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高中语文《语言的演变:古今言殊》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能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文章中心,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
2.通过概括中心论点,研究论据论证等进一步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3.了解祖国文字的发展,能正确规范使用汉语,培养对母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2.给加点字注音。
朱熹王褒昳丽窥镜苜蓿水泵胰子平仄
3.思考:说说文章可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合作探究】
1.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加以证明的?
2.请概括第二部分内容,看看分几层来写的。
第一层:语汇发生变化的原因①,②,③;
第二层:①词义缩小,②词义转移,③词义扩大,④词义弱化
第三层:语汇变化的结果①②③
3.从哪几件事上我们可以发现语音的变化?
4.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试举例分析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甲)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三件事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采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
(二)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②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乙),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③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④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1.文中甲、乙两处空格,应分别填入哪个词语最恰当?甲()乙()
甲A普普通通B难能可贵C司空见惯D稀松平常
乙A发现B觉察C发现D分辨
2.第二段文字共有四句话,用图示法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3.以上两段文字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
A因果式B总分式C递进式D并列式
4.给第二段中第③句话划分层次,并注明层次之间的关系:()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作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语言的演变》答案
【学习目标】
1.能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文章中心,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
2.通过概括中心论点,研究论据论证等进一步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3.了解祖国文字的发展,能正确规范使用汉语,培养对母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2.给加点字注音。
朱熹xī王褒bāo昳丽yì窥镜kuī苜蓿xu水泵bèng胰子yí平仄zè
3.思考:说说文章可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1阐释语言演变的概貌;2阐释语汇的变化;3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第一部分先确定“语言是演变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第二第三部分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变的
【合作探究】
3.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加以证明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在交谈是朱熹闯进来的故事证明不同朝代的人的语言是有很大的差异的。通过研究古代文字记录来获得对古代语言的认识,具体阐释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从而证明了语言的演变。
4.请概括第二部分内容,看看分几层来写的。
第一层:语汇发生变化的原因①旧事物旧概念消失,②新概念新事物出现,③外来语;
第二层:语汇变化的规律①词义缩小,②词义转移,③词义扩大,④词义弱化
第三层:语汇变化的结果①单音词变成双音词,②单音词被另外一个单音词取代,③出于忌讳变化字眼
3.从哪几件事上我们可以发现语音的变化?
用普通话读古诗,有些已经不押韵了,说明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有些“平仄不调”说明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有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不相同说明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
4.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先根据普遍规律,推出语言是变化的这一中心论点,并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谈文中语汇及语法的变化;接着作者重点论述了语汇的演变,从演变原因、演变规律及演变结果三个方面深入论述;最后,作者简要论述了语法和语音的演变。
5.试举例分析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举例论证:举例1,朱熹听孔子座谈,是个假设的例子,用朱熹听不懂这个结果,推出语言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从而证明语言是变化的;
举例2,《邹忌讽齐王纳谏》开头语段,推出词意和用法的古今不同,从而证明了语言是变换的这一论点。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区别:引用的话以表明观点,能直接证明论点的,是引用论证;引用的话,只是个引子,要通过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是举例论证。
分类论证: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语言的古今变化进行了分类阐述,先说语汇,再说语法,语汇里又分成三种情况。
比较论证:将一些语汇及句子的古今意义及用法进行比较,证明语言的演变。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甲)的事儿。可是他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三件事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采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
(二)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②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乙),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③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④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1.文中甲、乙两处空格,应分别填入哪个词语最恰当?甲()乙()
甲A普普通通B难能可贵C司空见惯D稀松平常
乙A发现B觉察C发现D分辨
2.第二段文字共有四句话,用图示法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3.以上两段文字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
A因果式B总分式C递进式D并列式
4.给第二段中第③句话划分层次,并注明层次之间的关系:()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作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巩固练习】①甲D乙B②③C
④比如……注解,|可是假如……闯了进去,‖管保……听不懂的。
转折假设
2、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品质》巩固练习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品质》巩固练习学案
编制:程文柱使用:高一(9、10)班班级姓名组别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褐色(hè)簇新(cù)羞怯(qiè)B.鬈曲(quǎn)赊账(shē)趿拉(jí)
C.蹙眉(cù)潜在(qián)打烊(yáng)D.褶皱(zhě)皮靴(xuē)砧板(zhān)
★解析:B项中“鬈”应读quán,“趿”应读tā;C项中“烊”应读yàng;D项中“砧”应读zhēn。答案:A
2.选择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是不是他买了那些靴子来做摆设的呢?这好像也不可思义。
B.如果有人拖欠他几双——比如说——两双以上靴子的价款,竟心安礼得地确信自己还是他的主顾,所以走进他的店铺……
C.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慢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
D.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
解析:A、“义”应为“议”;B、“礼”应为“理”;C、“慢”应为“漫”。答案:D
3.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以色列《国土报》网站透露,如果以总统卡察夫的罪名成立,等待他的将是多年的囹圄生涯。但司法部门能否如期起诉,中间还有什么变化,会不会节外生枝等,都在未定之列。
B.平时比喻男人之美,就说赛潘安;比喻女人之美,就说赛西施。其实潘安、西施再美,我们也没见过,所以这种比喻虽属阳春白雪,却难让人记忆深刻,倒是山歌里的比喻虽是“农家土菜”,却让人感到清新自然记忆鲜明。
C.儿子对含辛茹苦望子成龙的父亲则只知写信要钱,其余完全置之度外。
D.如今,一种被称作网上代购的消费方式正方兴未艾,它可以让消费者通过在网上请人代购的方式买到时下最新颖最便宜的商品。
★解析:B.阳春白雪: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的歌曲,后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不能形容“比喻”。C.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此处应该用“置之不理”。D.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与句中“正”重复。
答案:A。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B.重访厦门鼓浪屿,那里的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等景点处处引人入胜.不过,最吸引我注意并使我浮想联翩的,却是竖在岛上人民体育场门前的马约翰半胸塑像。
C.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
D.三年当中,这个县的粮食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大步向前发展。
★解析:A项有歧义,“它”指代不明,这个“它”可以是“青青翠竹”,也可以是“竹画”。C项强加递进关系,“治疗……新旧伤病”与“调整……情绪”“消除……疲劳”之间没有语义递进;同时语序不当,“赛前”调至“运动员”之后。D项搭配不当,“产量”“向前发展”搭配不当。答案: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6题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的鬈曲的,双颊和嘴角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5.作者用“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整齐的皱纹”“死板板”“僵硬和迟钝”来写格拉斯有何用意?
答:★参考答案:喻示格拉斯老实执着、严肃认真、不擅交际的性格。
6.本段的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答:★参考答案:暗示人物的精神品质,为下文表现格拉斯的诚实敬业的品质以及最终命运作铺垫。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
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脸上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
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陪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
“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
“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加伤心。
……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
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气。
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
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
来不及弄清这一切,佝偻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猛然间,电闪雷鸣。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
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精心的他舍不得花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
儿子是称职的儿子。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入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木棒,他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
于是,独生子的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当头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雨声:嘀嗒,嘀嗒……
不,这不是雨!这是老天在流泪!
7.整个故事以“黑夜”为背景,文中多次描写黑夜的景象,其用意有哪些?
答:★参考答案:①交待悲剧产生的客观原因;②渲染悲剧气氛(或定下一个凄凉的基调)。
8.“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纵观全文,父亲的“合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参考答案:①宽厚慈爱;②勤劳节俭,吃苦耐劳;③目光远大,以培养儿子成材为己任。
9.小说以“泪为谁流”作标题,其含义是什么?
答:★参考答案:①老天为父子在艰难的生活中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发奋自强的意志与真情感动得流泪;②老天为这对父子在生活中的悲剧结局而流泪。
10.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小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你最欣赏小说中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①可从叙事结构上谈。本文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在悲剧产生之后再来交待父子二人为什么黑夜还来到玉米地的原因,既能产生悬念,扣人心弦,又能突出悲剧色彩,使读者为这对父子自强不息却意外地遭受不幸而伤感流泪。②可从叙事的线索上谈。本文将父子二人的行为两两对举着来写,能使两个人物相互映衬,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感人。③可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来谈。本篇小说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写黑夜,写静夜的雨声,烘托了悲剧色彩。④可从语言方面来谈。这篇小说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语言配合着两两对举的叙事方式,非常整齐,既简洁,又充满了抒情色彩。(只须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谈,既要指出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品质》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高尔斯华绥的生平及其基本创作情况。
2.培养学生准确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
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4.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学习重点】
1.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梳理每一次交往,挖掘主人公身上主要的矛盾冲突,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法建议】借助注释学习后,质疑讨论。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标画生字。2.查阅有关高尔斯华绥的生平及创作资料
【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褐色()簇新()羞怯()鬈曲()赊账()
趿拉()蹙眉()潜在()褶皱()皮靴()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是不是他买了那些靴子来做摆设的呢?这好像也不可思义。
(2)如果有人拖欠他几双——比如说——两双以上靴子的价款,竟心安礼得地确信自己还是他的主顾,所以走进他的店铺……
(3)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慢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
(4)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明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合作探究】
一、小组讨论
4.这篇小说为人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小说题为“品质”,有何用意?
5.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订货写得很详细?
6.格斯拉鞋匠技艺精湛却被饿死,为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拓展训练】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绉纹的老脸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脸上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陪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
“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
“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加伤心。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气。
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
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来不及弄清这一切,佝偻的身躯缓缓倒下。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猛然间,电闪雷鸣。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
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精心的他舍不得化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
儿子是称职的儿子。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入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木棒,他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于是,独生子的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当头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雨声:嘀嗒,嘀嗒……
不,这不是雨!这是老天在流泪!
7.整个故事以“黑夜”为背景,文中多次描写黑夜的景象,其用意有哪些?
8.“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纵观全文,父亲的“合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9小说以“泪为谁流”作标题,其含义是什么?有何好处?
1.褐hè簇cù怯qiè鬈quán赊shē趿tā蹙cù潜qián褶zhě靴xuē
2.(1)不可思议(2)心安理得(3)漫不经心(4)莫名其妙
3.略
4.老实执着、严肃认真、不擅交际
5.这是为人物的死作铺垫。
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6.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7.①交待悲剧产生的客观原因;②渲染悲剧气氛(或定下一个凄凉的基调)7
8。①宽厚慈爱;②勤劳节俭,吃苦耐劳;
③目光远大,以培养儿子成材为己任。
9。(1)①老天为父子在艰难的生活中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发奋自强的意志与真情感
动得流泪;②老天为这对父子在生活中的悲剧结局而流泪。
(2)可从叙事结构上谈。本文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在悲剧产生之后再来交待父子
二人为什么黑夜还来到玉米地的原因,既能产生悬念,扣人心弦,又能突出悲剧色彩,使
读者为这对父子自强不息却意外地遭受不幸而伤感流泪。②可从叙事的线索上谈。本文将
父子二人的行为两两对举着来写,能使两个人物相互映衬,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感人。③
可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来谈。本篇小说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写黑夜,写静
夜的雨声,烘托了悲剧色彩。④可从语言方面来谈。这篇小说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语言
配合着两两对举的叙事方式,非常整齐,既简洁,又充满了抒情色彩。(只须选取其
中的一个方面谈,既要指出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专题《汉字王国中的“人”》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了解与“人”字及人体部位有关的汉字起源与特点。
2.归纳作者的行文思路,学习图文并茂的解释方式。
3.增强对汉字的理解能力和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及说明方法(举例法、分项说明法)
难点:古代汉语的语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释文题
“汉字王国”j借指汉字的领域,形象生动。“汉字王国”作“人”的定语,说明文章的内容是有关“人”的汉字,是要分析“人”字和有关汉字的关系。
二、走进作者、作品
林西莉,瑞典人,生于1932年。现在是教授、作家和汉学家、摄影家。著有代表作:《汉字王国》《古琴》等。1971年起,林西莉在瑞典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现专心研究中国文化。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两次获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在瑞典掀起中国热、古琴热。
“令全世界的华人汗颜的书”:《汉字王国》
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把学术性与趣味性熔于一炉。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主要读物。
为了写《汉字王国》,林西莉到中国进行了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因为她等不及考古报告的出版,决定亲自到考古工地上找寻那些汉字最初的故事。
“我见了很多考古学、建筑学、语言学、植物学等的专家,他们都对我非常好,给我看他们的研究成果,讲解我不明白的东西。”1989年,历时十五年完成的《汉字王国》在瑞典出版,它让林西莉第一次获得了奥古斯特文学奖。后被媒体评论:林西莉的书“令全世界的华人汗颜”。
三、目标导航,检查预习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与“人”字及人体部位有关的汉字起源与特点。
2.归纳作者的行文思路,学习图文并茂的解释方式。
3.增强对汉字的理解能力和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
(二)检查预习
1.注字音
发髻()主宰()辛亥()驭手()拓片()虔诚()
颧骨()雏形()饥肠辘辘()大腹便便()肚脐()
2.释词语
拓片:
虔诚:
驭手:
大腹便便:
饥肠辘辘:
四、整体把握
1.本文从《汉字王国》的“人与人类”这个章节节选出来的,他围绕着与人相关的字进行溯源和分析,我们可以把这16个字分成几类?
2、解读“人”字
3、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
4、作者解读汉字有怎样的特点?
五、合作探究
(学习“从”字部分)
1.“从“字的由来。
2.“从”字的方向统一。
(学习“身”字部分)
1.分析“可能仅仅是一个般的挺着大肚子、举着手的胖子吧”一句。
2.分析选用“喜佛”一例的好处。
3.为什么要提到中国的两句问候语“吃饭了吗”“你发福了吧”?
4.“如果这种解释正确的话”中“这种解释”是什么?你认同吗?为什么说“如果”“大概”?
六、课文小结
本书的中心是反映了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史。从理论上讲,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内容却关系到整个中国的文明史。这本书是作者使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一个个“故事”,是作者个人经验、经历和观点的一部分。作者没有使用“经院式”的语言,而是使用她特有的表达方式:轻松、自如、优美、动听。
【巩固提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花圃(pǔ) 弭谤(mǐ)霓裳(cháng)少安毋躁(shāo)
B.拮据(jū)档案(dǎng)巷道(hàng)扪心自问(mén)
C.缉拿(jī)撺掇(cuān)精髓(suǐ)管窥蠡测(lí)
D.肚脐(qí)荫凉(yīn)刷白(shuà)拾级而上(s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颠倒 缅怀 谐奏曲 绿草如茵
B.剽窃收迄促狭鬼切中肯綮
C.拇指倾泻挡箭牌轻歌慢舞
D.眩晕无垠雨霖铃平心而论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两会委员呼吁市政府建立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_______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②从今天开始,新京报将连续6天推出100版大型系列特刊,从清华大学百年风物、历史、学子、老师和成就诸方面,________这座中国名校的历史风云,探究它的精神和未来。
③在纯粹的领域中,每颗灵魂都是孤独的,纵然是爱也不能消除这种孤独,________正因为由己及人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________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A.应付 再现 也/就 B.应付 展现 但/才
C.应对 展现 也/就 D.应对 再现 但/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B.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推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C.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D.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播出时,越来越多的食物被老百姓提及与回味;它不只用来充饥,更能体现一种文化,一种态度。
B.日本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一意孤行突破战后体制,是对本国和平力量正义呼声的肆意藐视,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冲击。
C.近日,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也打算通过松绑限购、下调购房入户标准等方式救市,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将引发其他城市的效仿。
D.中俄双方坚决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宗旨,愿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作出贡献。
5、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语言的演变:古今言殊》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能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文章中心,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
2.通过概括中心论点,研究论据论证等进一步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3.了解祖国文字的发展,能正确规范使用汉语,培养对母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2.给加点字注音。
朱熹王褒昳丽窥镜苜蓿水泵胰子平仄
3.思考:说说文章可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合作探究】
1.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加以证明的?
2.请概括第二部分内容,看看分几层来写的。
第一层:语汇发生变化的原因①,②,③;
第二层:①词义缩小,②词义转移,③词义扩大,④词义弱化
第三层:语汇变化的结果①②③
3.从哪几件事上我们可以发现语音的变化?
4.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试举例分析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甲)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三件事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采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
(二)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②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乙),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③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④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1.文中甲、乙两处空格,应分别填入哪个词语最恰当?甲()乙()
甲A普普通通B难能可贵C司空见惯D稀松平常
乙A发现B觉察C发现D分辨
2.第二段文字共有四句话,用图示法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3.以上两段文字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
A因果式B总分式C递进式D并列式
4.给第二段中第③句话划分层次,并注明层次之间的关系:()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作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语言的演变》答案
【学习目标】
1.能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文章中心,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
2.通过概括中心论点,研究论据论证等进一步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3.了解祖国文字的发展,能正确规范使用汉语,培养对母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2.给加点字注音。
朱熹xī王褒bāo昳丽yì窥镜kuī苜蓿xu水泵bèng胰子yí平仄zè
3.思考:说说文章可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1阐释语言演变的概貌;2阐释语汇的变化;3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第一部分先确定“语言是演变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第二第三部分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变的
【合作探究】
3.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加以证明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在交谈是朱熹闯进来的故事证明不同朝代的人的语言是有很大的差异的。通过研究古代文字记录来获得对古代语言的认识,具体阐释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从而证明了语言的演变。
4.请概括第二部分内容,看看分几层来写的。
第一层:语汇发生变化的原因①旧事物旧概念消失,②新概念新事物出现,③外来语;
第二层:语汇变化的规律①词义缩小,②词义转移,③词义扩大,④词义弱化
第三层:语汇变化的结果①单音词变成双音词,②单音词被另外一个单音词取代,③出于忌讳变化字眼
3.从哪几件事上我们可以发现语音的变化?
用普通话读古诗,有些已经不押韵了,说明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有些“平仄不调”说明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有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不相同说明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
4.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先根据普遍规律,推出语言是变化的这一中心论点,并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谈文中语汇及语法的变化;接着作者重点论述了语汇的演变,从演变原因、演变规律及演变结果三个方面深入论述;最后,作者简要论述了语法和语音的演变。
5.试举例分析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举例论证:举例1,朱熹听孔子座谈,是个假设的例子,用朱熹听不懂这个结果,推出语言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从而证明语言是变化的;
举例2,《邹忌讽齐王纳谏》开头语段,推出词意和用法的古今不同,从而证明了语言是变换的这一论点。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区别:引用的话以表明观点,能直接证明论点的,是引用论证;引用的话,只是个引子,要通过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是举例论证。
分类论证: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语言的古今变化进行了分类阐述,先说语汇,再说语法,语汇里又分成三种情况。
比较论证:将一些语汇及句子的古今意义及用法进行比较,证明语言的演变。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甲)的事儿。可是他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三件事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采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
(二)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②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乙),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③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④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1.文中甲、乙两处空格,应分别填入哪个词语最恰当?甲()乙()
甲A普普通通B难能可贵C司空见惯D稀松平常
乙A发现B觉察C发现D分辨
2.第二段文字共有四句话,用图示法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3.以上两段文字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
A因果式B总分式C递进式D并列式
4.给第二段中第③句话划分层次,并注明层次之间的关系:()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作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巩固练习】①甲D乙B②③C
④比如……注解,|可是假如……闯了进去,‖管保……听不懂的。
转折假设
6、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品质》巩固练习学案(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编制:程文柱
班级姓名组别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褐色(hè)簇新(cù)羞怯(qiè)B.鬈曲(quǎn)赊账(shē)趿拉(jí)
C.蹙眉(cù)潜在(qián)打烊(yáng)D.褶皱(zhě)皮靴(xuē)砧板(zhān)
2.选择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是不是他买了那些靴子来做摆设的呢?这好像也不可思义。
B.如果有人拖欠他几双——比如说——两双以上靴子的价款,竟心安礼得地确信自己还是他的主顾,所以走进他的店铺……
C.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慢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
D.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
3.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以色列《国土报》网站透露,如果以总统卡察夫的罪名成立,等待他的将是多年的囹圄生涯。但司法部门能否如期起诉,中间还有什么变化,会不会节外生枝等,都在未定之列。
B.平时比喻男人之美,就说赛潘安;比喻女人之美,就说赛西施。其实潘安、西施再美,我们也没见过,所以这种比喻虽属阳春白雪,却难让人记忆深刻,倒是山歌里的比喻虽是“农家土菜”,却让人感到清新自然记忆鲜明。
C.儿子对含辛茹苦望子成龙的父亲则只知写信要钱,其余完全置之度外。
D.如今,一种被称作网上代购的消费方式正方兴未艾,它可以让消费者通过在网上请人代购的方式买到时下最新颖最便宜的商品。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B.重访厦门鼓浪屿,那里的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等景点处处引人入胜.不过,最吸引我注意并使我浮想联翩的,却是竖在岛上人民体育场门前的马约翰半胸塑像。
C.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
D.三年当中,这个县的粮食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大步向前发展。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6题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的鬈曲的,双颊和嘴角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5.作者用“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整齐的皱纹”“死板板”“僵硬和迟钝”来写格拉斯有何用意?
6.本段的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脸上笑得更甜,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
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儿子不忍让父亲陪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
“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加伤心。
……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气。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来不及弄清这一切,佝偻的身躯缓缓倒下。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猛然间,电闪雷鸣。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片刻间,风雨大作。……
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精心的他舍不得花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儿子是称职的儿子。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入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木棒,他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
于是,独生子的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当头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雨声:嘀嗒,嘀嗒……不,这不是雨!这是老天在流泪!
7.整个故事以“黑夜”为背景,文中多次描写黑夜的景象,其用意有哪些?
8.“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纵观全文,父亲的“合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9.小说以“泪为谁流”作标题,其含义是什么?
10.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小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你最欣赏小说中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7、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语言的演变:古今言殊》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刘茂侠
教学目标
1、能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文章中心,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
2、能辨识文中分类、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并能说明其作用;
重点: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文章中心,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
难点: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及说明方法(举例法、分项说明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目标诱导
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字叫“秀才买柴”。
原因是秀才说的话中很多词当时口语中已不用了,对不熟悉古代文字的卖柴人来说,怎么听得懂呢。这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语言变化方面的知识。(板书)语言的演变
二、作者及课文简介
本文作者为吕叔湘,(1904-1998),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江苏省丹阳县人,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1983年5月,他还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2003年9月,为纪念他,他曾经工作过的丹阳市高级中学更名为“吕叔湘中学”。
本文选自吕叔湘的《语文常谈》。《语文常谈》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原标题是《古今言殊》。全文分四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 学生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后交流。并指名回答问题
熟悉作者,尽量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
三、解题
本文的题目的《语言的演变》。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这说明本文是属于说明文中的“事理说明文”。主要内容就是讲语言的变化的。
四、学生自学
1、课文分几部分?(板书三部分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演变的?(语音、词汇、语法)
2、在文中划出语言演变的规律性的语句,并标上序号。
五、展示交流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语言演变的概貌)
问题一:语言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渐变性
纵向——“在短时间内不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示出来了”;横向——“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第1段)
问题二:本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邹忌讽齐王讷谏》
比较法——古今比较
问题三:这部分从哪些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的。(板书)
明确:1、字形:2、字义:(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在分。(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3)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3、语法
回答可能不一定完整,让学生进行补充说明
举出书上的例句,认真地读一读
课外作业 完成学案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3、能辨识文中分类、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并能说明其作用;
4、能运用本文所学语言知识解释文言文中的一些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学习
重点:辨识文中分类、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并能说明其作用;
难点: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及说明方法(举例法、分项说明法)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探究
问题四:作者在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时,除使用举例法、比较法之外,还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分项说明。
问题五:体会第一部分写的作用。
这一部分是分析一个典型的语言现象,总的介绍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给人一个总体、概括的认识——总写,下面二、三两部分对语言的演变进行说明。
过渡语:第二、三两部分从哪个方面来说明语言的演变的?先写的哪一方面,写得最详细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明确:分别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
第二部分:说明语汇的变化
问题一:根据事先的阅读要求,在文中划出表明语言演变的语句
1、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有些词消失了(第l段);2、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有些词出现了(第2段);3、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第3段);
学生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后交流。并指名回答问题
熟读课文,尽量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
教学过程设计
4、生活的改变,使许多词的意义起了变化(第4、第5段)。
5、很多古代单音词现在多音化了,
6、有的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第9段),
7、有些词的变换是由于忌讳(第11段)。
问题二: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比较法、分项说明、引用
问题三:本文举例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明确:所举的例子是与人们的生活有关,为人们熟悉的例子。读起来毫无堆砌、枯燥之感
第三部分,说明语法、语音的变化
问题一:古今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1、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现在不用了;2、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是古代没有的。
问题二: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明确:由于汉字不是标音为主的文字,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样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不易为人们所认识。
六、拓展训练
假如邹忌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我们中间,哪些词对他来说非常新鲜?联系生活:说说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
七、小结
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代著作不能以今律古,要掌握变化规律,多积累一些语词变化了的意义;
八、课外作业:
1、自读本单元的其他说明文
2、完成导学案“基础巩固”。
回答可能不一定完整,让学生进行补充说明
这一部分从词汇的消长、词义的变化、事物改变了名称三个方面说明了词汇的变化。既说明了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情况,又指出了变化的原因。(板书)词汇的消长、词义的变化、事物改变了名称
课文从三个部分:语言演变的概貌、词汇的演变、语音语法的演变向我们说明了语言发展的全貌。在整个说明过程中兼用举例说明、分项说明、比较说明、引用等说明方法。在发展中学习语言,领会语言之妙。
8、《语言的演变:古今言殊》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形貌衣镜妻自信外
↓↓↓↓↓↓↓↓↓
今:体形容貌衣服镜子妻子自己相信外面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有的只是成语的一个成分。如“形影不离”、“糖衣炮弹”、“破镜重圆”、“自以为是”、“信以为真”等,这是古今汉语的一大差别。
2、以“之”字为例子,结合课文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极其频繁,其它用法暂且不说,单就表示从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词后边的。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高爽之地”。可是“之”表示从属关系时,今天就不能说“李明之学问很好”,“美丽之校园,令人陶醉”等,因为这种说法半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两句话中的“之”改为“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语里,“之”仍旧保留着。如“之上、之下、之中、之内、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条件之一、一技之长、光荣之家、少年之家”)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如“修”:古时可作“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学习”“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
“修订”“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答司马谏议书》
上述“修”的三种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里,而且使用广泛。如: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现代汉语表示“长”却不能单用“修”。
以上说的是字义的变化,其实有些是词义的变化,有些是复合词里词素的变化。
请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划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译文: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2)、我与徐公孰美?(2)、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
(3)、君美甚。(3)、你漂亮得很。
(4)、忌不自信。(4)、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5)、客从外来。(5)、客人从外边来。
(6)、与坐谈。(6)、(邹忌)跟(他)一起坐下来交谈。
(7)、不若君之美。(7)、不及你漂亮。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大致也有三种情况:
(1)、文言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的。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2)、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句式有了改进的。
如:“贤者使(之)使贤王。”(《晏子使楚》)
兼语“之”文言可省去,现代汉语除了“他请吃饭”之外,一般不省兼语,这是现代汉语比文言明确的地方。
(3)、文言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如:“之所以”、“给……”、“为……而”、“唯……是”、“有……所”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语汇变化的几个方面。
1、有些字的消失。
为什么古时一些常用的字,现在不用了?
“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代以马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马在人们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马的名称便特别繁多。今天在人们生活里占的地位已没有过去那么重要,除了养马主人对他的马起的特殊名称外,一般只照毛色区别。所以原来称谓马的一些字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了。我们学过的《劝学》(节选)里有“舆”、“蛟”、“跬”、“骐”、“骥”等词,这些词今天也不用了。
2、“新字的出现”。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
如:属于“金”部首新出现的字:钍、钒、钙、钛、钡、铱、镭……
属于“气”部首新出现的字:氘、氚、氖、氢、氧、氩、氮……
属于“石”部首新出现的字:码、泵、硅、砝码……
又如:“四化”、“语言美”等,也是新出现的,但这些字不是单字,而是词组。
这些字都是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可以肯定,将来还会有大量的新字眼充实到现代汉语词汇里来。自然,出现新事物、新概念不一定就要造新的字,也可以通过其它形式造出新词来表达新的概念。
3、外来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汉语中的外来词有意译、音译、部分音译法三种。
意译:民主、科学、专政。
音译:葡萄、苜蓿、咖啡、可可、柠檬、雪茄、巧克力、白兰地、沙发、扑克、哔叽、尼龙、马达、引擎、雷达、休克、奎宁、吗啡、尼古丁、凡士林、逻辑、米、克、吨。
部分音译:啤酒、卡片、法兰绒、道林纸、芭雷舞、摩托车、水泵。
4、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
比较下面句子里的字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1)、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古:逃跑今:步行
(2)、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古:撞今:非法夺取
(3)、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赤壁之战》古:不敬之词今:偷东西的人
(4)、欲亡赵而走燕《廉蔺列传》古:逃今:灭亡、死亡
(5)、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古:劝告今:讽刺
(6)、劝学《劝学》古:勉励今:说服
(7)、使人给其食用《冯谖客孟尝君》古:供应今:给予
学习文言文或现代书面语某些复合词和成语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
(1)、词义变化的一种形式是词义扩大或者缩小。
例: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中国”在这里指“中原”一带,即黄河流域,不包括长江以南,现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从这一例可以看出,虽然字眼不变,但意义扩大了。
又如:古代的“天下”指“中国”,现却指“世界”。
词义除了扩大外,还有缩小的。
如:“臭”古时指一切气味,现指跟“香气”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这是词义缩小的缘故。
又如:“金”古时指金、银、铜、铁。今天成了黄金的专用词,不包括银、铜、铁,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还保留着古义,如“五金公司”。
(2)、词义的转移也是一种变化形式。
如:①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古:整装今:完毕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古: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国为民献身
许多词尽管字形一样,古今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不是共同存在,而是新的意义代替了旧的意义。
(3)、词义变化的又一种形式是词义的弱化与强化。
如: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蔺列传》古:获得罪过今:“得罪你了”“得罪”约相当于“抱歉”,意思轻。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蔺列传》古:对立今:极深的怨恨。(重)
(4)、从变换形式上看,古代的单音词很多成了复音词或多音词。(略,见前)
(5)、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同一概念时,古今用字也不同。
如: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古:看重,看得起今:器皿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古:广泛今:渊博。
这些都是语言演变的明显标志。
总之,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由于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复杂。但是不管变化的形式怎么复杂,却总是沿着语言的“简”和“明”两方面发展的。如:
过去讲“病愈”用“瘳”chōu(病数月乃愈《狱中杂记》);讲“儿童”用“垂髫”tiáo(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些字既难读又难写,现在分别被“病愈”、“小孩”等词代替了。
补充作业
1、写出与下列文言词相当的现代汉语单音词。
走()行()往()去()返()食()履()饮()
2、解释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并说明这些字古今用法的不同。
(1)、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第三课时
第三部分: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1、语法的变化。
原句译文
(1)、吾谁欺?我欺骗了谁?
(2)、不我知不了解我
在古代汉语里,疑问句里的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前面如例(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放在动词前面如例(2),这两例都是古代汉语特有的语序。今天如果要表达上述意思,模仿过去的语序,把它分别说成“我谁欺骗了”“不我了解”,就不难了。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古今语序的变化。此外,现代汉语常用“把字式”,如:
“把信写完”,“把收音机打开”“写完信”,“打开收音机”;“得字式”如:
“打得好”,“写得快”,这些格式古代汉语是没有的。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要素,许多语法现象古今基本相同,所以作者在这一节简略地谈了古今语法的一些不同现象,接着就指出:
“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
2、语音的变化。
语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韵部、声调、形声字三个方面。
(1)、从“第一”到“差别就更大”是写韵部的变化。
《离离原上草》为什么今天读起来不顺口?
①荣róng②生shēng③城chéng④情qíng,这四个字按现代汉语语法,只有②③两字韵母相同,①④则分别属于其它韵部,读起来就觉得不顺口。这是按照现代汉语语音读的,如果用古代汉语语音去读它,就会押韵。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
这是由于古人的发音器官不及今人发达,除了有些不必要的音以外,总的发音数是少的,而且常常是游移不定的。这四个字在上古都属于“耕”部,的确是押韵的。我们今天读古诗不能误认为现代不押韵的,古代也一定不押韵。
读《春望》,标出它的韵脚(押韵的韵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押韵的韵母:深shēn心xīn金jīn簪zān,这四个字的韵母,照今天的读法,只有金、心同韵,都在侵部。
(2)、从“其次”起,到“平平仄仄平了”,是写声调的变化。
就诗的平仄来说,阴平、阳平(一、二声)是平声,上声、去声(三、四声)还有入声是仄声。现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字了。入声的特点是读的时候短促而不能延长。吴语里还保留着全部的入声系统。《送友人》这首诗读音的古今不同正反映了语音的古今变化。
(3)、从“又其次”,到全文结束,是写形声字的变化。
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都是由形旁和声旁两个部分组成。所以碰到生疏的字,可试着从声旁来推测它的读音和从形旁来分辨它的意义。
但是由于汉字使用的年代久远,古今的读音变化很大,靠声旁来推测读音,往往不准确,甚至推测不出。如:凉、谅、晾都有声旁,可是一个也不读jīng
吮吸的吮不读yǔn而读shǔn,槐树的槐不读guǐ而读huái。读音没把握时,必须勤查字典,以免误读。
小结写作特点:
一、分块说明:
第一部分概说语言也在变;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别从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由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所以说明最详尽,其次是语音,再次是语法。尽管文章内容较多,涉及面广,给人的印象都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二、举例说明(方法):
不少说明文都是从概念出发,先下个定义,然后再解释一番。这样说明事物难免抽象,读者即使通过解释把概念弄清楚了,一旦接触它实际上又似懂非懂。本文十分重视举例说明。无论是概述,还是详述,根据说明内容的变化,都逐个举例,而且有些地方不厌其烦地举了大量的例子。比如:
为了说明“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一观点时,就例举了旧时表示马的名称的十六种概念,还加了注释。说明“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形声字读音的变化等,都举了大量的例子,选的例子又比较典型。这样给人的印象就深刻,而且通俗易懂,所说的道理也容易被人接受。
三、对比说明: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究竟在哪里?为了说清楚这一问题,本文处处运用对比显示它们的差异。如:
讲“江、河”的词义变化时,先指出“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然后说明它们“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讲语法变化时,也是先写出文言文,然后再写现代汉语的说法。课文里这类例子很多。由于运用了对比方法,就更鲜明、更具体地说明了古今汉语的变化。
补充作业:
1、指出下面这些字中的形声字,并说明它们的造字特点。
休、围、尘、潘、想、上、闻、下、指、盲、旦、舟、通。
2、读下面《春日》这首诗,标出它的押韵字的韵母,并说明按照现代汉语的读法,为什么觉得不顺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
9、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教案——“祖国土”专题--发现(苏教版高一必修)
发现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学案)
二、学生朗读诗歌,思考研讨问题:
l.诗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
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
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
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
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
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这不是我的中华”,发现了“你在我心里”。
三、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闻一多曾与徐志摩等主编《诗镌》,致力于新诗形式的研究提出极具影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形式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
补充说明
《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上看,此诗作于闻一多回国不久。它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我们知道,早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是一个正直、善良、富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者。留学美国时期,他又因饱受种族歧视和凌辱,而日益增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愤然于一九二五年夏天提前回国。然而,作为祖国忠诚儿子,当他怀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雄心回来之时,他表现出来的不是欣喜若狂、信心百倍,而是一种撕肝裂肺、呼天抢地的深切悲哀。这是多么惊人的反差呀!产生这一惊人的反差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呢?臧克家先生分析得好:
“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发现》。”(《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
理解了诗人久别重返祖国后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就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了。
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何其芳《诗歌欣赏》)这的确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按照习惯思维,传统写法,这首诗取名“发现”就应该是: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再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才倾诉自己的失望、悲伤以及在失望悲伤中升腾起的对祖国的期望。这样写,固然形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但未免太缺乏新意而显得平淡无奇了。闻一多是个勇于创新的诗人,在诗作的构思上他总是力避平庸和一般化,力求给以一种意外的惊奇之感。《发现》便是杰出的代表。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这一声迸着血与泪的呼喊,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给人以突兀峥嵘之感,使人仿佛亲眼看见迸着血泪的诗人失望困惑的面容,听到了他沉痛绝望的诉说。人们不仅要问,既然诗人回到了他梦牵魂绕的祖国,为什么又不相信这就是“我的中华”,而且还那样痛苦地反复诉说“不对,不对!”呢?原来,诗人听到祖国的召唤,就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可眼前的祖国竟是满目疮痍,现实就象“噩梦”而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一样黑暗、恐怖,令人心惊和绝望,这哪里是“我”在国外想象中“如花一样的祖国”呢?而听到召唤时,惟恐时间太久,归途太远,速度太慢,恨不得插翅飞翔的归心,到头来竟是“一场空喜”,这是怎样的失望和悲哀啊!这里,诗人并没有用具体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到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而是用了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直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和令人窒息的失望,逼真的写出了自己当初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回祖国的心情和他感到是“一场空喜”之后的深切悲哀。
诗意到此,人们也许会认定这就是诗人的“发现”。但是,如果说诗人的“发现”就是指祖国的沉沦,山河的破碎,那么,这首诗的构思也就谈不上什么新颖独特了,主题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刻感人了。因为国破家亡的感受早在闻一多之前,就为不少爱国志士所抒写,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这首诗最精彩绝妙之处应是诗的最后四句: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既然,诗人归国后所见的不是“我的中华”,那么诗人的“中华”,亦即诗人理想中的如花一般美好的祖国又在哪里呢?他“问天”,“逼风”,“擂地”,“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求索,可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总问不出消息”,他哭着喊着,在巨大的悲痛中顽强地挣扎着,在深广的忧愤中执着地寻觅着、追求着,竟至“呕出一颗心来”。啊!“我的中华,在我心里”。“如花的祖国”珍藏在诗人的心里,这是多么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啊!诗人没有因失望而沉沦,相反却又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在我心里”这个结尾,石破天惊,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它既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之永恒。联系到诗人忠诚磊落的一生,联系到他为追求这心中的祖国而流尽的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结尾越发显得辞警意丰、回肠荡而震撼人心了。至此,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肃然起敬。
四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