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3.理解文章结尾句子具有怎样的内涵。
4.搜集有关长江的故事、古诗词等。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380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经11个省区,是中国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长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由于它的灵性,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裸露(luǒ) 黧黑(lí) 酝酿(yùnniàng)
冻疮(chuāng)砾石(lì)接踵而至(zhǒng)
虔诚(qiáng)诅咒(zǔzhòu)腈纶(jīng)
懈怠(dài)敦实(dūn)熠熠生辉(yì)
演绎(yì)
2.词语解释
黧黑:形容黑。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后跟。
草坝子:平坦的草地。
诅咒:咒骂。
虔诚:肃敬而有诚意。
懈怠:松懈懒惰。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皱褶:皱纹,这里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3.走近作者
马丽华,汉族,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浏览的经历。
2.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峰周围有20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形成了唐古拉山的高峰群,在这方圆1500平方公里的高峰区发育着100多条现代冰川。是中国第一大江——长江的发源地。各拉丹冬的东侧是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的冰川,这些冰塔,在阳光下,洁净如洗,光泽闪熠,巍巍耸峙。形态各异,犹如水晶的世界,是唐古拉山脉一大奇景。各拉丹冬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清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
各拉丹冬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200mm,海拔5000米以上的降水量大大高于山下,经常是雪雹铺天盖地。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找一找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点景色?
【交流点拨】作者主要写的是各拉丹冬的冰塔林。具体写的顺序:冰塔林→砾石堆上→冰河→冰山。
2.熟读课文,找出具体写冰塔林特点的句子。
【交流点拨】第5段:“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第6段:“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第11段:“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写冰塔林的特点,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怀?
【交流点拨】赞美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品味下列语句,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交流点拨】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创造了各拉丹冬的美。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交流点拨】此句写出了冰河上风的猛烈巨大。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交流点拨】此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阳光和风的威力。它们是在为大自然创造美,而且还是那么用心。
(4)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交流点拨】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无不打上岁月的烙印。岁月无情似有情,是时间造就了冰山这大自然的美景。
2.文章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带给人类的、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美景,它所给予人类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穷无尽的财富。长江之水源源不断,那里的人们会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应有尽有的美。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课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的文化源远流长,它奔腾不息,气势恢宏,使人望而生畏,它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要保护好我们尊重爱戴的母亲河!
2.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姿态各异的冰山时而变幻的冰川冰塔林,壮美的景色)
2、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3.理解文章结尾句子具有怎样的内涵。
4.搜集有关长江的故事、古诗词等。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380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经11个省区,是中国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长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由于它的灵性,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裸露(luǒ) 黧黑(lí) 酝酿(yùnniàng)
冻疮(chuāng)砾石(lì)接踵而至(zhǒng)
虔诚(qiáng)诅咒(zǔzhòu)腈纶(jīng)
懈怠(dài)敦实(dūn)熠熠生辉(yì)
演绎(yì)
2.词语解释
黧黑:形容黑。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后跟。
草坝子:平坦的草地。
诅咒:咒骂。
虔诚:肃敬而有诚意。
懈怠:松懈懒惰。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皱褶:皱纹,这里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3.走近作者
马丽华,汉族,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浏览的经历。
2.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峰周围有20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形成了唐古拉山的高峰群,在这方圆1500平方公里的高峰区发育着100多条现代冰川。是中国第一大江——长江的发源地。各拉丹冬的东侧是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的冰川,这些冰塔,在阳光下,洁净如洗,光泽闪熠,巍巍耸峙。形态各异,犹如水晶的世界,是唐古拉山脉一大奇景。各拉丹冬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清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
各拉丹冬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200mm,海拔5000米以上的降水量大大高于山下,经常是雪雹铺天盖地。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找一找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点景色?
【交流点拨】作者主要写的是各拉丹冬的冰塔林。具体写的顺序:冰塔林→砾石堆上→冰河→冰山。
2.熟读课文,找出具体写冰塔林特点的句子。
【交流点拨】第5段:“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第6段:“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第11段:“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写冰塔林的特点,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怀?
【交流点拨】赞美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品味下列语句,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交流点拨】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创造了各拉丹冬的美。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交流点拨】此句写出了冰河上风的猛烈巨大。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交流点拨】此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阳光和风的威力。它们是在为大自然创造美,而且还是那么用心。
(4)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交流点拨】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无不打上岁月的烙印。岁月无情似有情,是时间造就了冰山这大自然的美景。
2.文章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带给人类的、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美景,它所给予人类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穷无尽的财富。长江之水源源不断,那里的人们会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应有尽有的美。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课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的文化源远流长,它奔腾不息,气势恢宏,使人望而生畏,它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要保护好我们尊重爱戴的母亲河!
2.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姿态各异的冰山时而变幻的冰川冰塔林,壮美的景色)
3、部编新人教版语文《灯笼》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wò) 幽悄(qiǎo)
霍骠姚(piào)怅惘(chàngwǎng)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板书设计】
灯笼忆灯笼忆祖父、母亲念乡情、民俗爱灯笼指夜路、暖人心凭今吊古爱国情
4、《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教学提示】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这一节课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符合语文学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不足之处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自己对雪域高原的认知太肤浅,在备课前应找到《藏北游历》这部书,了解雪域高原,了解作者。这是一篇充满神奇色彩的游记,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侯晓旭
5、《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读准字音
裸露(luǒlù)黧黑(lí)冻疮(chuānɡ)霹雳(pīlì)
砾石(lì)虔诚(qián)蠕动(rú)眩晕(xuàn)
蜷卧(quán)腈纶(jīnɡlún)皱褶(zhě)挪动(nuó)
草坝子(bà)气喘吁吁(xū)接踵而至(zhǒnɡ)
熠熠烁烁(yì)
理解词语
黧黑:形容黑。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新课导入
教师:都知道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同学们,那你们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吗?
学生:各拉丹冬。(争先恐后地回答)
教师:对的,同学们回答的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马丽华去揭开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神秘面纱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我”和同伴在各拉丹冬考察的危险经历。说说文章的叙事脉络。
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草坝子、冰河)——近观冰塔林(砾石堆、冰山、冰窟)——砾石滩上看雪峰。
2.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晶莹连绵、浩浩苍苍,如“白色金字塔”,自成一天地。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一派“静穆”“晶莹”“洁白”。
【品味亮点词语】
1.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
“推”“爬行”,动作描写,体现“我”力保完成任务,一丝不苟。
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切割”“雕凿”: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模样”。
【感悟精彩句子】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拟人,尽显各拉丹冬雪峰的险峻与变化多端。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
“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眩晕”的是多变的气候、恶劣的环境、糟糕的身体,更被冰塔林奇特的美景而陶醉,享受其中。
3.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拟人、比喻、排比,尽现冰塔林仙境。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作者描述了雪域高原各拉丹冬的壮丽,形态万千的冰峰,晶莹透明的冰柱,讲述了自己勇登雪域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
写作方法运用
1.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妙笔生花。
文章中运用“静穆”“晶莹”“熠熠烁烁”这些优美鲜活的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态,壮观奇景,使文章更加的灵动,给人以无限美感。作者以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语言平实,浅显易懂。
2.主题鲜明,意味深长。
文章主要讲述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游,描写了各拉丹冬美丽壮观的景色和作者攀登的经历,给我们以启示:做任何事情要不放弃,不半途而废,勇往直前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3.善用比喻,生动形象。
文中处处可见比喻的修辞手法,“阳光……巨人”“像长发披肩”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各拉丹冬的景色更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极其丰富,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时间把握也不恰当。在今后的工作和教学中,我应该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演绎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6、《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马丽华说:“既不为稻粱谋,也不为取悦谁,全凭一片热爱,满心欢喜和感动。”正是这种不带任何功利的创作动机以及在极地高原长期游历的生活,促成了马丽华纪实散文的问世。她为追寻雪域高原的太阳,毅然踏上充满希望又满载风险的漫漫长途,在那片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上,从青年走到中年,在高原的冰山雪岭挥洒着青春的美丽与光彩。她这腔令无数须眉男儿也汗颜的热忱与勇气,着实令人敬佩!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游览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
2.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3.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长江之歌》里面唱道“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呢?歌词中的“雪山”指的是哪座山呢?今天,我们就跟着作家马丽华,一起去探寻长江源头,去领略各拉丹冬奇美的景色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黧黑(lí) 棱角(léng) 虔诚(qián)
蠕动(rú) 豁然(huò) 懈怠(dài)
演绎(yì) 明媚(mèi) 酝酿(yùnniàng)
砾石(lì) 眩晕(xuàn) 蜷卧(quán)
腈纶(jīng) 皱褶(zhě) 熠熠(yì)
烁烁(shuò) 接踵而至(zhǒng)
(2)理解词义。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黧黑:形容黑。
懈怠:松散怠慢。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
2.作者简介。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3.资料链接。
各拉丹冬突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由一大片南北长达50余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攒聚约50余条巨龙般的山岳冰川群所组成,位于东经9l°,北纬33.5°,海拔6621米。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同时,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在各拉丹冬的经历是怎样的?并说说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交流点拨】作者的游览经历:先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的草坝子上搭起牛毛帐篷;接着来到冰河的砾石堆上,见到了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冰塔林;从砾石堆下来,慢慢接近冰山,置身冰窟;第二天继续来到冰塔林。在草坝子上作者遇到了倒霉的事;来到冰塔林,作者看到了冰塔林的奇美景色,感叹造物主的无所不能及大自然无穷的创造力;置身冰窟,作者感悟到时间的沧桑,铸就了冰川的前进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作者再次挪身冰河之上,感到坚冰之下涌动的细流,孕育着无限的力量,一刻不停,汇聚成源远流长的长江。
(二)深层探究。
2.文章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踏进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来到冰塔林,看到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天地间浩浩苍苍。靠近冰山,冰山像屏风,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作者描绘了晶莹洁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的冰林,展现出一派奇美壮丽的景色。
(三)主旨探究。
3.作者通过游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交流点拨】作者随电影摄制组再次来到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见到了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冰塔林,欣赏到晶莹洁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的冰塔林,表现了作者对高原雪域雄奇壮美景色的热爱之情,感悟到在静止的冰塔林下生命的躁动,在坚冰之上感受到生命的颤动及冰川无限的生命力量。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作者是一位充满感性的女性作家,高原雪域的奇美景色,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及生命的诸多感悟,其中有不少精彩的语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再读课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交流点拨】作者看到这奇美的景色,感到眩晕,不由得感叹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交流点拨】写出了冰林经历阳光和风千万年来不间断地切割雕凿,终于形成现在这雄奇壮美的景色,过程虽缓慢但却从未停止,静止中涌动着生命的力量。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交流点拨】作者由冰山上纵横的裂纹,引发联想,想象着冰山经历亿万年的前进与后退、高低消长,这些纵横的裂纹,记录着生命的过程。
(二)感悟升华。
4.文章倒数第二段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长江源头,在静止不变的坚冰之下不断地向前流动,不断地向前发展,于静止中孕育力量,终有一天,能展现自己的雄奇与绝美。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那些看似死寂的冰川,其实暗含着力量,孕育着生命。每一个伟大的生命,其实都是在看似静止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壮大,最终成为气势磅礴的奇观。
(三)写法分析。
本文叙述了作者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经历,探寻到高原雪域奇美眩晕的景色。边叙边悟,于由静止的冰塔林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中,看出了宁静中生命的躁动,面对美丽璀璨的冰川,感受到生命的颤动,因而赋予看似死寂的冰川以生命无限生长的力量。作者由这奇美的景致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写法值得借鉴。
三、板书设计
奇美璀璨的景色
↓
生命的躁动
无限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
请你就生活中常见的美好事物,发挥你的想象,由物及理,阐述你对人生或对生命的感悟。
【交流点拨】如野外的野菊花,它生长在野外,无人照料,任凭风吹雨打,但它自信乐观,永远向阳,努力生长,如期绽放。我们也应像野菊花那样,无论生命中遇到怎样的风雨,都应永远向阳,努力向上,积极生长,这样才能开出灿烂多彩的生命之花。
7、《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1课时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
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
冰塔林。
5.文中哪一句可看出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
最后一自然段: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1.文中几次描写了冰塔林?
三次
2.前面两次描写冰塔林有什么不同?填写下面表格,欣赏作者笔下的冰塔林。
角度 句段 特点
第一次描写 远望
(总写) 5、6自然段
晶莹连绵的冰峰,
平坦辽阔的冰河,
冰山像屏风,雕刻着各种图案;
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奇美,令人眩晕,自成一天地
第二次描写 近观(细致描绘) 10、11自然段
风声呼啸,冰河光滑难行、阳光和风如刻刀,冰体奇形怪状,冰塔、冰柱……像长发披肩;阳光下,冰世界熠熠烁烁;冰纹如岁月的年轮。 琼瑶仙境
晶莹洁白
冰体多样
光彩夺目
时光永恒
从作者描写冰塔林的语句中,我们可欣赏到藏北高原所特有的奇异壮美景色,感受到作者由心底涌出的惊叹和自豪之情。
3.作者第二天再去冰塔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只是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目的是想进一步探寻冰塔林(也包括各拉丹东)的真面目,也想和那些事物一样,融入冰塔林,成为各拉丹东的一组成部分。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各拉丹东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表达了作者被眼前各拉丹东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2)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东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
5.文章写了许多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感受,下面便是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请说说其作用。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作用:写感受是为了反衬后文观瞻此壮景之不易,使文章有波澜。同时也为下文“似乎已经衰竭……长眠于此吧”作铺垫。
6.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
生甲: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东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生乙: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东这些巨大的冰体。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生丙: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各拉丹东的地貌和气候特征。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作者陪摄制组去考察各拉丹东,主要描绘了奇异壮美的冰塔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第12~15自然段):写作者再次去冰塔林所见,揭示这里是长江的源头。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1.以时间和地位转换为序,组织材料。
如文章开头和第12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有表时间,还有交代作者行踪的语句;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慢慢从砾石滩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交代作者行踪也很明显。
2.写景优美,融情于景。
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就是很好的体现。
在长江的源头各拉丹东总写:气候严寒,地貌高峻,冰体多端。描绘冰塔林远望(总写),奇美近观琼瑶仙境,晶莹洁白冰体多样,光彩夺目时光永恒
教后反思
学习与祖国河山有关的文章,同学们的兴致总是很高,所以我就通过多种形式去引导,如挂图,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互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很好地让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学习这篇课文,在掌握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都能达到设想的目的。实践证明,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材解读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当代女作家马丽华的长篇散文《藏北游历》中的一部分。这篇散文描写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表现了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作者笔下的各拉丹冬,虽然气候变幻无常,但是它辽阔、壮美,如同琼瑶仙境,是大自然千万年来创造的最美的作品。作者按照自己的行踪,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把自己眼中的雪峰之境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作者重点描写了冰塔林的景色,先远看,后近看,再细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冰塔林的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写景中饱含丰富细腻的感情,赞美雪域高原之美的同时,把目光投向历史最深处,从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体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感慨人类之渺小,深化了主题。
作者为了突出雪域高原之美,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采用细致刻画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为了突出景色的特点,作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侧面描写,则通过描写人们克服病痛、高原反应等困难坚持工作和游览的内容,反衬高原景色之美,同时也表现了人们不怕困难、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各拉丹冬冰塔林的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语句的内涵。
3.感受作者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4.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语句的内涵。
难点:感受作者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有效地结合多媒体工具,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进行教学。
2.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赋予学生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图片去解说,让学生积极参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文本中的某些语句或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法:
1.自主学习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让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快速提取信息,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对于图片的欣赏则要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解决教学重难点,采取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话说长江》的视频、文字资料、CAI课件。
学生: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勾画精妙语句,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
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本文的线索,理清结构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导入设计一:
师:大家知道我国第一大河流是哪一条河吗?(生齐答)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全长6千多公里,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最终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大家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吗?——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谈一谈对这幅图片的印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各拉丹冬,感受雪域高原之美。(板书课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导入设计二:
师板书课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师引导:题目告诉我们,长江的源头是各拉丹冬,而本文要描写的正是这里的壮美景色。请同学们欣赏视频《话说长江》,欣赏后谈一谈你的感受。播放视频后,学生畅所欲言。师:“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是《话说长江》的主题曲,让我们伴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近长江之源——雪山群各拉丹冬。
[设计意图]两种导入方式以直观的方式,引发学生对长江、对各拉丹冬的初步认识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1976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现临沂大学)中文系,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两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本文即选自她的长篇散文《藏北游历》。
3.写作背景。
1987年3月上旬,作者随电影摄制组来到各拉丹冬,克服了寒冷、高原反应、摔伤骨折等各种困难,坚持随大部队游览了长江之源——各拉丹冬,回来后写下了这篇散文。这篇散文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自己深沉的思考。
4.积累生字词。
(1)读准下面加线字的读音。
扛(káng)棱角(léng)虔诚(qián)恭顺(gōng)蠕动(rú)豁然(huò)
演绎(yì)安营扎寨(zhā)凄凉(qī)懈怠(dài)敦实(dūn)蜿蜒(yán)
接踵而至(zhǒng)川流不息(chuān)
(2)解释下列词语。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后跟。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读懂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并回答: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请你在文中圈点勾画,按照下面的提示理清文章的脉络。
总说(第____段),介绍各拉丹冬的____、_____,以及海拔高引起的身体不适。
第一层(第__段),______________
1.(第____段)远看冰塔林一派第二层(第____段)2.(第____段)________________
具体描述(第____段)3.(第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____段)写第二天金冰塔林寻找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古人类生活的痕迹,以及在砾石堆上的感想。
讨论、明确:(幻灯片出示)
总说(第1~3段),介绍各拉丹冬的地貌、天气(气候),以及海拔高引起的身体不适。
第一层(第4段),写各拉丹冬的环境和天气
1.(第5段)远看冰塔林,一派奇美。
具体描述(第4~15段)第二层(第5~11段)2.(第6~9段)近看冰塔林,自成天地。
3.(第10、11段)置身冰窟细看塔林,琼瑶仙境。
第三层(第12—18段),写第二天进冰塔林寻找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以及在砾石堆上的感想。
2.浏览课文,勾画表现作者游踪的语句,说一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来写的。
3.全文重点描写了冰塔林的景色。找出描写冰塔林景色的语段,仔细品读,圈点勾画景物的特点,并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
讨论后,明确:从第5段一直到文章结束都在描写冰塔林的美景和人们的活动。其中第5、6、IO、11段集中描写了冰塔林。
远看冰塔林,冰峰晶莹连绵,冰河平坦辽阔,天地间浩浩苍苍,一派奇美。近看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置身于冰窟细看,塔林如琼瑶仙境,冰体形状千奇百怪,漂亮巨大,光彩夺目;冰山上裂纹纵横。
作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冰塔林的,又分别是从平视、仰视、俯视的角度来观察、描写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整体感知、定点探究等,使学生了解了文意,梳理了写作思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文本的初步解读。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本文除了描写各拉丹冬雪域高原之美,还描述了了人们的活动以及“我”的伤痛,这样写是否离题?请同学们找出描写人们的活动以及“我”的伤痛的语段,仔细品读,然后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
描写人们的活动,是为了表现各拉丹冬环境之恶劣。这样的环境造成人的诸多不适应,甚至受伤;但人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即使拖着病体也要摄影、游览,更加反衬出各拉丹冬之美,而这种美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表现了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1.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
2.本文重点描写了哪一处风景?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检测小结答案
1.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来写的。
2.本文重点描写了冰塔林,是从平视、仰视、俯视等不同角度来描写的。
3.本文通过描写雪域高原壮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语句的内涵。
2.体会作者描写雪域高原的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1.听写生字词。
2.问:《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的线索是什么?全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象?
师:本文按照作者的行踪,由远及近地描写出雪域高原之美,并重点描写了冰塔林的景象。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展现大自然之美,表达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敬畏。下面我们来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描绘雪域高原的。
1.第1、2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第1、2段,讨论、思考并回答。
指名回答后,教师明确:第1、2段介绍了各拉丹冬的地貌和天气状况,突出了各拉丹冬地势陡峭、气候变幻莫测的特点,为后文的写景和描述人们的活动作铺垫。
2.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解答。师生共同归纳:
第3段主要描述人们在高原的活动和人们不适的感觉。“气喘吁吁”写出人们在高原工作的艰难:“我”手背生疮、肩背脖颈疼痛、高烧、不思饮食……但他们并没有退缩。通过人们的反应和“我”身体的痛苦衬托出各拉丹冬环境之恶劣,突出了作者及摄制组人员的坚强。
3.各拉丹冬让人们受尽了寒冷和病痛,那么人们对它的态度如何呢?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思考: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态度?是什么态度?
讨论、发言,明确:“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这两个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态度:即使历尽艰辛也要来到各拉丹冬,可见作者对其的热爱、神往之情;“行跪拜大礼”则体现了作者对雪峰的虔诚之心。
师:第4段除了表达以上情感之外,还交代了哪些内容?
指名回答:还交代了人们的活动——在砾石堆上竖起三角架,准备工作;介绍各拉丹冬的传说,增加神秘色彩;交代变幻莫测的天气情况。
4.第5、6段详细描写了冰塔林的景象。
(1)回顾:这两段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景的?生齐答:先远看,后近看。
(2)问: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语句,然后齐读。
第5段远看:”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第6段近看:“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自成一天地。”
(3)问:仔细品味这两个段落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冰塔林的风景的?
学生品读课文,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明确:第5段主要从整体上描写冰塔林的高大、壮美。先直接描写冰峰、冰河,然后用人们的渺小从侧面衬托冰塔林之高大、雪域高原之辽阔。最后用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来表达自己的赞美、敬仰之情:“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第6段近看冰塔林,也是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直接描写:把冰山比喻为屏风,写其高大;细致描写冰山上的各种图案;描写整座冰塔林自成一番天地的奇景。生动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侧面描写:写自己的活动是对冰塔林的侧面描写,因作者太陶醉于美景了,在拍照过程中摔伤,以致摔断了尾椎骨。
(4)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分别朗读第5、6段,感受雪域高原壮美奇丽的风光。
5.引导学生略读课文第7、8、9段,思考:这三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描写“我”的高原反应和新伤剧痛,以及兴致极高的伙伴们的表现。一方面是受病痛折磨无法行动,一方面是兴致勃勃跑来跑去,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当时境况的凄凉和不能尽情赏景的遗憾之情,也衬托出人们对雪域高原的无比热爱之情。
6.第10、11段描写了作者细看冰山的所见所感。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段落,其他同学思考:
(1)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特点的?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归纳:
直接描写:
第10段细致描写风中的冰河,“呼啸”“扫荡”“洒落”等动词,准确描写出狂风力量之大;“纷纷扬扬”写出雪粒之多、风之大。
第11段细致刻画冰山之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把冰山喻为“琼瑶仙境”,写其静穆、晶莹、洁白之美。把阳光和风比喻为“刻刀”,写其力度之大、之锋利;用“长发披肩”比喻垂在冰体上的似流苏一样的冰挂,突出其奇美;把冰山比喻为“巨人”,突出人的渺小。“漫不经心”“缓慢而从不懈怠”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阳光和风以人的动作、情感,亲切动人。
侧面描写:第10段写摄影师大吴的活动——“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写出了人们行动之艰难及对工作之负责,衬托出冰河“光滑难行”。第11段用作者的感受来衬托冰山的特点。
(2)哪些语句描写了作者的感受?是一种什么感受?
浏览这两个段落,勾画出描写感受的句子之后齐读: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明确:在漫长的时光里,大自然不断地在创造,是它的伟力创造了今天这奇美的景色。大自然是伟大的,令人敬仰的,人类在它的面前何其渺小!
7.最后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浏览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最后三段主要描写了人们的活动,特别是作者在患有高原反应、骨折的情况下,坚持进入冰塔林、砾石堆,表现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依恋和无比热爱之情。还写了坚冰之下的流水声,表现了雪域高原的勃勃生机和源源不绝力量,升华了文章主题。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运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将自主学习与讨论相结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作方法,解决了学习的重点。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赏析精彩语言。
(l)引导学生品析第5、6、1O、11段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欣赏。可以畅所欲言,鼓励质疑、纠错,鼓励个性化解读。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讨论后,明确: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含义深刻。如描写冰塔林的段落,或细致刻画,或粗笔勾勒,都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景物的独特之美。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有些语句充满了历史感和沧桑感,如“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读后,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发人深思。
2.体会关键语句。
结合课后第四题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学生思考、合作探究、解答。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卖弄”一词赋予造物主——大自然以人的动作和情感,赞美了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赞美了各拉丹冬奇美的景象。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明确:这句话描写出狂风之大、之狂,这风从历史深处吹来,亘古不变地吹着雪域高原,塑造着雪域高原之美。这句话具有历史纵深感,令人感受到各拉丹冬历史之悠久。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川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明确:这句话具有历史纵深感,令人感受到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山经历的沧桑巨变。
(4)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明确:这句话写了坚冰之下的流水声,“一刻不停”写出流水旺盛的生命力和坚持不懈的力量,“千山之巅、万水之源”写出藏北高原的重要性,“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点题并含蓄说明这里是长江的发源地。整句话表现了雪域高原的勃勃生机和源源不绝的力量,升华了文章主题。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赏析语言之美,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和故事,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第五阶段:检测小结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1.请你给文段中的两个自然段分别添加一个小标题。(不超过5个字)
2.品读第二段,作者笔下的冰山有哪些特点?请你概括出至少三点。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4.怎样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检测小结答案
l.示例:看风中过河;赏琼瑶仙境
2.(1)冰体形态各异;(2)冰挂又长又美;(3)晶莹洁白,光彩夺目;(4)裂纹纵横.皱褶环绕;(5)历史悠久,雄伟高大。(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3.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阳光和风比喻为“刻刀”,又赋于阳光和风以人的动作、情感,生动地描写出阳光和风千万年来坚持不懈改造着冰山的情景,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4.“巨人之发”指的是冰山上垂挂的“流苏”——冰挂,“我”的“小”与山的“巨”相对照,突出表现了人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概括描写:地貌、天气、身体不适
奇美(远看)热爱
具体描写冰塔林另一番天地(近看)敬畏
琼瑶仙境(细看)
9、《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知识链接】
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2.作者简介
马丽华,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17部。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菱()角虔()诚蠕()动豁()然
懈()怠蜿蜒()敦()实腈纶()
2.解释下列词语
黧黑:
接踵而至:
砾石:
皱褶:
【整体感知】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提示: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草坝子——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此地已达海拔六千米以上。
【合作探究】
1.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2.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
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4.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拓展延伸】
5.赏析句子的妙处,感受语言的魅力。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提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提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10、《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2、学习积累文章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写法。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图片展示
二、背景资料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三、作者简介
马丽华,女。生于山东济南。中共党员。1976、1990年分别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藏东红山脉》,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17部。专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老拉萨——圣城暮色》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等。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走过西藏》系列先后在港、台出版,并译有英、法文版本。
四、检查预习
给下列蓝色的字注音
扛(káng)棱角(léng)虔诚(qián)
恭顺(gōng)蠕动(rú)豁然(huò)
凄凉(qī)懈怠(xiè)敦实(dūn)
蜿蜒(wānyán)演绎(yì)
安营扎寨(zhài)风云变幻(huàn)
接踵而至(zhǒng)历历在目(lì)
川流不息(chuān)漫不经心(màn)
黧黑(lí)砾石(lì)腈纶(jīng)皱褶(zhě)
五、整体感知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
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
冰塔林。
5.文中哪一句可看出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
最后一自然段: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二课时
六、精读研讨
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1.文中几次描写了冰塔林?
三次
2.前面两次描写冰塔林有什么不同?填写下面表格,欣赏作者笔下的冰塔林。
角度 句段 特点
第一次
描写 远望
(总写) 5、6自然段
晶莹连绵的冰峰,
平坦辽阔的冰河,
冰山像屏风,雕刻着各种图案;
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奇美,令人眩晕,自成一天地
第二次
描写 近观
(细致
描绘) 10、11自然段
风声呼啸,冰河光滑难行、阳光和风如刻刀,冰体奇形怪状,冰塔、冰柱……像长发披肩;阳光下,冰世界熠熠烁烁;冰纹如岁月的年轮。 琼瑶仙境
晶莹洁白
冰体多样
光彩夺目
时光永恒
从作者描写冰塔林的语句中,我们可欣赏到藏北高原所特有的奇异壮美景色,感受到作者由心底涌出的惊叹和自豪之情。
3.作者第二天再去冰塔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只是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目的是想进一步探寻冰塔林(也包括各拉丹东)的真面目,也想和那些事物一样,融入冰塔林,成为各拉丹东的一组成部分。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各拉丹东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表达了作者被眼前各拉丹东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2)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东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
5.文章写了许多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感受,下面便是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请说说其作用。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作用:写感受是为了反衬后文观瞻此壮景之不易,使文章有波澜。同时也为下文“似乎已经衰竭……长眠于此吧”作铺垫。
6.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
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东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东这些巨大的冰体。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七、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各拉丹东的地貌和气候特征。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作者陪摄制组去考察各拉丹东,主要描绘了奇异壮美的冰塔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第12~15自然段):写作者再次去冰塔林所见,揭示这里是长江的源头。
八、探究主旨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九、归纳写作特点
1.以时间和地位转换为序,组织材料。
如文章开头和第12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有表时间,还有交代作者行踪的语句;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慢慢从砾石滩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交代作者行踪也很明显。
2.写景优美,融情于景。
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就是很好的体现。
十、课文总结
在长江的源头各拉丹东总写:气候严寒,地貌高峻,冰体多端。描绘冰塔林远望(总写),奇美近观琼瑶仙境,晶莹洁白冰体多样,光彩夺目时光永恒
十一、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
2、调查家乡的母亲河,介绍一下母亲河的现状。
板书设计
在长江的源头各拉丹东总写:气候严寒,地貌高峻,冰体多端。描绘冰塔林远望(总写),奇美近观琼瑶仙境,晶莹洁白冰体多样,光彩夺目时光永恒
课后反思
学习与祖国河山有关的文章,同学们的兴致总是很高,所以我就通过多种形式去引导,如挂图,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互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很好地让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学习这篇课文,在掌握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都能达到设想的目的。实践证明,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读准字音,识记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思维发展与提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本文善用铺垫、叙事灵活、巧用修辞、生动形象,用词准确、语言丰富的特点。
教学建议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感知文章内容。
2.要求学生课外查阅西藏地理(包括各拉丹东)的相关知识,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
3.教学时可适当引用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以及收集一些与“各拉丹东”有关的感人故事,感悟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4.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5.课外阅读马丽华的《西藏游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家作品常识。
2.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3.学习本文善用铺垫、叙事灵活、巧用修辞、生动形象,用词准确、语言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重点)
2.学习本文善用铺垫、叙事灵活、巧用修辞、生动形象,用词准确、语言丰富的特点。(难点)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录
一、情境导入
二、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四、本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一、情境导入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三、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1.(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2.(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注意: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明确:
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4.(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四、本课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思考探究二、三”。
第二课时
目录
一、导入新课
二、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三、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四、写作特色
五、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善用铺垫、叙事灵活、巧用修辞、生动形象,用词准确、语言丰富的特点
2.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三、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1)句: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明确:“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明确: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明确:“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小结: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四、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铺垫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叙事灵活多样。文章多处运用铺垫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结构严谨。如文章开头最后两句话介绍近些年来掀起的长江考察热,短短几年,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生存环境的恶劣做了铺垫。又如第六段最后四句话叙写了作者的不幸遭遇和痛苦感受,为下文作者仍然坚持探寻下去作了铺垫。
(2)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文章多处运用到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手法。如第一段中“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句中“巨人”“骨骼”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刀削一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为读者展现了各拉丹东景色的壮美。
(3)善于运用巧妙准确的词语,使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富有表现力。如第5段中“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中的“蠕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巨大的冰谷中行走的情态;又如第11段中“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中“切割”“雕凿”等表现了太阳和风改变了冰体的形态,化无形为有形,用词准确巧妙。
五、拓展延伸: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示例(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示例(2):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积累拓展四”。
2.以“我们的校园”为主要内容,写一段话介绍校园的情况。
附:板书设计
探寻缘由壮美景色
恶劣的环境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彰显壮美感受痛苦壮美的景色
静听水声演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