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学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学案一等奖

时间:2022-11-19 17:33:18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学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培养朗读能力。

  3、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学习重点】

  1、培养朗读能力。

  2、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所蕴涵的为国家、集体、他人谋利益的奉献精神。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修睦(  )矜寡孤独(  )男有分(  )编纂(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故:)⑵废疾者(废疾:)

  ⑶女有归(归:)⑷谋闭而不兴(兴:)

  ⑸盗窃乱贼而不作(作:)⑹大同(同:)

  ⑺故外户而不闭(闭:)

  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和。

  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8.译句。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这个理想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时尚的一份宝贵财富。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本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听读

  1、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1、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2、课文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品读

  4、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排偶句,品味它的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用句式说话:我喜欢文中“”这句话,因为。

  (三)悟读

  5、“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6、课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7、“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8、怎样评价“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四)诵读

  9、朗读指导:第一层“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全为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一顿,要读出层次感,“不必为己”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意。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末句是全文总结,要读得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10、诵读竞赛。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释词。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⑵不独子其子(子:)

  ⑶矜、寡、孤、独(孤:)⑷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2.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3.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⑴

  ⑵

  ⑶

  4.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5.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大道之行也》答案:

  【自主预习案】

  1.略 2.⑴所以⑵残废人⑶女子出嫁⑷发生⑸兴起⑹用门闩插门⑺有和平的意思 3.略 4.《礼记》、儒家、戴圣 5.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7.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8.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⑵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⑶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课内探究案】

  1、略。2、课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古人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愿望。3、运用大量排偶句式,语言铿锵、优美。4、略。5、前者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后者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6、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7、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8、尽管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宝贵的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拓展检测案】

  1、⑴和睦⑵以……为子⑶幼而无父的人⑷指害人 2、“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3、略。 4、略。5、成理成文即可。

2、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旅鼠之谜》复习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媲(pì)美挑衅(xin)迷惘(mǎng)笃(dǔ)信啮(niè)齿滑稽(ji)饶(ráo)有兴趣

  逃窜(cuàn)繁衍(yǎn)前赴(fù)后继道(dào)听途说鼠(shǔ)目寸光徘徊(páihuái)

  二、判断本文的体裁

  本文首先属于记叙文,因为它写人记事状物,有记叙的基本要素。

  (1)时间:有一天(2)地点:北极爱斯基摩人居住的村落(3)人物:位梦华和丹尼斯

  (4)事件:位梦华和丹尼斯在北极村落遗址就意外碰到的一只旅鼠,一起谈起“旅鼠之谜”的故事。

  本文又属于科学小品文。它通过两人的对话问答,介绍了有关旅鼠的生物知识,解开关于旅鼠的几个谜团。

  三、阅读课文,看看文中通过两人的对话问答,介绍了关于旅鼠的哪些知识:

  1、位梦华和马洛拉斯先生看到或者谈到了旅鼠哪些方面的生物知识?

  (1)活动范围(2)外部形态(3)种属(4)繁殖(5)迁徙

  2、填表:

  旅鼠的生物属性 哺乳类啮齿动物 旅鼠怪异行为引发的疑问

  旅鼠之谜的谜面 旅鼠如此怪异的原因

  旅鼠之谜的谜底

  生长范围和环境 北极爱斯基摩人村落附近

  长相外形 黑毛尖嘴尖牙

  繁殖能力和速度 一对一年繁殖160多万只 ①为何大量繁殖?

  丰年食物丰富故繁殖快

  以生殖抗衡天敌的捕杀

  以自杀防止种群过大

  保持种群数量,防止种群数量急剧膨胀的手段和途径 绝食 ②如何控制种群的数量?

  自我暴露,诱敌捕杀 ③为何集体跳海?

  集体大迁徙,跳海自杀 ④怎样掌握集体自杀的时机 未解之谜

  2、“不会的,大自然是会进行干预的”这句话怎样理解?大自然到底怎样干预旅鼠的繁殖和种群数量?作者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不会的,大自然是会进行干预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旅鼠的繁殖速度和种群规模。比如旅鼠会绝食、会把自己的毛色弄得很显眼,故意自我暴露,引诱天敌来猎杀,会集体跳海等。用了分类、诠释等。

  3、课文最后,马洛拉斯先生谈到旅鼠的怪异行为给人类的启发,讨论一下:这样说有无道理?为什么?

  这样说很有道理,因为地球只能满足一定数量的生物的生息、繁衍的需要,若过度繁殖。将会加重地球的负担,让地球不堪承受。人也不例外,人口过快增加,人口总量过多,就会过度掠夺地球资源,而且会增加教育、卫生、交通的负担。

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大雁归来》复习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雾蔼(ǎi)缄默(jiān)迁徙(xǐ)狩猎(shòu)环颈雉(zhì)顾忌(jì)

  半蹼鹬(pú)(yù)窥探(kuī)沼泽(zhǎo)凋零(diāo)

  二、解释下列词语:

  缄默:闭口不说话。凋零:泛指花的凋谢,零落;后也用来比喻人的死伤离散。

  狩猎:捕猎、打猎。窥探:暗中察看。

  迁徙:泛指某种生物,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还指迁移,搬家。

  雾霭:雾气,一种雾与霾同时出现的气象现象。

  顾忌:指行事之前对于某些外加的行为规范有所畏惧,或指恐怕对人或事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三、判断本文的体裁:

  本文以描述动物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大雁迁徙过程中方方面的科学知识,所以本文本质上属于科学小品文。

  四、科学小品文首先体现在它传播科学知识这一点上,那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下问题的答案:

  1、大雁迁徙的时间:

  每年从3月份前开始起程,4月份在威斯康星州停留,4月末离开威斯康星州。

  2、大雁迁徙的距离:自起程地到威斯康星州要飞行200英里。

  3、大雁飞行的线路:(B)(单项选择)A、直线B、曲线

  4、大雁飞行的方向:(A)(单项选择)A、向南B、向北

  5、大雁向南迁徙的季节:(A)(单项选择)A、冬季B、春季

  6、大雁飞行的时机:(C)(单项选择)A、白天B、黎明C、黑夜

  7、思考:大雁为什么选择在春季到达威斯康兴州?大雁为什么要在黑夜飞行?大雁为何要赌注?为何要写人类的枪声和威斯康性的法规?

  大雁之所以选择春季到达威斯康星州,是因为,对大雁来说,春季的威斯康星州气候适宜,食物丰富,而且当地有法规禁止猎杀大雁。大雁所以要在夜间飞行,是为了躲避人类的猎杀。大雁所以要赌注,是它们必须迁徙到南方气候温暖、食物丰富的沼泽过冬和繁殖。之所以写人类的枪声和威斯康性的法规,是反映大雁所受到的猎杀和保护,控诉猎杀行为,赞扬保护行为。

  8、大雁叫唤的方式:(ABC)(多项选择)A、几乎一声不响B、喧嚷欢呼鸣叫C、低语喧闹辩论

  9、大雁栖息的地点:(填空)大雁喜欢栖息在沼泽、池塘、玉米地和水洼。

  10、大雁觅食的对象、时间和地点:

  大雁喜欢吃玉米粒;从早到晚;在玉米地觅食。

  11、大雁国际性大迁徙的几条路径:(填空)

  ①从中国到西伯利亚。②从幼发拉底河到伏尔加河。

  ③从尼罗河到摩尔曼斯克。④从林肯郡到斯匹次卑尔根岛。

  12、雁队组成的方式:(B)(单项选择)

  A、雁队中大雁的数量没有规律B、雁队常有六只或六的倍数只大雁C、雁队由一只大雁组成

  五、科学小品文还体现在它的文学性上,那么请回答下列问题来加以体会:

  1、它把大雁人格化

  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州的法规,懂得在晚间飞行,以躲避枪杀,懂得于春季到达威斯康星州停留月余,从而安全觅食,可以看出大雁非常 聪明机智 。

  从大雁笔直向南飞行200英里,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基本的信念做赌注,可以看出大雁勇往无前、

  坚定不移的性格。

  从大雁喜欢成群结队的迁徙、栖息、觅食,一旦孤单就变得伤心,可以看出大雁团体协作的观念,看到大雁的友善和亲情。

  2、作者用什么表达方式来描写大雁迁徙途中着陆、觅食的程序和行为?

  用动作、语言描写来写大雁迁徙途中着陆、觅食的程序和行为,具体、生动、传神、情意盎然。

  六、欣赏本文优美隽永的语言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请欣赏句中加点的词语。

  这句话是说:(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生机、喜悦和希望;(2)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使它们春天,展现了生机:(3)迁徙途中,它的鸣叫是带有自然野趣、田园野趣的悦耳动听的歌声,给大地带来诗一般的美感享受。

4、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敬畏自然》 复习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根据课文,在横线上给拼音写汉字,在括号内给汉字注拼音,并解释底下加横线的字词:

  不自(liàng)力狂(wàng)(qiè)笑(zhān)自喜咫()尺

  蓬蒿()(xǐ)形于色陷(jǐng)相形见(chù)高深(mò)测

  精巧绝伦:深(suì)混(xiáo)敬畏:

  不过尔尔:

  二、判断本文的体裁

  文中主要运用了这种表达方式,所以本文的体裁属于文。(A、记叙B、议论C、说明)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从论证方式看,本文在第一部分首先批驳了的错误观点,然后在

  第二部分最后从正面论证并归结出这一正确的观点。

  四、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批驳对象、驳论过程、立论过程,论证方法和中心论点:

  (一)课文的第至第段,属于论部分。(A、立B、驳)

  1、第一自然段先摆出人类的错误观点,把它作为批驳对象,然后用

  和两个比喻,以喻证法批驳。

  2、第二、三自然段先以这个拟人句和这个比喻句总起,然后以人类、、三个方面的事例为论据,运用例证法,肯定人类的进步,但有指出自然宇宙的无限性、人类探索自然的历程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幼稚性、错误性、危险性,从而批驳的做法。

  3、第四、五段分别就、、等及其智慧生物产生、演变时间的、从自然里其他生物与人类智慧的,自然与人类创造力的几个方面,一一(A、类比B、对比C、比较),以对比论证法证明的观点。

  (二)课文的第至第段,属于论部分。(A、立B、驳)

  4、第六、七段主要论述:(1)大自然创造智慧生物的目的在于;(2)从来历,人类智慧是大自然的;从地位看,人类智慧只不过是宇宙智慧的表现;从关系看,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作者还把宇宙比喻为,把人类比喻为,运用喻证法生动形象的阐明

  的观点。

  5、最后几段:(1)采用问(A、选择问B、是非问C、设问D、反问),从宇宙有运动、演化,有声寂、有生死、有醒睡的现象,阐明宇宙是有力的;(2)阐明我们与其他生物关系是等的。

  (三)文章从驳论到立论,通过层层深入的论述,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结出全文的结论,也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复习学案

  (编写:梁永坚)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一、根据课文,在横线上给拼音写汉字,在括号内给汉字注拼音,并解释底下加横线的字词:

  萧(sè)和(xù)干(hé)吞(shì)张(qiān)

  荡(yàng)(luǒ)露无(yín)边(yuán)崩(ta)

  1(mián)延不绝(hǔn)然一体  沧海桑田: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本文是报告文学,详细报道了罗布泊消失的过程、结果和原因。

  1、看课文回答:罗布泊位于,它原本有的美誉。

  2、填写下表,了解罗布泊消失的过程和结果:

  罗布泊的环境变迁情况和过程

  变化项目 从四世纪至上世纪80年代(叙说顺序:顺序)

  原本 后来

  气温变化

  河流长度流量变化

  牲畜种类数量变化

  禽鸟种类数量变化

  植物种类数量变化

  胡杨长势的变化

  人类居住状况

  劳作方式变化

  水域面积变化

  耕地面积的变化

  沙漠化的进程

  3、课文在描述和说明罗布泊的今昔变化时采用了各种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

  (1)判断下边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且说说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修辞:作用: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修辞:作用:

  (2)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采用了下列说明方法的语句:

  摹状貌

  列数据

  作比较

  举例子

  4、课文分析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作出归纳。

  (1)(2)(3)(4)

  5、请简单归纳塔里木河两岸动物、植物减少、死亡的情况,并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6、作者在报道了罗布泊干涸的过程和原因后为什么还专程去考察和报道当地防风林、胡杨林的退化死亡现象?

  7、读课文的最后三段,思考、回答问题:

  (1)为什么在说完罗布泊的消逝之后,还要提及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的悲剧?

  (2)这是什么写法?

5、《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虽有嘉肴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编写者:陈顺英

  第一课时虽有佳肴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熟读并背诵课文。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2、了解背景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本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3、文体常识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即对“礼”的解释。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知其旨()嘉()肴()自强()

  教学相长()学()学半兑()命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句。

  虽()至道()自反()善()

  困()是故()自强()旨()

  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然后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导航】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如主谓间需稍停顿;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转折连词前稍停顿;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你能否试着翻译课文?把翻译不清楚的句子写下来,全班讨论。

  【导航】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弗食,不知(知道)其旨也”;有的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弗(不)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能具体解说一下吗?

  3、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4、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兑命》的语句?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说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综合探究

  6、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7、你能具体说说本文在语言和说理上有什么特点吗?

  8、读完本文后你有哪些体会?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提示:从教者的角度或学者的角度)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注释】①[奚]怎么。(选自《孟涂文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非问无以广识②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教然后知困②君子学必好问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学半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

  【乙】文: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体会一词多义现象。

  弗学,不知其善也。()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人不知而不愠()弗学,不知其善也()

  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兑命》曰()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体会古今异义现象。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②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④虽有至道古义:今义:

  4、“其此之谓乎?”这是个什么句子,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了解先贤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感受大同世界的美好。

  3、认识实现社会理想的艰巨,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礼记》篇名,该书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文学常识

  四书:《》、《》、《》、《》

  五经:《》、《》、《》、《》、《》

  【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男有分()谋闭而不兴()货恶其弃于地也()

  2、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大道之行也()亲其亲()

  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出韵味,读出文意。

  4、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大同”社会的特征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并作讲解。

  2、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2、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社会面貌?请找出有关文句回答。

  4、文中提到的“大道”“大道之行”“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三、综合探究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6、文章结尾能折射出现实社会的情形吗?

  7、课文是如何阐述“大同”社会的特点的?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8、本文不是诗歌,读起来却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这是为什么?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曲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弗学而能弗:

  ⑵其次务施报施:

  ⑶玉不琢,不成器琢:

  ⑷人有礼则安安:

  2、《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句)

  3、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⑵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二、写作提升

  某市森林公园决定公开招聘一名高级管理员。几轮测试之后,1000名应聘者中有三人因分数相等同时进入复试,总管招来他们说;“有一只小山羊跑到了三号林区,你们一齐出发,谁抓住了这只山羊,谁将被录用。”三人奉命来到三号林区,甲首先发现了山羊,乙用物击伤了山羊,丙抓住了受伤的山羊。

  请你预设一下招聘结果,并以总管的口吻阐明理由。字数100字以上。

  【当堂检测】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选贤与能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本文可分为_____层,这几层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仿写:大同世界里有平等,没有欺压。大同世界里有_______,没有__________。

6、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庄子》二则学案

  编写者:章顺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垂、抟、去”等重点实词的意思。

  2、能背诵课文,理解文意及故事蕴含的道理。

  【相关链接】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字,书名《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

  【自主学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北冥有鱼》,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冥()抟()鲲()徙()

  2、结合下文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垂:息:

  击:抟:

  去:怒:

  志:怪: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4、古今异义。

  怒而飞古义:今义:

  【合作探究】

  1、本文开篇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的壮美气势有什么作用?

  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3、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导航]:借用寓言故事把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

  4、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导航]:可以从鲲鹏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可以从淡泊名利、追求平凡来谈佩服还是不佩服的理由,关键是要言之有理。

  【拓展提升】

  1、熟记庄子名言。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怒而飞(振动翅膀)B.志怪者也(怪异的事物)

  C.抟扶摇而上(上面)D.北冥有鱼(大海)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安、固、循”等重点实词的意思。

  2、能背诵课文,理解文意及蕴含的道理。

  【相关链接】

  文学常识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道家崇尚自然。《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是道家精神的最好体现。

  【自主学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濠()鯈()循()汝()

  2、解释下列词语。

  是:安:

  固:循:

  汝:本:

  3、翻译下列句子。

  (1)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邪?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合作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指出下列两个疑问句的语气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关于这场“濠梁之辩”的结果,有人说是庄子赢了,有人认为惠子赢了,你认为是谁赢

  了?请简要分析。

  【拓展提升】

  1、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1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2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练实。

  1、解释下列词语

  或:止:

  醴(lǐ):于是: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指出下列词语的比喻义。

  鹓鶵比喻

  鸱比喻

  腐鼠比喻

  4、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人物特点。

  庄子:

  惠子: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A.循其本B.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固不知矣D.子固非鱼也

  2、读准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3、翻译下列句子。

  (1)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7、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

  王平

  【学习目标】

  1.识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灯笼,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有关灯笼的记忆,借以抒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激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热爱现在和平幸福的祖国。

  目标达成:

  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文中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对有关灯笼的回忆。

  难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多样情感,并上升到家国情怀。

  【创境激趣】

  在今天人们看来灯笼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灯笼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自学导航】

  1、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文本链接

  灯笼,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注意文中重点字音词意。

  争讼(sòng) 领域(yù)     斡旋(wòxuán)

  静穆(mù)怅惘(chàngwǎng)锵然(qiānɡ)

  褪色(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

  暖融融(rónɡ)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停,调解。

  静穆:安静庄严。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无精打采。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2.数一数,文中提到哪些灯笼?

  用于照明的灯笼,村头挂红灯笼,元宵节龙灯、跑马灯、字谜灯,族姊远嫁时轿前轿后灯、官衔灯、朱红纱灯、宫灯,塞外帐营灯笼。

  3.简要概括一下文中叙述了有关灯笼的哪些事情?讨论明确:

  (1)没月亮夜晚,提着灯笼接回祖父,听讲掌故;

  (2)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母亲特别预备了小纱灯,并留着消夜食品;

  (3)村头挂红灯,行好运,为夜行人照路;

  (4)元宵节凑热闹,看灯笼;

  (5)族姊远嫁时,在轿前轿后挂灯笼显华贵;

  (6)在纱灯上用朱红描宋体,是一种爱好;

  (7)遥想宫灯的那份孤寂;

  (8)赞美塞外帐营中的灯笼,豪情满胸。

  【展示提升】

  1.第1自然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概括写儿时有关灯笼的回忆。用“想起……想起……想起……”引导排比句,细数提起灯笼引发的回忆,也引领下文具体回忆与灯笼有关的内容。

  3.继续朗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引用母亲的话语,引出关于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的往事,母亲为“我”特别预备小纱灯和消夜食品。这一句话看似突兀,却表露出母亲浓浓的慈爱。

  (2)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3)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结合文章,分析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这种情感态度?

  (1)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2)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5.总结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强化训练】

  1.写法自由,内容丰富。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其中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2.感情真挚,富于变化。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由此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从文中我们能感爱到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1):由小孩喜欢火、亮光引出下文有关灯笼的回忆。

  第二部分(2~9):叙述记忆中种种有关灯笼的往事。

  第三部分(10~12):写到宫灯和帐营中的灯,作者喜爱灯笼的情感上升到一种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灯笼火、亮光引回忆提灯笼、迎祖父 长幼情上灯学、挑纱灯母子情村头挂红灯行好运元宵节看灯入迷留恋族姊远嫁,轿挂灯岁月情纱灯描字爱雅致宫灯历史况味帐营灯家国豪情

8、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春酒》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学习重点 学习文章围绕“家乡的味道”精心组织素材的写法。

  学习难点 品味诗一般的优美的语言,领悟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

  学法指导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3.通过了解春酒的配制过程及相关风俗知识,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增强对故乡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4.通过学习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突现人物的写法,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通过品味本文清新素淡、典雅隽永的语言特点,来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知识准备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堪称一位写童年故事的圣手。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学习流程

  一、导语设计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检测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门槛()过瘾()凑()齐

  酬()谢煨炖()两颊()家醅()

  2.解释下列词语。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如法炮制:

  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2.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

  3.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四、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文章写了家乡事,写了家乡人,但这并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最终目的。作者的最终目的究竟何在?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2.让我们睁大我们的双眼,仔细找一找,说一说,作者笔下的这群人吧。你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用以下三个话题说: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我",你看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你看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_____的乡亲,你看______________。

  这春酒里就不仅仅是春酒味了,你认为它还应含有什么味道?可以用下句式"春酒有_________味道,它是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完成:配套练习《春酒》。

  五、当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元xiāo()节②lì()枝③枸qǐ()④门kǎn()

  ⑤脸jiá()⑥páo()制⑦挑tì()⑧家pē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一马当先:____________

  ②顾名思义:____________

  ③家醅:____________

  ④酬谢:____________

  3、文学常识积累。

  (1)《春酒》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选自《________》。

  (2)琦君的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是以她的家乡——________________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幅________的朴实的生活图景。2001年,琦君把她过去写的26篇儿童故事整理起来,付梓出版。书名就叫做《________》。

  六、拓展延伸

  试写出几句游子思乡的诗句。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五、小结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

  六、作业

  1.字词积累2.读课文试预习导学案

9、《大道之行也》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培养朗读能力。

  3、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学习重点】

  1、培养朗读能力。

  2、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所蕴涵的为国家、集体、他人谋利益的奉献精神。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修睦(  )矜寡孤独(  )男有分(  )编纂(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故:)⑵废疾者(废疾:)

  ⑶女有归(归:)⑷谋闭而不兴(兴:)

  ⑸盗窃乱贼而不作(作:)⑹大同(同:)

  ⑺故外户而不闭(闭:)

  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和。

  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8.译句。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这个理想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时尚的一份宝贵财富。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本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听读

  1、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1、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2、课文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品读

  4、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排偶句,品味它的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用句式说话:我喜欢文中“”这句话,因为。

  (三)悟读

  5、“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6、课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7、“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8、怎样评价“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四)诵读

  9、朗读指导:第一层“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全为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一顿,要读出层次感,“不必为己”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意。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末句是全文总结,要读得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10、诵读竞赛。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释词。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⑵不独子其子(子:)

  ⑶矜、寡、孤、独(孤:)⑷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2.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3.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⑴⑵

  ⑶

  4.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5.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大道之行也》答案:

  【自主预习案】

  1.略 2.⑴所以⑵残废人⑶女子出嫁⑷发生⑸兴起⑹用门闩插门⑺有和平的意思 3.略 4.《礼记》、儒家、戴圣 5.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7.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8.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⑵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⑶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课内探究案】

  1、略。2、课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古人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愿望。3、运用大量排偶句式,语言铿锵、优美。4、略。5、前者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后者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6、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7、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8、尽管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宝贵的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拓展检测案】

  1、⑴和睦⑵以……为子⑶幼而无父的人⑷指害人 2、“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3、略。 4、略。5、成理成文即可。

10、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培养朗读能力。

  3、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学习重点】

  1、培养朗读能力。

  2、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所蕴涵的为国家、集体、他人谋利益的奉献精神。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修睦(  )矜寡孤独(  )男有分(  )编纂(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故:)⑵废疾者(废疾:)

  ⑶女有归(归:)⑷谋闭而不兴(兴:)

  ⑸盗窃乱贼而不作(作:)⑹大同(同:)

  ⑺故外户而不闭(闭:)

  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和。

  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8.译句。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这个理想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时尚的一份宝贵财富。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本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听读

  1、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1、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2、课文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品读

  4、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排偶句,品味它的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用句式说话:我喜欢文中“”这句话,因为。

  (三)悟读

  5、“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6、课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7、“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8、怎样评价“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四)诵读

  9、朗读指导:第一层“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全为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一顿,要读出层次感,“不必为己”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意。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末句是全文总结,要读得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10、诵读竞赛。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释词。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⑵不独子其子(子:)

  ⑶矜、寡、孤、独(孤:)⑷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2.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3.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⑴

  ⑵

  ⑶

  4.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5.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大道之行也》答案:

  【自主预习案】

  1.略 2.⑴所以⑵残废人⑶女子出嫁⑷发生⑸兴起⑹用门闩插门⑺有和平的意思 3.略 4.《礼记》、儒家、戴圣 5.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7.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8.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⑵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⑶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课内探究案】

  1、略。2、课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古人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愿望。3、运用大量排偶句式,语言铿锵、优美。4、略。5、前者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后者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6、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7、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8、尽管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宝贵的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拓展检测案】

  1、⑴和睦⑵以……为子⑶幼而无父的人⑷指害人 2、“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3、略。 4、略。5、成理成文即可。

11、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学案

  虽有嘉肴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7.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

  虽:佳: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

  1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略。

  课后学习

  15.背诵课文。

  16.完成课后练习。

12、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主备人:________时间:____年___月____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的全部注释,找出生字、生词,逐一注音、解释。

  2、逐层解析课文,感受富春江美景。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词的积累和内容的理解。

  2、文中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

  学法指导:

  预习时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能读准字音;再调动已有文言词语储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写了哪里的哪些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分析写法方面的特点。

  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一、自主预习

  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

  水皆缥碧()急湍()

  互相轩邈()()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经纶()()

  鸢飞戾天()()横柯上蔽()

  2解释句中黑体字的意义

  风烟俱净()一百许里()天下独绝()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千转不穷()()百叫无绝()鸢飞戾天()

  经纶()窥谷忘反()

  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湍()甚()泉水激石:()

  好鸟相鸣()在昼犹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从流激荡,任意东西。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思考

  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二、课内探究

  (一)理解课文

  1、总领全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作者浏览路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沉湎于山水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填空。全文共三段,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等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讨论与探究。

  1、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直接描给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若亲见的句了是什么?它使我们想起了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描写江水的哪些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题探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三、检测练习

  (一)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依)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筹划)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指示)

  2、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泛着小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猛浪,比箭还飞得快,又像奔马一样。)

  C.好鸟相呜,嘤嘤成韵。(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对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鸣叫了千次也不停歇,猿啼叫了百次也不断绝。)

  3、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二字,抓住“_____”和“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4、黑体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B.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

  C风烟俱净皆生寒树D.在昼犹昏有时见日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2.窥谷忘反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古今异义词

  (1)一百许里。许:

  (2)鸢飞戾天者。戾:

  (3)经纶世务者。经纶:

  (三)、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四)、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2)任意东西

  (3)猛浪若奔

  (4)互相轩邈

  (5)望峰息心

  (6)横柯上蔽

  四、课后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善,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力,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第一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竟、轩、邈;泉声、鸟声、蝉声、猿声。

  4、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2总分的顺序写景先写江水之美,再写异水,最后写近岸群山之美。

  3、如:听觉:泉水激石┅┅嘤嘤成韵。

  视觉:负势竞上┅┅千百成峰。写出了大自然的美给人以和谐之美,同时也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风筝》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女娲造人》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观潮》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化石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精雕细琢亮题记——如何拟写作文题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大明湖之春》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古诗《渔歌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最新中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学案一等奖 《虞美人》导学案一等奖(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虞美人》导学案一等奖(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晏殊《蝶恋花》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河中石兽》标准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蝶恋花》导学案一等奖(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声声慢》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短文三篇》精品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品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雨霖铃》预习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相关信息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一等奖例(教学案一等奖例) 语文课内辅导整改报告 语文教师年底总结1500字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记叙文复习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语文教师年终个人工作总结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