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名师教案一等奖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岳阳楼记》名师教案一等奖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时间:2022-11-15 09:45:17

《岳阳楼记》名师教案一等奖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岳阳楼记》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记文言生字、特殊文言词语和句式,识记作家作品。品味精练、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赏析精彩语段,理解作家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的忧乐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政治抱负。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颇深。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介绍: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

  环节二

  二、字词积累

  1.听录音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谪(zhé)汤(shāng)属(zhǔ)霪(yín)霏(fēi)

  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芷(zhǐ)

  汀(tīng)偕(xié)曜(yào)

  2.自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1)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一词多义: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感极而悲者矣(表示程度深)

  或: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委婉语气)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和:政通人和(和乐)春和景明(和煦)

  (3)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作,任太守)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4)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古义:事态;今义:天气变化)

  浊浪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去除掉)

  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色、景物)

  越明年(古义:到;今义:越过)

  沙鸥翔集(古义:停息;今义:泛指聚集)

  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环节三

  一、内容探究

  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对比鲜明。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

  3.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第三段想象阴天岳阳楼的景象;第四段想象晴天岳阳楼的景象。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一句写岳阳楼的地理形势,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转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朗读第三、四段,概括景物特点及人物心情。

  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紧接着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6.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两幅画面?

  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两种心情,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铺垫。

  7.“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他们的忧乐观是什么?

  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忧乐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9.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令人印象深刻。

  10.“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自勉之意。

  二、赏析美文。

  1.请选读二三四段,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感受诗情画意。

  2.请大家交流感受,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来体现洞庭湖的浩淼无垠、气象万千,抓总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形、声、光、色、味多角度多方面描绘。

  示例: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三、探究写法

  1.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2.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环节四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教学板书

  作记缘由(叙事)

  洞庭胜景:雄伟壮阔,气象万千(描写)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描写、抒情)

  春和景明:喜洋洋

  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

  环节五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你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教学中侧重从表达方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叙事、描写、议论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是如何将其熔为一炉的。很好地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解决了教学重点。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有面面俱到的思想,实际处理中花费时间太多,影响了教学进度。

2、《湖心亭看雪》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语言的精美。

  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

  学习重点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感知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 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学法指导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

  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一生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二、字词积累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崇祯(zhēn)更定(gēng)毳衣(cuì)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毡(zhān)喃喃(nán)一芥(jiè)

  更有此人(gèng)拏(ná)

  2.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是日更定:是,这。定,开始.

  余拏一小舟:拏,撑(船)。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云雾或水气凝成的冰花。

  环节二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一,全。

  客此:客居此地。客,客居,作动词用。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及下船:及,等到。

  三、整体感知

  1.请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环节三

  一、朗读课文,感受“痴人”。

  1.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通过“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来表现作者的“痴”。

  痴行:大雪独行痴景:上下一白痴情:醉情自然

  2.“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二、欣赏痴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

  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赏析写景的妙处。

  (1)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

  (2)“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通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的、依稀恍惚之感。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三、探究写法

  1.叙事是行文的线索。

  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2.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环节三

  3.人与景有机结合。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环节四

  文章主旨

  1.作者偶遇雅士饮酒,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大惊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作者大喜;“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作者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2.品味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小结: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教学板书

  湖心亭看雪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

  “痴人”痴景:上下一白

  痴情:醉情自然

  环节五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着眼于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学习探究、移情性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反复诵读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的写法。

3、《三顾茅庐》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国演义》,把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整体把握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刘备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胸怀,及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才学,提高自身素养。

  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理解部分文言词语的现代意思,掌握小说的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作品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3.背景介绍:官渡大战,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刘备听从徐庶建议,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三次到隆中才得以见到诸葛亮。本文是第三次拜访。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缚(fù)胄(zhòu)沔(miǎn)殆(dài)彝(yí)箪(d226;n)

  吴会(kuài)纶巾(gu226;n)拜谒(yè)刘璋(zh226;ng)存恤(xù)

  鹤氅(chǎng)愧赧(nǎn)

  2.理解词语。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思贤如渴: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顿开茅塞: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三、整体感知

  1.文中刻画了哪几个人物?

  刘备、诸葛亮、张飞。

  2.通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出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3.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三顾茅芦,拱立阶下——刘备问计,孔明对策——拜请辅佐,感恩出山

  一、研读主要情节。

  1.刘备三顾:找出人物的不同表现。

  刘备:下马步行,拱立阶下。

  张飞:大怒,欲放火。

  孔明:仰卧几席。

  2.刘备问计:他的话包含哪几层意思?

  (1)表明身份及诚意。

  (2)分析现状,表明志向。

  (3)求开愚拯厄之计。

  (4)表达心中疑虑。

  3.孔明对策:

  (1)他为刘备献策包括哪几层意思?

  A.分析曹操、孙权两大势力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

  B.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

  C.规划政治蓝图,打消刘备疑虑。

  (2)孔明为刘备规划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汉室兴,大业成。

  (3)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以人和为基础,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二、分析人物形象。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1)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侧面衬托:以张飞、关羽的言行烘托出刘备的谦虚、礼贤下士。

  (2)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

  侧面烘托:司马德操、徐元直的推介。

  (3)张飞:鲁莽、急躁、讲义气。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三、小说中多次出现诗词,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三次使用诗词:第一次是孔明醒后所吟的诗,表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质;后两首是后人的赞诗,是对诸葛亮的才华与品质的赞誉。三首诗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

  四、概括小说的艺术特点。

  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3.铺垫烘托突出形象。

  文章主旨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板书

  情节:三顾茅庐——问计对策——拜请出山

  三顾

  茅庐

  人物:刘备、诸葛亮、张飞(正、侧面描写)

  拓展延伸

  1.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2.阅读《三国志》,比较《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教学反思

  学生对《三国演义》比较感兴趣,但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还有一定的字词障碍。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已知”,用“兴趣”为桥梁,激发他们去探究“未知”,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先易后难,从情节入手,到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探究写作特色,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的是,对人物及作品的相关情节拓展不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学生综合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

4、《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主要意思,体会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激发艺术想象,增强学生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美的感悟。

  通过诗词的鉴赏,体会作品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追求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宽阔博大的胸襟。

  学习重点 把握诗词主要意思,体会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诵读课文,留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法指导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行路难(其一)》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其一)》。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有《李太白全集》。

  2.背景介绍: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行路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

  二、字词积累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重音。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环节二

  三、整体感知

  题解:“行路难”是古代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乐府题解》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作的题旨也相类,但全诗却悲而不伤,自有豪气英风在。

  环节三

  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李白因受权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以夸张的手法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心情如何?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从“停”“投”“拔”“顾”等动词可以看出他极度苦闷、抑郁的心情,以乐景写哀,衬托出仕途艰难。

  3.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的景象。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环节四

  文章主旨

  1.《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2.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洒脱,自强不息

  板书

  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行路难(其一)相信希望

  李白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环节五

  拓展延伸 阅读李白的《将进酒》,比较与本诗的异同点

  环节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诗人刘禹锡借《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他仕途坎坷,被一贬再贬,辗转四川、湖南、湖北一带二十多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律诗,看看作者又借此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在文学史上有“诗豪”之称,和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曾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擅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2.背景介绍: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逢,在酒宴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二、字词积累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重音。

  笛赋(fù)烂柯(k231;)侧畔(pàn)长精神(zhǎng)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三、整体感知

  文题理解:“酬”这里是“以诗相答”之意。“乐天”,白居易的字。“扬州”,相逢的地点。“见”有“感谢”之意。“赠”指白居易的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文题的意思就是在扬州与白居易初次相逢的酒席上酬谢他的赠诗。

  环节三

  一、理解诗歌,深入赏析。

  1.首联直抒胸臆。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2.颔联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3.颈联巧用比喻。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意在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环节三

  4.尾联化龙点睛。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二、归纳艺术特色,感受结构之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环节四

  文章主旨

  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板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凄凉地”“弃置身”愤激之情(直抒胸臆)

  颔联:“闻笛赋”“烂柯人”感叹之情(运用典故)

  颈联:“沉舟”“病树”自比之意(千古名句)

  尾联:“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之慨(点睛之笔)

  环节五

  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环节一

  《水调歌头》

  八月中秋,月圆之夜,一轮明月高挂夜空,星星几颗,清风习习,甚是凉爽。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诗人或是词人,在这个中秋之夜,你独自一人携一壶酒,捧一卷书,静静地享受着这宁静的夜。这时,你有什么感想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主要代表之一。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和《东坡乐府》等传世。

  2.背景介绍: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二、字词积累

  1.朗读这首词,注意节奏与重音。

  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绮户(qǐ)婵娟(chán)

  2.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意。

  三、整体感知

  1.解题:“水调歌头”词牌名。

  2.这首词的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作词缘由。

  3.朗读这首词,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人

  环节三

  一、探讨内容情感。

  1.知内容:

  上阕重点字词:把酒、何年、不胜、清影、何似

  下阕重点字词:绮户、无眠、向、但愿

  2.品情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二、精读品味,佳句赏析。

  1.你喜欢词中哪个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内容/修辞/感情等方面)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赏析:我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呢?这句词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词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有晴、有圆、有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同时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三、探究写法。

  步步设疑,借月抒情。

  四、默读成诵。

  环节四

  文章主旨

  这首词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人,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以及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

  板书

  上阕:饮酒问月——矛盾徘徊写景

  水调歌头

  苏轼下阕:对月怀人——哲理思考抒情

  环节五

  清代学者胡仔对这首词赞誉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见这首望月怀人词之经典。请再举出一些写月的诗句。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教学反思

  1.赏析诗句是教学重点,本课侧重引导学生从炼字、写法、情感、修辞等角度赏析名句。

  2.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5、《故乡》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感知小说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 理解对比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 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法指导 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二心集》等。

  2.背景介绍: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阴晦(huì)萧索(xi226;o)猹(chá)五行缺土(xíng)

  弶(jiàng)獾猪(hu226;n)潮汛(xùn)髀(bì)

  愕然(è)颧骨(quángǔ)嗤笑(ch238;)瑟缩(sè)

  深黛(dài)惘然(wǎng)恣睢(zìsu238;)

  2.理解词语。

  阴晦:阴沉昏暗。

  环节二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无端:无缘无故地。

  愕然:吃惊的样子。

  嗤笑:讥笑。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放纵、放任。

  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明确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母亲——我——宏儿闰土——水生杨二嫂

  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

  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

  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

  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

  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从时间概念上看,我们可以把“故乡”分割为几段?

  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一)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自然环境:

  记忆中的故乡: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里描绘了一幅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些美好的景物构成了色彩明快、艳丽的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寥寥几笔一个“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英姿勃勃的少年英雄就鲜活在读者的面前。这与第一部分中描绘的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索的荒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现实中的故乡: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这是一幅萧索、荒寂的深冬画面。这里通过时令、天气、风声、天色,勾画出萧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经是草木凋零,萧条冷落,“深冬”则更显萧索、荒寂。一个“又”字意思更进一层。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写出光线的阴沉、昏暗,气氛的凄冷、寒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横”指不整齐,了无生气;“几个”指零零落落,孤孤单单。“活气”指活泼、生动的气氛,“没有一些活气”可见其荒凉、死气沉沉。整个画面透出荒凉、死寂、了无生机。这幅图画正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样的画面给“冒了严寒”急于回乡的“我”以内心的重创,“禁不住”则暗含了从美丽的回忆跌落到现实的变化过程。“悲凉”点出见到故乡时的心境。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败。“许多”“枯”“断茎”“抖”几个词就勾画出了老屋的破败、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写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的凄凉心情。

  2.社会环境:

  (1)“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家景也好”和“大祭祀的值年”排场,反映出20多年前“我”家境的红火。这与现在的卖屋迁居形成对比,反映出中产阶级经济状况的衰败。从对“忙月”的介绍可见那时闰土家的经济状况虽不算好,但也还过得去。

  (2)“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黑暗。

  (二)比较环境的异同,并结合写作背景简单分析导致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

  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萧索、荒寂、破败的冬景图,这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中国农村的缩影。广大的劳苦大众生活贫困,精神上被束缚。这幅荒村景象烘托了“我”在当时的悲凉心情和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农民的悲惨境遇。而记忆中的故乡则是是一幅“神异的图画”。

  通过前后环境的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是造成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真正原因。这种对比着的景物描写,既充分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起到了景物描写为中心服务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形象:

  1.阅读课文第86段,从中寻找三个词组,来概括“我——闰土——杨二嫂”三个人的生活特征。

  “我”——辛苦展转,闰土——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

  2.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并对人物性格作出分析。

  (1)少年闰土

  外貌:紫色圆脸、小毡帽、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可爱)

  语言:教我雪地捕鸟,滔滔不绝

  动作:“月夜瓜地刺猹图”“雪地捕鸟”中相关词语

  神情:怕羞

  人物性格: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2)中年闰土

  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家境贫困)

  语言: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

  动作:手里提着一个纸包、他只是摇头、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

  神情:欢喜——凄凉——恭敬。“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痛苦)

  人物性格:满脸愁苦、麻木迟钝的木偶人。

  (3)造成闰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闰土的变化,不仅记录着闰土苦难生活的历史,而且也形象地显示出闰土的精神变化,同时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3.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杨二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想一想,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其性格又有哪些变化?

  (1)以前的杨二嫂:

  外貌: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动作:“终日坐着”“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人物性格:安分守己

  (2)现在的杨二嫂

  外貌: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家境贫困)

  语言: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讨东西、逢迎、造谣、冷笑说(泼悍、放肆、自私)

  动作:两手搭在髀间、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带走了(泼悍、刻薄、自私、卑劣、贪小便宜)

  人物性格:自私卑劣、尖酸刻薄的小市民形象

  (3)文章刻画了闰土20年间的变化已经很深刻地表现了主旨,为何还要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呢?

  杨二嫂这个人物的变化,不是因为年龄的关系。她那令人憎恶的市侩性格是旧社会压迫、扭曲的结果。这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揭示了文章主旨;另一方面,由于杨二嫂的自私、刻薄、泼悍和卑劣,更显示出闰土的善良、朴实、忠厚。

  4.寻读课文,结合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文字,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里对于“我”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杨二嫂的变化,“我”感到讨厌。

  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更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并能认识到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艰苦性、复杂性。

  5.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宏儿和水生的文字,想一想,这两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宏儿和水生和谐融洽的关系,一如当年“我”和少年闰土的友好。这组人物关系为后文的议论提供了基础,也更反映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写法探究

  1.对比手法;

  2.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神情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鲜明。

  三、语言赏析

  1.“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的含义是什么?

  “手制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观愿望。如果说闰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来麻木自己的话,那么“我”则是用“希望”来安慰自己。

  2.怎么理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几句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环节四

  文章主旨

  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今昔环境的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是造成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

  2.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的束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封建思想对劳动人民的毒害。

  3.抒发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表达对新生活的炽热的希望。

  教学板书

  故乡鲁迅

  小说: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环境:记忆中的故乡——眼前的故乡

  人物:闰土:小英雄(活泼、勇敢)——木偶人(迟钝、麻木)

  杨二嫂:美丽安分——泼悍自私

  环节五

  1、描画“故乡”,以景传情。

  根据文章的描述以及你对文中各人物的理解,请描画一下鲁迅笔下的“故乡”,注意色调的选用。

  2、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辩论、讨论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6、《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初步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奢侈与腐朽,体会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同情。

  学习重点 疏通文意,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有一部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几百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风靡,几代人为之赞叹,甚至专门成立了研究学会,这就是《红楼梦》。书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通过作者的妙笔,她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家的荣辱兴衰,她就是刘姥姥。今天,让我们随着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2.作品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蓼溆(liǎoxù)麈尾(zhǔ)戗金(qiàng)篾片(miè)银箸(zhù)

  砒霜(p238;)调停(tiáo)撮弄(cu244;)发怔(zhèng)筵席(yán)

  2.理解词语。

  调停:安排,处理。

  撮弄:戏弄。

  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吃早饭时,在秋爽斋,凤姐、鸳鸯设局取笑刘姥姥,酒席间刘姥姥上演“笑”剧。

  2.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1)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2)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3)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一、欣赏“笑”剧。

  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闹”“撮”写出了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总之,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二、赏析“笑”态。

  1.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她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

  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描写这些“笑”态有什么作用?

  众人的笑各具情态,惟妙惟肖,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巧妙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特征和体质特点。描绘了一幅封建规范森严,长幼尊卑有序的封建社会的透视图,也从侧面表现了刘姥姥演技的高超。

  三、品析“笑”料

  勾画出文中对刘姥姥的描写,分析刘姥姥在这场笑剧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1)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强的过他。”……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2)“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3)“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4)“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刘姥姥是一个淳朴、实在、风趣幽默,而又大智若愚的人物。她似乎粗直,却绝不鲁莽;似乎无知,却绝不低能;她贫穷,却毫不羡慕富贵;也颇有心机,但不邪佞。

  文章主旨

  曹雪芹是带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来写这场“笑”剧的呢?他想借刘姥姥的眼,传达给我们什么信息?

  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同情、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市井小民的;同时,作者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豪奢进行了深重的谴责。这场“笑”剧,留给我们的是些许沉重和更深的思考。

  教学板书

  欣赏“笑”剧

  刘姥姥进大观园赏析“笑”态

  曹雪芹品析“笑”料

  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书中与刘姥姥有关的其他章节,综合评价刘姥姥这一人物。

  教学反思

  用一课时指导阅读本文,有一定的难度,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对《红楼梦》的相关情节有一定知识储备,而且对本文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因此,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课堂上,对学生又给予了点拨与指导。但即使这样,本节课仍显得时间仓促,部分学生“似懂非懂”。课后,还要通过完成相关练习及拓展阅读,进一步消化文章内容。

7、《岳阳楼记》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记文言生字、特殊文言词语和句式,识记作家作品。品味精练、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赏析精彩语段,理解作家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的忧乐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政治抱负。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颇深。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介绍: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

  环节二

  二、字词积累

  1.听录音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谪(zhé)汤(shāng)属(zhǔ)霪(yín)霏(fēi)

  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芷(zhǐ)

  汀(tīng)偕(xié)曜(yào)

  2.自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1)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一词多义: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感极而悲者矣(表示程度深)

  或: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委婉语气)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和:政通人和(和乐)春和景明(和煦)

  (3)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作,任太守)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4)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古义:事态;今义:天气变化)

  浊浪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去除掉)

  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色、景物)

  越明年(古义:到;今义:越过)

  沙鸥翔集(古义:停息;今义:泛指聚集)

  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环节三

  一、内容探究

  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对比鲜明。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

  3.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第三段想象阴天岳阳楼的景象;第四段想象晴天岳阳楼的景象。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一句写岳阳楼的地理形势,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转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朗读第三、四段,概括景物特点及人物心情。

  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紧接着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6.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两幅画面?

  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两种心情,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铺垫。

  7.“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他们的忧乐观是什么?

  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忧乐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9.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令人印象深刻。

  10.“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自勉之意。

  二、赏析美文。

  1.请选读二三四段,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感受诗情画意。

  2.请大家交流感受,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来体现洞庭湖的浩淼无垠、气象万千,抓总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形、声、光、色、味多角度多方面描绘。

  示例: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三、探究写法

  1.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2.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环节四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教学板书

  作记缘由(叙事)

  洞庭胜景:雄伟壮阔,气象万千(描写)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描写、抒情)

  春和景明:喜洋洋

  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

  环节五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你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教学中侧重从表达方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叙事、描写、议论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是如何将其熔为一炉的。很好地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解决了教学重点。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有面面俱到的思想,实际处理中花费时间太多,影响了教学进度。

8、《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

  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

  2.理解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环节二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层层深入论证。

  第一层(3-5):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二层(6):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本文分论点是什么?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为了证明论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做学问的人首先要善于提出疑问。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存在可疑之处却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还不能算是学过了;治学就一定要善于提出疑问。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二、探究写法

  1.举例论证:

  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正反对比论证

  第6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三、语言赏析

  1.本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句话中共有四个“常常”,多次重复使用,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环节四

  文章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教学板书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消极方面: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积极方面: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环节五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

  教学反思

  本文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语言简洁,由学生自主积极动笔读书,圈点批注完成对课文内容和思路的初步自学,探究本文的论点;在教学中创设作者、学生、教师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在质疑和交流中明确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明确怀疑对学问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树立怀疑的学习精神。

9、穆旦《我看》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

  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与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

  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学法指导 朗读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这就是人类爱情的价值实现,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诗人穆旦在《我看》一诗中写到:“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将人的喜怒哀乐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怎样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诗人穆旦,去读一读这首诗吧!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著名诗人和翻译家。中学时即开始写诗著文。1949年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主要译著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金》《雪莱抒情诗选》《拜伦诗选》等。他的译诗韵律和谐,忠实传达了原著风格。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红晕(yùn)凝望(níng)忧戚(qī)

  枉然(wǎng)飘逸(yì)摇曳(yè)

  2.理解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丰润:指丰茂滋润。

  环节二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把握节奏、重音、情感。

  2.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环节三

  一、朗读诗歌,感悟诗境。

  1.诗歌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请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

  我所看:大自然的美

  我所思:人生的意义

  2.前两节诗以“我看”领起,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的怎样的图景?

  意象:春风、青草、水、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

  作者写风,写鸟,写云,写大地,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勃勃生机。

  3.第三、四节诗情出现了怎样的转折?有什么作用?

  眼前美好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忧思,不由心生感叹:大自然的美好枉然在眼前掠过,鲜活、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如何不叫人悲哀?

  作用:即景生情,是作者诗情的缓冲,也为下文浪漫、潇洒的抒情蓄势。

  4.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生命既有“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又有“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忧戚。

  二、再读诗歌,赏析语言。

  1.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揉”字得妙,写出了风的力度和温柔,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2.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吸入”写出平展翅翼的静鸟与天空融为一体的景象。

  3.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欢笑是生命的永恒旋律,如同大自然的美好。

  4.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

  三、归纳写作特点。

  这是一首优美、流畅又略带伤感的生命之歌。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体现无遗。

  1.意象大气而深远。

  诗人的目光是充满激情的,第一节写风、草地,从面前的草地想到了更远方的广阔大地。第二节与天空、晚霞、飞鸟,由天空到大地,用词典雅高明。

  2.抒情明快而酣畅。

  在美好自然面前,诗人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抒情明快,不见一丝悲伤。激情与理性的融合,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而且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体验。

  环节四

  文章主旨 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美好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由衷的咏赞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思索。

  板书 我看:自然之美

  我看欢乐与哀愁是永恒的旋律

  穆旦我思:人生意义

  环节五

  阅读穆旦的《春》《诗八首》《青春》,感受其诗的特点。

  教学反思

  本课注重了诗歌的朗读训练,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不足之处是: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扮演的是知识的拥有者,而不是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使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0、《论教养》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观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铺排举例说理的方法和格言式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自己的人生,思考教养的真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确作者的观点。

  学习难点 赏析本文铺排举例说理的方法和格言式的语言。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 一个有教养的人,总是让人沐浴春风,同时也受到了别人的尊敬,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联学者利哈乔夫的《谈教养》。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苏联的知识象征。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涵养(hán)恪守(kè)汲取(jí)箴言(zh231;n)

  尴尬(g226;ngà)雷霆(tíng)彬彬有礼(b238;n)

  矫揉造作(jiǎo)扭捏作态(niǔniē)

  2.理解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环节二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箴言:劝诫的话。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扭捏作态:形容言语举止不大方、不爽快。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汲取:文中是吸取养分的意思。

  遵循:遵从;依照。

  尴尬: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文中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本文谈论了两个问题:教养与风度。

  2.教养与风度有什么关系?

  有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优雅风度的基础是尊重。有教养的重要表现是优雅风度。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1.作为认为有教养的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一个有教养的人,是关心家庭、亲人的人。

  (2)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3)一个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

  2.作者是怎样阐述“教养”这一话题的?

  文章开门见山,引入“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这一论题,然后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深入浅出,使读者了解“真正的教养”的内涵,富有现实意义。

  3.作者认为“优雅风度”的表现是什么?

  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即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4.作者是怎样论述“风度”的?

  作者先批驳“优雅风度”即矫揉造作、附庸风雅的错误观点,然后阐述自己对“优雅风度”的理解,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有针对性地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尊重别人的感受就是优雅风度的体现,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

  二、探究写法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1)举例论证:作者在论证“教养”与“风度”时列举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2)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列举生活中的反面例子,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论点更加鲜明。

  三、语言赏析

  1.语言生活化,针对性强,富有深厚的生活气息。

  2.语言格言化,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环节四

  文章主旨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希望我们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板书

  真正的教养

  论教养尊重

  利哈乔夫优雅的风度

  环节五

  搜集古今中外关于教养的名人名言,精彩论断,与课文中的观点互相比较,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教养的真谛,说说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遵循了文本的内在结构,解决了议论文的学习重点,思路清晰,结构紧凑,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之处是:本课涉及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在教学中为完成任务,与学生对话交流不充分,对课文的内涵挖掘不够。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托班语言教案:我陪娃娃出去玩 《愚公移山》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概括性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致空气》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我的老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我的母亲》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总结(八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感受“月亮文化”》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杜牧诗三首学案一等奖设计(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最新中学教案 《岳阳楼记》名师教案一等奖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孤独之旅》名师教案一等奖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名师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一等奖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穆旦《我看》名师教案一等奖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离骚(节选)名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等奖 《登高》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张衡传》优秀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带上她的眼睛》优秀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九年级下册语文3月线上学情检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下学期例文800字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必修三)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教学设计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词句过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