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北师大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
【知识拓展】
简介: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只眼的。
作者生平:
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作者】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讲解】
1.本文开头,写了妓女的“造谣言”来形容某些不好的诗歌,引用这个观点是为什么呢?
答:是为了把理论文章写得有趣味,引出作者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考察”,不能“用套语滥调”的观念。
2.下面引了第十二回里老残的一首诗,仍然不是作者所肯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答:这叫做从反面着笔,先说什么是不好的。把不好的原因说清楚:“古体诗拘束太严了,用来写这样不常见的景物是不会满人意的。”什么叫做不常见的景物呢?作者没有明说,这一点,要到后面才能说清楚。
3.接着作者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作为例证。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
答:从中得出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这里的目的是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提示:有了例子,再进行阐释,从对于例子的具体分析中把论点阐释清楚,也是一般的评论文章常用的手法。)
4.为什么说实地考察很重要呢?
答:因为要抓住特点。这是从正面说明其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为了把这一点说得真切,胡适还特别指出就是老残也难免有偶然的错误,其原因就是“作者误记”,当然是实地考察不严所致。
5.“王小玉唱书”一段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段文字好在哪里吗?
答:音乐本来是不能用文字写出的,只能听的,可是老残却用了“七八种不同的比喻”把它写得具体了。这七八个比喻,妙在把不可见的声音用躯体可感的心理效果和可见的形状来表现。
6.请你说说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答: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
7.文章最后一个例子,又回到开头论点上来,说明要写得好,非得下“精细观察”的工夫不可。当然,胡适的这种观念,强调为文一定要实地观察,而且要精细观察这样一种看法,只是一家之言。从理论上来说,实地观察,固然十分重要,但也有其局限。这个局限就是过分的实地观察,亦步亦趋的追随现实,也可能压抑了想象。而为文并不仅仅是现实的照抄,作者的想象、选择、主观情志的渗透,是文章的生命线。
【小结】
胡适的这篇文章,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漫谈性质的文章,并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但自由和随意不等于说可以不严密。即使在这样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胡适是力求严密的。
2、《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北师大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
【知识拓展】
简介: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只眼的。
作者生平:
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作者】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讲解】
1.本文开头,写了妓女的“造谣言”来形容某些不好的诗歌,引用这个观点是为什么呢?
答:是为了把理论文章写得有趣味,引出作者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考察”,不能“用套语滥调”的观念。
2.下面引了第十二回里老残的一首诗,仍然不是作者所肯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答:这叫做从反面着笔,先说什么是不好的。把不好的原因说清楚:“古体诗拘束太严了,用来写这样不常见的景物是不会满人意的。”什么叫做不常见的景物呢?作者没有明说,这一点,要到后面才能说清楚。
3.接着作者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作为例证。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
答:从中得出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这里的目的是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提示:有了例子,再进行阐释,从对于例子的具体分析中把论点阐释清楚,也是一般的评论文章常用的手法。)
4.为什么说实地考察很重要呢?
答:因为要抓住特点。这是从正面说明其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为了把这一点说得真切,胡适还特别指出就是老残也难免有偶然的错误,其原因就是“作者误记”,当然是实地考察不严所致。
5.“王小玉唱书”一段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段文字好在哪里吗?
答:音乐本来是不能用文字写出的,只能听的,可是老残却用了“七八种不同的比喻”把它写得具体了。这七八个比喻,妙在把不可见的声音用躯体可感的心理效果和可见的形状来表现。
6.请你说说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答: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
7.文章最后一个例子,又回到开头论点上来,说明要写得好,非得下“精细观察”的工夫不可。当然,胡适的这种观念,强调为文一定要实地观察,而且要精细观察这样一种看法,只是一家之言。从理论上来说,实地观察,固然十分重要,但也有其局限。这个局限就是过分的实地观察,亦步亦趋的追随现实,也可能压抑了想象。而为文并不仅仅是现实的照抄,作者的想象、选择、主观情志的渗透,是文章的生命线。
【小结】
胡适的这篇文章,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漫谈性质的文章,并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但自由和随意不等于说可以不严密。即使在这样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胡适是力求严密的。
3、《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
张三六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
一、背景知识介绍(投影展示)
1、《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只眼的。
2、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讽(fěng)嘲虐(nüè)政陵(líng)
嵯峨(cuōé)价(jie)嗤嗤(chīchī)
溜(liù)澎湃(péngpaì)孑(jié)
熨(yùn)斗千仞(rèn)周匝(zā)
譬(pì)喻
三、分析课文
1.在课文的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游记》里一个妓女骂诗的话,有什么作用呢?你同意这个“翠环”的观点吗?
明确:本文开头,用了妓女的“造谣言”来形容某些不好的诗歌,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但他还是引用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为了把理论文章写得有趣味,即使是极端的、作者不一定同意的话,也可以引来作为有趣的话题。所以下面接着说,老残的诗歌,“虽不是好诗,却也不是造谣言的。”这就把作者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考察”,不能“用套语滥调”的观念,引了出来。
2.“地裂北风号,长冰蔽河下。后冰逐前冰,相陵复相亚。河曲易为塞,嵯峨银桥架。”这首诗被作者评价为“不会满人意的”,为什么呢?
明确:这受诗描写的是一幅不常见的景象:河面的冰一块接着一块,后面的冰挤着前面的,有声有势。但是,对这种不常见的景象,仅仅用如此简单的一首律诗,是无法将其特色表达清楚的。那怎么样的景物描写才能让人满意呢?
3.接着就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作为例证。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
明确:作者自己归纳出了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这里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也即要写出个性来,写出特点来,不能泛泛之谈。这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前文那首诗歌和散文对比,一正一反,正反对比,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4.作者亮出他的论点后,却不进一步加以阐述,而是又去谈《老残游记》里的“千佛山倒影”,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先是从正面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胡适还特别指出就是老残也难免有偶然的错误,其原因就是“作者误记”,当然是实地考察不严所致。同样是为了论证课文的中心论点。
5.接下来作者又选取了《老残游记》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白小玉唱书——加以分析评价。同学们对照课文《明湖居听说》这一课,分小组讨论:刘鹗的这段描写好在哪里?胡适在课文中的评价你同意吗?
明确:这一段文章的好处的分析,可以集中在一点,那就是音乐本来是不能用文字写出的,只能听的,可是刘鹗却把它写得具体了。这主要是因为他用了“七八种不同的比喻”,给读者留下“明了的印象”。
当然,胡适这样的分析,也有不太到位之处。具体来说,就是对这七八个比喻缺乏分析。其实,这七八个比喻,妙就妙在把不可见的声音用躯体可感的心理效果和可见的形状来表现。文章中诸如吃了人参果,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一样,把声音的尖细比作一线钢丝,傲来峰,东洋烟火等等,都是突破了声音的局限性。
6.课文的最后,胡适又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什么道理呢?
明确:说明要写得好,非得下“精细观察”的工夫不可。文章最后一个例子,又回到开头论点上来,强调为文一定要实地观察,而且要精细观察。
四、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结合分析课文的过程,请同学们来谈谈这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先是用例证法把作者的观点——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考察”,不能“用套语滥调”——引了出来。接着,用刘鹗的一首诗和一个散文片段做比较,通过对比论证引出课文的中心论点:要写出个性来,写出特点来,不能泛泛之谈。最后作者结合《老残游记》里的精彩片段,再次强调了“精细观察”的重要性。
五、同学们想想看,文学写作仅有实地观察就够了吗?
明确:实地观察固然十分重要,但也有其局限。这个局限就是过分的实地观察,亦步亦趋的追随现实,也可能压抑了想像。而为文并不仅仅是现实的照抄,作者的想像、选择、主观情志的渗透,是文章的生命线。胡适的理论,不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片面的。
六、本课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要写出“个性的差别”。请以此观点,评析《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运用“比喻”的不同特点。
明确:(《琵琶行》重在贴切表现乐声的质地,喻体多显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形象。王小玉例重在表现对唱调的美妙感受,喻体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反应,夸张也恰切)
先说两篇比喻共同特点。1.总的就是胡适说的音乐只能听,无可视形象,不容易用文字表现,所以要用许多具体的物事来譬喻。2.喻体多为美好的事物,且都有一系列的比喻,产生叠加效应,使所喻事物的特性显得格外鲜明。3、都表现了音乐的从高到低,从底到高。
写出事物的个性差别、个别性质,不作笼统、浮泛的描写,这是胡适更为重要的观点。以此具体分析两篇的比喻如下:1、《琵琶行》重在表现琵琶乐声本身的音乐质地,即音色、亮度等等,具体如沉重、激越、清脆、清亮、婉转、幽微、高亢、凄厉等。所以其喻体多呈现人们熟悉的听觉形象、视觉形象,也不太夸张,而比较贴切,如珠落玉盘等等。2、王小玉例重在表现那节节攀高,又节节降低,再从无到有,由低忽高的美妙唱调给人的极致感受,因此喻体除了有可见的视觉形象外,主要还呈现了内部感官的反应,而且多恰切用了夸张修辞手法。如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不畅快,如比喻为一峰一峰攀登泰山,天外有天,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如像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中盘旋向下,这些比喻都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的体验,夸张效果也好。3、《琵琶行》很好表现了音乐停息后,听者的情绪体验仍在延留,仍沉浸在艺术享受中,但未用比喻;王小玉例未写“延留”。4、通过其他感觉,特别是内部感官的感觉来体验音乐的听觉感受,就是过去讲过的“通感”(包括两篇,包括后面将提到的);在通感上王小玉例突出得多。5、其他:比喻由低忽高,《琵琶行》用银瓶破裂,听觉、视觉结合,仍重在音乐质地的贴切转换;王小玉例用忽地五光十色、天女散花的东洋焰火,仍重在通过视觉形象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又,音乐渐渐停息,前者有比喻,主要呈现视觉形象(冰下难流等),也重在感受,写出了渐渐停息之美;后者无比喻。又,音乐渐渐由无到有,前者未写;后者用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发出作比,属听觉,仍重在感受,写出了音乐由无渐生之美。
七、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
4、沪教版七上《你是我的辞典》(公开课教案)(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标题的双重含义。
2、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人物面对逆境时乐观、坚韧的品格,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人物之间的真情。
3、学习主人公乐观积极,顽强坚韧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从关键词句中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懂得在逆境中应具有积极乐观、顽强坚韧的品格。
一、由题导入、析题:
1老师让同学们猜个谜语:有位老师不说话,肚里学问却很大,如有字词不认识,你就快去请教他。(谜底:辞典)
2从这个谜面,你能发现辞典有些什么特点吗?
3“辞典”前加上“你是我的”,你又会想到些什么?
4针对这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想要了解些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释疑:
课题为“你是我的辞典”,“你”是指谁?“我”又是指谁?
三、理解“你是我的辞典”的双重含义,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一)理解“女儿是父亲的辞典”这层含义,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精神品质):
1为什么你认为女儿是父亲的辞典?
2这里辞典的意义是什么?
3父亲为什么要让女儿做他的辞典?
4从中可看出父亲和女儿的性格各是怎样的?
5师小结。
(二)理解“父亲是女儿的辞典”这层含义,把握人物精神品质(性格特征):
1为什么你认为父亲是女儿的辞典?
2这里辞典的意义是什么?
3从中可看出父亲和女儿各有什么品质特点?
4讨论:父亲突然阻止我上大学,然而最后又同意了,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5师小节。
四、拓展(生活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象本杰明这位父亲一样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辞典”,如你的父母、老师甚或陌生人,他们都是值得你敬重或学习的人,那让我们翻开这些厚重的“辞典”,去看看这些“辞典”都教会或让你懂得了什么?
五、回到课题,重释课题
六、作业:随笔:读《你是我的辞典》有感
附板书:
你是我的辞典
女儿父亲教会单词,提高语言能力
父亲女儿教会真正的、活生生的、强有力的语言
处世之乐观顽强、学习之坚韧刻苦
善良、宽容自尊心强、
乐观、坚韧刻苦好学、
刻苦、爱女儿爱父亲
5、《论语》六则教案(七年级)(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朗读,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二)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或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可采用竞赛记分的方式活跃气氛)
2新课导入: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对于如何学习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是谁呢?他又是怎么说的呢?(简介孔子,引入新课)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读准下列字音,掌握加点字的写法。
曰(yuē)说(yuè)愠(yùn)罔(wǎng)殆(dài)
识(zhì)厌(yàn)诲(huì)哉(zāi)焉(yān)
解说:“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罔”字中,“丷”不能写成“艹”;“殆”字,左边是“歹”旁,里面是“丶”;“识”是多音字,作记住、标记、记号的意思时,读作“zhì”,另一个读音为“shí”;“诲”字是“讠”字旁,“母”中是两点;“焉”字下面是四点,第一点是撇点。
2教师范读,点拨难读句的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是以/谓之‘文’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再指名朗读,要求字音、停顿准确,师生共同评判。
4引导学生回顾影视剧中古人读书的语调,体验现代文与古文读法的不同,教师范读第一则后,让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三)疏通文意,指导翻译
1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共同研讨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拨打”求助热线——让学生将问题写到黑板的相应位置(分字词和句子两块),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求助。
3师生共同解决黑板上的疑难问题。
4点拨“而”在文中的几种用法。(顺承,转折,修饰)
5请6位学生展示翻译结果。(最好用实物投影仪;用普通投影仪,可在教师巡回时,将胶片发给准备展示的小组,让学生用钢笔正楷字将译文写在胶片上;也可让学生将译文直接写在黑板上。)
6师生共同评价纠正学生的翻译。
(四)熟读成诵,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完成“思考与练习三”,扩充表格,将自己学习时的疑难字词纳入表格之中。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诵读课文。
2交流上堂课作业“2”。
(二)研习课文,理解要点
1本课所选六则《论语》,就内容而言,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明确:都是谈学习的。
2它们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
4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板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诲人不倦”说的是教导人的态度。)
5《〈论语〉六则》这篇课文我们读来可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呢?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其中有不少语句现在已凝固为成语流传下来。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找一找,这篇课文中包含了哪些成语?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吗?
明确:“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6就形式而言,你能否从《〈论语〉六则》这篇课文概括出《论语》这部著作的特点呢?(点拨:引导学生注意每则中都有“子曰”二字,结合p153注释①)
明确:“子曰”的意思是“孔子说”。结合注释我们可以推测,《论语》是一部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的著作,这种形式有一个称呼,叫“语录体”。
7追问:那么,《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吗?
明确:不是,《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和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论而成的。
8小结:《论语》的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宋代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六则》一至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问题,四至六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孔子的这些观点虽然是在二千多年前提出的,但至今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在学习上借鉴。(勾画美化板书)
(三)交流心得,提高升华
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那么,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是否有所感悟呢?课文中哪一句或哪几句话你感受最深呢?能否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呢?(可让学生准备两三分钟,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要从肯定的角度加以赞赏。)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用正楷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则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
默而识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6、春(第一课时)(北师大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景物。
2、学习课文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体会课文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媒体准备:
朗读录音带、《春江花月夜》伴奏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3、查找关于春天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说起春天,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怎样的图景呢?——是的,杨柳依依,暖风习习,姹紫嫣红,莺歌燕舞,一派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景色。春天是如此美好,无怪乎诗人写下许多诗篇来赞美歌颂春天,同学们能举例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补充。如: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当冬季即将过去的时候,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一同欣赏其中的美景吧!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及图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散行板书主要作品名称。)
三、检测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朗润(rùn)酝酿(yùnniàng)蓑衣(suō)
婉转(wǎn)黄晕(yùn)嘹亮(liáo)
四、听课文朗诵带或教师范读。
五、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板书课题和教学目标。)
板书:朗读——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提问:读完这篇文章,同学们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吗?
(学情预测:这题难度并不大,学生基本上能说出喜爱、赞美、盼望之情。教师略加概括即可。)
六、朗读指导。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情意绵绵,生机勃勃的春天美境,我们该怎样用声音将它表达出来呢?
(一)介绍朗读要点:重音、停顿、节奏。(板书)
(二)以第一自然段、春雨图和最后三个自然段为例,讨论如何朗读。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学生讨论,明确:节奏舒缓,语气轻柔。通过重读“盼望”、“来”、“近”几个词,表达出作者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和因春天悄然而至的无比喜悦。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学生讨论,明确:“可别恼”口语化,音调上扬,读出一点调皮。“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看”重读,表现出喜悦之情。“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排比句节奏略微短促,轻快。“傍晚时候,…在雨里静默着”语调轻柔,节奏舒缓,体现静谧的氛围。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学生讨论,明确:这三段要分别读出新、美、壮的感觉,语气逐段加强。最后三个字“上前去”语调上扬,语气顿挫而有力。三段都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些朗读的要点尽量让学生总结出来,而不是强加给他们。其间以朗读为主,边读边悟。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便可感悟到文章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七、教师示范,学生认真听,并在相应词语上标注符号。
学生按教师指导的方法,自选段落进行美读,要求读出节奏和情感。教师点评。为调动积极性,可进行比赛,但老师仍应以鼓励为主,让学生爱上朗读,重视朗读。
八、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下,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文章的图画美、音韵美。
九、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二)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几幅画面。
7、春(第二课时)(北师大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一)听写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分析理解文章结构。
提问: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春的的画卷,在作者的笔下一共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学情预测:概括画面内容并不难,教师可逐段引导学生,以免遗漏。)
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
盼春
总写春境
春草图
绘春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颂春
三、品味文章表现技巧。
(一)“五官开放”。
提问:作者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耳朵听,还调动了嗅觉、味觉、触觉。请找出文中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学情预测:找出文中的句子较容易,体会学生应该都有,但不容易表达清楚,教师应适当引导。)
明确:“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酝酿”(嗅觉)
“鸟儿将巢…嘹亮地响”(听觉)
“花里带着甜味”(味觉)
把人们的五种感官的功能调动起来,把读者曾经有过的对春天的各种具体感觉调动起来,感觉丰富,既避免了单调,又使文中描述的春天变得更为具体。
(二)多样的修辞手法。
提问: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句子举例: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拟人手法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一个漫长的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追求以及冲破泥土阻隔的惊喜。
理由:排比手法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学情预测:学生未必能将感觉化成语言清晰地表达,教师应适当点拨。如:指名一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学生体会写法。)
(以下题目均可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品读,换位思考。如:我怎么描写?与文章有何不同?哪种更好?为什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理由:用拟人手法和口语化的词语,使得细节更为形象,整句描述的热闹情景以及春花斗艳的动态过程如在眼前。
4、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理由:用拟人的手法,将万物复苏新气象描写得具体形象,传达出迎春的欣喜之情。
(让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修辞的作用,从而在写作中应用。)
四、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次美读课文,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五、布置作业。
写一个描写家乡某个季节景色的片段。要求:五官开放;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8、春风(第二课时)(北师大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与《春》进行比较阅读。
(一)同学们还记得朱自清的《春》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吗?(让学生自由回答)
(二)讨论:朱自清春花、春草、春雨都写,而林斤澜单写春风,你读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情预测:学生大都能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诸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语言风格等,教师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教师归纳:本文单写春风,北国的春之精神全部集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与《春》的柔婉之美完全不同的豪迈之美、雄健之美、苍劲之美、粗犷之美。我们读后可能会有这样种种感受:第一、即使写春天的美好,也不是只有那“莺歌燕舞”一种;不写经典意象的“春姑娘”,而把春写成力大无穷的北国大汉,反而使人耳目一新。第二、重点只写某一事物,不仅可以写出春天的景象,甚至可以给人更为深刻的、强烈的、独特的印象。第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体验,写出春天可能很不一样,即使都写春天的美好,也可能具体样式完全不同。
(三)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与《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
归纳:
①北国春风的特点:具有粗犷之美。
②比较: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林斤澜的笔下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
(四)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让你惊喜的语句。
(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学生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结合“词句品味•积累”进行分析。)
1、“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
用“老窖名酒”这样的口语比喻雅致的经典名句。请细加品味其独特的趣味。
教师分析:首先,本体和喻体是差别很大的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跨度如此之大而又如此贴切。其次,“暮春三月”句是高雅的文字,而“老窖名酒”是大众生活、通俗口语。用通俗的日常之事比喻郑重其事的高雅之物,会产生风趣效果。
2、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
这样的表达你常见吗?你是否也觉得好不痛快?
教师分析:“好不痛快也”,现代口语中几乎不用,它使我们想起《水浒传》等古代白话小说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侠之状。由于这种可能存在的潜在联想,把此句用于现代文中时,就可能无形中赋予某种形象感并加强“痛快感”。
“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过度的言动,正是痛快之至、兴奋至极的表现。“喜欢得不行”就是喜欢到极点。
3、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揣摩全句贴切、形象的表达,品味其特殊的韵味。
教师分析:房子格拉拉响动一段,本身就是生活中的奇特现象,是冬眠惊醒的最形象的缩影,敏锐地抓住它记述于文字,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特别的情趣。作者接下来用冬眠惊醒,伸懒腰,松动关节的巧妙比喻且拟人,既解了疑惑,又展现了一夜间春回大地的美好感,痛快感,读者也因此获得了同样的体验和享受。
4、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
“坚持”用得妙显出这冬天无一丝退去的动静,显出它顽固抵抗春天的到来,也由此反衬出后文所述的春风的威力之大。
5、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用琅琅上口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展现了春风雄健、宏大、粗犷、勇猛的气势。
6、……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首先,所有的景象与霉腐有关,给人极不舒服的感觉。
其次,类似于古典诗歌的意象并列的手法,如《秋思》。
其三,同时调动了视觉、触觉、嗅觉,使那霉腐湿闷之感更为具体可感。
其四,作者笔下的春天与中国传统山水诗歌中比较婉约的流派情趣大相径庭,没有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和、细柔,而是寒冷的,到处是积雪、冰渣、冰溜。给我们展现了春天的另一幅画面,另一种美。
7、把“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改为“哄哄吹号,呜呜呼啸”好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呜呜”在这里用以形容低沉的拖长声音的风声,与“吹号”(拖长声音大声叫)搭配较为恰当。“哄哄”指发出巨大的响亮的声音,与“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搭配也比较恰当。
8、“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中的“轰”与“嘎”对调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轰”用以形容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形容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
9、体会“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中“呼哧呼哧”一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呼哧呼哧”形容喘息的声音。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风也像勤劳的人们一样,在播种的季节辛勤劳作,非常形象生动。
二、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描写北国春风的重点句段,特别注意读出拟声词、动词的表达效果。
三、归纳写作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学情预测:学生大多能零碎散乱地说出一些特点,教师可将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词写在黑板上,最后在进行归纳总结。)
(一)语言粗犷豪放。动词的妙用、短促的句式、排比、反问,使语言富于变化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二)语言形象生动,真切感人。
(三)采用了对比烘托和先扬后抑的写法,突出了北国春风的阳刚之美。
四、用多媒体播放景色图画,学生口头作文。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展开想象,运用3个以上的拟声词,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
五、教师总结。
本文不写江南的春天,而写北国的春天;不写北国的春景,只写北国春风。作者从北方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入手,对北方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的描绘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呼应全文,在对比中强化对北方春风的赞美。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运用恰当的拟声词,描写校园的早晨。字数不限。
9、散步(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全文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轻松温暖的气氛,平常事现真情。注意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和语气的把握)读后思考: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分歧?(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一分歧的?当时是怎样想的?明确:(散步时关于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伴儿子的时日还长——尊老母亲:走小路疼爱孙子——爱幼我:走大路委屈儿子顺从母亲
因为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
(4)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师小结:大家的的用词非常丰富,团结友爱、幸福美满、互敬互爱,最后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结为一个词“和谐”。(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到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跟着舒缓地音乐读起来,开始!)
(5)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同学们,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三、细读6、7、8三小节,研读有关句子,学生讨论解决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问题:把我解决在散步时遇到的分歧说成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作出选择,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明确:民族领袖在关键时候做出的决策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我是家庭的中心人物,如果处理不好这个分歧,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这样说决不是小题大做,这也是我感到责任重大的原因。
拓展:在发生分歧时,如果依从了儿子,结果会怎么样?
明确:母亲心中或多或少会有阴影,儿子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家庭将不再和睦
引申:同学们,平时在家中与爷爷奶奶也会发生这样的分歧吗?
如吃饭,老年人爱吃软饭,年轻人爱吃硬一点的
老年人爱吃清淡的,年轻人爱吃油腻的
看电视,老年人爱看戏曲,年轻人爱看偶像剧……
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应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启示,凡事应以尊老为前提,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①问题:“不算重”、“轻”与“整个世界”矛盾吗?
②为什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不算重”、“轻”是指母亲和儿子的体重,“整个世界”是说母亲和儿子在我和妻子心目中的分量,因而并不矛盾。
我背上的是母亲,代表过去;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代表未来,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我和妻子背的可不就是整个世界吗?所以我和妻子稳稳地、慢慢地、仔细地,可见我和妻子对生活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可见,本文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3、集体朗读6、7、8,体会文中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四、这篇文章不光情美,景也美,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南方初春的田野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金色的菜花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
作用:美丽的景色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也是作者庆幸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的心情的写照。作者从春景联想到生命,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里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希望母亲健康长寿。
五、韵律美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文中找出对称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3、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和音乐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六、体验拓展:
(1)亲情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停留在作者家中,还弥漫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那你了解哪些亲情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2)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爱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老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父母为我们做的太多了,父母的深爱我们无以回报,怎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感激,怎样才能承担起家的责任,让父母快乐轻松一些,是我们做儿女值得深思的问题。过渡语:
七、课堂小结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板书设计
散母亲承前
分歧“我”、妻子使命感
步儿子启后
10、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版九年级下)(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吴仲良第三初级中学阳梅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联系现实,思考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罗布泊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真正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请同学们概括第一组画面的内容:是的,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里曾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对,这就是曾经美丽的罗布泊!再看这一组画面,那谁能概括一下这一组画面的内容?是啊,这是浩瀚的沙海,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可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那就是——现在的罗布泊。
二、看题目:
1、你能从标题中得到哪些信息?
可以知道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请翻到第91页,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并理清文章的思路
我们初读了文章基本内容,我们知道了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四、再读课文,具体分析:
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这篇课文里最让你们震撼的是什么呢?有人震撼罗布泊的美丽,也有同学震撼罗布泊的现在,更多同学震撼的是美丽的罗布泊的消逝。那我们现在就带着同学们的感叹去欣赏一下昔日罗布泊的美丽。
(1)过去的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
请看多媒体,明确: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2)、那今日的罗布泊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请看多媒体,明确: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3)罗布泊的过去是那样生机盎然,现在却是这样的死气沉沉,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看多媒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关键词是“改道”“四盲”。而这两个问题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
从这些原因中我们能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
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注重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4)、那这样的悲剧是不是只有罗布泊?那类似的悲剧课文中还介绍了哪些?是啊,还有青海湖,还有月牙泉,那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呢?
面对人类制造的这些悲剧,我们心痛不已,我们与自然本是兄弟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们心中有什么话想说吗?
五、品味语言:
同学们都对破坏环境的愚昧行为而愤怒,文章的字里行间也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的语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的句子:
如1、“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的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如2、“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引用数据的句子,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六、分析文体特点:
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形象性。
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的运用。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以上就是报告文学体裁的特点。
六、拓展延伸:
1、文章第23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2、假如你也是一个百岁老人,你该怎样向人讲述罗布泊的沧桑?
七、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同样的悲剧
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
过去现在
绿洲仙湖沙漠神秘
原因
改道四盲
教训:克服盲目性,注重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