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方》教案
【教学目标】:
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教学重点、难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预习字词:
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cuì)颠簸(bǒ)
惶(huáng)惑温馨(xīn)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教师补充作者简介:曹文轩,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二、文本研读
A.理清文章思路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特点反弹琵琶)(第二节)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②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明确: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乡与思乡似乎是个永恒的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③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B.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书:
家(乡)精神家园
脚下的)路
人生的路
离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园
小结: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比较阅读《乡土情结》与《前方》中有关离家的部分。
补充资料:
古诗词思乡恋家名句集萃: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悢以伤怀。——汉•班彪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三国魏•曹操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入日思归》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唐•崔涤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唐•韦承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唐•刘长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唐•杜审言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唐•李白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唐•李白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唐•李白《蜀道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唐•杜甫《解闷十二首》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唐•杜甫《秋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唐•王建《水夫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一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唐•卢纶《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唐•元稹《西归绝句》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唐•武元衡《春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
2、《前方》教案
《前方》
镇江润州中学程成
教学目标:
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教学重点、难点: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
预习字词:
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cuì)颠簸(bǒ)
惶(huáng)惑温馨(xīn)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教师补充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二、文本研读
A.理清文章思路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特点反弹琵琶)(第二节)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②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明确: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乡与思乡似乎是个永恒的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③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B.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书:
家(乡)精神家园
(脚下的)路
人生的路
离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园
小结: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比较阅读《乡土情结》与《前方》中有关离家的部分。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3、《前方》教案
《前方》简案
一、导入
这篇文章与前面的有何不同?
二、看到这幅图片,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如果给图片配上文字,写成一篇散文的话,那么还需要对图片本身进行再挖掘,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作者曹文轩对于这幅图片是怎么挖掘的,他又挖掘出了什么有深意的内涵。
三、1生朗读第一段,学生思考回答,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是对图片本身内容的一种描述,或者说是一种揣测。
四、第二段:本文的文眼。着重写的是离家,与之前学的归家不同,这叫“反弹琵琶”,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那么,人们离家到底要找寻什么?
五、学生阅读第3~7段,概括“人为什么有离家的欲望”
【明确】1、如同动物,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
2、外面的世界诱惑着人们走出家门
3、由于外在压迫,人不得不离家
4、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
六、如何理解第7段中反复出现的“前方”,学生评点、交流
【明确】象征性,“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指人的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七、1生朗读第8段,这段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回到图片本身
八、阅读9~10段,学生评点,如何理解“人生是一场苦旅”,明确“家”、“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明确】“家”指人的精神家园,心灵的归宿
“路”指人生之路,是人们找寻、追求的过程
九、第11段,“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哪些方面?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4、《前方》教案
《前方》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教学流程及内容
一、导入
要求学生仔细看课本上的图片,从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曹文轩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写下了摄影散文《前方》。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摄影的优势是视觉的直观性,散文的优势是可以自由联想,摄影散文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融为一个整体,《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散文。
二、文本研读
文章从画面切入,但对画面本身并未作细致具体的描摹,而是直接展开联想,写感想,写感触,最后又回到画面上来,由此可看出文章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几句话。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其中“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是核心观点。
2.关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作者分析了几点原因?
四点: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诱惑,出自无奈,理想的诱惑。
3.作者认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为11节开头的承上句中。
4.“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的“实质”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讨论)
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
5.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具体内容?
①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②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③人无法还家。
④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6.“家”如何理解?
双关既实指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义冢寄托与归宿。
7.文章引用了许多表现家园之思的古诗文,而本文作者强调的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并且奇怪的是本文竟然被收入“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那么如何理解离家与归家的关系呢?(分小组讨论)
三、交流、评价学生的评点
四、作业布置
任选一幅图片,写出自己的感想。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5、《前方》教案
《前方》教案9
作者:李文
《前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这种新兴传媒手段
2、体会联想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3、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能力目标:
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基础字词句
2、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3、理解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注意对话栏里的对话,增进交流
2、品读,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
3、点拨,教师提出思考题,课堂上和学生一同思考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海淀区学院路一家临街书店,将一纸粗笔浓墨写就的“告示”贴于门板上,“告示”上的五个大字似要向凛凛寒冬里的人们传达一种江南的暖意:《草房子》到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草房子》的作者是谁吗?
二、简介作者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改写出版的历史,他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具有“高品位、高效益”的双高境界。他在台湾出版的书累计已达15本,他的创作已成为台湾许多高校中文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题目。《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被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30余种。日本先后推出了《草房子》的日文版和电影,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十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的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询呢?
三、关于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把各种传媒手段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摄影散文也是其中一种。这种新的文体兼备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象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曹文轩先生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了此文。
四、关于题目
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摄影作品〈〈前方〉〉见课本插图。充满画面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最突出印象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五、研习文本:
(一)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
前方就是前面,在文中体现的就是由一张名为〈〈前方〉〉的摄影作品引出的思考。我们从第一段来看,提出的是什么话题呢?
明确:“无论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有关”。“离家”即要探讨的问题。
(二)指名让学生朗读第二至四段,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找出第三、第四段的中心句。并且思考:有家以前离家可以理解,那么有家以后又为什么离家呢?本文在提人类的离家行为,而第三段中为什么要写电视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呢?
明确:立意: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三段: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以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第四段: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写电视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以此类比,给人直观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说明动物和人迁徙的“习性和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由动物及人,人物一理。
(三)师有感情朗读第五至七段,思考:
1、作者从人类有家以前和有家以后的表现,以及分析人类离家远行的三个原因来体现自己立意的正确,请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围绕自己的立意来叙述的。
明确:人类有家以前,就有许多人类祖先带着大队迁徙的例子,这和动物大迁徙是一样的。人类有家以后,先前的习性和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类离家的四个原因是:外面世界的诱惑(分析外面世界诱惑的原因是“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出自无奈(分两种情况:“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了”),理想的诱惑。
2、“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中的“前方”还是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
明确:不是,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的召唤。
3、为了说明“前方”的不确定性,文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又如何写出了它的作用?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形象的写出了“前方”的不确定性。运用排比描写了“前方”的作用,形象生动,给人具体的感受。
4、在人类的三种离家原因里面,你为什么离家呢?
5、为什么离家不用“离开”,而用“逃离”呢?何以说“他”受“家的压迫”?
明确:因为“逃离”更能体现出家给他的压迫感。离家就是为了寻找自由,幸福的生活。
(四)第八段中作者又从联想回到了摄影作品上来,找出其中能体现作者思路转化的词语。
明确:路、前方、船、马车、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我们上节课讲到了文章中由摄影作品引发的联想以及又回到作品的整个思路,那么,我们再往下看,作者还有什么人生体会呢?
(二)1、“路”与“家”“前方”是什么关系?作者仅仅在讲具体的“家”和“路”吗?如果不是,那又是在讲什么呢?
明确:“路连接着家与前方”。由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2、人类的命运是什么?人生苦旅苦在何处?作者是怎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生就是一场苦旅”。人生苦旅苦在“皮肉之苦”和“精神之苦;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引了《围城》和丰子恺先生的散文。
(三)1、人有痛苦该向何方去呢?怎样来理解人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
明确:要回家。家是心灵的港湾。刘亮程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家园就是宗教,就是精神上的归宿。正是因为人们要寻找精神归宿,因此思乡才成了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真可谓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在这些思乡的诗歌里,有些诗人并不是回不了家。如崔颢:有人说他离家千里,也有人说他离家十几里,可是他为什么回不了家呢?因为那不是他要找寻的家。因为不单纯是在追求物质,更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上得以慰藉家园,由于这是抽象的感觉,所以它是飘渺的,人们不得不继续往前走。人们的心灵也需要有慰藉的地方,这个心灵的家园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这种情形与生活现实造成的反差让人们永远都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道路和人生的前方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他们也在这条路上,永远寻找着精神家园。
2、第11段中提到了人的精神状况的三重悲剧,请找出来,并试着来理解。
明确:因为人要离家,向前,于是,便有了“路”。如果说此前,作者基本上还是在讨论人的具体生活状况的话,那么,从这一部分开始,作者更多的是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思辨的色彩也越来越浓。“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语词,有时就纯粹是在哲学的层面上使用它们的。作者试图揭示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如何,不管你是坐在如摄影作品或《围城》里所描绘的破烂不堪的汽车上,还是坐在舒适的交通工具上,人生都是一场苦旅,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苦旅者”。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归依感。所以,《前方》表面上虽然在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出人类精神状况的三重悲剧:人在“走向远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人已无法还家”;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显然,这里的“家”,并不是“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3、最后一段和第一段的关系如何?这里的“家”和“旷野”做何理解?
明确:第一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掘。
这里的“家”有两种含义,可以理解为实际的“家”和“旷野”,深层次的“家”指心灵家园,不一定与实际的“家”相符,也可能在远行的前方找到这个“家”。反之,回到实际的家,也可能处于“心灵的旷野”之中。
(四)小结
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前方》引发了独特深刻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行文结构独特,思绪由摄影放出再收回,几经反复,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到心中想念的家“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
(五)理解文中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这些词语在文中,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有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
(六)鉴赏艺术特点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弹琵琶、立意新颖。
《前方》是一篇含义隽永、意味深刻的哲理散文。作者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和呐喊,非常理性的分析了人类远行的原因和出走与乡愁的关系,使作品主旨多元化。
一般的反映乡愁的作品,无非是借游子之口写漂泊在外的寂寞与艰辛,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与向往心情,本文却另辟蹊径,从摄影作品谈起,对摄影作品中的人物趋向进行的推断,转入“远行,则是离家而去”的推论;最后作者用“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过渡,分析了人离家的三个原因,指出人“远行”的积极意义------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这比以往的任何一部凄凄哀哀的乡愁作品在主旨上显的更加高远与旷达。当然,离家远行并非易事,因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个中滋味只有远行者才能体会到。
作者并没有否定乡愁,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东方文化形态的一形式,而且肯定了旅行者与乡愁那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但这种肯定又并非为具有“乡愁”的人助威呐喊,而是为了阐述“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一观点,这样使作品主旨深刻,内蕴更加丰厚。而且,突出了人苦苦追寻的“家园”是“精神家园”。
(七)作业
第二课堂上的相关题目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6、《前方》教案
前方
江苏省盱眙中学方远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对文中重点词语进行解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摄影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成为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本文的中的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多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197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1972年 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主要著作是:
长篇儿童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另有长篇小说《红瓦》、《草房子》等。
短篇小说集《哑牛》《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云雾中的古堡》等。短篇儿童小说《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
学术性专著《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三、词语识记
袭击憔悴温馨 颠簸 惶惑惦念 崔颢迁徙焦躁骄躁按捺不住 索然无味
四、名言警句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五、文眼、联想、想像
文眼:是散文揭示文章主旨的一种手段,它制约、统率着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它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又是把思想和艺术辨证统一起来的凝聚点。
联想:是由这个人,想到其它相关的人(由亲人想到人民子弟兵);由这件事,想到其它相关的事(由栽树想到育人);由这个物,想到其它的物(由长城想到长龙)等。
想像:是在自己积累的材料的基础上,构思组织成新的事件、情景或人物(经常观察草原的人,能写出一篇《美丽的草原》等)。想像还能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具体的形象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大街上走,能想出火炉、圣诞树的形象和奶奶把自己抱在怀里的情景等)。
六、文本研读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特点立意上反弹琵琶)
2、人为什么会离家(3-7节)?
明确:
(1)、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
(2)、外面世界的诱惑。
(3)、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4)、理想的召唤与诱惑,点出了“前方”。
3、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明确:人,无论你的生活境遇如何,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总想达到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因此,“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4、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是什么(11节)?
(1)、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2)、“人无法还家。”
(3)、“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5、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一、(1)从摄影画面起笔,展开联想,引出下文。
二、(2-7)对人类的离家行为进行叙述和分析。
三、(8-11)重在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况及对人生的思考。
四、(12)呼应开头,引导读者进一步思索。
6、第1节和第12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
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
7、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8、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语境义。
第9段中“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
第1段和第11段中的“在路上”和“流浪”并不是实指,而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间的求索、漂泊状态。
第11段中“家”“家园”“家乡”,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9、文章主题的探讨
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本文表面上虽然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仍然是对家的追寻。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儿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
10、写作技巧:
1.立意上反弹琵琶。2.首尾呼应。
3.虚实结合。4.运用联想、想像等。
5.语言精美、经典。
七、课后作业
完成自主学习与评价。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7、《前方》教案
前方
曹文轩
【教学目标】
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弄懂文章中几个核心语句,把握文章的主旨,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获得对思乡情结的现代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2、古诗词思乡恋家名句集萃: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悢以伤怀。——汉•班彪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三国魏•曹操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入日思归》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唐•崔涤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唐•韦承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唐•刘长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唐•杜审言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唐•李白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唐•李白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唐•李白《蜀道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唐•杜甫《解闷十二首》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唐•杜甫《秋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唐•王建《水夫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一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唐•卢纶《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唐•元稹《西归绝句》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唐•武元衡《春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
……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8、《前方》教案0
前方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洪劬颉
一、本文在专题中的位置
1.“月是故乡明”专题内涵阐释:
钱基博:我也不知道哪国的月亮圆,只知道没有哪个国家写过像中国那么多的月亮诗。一个有修养的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看到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
——钱瑗(钱钟书的女儿)引述•《我们的钱瑗》
在古典诗歌中,月亮总是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看到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月亮构成了游子在异乡的征途上思念故乡的一个中介,一个凭借:
异乡——月亮——家(故乡)
在路上
为什么身在异乡的人总是魂牵梦绕自己的故乡?故乡对于一个游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
么?在“离乡——思乡——返乡——再离”的征途中,究竟给人的是幸福还是悲剧?也许我们
还没有这样的一种情感,但无法不令我们对故乡进行思考。“月是故乡明”,也许有一天我们
看着头顶的明月,想起的就是脚下的这块土地,以及在这个课堂上我们曾经讨论的一切。这里有滋养我们灵魂和精神的文字,这里有养育我们成长的养料。
2.三个板块的主题阐释
古典的乡愁:思乡的高峰体验——体验中西文学源头是怎样表达乡愁的。(1课时)
漂泊的旅人:思乡的呈现方式——为什么离乡(乡土情结)——客观谈论(1课时)
为什么思乡(我心归去)——自我体验(1课时)
远行与回望(永在路上)——评述他人(1课时)
恒久的烙印:故乡的价值指向——“我的故乡”(1课时)
“今生今世的证据”(1课时)
二、《前方》文本研习的策略
1.学生提出的集中性的问题:
(1)为什么开头用连续发问的方式开头,而不是如《我心归去》叙述式开头?
(2)这是一篇摄影散文,一幅简单的图片,在“对话栏”中说“本篇的立意有点反弹琵琶的味道,而文章的新奇有时就是从逆向思维中得来的”,是怎么反弹琵琶的,又是怎么逆向思维的?
(3)为什么由离家、前方谈到人生的实质、人的悲剧性实质?是不是有点随意拔高?
(4)结尾呼应文章的开头,“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为什么用“无边的旷野”而不用“前方”?等等。
2.解决策略:
由于本文难度较大,学生理解有障碍,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理清文章思路,探清作者写作脉络,从而解决学生局部上的问题。先跳出来宏观把握,再回过去微观解决。
文本研习着眼在专题的宏观框架中,不孤立地来就文本来谈文本,能够理清本文与专题
“月是故乡明”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
3.课堂实录:(根据录音整理,有删节。)
《前方》课堂实录
(新诗朗诵及评点,二人五分钟,略)
(投影:课文《前方》的图片)
师:这是摄于印度的一帧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图片反映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你能不能根据你对图片内容的理解,为照片加一个标题?不要受曹文轩的影响,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从图片中看到了嘈杂与安静的混合,这是在车箱中的照片,有的人在大声地交谈,有的人在静静的沉思,我借用了福克纳一部小说的名字,叫《喧哗与躁动》。
师:看到了嘈杂与安静,但图片中有躁动么?怎么来表现你理解的“安静”呢?(学生笑)下一位。
生2:图片中的人物都很茫然。他们为什么聚到这个车箱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我看来他们都很迷惘,所以我的标题是《迷惘的路途》。
师:你说说看举到这个车箱中的原因有哪些?
生2:有些是从家里出来,有的是要回家,他们在车上,无非是这两种情况。
师:你能不能具体说一说他们为什么都是很迷惘的?
生2:离家了,当然要想家,月是故乡明,想家的人总是迷惘的;而回家的话,也许是在外面一事无成,“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但是从这一节破旧不堪的车箱外身可以看出就是回家的人也是不快乐的。所以是迷惘。
师:我要肯定的是,他看图片非常的认真仔细,推断也很有道理,其二,能够活学活用,《乡土情结》中的句子非常流畅的就说出来。难能可贵。下一位。
生3:我觉得诚如前面的同学所说有迷惘,但也肯定有希望,有憧憬,是对未来的憧憬。你看那位托着下巴向窗外沉思的男子的眼神,很坚毅,很执着的看着窗外,如果说他可能会迷茫的话,也有可能在憧憬着未来。我加的标题是《在路上》。
师:《在路上》是美国二战后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一战后也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是海明威,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他们的小说。《在路上》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用这句话作题目的话,可能更富有诗意一点。我们继续听听同学的看法,下一位。
生4:这幅图反映的实在复杂,有很多种可能性,既有希望,也有迷茫,也有平静,就像洪sir说的平和,既看不出太多的激情,也没有那种迷茫的颓废,只是很平静的对待自己的旅行,或者还有可能是怀疑,对自己曾经坚持的东西怀疑,这种怀疑并不见得就是迷茫,而是一种轻度的动摇,对自己坚持的设想的一种动摇,既有可能是朝积极方面去,也有可能朝消极方面去。所以呢,我的标题是《车箱众生相》。(学生笑)
师:说得非常好,但是题目一加,大家就笑了,为什么?(学生杂语:太俗了……)面对这样的一幅图片,每个人的感觉可能都是不一样的,但有些共同点确实差不多的,有这样的几个因素:(板书)
家——在路上——前方
我把大家的意见汇总一下,这样来写一篇图片说明文字:
这是一幅照片,摄的是印度汽车上的一幅画面,画面中人物神态各异,有迷茫,有惶惑,有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有的是迫于生计而背井离乡,他们有的是为了理想而打拼天下。画面用破旧的车厢来衬托出生活的贫困,以及在贫困中奋力改变现状的可贵,和对理想实现不了的悲哀的同情。
我们来看看曹文轩先生看到这幅图片是怎么想的?请大家把书打开到70页,集体读第一段,看看能不能用洪老师这一段开头?
(学生齐读第一段)
师:(有感情地读“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为什么一提笔就是连续发问,能不能换成洪老师刚才拟的开头,就好像《我心归去》的开头?
生5:可以,但是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呢?
生5:造成悬念,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
师:那我这样子改:这是一幅摄于印度汽车上的图片,图片中的人物神态各异。他们是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行不行?
生6:还不行,(非常有感情地,并伴有手势)“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非常的集中,就像在《我心归去》中说到的“有限的情感的压力集中的非常细小的点上产生的情感的强度最大”一样,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师:非常激动啊,(学生笑)读书就要带情感地读,没有情感也就不要读书了。这就是我要你们早读课用“自己的声音”读书的原因,能够用自己的声音读出“作者的声音”是我们读书的起码的要求。这是博尔赫斯说的,“一个作者最重要的东西是作者的声音”。其实,这样的开头,可以用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选择“最富有包孕性的顷刻”来展开故事,这样容易,就像你说的“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一学。有不少同学提出这个问题,现在还能不能解决?(学生示意懂了)那么,无论是归家,还是离家,他们都是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看一看,曹文轩先生是抓住什么来写的?归家,远行,离家?能不能大致上给文章分一下段落。
(学生看书,不时动动笔)
师:我们来看看曹文轩先生主要抓住什么来写的?(学生齐“离家”)都明白是“离家”,那怎么分层次?教参上是这么划分层次的:
第一部分:第1节,从摄影画面起笔,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7节,对人类的离家行为进行叙述和分析。
第2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统领3—7节,说了离家的四种情况:
第3、4节说“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
第5节说“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诱惑着人们”离家远行;
第6节说“离家也许是出于无奈”;
第7节说“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
第三部分:第8到第11小节是文章的第三部分,重在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况。
第四部分:第12节呼应开头,引导读者进一步思索。
你同意这么划分么?为什么?
生7:同意,这样脉络比较清晰。
生8:不同意,7和8应该在一起,“因此,这世界上便有了路”应该是紧承着第7节来的。第2节只能统领3、4、5三节,3、4是谈的从先民受前方召唤,奋蹄挺进,即使有了家,离家的习性与欲望并没有寂灭,第5段是谈的外面精彩的世界召唤人们走出家门。第6节跟第2节并列,是谈离家出走的二个原因,就好像《乡土情结》中说到的离家出走四个原因中的前两点,一个是“出于浪漫,追求理想”,一个是“为了生存,迫于现实”。7到11应该也要有划分,12应该是最后一部分。
师:好像有点乱啊。我们一起先来顺一下子,(板书)
克制不住的欲望(2—5)
原因:
出于无奈(6)
家在路上前方
第7到第11段究竟应该怎么划分?有没有同学划分好了?(学生沉默)是不是认同教参上说的?我们能不能把7到ll段的中心或者中心句找出来?
(学生动手)
生9:第7、8段是“前方的不确定性”使他们激动,不知疲倦地走着。第9段是人们在路上内心深处产生了怀疑。第10段是人们在路上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的心理状态。第11段是说人的悲剧性实质。应该来说,7到lO段是刻画了在路上的三种心态,(教师插话:可以说是离家远行之后的三种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第11段是分析了在路上这种心态变化的原因。
师:“人的悲剧性实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9:两个方面:“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前方永远在前方;另一方面,不断走向未知的前方时,总还是惦记着日渐远去的家乡,乡愁永远跟随着自己。
师:还有没有了?概括信息一是要准,二是要全。
生10:还有,人无法还家,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师:那么又带了一个新的问题:“人无法还家”的“家”、“即便还了家”的“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的“家”含义是不是一样?(生杂语:不一样)那各是什么含义?
生11:第二个“家”是实指的“家”,第三个“家”是抽象化了的“家”,是在路上经历了起初的激动、后来的怀疑、在后来的迷惘之后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就好像佛教中所说的“终极关怀”,或者是“精神家园”。第一个应该是兼而有之的,既实指,又虚指,通过一个“更在于”,“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来具体阐发了“人无法还家”的原因。
师:说得很有道理,而且思维非常缜密,我是非常同意前面同学的看法的。
(板书)
克制不住的欲望(2—5)
原因:
出于无奈(6)
家在路上前方、
激动(7—8)
心路历程:怀疑(9)——原因:人生的悲剧性(11)
迷惘(10)
很多同学在课前提的问题中,都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由离家、前方谈到人生的实质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是不是有点随意拔高?看看现在还能不能自己回答?
(学生若有所悟)
生12:这样就非常的顺畅,由离家,谈到离家的原因,再谈到路上的表现,由起初的激动到“早已认识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而产生的惶惑、茫然、不安,而从“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来谈及“人生的悲剧性实质”,层层深入,一步一步的上升到哲理思索的层面。
(生13、生14基本上回答差不多,略。)
师:由一幅图片上升到哲理层面来思考人生的悲剧性存在,我这里再提供周国平的一段文字:(一生读,其他学生看投影)
“记住回家的路”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他活在世上,总要到社会上去做事的。如果这是一种走出家门,那么,回家便是回到每个人的自我,回到个人内心生活。一个人倘若只有外在生活,没有内心生活,最多只是活得热闹或者忙碌罢了,决不可能活得充实。其二,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那么,只要活着,我们就总是在旅途上。人在旅途,怎能没有乡愁?乡愁使我们追思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终极,灵魂的永恒故乡。总括起来,“记住回家的路”就是: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记住从世界回到上帝的路。人当然不能总活在社会和世界中,但是,时时记起回家的路,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会的纷争和世界的喧闹中沉沦。
——摘自周国平散文集《记住回家的路•小序》
在路上的人们的心态是不一样,我们肯定不能通过一篇《前方》穷尽所有的东西,但如果大家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话,我推荐大家看几篇文章:一篇是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周国平的《没有目的的旅行》《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家•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苏州中学有一个高中生,朱墨,写了一本书叫《背起行囊走天下》,是《十七岁出远门》(冯斌•序),我相信,我们其实每个人都在路上,我期望大家能够也把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如实记录,也来一部自己的《前方》或者《在路上》,我期望能够少一些迷惘,多一些健康,少一些消极,多一些积极。
师:就同学们课前提的问题,还有一些很零碎的,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解决。我们花了半个小时和大家一起研习文本,现在大家做一个事情:回过头来阅读文本,能不能把“对话栏”中编者提出的问题尝试回答?和同学们互相交换一下看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字或者自己在早读课读书时记录下来的问题,现在尝试回答,进行点评。点评的要求是——(学生齐答: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一个观点,一个依据。)
(学生看书,点评,也有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并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点”)
生15:我回答的是最后一段为什么用“无边的旷野”而不用“前方”,用“无边的旷野”更能显示出在路上激动到怀疑,到惶惑,到生发的人生的悲剧性而产生的苍凉感,显得更有力量,更深邃,更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处的思考。
生16:我点评的是“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两个字的对调,却表达了无奈离家的两种情况,言简意赅,是最经济的笔墨。
生17:我点评的是“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用了一个很有动作感的画面,就把人们刚刚上路听从前方召唤的激动形象的展示出来。
师:这在《我心归去》中也有体现,“悬崖的边缘”“浮粪四溢的墟场”……用这种画面感很强的文字来抒情的在这一课中还有哪些文字?
生18:“四野茫茫,把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崔颢”的一段文字,……
师:最近几节课,我们接触了相当多的用画面来抒情,生发议论,这是散文非常注重的一点,请大家跟我自选一个话题,用画面来抒情、议论。我们继续:
生19:我点评的是第10段的一个“:”(众生笑),表总结,“真是一场苦旅”,不仅总结所列举现象,也回应本段开头。
师:好!小处落笔,这也是小处。千万不要小看标点符号。
(省略了三位同学的点评及回答)
生23:我回答的是怎么“反弹琵琶”,从这幅图片来看,大家往往会抓住图中人物的神态来做文章,但是曹文轩先生却抓住他们“离家”这一点来写,分析原因和离家后在路上的心理表现及其成因,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从常规思维中跳脱出来,而有了全新的诠释。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点评,不懂的问题?(学生都摇头,说没有)好,我们稍微总结一下这一个专题,这个板块主题叫“漂泊的旅人”,《乡土情结》侧重分析了海外游子为什么会思念故乡,故乡给他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烙印,为什么会产生乡土情结;《我心归去》侧重于短时间内游/走海外也产生的强烈的思乡情绪,注重自我情感宣泄;而《前方》则从离家上升到哲理沉思的层面,来理性剖析乡“愁”。课后写作,两选一:
一、“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设想你是车厢中的某一位乘客,读了曹文轩先生的《前方》后,在想些什么呢?续写文章,200字左右。
二、仿照“崔颢思乡”的一段文字,自选话题,用画面来抒情或议论,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9、《前方》教案
前方
从容说课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有记者问曹文轩:“有不少评论家包括北大的一些学者都认为,你的作品是“唯美”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曹文轩这样回答:“说唯美我还可以接受,说我唯美主义则就不能接受了。对美,我确实很在意。我的看法已多次重复了: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会成为常识,甚至会衰老与死亡,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最具震撼力与杀伤力的并不是思想,而是美。”
曹文轩的作品到底美在哪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摄影散文《前方》,窥一斑而知全豹,让我们体会一下吧。
多媒体投影出《前方》
教师精讲
一、有关作者、作品
师:海淀区学院路一家临街书店,将一纸粗笔浓墨写就的“告示”贴于门板上,“告示”上的五个大字似要向凛凛寒冬里的人们传达一种江南的暖意:《草房子》到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草房子》的作者是谁吗?
生:曹文轩!
师:好,请同学们阅读相关资料,整理后简介一下作者及作品。
生: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师(补充):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
曹文轩频繁地参加中国作协的各种会议,出任多个征文大赛的评委,并将他的作家同行张洁、贾平凹等人请到北大,与学生“面对面”。他在课堂上用典雅、诗性的语言讲授小说理论,他主持的“文学半月谈”,深入研究各种文学现象与流派,来自日本、韩国、香港的留学生,连同进修、访学者,他指导的“硕博队伍”达二十人之多。
一位来自湖南怀化的中年教师,听了他的学术报告《重读普鲁斯特》,第二天在中文系的座谈会上发言:“听了曹老师的课,我已不虚此行。”
二、诵读并感知课文
1、听录音,自行朗读,并正音
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憔悴(qiáocuì)颠簸(bǒ)惶(huáng)惑温馨(xīn)
2、总体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在朗读的基础上,初步理清本文的脉络。可以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生:文章从摄影画面起笔,但并没有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摹,而是马上展开了联想——“他们正在路上”,他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由此点出本文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可以说是本文的文眼。
然后,作者对人为什么离家进行讨论。首先,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一直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其次,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再次,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压迫,人不得不离家;最后,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至此,作者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师:很好,这位同学总结得很清晰、很全面。现在,我们就来进一步研讨课文。
三、探讨文本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
生:“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句话表明了文章的立意,它也是本文的文眼。
师: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请在总结的时候落实到每一小节。
生:文眼出现在文章的第二小节,下面的几小节层次清晰的围绕它层层展开,具体如下: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再思考一下,文章从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了对人生的思考?
生: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
师: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生: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掘。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生1:联想。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的目光又几次落到摄影画面上,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想像与思考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师(补充):本文是一篇摄影散文,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还有其他写法没有?
生2:反弹琵琶。因为本单元是“月是故乡明”,这说的是归家,是思乡,而本文讲的是离家,所以本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写法。
师: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的关键词语。
生: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师:《前方》中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同学们,你们能具体体会一下这些词语的语境义吗?请讨论、总结。
生: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书设计]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10、《前方》教案
前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创作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实现,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教学过程:
预习字词:
迁徙(xǐ)袭(xí)击撼(hàn)动人心憔悴(qiáocuì)
颠簸(bǒ)惶(huáng)惑焦躁(zào)温馨(xīn)
按捺(nà)不住
一、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的再现能力和散文的无限想象性,语言自由性是摄影散文的特点。我们来看今天的课文《前方》。与以前学的散文不同,它多了一张照片。这就是“摄影散文”。大家先仔细观察一下照片的内容,结合课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果是你,你根据这张照片会写些什么?
教师补充: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等一下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联想的。先请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
二、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教师补充作者简介:曹文轩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三、文本研读
1.理清文章思路: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特点反弹琵琶)(第二节)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②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明确: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乡与思乡似乎是个永恒的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③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2.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3.板书:
家(乡)精神家园苦旅
前方前方
路人生之路离家
离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园
四、小结: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深入论述了对人生的思考,近而召唤久违的理想,寻找精神的归宿,远离灵魂的空虚和焦虑。
五、比较阅读《乡土情结》与《前方》中有关离家的部分。
11、《前方》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教学重点、难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预习字词:
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cuì)颠簸(bǒ)
惶(huáng)惑温馨(xīn)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教师补充作者简介:曹文轩,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二、文本研读
A.理清文章思路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特点反弹琵琶)(第二节)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②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明确: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乡与思乡似乎是个永恒的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③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B.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书:
家(乡)精神家园
脚下的)路
人生的路
离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园
小结: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比较阅读《乡土情结》与《前方》中有关离家的部分。
补充资料:
古诗词思乡恋家名句集萃: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悢以伤怀。——汉•班彪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三国魏•曹操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入日思归》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唐•崔涤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唐•韦承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唐•刘长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唐•杜审言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唐•李白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唐•李白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唐•李白《蜀道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唐•杜甫《解闷十二首》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唐•杜甫《秋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唐•王建《水夫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一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唐•卢纶《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唐•元稹《西归绝句》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唐•武元衡《春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
12、《前方》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尝试进行简单评点。
3、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自己认为内涵比较深刻的句子,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方法,与文本对话,感悟语句表达的深意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评点。
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方”是一个抽象而充满诗意的名词,“前方”可以使我们产生无穷的联想,它以独特的魅力引领我们去探索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纯真梦想,而这过程就是艰辛的人生旅途。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的摄影散文。
二、简介作家、文体(出示投影,结合课下注释):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少儿成长小说三步曲)。
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三、文本研读
1.观察图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师:我们在早读课上已经很好的阅读这篇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全文共12节,由摄影图片切入,然后产生联想进行思考,最后又归于画面。首先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小节,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切入画面的?作者选择怎样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的。
明确:图片展现的是一个拥挤的老式公交车车厢,其中有一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外。切入点: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作者其实想归纳这样一个事实,既无论是归家还是远行,他们正在路上。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握重点
师:摄影散文的重心在作者由画面发生的思考上,课前布置了同学们预习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思考见解的语句,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明确: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同时加以提示:这样的语句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段首或段末)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和他们的一些见解,适时的补充分析。最后总结归纳,以投影展示:
①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
②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
3、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师:为什么会引发这些思考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结合课文内容来探讨一下作者提出的这三个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提出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克制不住”说明?(离家的欲望很强烈,甚至是与身俱来的)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罗列了那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
结合课文中的一些语句,并用一些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①迁徙的习性
②外界的诱惑
③出于无奈
④理想的召唤
为了表达出这种强烈的离家欲望,作者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一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找出这方面写的好的地方来点评一下。
(1)动物迁徙类比人类迁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
多媒体展示图片(离家是人的本性,是人内心的需要,是一种本能)
(2)外界的诱惑(谁也不愿意做井底之蛙,总想出去走一走,去闯一闯,去见识一下外面的花花世界)
播放《外面的世界》并显示课题,结合对于歌词的理解。
(3)出于无奈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曾经看过的一些影视剧作品,举例,直观感受。(或结合《乡土情结》中离家的几种情况对比分析)
(4)理想的召唤
前方——理想
由于理想的召唤,人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此就有了路。这条路是一条追寻梦想的路,是人生之路,是人生的旅途,而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这里由理想的召唤又引申出人类流浪的天性,而这人类流浪天性,也出于命运。
播放《橄榄树》并显示歌词,相互结合理解。
4.重点阅读,难点突破
(1)师:请同学们阅读第十节,因为前方(理想),于是他便开始离家开始流浪,走在路上,踏上旅途,而这个旅途却是一场苦旅,人生的实质也是苦旅。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
明确:作家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具体的生活状况,更是深切关注着人的精神状态,人的身体或许并不在流浪,但人的心灵却是一直都在流浪。作家将现实中的路抽象为人生之路,命运之路,人生实质上一场精神的苦旅。
(苦旅——肉体,精神)
(2)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两小节,并思考:人的悲剧性实质包含怎样的深刻的含义?
明确:
①“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目的地:心灵的归宿、寄托,精神家园
人生总在不断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因此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事项,精神难有归宿。
②“而(其实应当是‘还’)在于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③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无法还家:一直在流浪,无法找到一生的归宿
实实在在的家——精神家园
离家-想家(乡愁、乡思)
无法还家
还家-无家
概括起来作者告诉我这样的悲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这个悲剧其实是人一直在生命的旅途上追寻理想,追寻精神的家园,但始终找不到,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3)朗读并分析作者解读崔灏的诗
明确:崔所念想的那个家并不是遮风挡雨的那个实在的家,而是由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他登楼呼唤的是能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栖身之所。
“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5.朗诵崔诗,小结课文
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不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四、拓展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对人生旅途产生畏惧,不要追求精神的家园呢?
明确: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发人深省,更好的走好人生之路。这种悲剧本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因为对外界未知、新奇的渴望,对于理想的追求,离开家园,朝向远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了精神的追求,人生也就充实起来,能够体现生命的价值。所以作者揭示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的,不是悲壮的,而是崇高的!这是一种崇高的悲剧性。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结束语:同学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人生的旅途很艰辛,尽管四壁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用你年轻的生命,年轻的心,痛苦着你的痛苦,幸福着你的幸福,追寻自己最初的梦想,精神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