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时间:2022-09-30 15:29:15

《醉翁亭记》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2.背读课文。

  3.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1.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2、岳阳楼记说课教案(第一课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岳阳楼记>>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学习。

  2、构建开放课堂。

  3、尊重个性体验。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远。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体现其人格的魅力,仿佛一盏灯,至今仍给人以明示。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古文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文化品位、倡导个性分析的考虑,我选择了《岳阳楼记》这篇结构美、语言美、立意美的文章并设计了本节拓展性教学。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疑难点拔。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及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志趣。第三课时,归纳文言字词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情境导入: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2、背景介绍

  二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听录音朗读。要求:(1)准音  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2)句读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2学生齐读课文。

  3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4师生互动解疑

  5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板书

  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课堂小结

  分组朗读2—5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品味优美的写景语句。

3、《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代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教学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方法 情景陶冶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习题、实物投影、录音机、彩粉笔、笔记本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配乐诗朗诵

  指名读:

  成就可以更大,但你必须大胆梦想。当然实现梦想的过程必定艰辛万分,因此你必须保持一种愉快的态度,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挑战。这样你才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适应压力,放飞心灵,才能在踏实中筑梦,才能顺利走向成功。 缓解紧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体验

  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中,不乏饱读诗书的志士。由于对认识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创作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学生举例:

  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刘禹锡的《陋室铭》…… 为解决本课重点埋下伏笔。

  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就付息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 粗略回顾三篇文章,并指出异同。(分小组讨论)

  复习过程

  1.提示三篇文章的基础知识

  2、复习记这种文体既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

  板书:叙事,描写,议论

  3.像这样文体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文言文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说: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序:临别赠言

  4、提出问题《小石潭记》时乐常忧《岳阳楼记》因国而乐《醉翁亭记》因景而乐过度:“乐”也好,“优”也罢,三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

  5、勾画突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屏幕显示)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6、练习描写景物(屏幕显示)一段有关秀美山川的录像

  点拨:语言内容主旨

  A文体都是“记”。

  B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三作者同为贬官,但对贬官的态度不同。

  C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屏幕显示)让一名学生读: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情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学生举例:

  依据问题,分行思考,选代表作答:

  1、《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伧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2、《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中的“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学生动笔:

  小结:

  同是写景抒情,但主旨不同,文笔也不同,愿与作者的经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生阅读理解学生习作 了解所学过的古代文体完成目标。

  写作技巧的点拨完成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完成目标2。

  练习

  布置习题:

  练习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 稻粱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芬芳诱人,那工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

4、《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八年级选修)

  《醉翁亭记》教案

  课题 醉翁亭记 总课时数 3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素质

  教育

  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

  3、能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

  教具 小黑板

  备课时间 2008.4.23 授课时间 2008.4.25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个成语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它的意思是意不在此而在彼。有人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吗?它来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二、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能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这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他取名“醉翁亭”,第二年,写了下《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三、读文

  1、学生自读,勾划生字

  2、教师出示本文生字

  环滁皆山也(chú)林壑尤美(hè)

  琅琊也(láng)(yá)饮少辄醉(zhé)

  日出而林霏开(fēi)云归而岩穴暝(míng)

  教

  学

  过

  程 伛偻提携(yǔ)(lǚ)泉香而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觥筹交错(gōng)

  颓然乎其间(tuí)树林阴翳(yì)

  晦明变化(huì)宴酣之乐(hān)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听懂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

  4、教师为生字标注读音,并要求学生齐读三次。

  5、学生放声自读读文,读三到四次

  6、学生轮读一次,齐读两次。

  三、布置作业

  学生参照注释自译读文,勾划不会译的句子,准备课上交流解决

  板书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chú)林壑尤美(hè)

  琅琊也(láng)(yá)饮少辄醉(zhé)

  日出而林霏开(fē)云归而岩穴暝(míng)

  伛偻提携(yǔ)(lǚ)泉香而酒洌(liè)

  山肴野蔌(yáo)(sù)觥筹交错(gōng)

  颓然乎其间(tuí)树林阴翳(yì)

  晦明变化(huì)宴酣之乐(hān)

  教

  学

  后

  记

  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醉翁亭记 总课时数 3 第2、3课时 课型 新授

  素质

  教育

  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实词2、能翻译重点句子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重点实词2、能翻译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能翻译重点句子

  教具 小黑板

  主撰人 杨燕华 辅助人 李全梅李彦峰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一、导入课文

  由齐读课文导入

  二、师生交流,翻译课文,分析课文

  方法:学生举手问不会译的句子,师生其同解决

  1、第一段:重点字词及句子

  (1)词语

  环滁皆山也(环绕)林壑尤美(树木和山谷)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幽深秀丽)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走)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醉翁之意(情趣)

  名之者谁(命名)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的翅膀一样)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太守自谓也(命名)

  饮少辄醉(就)

  (2)句子

  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

  c、峰回路转,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子也。

  2、第一段分析:

  问题:(1)、这一段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醉翁亭的?

  (2)、作者是如何来描写醉翁亭周围的环境的?作者是如何写亭子的?

  (3)突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如何?

  3、第二段重点句子及字词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岩穴暝(昏暗)

  晦明变化者(昏暗)野芳发而幽香(野花)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美的树)

  重点句子: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4、第二段分析:

  问题:这一段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其有什么特点?

  明确:分为三层。分别写了朝暮之景,四季之景,以及欣赏美景的乐趣。三层是分总关系。

  5、第三段:重点句子及字词。

  重点字词

  伛偻提携(老老小小的人们)泉香而酒洌((酒)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摆,排列)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形容宴饮尽欢的样子)

  负者高于途(背东西)颓然乎其间者(精神不振的样子)

  宴酣之乐(畅饮)苍颜白发(苍老的容颜)

  重点句子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第三段分析:

  问题:(1)、这一段分这几层,?请各用文中的三个字来概括。

  明确:四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这些活动给作者怎能样的感受?“醉”与“乐”是一种什么关系?

  明确:乐,且是与民同乐之乐。醉是表象,乐才是作者的真正感受。

  7、第四段:重点字词及句子

  重点字词

  树林阴翳(形容树叶茂密成阴。翳,遮蔽)太守谓谁?(是,为)

  重点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8、第四段分析

  问题:(1)、太守,众宾为何而“乐”?禽鸟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禽鸟:游人去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本文出现的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峰回路转觥筹交错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蔚然深秀环境山

  林林壑尤美秀美水

  泉水声潺潺环境相(乐)(板书一)

  路峰回路转清幽映

  亭翼然临泉外观之

  飘然美

  早:日出而林霏开早晚变

  晚:云归而岩穴暝化之美

  春:野芳发而幽香(乐)(板书二)

  夏:佳木秀而繁阴四季变

  秋:风霜高洁化之美

  冬:水落而石出

  滁人游滁人游山

  太守宴太守与宾与民同乐(乐)(板书三)

  众宾欢客游之乐

  太守醉

  “乐“为主线

5、《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2.背读课文。

  3.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1.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6、《桃花源记》课堂指南(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复习导学】

  1.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⑴《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

  ⑵用原文回答。

  ①写桃花林的美景的句子:

  ②写初见桃花源的总体感受:

  ③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④写桃花源人的社会风尚的句子:

  (3)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__________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多义字:

  武陵人捕鱼为业()处处志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向所志()

  乃不知有汉()寻病终()

  见渔人,乃大惊()寻向所志

  便舍船()便扶向路()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

  3、选择下列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池之美。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种植物。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说魏晋了。

  B.问起现在是什么社会,于是不知道有汉朝,无论是魏还是晋了。

  C.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D.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合作探究】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以为线索,以为顺序,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

  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

  2、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时间:人物:

  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作用是

  。

  ③、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④.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用原文答)

  答:

  ⑤、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用原文答)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答: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将下列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①(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7、语文版七年级下《纸船》(泰戈尔)(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纸船(泰戈尔)

  【教学分析】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

  【学生分析】

  初一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知道泰戈尔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进行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

  (2)朗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品味诗歌生动的语言,明快的格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理解作品中的童真童趣,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注重朗读,体会本文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儿童奇思妙想;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本文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儿童奇思妙想,表现童真稚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迄今为止,只有两个亚洲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印度的泰戈尔是其中之一(《雪国》该书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川端康成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人,也是第二位荣膺此奖的亚洲人。),他和圣雄甘地被称为印度二十世纪的两大伟人,泰戈尔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师。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充满奇思妙想的儿童世界。(板书标题作者)

  二、学习过程:引—读—析—品—较—伸

  “引”

  1、简介泰戈尔及其代表作品。

  泰戈尔,印度的多产作家。他从8岁开始习诗,在漫长的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50多部诗集,计1000多首诗,2000多首歌词。1913年,泰戈尔因《吉檀迦利》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纸船》是泰戈尔《新月集》中一篇别致的诗篇。

  2、简介《新月集》。

  这是一部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儿童诗集,共收入诗歌40首。诗人依照儿童的逻辑,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譬喻,描绘出儿童的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这部儿童诗集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也深受我国数代读者的钟爱。而《纸船》就是其中别致的一篇。

  “读”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诗。

  (1)教师配乐范读。

  (2)在音乐中,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指定学生朗读。

  (4)师生就音调、语速、感情等方面共同评议。

  (5)齐读。

  “析”

  4、赏析诗歌

  (1)人们常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教师点拨:一个可爱的儿童在小河边投放着一只只纸船,他把他的梦想都装在纸船里。

  (2)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折过纸船么?你能试着说说文中的小孩儿在折纸船、投放纸船时,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作者想象天上的云和他的小船比赛,想象睡仙坐在他的船上。]

  [生:还会想到用这船载着秀丽花平安得到达岸上;“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浮泛前去”。]

  [生:“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3)诗人对此还进行了那些想象?

  【教师点拨】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还会想到用这船载着秀丽花平安得到达岸上;“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4)诗人为什么要赞美这样的场景?

  教师点拨:赞美童心童趣。本诗正是以奇特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孤寂的儿童渴望被外界所了解的情怀和梦幻般的希望。而纸船正是这美好、纯洁的心灵的象征,作者创作这首时,正是表达对这种奇思妙想和童真童趣的向往和赞美。

  (完成板书)

  “品”

  5、品味语言。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喜欢那一句?并简述理由。

  (1)“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

  “每天”即天天如此,这样坚持不懈,可见孩子内心强烈的渴望,他多么想让别人知道他呀。

  (2)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

  “用大黑字”,用语极为质朴,充分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稚气,仿佛让我们看见孩子写字时专注的神情,体察到那盛满了希冀的小小心灵。

  (3)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知道我是谁”,道出了孩子的心理,原来这么执着地放纸船,就为了这个呀!

  (4)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黎明开”的花“在夜里”到,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的人,就可以看到花儿开放了,就会给他带来惊喜。多么美好的愿望!水晶一般的童心。

  “较”

  6、比较阅读:将泰戈尔的《纸船》与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比较欣赏。

  冰心是深受泰戈而影响的诗人,两首诗又都以《纸船》命名,它们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小组展开讨论:

  A、两首诗围绕纸船各自展开了怎样的想象?(略)

  B、两首诗都选用了“纸船”这个意象,它们的涵义有什么不同?

  点拨:前一个是童心的象征;后一个是对母亲的眷恋和思念的寄托。

  C、试比较一下两首诗的感情基调?

  点拨:前一个是明快、活泼的,后一个是深沉而哀痛的。

  两首诗虽感情基调不同,但相似之处还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足以证明泰戈尔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伸”

  7、能力拓展:

  如果你也有一艘载梦的船,你将放进怎样的梦?不妨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下来。

  三、结语:

  儿时的我们曾编织过多少色彩斑斓的梦,今天的我们又该怎样去实现昨日的理想和誓言?真诚祝愿同学们以信念为舟,以奋斗为桨,在青春的长河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四、板书设计:

  纸船

  泰戈尔

  象征

  纸船----------------童真童趣

8、《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指南(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合作探究】

  1、辨析形近字,先注音后组词。

  (1)冠()(2)廷()

  寇()延()

  (3)蔽()(4)纳()

  弊()枘()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

  3、默写填空。(7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乃下令:“,受上赏;,受中赏;,,受下赏。”

  (3)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燕、赵、韩、魏闻之,。此所谓。

  4、理解课文内容填写句子。(3分)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6、判断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之远甚。()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7、问题探究。

  ⑴、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为什么?

  ⑵、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⑶、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A、邹忌:B、齐威王:

  8、本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题目中的“讽”的意思是,“纳”的意思是。本文出自

  编写的。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指身材与面貌)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指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C、窥镜而自视(本是偷看,这里引申为“照”)D、又弗如远甚(差得太远,远远不如的意思)

  3、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A、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B、第二天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C、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D、第二天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

  4、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吾孰与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于徐公

  【布置预习】

  略

9、《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杨扬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识记文学常识、理解文章主题。

  3.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深入体会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忧国忧民、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2.能够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两位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与民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复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对重点文言语句的理解赏析能力。

  3.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引入本课学习。

  二、复习内容

  知识点梳理:(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三)一词多义:

  (四)词类活用:

  (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读《岳阳楼记》回答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2、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6、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7、“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8、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

  9、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10、“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11、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读《醉翁亭记》回答

  12、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13、写山间早晨、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14、写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15、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16、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17、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

  (六)、名句背诵:

  1、表现作者的远大抱负:

  2、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

  3、洞庭湖月夜美景:

  4、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

  5、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

  6、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句子:

  7、迁客骚人因己而悲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1、两篇散文语言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命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2、依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下联:

  3、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状元之星》61页第6题73页第3题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背影》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旅鼠之谜》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大明湖之春》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海燕》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诉衷情》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以我手写我心》——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七年级)

最新中学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作为生物的社会》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沂水春风》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宝玉挨打》教案一等奖(粤教版高一必修)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一等奖《沂水春风》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设计) 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2课李白诗四首教案一等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粤教版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纳兰性德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纳兰性德词教学设计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人教版选修)

相关信息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一等奖例(教学案一等奖例) 语文课内辅导整改报告 语文教师年底总结1500字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语文教师年终个人工作总结范本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要点:桃花源记、陋室铭、三峡、答谢中书书、观潮、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语文教师教学个人工作计划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人教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