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时间:2022-10-02 09:45:13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

  通过四大板块学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并发挥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四大板块

  1:诵读,整体感知.

  2;疏通文意,说译文.

  3研读课文.

  4拓展迁移.

  三新课导入

  同学们,刚踏入初中的大门,对童年的生活一定记忆犹新.童年生活中有哪些趣事?,(让学生起来交流)确实很有趣,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看看他是如何写幼时的趣事?有哪些趣事?为何能有这些趣事?

  四板书课题

  幼时记趣,简介作家作品,阅读注释(1)

  五板块之一:读课文

  a)师泛读一遍,让生标清字音,注意节奏停顿。

  b)领读一遍。

  c)生自由朗读

  d)学生齐读

  0)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注;师去强调在文言文中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在读顺的前提下便于理解文章内容。

  )

  六,板块之二;说译文

  a)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b)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解决问题.

  c)生说译文,其他同学订正.

  d)师强调订正

  e)自己对课文说顺文意.

  (此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既检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检查其对文章的理解.)

  七板块之三;析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b-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d)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e)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此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八板块之四;谈迁移

  a)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

  b)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C)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d)如何发挥你的想象力?

  e)用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造句。

  (此板块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单纯的课文中走出来,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九小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三件物外之趣,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作者的物外之趣产生在于平时观察,想象丰富。这启示我们要多观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十板书设计略

2、《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课题:童趣

  二、授课类型:人文学科新授讲授课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明察秋毫、藐小、强、素、唳、丘壑、庞然大物”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古文言知识;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

  在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等;在阅读中可以产生并表达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看法;在学习中能运用合作等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进而引发对自己童年乐趣的回忆;这是一篇生动的文言文,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文言阅读产生兴趣,选择浅显的文言文章阅读,提升阅读品味。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字词教学,文言句式教学,文章内容理解。

  2.难点

  文言文离现代较远,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感强烈,对作者乐趣的感知较难;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教学关键

  创设情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阅读中体验到作者童年的乐趣,并联系自己的童年,明白童年小小的幸福与快乐。

  七、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情况

  首先,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查字典独立识字词的能力,所以学生能够通过预习解决字词问题了;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完成。

  学生有自我搜集资料的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搜集关于沈复和《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的相关信息,对文学常识可以有大致了解。

  以上两点对于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在课堂上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来重点抓内容和思想。

  2.学生阶段心理特征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由第三学段升入第四学段,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正处于一个十分矛盾的阶段,所以它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即成熟性与幼稚性统一、向上性与盲目性统一、独立性与依赖性统一、新鲜感与紧张感统一。这虽然对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童趣》这篇文章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效果。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大家先看一下幻灯片上展示的这幅图片,图片上显示了一组图,分别代表了一种游戏,你们有没有玩过呢?或者你们小时候有没有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呢?大家看完之后,我请一些同学来说一下。

  好,看来大家都是挺会玩的。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遇到了怎样的趣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板书课题《童趣》。)

  (二)揭题

  昨天大家都预习过这篇文章了,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那么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资料。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请大家先默读一下课文,然后看看幻灯片上的生字词的读音是不是都学会了?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同学们,刚才已经读过课文了,现在看看幻灯片上的这些句子是不是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呢?能不能试着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有看不懂的或者自己拿不准意思的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i.以草为林。j.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现在大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没有问题了,我们下面从内容上再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吧!

  a.首先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要是不明白的话可以前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一下!

  答案参考:“物外之趣”。“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主要是向我们讲述了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那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童年哪几个“物外之趣”?(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文中归纳)

  参考答案:素帐围蚊拟鹤舞、从草为林观兽斗、二虫被食驱蛤蟆。

  c.作者的这些物外之趣你认为是怎样产生的?

  参考答案: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产生。

  d.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呢?(思考,单独作答)

  参考答案:(1)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2)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3)在生活当中要善于观察,敢于勇于去发现去创造乐趣,使生活更有情趣。

  (五)升华主题

  a.大家特别注意一下最后一段,课文中作者为“二虫”出气,惩罚蛤蟆,但是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处死蛤蟆?这个问题大家同桌之间可以相互商量一下。

  参考答案:爱护生命,处罚有度。(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b..你认为人应该怎么样生活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可以讨论也可以自己思考。

  参考答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对于创意性的回答做记录,并鼓励学生思考。)

  (六)拓展探究

  童年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即使成年后或许在某天夜里依然会梦回童年,梦回那份属于自己的甜蜜和忧愁。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和童年有关的歌曲吧!

  欣赏歌曲《童年》或《别在长大》

  (七)布置作业

  请赶快拿起你的笔,把你童年的乐趣写下来吧,给自己的童年留一份美好的回忆,也让你的朋友老师同学了解一下你那多彩的童年吧。

  九、板书设计

  童趣

  物外之趣 如何产生 启示

  素帐围蚊拟鹤舞 丰富的联想、想象;儿童特有的好奇心 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想象联想,生活的情趣

  草木为林观兽斗

  二虫被食驱蛤蟆

  十、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言教学精读课文,从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收到了预设的效果。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和课文内容分析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课堂容量来看,教学容量稍大,训练略多,这样虽然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但是学生整堂课下来会觉得东西很多很重很累。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注意的。

3、《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学习难点: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3、概括并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过程:

  导入:

  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板书课题)

  这是同学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

  读一读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藐小(miǎo)  鹤唳(lì)凹凸(āotū)

  沟壑(hè)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②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③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④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译一译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记一记

  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经常)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

  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说一说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请用自己的话将三件事向大家复述一遍,同学认真听好,并作适当点评。

  练一练: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2、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沈复的《幼时记趣》。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记忆,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纯真的诗;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也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上节课,我们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更加具体地感受一下沈复幼时的童真童趣。

  想一想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明确: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物外之趣”的因素。

  热爱生活明察秋毫想象奇特物外之趣纯真童心

  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的真的童心、童趣。

  4、思考“探究•练习”第一题。

  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三、想像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

  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游戏”——“学习”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再举本文的例子。

  写一写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谈一谈

  好了,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练一练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附板书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观察仔细

  神游山林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纯真童心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4、《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翻译全文。

  3.理解文章内容,能用四字短语说出文中所写的几件趣事。

  4.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理解文章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叙事生动活泼,观察细致入微。通过朗读、揣摩文章的妙处。

  2.领会文章中运用联想与想像,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的一种“物外之趣”。

  学习方法

  作者幼年以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晚年写出了这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既能表现出小孩明察秋毫的观察力,又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么,结合平时自己类似的情况思考一下,你可否学习写一篇周记呢?如果平时没有观察的习惯,那么,今天你特意去观察一种小动物如何?

  学时安排:二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给括号前面的字词注音。

  稚()藐()项为之强()怡()然壑()

  凹凸()()唳()庞()蛤蟆()()

  2.解释文中的多义词。

  之: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心之所向();

  ③昂首观之();④项为之强();

  ⑤观之正浓();⑥驱之别院()。

  以:①徐喷以烟();②以土砾凸者为邱()

  为:①项为之强();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③以虫蚁为兽()。

  3.写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常识必备。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_____,号______,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____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__________》。

  家长签字:

  补充:《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艳,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情趣,情调低沉,略略感伤,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俞平伯也曾说此书“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自由朗读: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停顿合理。

  2)朗读正确、流畅。

  3)用时5分钟左右。

  3.师范读课文,纠正误读。

  1)师范读。

  2)生拿好笔小声跟读,看书。

  3)齐读课文。

  4.课文翻译。(同学们要随时记录下一些重要词语的解释。)

  注意以下特殊语句: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余]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余]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③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则或千或百[蚊]果然鹤也。

  ④使与台齐。——使[之]与台齐。

  ⑤一日,见二虫斗草间。——一日,[余]见二虫斗[于]草间。

  ⑥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2)倒装句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

  3)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5.口头翻译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再举手向老师请教。)

  小结:

  三、课外作业:

  1、课外我们继续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

  2、口头翻译全文。

  3、

  第二学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解析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一个“趣”字,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试看,请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件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产生如此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么文中充满童趣的文字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一疑问回到文中,拿好笔从文中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举三例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招待费何种事物。(注意结合上下文来看)

  (1)昂首观之:_________________

  (2)观之正浓:_________________

  (3)驱之别院: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成语与《幼时记趣》中的词语有相似之处,请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是所缺的字。

  秋毫无fàn____fēng____声鹤唳

  yōu____然自得出神入huà____

  3.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事”,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仿照例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在后面横线上。

  例句:观察自然的特殊爱好: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目力超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奇特的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惩罚强暴,同情弱者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阅读:

  《月迹》贾平凹

  阅读点拨

  这是一篇儿童散文作品。作者曾说过:“儿童散文的情的所在,情的表现,就在‘童心’二字上。”本文的字字句句来自于天真纯朴的童心,表现的也是聪颖、美妙的童心。孩子们一个个都那样憨态可掬,憨得可爱,在屋里、院里、酒杯里、小河里、眼睛里到处去寻找月亮,还都真的找着了。这就是童心。

  娓娓叙写,卒章显旨,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一群孩子寻找月亮,发现:“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于是又研究“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月亮是个女子”“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于是又觉得:“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孩子们个个都这样富有想像力、创造力,中华民族的明天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和心醉。

  五、(机动)趣味诵读:

  1.文中最能表现儿童的调皮事件是什么?

  参考: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作者因为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蛤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2.在理解的基础上大声读,读出其中情趣。

  六、课后提高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大风扬积雪击面__________亭东自足下皆云漫___________

  须臾成五采__________或曰,此东海也__________

  2.这是选自《登泰山记》中的二段文字,参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译第二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泰山上的“多”、“少”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签字:

5、《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教学目标:1.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3.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么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童年的趣事……是不上还历历在目呢?(学生议论)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复也和大家一样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文学家的童真童趣。(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清代苏州人,文学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作者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藐小(miǎo)鹤唳(lì)凹凸(āotū)沟壑(hè)庞然大物(páng)怡然称快(yí)土砾(lì)项为之强(jiāng)癞蛤蟆(lài)

  2.常见文言词积累。

  (1)实词: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手身上新张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2)虚词:

  方:方出神(正)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做……”)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3.学会断句,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2)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三、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文没有连贯的情节,以总分结构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叙“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第2自然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夏蚊成雷”到“项为之强”):写观赏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象之一。

  第二层(“又留蚊于帐中”到本段结尾):写观赏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象之二。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四、布置作业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试着翻译全文。

  五、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成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冰心奶奶曾说过:“童年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是的,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童真童趣图。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找学生试着翻译全文。

  2.教师指导纠正,并讲清文章翻译。

  3.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怎么样的童年生活?

  明确: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明确:有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

  三、品读课文

  1.赏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童真童趣的,并说一说是如何表现的?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童稚”,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超出“日”之本身。)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童稚”独有的视角、美妙的想像面对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鹤”,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见一斑。)

  ③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的奇观,确实令人怡然称快。)

  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虾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无法领略的。)

  ⑤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虾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2.深入探究

  (1)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明确: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明确: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四、拓展训练

  说说你童年生活的一些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口头表达能力。

  五、迁移应用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听。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巩固记忆文言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七、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产生原因

  观蚊成鹤

  物外之趣神游山林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6、《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

  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2)练习二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1、复习:(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1)练习册(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7、《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

  通过四大板块学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并发挥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四大板块

  1:诵读,整体感知.

  2;疏通文意,说译文.

  3研读课文.

  4拓展迁移.

  三新课导入

  同学们,刚踏入初中的大门,对童年的生活一定记忆犹新.童年生活中有哪些趣事?,(让学生起来交流)确实很有趣,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看看他是如何写幼时的趣事?有哪些趣事?为何能有这些趣事?

  四板书课题

  幼时记趣,简介作家作品,阅读注释(1)

  五板块之一:读课文

  a)师泛读一遍,让生标清字音,注意节奏停顿。

  b)领读一遍。

  c)生自由朗读

  d)学生齐读

  0)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注;师去强调在文言文中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在读顺的前提下便于理解文章内容。

  )

  六,板块之二;说译文

  a)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b)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解决问题.

  c)生说译文,其他同学订正.

  d)师强调订正

  e)自己对课文说顺文意.

  (此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既检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检查其对文章的理解.)

  七板块之三;析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b-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d)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e)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此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八板块之四;谈迁移

  a)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

  b)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C)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d)如何发挥你的想象力?

  e)用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造句。

  (此板块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单纯的课文中走出来,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九小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三件物外之趣,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作者的物外之趣产生在于平时观察,想象丰富。这启示我们要多观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十板书设计略

8、第七课幼时记趣(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弄清有关字词解释

  2、背诵并翻译全文

  3、体会作者情感

  4、认识观察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并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

  二.课堂展示:

  1.读准字音:

  稚()   藐()    项为之强()

  怡()然  唳()     凹凸()

  壑()   庞()    蛤蟆()

  2.解释字词

  3.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

  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私:私下里

  拟:比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

  4.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鞭之数十

  以虫蚁兽

  使其冲烟飞鸣

  二虫尽为所吞

  昂首观之

  常蹲其身

  必细察其纹理

  私拟作群鹤舞空

  又留蚊于素帐中

  4.翻译全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

  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

  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

  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

  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

  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而来,盖一癞蛤蟆也。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

  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二课时

  1.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于)台齐”

  “驱之(于)别院”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讨论回答)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讨论明确仔细观察与想象力的关系;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课堂小结: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板书设计:

  沈复

  一、观蚊如鹤

  总:物外之趣二、神游山林分(童真童趣)

  三、鞭打蛤蟆

9、《幼时记趣》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幼时记趣》课时:2课时主备人:王粉娥审核: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会积累与归纳。

  教学难点:(1)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学习步骤:

  课堂展示:

  1.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强调重点:

  (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2

  )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目标评估: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藐小()鹤唳()凹凸()

  沟壑()庞然大物()怡然称快()

  土砾()项为之强()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项为之强

  3作青云白鹤观

  4以丛草为林

  5拔山倒树而来

  三解释成语并造句。

  明察秋毫:

  造句:

  庞然大物:

  造句:

  四解释下列字,并说明用法。

  之1)心之所向

  2)昂首观之

  3)观之正浓

  4)项为之强

  5)故时有物外之趣

  其1)使其冲烟飞鸣

  2)常蹲其身

  3)神游其中

  而1)拔山倒树而来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五找出下列句中表示“看”的词语。

  1能张目对日()2必细察其纹理()

  3定目细视()4见二虫斗草间()

  5观之正浓()

  六填空。

  1沈复,字(),()代作家,著有《》。

  2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围绕(),记叙了(),

  (),()。

  七翻译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目标评估: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附录二: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我能张着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能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余:我。稚:幼小。明:眼力。察:看清。藐:小。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抬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之:助词,无实在意义。所向:所想象的景象。之:这里指“群鹤舞空”的景象。强:同“僵”,僵硬。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让人高兴得喊痛快。

  素帐:白色的蚊帐。以:用。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小草多而杂乱的花台边,我经常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于:在。凹凸:高低不平。丛杂:多而杂乱。其:这里指自己。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心中高兴,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做……。邱:同“丘”,土山。壑:山沟。神:想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着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着”。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顺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还小,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刚刚安定,捉住蛤蟆,鞭打它数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选自: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沈复,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文章概括:

  1、观蚊如鹤

  三件趣事:2、神游山林

  3、鞭驱蛤蟆

  文章中心:通过记叙童年时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文体:散文。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版本

  闻尊阁版《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闺房记乐》

  卷二《闲情记趣》

  卷三《坎坷记愁》

  卷四《浪游记快》

  卷五《中山记历》

  卷六《养生记道》

  沈复的《浮生六记》被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材所收录。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英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后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记》英译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鹅出版社的白伦和江素惠的英译本。该译本将由江苏南京译林出版社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种出版。

10、《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作者:幼时记趣(沈复)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2、学习几个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讲述、讨论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阅读序幕

  还记得你孩提时代的那些趣事吗?能讲一件有意义的趣事给大家听吗?(学生自愿讲述童年趣事,让听的同学注意是否有“趣”,是否有一定意义。)课文所讲的事包含怎样的“趣”?又有怎样的意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从中来找出答案。

  二、阅读主场

  (一)指导学习小组对照注释,通过查阅工具书,初步读顺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二)抽两三个学生诵读,其他学生仔细听读,力求听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纠正。

  (三)与学生共同学习理解(教师读学生讲,学生读教师讲,学生读学生三种形式讲交叉进行)。

  学习中提醒学生注意:

  1、段落含义或作用:

  ⑴总叙“物外之趣”

  ⑵观蚊如鹤之趣

  ⑶神游山林之趣

  ⑷蛤蟆吞虫与鞭打蛤蟆之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2、奇特想象:

  ⑴“夏蚊成雷”——“群鹤舞空”

  ⑵“蚊冲烟飞鸣”——“青云白鹤”“鹤唳云端”

  ⑶“从草为林”“虫蚁为兽”“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3、文言实词、虚词与句法特征:

  ⑴余忆幼稚时⑵明察秋毫⑶故时有物外之趣

  ⑷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⑸昂首观之⑹使其冲烟飞鸣

  ⑺常蹲其身⑻盖一癞蛤蟆也⑼鞭数十

  ⑽二虫尽为所吞(被动句)⑾留蚊于素帐(倒装句)

  ⑿果如鹤唳云端(省略句)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背诵课文

  (四)家庭合作练习:

  向家长流畅朗诵课文,按家长指定内容翻译课文语句。以“拾趣”为题,记录一个儿童时候的有趣故事。

11、幼时记趣(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3、围绕“趣”字体会作者的情感,品位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学习难点: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物外之趣”的?

  学习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新课导入

  同学们,刚踏入初中的大门,对童年的生活一定记忆犹新.童年生活中有哪些趣事?,(让学生起来交流)确实很有趣,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看看他是如何写幼时的趣事?有哪些趣事?为何能有这些趣事?

  板书课题

  一、简介作家作品

  沈复(1763——1807),清代文学家。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人,字三白,以作幕僚、经商为生,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这是一部自传体的作品。原书六卷,已逸两卷,现存有《闺房记乐》、《坎坷记愁》、《闲情记趣》、《浪游记快》四卷。

  二、指导朗读

  1.正音

  童稚zhì渺小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然yí凹凸āotū土砾lì壑hè癞蛤蟆làiháma

  2.句读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有感情的读。

  (明确:整篇文章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3.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就能理解文言文的语言。

  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上饱满。(生齐读)

  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①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②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③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讲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愉悦、自豪的感情。)

  ④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翻译课文

  对照注释试译课文

  ⑴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我私下里)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④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⑵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其冲烟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代蛤蟆)

  ⑶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像,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⑷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

  [译文]回忆起我小时侯,(视力特别好)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新生出的最纤细的羽毛,(只要)见到细微的东西,一定要仔细察看它的纹理,因此常常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飞,嗡翁的叫声像闷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一群在空中飞舞的鹤。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睡帐中,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花台旁和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看作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凸起的土块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作壕沟,(我)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我就仔细观察,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一个家伙掀倒“山”压倒“树”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当时)我年幼,正在出神地看(那两只小虫争斗),(癞蛤蟆的到来)不觉使我猛然一惊。(等我)神情安定下来,(便)捉住了这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四.记一记

  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经常)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

  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五、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文没有连贯的情节,以总分结构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叙“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第2自然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夏蚊成雷”到“项为之强”):写观赏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象之一。

  第二层(“又留蚊于帐中”到本段结尾):写观赏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象之二。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六、品味“物外之趣”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物外之趣”的因素。

  热爱生活明察秋毫想象奇特物外之趣纯真童心

  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的真的童心、童趣。

  七、拓展迁移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中,我们都感觉到了作者的“童趣”,全在一颗纯真的童心。平日,我们在阅读中会读到许多有关童年“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故事,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篇赵丽宏的《水迹的故事》,大家一同体会一下此文中所产生的奇思妙想。

  (印发赵丽宏的《水迹的故事》,两分钟快速阅读,同学们交流思考:)

  1、作者在文中想像了哪些内容?

  2、作者依据什么能想像出如此“惊人”的画面?

  3、作者童年的这种奇思妙想有什么好处呢?

  八、好了,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九、童年,延趣意

  教师小结: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最后,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屏显;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迷,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

  十、欣赏歌曲童年

  十一、布置作业

  1、梳理文言字词

  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鹤—壑向—项

  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凹—凸

  找出文中的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找出文中的省略句;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鞭(之)数十

  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时:余忆童稚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为;项为之强、以丛草为林、

  尽为所吞;

  之:昂首观之、物外之趣、项为之强、

  心之所向、观之正浓、驱之别院;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把文中所叙的事情讲给别人听。

  五、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成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社戏》互动课堂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春望》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总结(八年级上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大明湖之春》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古诗《渔歌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题都城南庄》教案一等奖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最新中学教案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人物描写(人教版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信客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 《孔乙己》教学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一封信》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雷电颂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相关信息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苏教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苏教版《骑牛比赛》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总复习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范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凡尔塞宫》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