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时间:2022-11-18 16:30:2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咏史抒怀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故运用的作用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卑劣的达赖大肆鼓吹“藏独”妄图分裂祖国时,当阴险的西方国家不顾廉耻,公然支持“藏独”时,我们热血沸腾,无比愤怒!因为,任何时候,一个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不容许受到侵犯然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孱弱的王朝,领土任由外族割裂,主权任由外族践踏,而一批忠勇之士徒有热血,空握吴钩,请缨无路,壮志难酬,一声声叹息绵延千古,令无数后人扼腕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兼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近这位悲剧英雄,去体会他内心的愁苦与愤懑

  二、文题解读

  1.哪位同学根据诗词常识,来解释一下这个题目?

  明确:“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标题其中,标题点明了词的主要内容,即作者登上北固亭,追念古人,抒发感慨

  2.我们还学过类似的题目么?

  明确: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雪,等等

  3.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简要概括全词的内容

  明确:作者登上北固亭,面对眼前的大好河山,追念曾经在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歌颂和追慕他们的英雄业绩,抒发了“时无英雄”的感慨下阙借刘义隆仓促北伐,招致惨败的故事,借廉颇不被重用的故事,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懑

  三、典故解读

  辛弃疾词好用典故,那么这首词一共运用了几个典故?请各用6个字概括出来

  参考:①孙权坐断江南;②寄奴成功北伐;③元嘉仓皇北顾;④佛狸神鸦社鼓;⑤廉颇忠勇遭弃。

  全词共有5个典故,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因此,理解典故的作用,是鉴赏这首词的关键之所在

  典故一:孙权坐断江南

  1.辛弃疾对孙权可谓“情有独钟”,在作品中喜欢提及他,哪位同学能再举几例么?

  明确: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②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

  2.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孙权?

  明确:①京口是孙权开创基业的地盘;②孙权的东吴与当时的南宋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同样有长江天堑但是,孙权打败了曹操,并且开疆拓土,最终促成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但南宋王朝却不思进取,偏安苟且,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于是坐在才会发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样的感慨,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典故二:寄奴成功北伐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雄浑壮阔,气吞山河,可以想象出当时刘裕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

  2.作者借刘裕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梦想抗金,匡复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典故三:元嘉仓皇北顾

  1.这个典故中的“草草”是什么意思?

  明确:草率;轻易地

  2.刘义隆有什么特点?

  明确:好大喜功,轻敌武断

  3.刘义隆北伐的结果是什么?作者借用他的典故有何深刻用意?

  明确:遭致惨败,仓皇北顾反对当时当权者韩侂胄草率出兵北伐

  典故四:佛狸神鸦社鼓

  1.谁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明确:佛狸祠下,鼓声隆隆,鸦声连连,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祭祀着神灵,场面无比热闹

  2.“可堪回首”是什么意思?在那里热闹的是金人还是汉人?

  明确:反问句式,意思是说不堪回首或不忍回首根据当时的地理形势(佛狸祠位于现在的江苏六合东南面)可知,热闹的是汉人

  3.汉人有如此欢快的场面,作者为什么还不堪回首?

  明确:要准确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对佛狸祠有深刻的认识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连天,南侵者一直打到瓜步山,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和平景象,全无半点战斗气息,这对于志在收复失地的辛弃疾而言,当然是不堪回首

  4.作者运用这个典故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感情呢?

  明确:作者充满担心忧虑:如果再不抓紧时机北伐,那么,北方汉人的人心都会变了,到时再北伐,无疑是难上加难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待我”的急迫感

  5.那么,作者是不是就认为时机净丧,将会无所作为呢?

  明确:当然不是对于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避免前人的覆辙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人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实际是以此自认,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像的那样,于是就想到了廉颇,词意转入最后一层(板书典故五)

  典故五:廉颇忠勇遭弃

  1.作者运用这个典故有何深刻寓意?

  明确:①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②廉颇终究因为谗言而未被启用,作者也一样,因此又用廉颇自况,暗示了自己的处境

  2.作者借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报国无门,所以发出“凭谁问”这一感叹!流露出满腔悲愤

  四、问题探究

  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望”字用得妙在哪里?

  明确:串联典故,增强意蕴词的标题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因此所用典故应该和北固亭有关;但五个典故中,只有两个与北固亭有关一个“望”字,首先使得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北固亭,而是远眺而且,这一“望”,使得作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望”字,使得全词境界全开

  2.有人认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即辛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杨慎认为,《永遇乐》代表了辛词最高成就,那么你是怎样认为的?

  提示:从本词题材来看,用典是必然的其次,从典故内容来看,并无重复之嫌相反,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典故,就不能完整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五、诗词联读

  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二人相关名句,回答后面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附:辛弃疾名句

  ①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④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附:苏轼名句

  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②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③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辛弃疾,分别为北宋、南宋时期豪放派代表,被并称为“苏辛”,根据上面诗词和名句,试比较二人词风之异同。

  参考:①相同点两人的词风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著称②不同点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词中的不平之意最后往往能通过对人生的参悟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他随遇而安,因而我们能读到他的乐观旷达;而辛弃疾词更喜欢用典,充满了奋勇御敌的热望和吴钩空握的悲哀,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咏史抒怀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故运用的作用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卑劣的达赖大肆鼓吹“藏独”妄图分裂祖国时,当阴险的西方国家不顾廉耻,公然支持“藏独”时,我们热血沸腾,无比愤怒!因为,任何时候,一个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不容许受到侵犯然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孱弱的王朝,领土任由外族割裂,主权任由外族践踏,而一批忠勇之士徒有热血,空握吴钩,请缨无路,壮志难酬,一声声叹息绵延千古,令无数后人扼腕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兼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近这位悲剧英雄,去体会他内心的愁苦与愤懑

  二、文题解读

  1.哪位同学根据诗词常识,来解释一下这个题目?

  明确:“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标题其中,标题点明了词的主要内容,即作者登上北固亭,追念古人,抒发感慨

  2.我们还学过类似的题目么?

  明确: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雪,等等

  3.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简要概括全词的内容

  明确:作者登上北固亭,面对眼前的大好河山,追念曾经在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歌颂和追慕他们的英雄业绩,抒发了“时无英雄”的感慨下阙借刘义隆仓促北伐,招致惨败的故事,借廉颇不被重用的故事,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懑

  三、典故解读

  辛弃疾词好用典故,那么这首词一共运用了几个典故?请各用6个字概括出来

  参考:①孙权坐断江南;②寄奴成功北伐;③元嘉仓皇北顾;④佛狸神鸦社鼓;⑤廉颇忠勇遭弃。

  全词共有5个典故,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因此,理解典故的作用,是鉴赏这首词的关键之所在

  典故一:孙权坐断江南

  1.辛弃疾对孙权可谓“情有独钟”,在作品中喜欢提及他,哪位同学能再举几例么?

  明确: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②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

  2.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孙权?

  明确:①京口是孙权开创基业的地盘;②孙权的东吴与当时的南宋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同样有长江天堑但是,孙权打败了曹操,并且开疆拓土,最终促成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但南宋王朝却不思进取,偏安苟且,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于是坐在才会发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样的感慨,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典故二:寄奴成功北伐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雄浑壮阔,气吞山河,可以想象出当时刘裕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

  2.作者借刘裕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梦想抗金,匡复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典故三:元嘉仓皇北顾

  1.这个典故中的“草草”是什么意思?

  明确:草率;轻易地

  2.刘义隆有什么特点?

  明确:好大喜功,轻敌武断

  3.刘义隆北伐的结果是什么?作者借用他的典故有何深刻用意?

  明确:遭致惨败,仓皇北顾反对当时当权者韩侂胄草率出兵北伐

  典故四:佛狸神鸦社鼓

  1.谁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明确:佛狸祠下,鼓声隆隆,鸦声连连,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祭祀着神灵,场面无比热闹

  2.“可堪回首”是什么意思?在那里热闹的是金人还是汉人?

  明确:反问句式,意思是说不堪回首或不忍回首根据当时的地理形势(佛狸祠位于现在的江苏六合东南面)可知,热闹的是汉人

  3.汉人有如此欢快的场面,作者为什么还不堪回首?

  明确:要准确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对佛狸祠有深刻的认识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连天,南侵者一直打到瓜步山,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和平景象,全无半点战斗气息,这对于志在收复失地的辛弃疾而言,当然是不堪回首

  4.作者运用这个典故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感情呢?

  明确:作者充满担心忧虑:如果再不抓紧时机北伐,那么,北方汉人的人心都会变了,到时再北伐,无疑是难上加难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待我”的急迫感

  5.那么,作者是不是就认为时机净丧,将会无所作为呢?

  明确:当然不是对于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避免前人的覆辙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人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实际是以此自认,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像的那样,于是就想到了廉颇,词意转入最后一层(板书典故五)

  典故五:廉颇忠勇遭弃

  1.作者运用这个典故有何深刻寓意?

  明确:①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②廉颇终究因为谗言而未被启用,作者也一样,因此又用廉颇自况,暗示了自己的处境

  2.作者借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报国无门,所以发出“凭谁问”这一感叹!流露出满腔悲愤

  四、问题探究

  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望”字用得妙在哪里?

  明确:串联典故,增强意蕴词的标题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因此所用典故应该和北固亭有关;但五个典故中,只有两个与北固亭有关一个“望”字,首先使得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北固亭,而是远眺而且,这一“望”,使得作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望”字,使得全词境界全开

  2.有人认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即辛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杨慎认为,《永遇乐》代表了辛词最高成就,那么你是怎样认为的?

  提示:从本词题材来看,用典是必然的其次,从典故内容来看,并无重复之嫌相反,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典故,就不能完整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五、诗词联读

  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二人相关名句,回答后面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附:辛弃疾名句

  ①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④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附:苏轼名句

  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②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③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辛弃疾,分别为北宋、南宋时期豪放派代表,被并称为“苏辛”,根据上面诗词和名句,试比较二人词风之异同。

  参考:①相同点两人的词风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著称②不同点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词中的不平之意最后往往能通过对人生的参悟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他随遇而安,因而我们能读到他的乐观旷达;而辛弃疾词更喜欢用典,充满了奋勇御敌的热望和吴钩空握的悲哀,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找出这首词中的意象,分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2、分析这首词所用的表现手法。

  3、背诵全词,了解辛弃疾的思想与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预习、小组讨论、提出预习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巩固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为高考诗词鉴赏打基础。

  2、感受诗人的形象,明确词人对苟且偷安者的憎恨以及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情感。

  预习任务

  一、结合注释以及所给资料,疏通文意,熟读并背诵《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金戈铁马(精锐部队)

  元嘉草草(草率)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可堪回首(不堪哪堪)寻常巷陌(普通)

  英雄无觅(寻找)

  二、把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来。

  三、写出本词使用的典故,并说说其用意。

  四、思考词文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

  五、思考本词的表现手法。

  作者与背景材料: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自主检测

  1、默写。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②想当年,,。

  ③四十三年,,!

  2、从词中找出两个倒装句并理顺。

  ⑴倒装句:

  理顺:

  ⑵倒装句:

  理顺:

  3、试着写出词文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名师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知识链接:

  1.作者、风格和时代

  北宋——豪放派:苏轼婉约派:柳永秦观

  南宋——豪放派: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姜夔

  2.孙权及刘裕事迹。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曾在<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 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3.“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前置作业:

  1、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讨论: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历史人物事件。

  (1)孙仲谋(2)寄奴:(3)刘义隆:(4)佛狸祠下:(5)廉颇:

  课堂探究: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英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想当年”句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4.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写什么内容?

  明确: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5.“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学生谈此句的意思。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6.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7.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目标检测: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明确:用典紧扣“京口怀古;典故与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情思隽永,含蓄深刻。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恰是这首词的长处。

  2、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机会,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课后巩固:

  (一)《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感慨年华渐去,壮志难酬;辛弃疾的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播放幻灯片一)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投影幻灯片二三张) 学生自读,知人论世,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吣甏河质苊蚪龇酪鼐┛冢ń裾蚪1砻婵磥恚⒍铀坪鹾苤厥樱导噬现皇抢盟侵髡脚稍系恼信谱骱耪俣选5疗踩韵胍宰约旱姆缰虿心晡⒐Γ实饺魏螅陆プ髯急福庇侄院珌腚械那岬忻敖械接切拟玮纭;匙耪庋丛拥男那椋疗驳巧洗寺ィ娑宰牌扑榈纳胶樱锌爬返男送觯锹亲鸥丛拥男问疲俑薪患聪铝舜舜省?补充: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南归前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南归后

  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直到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任他作镇江知府,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题解。北固亭:《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辛弃疾这首北固亭怀古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走进本诗。四,分析诗歌内容。1,听录音,品味其情感。(播放幻灯片及录音四)2,分析上片:(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用是什么?明确:用典。首句用孙权典故,作用是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入悠长的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米孙仲谋处”的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地风风雨雨而消失,更增添诗人的感叹。(播放幻灯片五)第二句用用刘裕典,作用是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由此可以得出上片表达作者:怀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3,分析下片:用刘义隆典作用: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补充内容: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亲刘裕的功业,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勢一蹶不振。《宋书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元嘉27年,王玄谟北伐失败,后魏的军队乘胜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內外戒严。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宋书索虏传》:元嘉八年上(宋文帝)以滑台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狼居胥,山名,今内蒙古境内。《史记霍去病传》:元狩四(119)年,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一祭山神,记念胜利)而还。此两句可以看出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事实,告诫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四十三年两句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补充烽火扬州路,佛狸祠等内容。)(幻灯片放映)补充《鹧鸪天》一诗,更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最后两句,用廉颇典故,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五:分析词作特色: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风格:豪放悲壮六:拓展研究:读下面两首诗并分析词的内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本词特点: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且都围绕“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集中慨叹“千古兴亡”,议论则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宏大雄壮。2、层次分明。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意境。3、融古语入词,杜甫的诗句和曹操的话被巧妙安排词中,毫无斧凿痕迹。活用典故成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歌分析提示: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之代表作。七:作业布置:背诵这首词,并自己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诗并分析。八:本课小结读诗--温暖你苍凉的心情品诗--抚慰你疲惫的心灵吟诗--抒写你美丽的人生

  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的境界,去品味诗的美吧!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创作的。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学习这首词,将使学生了解辛派词的特点和写法,体会辛弃疾创作风格,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格,追求高尚的人生志趣。

  教学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理解诗歌的主旨,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把握辛弃疾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了解豪放词的特点,领略宋词的艺术美,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领悟词的内涵。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辛派词的特点。

  3.自查资料,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4.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一、导入:

  积累辛弃疾名句,导入新课。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4、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水调歌头》

  5、何以箫声默,默声箫以何?多情深许几,几许深情多。——《菩萨蛮》

  6、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8、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9、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

  10、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

  二、文学常识:

  1.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词集。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2.辛派词:

  南宋时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诗词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

  3.用典手法

  用典又称用事,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指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句或诗句中,以曲折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艺术特色。典故可以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使诗歌辞约而意丰,含蓄蕴藉;但也有人认为用典容易造成语言的晦涩难懂。

  三、背景及解题

  1.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于1205年,辛弃疾65岁。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主战派势力居下风,辛弃疾在江西乡下已闲居近二十年。宰相韩侂胄(tuōzhòu)用事,为巩固其在朝势力,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元老重臣,64岁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他认为一雪国耻的时机到了,侦查敌情,训练士兵,储备物资,但战机仍未成熟,主张不应草率北伐。他的意见未被采用,被贬为镇江知府,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后于1207年去逝。

  2.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四、内容研读: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

  白话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2.思考,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上片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片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3.自读全词,找一找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

  明确:

  上片:孙权、刘裕;

  下片: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二)诵读品味:

  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体味情感。

  明确:

  诵读节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三)赏析上片:

  1思考,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共同点: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小结: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2.自读上片,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思考,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

  “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分析:

  孙权:仰慕英雄鞭策自己,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⑴“英雄”:赞美孙权敢于与曹魏抗衡,⑵“英雄无觅处”,英雄难再,千古江山,江山本代有才人出,可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承平气象的象征,“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的繁华和英雄的业绩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千古江山,可南宋国势日渐衰微,而南宋朝廷却依然苟安于江左、忍气吞声、怯懦无能。⑶孙权是国君,在赤壁之战中,正是因为有了孙权的坚持和力挺,周瑜才能大展拳脚,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而如今君主怯懦无能,表达自己闲置不用的苦闷。

  刘裕:赞美英雄,对南宋即将北伐的激励,对自己报效朝廷的含蓄表达。“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斜阳草树下掩映的故居如此的荒凉,刘裕出身寒微,而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赏析下片

  1.思考,哪些句子写到那了刘义隆、佛狸祠的典故,用这两个典故要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刘义隆冒进误国,作者借此典故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作者借此典故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分析:

  刘义隆:草率出兵惨败。“草草”,“封狼居胥”想建功立业。血的教训,用张浚兵败符离,主张有备而战,反对韩侂胄为个人私利草率出兵,对国事的担忧。

  佛狸祠:“神鸦社鼓”,如今佛狸祠前祭神赛社、烟火不断,一派热闹、喧嚣的景象。作者遥望破碎的山河,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地区的战火纷飞、硝烟滚滚,作者率领义军从北方归来。踌躇满志,抗金斗争如火如荼。宋军在采石矶大败金兵。而如今长江北岸瓜步山是沦陷地、金人统治区(完颜亮在四十三年前曾驻扎在瓜步山上,严督金兵强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自然成了完颜亮的影子)。今昔对照,警示沦陷区的百姓不要忘却国恨家仇,不要安于异族的统治,劝诫南宋统治者要北伐收复失地。佛狸祠是民族耻辱的象征,而百姓却以为是福佑人民的神庙。由此类推,广大沦陷区的百姓会像佛狸祠前祭祀的百姓一样忘记民族的耻辱与仇恨,安心当亡国奴。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廉颇的典故结尾?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

  明确:

  词作结尾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分析: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表达了诗人遭闲置不用的报国无门的激愤和悲愤之情。

  (五)鉴赏诗人形象:

  思考,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

  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主张抗金,反对苟且偷生,内心充满愤懑的诗人形象。

  (六)归纳主题:

  明确:

  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

  (七)鉴赏表达技巧

  思考:结合全诗来看,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

  明确:

  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

  用典的好处:

  ①紧扣题目,自然合理。前四位历史人物都和京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京口想到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是很自然的事,最后以廉颇自喻收尾,使首尾圆合,五个典故之间不可分割,浑然一体。

  ②取舍得当,没有拼凑之感。所选典故看似信手拈来,随“意”而使,却是精心选择,丝毫没有被“典”所使,很是恰当贴切,丰富了思想内涵。

  ③凝炼含蓄、言简意丰。典故的运用,使语言精练、委婉、含蓄,更加典雅和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避免了直白浅露,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④明志言情,利于抒发。增加表达内容和丰富情感,深化意境的内涵。作者对统治者的批评,不好直白地表达,只能用典故曲折含蓄地表达,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小结

  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的愤懑,也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辛弃疾在典故中借古抒情,由古及今,使得其爱国之情和难酬之志多了几分悲凉和苍劲,因此也铸就了辛弃疾在爱国史上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丰碑。

  五、拓展探究:

  1.《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抒情主人公心绪有何不同?

  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和个人身世分析。

  明确:

  苏轼倾慕古代英雄周瑜,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与怅惋、“人生如梦”的长叹,可见词人深深的痛惋与颓唐。词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尽管身处逆境仍“一尊还酹江月”,豪爽而超旷。

  辛弃疾歌颂英雄业绩,慨叹英雄逝去,旨在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民族投降政策的无比愤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其心迹,祈望征战沙场,报效国家,抒发了词人抗金救国、光复中原的执着情怀,倾诉了无路请缨、空怀壮志的愤懑和无奈。

  2《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古人抒怀,在用典上有何不同?

  明确:

  苏词以精细笔墨集中塑造了儒雅倜傥、智败强曹的青年将领周瑜形象。在对其显赫功业、横溢才华渲染之时,另置笔墨巧妙点染他温文尔雅的风度和幸福美满的婚姻,以一特写镜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凸显这位军事统帅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及其过人的胆识与才智。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仰慕、对自身际遇的无限感慨。

  辛词上阕写的却是两人:三国时的孙权,南北朝时的刘裕。不像苏词那样倾笔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濡染。孙权和刘裕都是在京口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下阕写了两人。刘义隆急于求成,仓促北伐,结果只落得个“仓皇北顾”的下场。词笔沉重地追述了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悼古以讽今,告诫当政者谨慎用兵,免蹈前车之辙。廉颇渴望为国出力却报国无门,词人以之自比,倾吐心声。

  六、课后作业:

  任选苏轼词一首和辛弃疾词一首,比较阅读,写一篇鉴赏短文,不少于500字。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投影幻灯片二三张) 学生自读,知人论世,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题解

  北固亭:《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辛弃疾这首北固亭怀古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走进本诗。

  四、分析诗歌内容

  1.听录音,品味其情感。

  2.分析上片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用是什么?明确:用典。首句用孙权典故,作用是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入悠长的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地风风雨雨而消失,更增添诗人的感叹。

  第二句用刘裕典,作用是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由此可以得出上片表达作者:怀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3.分析下片

  用典作用: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

  (补充内容: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亲刘裕的功业,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勢一蹶不振。《宋书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元嘉27年,王玄谟北伐失败,后魏的军队乘胜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內外戒严。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宋书索虏传》:元嘉八年上(宋文帝)以滑台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狼居,山名,今内蒙古境内。《史记霍去病传》:元狩四(119)年,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一祭山神,记念胜利)而还。

  此两句可以看出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事实,告诫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

  四十三年两句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补充烽火扬州路,佛狸祠等内容。)(幻灯片放映)补充《鹧鸪天》一诗,更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最后两句,用廉颇典故,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五、分析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豪放悲壮

  六、拓展研究

  读下面两首诗并分析词的内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词特点: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且都围绕“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集中慨叹“千古兴亡”,议论则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宏大雄壮。

  2.层次分明。

  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意境。

  3.融古语入词,杜甫的诗句和曹操的话被巧妙安排词中,毫无斧凿痕迹。活用典故成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歌分析提示: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之代表作。

  七、作业布置

  背诵这首词,并自己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诗并分析。

  八、本课小结

  读诗——温暖你苍凉的心情

  品诗——抚慰你疲惫的心灵

  吟诗——抒写你美丽的人生

  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的境界,去品味诗的美吧!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

  一、激情导入——确定基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词人是南宋时期的。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时代,是一个让英雄人物既流血又流泪的时代,有这样一位抗金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他是山东济南人。这个人,就是辛弃疾。那么,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辛弃疾吗?

  预设:他是个豪放词人,更是个爱国英雄(可结合课文注释和预习资料)

  教师补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联想的翅膀,倾听的耳朵,和辛弃疾一起登上北固亭,去聆听这位年已64岁的老人的心语,去感受他老当益壮的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

  二、初读感知——明晓大意

  1.板块设计:本词也是一首怀古,所以整体思路就是通过怀一些“古事”,来抒写自己的情怀。所以,弄清楚哪些古事,什么情怀就能理清思路了。第一板块以问题“本词怀了哪些古代事?”为切入口,理清全词思路。

  2.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音:谢?

  4.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姑苏辙。

  师:请大家齐读全词,理清整首词的思路。

  生:齐读

  三、品读研究——体悟思想

  1、同学们,辛弃疾的词,在横溢的文采之上,还有一种让我们感奋的力量,这源自于他那拳拳的爱国心、报国志!其实,我们熟悉的南宋作家群何尝不都是这样:比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比如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比如文天祥的“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的个人情感总是与时代、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学们,多读一些这样的诗文吧,让我们的灵魂也因此受到洗礼!

  2、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3、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5、讲读课文。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分两层。

  ①"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板书:

  孙权仰慕

  上阕怀古伤今向往刘裕感慨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②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③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④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板书:刘义隆告诫扬州路

  下阕评古论今忧虑佛狸祠廉颇壮心不已、壮志未酬

  四、配乐诵读——升华感情

  教师播放《十面埋伏》,学生先自由诵读,然后展示(如果学生诵读不到位,教师可以范读)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4、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作业布置——课后巩固

  1、必做:背诵全词并完成练习册1——8题

  2、选做:谈谈读完这首词后的感受,选为下周随笔题材

  3、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同学们自己总结一下。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略)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附(板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用典引古事、古人喻今事、今人以抒怀

  孙权刘裕(当权昏聩)仰慕与向往

  刘义隆警告当朝

  佛狸祠愤斥偏安

  廉颇壮志未酬

1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第一课时)(教师用)

  罗志辉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

  【自主学习】

  一、有关文学常识

  1.回顾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2.在上文了解宋词豪放派的基础上了解宋词婉约派

  婉约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婉约派词作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缠绵悱恻),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和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雨霖铃》、《踏莎行》(或《鹊桥仙》)、《声声慢》和《扬州慢》。

  3.小结两词特点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清丽含蓄,音调谐婉。

  4.辛词名句识记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5.巩固诗词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例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三、课文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四、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zhòng)舞榭(xiè)巷陌(xiàngmò)金戈(gē)

  元嘉(jiā)狼居胥(xū)仓皇(cāng)可堪(kān)

  佛狸祠(fó或bì)拓跋焘(bátāo)张浚(jùn)王玄谟(mó)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寻找不到。气吞:形容气势很大,气概非凡。

  风流:繁华景象或英雄业迹。寻常:平常;普通。

  草草:引申作草率马虎。赢得:落得、剩得。

  北顾:回头向北望。这里指失败。可堪:不堪;哪堪;怎堪;即怎能忍受。

  凭谁问:“难道(还有)谁会问?”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赢得仓皇北顾北:名作状,向北。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名作动,吃饭。

  4.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动句)

  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倒装句)

  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倒装句)

  【合作探究】

  一、诵读课文

  1.听录音

  2.集体齐读

  二、译读课文

  1.参看课文注释,笔译课文

  2.展示译文(朗读或板书)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舞榭歌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风雨的吹打而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杂草树木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刘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那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是何等的威猛!

  元嘉年间,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兵北伐,想要像汉朝霍去病远征匈奴那样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欢庆成功,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败逃的下场。我登上山亭,向北遥望,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往事不堪回想,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拓跋焘(佛狸)的庙前,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目标检测】

  分学习小组背默课文。

  自主性学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第二课时)(教师用)

  罗志辉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3.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自主学习】

  (一)关于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富有文采,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例如,《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用卢家莫愁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宗虚伪自私的爱情。

  (二)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明确:上阙用了孙权雄才大略、刘裕北伐完胜两个典故,下阙用了刘义隆北伐惨败、拓跋焘修建行宫(佛狸祠)、廉颇思国三个典故。

  【合作探究】

  (一)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以下探究题,意思对即可)

  1.分析第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答: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的故事,表明了词人的北伐雄图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答:用刘义隆草草北伐失败典故,意在借古讽今,委婉规劝南宋朝廷韩侂胄,不要急功冒进,要汲取历史的教训,表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第四个典故。

  ①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答:当时,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对此,作者的心情无比沉重,一股担忧之情淤塞胸间,隐隐作痛。

  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答: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和词人恢复中原热切愿望。

  4.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①最后用廉颇思国一事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却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②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主旨,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精忠形象。

  (二)小结归纳

  1.齐声朗读课文。总结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大意

  上阕怀念历史上曾经积极抗敌的英雄人物孙权、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表现出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下阕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的爱国热忱。

  2.总结归纳,把握主旨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之作,作品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3.明确词作的艺术技巧

  ①最突出的艺术技巧是用典。

  ②其次是对比。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

  【目标检测】

  1.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B)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一片神鸦社鼓

  D.大江东去

  答案:B是虚写。

  2.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答案:A。结合背景可知作者一直处于忧国忧民的心态中,始终有抗击侵略者的决心。

  3.比较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指出苏辛风格的异同。

  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词风雄浑,境界博大。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总的来说,则是:苏词清远旷达;辛词豪放深沉。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

  4.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答:B点拨:风流是借代,其余为比喻。

  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答:A点拨:借景抒情。春芳虽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样美丽迷人,“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

  6.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C点拨:“力不从心”不当。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6至8题。(7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答:

  (3)作者在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2分)

  答:

  参考答案:

  (1)D(2分)

  (2)苏轼辛弃疾豪放派(3分)

  (3)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如“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2分)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旅鼠之谜》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开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黔之驴》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由讨论式教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满井游记》教学预案一等奖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谈生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背影》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名师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写自传》作文写作指导课设计方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棵小桃树》名师学案一等奖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苏武传》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说课稿及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柳永《雨霖铃》优秀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高一新生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教案一等奖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学习动员大会通讯稿 高一军训心得体会800字 高一军训心得感想600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词句过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