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商山早行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时间:2022-09-16 08:50:13

商山早行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商山早行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商山早行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二、预习展示

  1、介绍温庭筠

  2、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3、题目“早行”意思:

  从诗中哪些词语可看出出行之早:

  4、品味两幅画面。(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有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用笔写,交流)

  (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描绘“凫雁满回塘”的画面,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三、合作探究

  品味佳句: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

  精讲点拨:羁旅思乡诗回顾

  1、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月、客、浮萍、飞蓬等。

  2、表达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

  3、鉴赏要点(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题材(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3)抓住意象,领会意境,再悟情感

  小结: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定时训练《长安晚秋》

  赵嘏的这首诗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他是借在长安所见到的晚秋景物,来抒发自己一种萧索而深远的情怀。这首诗从内容上说可以分为两层:前六句是一层,是;后两句是一层,是

  1、看第一层。思考:

  ①作者所写的景物,从时间上说,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②再看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他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七种景物的特点各是什么?运用哪些手法,请赏析。

  2、看第二层。这一层是抒情。作者用了哪两个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2、安定城楼(苏教版选修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一定鉴赏方法领悟诗人思想感情。

  2、增加学生相关积累。

  二、教学重点:

  勘破“情”关。以“知人论诗”、“诗中觅情”、

  “重敲尾联”、“破典而出”为抓手把握诗歌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古代诗人常常登高抒怀,《安定城楼》同样如此。

  2、丰富学生对李商隐其人其诗的了解。

  其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情深词婉,能于华丽中时带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首创无题诗。一个在自卑与自负中不断扭曲的文人、一个酷爱政治却屡屡遭政治戏弄的文人、一个苦苦挣扎稍不小心就要落魄的没社会地位的文人。

  其诗:

  感觉李商隐

  昨夜的星辰又被昨夜的风吹落(昨夜星辰昨夜风)

  无边的追忆依旧是当初的惘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丹山路上雏凤清声(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夜雨秋池相思难寄(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的落寞化作无数无数的无题

  吐丝成茧烛泪成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云鬓暗改夜吟觉寒(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留一叶枯荷任雨欺凌(留得枯荷听雨声)

  你怕人懂你又怕人不懂你

  青天碧海的心事(碧海青天夜夜心)

  空有灵犀却无飞翼(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调一曲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叹一回夕阳

  黄昏已暗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鉴赏《安定城楼》。

  安定: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治所。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王茂元拜泾原节度使,开成三年(838),李商隐赴其幕,还做了王的女婿。不久,商隐应博学鸿词科试,落选回泾州,登楼有感,写此遣怀。诗作于泾原节度使幕中,作者当时24岁。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形容极高指安定城东泾水岸边的沙洲。尽汀洲,沙洲上的景色尽收眼底。

  译: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贾生: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年20余为博士,上书发表政见,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等语。因权贵诋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写《吊屈原赋》。《史记》有《屈原贾生列传》。后世成为才高遭贬之士的代称。虚垂涕,白白痛哭流涕而不起作用。王粲:汉末(177—217)文学家。17岁避长安之乱到荆州,于春日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去国远游,感世伤时的慨叹。上面两句以贾谊、王粲自比。贾谊献策,王粲登楼,都在青春年少,与作者相似;才高志远而不得施展,也正相同。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注释:总在想着年老辞官,归隐江湖。

  想望建立回天转地的显赫功绩,然后乘小船四处漫游。

  “永”字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即为相似,王安石击节赞赏。这是第二层。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

  注释: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这两句诗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不屑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

  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屣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鸿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两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这是第三层。

  4、鉴赏其他登楼诗,侧重诗人所抒情感的不同。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小结:登楼抒怀别有怀抱——不得见用之愁;忧国忧民之心;功成身退之志;思归思乡之情;知音难觅之憾;贬谪异乡之苦;吊古伤今之叹

  5、作业:1、任选一首登楼诗写一篇鉴赏文章。

  2、选择一位自己熟悉的诗人运用一些他的诗歌写作《感觉……》。

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全集(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风神初震”的初唐诗

  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

  《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 总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

  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

  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

  1、历史沿革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

  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如:

  (1)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2)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3、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到沈佺期、宋之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

  4、“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的基础。

  为什么说初唐诗是“风神初振”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4、《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四、辨体,学法设计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五、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语句。

  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给课文分段,总结出各部分内容。

  六、讨论课文结构。

  七、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  濯淖()啜其醨()()帝喾()  皭然()汶汶()汨罗()  屈匄()随属()唐眛()

  2.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3.熟读课文,背诵重要语段

5、《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三四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讨论归纳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第四段: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第五段:④复释张仪

  第六段:⑤诸侯击楚

  第七段: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明确: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

  屈原:见绌见迁,心系怀王

  楚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四、词语提示点拔: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

  2.进一步整理文言知识。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归纳课文,理解写作特点。

  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蒙谗见疏,楚国祸患相属。怀王身死,顷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怒而“迁”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屈原愤而自沉汨罗,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串讲课文。

  2.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词语提示点拔: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

  ⑤“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汨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汨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汨罗以死”中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三、研读课文最后一段: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四、讨论整理课文结构:

  这篇课文共13段,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写屈原的身份、才识。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以“博”“强”“明”“娴”“图议”“接遇”“应对”点明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了下文上官大夫嫉妒的原因。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楚国的国君芈姓,熊氏,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为氏,所以说是“楚之同姓”。

  第二层(第2段),写上官大夫嫉贤进谗和怀王信谗,屈原被怀王疏远。“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个不幸。与上文的“王甚任之”形成强烈对比,这一“任”一“疏”,见出楚王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

  第三层(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以及对《离骚》的高度评价。《离骚》是由怨愤产生的。“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穷”的具体内容。“穷”则“怨”,“怨”则“歌”,于是司马迁作出推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离骚》特别突出“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美人香草喻高洁的志趣。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屈原的这种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光”。

  第二部分(第4至第10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4至第7段),写屈原被怀王罢黜后,怀王三次被秦所骗,最终客死于秦,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

  第二层(第8至第10段),写顷襄王昏愦,屈原见“迁”。这一层突出屈原遭放逐后还“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又一次为屈原作不平之鸣。

  第三部分(第11段),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清”者“醒”者必然是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12段),写屈原死后的影响。一是屈原创造的楚辞一体,作者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一是屈原死后,楚为秦所灭。

  第五部分(第13段),写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综上所述,这篇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五、课文总结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六、布置作业:

  1.整理课文全部文言知识(见附录)。

  2.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

  【附录】:

  一、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

  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

  3.靡不毕见(见,通“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

  5.屈平既绌(绌,通“黜”)

  6.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

  7.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

  8.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信物)

  (二)重点实词

  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业。

  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旧读shù。

  论积贮疏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shù。

  十三经注疏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shù。

  离“离骚”者,犹离忧也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贺贫》:“而离桓之罪。”

  约从离衡动词,离散,分离。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动词,背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动词,分离,离别。

  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词,根本。

  本末倒置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

  本在冀州之南副词,本来。

  己后典籍皆为板本名词,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从本说代词,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量词,册。

  臣本布衣副词,本来(是),原来(是)。一说,动词,出身于。

  抑本其成败之迹动词,推究,考察。

  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博闻强志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

  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志趣。

  聊斋志异动词,记述。

  项脊轩志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指如削葱根名词,手指。

  璧有瑕,请指示王动词,指出。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动词,指向。

  哙遂入……头发上指动词,直立,竖起。

  指通豫南副词,一直,直接。

  闻博闻强志名词,学识,见闻。

  忽闻门外虫鸣动词,听见。

  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动词,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动词,懂得,明白。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名词,声望,声名。

  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动词,扣留。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动词,停留。

  先生可留意矣动词,留心,关心。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动词,保存,遗存。

  迁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放逐,流放。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动词,变迁,变更。

  战、守、迁皆不及施动词,迁移,迁都。

  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名词,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名词,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面。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名词,(叔)父,父辈人。

  弹新沐者必弹冠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

  莫辞更坐弹一曲动词,弹奏。

  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

  害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动词使动用法,损害。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名词,祸害。

  (三)词类活用

  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⑵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⑶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⑷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⑸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⑹蝉蜕于浊秽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⑺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⑻泥而不滓名词活用作动词,nì,生活在污泥里。

  ⑼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⑽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⑾时秦昭天与楚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⑿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⒀身客死于秦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⒁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⒂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⒃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⒄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

  (四)句式特点

  A判断句“离骚”者,犹离忧也。

  B省略句遂绝(于)齐(省略介词)

  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勒尚(省谓语)

  以(之)出号令(省介词宾语)

  C被动句方正不容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D倒装句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介宾短语后置)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介宾短语后置)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介宾短语后置)

  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介宾短语后置)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同上)

  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同上)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wéi)”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五)固定结构

  奈何绝秦欢(表疑问,怎么。)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表反问,怎么……呢?)

  二、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6、商山早行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商山早行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二、预习展示

  1、介绍温庭筠

  2、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3、题目“早行”意思:

  从诗中哪些词语可看出出行之早:

  4、品味两幅画面。(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有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用笔写,交流)

  (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描绘“凫雁满回塘”的画面,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三、合作探究

  品味佳句: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

  精讲点拨:羁旅思乡诗回顾

  1、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月、客、浮萍、飞蓬等。

  2、表达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

  3、鉴赏要点(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题材(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3)抓住意象,领会意境,再悟情感

  小结: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定时训练《长安晚秋》

  赵嘏的这首诗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他是借在长安所见到的晚秋景物,来抒发自己一种萧索而深远的情怀。这首诗从内容上说可以分为两层:前六句是一层,是;后两句是一层,是

  1、看第一层。思考:

  ①作者所写的景物,从时间上说,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②再看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他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七种景物的特点各是什么?运用哪些手法,请赏析。

  2、看第二层。这一层是抒情。作者用了哪两个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7、将进酒(苏教版高二选修)(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从来都是相依相随的,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酒后佳作更是不不胜枚举。其中有一位唐代诗人最著名,人们称他“诗仙”,他却称自己为“酒中仙”。这位诗人就是——李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将进酒》。

  (板书课题)

  二、目标

  1、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2、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豪放的诗风

  三、题解及背景

  将:请。“将进酒”就是请喝酒。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写于作者51岁,天宝十一年,作者与朋友岑勋到元丹丘家做客,从而写下了这首传世名篇。

  四、诵读

  1、请同学说需要注意的字音

  2、齐读

  3、听录音朗诵,感受诗人的情感

  4、自由读,思考问题:哪些字能直接体现诗人的情感?

  五、整体感知

  问:哪些字能直接体现诗人的情感?

  可能的回答:悲、欢、乐、寂寞、愁

  诗人通过这首诗究竟想抒发什么情感?下面我们一起走入李白的情感世界。

  六、理解情感

  1、分组讨论

  (幻灯显示:走入李白的情感世界。我读出了李白……的情感,是从……句中读出的,因为这句诗……)

  大家看黑板上的提示,请大家按照黑板上的形式组织话语,尝试理解诗歌的中抒发的情感。前后4-6个同学为一组,讨论5分钟。

  发言。把找到的句子读出感情。

  2、理清情感线路:(板书)

  悲——欢——愤——狂——愁

  诗人的欢乐是真心的欢乐吗?

  明确:不是,这是诗人进行自我排遣、自我开解的方式。

  诗人的情感富于变化,悲欢交迭,但欢乐也是无奈的欢乐,所以全诗的情感基调还是悲愤(板书)

  3、“天生我材必有用”和“但愿长醉不复醒”有没有矛盾的地方?这个矛盾反映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特征?

  明确:矛盾,复杂。

  这是李白积极入世与消极出世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如果他能安心于“今朝有酒今朝醉”,又哪里来的“万古愁”?如果他真要“但愿长醉不复醒”,何必去想“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方面,他有着胸怀天下的济世情怀,另一方面,他又不满现实、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我们想,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不是也是这样?他与李白一样有着复杂的矛盾,由此才写下了《离骚》不朽名篇。因此我们说,伟大的矛盾和挣扎,往往催生伟大的作品。

  4、“愁”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说“万古”?

  明确:愁——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贤不必用,壮志难酬。

  万古——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

  七、体会诗风

  1、这首诗充满了诗人的愁绪和悲慨,我们读的时候有没有消沉的感觉?为什么?

  明确:有气势、豪放。(板书)

  2、从哪里能看出豪放的诗风?

  学生发言,顺带分析手法。

  3、读出豪放。

  八、拓展延伸

  《将进酒》是乐府旧题,许多人都以此为题写下了诗篇,同是唐代诗人的李贺也写过《将进酒》,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思想感情方面的异同。

  作业:比较李白和李贺的《将进酒》思想方面的异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8、鲁迅:伟大与深刻的另一面是平和学案(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1、品味细节和语言,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真实而又丰富细

  腻的心灵世界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中对鲁迅的爱戴、敬仰和怀念之情

  3、鲁迅的人格魅力对自己的启示

  学习重点:品味细节和语言

  学习难点:感悟传主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

  1、辨析字形:

  旷()誉()恰()

  犷()誊()洽()

  骠()揩()赝()

  剽()楷()膺()

  2、成语积累:

  按图索骥安土重迁

  空穴来风踌躇满志

  矢志不渝踌躇不前

  3、鲁迅名言:

  渡尽波劫兄弟在,。

  ,怜子如何不丈夫。

  岂有豪情似旧时,。

  ,怒向刀丛觅小诗。

  二、|探究交流。

  1、本文作者通过女性所特有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2、写此文,作者融入了很多感情,这也是回忆录的一个重要特点。任选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3、结合鲁迅的品质,你认为当今社会里作为青年人需要用什么来充实我们的精神堡垒?

  三、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四、课堂反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旷代(kuàng)粗犷(kuàng)解剖(pōu)揩油(kāi)

  B.弄堂(lòng)作弄(nòng)浑浊(hún)浑水摸鱼(hùn)

  C挟持(xiá)携带(xié)搅拌(jiǎo)打扰(rǎo)

  D.抹煞(shā)煞车(shā)颤抖(chàn)颤栗(zh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酒盅蛊惑变幻变换无常

  B.插秧遭鞅清晰淅淅沥沥

  C.紊乱棉絮咳嗽枕流漱石

  D.担搁耽误阖眼阖家欢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位踌躇满志的上海投资经理说:“我们肯定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领袖。

  B、“双飞燕”已成为我国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一个符号象征,其背后深藏着东风人矢志不渝的澎湃动力。

  C、玛雅人预计2012年是世界末日,我认为这纯粹是空穴来风。

  D、自古道:“安土重迁”,说道背井离乡,哪一个不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矗立在鲁迅纪念馆前的这座铜雕,是有巴金等著名作家倡议国内外热爱鲁迅的人士集资30万元铸成的。

  B、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是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C、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父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茅草房子,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乡音,那胶东人所特有的幽默爽朗的笑声。

  D、由于思想水平不高以及文字表现力差的限制,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

  5、仿照下面所给的句子,写一句与之句式相同的话,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并非所有的希望都能实现,但没有希望的人生是绝不可能有前途的。

  张都利

9、《商山早行》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仲桂娟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2、找出作者营造的两幅画面,领会意境。

  3、赏析名句,理解意象组合特点。

  重难点:

  1、找出作者营造的两幅画面,领会意境。

  2、赏析名句,理解意象组合特点。

  学习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研讨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1、有才。才思敏捷,外号“温八叉”,且极富音乐天分,有孔即吹,有弦即弹。

  2、不幸。奇丑,屡试不中,卷入政治斗争。

  3、有个性。不修边幅,与歌妓、纨绔子弟厮混;目中无人,得罪权贵;帮人作弊,强索报酬,大闹考场。总之,他是一个穷困潦倒,仕途失意的文人。

  (二)、写作背景:

  诗人本是太原人,因在长安南郊(即“杜陵”)安了个家,在一些诗歌里,他把长安南郊说成故乡。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文本探究:

  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全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提示:抓住诗歌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诗句或关键字眼。)

  2、“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3、理解诗意:

  二读诗歌,领悟意境:

  1、作者为了表现思乡之情,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

  2、以上两幅画面有何异同?(提示:可以从意境、情感、手法几个方面去思考。)

  三读诗歌,赏析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景色的?

  2、若将此联改成“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好不好?为什么?

  3、温故知新:意象叠加的实例,你能举出一两句诗句吗?

  小结:

  1、作者情感:

  2、表现手法:

  三、补充

  羁旅诗的常见特点

  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

  2、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等。

  3、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等。

  四、作业:背诵并默写诗歌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愚公移山》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现代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老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主题班会“我是我的船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由讨论式教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大明湖之春》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文学类阅读导学案一等奖——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高三)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鸿门宴》复习备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感受“月亮文化”》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以我手写我心》——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七年级)

最新中学教案 商山早行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雨的四季》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雨巷》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声声慢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形象的鉴赏和把握(高三教案一等奖设计) 是有万种风情,欲与人人人说——走近广告词(教案一等奖设计) 守财奴公开课教案一等奖(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 沉醉于书海世界(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水龙吟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说木叶》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相关信息 高二上学期学生期末自我总结报告 苏教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苏教版《骑牛比赛》教学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凡尔塞宫》教学设计 高二学习个人计划范文 高二新学期新起点新面貌的教师讲话稿 高二作文我的弟弟 高二班级德育学期个人工作计划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六国论》第一课时学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