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案
【导学目标】
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
4.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一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经历了玉河中的徘徊,终于来到丽江,来到常年鲜花点缀、垂枊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从悠闲恬淡的白天到灯火阑珊的夜晚。这滴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幻的生命旅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矗立(chù) 目眩(xuàn) 开闸(zhá)
徘徊(huái)翡翠(fěi)砚池(yàn)
蘸到(zhàn)擦拭(shì)
2.记住重点词的意思
矗立:高耸直立。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苍劲:指老练刚劲。
五彩斑斓:指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3.走近作者
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作家,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休播放),思考:一滴水的夙愿是什么?
【交流点拨】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2.简要写出一滴水的经历。
【交流点拨】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边的经历。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把握情感
1.纵观全文,如果把一滴水旅行绘成几幅不同的画卷,那应该是什么样的画呢?
【交流点拨】“一滴水”将自己的所见娓娓道来,浪漫而富有童趣,全文所展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如同风景画、建筑画、民俗画,美不胜收。
2.欣赏“风景画”,它美在何处?
【交流点拨】这篇散文所描画的风景——“丽江古城”作为画面的中心,再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街道为线索,以四方街小广场为梯形,构成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运动感。整个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到低,由远到近,景致分明。
3.继续欣赏“建筑画”,它的美又体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古镇,城里的街道、宫殿、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四方街,丽江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开闸放水,以水洗尽街道,地域特色明显。水车: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小桥:历史悠久、数量大、形式多。
4.再来欣赏“民俗画”,它的美美在丰富而融合。具体体现在哪儿?
【交流点拨】文中所写的民众活动,前文少后文多,赶路、建设、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聚集、唱歌构成了丽江民俗画。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从一滴水的角度,从不同视角去描述丽江,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亲切、自然。不矫揉造作,清新自然,像从玉龙雪山上飘下来的风,里面还夹着冰冷却动人的温柔。有感同身受、如临其境的意味。
2.从写景中,可体会作者所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热爱丽江、热爱美、更热爱给予美的大自然。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交流点拨】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行文如诗,美不胜收。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纵观《一滴水经过丽江》全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生动、精美的语言介绍了丽江民俗民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2.拓展延伸
写游记的“技巧点拨”。
【交流点拨】①最需:线索明朗清淅;②最宜:只抓重点;③最佳:突出感受;④最美:语言灵动。
【板书设计】
一滴水经,过丽江)风景画:丽江、玉龙雪山、玉河建筑画:四方街、宫殿、水车、小桥风俗画:赶路、放牧、经商、浇花自然美,无限美)
2、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案
【导学目标】
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
4.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一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经历了玉河中的徘徊,终于来到丽江,来到常年鲜花点缀、垂枊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从悠闲恬淡的白天到灯火阑珊的夜晚。这滴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幻的生命旅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矗立(chù) 目眩(xuàn) 开闸(zhá)
徘徊(huái)翡翠(fěi)砚池(yàn)
蘸到(zhàn)擦拭(shì)
2.记住重点词的意思
矗立:高耸直立。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苍劲:指老练刚劲。
五彩斑斓:指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3.走近作者
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作家,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休播放),思考:一滴水的夙愿是什么?
【交流点拨】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2.简要写出一滴水的经历。
【交流点拨】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边的经历。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把握情感
1.纵观全文,如果把一滴水旅行绘成几幅不同的画卷,那应该是什么样的画呢?
【交流点拨】“一滴水”将自己的所见娓娓道来,浪漫而富有童趣,全文所展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如同风景画、建筑画、民俗画,美不胜收。
2.欣赏“风景画”,它美在何处?
【交流点拨】这篇散文所描画的风景——“丽江古城”作为画面的中心,再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街道为线索,以四方街小广场为梯形,构成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运动感。整个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到低,由远到近,景致分明。
3.继续欣赏“建筑画”,它的美又体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古镇,城里的街道、宫殿、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四方街,丽江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开闸放水,以水洗尽街道,地域特色明显。水车: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小桥:历史悠久、数量大、形式多。
4.再来欣赏“民俗画”,它的美美在丰富而融合。具体体现在哪儿?
【交流点拨】文中所写的民众活动,前文少后文多,赶路、建设、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聚集、唱歌构成了丽江民俗画。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从一滴水的角度,从不同视角去描述丽江,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亲切、自然。不矫揉造作,清新自然,像从玉龙雪山上飘下来的风,里面还夹着冰冷却动人的温柔。有感同身受、如临其境的意味。
2.从写景中,可体会作者所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热爱丽江、热爱美、更热爱给予美的大自然。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交流点拨】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行文如诗,美不胜收。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纵观《一滴水经过丽江》全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生动、精美的语言介绍了丽江民俗民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2.拓展延伸
写游记的“技巧点拨”。
【交流点拨】①最需:线索明朗清淅;②最宜:只抓重点;③最佳:突出感受;④最美:语言灵动。
【板书设计】
一滴水经,过丽江)风景画:丽江、玉龙雪山、玉河建筑画:四方街、宫殿、水车、小桥风俗画:赶路、放牧、经商、浇花自然美,无限美)
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水的象征意义,体会与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掌握水的行踪,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难点)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云南丽江秀美风景图片。
2.导语:丽江,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风景如画,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园林城市,丽江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跋山涉水,像一滴水一样,缓缓地流过丽江,去领略她的魅力与风采。
二、作者介绍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2016年10月21日,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四、基础知识
⑴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
驿道yì蜿蜒wānyán矗立chù翡fěi翠
⑵解释成语
矗立:高耸地立着。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蜿蜒:指(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硕大:非常大、特别大。
五彩斑斓: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五、课文讲解
<一>课文理解及思路
第一部分(1段),交代一滴水的前身——一片雪。
第二部分(2-14段)写小水滴的旅行,它沿途看到了美丽的景色以及所感。
第三部分(15、16段),小水滴经过了丽江,奔向茫茫的大海,开始新的旅途。
<二>课文研读
(1)一滴水有哪些经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一下。
(明确: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最后奔流到金沙江。)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风光的?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体会描写景物的方法。
(由高到低的顺序)
(高处远景: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
山下: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森林、田野和村庄;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我奔流到丽江坝放牧牛羊的草甸上;潭水映照雪山。城外远景: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喧腾奔流的金沙江。)
(3)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又向我们描绘了丽江哪些建筑呢?思考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
(明确:四方街、木府:“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街道:五花石的街道,“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洗净了街道”;“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房屋: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
水车:“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
小桥:一道又一道小桥。
建筑特点: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建筑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富有地域特色,成为丽江的城市名片。)
(4)作者从“一滴水”游览丽江的视角来展开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丽江水多,水美,选取“一滴水”游览丽江,富有地方特色;可以多角度展开描写;如童话般奇幻,充满童趣。
小结: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美妙的语言描绘了丽江的民俗民风,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了丽江的美丽和谐,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三>写作特点
1.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2.线索清晰,借物抒情
文章以“小水滴”为线索,通过“雪花——冰川——小水滴——跌入、跃出落水洞——经玉河流入四方街——经中河流经丽江古城并流出古城进入金沙江”完成了“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历程。作者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小水滴”经过丽江的情形,流露出作者对丽江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感。
<四>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感悟①: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小水滴”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读来亲切感人。我们应学习这种写法,让自己的作文生动起来
感悟②:景美人更美,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除了抓住景物的特征外,往往还需要关注人的活动,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注意借鉴。
六、作业:
本文采用拟人的写法,表达了对丽江古城的喜爱之情。请运用拟人的写法写一个片段,表达某种情感,1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一滴水的前身—一片雪
自然界旅行—景色优美
旅行过程建筑古朴
一滴水经过丽江人世间旅行无限热爱
民风质朴
奔向大海——开始新旅途
4、《一滴水经过丽江》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丽江不同类别的美。
3.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
说到丽江我们都不陌生,丽江是旅游胜地,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园林城市。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居于青藏高原南端,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含高原雪山、河谷、深峡、草甸、平坝相结合的地貌特征及自然景观资源,风景如画。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阿来,去畅游丽江,领略丽江不同寻常的美。
写作背景: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作者阿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感知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径。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
明确: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最后奔流到金沙江。
2.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明确:“一滴水”的游踪。
3.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
明确: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又介绍了四方街的来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目标导学二:跟随水滴,感受景美人美
历史文化名城丽江之所以充满魅力,是因为丽江的美。丽江的美,美在自然风光,也美在古城独特的建筑,更美在淳朴的风土人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风光,极富层次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明确:高处远景: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
山下: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森林、田野和村庄;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我奔流到丽江坝放牧牛羊的草甸上;潭水映照雪山。城外远景: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喧腾奔流的金沙江。
2.作者笔下丽江的自然风光,色彩明丽,如一幅风景画,找出表现景物色彩的词语,感悟景物的色彩美。请你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概括丽江的自然风光。
明确:绿色、晶莹夺目。
词语:色彩斑斓 美丽如画
3.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又向我们描绘了丽江哪些建筑呢?思考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
明确:四方街、木府:“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街道:五花石的街道,“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洗净了街道”;“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房屋: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
水车:“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
小桥:一道又一道小桥。
建筑特点: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建筑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富有地域特色,成为丽江的城市名片。
4.丽江不只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丽江的民俗民风更美。请你找出描写丽江人及游客的活动场景,说说这些场景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提示学生,地点加上人物活动即为场景。)
明确:丽江人及游客的活动场景:(1)在山下,马帮在驿道来往。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牧羊人在草甸上放牧牛羊。精神风貌:热爱生活,勤劳。
(2)在街道,银匠“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玉器店老板挂出了翡翠;字画店老板卖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精神风貌:热闹,快乐,勤奋。
(3)在院子里,浇花人给兰花浇水;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拍照,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精神风貌:和谐,融洽。
(4)晚上,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精神风貌:热闹,愉悦。
目标导学三:品味构思,体会文章独特视角
1.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明确: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是丽江古城抚平了并净化了人们喧哗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2)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亮比作“银盘”,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2.作者从“一滴水”游览丽江的视角来展开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丽江水多,水美,选取“一滴水”游览丽江,富有地方特色;可以多角度展开描写;如童话般奇幻,充满童趣。
小结: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美妙的语言描绘了丽江的民俗民风,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了丽江的美丽和谐,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这节课目标明确,丽江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本文又是一篇如诗如画的游记,所以把这节课定位为欣赏丽江的美,八年级的学生通常会认为美就是自然风光美,往往忽视建筑的美和精神层面的美,所以这节课在欣赏美这一环节,就把美分为三个方面,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美的认识,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不足之处 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对阿来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雾里看花的层面,对丽江认识也不够,可能会存在认识不足之处,所以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对文本有全新的认识,在阅读这一方面也还要下功夫。
5、《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2.了解丽江的历史故事,热爱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凡宁静生活的美。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课前让学生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假想自己是一滴水,会经过哪些地方,想象看到的风景。
2.朗读教学法。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3.品读鉴赏法。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仿写。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读读写写”的字词,搜集有关丽江的民俗、故事,了解丽江的各个景点和地理位置,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写一段导游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跟着导游游丽江
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名山大川游览,昨天去看了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今天我们去宁静别致的世外桃源丽江。有请我们的导游先给我们作丽江介绍。
2名同学预先准备好了导游词。学生介绍丽江。
(二)整体感知——跟着水滴游丽江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游踪,即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
学生梳理出路线图: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中河——金沙江。
老师总结游记文章可以以地点变换为线安排结构。
(三)品味探究——怎样的丽江,怎样的水滴
1.让学生联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最喜欢哪处的风景,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朗读写景的句子,在谈为什么喜欢的时候,老师适当引导赏析句子。
2.根据对课文的品读对语言的品味,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美丽、祥和、宁静、美好、人们安居乐业、充满文化氛围……)
3.品读“水”的形象。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
学生找文中描写水的句子,说说“水”的形象。参考:憧憬和向往美好、执着追求、善于发现美好、敬仰传统文化、对未知充满好奇和热情、积极快乐……
4.探究主旨
这滴水为什么一定要流过四方街?
结尾作者写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如何理解这句话?
示例:因为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美好,这滴水憧憬和向往美好,它从玉龙雪山山顶奔流而下,就为了去往这美好的地方。作者其实是借“一滴水”来讲述自己的心愿,“终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喜爱,对宁静淳朴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的歌颂。
(四)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滴水
1.学生小组交流:如果你变成一滴水,你想去往什么地方,会有怎样的经历?(启发学生想象,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五)体验反思——一滴水的视角
请学生仿照此文写一篇以物为叙述角度的作文,以一株花、一只猫、一堵墙……的角度来写作。
附:板书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丽江游记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叙述角度(物)
如果我是一滴水(一株花、一堵墙)……
6、《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中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运用的拟人表现手法,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对丽江的向往之情和爱国情感。
重难点
1.作者以“一滴水”的视野组织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
2.拟人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成功运用。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旅游资源丰富,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束河古镇等知名旅游景点。今天,让作家阿来的游记《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带我们去游历丽江,感受丽江。
二、资料助读
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属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中国水电西电东送基地之一。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22种少数民族;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风景点104处,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运用工具书梳理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砚(yàn) 蘸(zhàn) 轻盈(yíng) 喧哗(xuānhuá)
驿道(yì)矗立(chù)映照(yìng)闸门(zhá)
苍劲(jìng)犹豫(yù)翡翠(fěi)眺望(tiào)
擦拭(shì)硕大(shuò)亭台楼阁(gé)目眩神迷(xuàn)
五彩斑斓(lán)
(2)跳读课文,在文中画出下面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
矗立:高耸地立着。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亭台楼阁: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五彩斑斓: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形容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
2.三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全程,文章描写了哪几个地方?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我也要去四方街”→“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3.细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哪个地方?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详细描写了四方街。这样安排一方面与文题相呼应,另一方面运用特写手法,突出丽江独特的魅力。
4.赏析课文运用拟人手法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五、板书设计
一滴水经过丽江
漫长的黑暗与等待―→鲜花点缀、垂柳依依水车上的眺望―→来到丽江―→四方街―→小河潺潺玉河中的徘徊―→灯火阑珊夙愿实现
7、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及教学反思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理解“水”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掌握文中“水”的行踪,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略有改动。作者曾经说:“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本文是作者应当地政府之约,为中小学生写的一篇有关丽江风光的散文。
读准字音
驿道(yì)草甸(diàn)矗立(chù)闸口(zhá)
徘徊(páihuái)翡翠(fěi)掺入(chān)砚池(yàn)
蘸到(zhàn)渠水(qú)擦拭(cāshì)硕大(shuò)
咕咚(gūdōng)老柏树(bǎi)
理解词语
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驿道:我国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
矗立:高耸地立着。
闸口:闸门处的水流通道。
苍劲:(树木)苍老挺拔;(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翡翠:一种玉石,一般是绿色、蓝绿色或白色中带绿色斑纹,也有红色、紫色或无色的,有玻璃光泽,可做装饰品。
硕大:高大,肥大,巨大。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丽江吗?丽江,许许多多的人梦想的旅游胜地,在那里,最著名的就是丽江古城,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说了这么多,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题,有什么好处?
“一滴水”象征着作者自己,作者以第一人称写这滴水的丽江之旅。题目点名了文章的内容与地点,多角度展现丽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意义深远。
2.联系课文,说说丽江坝的景色有何显著特点?
丽江坝作为丽江古城具有代表性的中景,是玉龙雪山“一个美丽的大盆地”,那里有森林、田野和村庄,有几座小山,还有河流、深潭、落水洞,充满了神秘感和绿色美。
【品味亮点词语】
1.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轻盈”,动作小,心情悦。
2.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
“犹豫”,拟人,童趣十足。
3.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
“眺望”,动作,足见木府建筑的奇特与非凡,令众游客如痴如醉。
【感悟精彩句子】
1.“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写到大水车的用意是什么?
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了丽江古城的地标,也是游客们一定要去拍照留念的地方。历史足迹明显,地域特色突出。
2.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联想,古城的民俗难以忘怀。
3.“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这样的结尾,体现了一滴水怎样的情怀?
欣赏了风景如画的丽江,考察了“土”味浓郁的建筑,体会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美感袭身,皆满足矣。融入更加广阔的江海,开始一滴水热情、奔放的新生活。
【把握文章主旨】
1.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滴水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游过丽江的一段旅程,展现了丽江的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闲的人文风情,抒发了作者对丽江的向往与热爱。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语言简洁生动,艺术魅力浓郁。
文章语言简洁优美,作者以水喻自己,是文章一大亮点,丰富了整个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构严谨,构思新颖。
作者全方位的展示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以行踪为线索,讲述了浏览丽江古城的全过程,以第一人称展示,使感受客观真实,构思新颖独特。3.角度多样,视角独特。
从各种角度来描写丽江的优美繁华的景色,悠闲恬淡的生活,视角独特,笔法新颖有魅力,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展现了丽江古城的美。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课文创作背景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查找、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课前就对课文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8、《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案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想】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充满童真童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接受也容易产生共鸣。我们利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想象和联想,让其“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尝试着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物我两忘”的境地。基于此,我设想让学生多读、多听,去感受语言的情趣、语言的美感以及其中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引导学生领会江南水乡的自然美、人性美,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童年是一道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是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童年是一条弯弯的小船,载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们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远在我们记忆深处回响……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社戏》,一起去感受童年的纯真和美好吧。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你感知到了哪些乐事、哪些美景、哪些难忘的人?
学生发言,在班上交流。
教师点拨归结:乐事有掘蚯蚓、钓虾、放牛、船头看戏、归途偷豆;美景有月夜行船、月下归航;难忘的人有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我”。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平桥“乐”事,乐在何处?
(1)阅读课文前三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2)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归途偷豆,趣又何在?
(1)播放“偷吃罗汉豆”的画面,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2)分角色朗读偷豆时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同时谈一谈你对偷豆一事的感受。
3.途中美景,美在哪里?
(1)朗读“月夜行船”“月下归航”语段,其他同学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语言的优美和表现的大自然的美。
(2)多媒体展示“月夜行船”图片,学生欣赏。
(3)请学生用“我觉得……(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的形式进行品味,准备精彩发言。
4.体味角色,评说人物。
找出你喜欢的人物的相关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认真加以体味。
四、迁移体验
1.“我”的童心随着情节的发展有着鲜明的表现,试借助人物心理活动加以体会。你有类似的体验吗?
2.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五、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文化习俗,说来听听。
教学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评价任务】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觉得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
二、检查预习
1.介绍鲁迅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
2.字词检查。
归省 行辈 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歌吹 蕴藻 皎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层次。)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社戏。
可划分为三部分:①看戏前(第1~3段);②看戏中(第4~30段);③看戏后(第31~40段)。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速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平桥村是怎样的一个村庄?
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居住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2.“我”在平桥村得到了很多优待,这表现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明确: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概括回答。
明确:掘蚯蚓;去钓虾,虾归“我”吃;一同去放牛。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就应更乐趣无穷。这样,为写最大乐事——看社戏作了铺垫。
5.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这是因为什么?
明确:(1)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五、合作探究,赵庄看戏
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
1.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这部分的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第二层(第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三层(第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第四层(第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
波折一:一时叫不到船——转机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波折二: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转机二:少年们愿意和“我”同去。
波折三:怕外祖母担心——转机三:双喜用写包票的话做了保证。
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们的友爱、聪慧,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
3.终于去看社戏了,哪些文字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明确:“我”坐航船去看社戏途中曾有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认成赵庄,一是把“渔火”误认成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到赵庄看社戏的心情。
4.在作者笔下,“我”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看。原因: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并不停地唱着。
六、合作探究,月下归航
1.在返航途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我”对赵庄的留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正面、侧面进行描写,突出船快,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高超。
2.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是“偷”?这个情节的设置是为了表现什么?
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的热情好客、纯朴善良、天真活泼。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生难忘。“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七、作业
背诵描写景物的第11、12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本文的情节结构,找出描写景物的段落。
教师引导语:景物描写是本文的一大魅力所在,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把景物写得如此吸引人呢?
二、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
讨论归纳: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触觉:感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渔火。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这段描写,从感官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婉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放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学生齐读第11、12段,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小结: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三、复述偷豆,感知人物形象
(请学生复述偷豆情节。)
这一情节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跳读相关段落,勾画语句,概括人物性格。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人物还有阿发、桂生、六一公公。
双喜:胆大心细、聪明伶俐、自信,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
阿发:天真、调皮、质朴、热心、憨厚、无私。
桂生:纯朴、勤快。
六一公公:宽厚、善良、纯朴、好客、热诚。
四、合作探究,梳理详略
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投影七个故事情节,梳理明确)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情节顺序是:G、F、C、B、A、D、E
(2)详写的是:A、B、C、D
(3)略写的是:E、F、G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所见的诸多美好事物,又使文章情节多姿多彩。
五、归纳主旨,体验反思
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学生讨论)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记叙“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的故事,赞美了农民和农家孩子纯朴的品质和聪明才干,表现了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
七、作业
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短文,二三百字即可。
9、《一滴水经过丽江》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丽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发挥想象,跟随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去游览丽江,领略丽江古城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风光,热爱祖国灿烂文化,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江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她的魅力所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化身为一滴水经过丽江,介绍丽江的新颖构思和独特视角。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江,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作家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游览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我们就来赏读这篇佳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吧!
二、背景资料
丽江即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曾经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历史非常悠久,因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国内人气非常高的旅行胜地。
丽江古城又叫大研古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小桥流水式的布局,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还有散漫的生活节奏,丰富的夜生活。
不少旅行者以为丽江古城就是丽江,其实不然。除了古城,丽江地区面积远大于丽江古城,这里有很多值得游览的地方——比如神秘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安静闲适的束河古镇,巍峨雄伟的玉龙雪山,山清水秀的拉市海和波澜壮阔的虎跳峡等地。
三、作者简介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主编过《科幻世界》。代表作有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2016年,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四、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砚(yàn)蘸(zhàn)轻盈(yíng)喧哗(huá)驿道(yì)矗立(chù)映照(yìng)闸口(zhá)苍劲(cāng)犹豫(yù)翡翠(fěicuì)眺望(tiào)擦拭(cā)硕大(shuò)亭台楼阁(gé)目眩神迷(xuàn)五彩缤纷(bīn)草甸(diàn)
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一滴水”实际上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
2.文章标题“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经过丽江”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这些语句实际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顺序来安排的。
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搞清作者在文中着重介绍了丽江的什么景观。
作者主要介绍了丽江的四方街。
六、精读研讨
1.文中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哪些变化?
开始是玉龙雪山上的一片雪,又化成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然后融化成一滴水。
作者开始交代一滴水的身份来源,实际上是介绍丽江河流源头以及地理位置——玉龙雪山。
2.这一滴水到丽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先是玉龙雪山顶上形体的演变,再是奔向丽江却跌落到落水洞中,经历漫长黑暗与等待才冒出来,后又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江,穿行于最美丽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是怎样介绍四方街的?
四方街应是丽江最核心最美丽的景观,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在文中对它作了三处介绍。
一是在文中第3自然段,简要介绍了四方街的历史沿革,因徐霞客而扬名天下。
二是在文中第10自然段,作者化成水滴乘水车升高遥望:苍劲的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丽。
三是在文中第13、14自然段具体而详细地介绍:有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纳西人家,以及黄昏时茶楼酒吧,喧哗的夜景,等等。
4.文章的第8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领起下文,同时与上文第4自然段相呼应,突出四方街的重要,是一滴水旅行的重要地方。
5.第1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着重介绍了东巴文“水”这个字?
(1)作者是化身为一滴水游丽江的,这里介绍“水”这个字,自然合拍。
(2)从“水”这个字说明了当地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文明,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6.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安排时间这一条线索的?
既有大的时间概念:从古代到现在;又有具体的时间观:从白天到黄昏,再到第二天黎明时分。
7.作者为什么要让自己化作一滴水去经过(游览)丽江?
因为丽江既是当地城市名称,也是穿城而过的一条河流。作者化身为一滴水在丽江中流淌,可穿越历史,纵贯疆域,从不同角度、多层面地介绍丽江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城市建筑,人物风情,等等。且构思新奇、视角独特,既能让人易于接受,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8.在文中,作者是以一滴水的身份,介绍了自己游览丽江的全过程,我们是不是可以仿照这种写法,以其他的身份介绍自己曾游览的某个地方。
示例:
我到过北方的大草原,我想化作一匹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
我曾到过祖国的南海,我想化为一条鱼,畅游在碧波之中。
我曾到过深圳,我想变成一辆现代汽车,行驶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
七、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的一滴水。
第二部分(3~15):具体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的经过,重点是游览四方街。
第三部分(16):写“我”奔向金沙江,作为一滴水,完成了游历丽江的行程。
八、探究主旨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美丽丽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九、归纳写作特点
1.以时间和行踪交叉为序,安排全文的内容,这符合游记散文的行文特色。
2.语言优美,融情于景。作者在文中写景不乏优美语句,又饱含情感。如第10自然段写景句“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看见了……,”运用排比修辞,多方面介绍四方街的远景,表达了心中的向往之情。再如第14自然段“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运用了比喻,对远方来客进行真诚的赞颂。
3.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令人耳目一新。
十、课文总结
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滴水身世来源丽江地貌,历史耐心等待终如愿游四方街水车上眺望:穿行街道:人文风情黄昏夜景走进丽江,跃入金沙江城市美丽视角独特情感炽热
十一、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
2、写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滴水身世来源丽江地貌,历史耐心等待终如愿游四方街水车上眺望:穿行街道:人文风情黄昏夜景走进丽江,跃入金沙江城市美丽视角独特情感炽热
古代——现代 白天——黄昏——黎明
课后反思
教学本课后,再联系前面几课类似的游记散文教学,我有了如下一点心得和反思: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2.了解丽江的历史故事,热爱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凡宁静生活的美。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课前让学生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假想自己是一滴水,会经过哪些地方,想象看到的风景。
2.朗读教学法。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3.品读鉴赏法。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仿写。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读读写写”的字词,搜集有关丽江的民俗、故事,了解丽江的各个景点和地理位置,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写一段导游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跟着导游游丽江
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名山大川游览,昨天去看了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今天我们去宁静别致的世外桃源丽江。有请我们的导游先给我们作丽江介绍。
2名同学预先准备好了导游词。学生介绍丽江。
(二)整体感知——跟着水滴游丽江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游踪,即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
学生梳理出路线图: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中河——金沙江。
老师总结游记文章可以以地点变换为线安排结构。
(三)品味探究——怎样的丽江,怎样的水滴
1.让学生联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最喜欢哪处的风景,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朗读写景的句子,在谈为什么喜欢的时候,老师适当引导赏析句子。
2.根据对课文的品读对语言的品味,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美丽、祥和、宁静、美好、人们安居乐业、充满文化氛围……)
3.品读“水”的形象。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
学生找文中描写水的句子,说说“水”的形象。参考:憧憬和向往美好、执着追求、善于发现美好、敬仰传统文化、对未知充满好奇和热情、积极快乐……
4.探究主旨
这滴水为什么一定要流过四方街?
结尾作者写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如何理解这句话?
示例:因为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美好,这滴水憧憬和向往美好,它从玉龙雪山山顶奔流而下,就为了去往这美好的地方。作者其实是借“一滴水”来讲述自己的心愿,“终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喜爱,对宁静淳朴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的歌颂。
(四)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滴水
1.学生小组交流:如果你变成一滴水,你想去往什么地方,会有怎样的经历?(启发学生想象,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五)体验反思——一滴水的视角
请学生仿照此文写一篇以物为叙述角度的作文,以一株花、一只猫、一堵墙……的角度来写作。
附:板书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丽江游记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叙述角度(物)
如果我是一滴水(一株花、一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