是______国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____________,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剧本。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草原》、《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戏剧《樱桃园》等。
2、解题
小说以“变色龙”为题。“变色龙”原是一种蜥蜴,它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四周物体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变色为保护色。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用“变色龙”作小说的题目,含蓄形象地揭露这个人物的丑恶面目。
3、背景
《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这时的警察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划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警察,而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4、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盛(chéng)满筛(shāi)子魁梧(kuíwú)胚(pēi)子伶俐(língl)
窜出(cuàn)撺掇(cuānduō)恐吓(hè)契诃(qìhē)夫
5、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无精打采:。
无缘无故:。
魁梧:。
异想天开:。
洋溢:。
伶俐:。
径自:
三、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表现出说话者的表情、语态等。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结构。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_1__段到_5___段):
第二部分(_6__段到_27___段):
第三部分(28___段到_29___段):
3、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对赫留金、对小猎狗的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
第一次判定(6—8段):不知是“谁家的狗”——肯定赫留金被咬——野畜生、疯狗、弄死狗
第二次判定(9—13段):“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你那指头一定是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它那么小,怎么会咬你
第三次判定(14—17段):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赫留金是受了害,,我不会不管,要教训狗的主人——狗是“下贱胚子”
第四次判定(18—20段):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狗!”——赫留金受斥责——狗是娇贵的动物,用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
第五次判定(21—23段):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
第六次判定(24—27段):—厨师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我早晚要收拾你——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好一条小狗”。
4、从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6次变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通过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这个沙皇忠实走狗的刻画,揭示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庸俗、愚昧的社会病苦。
四、当堂检测
1、《变色龙》的作者是______,是______国十九世纪末的____________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戏剧《樱桃园》等。
2、读准下列字音
筛(shāi)子魁梧(kuíwú)胚(pēi)子伶俐(língl)
窜出(cuàn)撺掇(cuānduō)恐吓(hè)契诃(qìhē)夫
3、小说《变色龙》揭示了什么问题?
八年级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变色龙》第一课时答案
一、自学学习
俄,短篇小说家,草原,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樱桃园,
2、kuíwúshāichéngpēilínglìcuànhè
cuānduōqìhē
3、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没有一点原因。
指躯干高大;强壮粗
异:奇异、离奇。异想:不可思议的想法;天开:上天给以的启示。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
流露、显示。
形容人物机灵乖巧或是做事干脆利落。
独自
二、合作探究
1、主要内容:写警察奥楚列洛夫在街头处理一条狗咬伤一个人手指头“案子”的经过。
第一部分(_1__段到_5___段):故事的开端,交代了主要人物、社会环境、地点、案情、案件双方、看客。
第二部分(_6__段到_27___段):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处理案件时发生的几次变化
第三部分(28___段到_29___段):故事结局,写受到嘲笑,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愚昧,揭示了俄国的社会弊病。
2、第一次判定(6—8段):不知是“谁家的狗”——肯定赫留金被咬——野畜生、疯狗、弄死狗
第二次判定(9—13段):“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你那指头一定是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它那么小,怎么会咬你
第三次判定(14—17段):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赫留金是受了害,,我不会不管,要教训狗的主人——狗是“下贱胚子”
第四次判定(18—20段):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狗!”——赫留金受斥责——狗是娇贵的动物,用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
第五次判定(21—23段):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
第六次判定(24—27段):—厨师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我早晚要收拾你——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好一条小狗”。
4、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这个沙皇忠实走狗
5、通过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这个沙皇忠实走狗的刻画,揭示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庸俗、愚昧的社会病苦。
三、当堂检测
略
4、《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柿子中学张锐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思想。
二、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是什么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
第一段:四下里一片沉静-----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3、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说说是什么修辞手法?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
4、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描写。
第一次穿新大衣出场(1段)
三、合作探究
1、细节描写是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文中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突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第一穿新大衣出场:说明他是沙警官的标志,是装腔作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2.文中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他粗俗卑劣的品性,以及在前语言中的对比中突出他变色龙的本质。
3、文中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什么?
4、文章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想想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也突出了他想以此来获得资金赔偿丑恶心理,从反面衬托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劣品质。
5、写围观群众有什么作用?
围观群众思想落后愚昧,精神空虚麻木,意识不到奥楚蔑洛夫的伪劣嘴。群众面对
四、当堂检测
1、小结小说主旨: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刻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
2、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最突出的什么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
3、穿脱军大衣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奥楚蔑洛夫什么特点?
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八年级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变色龙》第二课时答案
一、自主学习
1、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2、第一段:四下里一片沉静-----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3、比喻:“手指头像一面胜利的旗帜“
拟人、比喻:“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4、第一次穿新大衣出场(1段)
第二次听说是将军家狗时把大衣脱下(10段)
第三听说是将军家狗时穿上大衣(20段)
第四次裹紧大衣离开(29段)
二、合作探究
1、第一穿新大衣出场:说明他是沙警官的标志,是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
第二次听说是将军家狗时把大衣脱下:判断错误后吃惊、燥热、胆小的心理反应,也是他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见风使舵的狡猾表现。
第三听说是将军家狗时穿上大衣:胆战心惊
第四次裹紧大衣离开: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又难堪感觉。
文中通过写奥楚蔑洛夫穿脱军大衣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2、突出他粗俗卑劣的品性,以及在前语言中的对比中突出他变色龙的本质。
3、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压抑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经济萧条、人们饥饿贫穷。
4、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也突出了他想以此来获得资金赔偿丑恶心理,从反面衬托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劣品质。
5、围观群众思想落后愚昧,精神空虚麻木,意识不到奥楚蔑洛夫的伪劣嘴脸是维护专制统治,他对警察畏惧、顺从以至于丧失了判断能力,也丧失了对弱者的同情心。群众面对这样一场闹剧只获得感官的刺激,并嘲笑赫留金不如富家狗,想占便宜却没占到。讽刺沙皇的黑暗统治。
三、当堂检测
1、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刻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愚昧的社会弊病。
2、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变色龙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3、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5、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窗》教案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梳理小说的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对话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钱锺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1.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品析人物形象
2.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
3.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检查预习结果
消遣(qiǎn)一泓清泉(hóng)
玫瑰(guī)栩栩如生(xǔ)
草坪(píng)争奇斗研(yán)
俯瞰(kàn)气喘吁吁(xū)
窄小(zhǎi)五彩斑斓(lán)
手肘(zhǒu)津津有味(jīn)
挪动(nuó)扣人心弦(xián)
四、体裁:小小说
小:篇幅短小
新:立意创新
巧:构思精巧
奇:结尾惊奇
五、情景再现,复述情节:
时间:“曾住过”表明这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地点:一家医院的病房
人物:两位病人
环境: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两个人,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
开端: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关系融洽
发展:远窗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远窗病人见死不救
结局:远窗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六、互帮互助,共同探究:
为了帮助别的同学理解这篇小说,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文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重点明确问题:
一、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二、为什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伸,探究结尾
故事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感慨……
(七)联系生活,感悟哲理
人性的黯淡: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人性的光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
七、课堂总结:
一扇小小的窗户,不仅是一简单的“物”,还是心灵的窗户,映照了美与丑不同的灵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让我们看清了人性的光辉与黯淡,一个利己,一个利他,一个热情,一个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张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这美丽的风景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八、作业布置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去帮他一把,余香就不仅仅留在手中,还会沁入你的心脾。
请结合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
九、板书设计:
窗
近窗病人远窗病人
一座美丽的花园一睹光秃秃的墙
乐观善良自私冷酷
道德高尚卑劣丑恶
人性的光辉人性的黯淡
十、教学反思:
《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被收入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这篇小说的内涵极为丰富,描述了在一家医院的一间窄小的病房里发生的有关窗户的故事。窄小的病房仅能容下两张病床,只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而病房里却有两位危重病人,他们只能静养。近窗的病人每天被允许仰坐两个小时,能透过窗户看到外面,这种分配不公的矛盾为小说埋下了伏笔。
近窗病人被允许仰坐两小时,而远离窗户的病人却只能日夜静静地躺卧在床上,从这可以看出,病情稍轻些的应是近窗的病人。近窗病人为远窗病人每天上下午各讲一小时窗外的美景,既是娱人,也是自娱。从中可看出近窗病人是一个热爱生活、心胸宽广、舍己为人的人,他这宽阔的心胸和平和乐观的心态,应该有助于他病情的缓解。而从后面的情况来看,他的病情却日益加重了。所以近窗病人自娱的成分可能少一些,更重要的是娱人。为远窗病人劳心费神地编造窗外的美景,激励病友求生的勇气,以至于舍弃了自己休息的时间,最终导致了病情不断加重。而远窗病人一开始听得津津有味,觉得是一种享受,然而他的嫉妒心恶性发作,虽加克制,但不见效果,反而更显强烈,由“对事”恶性发展到“对人”。远窗病人由于心态失衡,病情也一天天加重,可医生们对其病因却不得而知。这一笔也是作家的精巧构思,它为后文窗外没有美景,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埋下又一伏笔。
小说最后,近窗病人突然病情加重,在死亡线上垂死挣扎,而远窗病人却心灵扭曲、人性泯灭、见死不救。冷酷自私的望着近窗病人凄惨地死去的行为真是令人发指。他如愿以偿搬到了靠近窗口的病床上,等医生刚走,他就迫不及待挣扎着支起病体朝窗口望去,但是他看到了什么呢?一堵光秃秃的墙!小说层层蓄势,最后一句戛然而止,出人意料的结局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个结局对近窗病人饱含着更多的赞美,对远窗病人则蕴含着无尽的嘲讽。
1.教学设想
我教授《窗》这篇微型小说,设想是先让学生了解并概括微型小说的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具有文体意识,把握住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及其阅读方法,为学习《窗》寻找一个抓手。
接着让学生带着文体意识去主动探究文本,在此过程中,因为这篇课文是自学课文,让学生互帮互助,自己提出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决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的性格,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褒贬寓含在多角度的对比中。
结尾的艺术是微型小说的关键所在,因为微型小说是结尾的艺术,是揭示灵魂的艺术。接着“探究结尾”。让学生理解这种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是形式巧妙和主题深化完美统一的艺术。探究过后让学生续写结尾,目的是展现学生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对人性的各种表现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感悟,触发学生对人生的深层思考。
最后我联系现实社会的状况,让学生思考人性的光辉与黯淡,于是我让学生课下继续思考“该怎样在生活中抑恶扬善”,以达成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2.课堂亮色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提出我设想的几个问题,我打算再补充问题,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汇聚在一起,可以说是比较深入的对文本的解析,是对小说中人文精神的深层思索。
其二是在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板书,板书可以说是一大亮点,既注重了窗的外形特征,又注重了内容实质,对该小说采用的对比手法的探究。从不同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内涵,一扇窗户显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探究后的结果有三方面对比,一是环境对比,近窗人心灵美好,他口中述说的窗外美景是他热爱生命、乐观助人的心态美的一种映照,心中有美,眼前才会有美景;而远窗人由于心灵卑鄙丑陋,所以眼前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两相对比中看出了近窗人的无私、善良、关爱和高尚。二是近窗人和远窗人的心灵对比,这个在此就不必赘言了。三是人物自身前后的对比,远窗病人由善到恶的心路发展历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了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学会抑制自己不断膨胀的私欲,不要让崇高的精神游离于肉体之外。
其三是续写故事。小说结尾是“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请根据小说主旨和人物性格,发挥想象,用三两句话续写故事。此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说远窗人的醒悟,为自己自私行为感到惭愧而寝食难安,也有说远窗人不久也因深深的自责而死了……
3.认识与不足
课赛之后,我主动和评委老师、教研组长罗老师以及各位老师沟通交流,认识到自己很多不足。
首先,作为刚工作不到两年的年轻老师来说,依然是一个重大问题,经验不足,引导不够,自己讲得太多,很想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讲得太多。再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不信任,喜欢重复学生的问题和学生相互之间的回答。其实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放手,给他们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应该能做到。
其二,关于文体的认识。我把握住了这篇课文是小说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应该是一种用以往的知识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探究,所以在开课就提出了关于小小说的特点。课后也有老师指出如果将这一特点放到课程最后,得出文体特点就显得更加自然,学生也应该掌握得更好了。
其三,课件内容过多。可以适当减少课件上打印出来的内容,尽可能简明扼要。
经过这节课的磨炼和总结,我深知,作为一名年青老师,上好每一堂课是我的责任,我也深知我离一名优秀的老师还相距甚远,在教学之路上,我会尽自己所能,走好每一步。
6、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变色龙》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这一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形象分析,认识沙皇警察制度的虚伪与专横以及当时人不如狗的黑暗现实。
2.了解小说中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作用。
3.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分析小说的主题。
4.归纳小说主旨,陶冶思想情操。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小说中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2、学习小说中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法——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
三、教学难点:
结合俄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小说的主题意义。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脉络。
2、分析中心情节。
3、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中心情节,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三、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大家猜一猜视频里播放的是什么?他有什么特点呢?(观看视频)这种动物是什么呢?(变色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变色),它是蜥蜴的一种,皮肤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那么这种动物跟小说内容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课文。
(二)、作家简介
契诃夫1860年出生在俄国,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大师,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20岁开始创作,一生写了七百多篇小说。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有《凡卡》《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中篇小说有《第六病室》《草原》等,剧本有《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等。
(三)、写作背景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谋杀,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安全,沙皇政府大大加强了警察制度,建立了恐怖的警察统治,采取更加残酷的专制统治。当时的俄国活像一座人间地狱。这是俄国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时期。
(四)、检查预习
1.读一读:
咳嗽(késóu)筛子(shāi)魁梧(kuí)敞(chǎng)
伶俐(línglì)崽子(zǎi)恐吓(hè)中看(zhōng)
2.辨一辨:
醋栗米粟戳穿杀戮盛满盛大畜生畜牧业
(五)、速度课文,理清结构
速读课文,思考:
1.小说中的“变色龙”到底指谁呢?文中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奥楚蔑洛夫;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一案。
2.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小说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呢?
第一部分(l~5自然段):发现狗咬人一案。(开端)
第二部分(6~27自然段):处理狗咬人一案。(发展与高潮)
第三部分(28、29自然段):判小狗最终胜诉。(结局)
3.结合有关词语,弄清“案子”发生的地点、情况,“案子”双方的身份等。
地点:木柴厂门口。
情况:狗咬伤了人的一个手指头,人打瘸了狗的一条腿。
案子双方的身份:“原告”:首饰匠赫留金;“被告”:白毛的小猎狗。
审判者:警官奥楚蔑洛夫
陪审者:巡警叶尔德林
审判结果:小狗胜诉,赫留金受到嘲笑和恐吓。
(六)、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浏览课文,小组合作寻找奥楚蔑洛夫处理这件案子时态度上有哪些变化?(五次变化)
首先当奥楚蔑洛夫不知狗的主人是谁时,他听取了赫留金的申诉,肯定赫留金是被狗咬了。表示要“调查一下”,对狗主人罚款教训,骂狗是“野畜生”、“疯狗”,要“把它弄死”。这是他对狗的第一次宣判。
第一次变化:当人群里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马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由痛骂狗到为狗辩护,(“它怎么会咬着你?”“它是那么小”),并指责赫留金(“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赔偿费),想推翻初判,这是他的第一次“变色”。
第二次变化:当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又随之变化,从视狗为“野畜生、疯狗”变为“下贱胚子”“什么玩意儿!”“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对赫留金的“受害”,表示“绝不能不管”,训斥狗主人“脑子上哪儿去啦?”这是奥楚蔑洛夫的第二次“变色”。
第三次变化:当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有什么表现?他认为狗是“名贵的”“娇贵的动物”。并对狗主人巴结讨好:“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而对赫留金却是一副凶相:“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这是奥楚蔑洛夫的第三次“变色”。
第四次变化:当厨师开始时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再次骂小狗是条“野狗”,表示“弄死它算了。”这是他的第四次“变色”。
第五次变化:当厨师最后再说是将军的哥哥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立即说:“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不但狗成了可爱的,连咬人都成了美德。对狗主人:“洋溢着含笑的温情”,称呼“他老人家”——阿谀逢迎,献媚取宠。而对赫留金,则极尽恐吓之能事:“早晚要收拾你。”这是他的第五次“变色”。
2.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色都是围绕什么变的呢?但在他身上有没有“不变”的东西?如果有,是什么?(围绕狗的主人而变,特性不变)
从这些变化中,你能看出奥楚蔑洛夫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特征呢?(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都是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的。他非常善变,他的两副面孔,两种腔调,瞬息之间,千变万化。这种善变特点,生动再现了这个反动统治阶级的鹰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思想性格特点。他是沙皇政府的忠实走狗。)
四,作业布置
文章最后写道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细节描写学习人物塑造方法。
2、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分析小说的主题。
3、归纳思想主旨,进行思想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分析小说的主题。
三、授课过程: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变色龙》这篇小说,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这个人物形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1.分角色朗读,学习语言描写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学习语言描写的魅力。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点评)
2.作者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不仅主要采用语言描写,还通过细节描写对他进行刻画。
手指头:小说在叙写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一案中还塑造了赫留金金这一形象。他因玩狗而被咬破了手指头,原本想借助律申诉取胜得到一笔赔尝,但最终却成了冒犯名贵狗的“混蛋”罪犯。而他那个被狗咬伤的“血淋淋”的手指头,一开始原是赫留金用来要求赔钱的资本,最后却成了他冒犯“名贵”狗的罪证。
军大衣:当人群里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说:“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而当人群里再次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这两处都属于细节描写。奥楚蔑洛夫这一脱一穿,真的是因为天气热冷有变吗?它反映了人物的什么心理活动?
(不是。奥楚蔑洛夫对军大衣一脱一穿这一细节描写,充分揭示了他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窘态。)
(二)、合作探究,题目深意
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题目?
明确:因为小说写的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问题。他六次淋漓尽致的巧妙表演,好象蜥蜴一样善于变色,讽喻那种狡猾善变、出尔反尔的人。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为题。这样不仅揭示了要鞭挞的对象,富有讽刺意义,而且形象生动,非常恰当。
拓展:铁公鸡,笑面虎,地头蛇、白眼狼)
(三)、寻根问底,探究小说主旨
1、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变成了这样的走狗呢?
人物形象的存在肯定离不开活动的环境。那么,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请看大屏幕。
2.小说开头就有一处对环境的集中描写。这处环境描写说明了什么呢?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呢?(街道场景)
明确:“广场”是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沉静”“一个人也没有”说明广场的冷清、凄凉,“无精打采地敞着”,用拟人手法暗示市场的不景气。“饥饿的嘴巴”,用比喻形象的写出了无顾客上门,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侧面描写出市场的冷清、萧条。“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一语双关,明指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暗含沙皇专制的统治。
这段环境描写,一开始就给人制造了一种十分压抑、令人窒息的氛围。它是当时军警宪兵当道的俄罗斯社会的黑暗现实的真实写照。这处环境描写也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活动的环境。
3.小说两次描写了围观群众,有何作用?(围观群众)
两次写围观群众。“木材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写出了围观的人聚结之快和他们的无聊心态——以看热闹为乐;
结尾处对围观群众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苦。
两次描写使小说的社会意义更为深广。
4.三次提到“法律”有何作用?
第一次在第七段,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据,反映了底层人民机敏的一面,是作者讽喻沙皇的“法律”对人民的压迫。第二次在第十二段,赫留金引用法律为自己辩护,接着抬出“当宪兵”的兄弟,通过人物语言揭露沙皇法律的实质是:宪兵就是法律,对沙皇法律的又一次尖锐讽刺。第三次在第十七段,从侧面揭露法律在统治阶级眼里,不过是一纸空文,说明法律的虚伪。
总之,三提法律,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而且深化了主题,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沙皇法律虚伪。
5.总的环境特点,在这种环境下,奥楚蔑洛夫出现的社会意义?
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经济萧条、民众麻木、法律虚伪——沙皇专制警察打着遵守法令的幌子,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
小说竭力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沙皇走狗形象。奥楚蔑洛夫这种警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结果。可以说,以奥楚蔑洛夫为主角的这场闹剧是个小窗口,它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沙皇统治的腐朽,当时警察制度的黑暗。
6.那么,这篇小说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一案的生动叙写,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呢?
明确:作者通过对狗咬人一案的叙写以及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深刻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人不如狗的黑暗现实和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虚伪,批判了沙皇专制反人民的实质。
“变色龙”成了世界文学画廊中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变色龙”现已成为见风使舵的小人的特有代号。
7.陶冶情操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变色龙”?你愿不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呢?你喜欢交什么的朋友?或者说你交友的标准是什么?(学生个别发言,教师总结)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交友的一个标准,就刚刚同学的发言,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的地方?他们都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正直、善良、诚实)。我们选择朋友是如此,自己更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正直忠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交到朋友,会拥有更多的朋友。最后老师这有几句话,我们共勉: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只失去了人生的一部分;
如果你失去了健康,只失去了人生的一小半;
如果你失去了正直,那你就真的一贫如洗了。
(四).作业布置
变色龙随周围环境改变肤色,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天敌的伤害,而奥楚蔑洛夫“变色”是为了什么?如果奥楚蔑洛夫不当“变色龙”,而是依据实情处理狗咬人事件,或者惩治小狗的主人,那么你们试想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写一篇小作文。
7、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于园》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于园(一课时)
盐场学校宋世勤
【目标诠释】——我来认识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导学菜单】——我来预习
1、读准字音
门钥()携()余往绝壑()槛()外
螺蛳()啾唧()艇()子深邃()
颓()然碧窈()
2、解释重要实词虚词
瓜州步()所园()非显者()刺()
磊()石缘()坡深邃()
颓然()碧窈()无憾()
处处款()之()绝壑()
俱以假山显()坐其()中
3、走近作者:你了解作者多少?
4、你知道于园吗?
【困惑扫描】——我来质疑
【感悟平台】——我来探究
1、“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于园究竟有怎样的特点吸引了作者?请从文中找出概括于园特点的那句话。课文又是从哪几处来具体描绘的呢?它们各自奇在何处?
2、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读相关画面,感悟意境:
轻轻地,静静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坐在这样的水阁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画出表示参观地点的词语,说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于园的。
【课外延伸】——我来阅读
课外延伸荐美文:让心灵与山水对话
1.张岱《西湖七月半》2.《亲近母语2》“走进园林”
【建立网络】——我来归纳
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过关窗口】——我来练习
仔细阅读下面文段,想一想能否回答后面的问题,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一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万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周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幽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撼矣。
1、请你概括写出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
2、细读课文,说说本段依次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
答:
3、你认为能够概括园中诸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是:。
4、你最欣赏园中景致的哪一处?请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白话散文形式)
8、《散步》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谈话导入:
你曾经和父母在一起去散步吗?说说当时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
师:希望学习完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之后,没有和父母一起散过步的同学能陪他们走走。
二、新课内容:
课文朗读:
思考: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
1、美读课文加深体会
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平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2、赏读课文体味亲情
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说说理由。
(分析中穿插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断。)
师适时板书:
母亲:慈爱
我 :孝顺
妻子:贤惠
儿子:聪明、懂事
3、品一品
(1)最后一段话像一幅画一样,如果给这幅画加个标题,你会用什么字?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在一个家庭里,谁的责任大,负担重?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一说。
4、合作研讨:
文中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拓展延伸: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摘自毕淑敏《孝心无价》
三、课堂小结:爱父母不仅是一种亲情的体现,也是我们做儿女的一种责任。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不能给父母准备一桌山珍海味,不会是一处豪宅,不是数以万计的金钱,那就陪父母去田野散散步吧,因为,春天来了!
9、《散步》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散步》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文本培养从小事中发现写作素材的意识;
2、通过分析文本学习从境、人、情(义)角度表现亲情之美。
3、通过文本阅读和师生交流体味亲情之美,增进学生对亲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1、培养从生活小事中发现并提炼写作素材的意识;
2、通过口头写作实践去尝试表现亲情之美。
教学难点:学习从境、人、情角度表现亲情之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播放“回家的路”视频,让学生对亲情之美先有一个直观感受。
问: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看完这个视频的感受,你会用什么词?(大多数学生肯定能说出“感动”,老师表示认同,顺势往下引)
师:普通的父亲,破旧的自行车,不变的习惯,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感动,这就是亲情之美——平凡,却能通向人的心灵。今天,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去寻找文章中的亲情之美。
二、寻找文章中的亲情之美(12分钟)
1、用3分钟默读文章,寻找字里行间的亲情之美。(先给出问题: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为什么你觉得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谈谈阅读中寻找到的美。
再问: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为什么你觉得美?
预设:第1段: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分析:时光匆匆,曾经依恋母亲的儿子成为了母亲的依靠,但不管角色如何转变,不变的是亲人间的相互的信赖)(副板书:信赖)
第4段(分析:新绿、嫩芽、冬水,朴素的景物描写与朴素的亲情相得益彰,作者对充满生命力的景色的喜爱,表现了他对母亲生命的珍视,对母亲的爱。)(副板书:充满生机)
追问:文中除了这里以外,还有哪里写到了环境?
明确:7、8段:菜花、桑树、鱼塘(分析:小孙子眼中美好的景色,在奶奶眼中也会变得美好,这是奶奶对孙儿的疼爱)(副板书:美好)
第5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分析:我对母亲的孝顺,妻子对儿子的疼爱;为什么妻子和儿子没有跑到我们的前面?明确:妻子的贤惠)(副板书:妻子:贤惠)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分析:儿子的天真聪慧)(板书:儿子:天真聪慧)
追问:你们看到了儿子的天真聪慧,那“我”、母亲和妻子呢?你们能不能找到他们身上的美?
第6段: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说:“走大路”。(分析:分歧面前,母亲、儿子和妻子都习惯于听从我的意见,我顾全大局,以孝为先)(副板书:我:孝顺)
第7段(分析:儿子因为孝顺迁就母亲,母亲却因为慈爱而迁就孙子)(副板书:母亲:善解人意、慈爱;迁就)
第8段(分析:背负都不算重的母亲和儿子,我与妻子都走得很仔细,足见他们对亲人的爱护,更表现出承前启后的中年一代强烈的责任感。)(副板书:爱护;责任)
小结过渡:一次散步,一件小事,一位作家生活中的寻常经历成就了文章中的亲情之美,我们虽不是作家,但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蕴含着亲情之美,或许它只是一个习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却总因为平凡而不被我们珍视。今天,就让我们借着这个机会,来发现我们生活记忆中的亲情之美。
三、发现生活中的亲情之美(10分钟)
1、幻灯展示学生幸福的家庭照,调动回忆。
师:看看这一张张幸福的照片,亲情之美就在它们背后的日常生活中,现在你们就自己回忆一下,生活中哪件小事最能让你感受到亲情之美,并组织好表述它的语言。
2、学生在音乐中,回忆亲情之美。
3、学生发言,与大家分享他(她)记忆中的亲情之美,老师点评。
小结过渡:听了你们的讲述,我感受到你们都拥有一颗去发现亲情之美的心灵。然而这还不够,你们应该学着将这种美表现出来。就像《散步》,它的成功,它不仅仅在于对亲情之美的发现,更在于对它的表现,那作者是如何表现的呢?方法其实已经在前一环节被你们找到了。
四、表现生活中的亲情之美(15分钟)
1、引导学生再看板书,从三个板块中归纳出境、人、情(义)三个角度。
2、进一步解释境、人、情(义)的涵义。(幻灯给出)
境:指事件发生的环境。(如漂亮的公园、喧闹的马路、宁静的夜晚、热闹的客厅•••)
人:指事件中的人物形象(外在: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内在:性格、品质、思想)
情(义):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道理、思想),即文章主旨。
3、口头写作训练:挑选环节2中合适的素材,启发学生从境、人、情(义)的角度去表现亲情之美。(提示: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必要的艺术加工可以让文章增色不少)
五、用行动诠释亲情之美(课堂总结,情感升华)(5分钟)
师:在这一堂课中,我们从文章和生活记忆中感受了亲情之美,并尝试着去表现这种美,你们做得很好。那课堂之外呢?
幻灯展示龚一航的丝袜花和曹正璇的母亲节贺卡。
师: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曾像他们一样为亲人送上节日的礼物,而比这些礼物更珍贵的,是你们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行动,你的一句话语、一分关怀、一次进步,在亲人眼中都是美。
读方浣尘妈妈的信(节选)。
师:从方妈妈的信中,我们感到了亲人浓浓的爱,也感到了满满的期待,期待着你们的成长。在成长中,你们会成为高中生、大学生,会像《散步》中的我和妻子一样,成为父母,而要扮演好这一个个角色,光凭爱已不够,更需要你们心中有责任。你们要记住,责任是爱的最高境界!
六、布置作业
实验班:1、完成《学案》相应题目;
2、以片段作文的形式,从境、形、义角度抒写亲情之美。
普通班:以片段作文的形式,从境、形、义角度抒写亲情之美。
七、板书设计
情(义)
美
境人
10、《三峡》教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想]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识记、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背诵全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记、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策略]
主要采用我校四步导学模式,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音,查阅三峡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郦道元的有关情况。
师:收集有关三峡风光的图片资料,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情系三峡》为背景音乐),然后让学生畅谈对三峡景观的所见所闻及感受,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评价总结(简单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8年。一期5年(1992一1997年),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三期工程6年(2003一2009年)。长江三峡工程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都无法比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的优美风光。
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
三、预习检测。(见课件)
给加点字注音。
作者及作品介绍。(学生先说,再让生补充,师生明确。)
三峡有关知识补充。(重点了解三峡景点风光)
整体感知课文。
过渡语: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下面听《三峡》课文的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学生自由出声读,读通顺、流利。
指名读、集体读,声情并茂。
交流探究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本文四层分四大组完成,每大组一层;每组四人一小组分工明确,合作交流讨论,理解重点字词,疏通层意,疑难问题提出来,班上共同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参与活动。
师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翻译。
全文可分四层,每层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掌握每层的重点字词、句子翻译。不会的组内其他成员补充,师生简单分析每层写景特点,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或补充学生认真记好课堂笔记。
畅谈收获
课文内容小结及主旨理解。(见课件板书)
生各抒己见,班级交流,师生明确。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师生朗读,试背课文。
老师要教学生背书技巧,按课文内容、写景特点理解记忆。老师范背(师按作者写作思路、写景顺序及景色特点边讲边背),学生试背。5分钟后让学生背,集体背。(80%学生应背过)
巩固拓展
拓展延伸。
1、搜集相关图片资料,了解三峡风光及现状。
过渡语:同学们学了三峡,初步感觉这里景色怎么样?生答好。有机会想不想去三峡旅游?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先了解一下三峡的风光图片及三峡的现状。2、积累有关长江三峡的诗句。让学生先说,老师归纳。师生交流整理有关三峡的诗句。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飞舟已地万重山。
②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③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④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⑤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浪人物。
⑦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欣赏歌曲《三峡情》,结束全文。
结束语:同学们,三峡风光壮丽,大家长大后都想去看看,那么现在就要好好学习知识,将来才有机会去观光旅游,到那时三峡的景色会更美。
推荐作业:
必做题:默写全文。
选做题:假如你是导游,请用简洁的语言向游客介绍一下三峡的风光。
11、《长城》专题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探究目标
学习这个专题,引发探究兴趣。在阅读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文章能作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比较思维能力,会比较作者观点异同。在讨论研究中,提高思辨能力,学会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写作评价中,培养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制度方案
1、指导学生到相关网站、图书馆查找资料。
2、处理收集的信息,提取有用的信息。
3、以本专题的选文和参考资料为依据,作学习、思考、探究,加深印象。
4、搭建写作平台。
三、探究目的
1、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引发学习兴趣。
2、通过阅读,把握文章传递的信息,理解作者的感情。
3、学会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长城建筑和长城文化的看法。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对专题中中外人士对长城的评价、有关长城的两篇选读文章、参考资料、讨论研究思考题、写作评价题作认真的课前阅读、思考研究。
2、分四个学习小组,上相关网站收集与长城有关的知识、民间传说故事、成语、谚语、歇后语、民歌民谣、对联、古诗。
3、老师课前布置思考研究内容,并结合讨论研究题作准备,思考、合作探究。
五、课堂展示、学习研究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小组收集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展示收集成果:长城知识和民间传说故事
长城知识:长城建造的相关历史和地理知识,并展示长城图片。
民间传说故事:《孟姜女哭倒长城》
第二小组展示收集成果:成语、谚语、歇后语
第三小组展示收集成果:民歌民谣和对联
民歌民谣: 秦代民歌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长,尸骸相支柱。
第四小组展示收集成果:古诗
从军行(王昌龄) 塞下曲(常建)
北海阴风动地来,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明君祠上望龙堆。
撩乱边愁弹不尽,
高高秋月下长城。
臅髅皆是长城卒,
日暮沙场飞作尘。
登八达岭(陈春啸)
倚天舒啸气如虹,极目长城第一峰。
万里垣墉连朔漠,千秋堡堠傲苍穹。
烽烟早净王戈泪,伟业方兴鼎革工。
莫对关山嗟往事,且看寰宇仰神龙。
注:学生展示成果,老师对学生收集的资料信息作提取、纠正、补充。
总结:让学生谈谈收集感受。从大家刚才在长城知识和文化的展示过程中,我看到了同学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收获的成果。下面请大家来谈谈你们在收集过程中,你对长城知识和蕴含的文化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分组思考探究长城的价值
注:从建筑、军事、政治、历史、文化的角度来探究。
1、课前老师分配思考探究任务
第一组:阅读《万里长城的构造》
思考探究:你们可以从文章里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本文可以让我们看到长城在古代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第二组:阅读《万里长城断想》
思考探究:和《万里长城的构造》这篇文章作比较,你们可以从本文读出什么,感受到什么不一样的观点吗?本文可以让我们看到长城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还有怎样的价值?
第三、四组:阅读参考资料
思考探究:和前两篇选文作比较,你们又可以读到什么相同或不同的感受和观点吗?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长城怎样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2、课前先作思考探究,课上由学生先展示自己思考探究的成果,然后老师从学生思考探究的结果中生成一些关键性的知识:
A、《万里长城的构造》
a、长城的建筑构造有什么特点?体现长城怎样的价值?
b、长城的建筑具有军事功能,有些怎样的军事功能?
c、从长城的这些军事功能来看,属于什么性质的军事功能?体现长城怎样的价值?
总结:万里长城工程浩大,在建筑和军事方面的确起到过一定作用,体现过一定的建筑价值和军事价值,长城居高临下,据险构筑,易守难攻,其军事功能是防御性的,说明了历代君王修筑长城的目的在防御外敌入侵。
B、《万里长城断想》
a、本文对长城有肯定,有控诉,肯定了什么,控诉了什么?
b、作者把长城比作北京城里的四合院的围墙,并在文中有一段对长城评价的话“花费了这么长漫长的时间,……,求得自己的平安。”这个类比和这句评价反映了作者对于长城的修筑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
c、文中说“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这里所说的“实用价值”是什么?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长城还有什么价值?
d、从本文结合上篇文章来看,长城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哪儿?精神价值体现在哪儿?教育价值体现在哪儿?
e、那么从长城的修筑建造中,我们可以吸取一些怎样的历史教训?
总结、评价
C、参考资料
a、三段参考资料在表达作者对长城的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共通之处?
b、如何赞美?
c、还有什么共通之处?为什么都要去游览长城?
d、什么是长城精神?
e、剪伯赞在介绍赵武灵王建筑长城的选文中,称赞赵武灵王为英雄,并赞美他建筑长城的功绩,为什么?
d、选文中,剪伯赞对秦始皇造长城持什么态度?
总结、评价
第三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深入挖掘和总结长城文化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导:针对前面对专题中的几篇文章和参考资料的思考探究,我们已经对长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下面再对长城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作一个深入探究和总结,我们将会对长城有更深刻、更不一样的认识。
1、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的现代社会,古老的万里长城在今天还有什么价值,我们已经思考过。如果从长城的艺术价值来看,有人认为长城的构造简单,难以说出有什么艺术价值,你怎么看?
2、说到长城,人们自然会想到秦始皇和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应当怎样评价秦始皇筑长城的功与过?剪伯赞认为,赵武灵王筑长城在先,秦始皇将秦、燕、赵历代筑成的长城连成一片,经一千六百多年,直到明代,才修成一万二千七百多里的长城。你认为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见仁见智,各自评说。
3、由于对长城和长城文化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价值判断,几篇选文和阅读资料出现了作者对长城和长城文化的不同的评价。多位作家从政治、历史、文化、建筑等不同角度谈论长城的价值,他们的观点不同在哪里,共同的认识是什么?再结合专题开头中外人士对长城的评价来总结。
(三)我为保护长城出谋划策
导: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国四千余年文明古国的标志,但近年来各地出现了各种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长城也未能幸免于难。现在,不少有识之士正在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长城。对此,你有什么好建议?请大家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近几年长城遭受到了哪些破坏,想一想可以有哪些好的保护长城这一文明古迹的措施,然后拟一份以“保护长城”为主题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来积极保护长城,让它永世不倒,让它永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提示:教材254页有倡议书的写作方法,大家可以参考。这个倡议活动我们课后找时间来做,下面我们要进行的是本专题的最后一个活动,专题习作。
(四)专题习作
1、导:通过本专题对于长城建筑和长城价值、文化的思索、探究,我们不仅领略了古代建筑的典范代表——长城,及其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了解了其他作家笔下的长城,对长城有了全面的、更新的认识,相信同学们独特、新颖的见解会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你们的习作中,大家可以自拟题目,来写一写你对长城建筑艺术、对长城的价值、对长城丰厚的文化和文化意义或者长城建造历史的功与过等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提示:可以参考88页的写作题目。
2、小组学习
分小组习作,交流,然后每组推荐出二至三篇佳作。习作评价标准提示:
a、对长城的评论合情合理;
b、角度新颖,吸引人;
c、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d、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d、语言活泼。
3、全班交流
习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师生共作评价。
(五)全课小结
1、教师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培养等方面给予肯定,并指出不足之处。
2、在本专题的学习和探究中,学生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写在一张纸条上交给老师,再找时间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没有弄明白的问题。
12、《窗》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结合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学习小说相关知识。(二)过程和方法引导启发学生挖掘小说人物灵魂深处的美与丑、善与恶。探究小说巧妙的构思:含义深刻的题目、意味深长的结尾。掌握鲜明刻画人物形象的对比手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小说,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与丑、善与恶等是非观念的辨别与判断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人性的美与丑2.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窗”的双关含义,思考人性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美丽的风景总是给人以无穷的遐想。现在我要给大家看一幅特殊的图画。同学们,透过这扇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不只一种颜色。”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是各不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推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那一扇窗,透过那扇窗,我们又可以看到什么呢?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吗?(齐答)“预习了”。很好,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希望大家坚持下去。孔子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下面我们看一看同学们预习的效果怎样?
俯瞰()一泓()水禽()斑斓()咳嗽()洗漱()
卡住()模型()手肘()
扣人心弦()争奇斗妍()气喘吁吁()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范读课文:大家都已经了解了作者情况和文章体裁,初步扫清了文字障碍,那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掌握得怎么样了呢?下面同学们不要打开课本,听老师朗读课文,锻炼一下“听”的能力,看谁听得又快又准又全。
2、复述课文:
大家听得都很认真,很专注,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一说”,请看图片,复述课文内容。(出示多媒体课件。)
3、情节结构:提问:小说情节发展有哪些环节?
同学回答:(情节结构发展的过程)
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引导:本文既为小说,是否也符合这样的情节发展规律?如果是,具体应该如何划分?展示课件内容,明确情节结构(2)人物形象:提示:分析人物形象要看仔细,看全面,不能放过一个细节。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一组,最后每组各选一个代表把本组的认识汇总起来。老师巡视各组,随时指点、点拨。学生汇总:近窗者:开朗热情、舍己为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远窗者: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提示:近窗者的性格大家总结得都不错,不论他主观上是否为他人考虑,但客观上的确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和希望以及生命的勇气,作者对他是持肯定态度的,大家也很赞赏他,老师更是佩服他。远窗者的性格,同学们也概括得较好,老师从大家的情绪上看出了你们讨厌和憎恨的态度,但老师希望大家注意以下细节:①“只能仰卧……”②“津津有味地听……”③“感到惭愧……”这些细节如何理解?同学思考、回答。提示:这说明他还是对生活有着美好追求的人,还是有良心的人,他的嫉妒心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终贪欲战胜了善良,我们能否给他一定的宽容和理解呢?提问:小说是通过哪些手段和方法来塑造这两个不同人物的?同学回答,老师补充。(3)环境描写:提问:小说的第三大要素是什么?本文的具体描写在哪里?明确:环境描写虽然很少,但是这就够了,因为这样一个人生舞台,足可以让人物充分展示他们的人生观、生死观了。三、品读感悟
技巧是为人物形象服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才是小说的生命。当然“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性格和阅历对人物形象作更为具体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就是创新。而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本文这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拿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这两个人物,大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下面让我们走进病房,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对其中的一个人物作出评价,并说说你这样评价的理由。
我认为是一个_________的人,因为。(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四、拓展迁移
最后,当我们离开病房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位病人。
1、我建议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2、假如,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不靠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
五、教师寄语: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瞭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然后把它传递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