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时间:2022-09-19 17:33:14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2、长是准确把握阿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3、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重点:

  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预习形成:

  一、引入:有谁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记得这故事是谁讲的吗?我们今天来学习鲁迅先生专门写她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遍生字生词。

  二、检查预习:

  (一)注音:

  掳()去震悚()惶()急疮()疤()

  诘()问惧惮()粗拙()疏()懒骇()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A名字B说出C名誉D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

  3、(疏)懒()

  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

  4、烦琐之(至)()

  A极B以至C到D至于

  三、自主学习,请大家将课文仔细地阅读一遍,解决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2、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五、检测反馈:

  1.指出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

  (1)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抛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2)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把握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3)“哪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吗?我们也要被掳去。”

  2.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的?在该句后打“√”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

  (3)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母亲去了。( )

  (4)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

  五、课外延伸:

  在你童年的记忆中,有没有接触过类似课文中所说的作者幼年吃福橘的“规矩”?如果有,请简要概括“规矩”的容,写出你当时的感受,谈谈你现在对他的看法。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第二课时

  设计人:郝希凤2009、10、23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预习目标】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并注音。

  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辟头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拎出线索】

  1、问: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并总结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过程。

  一.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发言。(不少于2处)

  二.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三、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

  阅读文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最为心爱的宝书”回答下列问题。

  1.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

  2.“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人不肯做”中“别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山海经》,体现她对“我”的________,而“我”认为“________”,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对阿长的________,这些都为下文________设下了伏笔和悬念。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该句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它表明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

  2、这四本书,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五、课外拓展:名著导读。书目:《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

  (1)请从上述书目中选择一部你熟悉的作品,对其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进行简要评析。

  作品:《》人物:

  人物性格:相关故事:

  (2)谈谈你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以及该读物带给你的收获。

  六、作业、

  在你的童年中,有没有想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同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2、《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研讨与交流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事件:人物形象:

  事件:人物形象:

  事件:人物形象:

  重点事件:

  2、批注文中描写阿长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摘录一例)

  描写语句:

  分析:

  3、总结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4、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么?

  态度变化;不大佩服她————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

  同情与怀念体现在:

  5、你的阅读疑惑:

  三、自测自评

  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集,作者鲁迅,原名。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惧惮() 粗拙() 掷()震悚()

  chuāng()疤孤shuāng()jié()问pī()雳

  3、解释下列词语。

  烦琐:空前:

  面如土色:切切察察:

  粗拙:惶急:

  诘问:惶惮:

  震悚:情有可原:

  疏懒:郑重:

3、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学案(分教案、学案,有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

  关于夸父:

  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检测】

  一、积累·运用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阅读·感悟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三、表达·交流(1—2题)

  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25.《公共怒触不周山》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作者),体裁是()

  2.查一查,写一写。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

  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绝:断。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 焉:兼词,“于之”。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文章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4.评一评,议一议。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共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主题思想:

  【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为下面的字注音

  颛顼()()水潦()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

  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翻译重点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阅读·感悟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入则羞对其家室(2)其所以不得之故(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表达·交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25.短文两篇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

  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1、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25.《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1.水潦(lǎo)颛顼(zhuānxū)

  2.从前撞绳子断焉:兼词,“于之”。足、充盈水潦:泛指江湖流。

  归:流向、汇聚。

  3.(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1)在家中(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2.A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三、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4、《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补充资料]

  鲁迅简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本散文集,其中收录了十多篇回忆性文章。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鲁迅作品简况: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作者轶事:鲁迅逝世后,不少中外文豪撰写挽联,其中,下面两幅最著名:

  (1)著作最严谨,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鲁迅)

  (2)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斯诺与姚莘农合挽鲁迅)

  《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共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也没有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主要内容为民间传统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术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自学提纲]

  1.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烦琐()粗拙()疏懒()疮疤()诘问() 惧惮() 霹雳()震悚()孤孀()惶急()絮说()渴慕()脐()骇()玑()掳()懿()

  2.找出自己不懂意思的词,写在下面并解释。

  惊骇:震悚:诘问:掳去:惶急:疮疤:粗拙:玑:懿:

  3.自读课文,结合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这种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讨论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整体感知]

  一、朗读1、2段,思考:为我们介绍了长妈妈那些方面的信息?说明了什么?

  明确:身份:保姆;名字:用的别人的,真实姓名不为人们所知。说明她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的劳动妇女,享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没文化

  二.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长妈妈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性格特征。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1.3——5段: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夏天的睡态:不拘小节粗俗

  2.6——12段她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迷信善良真诚

  元旦吃福桔{分角色朗读},将福桔“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一年到头,顺顺流流。教给“我”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事情本身固然可笑的,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长妈妈教这些道理的用心和现在阿姨教孩子们讲卫生,过马路要小心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3.13——18段: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愚昧无知和淳朴。

  将上面归纳的内容整理成表格形式。

  事情 形象特征 感情色彩 写法

  “长妈妈”名字的来历 地位低下 同情 欲

  扬

  先

  抑

  喜欢切切察察 絮叨琐碎,纯朴直率 “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我”

  睡觉摆“大”字 不拘小节、质朴、有些愚钝 “无法可想”

  吃福桔 真诚、善良 “不耐烦”

  教给我很多道理 对孩子关心爱护 “烦琐之至”“非常麻烦”

  讲“长毛”的故事 愚昧无知 “空前的敬意”

  买《山海经》 对孩子关心爱护、善良仁慈 “新的敬意”

  教师总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三、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①细节描写: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B、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重点研讨]

  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简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1问:“我”渴慕着绘图《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起因:我从远房叔祖那里听说了《山海经》,很想看这样的图画,但别人不肯帮我;我有没有好机会去买,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知道我的心愿,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在她告假后的四五天,给我买回来《山海经》,让我又惊又喜。

  结果: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这四本书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此后。我就更其收集绘图的书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文中写道那位远房叔祖的疏懒,别人又不肯真实的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他说了,就连“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助“我”。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长妈妈的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

  3.阿长来问《山海经》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4.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5.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她又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6.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不多,用的是一种叙述语言。为什么不详写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呢?(留下想象的空间),你认为她是怎样买到这本书的?提示: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摊书店,操了多少心等。

  7.这件事可以表现长妈妈的什么特点?

  对孩子心思观察细致,关心孩子,热心帮孩子解决疑难。乐于助人

  8.长妈妈买的《山海经》实际上是一本怎样的书?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为什么?

  刻印十分粗拙的本子,后来失掉了。“但于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表明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让我充满感激。而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同时也激发了鲁迅大量买书的习惯,特别是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艺启蒙书,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正是鲁迅对长妈妈念念不忘、几次在作品中写到她,对她充满了感激、怀念、敬意的原因。

  9.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问题探究]

  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对于买《山海经》,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这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

  [同步练习]

  1.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惊骇(hài)孤孀(shuānɡ)疮疤(chuānɡ)

  B.掳去(lǔ)惧惮(dàn)憎恨(zènɡ)

  C.絮说(xù)诘问(jié)霹雳(pī)

  D.粗拙(zhuó)烦琐(suǒ)陆玑(jī)

  2.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1)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意。()

  (2)从此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则。()

  (3)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钟一点花木。()

  (4)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玩皮。()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悚然:_________(2)惧惮:_________(3)诘问:_________

  (4)渴慕:_________(5)咒骂:_________(6)疏懒:_________

  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我”起初为什么憎恨阿长,讨厌阿长?后来又为什么对她产生敬意?

  (2)本文以儿童的目光来叙写阿长这个人物,试在文中找出能表现童真、童趣的语言。

  (3)试在文中找出一个议论句,一个抒情句。

  (4)你认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你认为阿长对少年鲁迅有什么影响?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5.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6.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7.结合全文,写出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相照应的句子。

  8.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参考答案:

  一、1.B(zēnɡ)

  2.(1)益(2)测(3)种(4)顽

  3.(1)害怕的样子(2)恐惧、害怕(3)逼问、责问(4)非常思慕(5)用恶毒的话骂(6)懒散而不受拘束

  4.(1)常喜欢切切察察;又不许我走动;一到夏天,睡觉时摆成一个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她常常对我讲“长毛”,给我买来《山海经》。

  (2)略(3)略

  (4)她是一个真实的小人物。既有下层劳动妇女的粗俗,又愚昧得可怕;同时,她还有一颗真挚善良的心,对作者呵护有加。

  (5)阿长买来的《山海经》,使童年的鲁迅逐步对文学发生了兴趣,乃至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道路。

  5.“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看不起。

  6.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7.“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8.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的: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

  2、复习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想:

  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写这篇文章的:先写他“憎恶”阿长、“讨厌”阿长等,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对于这种情感的变化,要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研读赏析,从而充分体会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延伸,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像阿长一样的普通人的感想和思考。

  ●教学设计:

  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可怕的美女蛇故事吧?

  是啊,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情趣,那么大家还记得讲故事的长妈妈吗?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

  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设置问题情景二:

  ♂教师: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讨论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1-17段对阿长多用抑笔,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

  讨论交流:“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里,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包含同情。

  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

  参考: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对于买《山海经》,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这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四、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代长妈妈说的话: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交流心得,课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延伸:

  ①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②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③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④课外可推荐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下面是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八年级上《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总体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导入语: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里面有位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还有印象吗,这个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多次提到,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在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来全面地了解这个有趣的人物。

  板书标题、作者,简介作者和题目。

  1、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

  3、介绍背景资料

  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楼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二、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骇掳悚煌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三、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并思考长妈妈的名字,长妈妈长什么样子,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四、仔细研读课文第18自然段到28段,并思考,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分析买山海经这件事,并从中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

  • 买《山海经》的起因是什么?

  •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 说明“我”对从她里得到《山海经》没抱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 “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 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由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 “我”为什么因此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 “我”对她根本没抱希望,她却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这在孩童的眼里,似乎“有伟大的神力”.

  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而且也确是当时“我”渴慕已久的。

  综前所述,作者详写买《山海经》的事件,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件事吗?

  • 这件事更能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也能表现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并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作者对长妈妈的描写以及通过详细地叙述长妈妈为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来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态度和感情,下节课,我们将贯穿全篇课文来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以及长妈妈的生动的人物形象。

  七、作业。

  课后练习四,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特点,标题自拟,字数在4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文章作进一步理解。

  2、复述课文,分析长妈妈的性格。

  3、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学习长妈妈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的性格。

  教学重点:重点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文章的特色和叙事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quot;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买山海经这件事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

  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3、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回答)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略写哪些,重点详细写哪些。有什么好处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长毛"的往事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

  3、作者先写讨厌、憎恶,但结尾又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里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本课难点)

  “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对比互衬中刻画人物形象。(难点突破了)

  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可让学生根据几件事讨论归纳,不要求全面,说到一点就表扬。

  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补充:(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内容(几件事)人物性格特征

  a、爱说闲话(表现阿长)→饶舌、多事

  b、“大”字睡相令人讨厌、憎恶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有许多繁文缛节

  d、“长毛”的故事愚昧、无知、淳朴

  e、买《山海经》(详写)→热情、乐于帮助别人

  总之(归纳):长妈妈是——劳动妇女

  刻画人物:“先抑——后扬”,对比、互衬

  (1)写的几件事(2)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感情变化

  a、爱说闲话→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讨厌、不耐烦-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非常麻烦

  d、“长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讽刺)

  e、买《山海经》→产生新的敬意(买书)

7、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方法。

  ▲学习重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作者:鲁迅-----

  作品:

  三、、我会学,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ōng()急②粗拙()③烦suǒ()④惧惮()

  ⑤震sǒng()⑥诘()问⑦jí()贯⑧pī雳()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

  面如土色:

  ②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震悚:

  3.释题:结合课文内容,谁来说说阿长与<山海经>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阿长买<山海经>。

  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

  还写了阿长的其他许多事情。

  四、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

  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五、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2、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3.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都围绕着中心人物——阿长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阿长是不是她的真名?

  4.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由此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5.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6.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7、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些事情?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六、体验拓展,有效训练。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事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七、课后拓展延伸。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复习,梳理知识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朗读19~29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

  结果:

  (二)合作探究,判断归纳。

  1、为什么作者说“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

  2、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4、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5、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6、“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7、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找出)

  (三)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1、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2、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四)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三、交流心得,课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2、课外延伸:

  ①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②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③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8、《端午的鸭蛋》学案及练习(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端午的鸭蛋》学案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安排。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从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

  一、资料链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二、整体感知

  1、查一查,读准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门楣()苋菜()籍贯()囊萤映雪()络()子

  2、写一写,根据拼音准确写出汉字。

  车yìn()城huáng()庙sù()然起敬yān()鸭蛋

  3、想一想,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

  莫名其妙: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练囊:

  4、浏览课文,理顺文章思路。(找本文的中心句、过渡段理顺文章思路。)

  5、作者善于发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情趣,本文通过对“端午的鸭蛋”的难以忘怀表现了怎样的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探究赏析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有何作用?(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2、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朗读文章第2、3自

  然段。)

  方法链接:写作手法

  A、对比B、衬托C、象征D、先抑后扬(先扬后抑)E、托物寓义

  3、写“高邮咸鸭蛋”与“端午的鸭蛋”有何联系?

  4、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是不是多余?为什么?(朗读文章第6自然段。)

  5、汪曾祺是一位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得到体现。请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

  示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此句中的一个“吱”字用得最妙,绘声绘色,把吃咸鸭蛋的那种动感,那种快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四、积累迁移

  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如:吃粽子、系百索子、挂符、赛龙舟等。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méixiànjínángyínglào2.胤隍肃腌

  3.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反光刻苦读书故事。

  4.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5.文章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豁达恬然,善于去感受生活中的无穷乐趣和诗意之

  美。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三、1.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2.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①上海店也卖高邮咸鸭蛋②高邮双黄蛋多③与其他地方的咸鸭蛋对比)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3.为下文的“端午的鸭蛋”渲染气氛,作下铺垫。

  4.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5.如:“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

  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此句中,“尤为别处所不及”古汉语的点缀使句子多了书卷气,且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语言的典雅之美。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6.《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2.学习如何才能让所写的人物真实、感人的写法。

  3.体会文中充满情感语言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她就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二、《朝花夕拾》简介:

  鲁迅散文集。在《莽原》上发表示题为《旧事重提》,编辑出版时改用现名。共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说处的时代的社会风貌。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三、整体感知

  (一)仔细听读课文,要求:

  1.找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2.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

  (二)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自由讨论。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如何划分段落?

  3.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4.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5.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1.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3—18)作者介绍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19—29)长妈妈为我寻找并购买《山海经》,作者感激她。

  第四部分:(30—31)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

  划分的依据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依据。

  3.引导归纳,师生共同小结:

  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他“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他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4.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师生共同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作者对他的“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他的繁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他讲的长毛故事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他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就叫先抑后扬的写法。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5.纵观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四、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一)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提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二)研读6-17自然段。

  提问: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提问: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三)研读第18-28自然段。

  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明确: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鲁迅此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四)研读第四部分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五、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六、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10、《中国石拱桥》导学案(表格式)(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导学案)

  八年级(上)语文《中国石拱桥》导学稿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执笔 潘红霞 审核 语文教研组 日期 11.3

  课题 《中国石拱桥》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二课时

  导学

  目标 1、进一步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2、继续了解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以及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体味语言,总结全文。

  重点

  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

  学

  过

  程 一、温故而知新

  1.说说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之间的关系。

  2.说说卢沟桥的特点。

  二、预

  习

  导

  学 1、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已经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

  2、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指名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注、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3、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

  齐读第10段。思考: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三、合

  作

  研讨。

  一、研讨文章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1、2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2)《中国石拱桥》?

  (3)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4)归纳提问: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①由一般到个别:

  ②先整体,后局部:

  ③依照时间的先后:

  二、文章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往往要运用各种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列数据举例子摹状貌作诠释引典籍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

  四、课

  内

  精

  读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五、写作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严密。

  讨论课后练习,教师归纳。

  这篇说明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语言分不开的。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1)语言平实简洁,描写有度。

  (2)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3)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

  (4)注意词句顺序,周密合理。

  五、课

  后

  小

  结 在同学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2.本文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特点,并分析了原因,介绍了发展状况。

  3.本文在说明语言的运用上非常出色:简洁、平实、准确、周密。语言风格与记叙文不同。

  七、布

  置

  作

  业 1.请理清关于赵州桥、卢沟桥的文字的说明顺序。

  2.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3、牛刀小试

  (1)请以“我家乡的××桥”为题,写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一篇写成记叙文,一篇写成说明文。

  4、继往开来

  (1)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先分组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面向全班汇报。

  提示:对未来桥的设想是建立在对目前的桥存在哪些不足与缺陷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可以先讨论现在的各种类型、各种用途的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再畅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

  (2)课外搜集古今中外著名的桥的资料,然后从不同角度(如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对它们进行分类,并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桥给它们建立小档案。

  教

  学

  反

  思:

11、《孔雀东南飞(并序)》学案(1)(粤教版必修1)(粤教版必修)

  导标显示屏幕

  1.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4.背诵重点段落。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探海导航】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哪些主要言行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思路结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全诗共33节可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如图:

  一.①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二.②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③-⑥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三.⑦-⑧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⑨-⑩拜别阿母,有理识礼;

  11-12夫妇明誓,情深意重;

  13.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四.14-19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20-24.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5-27.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五.28-30.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1-32.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六.33.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语言揣摩】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运用: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运用:配画示意。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运用: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名题讲析】

  1.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讲析: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自由自在

  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别人

  千万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古义:暗沉沉的今义:气息将尽

  讲析:中国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好多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一个双音节词。书写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区别很大,要注意其区别。如“自由”“可怜”。此外,古代白话(口语)的一些词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书写相同但含义不同,也要能区别。如“千万”等。

  【风景剪辑】

  剪辑1

  《孔雀东南飞》一诗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人们从未怀疑过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事实却是,这首产生于公元三世纪,最早被收入《玉台新咏》的长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家——从曹丕《典论》、刘勰《文心雕龙》到钟嵘《诗品》,都从未提起,直到宋代才偶有提及,但毁誉不一。它的命运在近代开始改变,最先将它收入《全汉诗》的是近人丁福保,五四时期这首诗的地位发生戏剧性变化,胡适在其辟荒作《白话文学史》中称之为“不朽杰作”、“古代民间最伟大的故事诗”,钱玄同、傅斯年、刘大白、刘大杰、朱湘等一批新文学运动倡导者均盛赞此诗。由于新文学运动者的倡导,它被纳入文学史家的研究视野,通过进人文学史和文学教材等途径,达到现在家喻户晓的程度。这首诗是在产生了一千多年之后,通过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边缘进人中心,从隐性存在进人显性传统。

  剪辑2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四年级学生合编的《孔雀东南飞》,……剧本由业余作者创作,业余学员演出,反映的是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1922年2月25日在北京教育部礼堂公演即引起轰动,“观众多至千余人,竟有许多人牺牲了四个小时在那儿恭候开幕”。演罢《晨报》附刊上即有评论家总结这个剧的“问题”所在:“我看此剧的用意,是要表明‘在宗法家庭制度下,不能容真正的恋爱”。这个剧在当时多次上演,并传至东南亚一带,被认为是“事情真确,足以讽世”的社会剧。在当时一批问题剧中,它因三个特点取胜:一是内容特别契合当时反对封建家长制,追求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等主题;二是采用了大家熟习的传统故事,许地山观剧后说:“我们对倾动一时底女高师学生底创作孔雀东南飞,必不能沉默着容他过去;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本国的古事上留意,和平常所谓新剧不同”。三是在创作演出方面较成功贯彻“爱美的”精神,徐慕云《中国戏剧史》在提到“爱美的”社会问题剧时指出,“当时女高师学生演出之‘孔雀东南飞’尤为出名”。此剧可称这批创作中的代表作。(摘自《文学评论》2000年12期)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概括性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我的老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为梦拼搏——“规划人生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社戏》互动课堂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满井游记》教学预案一等奖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 《精雕细琢亮题记——如何拟写作文题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学类阅读导学案一等奖——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高三)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初二班家长会发言稿(八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哀江南(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祝福》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爸爸的花儿落儿教案一等奖 史记·李将军列传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史记·管仲列传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史记·高祖本纪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史记·太史公自序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等奖(之一)(鲁人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边城(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要点:桃花源记、陋室铭、三峡、答谢中书书、观潮、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人教版教学反思 年级组长工作报告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作品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人教课标十一册语文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蒲公英》(河大版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