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记》二则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
嘉肴(yáo)弗食(fú)
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
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
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ɡ)
通假字
《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
选贤与能(同“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
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判断)
倒装句:“之谓”的用法
其此之谓乎(“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虽有佳肴
【讲析课文,疏通文句】
着重讲解如下句子,并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文言知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浅薄。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
4.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5.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全文翻译参考: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重难点把握】
1.“之谓”的用法?
明确:“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如:“其此之谓乎”。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2.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
【问题探究】
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明确:(1)“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短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升。“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大道之行也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参考译文:
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述,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这是两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第二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虽有嘉肴》
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大道之行也》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达到,把握好了重难点。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首先,重视文言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接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要求同学们凭借课文下面的注释,结合语境翻译课文,然后小组自主探究,最后根据小组提出的疑难点,教师在班上引导学生解决。
2、《礼记》二则精品教案(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解,理解课文大意。
2.理清课文内容,力争达到当堂成诵。
3.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环节:
1.教师导入,整体把握。
2.学生一读解决字音。
3.学生二读解决文意。
4.学生三读理清内容。
5.学生四读读出主旨。
三、教师主导关键之处:
1.讲清题目意思。
2.抽查关键字音。
3.讲清关键词义。
4.理清课文层次。
5.谈出作者情感。
四、学习质量关键之处:
1.关键字音掌握。
2.关键词义掌握。
3.课文层次掌握。
4.作者情感掌握。
5.奠定背诵基础。
《大道之行也》课堂流程
1.教师导入,整体把握。
同学们,早在陶渊明之前,西汉的戴圣就假借孔子之名在《礼记》这部书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叫“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天下为公,人人被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材,夜不闭户。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是给我们展示这种“大同”世界的。
2.学生一读解决字音。
学生自读后,教师抽查性读,重点在于检查以下字音:
选贤与(jǔ通举)能,幼有所长(zhāng长大),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男有分(fèn职分,职业)货恶(wǜ憎恨)其弃于地也,不必藏(cāng私自收藏)于己;
师生齐读一次,读准字音。
3.学生二读解决文意。
学生自读后,教师抽查性翻译,重点在于检查以下字义:
(1)大道:课本上说是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怎么理解呢?古人对现实的社会管理制度不满意,所以渴望有一种好的社会管理制度,就是道的管理制度。道是仁道,仁义,大道就是用大的仁义之道来管理国家。懂得此意思即可,这是一个专有名词,不必翻译。
(2)行:施行,实行。
(3)选与“与”:意思是相通的,选是选出,举是推举,我们现在也说选举。
(4)亲其亲:第一个是以……为亲,就是把……当做亲人,第二个亲是父母,是与第二句的子相对应的,就是人们都不只把自己的父母当亲人那样奉养,那么还把谁当亲人那样子奉养呢?还把社会上其他的像父母那样的老人当亲人奉养。同样“子其子”也是此意。
(5)矜、寡、孤、独、废疾者:这是五种社会上不健全的人,需要得到社会的生活保障,我们现在也对这五种人实现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
(6)男有分、女有归:男人有职业,有职业才能挣钱,生活才能有保障,女人有归宿,有家才能感到幸福。所以有一个语词叫成家立业。但那是古代社会的说法,现在男女平等,都需要有职业、有事业,都需要有家庭,有幸福,那叫安居乐业。
(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在大同社会里,人们对于财物,不浪费,充分的发挥了它的作用,让大家都用,而不私自占为自己所有。这就叫物尽其用。
(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在大同社会里,人们对于工作,竭尽全力,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却不是为自己谋私利。这就叫人尽其材。
(9)谋:奸邪之谋,阴谋。盗窃乱贼:盗窃、造反和害人。这些在大同社会里没有,什么社会里有?现实社会,这里是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好。同样大同社会的外户而不闭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不行的,不但要安装防盗门,还要安装监控器。
4.学生三读理清内容。
(1)我们先看文章中那句话体现了大同社会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
(2)人人得到社会关爱呢?注意是人人。
A.先说不健全的五种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再说健全的人,健全的人按年龄不同分为老中幼---老有所终,中有所用,幼有所长。
C.再归纳到所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再按课文顺序来:所有人,健全人老中幼,不健全的五种人。
(3)人们对待财物的态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物尽其用。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尽其材。
再回到开始,为什么这个“大同”社会这么好呢?主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现实社会比起来,“大同”社会好在那里呢?为什么叫“大同”---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先写了大同社会的纲领---再写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写了大同社会的概念。
5.学生四读读出主旨。
(1)作者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战乱的时代。
(2)作者迫切希望有什么样的社会---一个美好的社会。
(3)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述了一种什么思想?---“天下为公”的思想。
(4)这个理想好实现吗?---很难实现。
(5)我们需要追求吗?---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去追求的。
主旨----作者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他迫切希望一个美好的社会,本文通过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天下为公”的思想,这个理想虽然难与实现,但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
纲领:天下为公
人人得到关爱
特征:人人安居乐业渴望“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概念:大同社会
3、《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共三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4、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由景入情、以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学习《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2、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学习生字:
篁竹(huáng)清冽(liè)卷(quán)石底为坻(chí)
为嵁(kān)佁然(yǐ)参差(cēncī)披拂俶(chù)而远逝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翕(xī)忽
三、古汉语知识:
1、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2、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今常用义为“往”。
3、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先叙写寻潭的经过,概写石潭的全貌。再写潭水与游鱼。接着写潭溪与岸势,最后写潭上人的感受交代了同游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教师小结: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失落、抑郁、痛苦更是于事无补。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用灿烂的笑脸去应对挫折,不仅要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勇者。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21、小石潭记
1、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2、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
3、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4、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环境清幽、抑郁忧伤。
4、《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男有分()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大道之行也()亲其亲()
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
1、掌握以下文言实词。(多媒体投影)
1)大道之行也:施行2)选贤与能:通“举”
3)讲信修睦:培养4)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5)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6)皆有所养:供养
7)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8)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9)不必藏于己:私藏10)谋闭而不兴:发生
11)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作,兴起12)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学生思考讨论: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b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4、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5、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多媒体投影)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男有分,女有养;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三、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的“世外桃源”。
四巩固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大道之行()(2)选贤与能()
(3)讲信修睦()(4)不独亲其亲()
(5)使老有所终()(6)男有分,女有归()
(7)不必藏于己()(8)谋闭而不兴()
(9)外户而不闭()(10)是谓大同()
2.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选贤与能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写出与下列短语意义相同的成语。
选贤与能——
5、《礼记》二则第一课时《虽有嘉肴》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熟读成诵。
3.理解“教学相长”和“大同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教学相长”和“大同社会”。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礼记》导入学习。
《礼记》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解释仪礼。分为礼乐的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两大类。从《礼记》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生点评。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如声音洪亮,字音与节奏把握较准等;缺点与差错也应指出并纠正。
【精品课件】
参考
(1)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2)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可参考【知识总汇】
3.播放【音频课文】,学生听范读,学习、感悟。
4.翻译课文。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翻译时,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词句,先查找工具书,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准备提请小组解决。
参考
(1)词语解释。
①虽有嘉肴——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吃;旨:味美。
③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因此,所以;困:困惑。
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反思;自强:自我勉励。
⑥故曰:教学相长也——长:促进。
⑦其此之谓乎——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参考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活动一:总结文言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总结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参考
1.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
学学半学:同“斅”,教导
2.古今异义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3.一词多义
(1)其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②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2)学
①教学相长(学习)
②学学半(同“斅”,教导)
可参考【微教案】《一词多义》
4.文言句式
其此之谓乎“此……之谓乎”固定句式,“大概说的就是……吧”
活动二:学习文章内容和写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参考:学和教都很重要,教学相长。作者从日常的吃开始谈起,引出“吃”的重要;接着进行类比论证,强调“学”的重要。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得出结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可参考【微课堂】《类比论证》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参考: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学、教、教与学关系的论述,采用了类比论证,学、教的重要及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在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4.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哪些特点?
参考:(1)类比论证。(2)论述环环相扣,逻辑严密。(3)语言整齐,朗朗上口。
活动三: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播放【影视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写法,品读语言。
1.学生复习总结本课所学。
参考:《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学和教的重要及教与学互相促进的观点。文章一开头就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同学们,你有过“教学相长”的经历、体验吗?请回忆,说给大家听。
师生讲述。
2.学生朗读,练习背诵。
可参考【背诵指导】
五、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试题中心】“理解检测”部分。
六、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
《礼记》
嘉肴——食——旨学¬——知不足——自反
教学相长
至道——学——善教——知困——自强
类比论证严密整齐的语言
6、《礼记》二则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
嘉肴(yáo)弗食(fú)
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
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
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ɡ)
通假字
《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
选贤与能(同“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
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判断)
倒装句:“之谓”的用法
其此之谓乎(“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虽有佳肴
【讲析课文,疏通文句】
着重讲解如下句子,并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文言知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浅薄。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
4.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5.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全文翻译参考: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重难点把握】
1.“之谓”的用法?
明确:“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如:“其此之谓乎”。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2.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
【问题探究】
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明确:(1)“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短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升。“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大道之行也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参考译文:
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述,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这是两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第二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虽有嘉肴》
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大道之行也》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达到,把握好了重难点。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首先,重视文言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接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要求同学们凭借课文下面的注释,结合语境翻译课文,然后小组自主探究,最后根据小组提出的疑难点,教师在班上引导学生解决。
7、《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jiá)(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⑦教学相长增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
⒀其此之谓乎大概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甘美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6、(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教学相长。
合作探究:
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反馈检测】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孔子及其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说明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甘美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教后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8、《礼记》二则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天下为公”的相关图片。
人们到南京旅游,大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熟文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和节拍;指正错误读音(各1遍)。
参考【精品课件】展示
(1)选贤与(jǔ)能(通“举”,推举)
(2)讲信和睦(mù)(和睦)
(3)幼有所长(zhǎng)(成长)
(4)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通“鳏”,老而无妻)
(5)男有分(fèn)(职分,职守)
(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憎恨)
2.教师范读,做朗读指导。
提示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停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
(4)“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不闭”。
3.播放【音频课文】,学生听读、体会。
4.指名朗读课文,师生点评(2-3人)。
(二)译读课文,准确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自主读译课文。
2.指名1-2名同学完成翻译,其他同学指正,最后教师补充明确。
3.展示参考译文,学生再次通译课文。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说明:①“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②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③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活动一:梳理文言知识。
按照类型梳理、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同时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标示下来。
1.先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教师点拨。
2.师生共同按类型梳理出重点字词,由学生完成解释,教师补充明确。
【精品课件】
参考
(1)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
(2)重点词语
实词:
货恶其弃于地也恶(wù):憎恨。
男有分分(fèn):职分,职守。
虚词:
大道之行也之:语气助词,相当于“的”。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
故外户而不闭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3)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选贤与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可参考【微课堂】《意动用法》
(4)一词多义
①道
大道之行也名词,道,理想。
道路以目名词,道,路。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动词,亲,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亲,指父母。
(5)古今异义
不独子其子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
女有归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货恶其弃于地也货,古义:财货今义:货物
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古义:害人的事今义:偷东西的人
可参考【知识总汇】
活动二:理解文章内容。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师生点评,补充。
【精品课件】
1.作者认为如何建构理想的社会?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先用自己的话概括,再说出原文。
3.怎样的社会情景才能称为大同社会?
思考,交流。
参考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可参考【微教案】《“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活动三:探究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思考,交流。
参考
(1)结构严谨分明、说理透彻。文章开篇由总到分,把“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阐述得清清楚楚。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一句话概要描述大同社会的景象。
(2)表达美好理想。文章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基本特征的阐述,展示出一个和平、安定、祥和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暗含对现实生活中黑暗现象的厌恶。
(3)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文章多用对偶、排比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增强了表达效果。
活动四: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总结。
师生朗读全文,梳理总结。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由于孔子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2.拓展。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大同社会”呼吁、奋斗过?
参考
陶渊明:世外桃源。
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
……
思考:你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你打算如何行动?
师生各抒己见。
小结:理想的社会不会自天而降,需要你我他共同奋斗!
播放【影视课文】,品味赏析,朗读背诵。
可参考【背诵指导】
五、作业设计
1.总结重要的文言知识,背诵、默写课文。
2.根据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写一篇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
可参考【知识总汇】、【背诵指导】、【写作训练】、【试题中心】
六、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总领:“大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提出论点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论证论点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结得出结论
9、《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案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答案]yáo qiǎng yuè 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困惑。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思。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释义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用“嘉肴”“至道”进行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再从教与学的关系中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五、熟读成诵
教学案例二
【教学目标】
同教学案例一。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引出《礼记》中“教学相长”的论述。
二、了解《礼记》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要求: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
(1)需注意的字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需注意的停顿、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节奏和停顿,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师生配乐朗读,读出最佳效果。
四、疏通文意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讨论并疏通文意。
2.小组长将疏通文意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汇总,组内不能解决的提至班级共同解决。
3.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本课重点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探究主旨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教学相长”的原则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教学相长”的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
六、熟读成诵
10、《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法学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反省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____,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三、朗读感知
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翻译
(1)虽有嘉肴即使好,美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吃,品尝味道)甘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最好的道理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因此不通,理解不了。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促进。
(7)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之后就会知道不懂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不懂的地方,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道理:“教学相长”-——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3、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
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主题归纳
文章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六、归纳探究
(1)通假字:《兑命》曰(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承,可不译)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4)一词多义:
学学半(教)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不知其旨也(它的)
(5)文言句式
弗食,不知其旨也。判断句
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前置)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七、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八、要点归纳
脉络梳理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弗学至道,不知其善教学能相长
虽有嘉肴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实践出真知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
主题
文章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语言特点
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九、课堂检测
(1)通假字:《兑命》曰(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承,可不译)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____,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1.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反省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板书设计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弗学至道,不知其善教学能相长
虽有嘉肴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实践出真知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
11、《蒲柳人家(节选)》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2.分析文中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语言,揣摩语言运用的巧妙。
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总是那样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的刘绍棠的《蒲柳人家》中也有一位绰号叫“一丈青”的大娘,她又是怎样一个人物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感知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相关情节,自拟标题。
明确:第一节:(1)何满子被拴葡萄架;(2)一丈青迷信绣肚兜;(3)一丈青大闹运河滩;(4)一丈青妙手救病人;(5)一丈青百般疼孙子。
第二节:(1)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2)何大学问仗义热肠;(3)何大学问请师教孙子;(4)何大学问怒拴何满子。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何满子:机灵顽皮,聪明伶俐,纯真稚气,关爱爷爷。
一丈青大娘:爱憎分明,泼辣大胆,溺爱孙子,勤劳善良。
何大学问:仗义疏财,慷慨豁达,侠肝义胆,好说大话,喜戴高帽,重视知识,向往美好生活,有民族气节。
2.在这几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用“我喜欢______(填人物),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示例:我喜欢一丈青大娘,因为她性格粗犷、豪爽、充满正义感,当看到几个纤夫“赤身露体”,一丈青大娘为了“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而狠狠地教训了这几个纤夫,直到请来了当地几位有头有脸的人物说和了两三个时辰才放过他们,的确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也体现了她总能为别人考虑的热心肠和一身的正气。
3.你还在哪部作品中读到与文中女主人公类似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她们性格的共同之处。
示例:《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共同点:泼辣、能干、厉害、有正义感。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本特色语言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富有文采和趣味性,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1)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明确:这句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说明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凸显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用语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2)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明确: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起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目标导学四:把握文本主旨
再次通读文章,归纳本文主旨。
明确:这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和世态人情,赞扬了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热情正直以及肝胆相照、扶危济贫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三、板书设计
人物何满子
一丈青大娘
何大学问习俗美
人情美
教学反思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更适合选择语文学习实践的重点进行教学。经过考虑,我选择了分析人物形象和品味语言作为这篇课文学习的两个突破点。在具体的环节设置上,我安排了四个主要的环节:一、自拟标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二、自选人物感知形象;三、自选角度品味语言;四、把握文本主旨。这样的环节设置生动灵活,避免了教师呆板枯燥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其课堂积极性。
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能仅仅只关注了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导致教学过程中有的知识点没有涉及,只能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去消化,这样可能不仅耽误了学生的时间,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有一定的影响。
12、《约客》课堂实录及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梅江区嘉应中学幸青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大量的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语感,增多积累。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诗歌就是永嘉四灵之首的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现在我们请两位学生表演哑剧——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出“等人,久不至”的心情。看看谁表演的最传神。
生:上台表演(鼓掌)
师评价:两位学生表演的都很好,第一位同学的表情特别到位,把“等人,久不至”的无奈和焦急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
生:鼓掌。
二、初读感知
师:有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的朗读很重要,对于这首诗老师已经让同学课前先预习,背诵。所以会背的背,不会背的齐读诗文。
生:齐读诗文。
师评价:很整齐,古人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我相信经过反复的朗读,大家今天能达到这个要求。好,下面我们听录音,欣赏别人有感情的朗读。(放录音)
师:听完录音,相信同学们都有不同的感想,现在我把时间交回给大家,我们一起来初步感知,疏通全诗。
布置讨论任务:1、正音2、解决字词疑惑3、介绍作者
生:学生同桌互相读,合作指出对方问题,共同解决字词疑惑。
师:指名学生读诗文,教师正音,指出重点字词读音。
生:自由练习读诗文,勾画出生僻及不理解的字和词
师:请一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
生:我代表第5小组介绍作者: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已佚。仅有《清苑斋集》传世。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好,这位同学介绍的很到位,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做好课前预习。
三、品读赏析
师:有人说读一首诗只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只是浅层次的阅读,真正会读诗之人不仅会背会写还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千山万水,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想让同学们以《约客》为例举一反三,做一个真正会读诗之人。
幻灯出示
设疑引思(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1、前二句交待当时的环境和时令,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些什么?有谁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着怎样的变化?“闲敲棋子”时诗人沉静在一个怎样的心境之中?
师:(提示)应抓住关键字,词来进行品析,悟出作者的情感。
生:展开讨论
师:好,时间过的好快,同学们的讨论真热烈,我相信接下来你们的回答将会很棒,很精彩。现在请准备好的学习小组派代表来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1:我代表第2小组展示我们讨论的结果,我们认为前二句交待当时的环境和时令,营造了一种雨声不断,蛙声不停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两句诗。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回答的很好,老师提示:既然是这样寂静的夜晚,处处蛙太吵了,能否改成几处蛙?为什么?从这一角度来思考,更有利于我们去明确营造这样气氛的写作目的,好,有谁要进行补充的?
生2:我们第3小组认为这里蛙声鸣叫实际上是想衬托周围的安静。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太聪明了,那么老师问大家这种写法你们以前有学过吗?
生:(全班回答)这样的诗词的写法我们学过,叫“以动衬静”。
师:对,“以动衬静”我们在以前学过,如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小结)诗的前二句中的“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师:紧接着我们赏析后二句,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些什么?
生:我们第1小组认为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人物的心情。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很好,有谁要补充的?
师:没有其他小组要补充了,看来大家都同意第1小组的看法,都认为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人物的心情,那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赏析时我们应抓住哪些关键字来品析呢?我们结合第二题一起来回答。好,那个小组来展示讨论结果?
生1:我们第4小组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变的烦躁不安,生气。赏析时我们应抓住“闲”字重点品析。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很好,有谁要补充的?
生2:我们第4小组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除了变的烦躁不安,生气,还有焦急的心情。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生3:我们第1小组认为赏析时我们除了应抓住“闲”字,还应紧扣“约”重点品析。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生4:我们第6小组认为赏析时我们除了应抓住“闲”、“约”,还应紧扣“落”字重点品析。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好,的确,抓住关键字,词来进行品析,能更好的理解诗文,从而悟出作者的情感。这首诗的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下面我们来一起品析“约”。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师:有人说到等到夜半三更了还“闲”不如改成“忙”可以吗?让生讨论。
生:踊跃回答。
师:(小结)好,敲打棋子在我们同学看来各有深意,同学们由于自身的经历不同,体验也不同,其实千百来对这首诗就有不同的理解,幻灯出示材料:
近日偶读《千家诗》书中赏析云:“此诗描写诗人初夏的雨夜期客不至的烦躁之情。
2008年的温州市中考语文卷中有一道与《约客》有关的题目:在赵师秀约客不来闲敲棋子的声声韵律中感受到他闲适、悠闲的心情。
语文书上导引:写出了诗人寂寞的心情。
师:老师认为诗文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看来敲打棋子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这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修养,这是身处纷扰俗世的现代人所应该学习的。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闲敲棋子落灯花。我建议同学们做一个动作用你的手轻轻的敲打桌子一起念:闲敲棋子落灯花
生:齐读:闲敲棋子落灯花
师: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学则须疑。疑点往往是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关键的地方抓住一些疑难问题,深入思考,就会使读书不断得到深入。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多提问题的习惯。好,下一环节我们就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吧。
质疑探究(学生提出问题)
生提出问题:1、“黄梅时节”的意思?
师:①谁来说说黄梅时节的意思?
生:我知道,“黄梅时节”是指农历四月,五月。
师:好,很准确,老师补充介绍“黄梅时节”。幻灯出示: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黄梅成熟的时节,不仅雨量偏多,而且又阴晴不定。
生提出问题:2、在读之前请问读诗要注意哪几点?
生:我知道要注意节奏,情感这两方面。
师:很好(鼓掌),明确读诗要注意这几点:重音、节奏、停顿、情感。
生提出问题:3、这样梅雨连绵的季节正是农闲的季节,在这样的夜晚里家家户户会做什么呢?
生1:在雨中约朋友相聚,听雨,听蛙声,下下棋,喝喝酒。
生2:在听听雨声,期待明年的丰收,规划着他们的生活。
生3:站在窗前随意望去,青草掩映的池塘,听到蛙声此起彼伏,一片郁郁葱葱。
师:大家都很活跃,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好。其实在这样的夜晚家家户户都有自己休闲的方式,梅雨连绵,这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
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环节大家都很积极,希望同学们保持多问的好习惯。
四、诵读巩固
师: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接下来让我们伴随着渔舟唱晚古筝曲子一起来感受诗人的那闲适的生活诗意的生活。
生:个别读评价再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的朗诵把我们带入了诗的境界,同学们,其实古代的诗歌是可以吟唱的,尤其是宋代这种吟唱达到了鼎盛,接下来,我想让我们的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吟唱一下这首诗,可以套用风格比较接近的歌曲来吟唱一下(节奏、旋律、情感)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
生:展示并评价。
师:看着同学们这样声情并茂的吟唱,老师也不由技痒,老师喜欢诗歌,我喜欢这样的吟唱。
师示范吟唱,并让生评价。
师:希望老师的吟唱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并让生再吟唱一两个。
生:展示。(鼓掌)
五、小结,作业:
师:总结:本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作者久等客不至的复杂心境。
布置课后作业:写读后感。
《约客》教学设计
梅江区嘉应中学幸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熟读成诵,进一步鉴赏诗词的佳妙之处
情感目标 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会欣赏古诗
教学难点 精彩诗句的探究,诗人情绪及心情的领悟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教学目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大量的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语感,增多积累。
请学生表演哑剧——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出“等人,久不至”的心情。
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指导学生朗读,范读课文
1.个人朗读
2.听读古诗
3.师生共同活动,解决疑难(正音、解决字词疑惑、介绍作者)
初步感知疏通全诗
三、品读赏析
设疑:
1、前二句交待当时的环境和时令,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有谁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着怎样的变化?“闲敲棋子”时诗人沉静在一个怎样的心境之中?
三、品读赏析
1、课前布置学生提问题。
2、引导学生课堂提问。
3、引导学生解疑、体会作者情感。 提出问题:
1、“黄梅时节”的意思?
2、在读之前请问读诗要注意哪几点?
3、这样梅雨连绵的季节正是农闲的季节,在这样的夜晚里家家户户会做什么呢?
培养质疑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诗人闲适恬淡的人生
四、诵读巩固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接下来让我们伴随着渔舟唱晚古筝曲子一起来感受诗人那闲适的诗意的生活。散读,再齐读。
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
再次体会本诗的意境及作者心境
五、小结、
本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作者久等客不至的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