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一等奖

时间:2022-11-29 18:40:15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

  王平

  【学习目标】

  1.识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灯笼,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有关灯笼的记忆,借以抒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激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热爱现在和平幸福的祖国。

  目标达成:

  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文中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对有关灯笼的回忆。

  难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多样情感,并上升到家国情怀。

  【创境激趣】

  在今天人们看来灯笼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灯笼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自学导航】

  1、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文本链接

  灯笼,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注意文中重点字音词意。

  争讼(sòng) 领域(yù)     斡旋(wòxuán)

  静穆(mù)怅惘(chàngwǎng)锵然(qiānɡ)

  褪色(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

  暖融融(rónɡ)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停,调解。

  静穆:安静庄严。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无精打采。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2.数一数,文中提到哪些灯笼?

  用于照明的灯笼,村头挂红灯笼,元宵节龙灯、跑马灯、字谜灯,族姊远嫁时轿前轿后灯、官衔灯、朱红纱灯、宫灯,塞外帐营灯笼。

  3.简要概括一下文中叙述了有关灯笼的哪些事情?讨论明确:

  (1)没月亮夜晚,提着灯笼接回祖父,听讲掌故;

  (2)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母亲特别预备了小纱灯,并留着消夜食品;

  (3)村头挂红灯,行好运,为夜行人照路;

  (4)元宵节凑热闹,看灯笼;

  (5)族姊远嫁时,在轿前轿后挂灯笼显华贵;

  (6)在纱灯上用朱红描宋体,是一种爱好;

  (7)遥想宫灯的那份孤寂;

  (8)赞美塞外帐营中的灯笼,豪情满胸。

  【展示提升】

  1.第1自然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概括写儿时有关灯笼的回忆。用“想起……想起……想起……”引导排比句,细数提起灯笼引发的回忆,也引领下文具体回忆与灯笼有关的内容。

  3.继续朗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引用母亲的话语,引出关于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的往事,母亲为“我”特别预备小纱灯和消夜食品。这一句话看似突兀,却表露出母亲浓浓的慈爱。

  (2)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3)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结合文章,分析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这种情感态度?

  (1)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2)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5.总结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强化训练】

  1.写法自由,内容丰富。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其中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2.感情真挚,富于变化。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由此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从文中我们能感爱到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1):由小孩喜欢火、亮光引出下文有关灯笼的回忆。

  第二部分(2~9):叙述记忆中种种有关灯笼的往事。

  第三部分(10~12):写到宫灯和帐营中的灯,作者喜爱灯笼的情感上升到一种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灯笼火、亮光引回忆提灯笼、迎祖父 长幼情上灯学、挑纱灯母子情村头挂红灯行好运元宵节看灯入迷留恋族姊远嫁,轿挂灯岁月情纱灯描字爱雅致宫灯历史况味帐营灯家国豪情

2、部编新人教版语文《灯笼》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wò)   幽悄(qiǎo)

  霍骠姚(piào)怅惘(chàngwǎng)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板书设计】

  灯笼忆灯笼忆祖父、母亲念乡情、民俗爱灯笼指夜路、暖人心凭今吊古爱国情

3、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名师导学设计

  【导学目标】

  1.搜集庄子的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了解《庄子》。

  2.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北冥有鱼》,第二课时完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 学习《北冥有鱼》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战国时代,在北方有一条鱼,大到几千里,后来这条鱼变成了一只鸟,再后来又怎么样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鲲(kūn)      徙于南冥(xǐ)      抟扶摇(tuán)

  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加点字)

  北冥:北海。

  怒而飞: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

  海运:大海动荡。

  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

  抟扶摇: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去以六月息:去,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吹:吹拂。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湛蓝色。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尽头。

  亦若是则已矣:是:这样。已:罢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4.词类活用

  (1)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情。

  (2)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形容词,在水面上。

  (3)南冥者,天池也。天:名词作形容词,天然的。

  5.古今异义词

  (1)怒而飞古: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生气,发怒

  (2)海运古:海水运动今:泛指海上运输

  (3)天池也古:天然形成的水池今:高山湖泊名

  (4)野马也古:山野中的空气今:野生的马

  6.走近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7.简介《庄子》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短文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描述了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

  2.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交流点拨】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挖掘)探究

  1.抽一名优秀学生翻译短文,(其他学生)思考回答: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交流点拨】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2.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交流点拨】“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交流点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继续读课文,全班齐读,讨论回答: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那么:

  1.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2.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交流点拨】庄子说: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性的啊!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插上知识的翅膀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2.拓展延伸

  收集庄子名言,并背诵(除课文之外的)

  【交流点拨】①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②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板书设计】

  北冥有鱼鹏鸟奋飞――→凭借海运风力水雾尘埃――→依靠气息相吹万物有所恃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是______________?(庄子和惠子),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濠梁(háo)    鲦鱼(tiáo)

  2.文言文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虚词。

  ①是鱼之乐也:这。

  ②请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请:请允许我。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③汝安知鱼乐:怎么。

  ④云者:如此如此。

  ⑤既:已经。

  (2)一词多义

  固固不知子矣:固然子固非鱼也:本来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二)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圏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三)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点拨】记叙了庄子和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一场论辩。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怎样的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交流点拨】辩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乐”。

  庄子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庄子论据一: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论据二: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论据: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交流点拨】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真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投射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步骤四 主旨探究 把握主题

  1.作者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什么观点?

  【交流点拨】宣扬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交流点拨】①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文章中,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而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利者;③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于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记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醇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2.拓展延伸

  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交流点拨】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真态度。也可以一同欣赏两位,理由综合以上所述即可。

  【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心境愉悦自由活泼)——辩论,(鱼乐))—— 惠子 ↓好辩寻根问底)

4、《灯笼》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了解灯笼的对于那个年代人的重要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抗战前,还在山东省教育厅担任过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员、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

  2.文学常识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

  “雪夜入蔡”——李愬雪夜入蔡州(夜袭蔡州之战)在中外军事史上被人广为津津乐道。“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是一成

  功的奇袭战的典型战例。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怅惘()

  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马前卒()

  2.解释下列词语。

  争讼:斡旋:

  怅惘:锵然:

  静穆:燎原: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文本理解

  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结合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喜爱灯笼?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3.品言酌句。

  (1)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

  着照路的灯笼。

  (2)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3)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拓展提升】

  灯笼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1.灯笼在电灯未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你也说说你了解的灯笼文化吧!

  【当堂检测】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那种迹近恐吓(xià)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B.雪夜驰马,荒郊店宿(sù),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C.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

  惘(wǎng)。

  D.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zú)。

  2.搜寻几句关于灯笼的诗句,感受古人对灯笼的情感。

5、《灯笼》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了解灯笼的对于那个年代人的重要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抗战前,还在山东省教育厅担任过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员、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

  2.文学常识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

  “雪夜入蔡”——李愬雪夜入蔡州(夜袭蔡州之战)在中外军事史上被人广为津津乐道。“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是一成

  功的奇袭战的典型战例。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怅惘()

  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马前卒()

  2.解释下列词语。

  争讼:斡旋:

  怅惘:锵然:

  静穆:燎原: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文本理解

  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结合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喜爱灯笼?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3.品言酌句。

  (1)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

  着照路的灯笼。

  (2)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3)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拓展提升】

  灯笼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1.灯笼在电灯未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你也说说你了解的灯笼文化吧!

  【当堂检测】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那种迹近恐吓(xià)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B.雪夜驰马,荒郊店宿(sù),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C.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

  惘(wǎng)。

  D.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zú)。

  2.搜寻几句关于灯笼的诗句,感受古人对灯笼的情感。

6、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2.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3.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攀越山巅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文化积淀

  作者档案。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基地》系列和《我,机器人》系列是阿西莫夫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新疆域》是他晚年的著作。

  写作背景。为了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地质学家曾提出许多假说,后来大陆漂移学说被普遍接受。该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等大陆。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1986年以后,在詹姆斯罗斯岛和其他大陆上相继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根据大陆漂移假说,论证了在不同科学领域内的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从而写成了其晚年著作《新疆域》,本课两篇短文就选自这部著作。

  佳句积累

  1.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2.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诺曼•卡曾斯

  3.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埃斯库曼斯

  预习攻略

  1.给加点字注音。

  岛屿(  )熔化(  )驮着(  )排斥(  )趋势(  )褶皱(  )覆盖(  )

  潮汐(  )尘埃(  )鸟臀目(  )携带(  )追溯(  )陨石(  )劫难(  )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冽(  )(  )   稍(  )(  )

  裂(  )(  )   梢(  )(  )

  抉(  )(  )   溶(  )(  )

  诀(  )(  )   熔(  )(  )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领域:_________________。

  ____:灾难;灾祸。

  致密:_________________。

  ____: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褶皱:_________________。

  漂移:_________________。

  迁移:_________________。

  ____:(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____: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

  扩散:_________________。

  流逝:________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缝:缝隙。

  冰天雪地:_________________。

  人人皆知:_________________。

  品读精华

  1.结合加点词语的含义,品味下面的语句。

  (1)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2.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2)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问题探究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意义何在?

  2.《恐龙无处不在》首尾两段是怎样呼应的?

  3.《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为什么要举“斯石英”的例子?

  4.“被压扁的沙子”这个题目是否可以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通过___________发现来证明“___________”学说的科普论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特色:○1以人们熟悉的事物为例,浅显易懂;○2语言简明精练,幽默风趣;○3说明方法恰当适用。

  (温馨提示:学习至止,请同学们使用作业手册)。

  参考答案

  预习攻略

  1.给加点字注音。

  岛屿(yǔ)熔化(róng)驮着(tuó)排斥(chì)趋势(qū)褶皱(zhě)覆盖(fù)潮汐(xī)

  尘埃(āi)鸟臀目(tún)携带(xié)追溯(sù)陨石(yǔn)劫难(jié)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冽(liè)(凛冽)   稍(shāo)(稍微)

  裂(liè)(裂开)   梢(shāo)(树梢)

  抉(jué)(抉择)   溶(róng)(溶化)

  诀(jué)(秘诀)   熔(róng)(熔化)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排斥: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

  扩散:扩大分散出去。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缝:缝隙。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人人皆知:所有的人都知道。

  品读精华

  1.结合加点词语的含义,品味下面的语句。

  (1)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遍布”,说明恐龙确实远处不在,呼应文题。

  (2)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这里用“大约”,是一个概数,说明两亿年前的数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从恐龙灭绝的原因谈起,吸引读者。“一直”表现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争论不休”写出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这里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问题探究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意义何在?

  首先,这两句议论是这两篇文章行文的逻辑基础。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联系。《恐龙远处不在》一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的,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而在《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则通过探究斯石英的成因和性质,证明了6500万年前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得出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由此可见,作者这一观点的提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确凿证据的。其次,这两句议论的提出还在于它引导我们做出这样的思考: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还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即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2.《恐龙无处不在》首尾两段是怎样呼应的?

  首段是概括提出要说明的问题。结尾是通过具体说明后得出结论,证明首段提出问题的正确性。

  3.《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为什么要举“斯石英”的例子?

  因为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致密的“斯石英”后,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就会变为普通的沙子。由此可以推断: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且肯定没有发生火山活动。

  4.“被压扁的沙子”这个题目是否可以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而且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同时,文题形象生动,可以引起人们阅读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艺术特色:○1以人们熟悉的事物为例,浅显易懂;○2语言简明精练,幽默风趣;○3说明方法恰当适用。

7、《灯笼》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积累生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

  3.再次朗读课文,体会灯笼中承载的厚重文化内涵。

  自主学习:

  (一)

  1.了解作者

  吴伯箫,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作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散文集《北极星》。

  2.字词积累

  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思慕()怅惘()

  神龛()锵()然霍骠()姚()燎()原幽悄()

  熙熙()然司马懿()

  斡旋:

  垂珠联珑:

  幽悄:

  思慕:

  静穆:

  人情世故:

  (二)阅读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3.在作者的笔下,灯笼承载了哪些厚重的内涵。

  合作探究:

  1.作者写了有关灯笼的哪些回忆?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灯笼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当堂反馈:

  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领域静穆思暮铿锵

  B.退色灯谜点缀暖融融

  C.磷火凑巧斡旋幽悄

  D.消夜燎原熙熙斓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析语言,感受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

  2.关注结尾,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自主学习: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对“灯笼”的回忆?

  2.文章结尾处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有什么作用?

  再读课文,赏析语言。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2.“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3.“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4.“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5.“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6.“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和!”

  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

  当堂反馈:

  根据谜面猜灯谜。

  1.全是男子汉(猜一个字)

  2.和尚诵经(猜一个四字成语)

  3.小小年纪,胡子一把,不论见谁,总喊妈妈。(猜一动物)

  4.生来铁胆热肠,爱管不平之事。(打一家用电器)

8、《灯笼》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3、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灯笼”是写作对象,也是文章的线索,全文是围绕“灯笼’来写的。作者描述灯笼的意图,以及灯笼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这些关于灯笼的记忆,既有文化上的,也有情感上的。作者顺着自己的思路写来,意绪纷繁。

  一、自主预习1、正音

  神龛司马懿斡旋怅惘幽悄霍骠姚

  2、释义

  1、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2、斡旋:调停、调解

  3、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4、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5、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二、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三、整体感知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2段)

  第二部分(3-12段)

  第一层(3~5段)

  第二层(6、7段)

  第三层(8~10段)

  第四层(11、12段)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情节

  1、让学生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和联想具体有哪些呢?

  2、提出突破口问题:这篇文章,围绕“灯笼”写了作者的一些记忆和联想,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喜欢灯笼呢?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和启示?

  五、速读课文,合作讨论写作特色

  (1)使用方言,地方味浓

  (2)乡情民俗,诗词典故

  (3)描绘朴实动人

  六、小结文章中心

  答案示例:

  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总说喜爱灯笼的原因。

  第二部分(3-12段)通过对灯笼的回忆、联想,表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第一层(3~5段)通过追述与灯笼有关的旧事,表现孩童时代家中那暖暖的亲情。

  第二层(6、7段)在对家乡的追忆中,展示家乡淳朴的乡情和民俗风貌。

  第三层(8~10段)在对灯笼的认知中,感受到了朝代的更替变迁。

  第四层(11、12段)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愿做保家卫国的“马前卒”。

  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和联想具体有哪些呢?

  1)提着灯笼,迎回祖父。2)接过纱灯,上下灯学。3)跟着龙灯跑,伴着小灯睡。4)族姊远嫁,姊家衰败。5)在纱灯上描红。6)对宫灯的想象。7)联想古代将领挑灯看剑。8)抗击敌人的情景。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喜欢灯笼呢?

  (①、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人的慈爱和“我”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和启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御侵略,共同抗击敌人,就一定会打败敌人,取得胜利。)

  写作特色:1、使用方言,地方味浓

  “燃滴滴金”、“上下灯学”、“家来睡”等,都富有浓浓的家乡味道。

  2、乡情民俗,诗词典故

  如:第2段,写“灯笼”引“我”想起“台上的小丑,《司马懿探山》”

  第8段,引用《宋史•仪卫志》的记载;

  第11段,“醉里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3、描绘朴实动人

  如:“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

  第3段,写“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这些描绘就非常朴实,写出了农村中的淳朴生活。

  小结

  作者运用散文化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结尾处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作者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9、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春酒》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学习重点 学习文章围绕“家乡的味道”精心组织素材的写法。

  学习难点 品味诗一般的优美的语言,领悟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

  学法指导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3.通过了解春酒的配制过程及相关风俗知识,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增强对故乡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4.通过学习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突现人物的写法,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通过品味本文清新素淡、典雅隽永的语言特点,来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知识准备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堪称一位写童年故事的圣手。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学习流程

  一、导语设计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检测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门槛()过瘾()凑()齐

  酬()谢煨炖()两颊()家醅()

  2.解释下列词语。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如法炮制:

  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2.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

  3.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四、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文章写了家乡事,写了家乡人,但这并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最终目的。作者的最终目的究竟何在?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2.让我们睁大我们的双眼,仔细找一找,说一说,作者笔下的这群人吧。你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用以下三个话题说: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我",你看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你看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_____的乡亲,你看______________。

  这春酒里就不仅仅是春酒味了,你认为它还应含有什么味道?可以用下句式"春酒有_________味道,它是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完成:配套练习《春酒》。

  五、当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元xiāo()节②lì()枝③枸qǐ()④门kǎn()

  ⑤脸jiá()⑥páo()制⑦挑tì()⑧家pē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一马当先:____________

  ②顾名思义:____________

  ③家醅:____________

  ④酬谢:____________

  3、文学常识积累。

  (1)《春酒》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选自《________》。

  (2)琦君的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是以她的家乡——________________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幅________的朴实的生活图景。2001年,琦君把她过去写的26篇儿童故事整理起来,付梓出版。书名就叫做《________》。

  六、拓展延伸

  试写出几句游子思乡的诗句。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五、小结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

  六、作业

  1.字词积累2.读课文试预习导学案

10、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优秀导学案

  在几十年的革命征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党的优良传统,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人民有着朴素深厚的感情。无论是当革命顺利或受挫折时,还是个人愉快或苦恼时,都以党的事业为重,乐观向上,充满信心。十年动乱期间,他被批斗下放工厂,没处交党费,就自己做了一个红布口袋,每月按时把党费放在里面,把向党的汇报写在小本子上。他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他身居高位而不谋私利,在北京工作多年,一直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经常和普通百姓一样,上下班挤公共汽车。他秉性耿直,对人诚恳,从不计较个人恩怨。临终时他对子女们说:“我死后不要给人民添任何麻烦,不通知亲友,不举行任何仪式,希望把骨灰撒在家乡的泰山。”他作为一个有高尚情操、一身正气的文化名人,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以及珍贵的回忆。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重要生字词,了解作者。

  2.掌握文中的典故及其作用。

  3.体会作者赋予灯笼的双重意义及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文艺工作者张志民同志曾说:“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这个深受赞誉的“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灯笼》,来感受吴伯箫先生文章的“质朴、味厚”。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

  皎洁(jiǎo)犬吠(fèi)争讼(sòng)

  斡旋(wò)静穆(mù)怅惘(wǎng)

  铿然(kēng)官衔(xián)褪色(tuì)

  可悯(mǐn)

  2.解释下面词语。

  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3.作者链接。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灯笼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3.读第八段,说说你对“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一句的理解。

  【交流点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宅邸的代称。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已褪,实际上写族姊家早已衰败。

  4.读第十一段,说说“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招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一年(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5.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评价: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6.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灯笼”的意义有哪些。

  【交流点拨】文化意义: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对宫灯的想象,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情感意义:提着灯笼迎接祖父,体现长幼深情;上学放学母亲接灯的母子深情;跟着各种灯跑,是飞扬的青春激情;族姐家门的官衔等,记录的是岁月的沧桑感。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如《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试比较与本文的风格有什么异同点。

1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导学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二、【学习重点】初步感知课文。

  三、【学习难点】理清故事情节。

  四、【知识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五、【使用说明】

  1、预习检测部分必须是学生自己在课前查字典自主独立完成。

  2、探究部分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在熟读课文后探究完成。

  3、探究时每个组员必须参与其中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和秘书负责将最后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并组织小组成员展示。

  六、【知识结构】

  字词作者

  《社戏》

  朗读课文

  七、【预习检测】

  ⑴速读课文,找出以下生词,读后,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归省()行辈()惮()絮叨()怠慢()踱步()

  撺掇()凫水()潺潺()蕴藻()家眷()辑()

  皎洁()漂渺()纠葛()晌午()棹着小船()

  2.查工具书,在下面词语中选择适当的词填在括号里。

  归省撺掇怠慢消暑絮叨

  ():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从旁边鼓动人做某事。

  ():①(态度)轻慢;②招待不周。对宾客的谦辞。():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翻来覆去的说。

  八、【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用下列词语造句

  怠慢:

  潺潺:

  絮叨

  3朗读课文:

  个人朗读

  小组朗读

  全班齐读

  九、【巩固测评】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撺dūo()fú()水潺chán()蕴zǎo()家juàn()

  jiǎo()洁漂miǎo()纠gě()shǎng()午

  2.文学常识填空: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分为、、和。小说的三要素是、、。

  十、【小结】

  十一、【学习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社戏》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去看社戏时的心情。

  2、找出文章线索,深入理解课文。

  二、【学习重点】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找出文章线索。

  四、【使用说明】

  1、预习检测部分必须是学生自己在课前对照第一课时知识链接自主独立完成。

  2、探究部分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在熟读课文“赵庄看戏”部分后探究完成。

  3、探究时每个组员必须参与其中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和秘书负责将最后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并组织小组成员展示。

  五、知识结构:

  优美环境看戏前

  平桥乐土优厚待遇赵庄看戏看戏中

  有趣生活看戏后

  六、【复习检测】

  《社戏》选自,作者是_,他是我国伟大的_、_、_,著有小说集、。

  七、【探究】

  1.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八、【学习小结】

  九、【巩固测评】

  1、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省()__行()__

  ()_()__

  2、作者月下坐船去看戏时会有怎样的想法,请你试着写一写。

  十、【学习收获】

  《社戏》导学案

  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再读课文,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理清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二、【学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三、【学习难点】把握文章中心、学习独特的写作法。

  四、【复习检测】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你列出来:

  三次波折:_三次转机:_

  __

  __

  五、【知识结构】

  优美环境

  平桥乐土优厚待遇乐在其中

  有趣环境

  戏前波折

  《社戏》赵庄看戏途中美景戏谈豆香景美情深

  观看社戏

  返程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无限怀念

  戏后余波怀念豆与戏

  六、【合作探究】

  1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2.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3.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4.朗读11-13段、22-23段,思考:这几段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

  七、【巩固测评】

  阅读课文中写赵庄看戏以及戏后余波的部分,完成后面的问题。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山为什么说“踊跃”?)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写偷豆这一情节是为了表现作者及同伴什么样的心理?

  八、【小结】

  九、【学习收获】

12、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知识点预习导学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二、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其代表作有《潞安风物》《黑红点》《北极星》《忘年》《烟尘记》等。

  一、字音词义

  神龛kān:旧时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阁。

  皎jiǎo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

  可悯mǐn:令人怜悯。

  凑巧:正好赶上。

  争讼sòng:因争论而诉讼。

  斡wò旋:调停,调解。

  静穆mù:安静而严肃。

  怅chàng惘wǎng: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美好。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邸的奢华。

  二、主题概述

  作者运用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其早年与“灯笼”有关的一些生活景象,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借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先说小孩喜欢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须用火,为后文写“灯笼”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文章主体。写“我”有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情。

  四、思考探究

  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赏析这句话。

  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1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3.“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这是慈母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这句话单独成段,强调了它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4.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

  ①有行好的意思。②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5.“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赏析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他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6.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地希望自己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家园。

  7.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13、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主备人:________时间:____年___月____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的全部注释,找出生字、生词,逐一注音、解释。

  2、逐层解析课文,感受富春江美景。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词的积累和内容的理解。

  2、文中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

  学法指导:

  预习时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能读准字音;再调动已有文言词语储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写了哪里的哪些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分析写法方面的特点。

  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一、自主预习

  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

  水皆缥碧()急湍()

  互相轩邈()()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经纶()()

  鸢飞戾天()()横柯上蔽()

  2解释句中黑体字的意义

  风烟俱净()一百许里()天下独绝()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千转不穷()()百叫无绝()鸢飞戾天()

  经纶()窥谷忘反()

  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湍()甚()泉水激石:()

  好鸟相鸣()在昼犹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从流激荡,任意东西。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思考

  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二、课内探究

  (一)理解课文

  1、总领全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作者浏览路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沉湎于山水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填空。全文共三段,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等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讨论与探究。

  1、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直接描给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若亲见的句了是什么?它使我们想起了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描写江水的哪些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题探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三、检测练习

  (一)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依)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筹划)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指示)

  2、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泛着小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猛浪,比箭还飞得快,又像奔马一样。)

  C.好鸟相呜,嘤嘤成韵。(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对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鸣叫了千次也不停歇,猿啼叫了百次也不断绝。)

  3、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二字,抓住“_____”和“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4、黑体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B.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

  C风烟俱净皆生寒树D.在昼犹昏有时见日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2.窥谷忘反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古今异义词

  (1)一百许里。许:

  (2)鸢飞戾天者。戾:

  (3)经纶世务者。经纶:

  (三)、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四)、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2)任意东西

  (3)猛浪若奔

  (4)互相轩邈

  (5)望峰息心

  (6)横柯上蔽

  四、课后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善,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力,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第一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竟、轩、邈;泉声、鸟声、蝉声、猿声。

  4、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2总分的顺序写景先写江水之美,再写异水,最后写近岸群山之美。

  3、如:听觉:泉水激石┅┅嘤嘤成韵。

  视觉:负势竞上┅┅千百成峰。写出了大自然的美给人以和谐之美,同时也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托班语言教案:我陪娃娃出去玩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开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致空气》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远离毒品关爱生命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为梦拼搏——“规划人生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社戏》互动课堂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化石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谈生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最新中学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一等奖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行路难、凉州词、咏煤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一等奖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母亲》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蝉》导学案一等奖 《背影》学案一等奖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野望导学案一等奖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庆祝旧历元旦》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考试提纲 语文阅读复习中考复习(九年级上册)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一等奖例(教学案一等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