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复习目标:1、识记生字,理解掌握重点实词、通假字。
2、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领会蕴含的道理。
知识梳理:
相关文学常识、重点实词、通假字和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
列举六个名人史实阐述人要在困境
以事实为依据阐述道理中成才的道理
生于忧患,从正反两方面论人(正面)个人论证严密
死于安乐述经受磨练的益处国(反面)国家层层推理
归结: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复习过程:
1.背诵、默写课文。(组长过关,检查,教师抽查)
2.小组合作,列出重点字词,并熟练掌握其音义。(各小组相互抽查、展示)(组织目的:调动学生主动性、自主掌握重点落实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3.自主完成巩固提升一——五题。
4.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六、七题。
巩固提升:
一、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字,是孔子之后的宗师,被推尊为。《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和的书。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1.舜发于畎亩之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百里xī 6.空乏 7.曾益其所不能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行拂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 4.人恒过 5.而后作
6.征于色 7.管夷吾举于士 8.百里奚举于市
9.入则无法家拂士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五、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行拂乱其所为。
六、回顾全文,根据题意作答:
1.本文讲的是 和 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材是在 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须要有一番磨练,即文中所说 这便是造就人材的 条件。造就人材的主观条件是
2.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内因是 ,译文为 外因是 ,译文为
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翻译为 行为上要 ,翻译为 经受磨难的目的句是 ,翻译为
4.文章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句子是
译文是
5.成语“居安思危”和课文的论点“ , ”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论点的翻译为
6.文章运用了 、 和 三种认证方法。
7.课文1、2自然段阐述了什么道理?第3自然段是如何论述的?(段意)
8.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从文中找出例句,具体分析)
七、拓展提升:
1.全文列举了哪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请你分别举出两例逆境成材的具体事例和名言警句。(文中出现的除外)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天狗》,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2、体会各篇课文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3、结合课文,领悟中国现代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4、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学习现代诗的朗诵。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选讲《天狗》,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领悟并品味这些诗歌所包蕴的生命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天狗》
一、作者简介:
(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但他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课前预习:了解“天狗食日”、“天狗食月”的的传说。
天狗食日是中国古人对现象的叫法。由于古时科学水平的局限,日食这种异象常被误认为不祥之兆。就古人理解,日食之所以发生,乃上天意志干预人间、警示君王,而“日不食、星不悖”才是“太平盛世”。每当日食现象发生,古人就会敲门击鼓以祈求太阳尽快复圆。
三、整体感知
《天狗》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
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的时代潮流。
全诗共有四节。第一节的起句“我是一条天狗呀!”犹如横空出世,“天狗”的形象就此脱颖而出。紧接着,诗人连续用四个“吞”字,展示了“天狗”无比的气概,这一节末尾的“我便是我了!”是充满的自我肯定。
为了强化“天狗”的气势,诗的第二节又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这一节里的“月”“日”“星球”“全宇宙”,直接承续上节而来,从范围和气势来说是逐步升级的。
第三节是全诗的,通过“天狗”的“动”的形态(“飞奔”“狂叫”“燃烧”),来展现它的的性格。其中,“飞跑”是理解“天狗”的动感精神的关键:诗人除了连续用三个“我飞跑”外,还用了一个比喻(“电气一样”)和三个“在……上”的句式,来烘托奔跑的速度,勾勒了“天狗”一往无前的姿势。至于这一节里的“剥皮”等动作,显然将“天狗”的
推向了极致。由此,最后一节的两句才显得顺理成章。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第一节的“”(积蓄能量)到第二节的“放”,再到第三节的恣意“”,也就是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天狗吞日”“飞奔”的壮美图景。
这首诗在中国诗坛有的意义。在新文化运动中激情四射的郭沫若,曾经被压抑的思想得到充分释放,他的诗作反映了那个时代强烈的意识,表达了追求
的心声。
四、问题探究
与“天狗”的狂放气势相适应,这首诗不仅主题思想趋于阔大、高远,而且语言风格极为强劲有力。无论从气势还是风格来说,这首诗都是空前绝后的。
1、“天狗”形象有几重含义?
2、这首诗体现了郭沫若怎样的思想观念?
3、这首诗中比较突出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如何理解?
五、阅读课本P9、10页《走近诗的世界》
本单元所附的知识短文《走进诗的世界》,从总体上说明了现代诗的基本特征。有两点需要注意:1.这里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诗的定义,应让学生懂得,这是由于人们对诗的理解千差万别所造成的,不过诗有自己的基本格式和规定;2.短文谈到的“不是诗”的几种情况,如“分行写的不一定是诗”“押韵的不一定是诗”“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生活现象的罗列不一定是诗”,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逐一辨析。
六、课后自己阅读理解《井》、《春》、《无题》、《川不号子》,反得诵读。
本单元都是展示“生命的律动”的诗篇。这些诗篇所显现的生命形态,或如“天狗”般充满豪放的气势,或像“井”一样保持着“静默,清澈”的姿态,或如“春天”一般显示蓬勃的生机,或者表现战士直面死亡的勇气,或者表现船夫在激流中搏斗的坚韧勇敢。
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天狗》,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2、体会各篇课文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3、结合课文,领悟中国现代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4、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学习现代诗的朗诵。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选讲《天狗》,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领悟并品味这些诗歌所包蕴的生命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天狗》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他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课前预习:了解“天狗食日”、“天狗食月”的的传说。
天狗食日是中国古人对日食现象的叫法。由于古时科学水平的局限,日食这种异象常被误认为不祥之兆。就古人理解,日食之所以发生,乃上天意志干预人间、警示君王,而“日不食、星不悖”才是“太平盛世”。每当日食现象发生,古人就会敲门击鼓以祈求太阳尽快复圆。
天狗食月是古人对“月食”这一天文现象的简称。月食是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这种现象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三、整体感知
《天狗》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全诗共有四节。第一节的起句“我是一条天狗呀!”犹如横空出世,“天狗”的形象就此脱颖而出。紧接着,诗人连续用四个“吞”字,展示了“天狗”无比豪放的气概,这一节末尾的“我便是我了!”是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
为了强化“天狗”的气势,诗的第二节又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这一节里的“月”“日”“星球”“全宇宙”,直接承续上节而来,从范围和气势来说是逐步升级的。
第三节是全诗的核心和高潮,通过“天狗”的“动”的形态(“飞奔”“狂叫”“燃烧”),来展现它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其中,“飞跑”是理解“天狗”的动感精神的关键:诗人除了连续用三个“我飞跑”外,还用了一个比喻(“电气一样”)和三个“在……上”的句式,来烘托奔跑的速度,勾勒了“天狗”一往无前的姿势。至于这一节里的“剥皮”等动作,显然将“天狗”的恣肆狂放推向了极致。由此,最后一节的两句才显得顺理成章。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第一节的“吞”(积蓄能量)到第二节的“放”,再到第三节的恣意“飞跑”,也就是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天狗吞日”“飞奔”的壮美图景。
这首诗在中国诗坛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在新文化运动中激情四射的郭沫若,曾经被压抑的思想得到充分释放,他的诗作反映了那个时代强烈的反封建意识,表达了追求自由人格的心声。
四、问题探究
与“天狗”的狂放气势相适应,这首诗不仅主题思想趋于阔大、高远,而且语言风格极为强劲有力。无论从气势还是风格来说,这首诗都是空前绝后的。
1、“天狗”形象有几重含义?
在这首诗里,“天狗”形象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一个五四时代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大写的“我”(民族与时代新人),又是一个热忱、坦荡和叛逆的“小我”,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这里牵涉到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的关系。郭沫若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张“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田汉在给他的信里也说:“你的诗首首都是你的血,你的泪,你的自叙传”。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2、这首诗体现了郭沫若怎样的思想观念?
这首诗体现了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应该说,泛神论思想贯穿整部《女神》。他曾这样说:“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这就可以解释,这首诗中为什么多次出现了“月”“日”“星球”“宇宙”等词语。同时,郭沫若诗里的科学观念与泛神论思想是相辅相成的,“X光线”“电气”“神经”“脊髓”“脑筋”等科学术语的使用,可以视为一种科学观念的表现。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均开阔了诗人的眼界,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有助于他的诗里包容宇宙万物,从而使其诗风雄奇、健美。
3、这首诗中比较突出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如何理解?
拟人和夸张。这首诗的整体手法是拟人,“天狗”形象的塑造能够生动地展现充满豪气的自我精神。拟人手法也便于诗人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夸张:“天狗”的“吞”“月”“日”“星球”以及“全宇宙”,“天狗”的“飞奔”“狂叫”“燃烧”乃至“剥皮”“食肉”“吸血”“啮心肝”,就变得十分自然、合理。因此,这首诗的拟人是巧妙的,夸张也是合理的。
五、阅读课本P9、10页《走近诗的世界》
本单元所附的知识短文《走进诗的世界》,从总体上说明了现代诗的基本特征。有两点需要注意:1.这里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诗的定义,应让学生懂得,这是由于人们对诗的理解千差万别所造成的,不过诗有自己的基本格式和规定;2.短文谈到的“不是诗”的几种情况,如“分行写的不一定是诗”“押韵的不一定是诗”“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生活现象的罗列不一定是诗”,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逐一辨析。
六、课后自己阅读理解《井》、《春》、《无题》、《川不号子》,反得诵读。
本单元都是展示“生命的律动”的诗篇。这些诗篇所显现的生命形态,或如“天狗”般充满豪放的气势,或像“井”一样保持着“静默,清澈”的姿态,或如“春天”一般显示蓬勃的生机,或者表现战士直面死亡的勇气,或者表现船夫在激流中搏斗的坚韧勇敢。
4、《走一步,再走一步》复习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集备讨论成员:全体语文教师执笔人:吕洪友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字词。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本课字词和注释。2、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
三、复习过程
1、字词和注释:
a.给加点字注音。 啜()泣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b.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①línxún():
②chuòqì():
③nàhǎn():
④sǒnglì():高起,直立
⑤níngshì():聚精会神地看
2、整体感知: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2)再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重点研读
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请你用10个字左右说出这段选文叙述的事件。
2.当“我”迈第一步时,那种恐惧心理克服了没有?请你仔细阅读第七段,从文中找几个关键词语来证明白己的看法。
3.从最后两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导致“我”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这位父亲是值得赞赏的。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赞赏?请说明理由。
5,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识字、写字,要整段、整篇地背诵文章,你有没有背不过、写不完的感觉?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想法?
6、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7、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8、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9、课文中的“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10、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5、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四、作业:
1、把本课的字词掌握熟练。
2、认真复习本导学案的内容。
5、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
3.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导学过程:
一、读课文: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二、利用工具书,并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三、整体感知
1.概述课文大意。
2.解释下面的加点字词。
(1)①举()②曾()③作()④出()⑤恒()
(2)①畎亩()②是人也()③空乏()④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四、探究研读
1.用原文回答。
① 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② 阅读第二段说说历史上承担“大任”的人之前经受了哪些痛苦的磨练?这种磨练跟他们带来了哪些益处?这些人在思想上经受的磨练是什么?
③ 作者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什么?
④ 根据全文作者归纳的观点是什么?
2.选文第三段通过一正一反的论证,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3.文中第一段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其中与《曹刿论战》的背景有关的人物是谁?你还知道有类似的人吗?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复习目标:1、识记生字,理解掌握重点实词、通假字。
2、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领会蕴含的道理。
知识梳理:
相关文学常识、重点实词、通假字和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
列举六个名人史实阐述人要在困境
以事实为依据阐述道理中成才的道理
生于忧患,从正反两方面论人(正面)个人论证严密
死于安乐述经受磨练的益处国(反面)国家层层推理
归结: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复习过程:
1.背诵、默写课文。(组长过关,检查,教师抽查)
2.小组合作,列出重点字词,并熟练掌握其音义。(各小组相互抽查、展示)(组织目的:调动学生主动性、自主掌握重点落实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3.自主完成巩固提升一——五题。
4.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六、七题。
巩固提升:
一、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字,是孔子之后的宗师,被推尊为。《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和的书。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1.舜发于畎亩之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百里xī 6.空乏 7.曾益其所不能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行拂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 4.人恒过 5.而后作
6.征于色 7.管夷吾举于士 8.百里奚举于市
9.入则无法家拂士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五、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行拂乱其所为。
六、回顾全文,根据题意作答:
1.本文讲的是 和 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材是在 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须要有一番磨练,即文中所说 这便是造就人材的 条件。造就人材的主观条件是
2.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内因是 ,译文为 外因是 ,译文为
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翻译为 行为上要 ,翻译为 经受磨难的目的句是 ,翻译为
4.文章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句子是
译文是
5.成语“居安思危”和课文的论点“ , ”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论点的翻译为
6.文章运用了 、 和 三种认证方法。
7.课文1、2自然段阐述了什么道理?第3自然段是如何论述的?(段意)
8.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从文中找出例句,具体分析)
七、拓展提升:
1.全文列举了哪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请你分别举出两例逆境成材的具体事例和名言警句。(文中出现的除外)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理解文意。
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合作探究学习,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德育目标
增强忧患意识,滋养乐观态度,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教学难点:
当堂成诵,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合作探究为主。
教学板块:
朗读——解读——赏读——背诵
教学过程:
序曲:资料激趣,简介作品
1.多媒体展示二则资料
为什么?
[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只青蛙丢进沸腾的开水中,青蛙奋力一跃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越升越高,青蛙浑然不觉,最后竟被煮死了。]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医院,一名新护士值班,看到衰竭的病人呼吸十分困难,用目光无声地哀求她--请把氧气瓶的流量开得大些。出于对病人的怜悯,又加是夜半时分。于是她想,对病人有好处的事,医生也该同意的,就在不曾请示医生的情况下,私自把氧气流量表拧大。气体通过湿化瓶,汩汩地流出,病人顿感舒服,眼中满是感激的神色,护士就放心地离开了。那夜,不巧来了其他的重病人。当护士忙完之后,捋着一头的汗水再一次巡视病房的时候,发现那位衰竭的病人,已然死亡……]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两千多年前,孟子早已对此作了诠释,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蛙在滚烫的沸水中能逃生,在慢慢变热的温水中自由自在、游哉悠哉,最后丧生了;稀薄的氧气让病人无恙,高浓度的氧气却让病人在安然享受中丧失了自主呼吸的能力,悄无声息的逝去了)(展示课题和解释:忧愁患难能极激励人奋发,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受能使人死亡。)我们不仅赞叹古人的智慧,能将事理阐释的这样精确,孟子是什么人呢?
2.作者作品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被称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接下来我们就欣赏《孟子》中的这篇千古奇文。
本篇课文的学习分四大板块进行
一、自主散读,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3遍。第一遍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子音,第二遍结合课下注释读顺语句,第三遍试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学生根据字音、停顿、抑扬顿挫的美感三个方面评价同学们的朗读。)
3.老师示范吟诵课文。
4.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尽量读出文言的美,体会古文言的美)
二、理解细读,合作释疑。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自由讨论交流释疑。
2、小组提出遗留问题,集体合作解决疑难。
(第1、2步中穿插解决字词,注意对重点字词尤其是活用的词的准确把握和积累)
三、深入赏读,探究思路。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文中你觉得有特点的段落或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试着说说喜欢的原因。(可从内容、论证方法及效果、修辞等方面谈。)示例:
①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6位名人的事例,(师: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师:读一读,感受6个事例放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很有气势,不仅琅琅上口,也很有说服力。
②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它的著名,缘于励志作用。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才干。第二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
③第三段也是名句,它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④第四段点出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学生合作,试理出本文论证思路(此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特点)
3.小结:(媒体展示文章思路)
本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炼,这谈的是造就人才的问题。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一样,最后推出论点。
4.学生按文章思路图试背课文。
5.(媒体展示)七嘴八舌谈收获:学了本文后,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你学到了什么?请以“我学会了……我知道了……我了解了……我感受了……”开头说一句话。(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等方面谈)示例:
我学会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方式,这种论证方式可以使文章结
构清晰,富有说服力。
我知道了排比概述的多个事例的连用,既能增加文章气势,又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我感受了孟子散文句式工整、表意蕴藉、富含哲理的特色
……
四、背诵涵咏,积累提高。
1.自由背诵,同时在笔记本上积累喜欢的句子
2.齐背课文(尽量背出孟子散文特有的气势,背出文言美感。并感受这种美。)
尾声: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你觉得孟子说的有道理吗?如果有,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证明他的观点吗?
2.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学生自由发言:
附:板书(文章思路)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客观)
↙↘
(主观)
身处逆境须(个人)(国家)国无忧患
努力奋发(正面)(反面)易灭亡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8、《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语感,增强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理解几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
3、知文论人,深入体味孟子的思想核心。
二、学习过程
㈠、预习展示
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箪食()一豆羹()蹴尔()畎亩()
所恶()傅说()法家拂士()胶鬲()
②解释加点词语:
其所不能()人恒过()而后作()而后喻()法家拂士()一箪食()蹴尔()何加焉()
㈡、探究学习:
⒈《鱼,我所欲也》第1段(“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①逐字逐句弄清本段的意思。
②讨论:本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③本段可以分几层?每层讲的什么?
2.第二段(一箪食——乞人不屑也。)
①逐字逐句弄清本段的意思。
②本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⒊ 第三段(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①逐字逐句弄清本段的意思。
②本段主要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理的?
㈢、课堂整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学习了本文,你受到什么教益?
3、从本文来看,孟子论说文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4、分板快整理词语。如通假字、古今异义等。
㈣、课堂探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逐字逐句弄清本文的意思。
2、第一段列举六个伟人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3、第二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4、第三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当堂训练:
《孟子三章》
一实词积累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池非不深兵革委而去之
域民封疆固国威天下得道者
有不战发于畎亩降大任空乏其身
动心忍性其所不能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而后喻苟得蹴尔何加
二虚词积累
之:三里之城环而攻之封疆之界寡助之至
得之则生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而后喻舍生而取义者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句子翻译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孟子名,字,时国人。他是著名的儒家大师,被尊为。孟子的主要思想有、、等。
2写出这三篇短论的中心论点。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代名人事例提供事实,引发议论
逆境造就人才由事入理,生发议论
层进推理
经受磨练的好处正反对比,层层深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论点,收束全文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一、阅读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二、目标链接
1、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2、论证方法及作用:①.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等。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②.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③.比喻论证:能直接证明观点的比喻句。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④.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文章观点深刻,引人深思。本文阐明了人必须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困境中经受考验和磨练,身心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才能肩负重任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文章的大部分篇幅运用排比句式,很有气势。无论是舜、管仲等人事例的排比,还是在说理之中,都注重了排比句式的运用,展示出孟子散文雄辩有力、感情充沛的特点。
三、阅读过程
作家及作品常识梳理:
1、关于忧患意识的名言警句
①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②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
③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⑤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⑥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⑦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北宋文学家张载
(一)结合“十注”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整体感悟卒章反刍 教学过程设计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行拂()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人恒过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二)小组合作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疑义相析解疑互进献疑待诂
1、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2、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论证方法:
如:
4、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三)交流展示释疑导读(15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陈述己见组间论辩教师点拨
1、疑惑问题备忘(或板书设计):
2.阅读收获展示(或教学后记):
设计:林涛胡小丰终审:陈良文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课题: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备:罗有志审核:罗有志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一、预习导学
1、给生字注音并对加横线解词。
畎()亩:曾()益:拂()士:拂()乱:胶鬲傅说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衡:拂:
3、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人恒过()入则、出则()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古义:)举于士(今义:古义:)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在)生于忧患
而: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
发:发于畎亩发于声拂:行拂乱其所为拂士
6、重点词语解释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行拂乱其所为③、而后作
④、征于色⑤、而后喻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法家:拂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⑧、国恒亡⑨、生于忧患
7、重点语句翻译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课文内容理解
①、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②、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
二、探究展示: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3、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5、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论述了什么道理?
6、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四段,可分为三部分。请写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段):
第三部分(第4段):
8、第一段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这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
9、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10、“是人”指什么人?人能担大任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人能担大任的客观条件是什么?)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
答:
11、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受大任?(能担大任者必须具备哪些性格?)
答:
12、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
答:
13、第一,二,三段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
14、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答:
15、请简要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思路。
16、拓展:学了课文,我们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
三、、练习反馈: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人恒过然后能改⑥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⑧舜发于畎亩之中⑨空乏其身⑩衡于虑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⑿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⒀必先苦其心志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⒂人恒过然后能改⒃池非不深也⒄委而去之⒅故君子有不战⒆兵革非不坚利也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饿其体肤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选择题
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C.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D.发: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5.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23.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和()
(四)、问答题
1.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2.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3.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6.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7.选文首先采用了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的论点。
8.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9.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