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江月-辛弃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西江月辛弃疾
一、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问: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热)这时是什么季节?(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说丰年”的是谁?(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呜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问: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词人用的是倒语。)为什么要用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三、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得好,集中地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教案——“祖国土”专题--祖国土(苏教版高一必修)
祖国土
学习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学习方法
文本研习
学习过程设计
祖国山川颂
黄药眠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1.知识链接(见学案)
2.导入:祖国是什么?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讨论)
3.解题: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4.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①.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②.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③.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明确:还写了“人民”“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④.铺叙的特点:
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⑤.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抒情的语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
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⑥.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6.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①.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a诗化的语言;
b直抒胸臆;
c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②.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7.教后感: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括号、破折号)--高三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考点探究:
一、知识讲解:
(1)正确使用括号
a、形式:括号常用的形式是圆括号“()”。此外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大括号“{}”和方头括号“【】”。
b、用法: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
①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括号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例如: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②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句末标点之后。例如:写研究性文章和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③序次语用括号。
④表示表示插入的词语用括号。
⑤交待时间、地点或文章出处要用括号。
⑥订正或补充的词语要用括号。
⑦对生字注音可用圆括号,对多音字注音用方括号等。
(2)正确使用破折号
a、形式:破折号的形式为“——”。
b、用法:
①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例如: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子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和为了全国人民——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②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例如:“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③声音延长、中断或停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例如:“呜——”火车开动了。
④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热学;——环境电磁学;——环境空气动力学。
⑤表示意思的递进。例如: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⑥用于标明语句间的因果关系,破折号前是果,后是因。例如:他首先指出早恋并不可耻——这是一种十分自然、正常的现象……早恋并不可爱——早结的果不甜,早开的花早谢。
⑦用于副标题前和注明引文的出处等。
二、备考锦囊:标点符号用法歌决
括号:句内句外分两种,括号位置不相同。注释词语紧相连,释句放在句后头。
破折号:解释、拖音、换话题,事项分承来排列。解说若在句中间,可以前后都出现。
误区导航:
在标点符号运用中,不少人常将句中的括号和破折号混淆起来。请看下面两例:
①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②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
以上两例就分别运用了括号和破折号,可是这两句中的括号和破折号的运用都是不正确的。
括号,标明行文中注释的文字。它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破折号,引出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一般使用一个,但是,这类语句如果是在句子的中间,可以在前面和后面各用一个破折号。在语句中,虽然括号和破折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二者的用法是有区别的。当解释说明性的语句比较重要,是正文的一部分,对文章有较大影响,必须读出时,应该用破折号;否则就用括号。由此看来,第①例中的括号应为破折号,而第②例中的破折号应为括号。
考点训练:
一、请指出下列各句横线上应填入括号还是破折号:
1、各国政府_①_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_②_都驱逐他。
2、中国猿人_③_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简称为“北京人”_④_在我国的发现,是古人类的一个重大贡献。
3、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_⑤_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⑥__指路。
4、古代文学家崔颢,是汴州_⑦_今河南开封_⑧_人。
5、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_⑨_似乎只有它们_⑩_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
6、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_⑾_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_⑿_脱掉身上的皮。
7、为了全国人民_⒀_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_⒁_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8、在议论文写作中,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_⒂_包括领袖言论、名人名言等_⒃_经常被作为理论论据。
9、只要向前再多走一步_⒄_看来仿佛依然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一小步_⒅_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10、假使他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景_⒆_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_⒇_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二、核按钮18面考点训练作业
附答案:
1、破折号2、括号3、破折号4、括号5、括号6、破折号7、破折号8、括号9、破折号10、破折号
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教案——“祖国土”专题--发现(苏教版高一必修)
发现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学案)
二、学生朗读诗歌,思考研讨问题:
l.诗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
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
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
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
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
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这不是我的中华”,发现了“你在我心里”。
三、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闻一多曾与徐志摩等主编《诗镌》,致力于新诗形式的研究提出极具影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形式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
补充说明
《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上看,此诗作于闻一多回国不久。它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我们知道,早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是一个正直、善良、富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者。留学美国时期,他又因饱受种族歧视和凌辱,而日益增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愤然于一九二五年夏天提前回国。然而,作为祖国忠诚儿子,当他怀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雄心回来之时,他表现出来的不是欣喜若狂、信心百倍,而是一种撕肝裂肺、呼天抢地的深切悲哀。这是多么惊人的反差呀!产生这一惊人的反差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呢?臧克家先生分析得好:
“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发现》。”(《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
理解了诗人久别重返祖国后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就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了。
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何其芳《诗歌欣赏》)这的确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按照习惯思维,传统写法,这首诗取名“发现”就应该是: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再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才倾诉自己的失望、悲伤以及在失望悲伤中升腾起的对祖国的期望。这样写,固然形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但未免太缺乏新意而显得平淡无奇了。闻一多是个勇于创新的诗人,在诗作的构思上他总是力避平庸和一般化,力求给以一种意外的惊奇之感。《发现》便是杰出的代表。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这一声迸着血与泪的呼喊,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给人以突兀峥嵘之感,使人仿佛亲眼看见迸着血泪的诗人失望困惑的面容,听到了他沉痛绝望的诉说。人们不仅要问,既然诗人回到了他梦牵魂绕的祖国,为什么又不相信这就是“我的中华”,而且还那样痛苦地反复诉说“不对,不对!”呢?原来,诗人听到祖国的召唤,就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可眼前的祖国竟是满目疮痍,现实就象“噩梦”而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一样黑暗、恐怖,令人心惊和绝望,这哪里是“我”在国外想象中“如花一样的祖国”呢?而听到召唤时,惟恐时间太久,归途太远,速度太慢,恨不得插翅飞翔的归心,到头来竟是“一场空喜”,这是怎样的失望和悲哀啊!这里,诗人并没有用具体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到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而是用了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直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和令人窒息的失望,逼真的写出了自己当初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回祖国的心情和他感到是“一场空喜”之后的深切悲哀。
诗意到此,人们也许会认定这就是诗人的“发现”。但是,如果说诗人的“发现”就是指祖国的沉沦,山河的破碎,那么,这首诗的构思也就谈不上什么新颖独特了,主题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刻感人了。因为国破家亡的感受早在闻一多之前,就为不少爱国志士所抒写,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这首诗最精彩绝妙之处应是诗的最后四句: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既然,诗人归国后所见的不是“我的中华”,那么诗人的“中华”,亦即诗人理想中的如花一般美好的祖国又在哪里呢?他“问天”,“逼风”,“擂地”,“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求索,可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总问不出消息”,他哭着喊着,在巨大的悲痛中顽强地挣扎着,在深广的忧愤中执着地寻觅着、追求着,竟至“呕出一颗心来”。啊!“我的中华,在我心里”。“如花的祖国”珍藏在诗人的心里,这是多么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啊!诗人没有因失望而沉沦,相反却又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在我心里”这个结尾,石破天惊,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它既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之永恒。联系到诗人忠诚磊落的一生,联系到他为追求这心中的祖国而流尽的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结尾越发显得辞警意丰、回肠荡而震撼人心了。至此,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肃然起敬。
四教后感
5、西江月-辛弃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西江月辛弃疾
一、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问: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热)这时是什么季节?(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说丰年”的是谁?(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呜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问: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词人用的是倒语。)为什么要用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三、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得好,集中地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6、自我介绍-----口语交际(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口语交际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与人交际能力训练。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倾听,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团结合作、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体验到交际的快乐,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与人交际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与人交际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能力。
教学手段: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
教师自我介绍创境
同学们刚才听了老师的介绍对老师有所了解,这就是自我介绍。
二、探究你觉得自我介绍应该介绍哪些内容?
三、明确口语交际要求
a.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爱好作自我介绍表述过程中要流畅、清晰,不能出现断续、停顿过长等情况。
b.表述要富有个性,充分展现自我风采。
c.可选用图片、照片、影像资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d.限时三分钟。上台的同学先问候大家,做到有礼貌。介绍自己是要声音响亮,内容清楚,表情自然。
四、由学生代表主持,进行自我介绍
五、学生代表总结
六、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a.表述过程中要流畅、清晰b.表述要富有个性,充分展现自我。
c.可选用图片、照片、影像资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d.限时三分钟
课后反思
本课最成功之处首先生开课时教师的自我介绍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创设了一个平等地交际环境,是学生对本次交际内容产生了兴趣。
7、观察一个人写话----作文教学(语文版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仔细观察一个人,说写他(她)的身材、长相、穿什么衣服,给你的印象等等,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懂得观察人物外貌的一般方法,学会具体描写人物外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天会见到很多人,这些人有的长得高,有的人长得矮,有的人长得胖,有的长得瘦,还有他们的样子,穿的衣服都不相同,那么你们知道应该怎样观察一个人,写一个人吗?不知道不要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观察一个人写话,只要大家认真学习,就能够把文章写好。
二、指导审题,明确题目
1、出示题目,学生齐读。
2、指导审题,理解意思
(1)题目要求我们说出和写出哪几方面的内容?
板书:身材长相穿着给你的印象。
(2)提问:①身材指什么?②长相指什么?③给你的印象指什么?
(3)写文章时还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有两个他(她)?
三、指导学生观察班里一位熟悉的同学,教给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同一间教室学习,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今天就来观察一下我们的同学好吗?哪一位同学愿意出来让大家观察呢?
板书:我的同学。
2、一个人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但是不一定把每个人的所有东西都写下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人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来写,写的时候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不能说说头发、又讲讲他的脚、讲讲他的嘴巴、又讲讲眼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给人感觉乱七八槽,那么我们观察一个人可以按什么顺序来写呢?
板书:从上到下,整体到部分。
3、我们先观察她的身材:(请XXX同学站到教坛前)
(1)哪位同学说说她的身材是怎么样的?(抽问几位同学)
板书:个子高、瘦。
(2)观察她的长相时我们怎么观察?
小结:我们可以按从上到下,一部分、一部分仔细地观察。
①先观察什么:头部有什么特点?头部有很多东西可以写,如:头发、耳朵、眉毛、眼睛、鼻子、嘴巴,抓住她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写。
②按从上到下顺序写。头发长得怎么样?
她头上扎着一条又黑又长的小辫子。辫子上还有一只漂亮的蝴蝶结。
板书:头上扎小辫子蝴蝶结(黄色的、美丽的)
③皮肤是怎么样的?
皮肤有点黑,(她经常参加体育训练,皮肤晒得有点黑)
板书:皮肤黑
④眉毛和眼睛是怎么样?
又弯又细,眉毛下面长着一双有神的眼睛。
板书:弯弯的眉毛有神的眼睛
⑤鼻子和嘴巴又是怎么样?
板书:(鼻子小嘴巴)洁白的牙齿。
4、再看看她穿着什么是怎么样?
板书:运动服戴红领巾(精神)
5、给你怎么样的印象
(1)让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刚才很多同学都讲了对XXX同学的印象,她认真学习、不怕苦、不怕累、热心帮助同学、热爱劳动。她真是一个学习好、思想好的好学生;真值得我们学习。我希望同学们都向她那样做个学习好、思想好的好学生。
四、练习说话:让学生把上面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1、学生同桌之间练说;
2、指名说;(两位,哪位同学能完整地讲一讲XXX同学的身材、长相、穿什么样的衣服、给你的印象。)
3、总结:刚才我们学习了描写一个同学的身材、长相、穿什么衣服、给你的印象等的方法,大家观察很仔细,讲得很好,是不是每一位同学和XXX同学长得一样呢?都可以像刚才一样的说呢?不可以,因为每个人的身材、长相、衣着、性格等都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根据自己所写的人的特点用不同的词语。
五、学生动笔写:
1、让学生选一个自己熟悉的同学进行观察写话。
2、选两位同学在幻灯片上写。
3、老师巡视指导个别同学。
六、评议写的情况:
1、出示学生写的幻灯片进行评议;
2、指出:我们描写人,不一定按刚才的顺序来写,可以先写印象,然后按你自己的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进行描写。
板书设计:观察一个人写话
身材个子高瘦
长相扎着小辫子戴着头花皮肤黑
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牙齿
穿着蓝色相间运动服戴红领巾(精神)
给你的印象
8、从生活中找材料----作文教学(语文版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如何观察生活,明白作文材料无处不在的道理,增强用心观察生活的意识。
2、什么是作文的选材?让学生不仅要学会收集材料,还要善于将材料整理、归类。
3、校园生活作文选材训练。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怎样从校园生活中选材。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设备:多媒体
五、课前准备:搜集素材,用相机抓拍一些校园生活的花絮;精选学生自己的优秀习作,做文字的润色和修改。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一提起写作文,许多同学就感到头痛,提起笔望着题目发呆,总觉得无话可说。平时有些同学聊天谈论学校生活时,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到这时候也开始犯难了。有一幅对联就生动地描写出了同学们面对作文题时的痛苦情形。
上联:苦坐苦想苦不堪言下联:愁纲愁情愁眉苦脸横批:写不出来
但是班里一些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拿到作文题目总是思如泉涌,有写不完的新鲜事。文章生动有趣吸引别人,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他们的作文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我想,首先一点有一双慧眼,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观察和感悟生活,并从中选择贴切的材料,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探讨作文应如何选材。
蜜蜂采花酿蜜,首先是能够发现鲜花,唐代诗人罗隐咏蜜蜂的诗句有“不论平地与高山,无限风光尽被占”,要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花都能感受到才行;其次,不是所有的花都能酿蜜,只有精心挑选、精心酿制,才有甘甜可口的蜂蜜。
选材是根据主题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产生最好的效果。
(二)校园生活花絮
1、师导入语:作文的素材应来自于生活,要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对同学们来说,最丰富多彩的莫过于校园生活了。大家来到中学已经半年了,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应该不少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半年来的校园生活。
2、学生活动:请几位同学说一说校园生活
3、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同学们都注意到了校园内发生的一些像军训、运动会、圣诞节这样的集体活动,说得很好。老师用相机也抓拍了校园生活中的一些花絮,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4、播放校园生活照片(课件展示):校园里:如为李建川捐款、为四川大地震募捐、校运会、文体艺术节等;班级生活:如值日、老师进班、为班级班费收集瓶子等
5、师总结:我们的校园生活是多彩的,有趣的同学、尽职的老师、生动的课堂、花样繁多的选修课、热闹的文体活动、美味的食堂,有这么多丰富的素材,你还怕写不出好作文吗?
三、写作:
以“校园生活”为主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生进行写作,在教师指导下交流修改。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进行构思并打草稿、列提纲。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解答。
二、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文构思互相交流,以便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
三、学生打草稿,如有不懂得问题,可以请教身边的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编写边修改。
四、学生草稿完成的,互相交换修改,未完成的继续完成。
五、组织学生以三到五人为一组,互相交换阅读点评本组成员的习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指定专人将同学们的发言记录下来。
六、各小组负责纪录的同学汇报本组交流的情况,并推荐出本组优秀习作。
七、教师给大家展示一下几位同学的作文及片断,看看他们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我请作者把它朗读一遍,然后谈谈他们自己选材的心得。
八、教师对本次作文训练情况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加强作文水平的要求。
9、文学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水平。
2.初步评价作品内涵和思想感情倾向
3.初步了解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自己的体验和认识。
4.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激发兴趣:
1、卢梭说:“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
提问:这里的“它”指的是哪部名著?
2、《鲁滨孙漂流记》一问世即风靡全球又历久不衰。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各种文字。据说除《圣经》之外,《鲁滨孙漂流记》是再版最多的一本书。在欧美国家是儿童的必读书。
二、了解作者:
这部享誉世界的作品是谁创作的?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比一比哪个同学了解的多?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或指名小结。
三、初步感知:
1、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不甘于平庸的生活,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有一次,遇到(),鲁滨孙一个人()他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在那里度过了()年孤独的时光。
2、“我”初到荒岛时心情(),经调整后变得(),最后()地面对生活。
3、在你的印象中,“我”是一个()的人。
四、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后选派代表发言:
1、“我”身陷荒岛后遇到的困难及心态。
2、“我”活下去的理由及为活下去所做的工作。
3、“我”在荒岛上独自生活的感受。
4、“我”在荒岛上活下去的意义。
五、体会小说的写作特色:
1、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
1)能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具有亲切感。
2)能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具有真实感。
2、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文中最能表现鲁滨孙性格句子是,表现了他的性格。
六、课堂延伸:
回忆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某种烦恼或挫折,仿照课文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七、教师小结:
1、名著是人类文明不朽的精髓,是人类文化最珍贵的记忆,名著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考试,更在于典范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人心灵的滋养,给予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因此对于课外名著,我们应努力做到:首先要树立信心,其次要多阅读涉猎,多收集积累,再次要多交流多讨论,最后就是多感悟多运用。
2、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鲁迅
3、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温家宝
八、布置作业:
1、课外进一步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以《我眼中的鲁滨孙》为题写一篇小文章。
2、设想有一天你在森林迷了路,你将怎么办?学习一些野外求生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