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2-11-13 12:42:28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2学情分析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一、导语设计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安”、“固”、“全”等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能准确翻译全文。

  2.学习移情于物的写法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以读解文,落实“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词语积累,准确翻译课文。

  2.难点: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预习,自主疏通文意,并能形成自己的初步阅读体验。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读

  ——导入新课

  由故事《鼓盆而歌》导入新课。

  听故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译读

  ——疏通文意 1.全班齐读课文,正字正音。

  2.解释关键字、词、句。

  3.师生一起逐句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4.全班齐读译文,进一步疏通文意。 齐读课文

  抢答

  批注

  疏通字词句,解决教学重点。

  (三)演读

  ——理解文意 以现代文还原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用现代文还原人物对话,进行悟读。

  (2)还原文言文对话,再读巩固。

  自由悟读

  演读、听读 以“读”解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真正理解课文,巩固知识。

  (四)辩读

  ——合作探究

  辩论不分输赢,庄子和惠子其实也不分上下,他们的答话各有所长,各有各的智慧,他们的智慧都体现在哪呢?

  (庄子:超然物外、重主观感受

  惠子:求真务实,重逻辑推理)

  小组讨论

  交流

  明确 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对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感受“游濠梁”中庄子诗意的生活态度,进而了解庄子的思想。

  (五)延读

  ——拓展延伸 “移情于物”的写法、作用及相关的诗文。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

  齐读

  体悟

  让学生了解写作手法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六)引作者

  ——了解庄子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并称为道学之祖。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

  庄子思想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无为而治”。

  了解

  积累

  增加学生对庄子及其思想的了解。

  (七)总结 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于丹《<庄子>心得》

  感悟

  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七、续读——作业

  1.摘抄出自《庄子》的成语和名言。

  2.课外继续阅读《庄子•秋水》的其他故事或《庄子》、《〈庄子〉心得》,更全面地认识庄子其人。

  八、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知鱼乐(主观)

  人知鱼乐否

  惠子:不可知(逻辑)

  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3、《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编写者:章顺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垂、抟、去”等重点实词的意思。

  2、能背诵课文,理解文意及故事蕴含的道理。

  【相关链接】

  走近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字,书名《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

  【自主学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北冥有鱼》,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冥()抟()鲲()徙()

  2、结合下文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垂:息:

  击:抟:

  去:怒:

  志:怪: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4、古今异义。

  怒而飞古义:今义:

  【合作探究】

  1、本文开篇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的壮美气势有什么作用?

  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3、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导航]:借用寓言故事把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

  4、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导航]:可以从鲲鹏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可以从淡泊名利、追求平凡来谈佩服还是不佩服的理由,关键是要言之有理。

  【拓展提升】

  1、熟记庄子名言。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怒而飞(振动翅膀)B.志怪者也(怪异的事物)

  C.抟扶摇而上(上面)D.北冥有鱼(大海)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安、固、循”等重点实词的意思。

  2、能背诵课文,理解文意及蕴含的道理。

  【相关链接】

  文学常识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道家崇尚自然。《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是道家精神的最好体现。

  【自主学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濠()鯈()循()汝()

  2、解释下列词语。

  是:安:

  固:循:

  汝:本:

  3、翻译下列句子。

  (1)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邪?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合作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指出下列两个疑问句的语气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关于这场“濠梁之辩”的结果,有人说是庄子赢了,有人认为惠子赢了,你认为是谁赢

  了?请简要分析。

  【拓展提升】

  1、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1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2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练实。

  1、解释下列词语

  或:止:

  醴(lǐ):于是: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指出下列词语的比喻义。

  鹓鶵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腐鼠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人物特点。

  庄子:

  惠子: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A.循其本B.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固不知矣D.子固非鱼也

  2、读准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3、翻译下列句子。

  (1)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4.对“游濠梁”引发的辩论作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整体阅读,通过提问感知文意

  。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用最简短的话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和惠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辩论)

  说到辩论,相信同学们对上学期年级的辩论赛还记忆犹新,在辩论赛上,双方辩手雄辩生风的英姿让大家倾倒,而千年前的这一场被后人誉为“史上最著名辩论”更有着说不尽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研究一下这一场辩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个句子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要提醒大家注意?(子,第二人称代词;安知,怎么知道,疑问词)

  那惠子如何反击?(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一句有个一词多义的词,是哪个?(固,固然、本来;)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问答提问中落实重点字词,理清文意)

  二、深入理解双方观点。

  相信大家现在对文意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当然不甘心于只是把文意搞懂,还想要对文章有更深刻了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再次分析一下课文。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请注意语气。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六人小组讨论双方观点,最后定出小组支持庄子和惠子哪一方的观点。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正反双方自由辩论。

  5.总结,初步归纳庄子的思想。(庄子崇尚自然,板书: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三、通过讨论庄子和惠子的辩论到底谁是赢家得出两人的思想差异。

  1.讨论并自由发言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不过,我们先把这场千古争辩放一放,来关注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课后练习: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因为庄子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4.提问: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你更欣赏哪一种思想?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课外。

  1.回应开头庄子的思想。

  2.通过《郢人匠石》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加深对庄子思想理解。(看动画视频)

  3.总结全文: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祸福、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来,也犹如扑面而来的清风一般,清爽怡人。

  板书设计: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惠子我非子——不知子

  子非鱼——不知鱼之乐

  庄子: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

  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

  庄子——诡辩。

  惠子好辩——分析——拘泥

  庄子智辩——欣赏——超然

5、《庄子》二则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

  读准字音 鲲(kūn)徙(xǐ)抟(tuán)

  南冥(mínɡ)濠梁(háo)鲦鱼(tiáo)

  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

  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古今异义 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例句:南冥者,天池也

  今义:高山湖泊名)

  安(古义:怎么例句:安知鱼之乐

  今义:安全)

  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今义:孩子,儿子)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北冥有鱼》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参考译文:

  1.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人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词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参考译文:1.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论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感。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理解庄子的反问的?(考点:反问句的作用)

  庄子并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来回答。以“非我”者不如“我”者不知“我”知鱼。

  点拨:以反问句的形式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答在问中,语气肯切,坚定有力。

  2.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北冥有鱼》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并提出来,接着又齐读,以学生互译,师生互译来疏通文意。最后品读课文,谈论探究重点句段思想。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6、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 《庄子》二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

  读准字音 鲲(kūn)徙(xǐ)抟(tuán)

  南冥(mínɡ)濠梁(háo)鲦鱼(tiáo)

  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

  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古今异义

  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例句:南冥者,天池也

  今义:高山湖泊名)

  安(古义:怎么例句:安知鱼之乐

  今义:安全)

  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今义:孩子,儿子)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北冥有鱼》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参考译文:

  1.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人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词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参考译文:

  1.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论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感。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理解庄子的反问的?(考点:反问句的作用)

  庄子并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来回答。以“非我”者不如“我”者不知“我”知鱼。

  点拨:以反问句的形式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答在问中,语气肯切,坚定有力。

  2.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北冥有鱼》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并提出来,接着又齐读,以学生互译,师生互译来疏通文意。最后品读课文,谈论探究重点句段思想。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侯晓旭

7、《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庄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指名检查,学生回答)这一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庄子。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音频课文】,听读感知。

  2.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同桌互译,疏通文意。

  参考

  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鯈(tiáo)鱼:一种白色小鱼。

  是: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请:请允许我。

  循:追溯。

  本:最初,本原。

  参考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仔细阅读课文,自主思考,回答以下问题(用原文)。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

  明确: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

  明确: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5)那惠子如何反击?

  明确: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6)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

  明确: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一)理解双方观点。

  大家现在对文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不能只是把文意搞懂,还要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品析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小组探交流: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师生点评。

  学生思考,交流。

  答案预设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我知之濠上也(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可参考【微教案】《谁是胜者》

  (二)探究文章内涵。

  1.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

  参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因为庄子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2.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参考: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观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四、总结拓展

  学生个人梳理总结,小组交流。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试题中心】“理解检测”一。

  2.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六、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辩论话题:鱼儿是否快乐

  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是快乐的艺术家

  论辩双方

  惠子:庄子不是鱼,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哲学家

  论辩结果:不分胜负

  智辩辩乐

8、《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设置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依据2:单元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背诵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依据3:思考探究二、三题。

  依据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核心内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写的是庄子与惠子谈论“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话题,反映了庄子崇尚自然、与鱼平等的观念,让人叹服。学习时,抓住人物语言的诙谐幽默的特点。

  依据5: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朗读、翻译的方法已基本掌握。但大部分学生懒惰,不记忆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因而在考试中也经常失分。对于特殊文言句式知之甚少,对文本思想意义的理解,方法技巧的掌握都很浅薄。

  (二)学习目标陈述

  1.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明确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说出本文阐述的道理。

  (三)课堂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2,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与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文意。

  2、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分析庄子和惠子的观点,以及二人的性格特征。

  (四)课堂评价设计

  目标1:提问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目标2:提问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课文,基础积累。

  1、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借助注释、手头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字词: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4、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5、字词展示竞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将本课翻译出来。

  二、整体阅读,感知文意

  读过课文,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用最简短的话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和惠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辩论)

  用现代的眼光来研究一下这一场辩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个句子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要提醒大家注意?(子,第二人称代词;安知,怎么知道,疑问词)

  那惠子如何反击?(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一句有个一词多义的词,是哪个?(固,固然、本来;)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问答提问中落实重点字词,理清文意)

  三、理解双方观点。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六人小组讨论双方观点,最后定出小组支持庄子和惠子哪一方的观点。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正反双方自由辩论。

  5.总结,初步归纳庄子的思想。(庄子崇尚自然,板书: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二)庄子和惠子

  通过讨论庄子和惠子的辩论到底谁是赢家得出两人的思想差异。

  1.讨论并自由发言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    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不过,我们先把这场千古争辩放一放,来关注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因为庄子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3.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你更欣赏哪一种思想?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来,也犹如扑面而来的清风一般,清爽怡人。

  整体感知环节,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人物内心情态。

  讨论辨析环节,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9、《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二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案例一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桥上,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就是庄子和惠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板书课题)

  出示PPT1:

  二、正读

  1.师:下面我们进行正读。所谓正读就是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学生自由大声朗读)(1分钟)

  2.指名读。(1分钟)

  3.学生评价。

  师: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2分钟)

  4.我会读,注意语速。

  师出示PPT2(5分钟):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从容、悠闲,语速要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稍快,读出急于反驳的语气)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巧辩,机智、从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肯定,无可辩驳)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充满智慧,诙谐)

  5.再读。

  师:我们再读一读全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性格。(1分钟)

  三、译读

  1.师:我发现同学们比刚才读得好多了!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把不懂的字词找出来。(2分钟)

  2.PPT3出示: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师:庄子也很注意这个“安”字,文中第三个“安”字怎样理解?(哪里、哪儿)

  四、演读

  师:我们知道当时两人的对话非常精练,现在我们可以为他们的对话加上一些内容,重现一下两千多年前濠水桥上的那场争辩。

  教师读叙述部分,学生分别读庄子、惠子。

  五、辩读

  1.师:我们看到了非常可爱的庄子、非常认真的惠子。同学们不仅入境了,也入情了,那么,他们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

  出示PPT4:

  知?不知?

  2.师:惠子可以确定的是什么事?(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3.师:惠子凭什么可以确定庄子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理由一: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道鱼的快乐。

  理由二:惠子不了解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想法,所以认为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4.师:惠子的意思是说,因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因为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那么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呢?

  (像数学证明题一样,层层推理,讲究逻辑)

  师:惠子多了不起啊!他通过逻辑推理,从科学角度认识世界。

  5.师:从这场争辩的结果来看,谁占了上风?(庄子)

  6.师:庄子为什么能占上风呢?(从惠子最初的提问和庄子最后的回答来看)

  7.师:原来是这样。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看文中还藏着什么。庄子是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有依据吗?

  出示PPT5: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8.师:无论鱼也好,人也好,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从容呢?

  生:注重精神上的快乐;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9.师:还有一个“游”字,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游玩的时候心情怎样?(开心、放松)

  10.师:你们觉得文中的惠子能感受到快乐吗?惠子和庄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惠子注重逻辑,从科学角度看世界;庄子注重感情,从美的角度、诗意的角度看世界)

  11.师:其实,庄子多么了不起啊!他从容、洒脱、自由、快乐,所以会觉得鱼也是快乐的,仿佛自己就是鱼,鱼就是自己,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如近代文学家王国维所说的——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PPT6)

  12.本文是一篇寓言,你觉得庄子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追求快乐自由。

  生:诗意地生活。

  生:……

  六、延读

  师:是啊,庄子本身就是一个诗意生活的实践者,下面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故事一:鼓盆而歌(PPT7)

  故事二:庄周梦蝶(PPT8)

  故事三:楚王请庄子做宰相(PPT9)

  七、课堂小结

  1.师:看来我们的感受和北师大教授于丹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她曾经在《庄子心得》一书中这样说过(PPT10):

  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2.师: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现在我们肯定了庄子的情怀。庄子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千年的界限,超越了鱼和人的界限。庄子他自己何尝不是一条鱼呢?在如今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我们视线的时代,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让我们打开庄子之门,让生活多一些诗意。

10、部编版语文八下《〈庄子〉二则》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人物对话的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3、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教学重点 1.了解寓言的内容、多角度的理解课文的寓意。

  2认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启发学生把握自然万物的真理。

  教学难点 体会庄子的辩论风格,学习他淡泊名利的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人,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梦醒后,他自己糊涂了: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这个人就是庄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两篇短文,了解其人其事。

  用“庄周梦蝶”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听读《北冥有鱼》,完成下面练习。

  1、语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北冥(míng)鲲(kūn)齐谐(xié)

  抟扶摇(tuán)邪(yé)

  2、根据听读,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听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上》,完成下面练习。

  3、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濠梁(háo)鲦鱼(tiáo)

  4、根据听读,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庄子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作品简介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思想 庄子主张是"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庄子还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可笔记。 了解庄子的思想。

  把握词义 (1)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其翼若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3)志怪者也:记载。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5)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6)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7)是鱼之乐也:这。

  (8)汝安知鱼乐:怎么。

  (9)全矣:完全,肯定(是这样)。

  (10)循其本:追溯。

  积累文言词语。

  疏通文意 《北冥有鱼》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啊;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种鹏鸟呀,在海动风起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这是它的本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像这样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上》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古今异义字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2)野马也,尘埃也(古义: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3)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一词多义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字)

  莫名其妙(动词,说出)

  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我知之濠上也(代鱼,鱼之乐)

  为其名为鲲(叫作)

  化而为鸟(成为)

  而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

  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其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其视下也(代词,它,代大鹏)

  其正色邪(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选择)

  通假字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同“溟”,海。

  (2)其正色邪:邪,同“耶”,句末语气词。

  文言句式 (1)文言句式: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去以六月息者也(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课文精读 再读《北冥有鱼》,思考下面问题。

  1、这段文字分几个层次?各写了什么意思?

  主要写了两层意思,一是鱼变为鸟,鲲变为鹏,描绘了鹏的变化和展翅高飞的情景;二是“鹏南飞”有所待。

  2、大鹏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明确: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此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刻画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作者运用“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作者这篇文章借鲲鹏的寓言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鲲鹏御风而行,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作佐证。

  明确:由“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的意思告诉我们:鹏鸟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由此可知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6、从这篇故事中,可以看出庄子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这篇文章中,庄子以鹏喻人,从鹏的局限来说明人的局限。这样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再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上》一文,思考下面问题。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明确:首先是转换角度思考问题(有意曲解)。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

  其次是转换问题的角度(偷换概念)。“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明确: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通过二人的辩论,你认为谁才是胜者?

  明确: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4、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明确: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5、通过辩论,庄子向我们宣扬了一种什么观点?

  明确:鲦鱼出游从容,而“心”感应,这就给人们宣扬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拓展延伸 读《庄周梦蝶》这篇短文,体会庄子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课后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巩固提高

  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齐谐》者,志怪者也(特别奇怪)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C.汝安知鱼乐(怎么)

  D.循其本:追溯(追溯)

  3、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B)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译:天空灰蒙蒙的,这是它的本色吗?

  C.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D.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4、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这说明了什么?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能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诗歌主题。

  板书设计 鹏鸟奋飞——凭借海运和风力

  水雾尘埃——靠气息相吹

  庄子鱼乐惠子

  心境快乐自得好辩,寻根究底

11、《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 国 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 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提问: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

  (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 利禄猜忌 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 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 从 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1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一、导入:用《庄周梦蝶》动画片引出课文。通过视频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庄子,今天就来学习他其中的一个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也叫做濠梁之辩。请大家把书本翻到164页,自由的大声读课文。请一同学读课文,请一同学来点评一下他的朗读,可从字音节奏情感三方面来点评。

  二、还原翻译:

  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还原一下庄子和惠子的对话。尽量用现代白话进行还原,尽量还原对话的原意,尽可能还原对话的语气。

  两千年前,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在美丽的濠水边,伴着清风,和着鸟鸣,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老师补充开场白,配乐)

  生还原演绎。让学生点评,注意课件上红字的解释。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一遍。

  三、看来同学们已经入情入境了,那么他们两个人辩论的是什么问题?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知还是不知?惠子认为不知,理由是什么?子非鱼,不知鱼之乐。庄子认为知,理由是什么?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的回答很巧妙,偷换了概念,把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了。解释两个“安”。安知?惠子的意思是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是什么句——反问句,庄子偷换了概念,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是疑问句,汝安知?------吾已知!

  这场濠梁之辩,有人说庄子略胜一筹,有人说惠子更胜三分,你认为谁更有道理?请小组讨论,如果意见相同就找出充分的理由,如果不同就说服对方。

  生:都有道理,惠子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庄子以赤子之心来看待万物,很浪漫可爱,像孩童一半天真浪漫。

  生:惠子。庄子以偷梁换柱来结束辩论,讨论的结果还是庄子不知道。

  生:庄子。他认为万物都有灵性,惠子过于科学死板,不太有乐趣。

  生:庄子认为人和万物相通,人和鱼都向往自由的。

  生;从理性上看惠子正确,从情感上看庄子正确。

  四、愚人的狡辩往往被人嗤之以鼻,但智者的狡辩却常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甚至引为经典。尤其是像庄子这样的智者,要记载自己的言行,自然要选择得意之处记之,必定有深意存焉。

  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参透其中玄机,解开其中奥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庄子。播放庄子简介动画片。

  庄子和惠子的立场和思想是不一样的。庄子是道家,重欣赏,惠子是名家,重真知。一个超然世外,一个固守现实。张岱年在他的《直道而行》中说“我二三十岁读庄子这一段,认为惠子是对的。近几年再读,我认为庄子是正确”。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其他人也产生过这样的看法,诗人和艺术家由此得到了灵感:(屏幕)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

  水光山色与人亲。——李清照

  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

  你们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物上有我的情感色彩,我高兴它也高兴,相看两不厌。自然和人是平等的是知己,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同学们真是庄子的知音,我们先把这场千古的争辩放一放,我们来关注一下,为什么庄子始终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呢?

  对,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庄子说过一句话,听起来很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天人合一。庄子的物我融通有一次发生在梦中,你知道吗?(看视频)庄子做这样的梦,惠子会不会做这样的梦吗?

  惠子不会,他是用逻辑的理性的眼光看世界,庄子则是用诗意感性的眼光看世界,庄子一生崇尚自由追求天性,就像一句广告词中说那样,生命就是一场旅程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读到这里,我们觉得庄子仅仅是在用一个“安”字诡辩吗?不是了,是用他的心境他的感悟在辩论。难怪易中天说从庄子身上我们看到了道家所倡导的自然、宽容。于丹更是把庄子当做了神人。

  今天在濠水的边上立着庄子的雕塑。假如我们有机会去濠水的边上,面对睿智的庄子,感受千年的情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我们分享一下你心中的感怀。

  濠梁之下一游鱼、天地之间一庄子,绝顶聪明的庄子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人与鱼的界限,庄子何尝不是一只鱼,一只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之鱼。在今天高楼大厦林立,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离我们渐远的时代,我们呼唤庄子的精神的回归,让我们开启庄子之门,让生活中多一些意趣。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概括性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我的老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真正的英雄》《斑羚飞渡》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春望》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背影》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摆渡》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狼》导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最新中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案一等奖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哈姆莱特》第1课时预习案一等奖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预习案一等奖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带上她的眼睛》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你看》公开课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我看》优秀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优秀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一等奖例(教学案一等奖例) 语文课内辅导整改报告 语文教师年底总结1500字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记叙文复习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语文教师年终个人工作总结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