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了解相对应的描写技法和描写角度。
2.反复咀嚼涵泳,关注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能够从用字、词、句式等方面来进行细细品味。
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初步感知情景交融中“景映情,情限景”的特点。
4.分析情理结合的手法,抓住文章情“隐”理“现”,理“明”景“变”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初步感知情景交融中“景映情,情限景”的特点。
2.从字词、句式方面进行仔细品析,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相应的鉴赏知识框架图里的内容。
教学过程
任务一:给散文集命名,制作腰封。
【情境】根据课文内容,编订散文集。
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课文节选的内容为这本书取一个名字,并设计好“腰封推荐语”。
【腰封示例】
【美】库尔特冯内古特《囚鸟》腰封:“作品被翻译成15种语言,畅销30多个国家。”这个世界欠冯内古特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腰封示例】
阎连科《我与父辈》的文章起始语:讲述两代人的爱恨,折射一个时代的变迁。
【散文集名】
①《写给大地的情书》
②《人间草木》
【散文集腰封示例】
①写给大地的情书,一本述说不尽的书
②一木一石皆世界,一花一草具情意
③寻觅美的印记,刻画爱的心灵
任务二:诉说风物巧配图
【情境】在编写散文集的过程中,需要对编订好的文章进行细读,现需要对该部分进行插图配置。这三篇文章中均有许多值得细究的画面,有些画面虽小,但是却不能忽视,甚而是支撑整篇文章的骨架、具有展示作者性格,揭示主旨的作用。为给整部散文集插入配图,配图要求能够给展现文章的整体风貌,请找出可以作为插图的点。
参考——
《故都的秋》:
①一朵蓝色的牵牛花周边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陪衬着
②落蕊铺得满地都是的一株槐花
③一只停歇在树上、叫声衰弱的秋蝉
④几个立在桥头树底的都市闲人在曝背谈天
⑤一株生长在屋角墙头的枣子树
……
《荷塘月色》: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弥望着田田的叶子,荷叶衬托着朵朵荷花
②沐浴在月光下的荷花
③薄薄的青雾中若隐若现的荷花
……
《我与地坛》:
①高墙坍圮,门壁上朱红淡褪的衰败地坛
②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
③万道金光中,窸窸杆铡⑼蚯е参锩榷さ脑白?
④如一朵小雾稳稳停在半空中的蜜蜂
……
(2)蝉与花的配图
针对散文集中这三篇文章究竟配上哪一幅图片,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现在有以下几幅图片可供选择:①蝉②花③蜜蜂。
我们可以看到《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同时出现一种共同的植物和动物,如果以该共同的动物和植物入画,相信呈现出来的图画效果会比较美观,而且对两篇文章还能起到点缀和搭配的作用,学生猜测进入绘图的动物和植物究竟为何。
点出所插入插图的动物和植物:《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出现的一种共同动物为蝉,出现的一种共同植物为花,但是《故都的秋》中出现的是一只秋蝉和一树落寞的槐花,而《荷塘月色》中出现的是一只夏季的蝉,以及散发着处处幽香的荷花。
(3)点出两只蝉的不同之处
《荷塘月色》中的蝉打扰了朱自清的宁静,将朱自清从原本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中惊醒出来,这只蝉起着反衬的作用。《故都的秋》里面的蝉,是起到点缀的作用,“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郁达夫以疏淡的笔触,寥寥数笔,对于秋蝉的描绘从正面验证了作者独特审美情趣,对悲凉、哀婉之美的崇尚,对于“物哀”的崇尚。
借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把《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放在散文集中,在这篇文章后面要插入一幅插图的话,插入的选择是动物,那我们可能插入的选择会是一种昆虫,而这种昆虫可以是一只蜜蜂,也可以是一只瓢虫,也可以是一只蚂蚁,但要明确所插入的图画,色彩明亮,以表现史铁生此时情感在经历低沉过后的一种蓬勃向上。同时也明白自然万物对史铁生的刺激和鼓励,明白史铁生超越了自我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的思考,包括对生和死都有很明确清晰的思考,感知史铁生的人格力量。
(4)指明《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的插图的绘制笔法和背景颜色
这两篇文章表面上很相似,但仔细深究却发现很不一样。学生需要明确两篇文章的不同情感基调,因此我们选择的抵达该教学重心的方法是绘制蝉和花的插图,对于插画的背景颜色和绘制笔法进行一番挑选。
由于《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文章在景物描写的细节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前者挥毫泼墨,写意味道十足,后者精雕细琢,精细刻画。“《故都的秋》是直线式的直接抒情,浓烈的欣喜欢快和悲哀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急于与读者沟通心灵,热切地袒露自己的胸怀。”由于《故都的秋》写意抒情的特性使得景物在描写上呈现出写意铺展的特点,不细加点缀,而是急于表白一种情绪和心结,因此在为《故都的秋》的《秋蝉秋槐》插图配以写意手法的绘制,在色彩搭配上,以冷色调为主,文中说到:
“牵牛花,我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做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插图采用冷色调的搭配,以表现郁达夫喜欢北国秋天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由于《故都的秋》采用直观景物,直述印象的方式,比如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这些描写和述说中,我们可以知道在绘制的笔法上,宜采用水墨画的形式随意点染。
而《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有意隐匿自我,情意世界是朦胧封闭的”,他有意转变自己的注意力,转为对景物的悉心观察和描写上。因此在对景物的刻画上,作者细腻传神,多感官多角度进行描绘,在对其《夏蝉荷花》插画绘制时,宜以工笔画为主。色调的选择上,宜暖色调,表现作者此时暂时寻得宁静,沉浸在这荷香月色的宁静世界中,享受到了这短暂的自我世界。
依照此,学生给《我与地坛》配置插图颜色,借助插图,让学生明白史铁生在残疾以后一路上的心路历程,由灰暗变得积极乐观,地坛中的花草树木、小昆虫给了他无尽的生命启示:“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百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而他也由消沉低落开始变得积极乐观,因此在配置的底色上呈现出明亮的色调。
任务三:巧手点缀述妙处
【情境】:该散文集在编排文章内容外,还需要有点评。
(1)为散文集中的这三篇文章作批注
金圣叹点评批注《水浒传》,寥寥数语,或画龙点睛,或剔肉见骨,无不情有独钟,无不独有新见,写尽文字风流,成为研究古典小说的重要资料。评点批注,用通俗的话可以作如下解释:
评点:“点”就是圈点,即对文章精彩的地方加上圈点;“评”就是评价,即对作品的思想或艺术等内容写进自己的意见观点。
批注的形式有三种:
①A.眉批:批注在课本的空白处。B.旁批:批在句子边上。C.尾批:批在一段之后。
②如何给文章或书籍做批注?
A.思维困惑处B.有所感悟处C.环节要害处D.求异创新处
③如何批注?
A.分析式B.概括式C.感想式D.质疑式
(2)评点批注
《故都的秋》: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一个“租”字给人一种漂泊),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一“坐”字,体现一种悠闲)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细数”和“一丝一丝”可以让人感觉到作者作为都市闲人的悠闲),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这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听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文人对秋日的感觉是悲凉的,但是郁达夫对秋天的这种清、静、悲凉的喜欢)
……
《我与地坛》句子欣赏:
A.四百年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鉴赏点评:时间的流逝在文字中轻轻滑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不说是琉璃自己被剥蚀了,高墙自己坍圮了,而是采用主动语态,表明了地坛的寂寞和无人管理的悲凉,同时以地坛周围的悲凉来映衬自己双腿残废后的悲凉,反衬出自己的伤感。文字字字珠玑,在行文的脉络中流转着伤感的气息。
B.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鉴赏点评:略
C.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
pingyy
教学目的:
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的形和神
2、散文的景和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一)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
明确:味。(板书)
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二)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
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三)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明确: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⑴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目以选择问答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
⑵通过争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此为本课教学重点。
⑶为了方便学生讨论,可在讨论前板书:
秋花——色秋槐——形
秋蝉——声秋雨——味
秋果——实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明确: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教师总结时,可板书:
⑴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⑵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⑶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
⑷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⑴此题旨在让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⑵分析时可与导语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很多,但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附:《故都的秋》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郁达夫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味味
南国的秋——慢、润、淡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找出文章感情基调的关键词语,体味文章紧扣情感来描写景物的特点。
2、体会文章语言细腻,节奏感强等特点。
二、教学步骤
(一)默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明确:应该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可提出几句让学生进行辨析。如:
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B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C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二)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板书)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⑴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辨认能力及理解能力。
⑵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不是“味”。
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板书: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喻体——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
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
(三)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明确: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板书)
此题可引发学生进行争论,教师总结时可套用“含泪的微笑”,总结出“悲凉的颂歌”这个课时主题。
(四)学生朗读全文,并根据教师的提问,回顾所学内容。
问题:a、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b、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c、作者为什么不写鲜亮之景?
(五)默读课文,找出能反映作者情感基调的词语,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渲染和刻画的?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如:“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再如槐树落蕊一段,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六)本文的结构怎样?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景物,共有五种景物,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雨后话凉、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最后作者再一次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并愿意拿寿命去换取北国之秋,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之情。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七)通过复习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希望能“清静”,内心还有淡淡的“悲凉”。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意,然地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出不写游人如织的公园胜境,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牵牛花的蓝朵”。文章紧扣“清”“静”“悲凉”这三个词语,来描绘景物。只对景物作寥寥几笔的勾勒,便将读者带进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无限秋意之中。
板书设计
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卢龙中学语文组杨鹤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
2.使学生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热爱。
教学设想
1.由介绍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入手,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2.指导学生具体品读课文,体会郁达夫作品里的真与美。
教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我们大家刚刚走过一个秋天,请同学们谈谈记忆中的秋景(学生回答)。可这秋天在女革命家秋瑾的笔下却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在辛弃疾的笔下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可见不同的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著名作家与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教师板书课题)
首先我们要对郁达夫先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首先补充课下注释①的内容)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以下为了解的内容)郁达夫是同鲁迅、郭沫若同时代的著名作家。他家境贫寒,三岁丧父,曾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满腔热情地回到祖国,面临的却是失业和居无定所的现状。当时中国的黑暗环境与个人的不得志经历,使他思想苦闷,性格抑郁善感,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所以人们对他的作品的评价是“唯真唯美”,在本文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郁达夫作品的真与美。
二.鉴赏课文
(一)总体概括感知课文
师:作者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对北国之秋的特征作了概括
生齐答:清静悲凉(板书)
师:作者把这清静悲凉的特征隐藏于他所绘制的几幅画面之中,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讨论并找出共有几幅画面,对应哪个段落,给每幅画面概括出一个相应的标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明确:(板书)
秋晨院中赏秋图
晨起观落蕊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二)欣赏画面,体会“物我合一”的“真”与“美”。
1.欣赏第一幅画面:
师: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找出画面中的具体物象。
生答,师明确:
破屋浓茶小院碧天漏光残垣蓝朵秋草
师:我们来具体看这些物象的特征。
问:天色是怎样的?
答: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问:这样的天色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答:高远洁净
问:这与故都秋景的哪个特点相符合?
答:清
问:鸽声是什么样的?
晴天下驯鸽的飞声
问:这与故都秋景中的哪个特点相符合?
答:静以闹衬静
问:再看日光、牵牛花、秋草,还有那屋、墙又是什么样的?
答: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牵牛花的蓝朵最好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破屋残垣
师:给人带来几分寒意的日光,冷色调的牵牛花,生命即将终结的秋草,还有那破屋残垣和小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答: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问: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答:像北国的秋天一样:清静悲凉
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使学生初步领悟到散文中情景交融的美)
2.欣赏第二幅画面。
杜牧曾有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我们不妨仿写一句:“寒蝉凄凄雨霏霏,秋在故都槐蕊落”。请同学们在第二幅画面中找出体现秋之清、静、悲凉的句子。
学生讨论后回答
问: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联系作者遭遇)
答:对前途感到困惑,内心悲愁,苦闷。
总结:作者又是融情入景,以景语寄情语。
在这两幅画面中出现的这些物象,它们共同构成了故都之秋的实。由此,我们不禁又想起马致远笔下的秋景。
天净沙秋思仿写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破屋浓茶小院
小桥流水人家漏光鸽声碧天
古道西风瘦马秋草蓝朵残垣
夕阳西下槐蕊铺地
断肠人在天涯落寞人在故都
3.欣赏这三幅画面(采用问答式,以问代讲,学生讨论回答)
问:这三幅画面中的主要物象是什么?
答:秋蝉秋雨秋果
问:作者是怎样描述秋蝉的叫声的?
答:衰弱的残声啼唱嘶叫
这一“啼”一“嘶”不禁是我们联想到“杜鹃啼血猿哀鸣”“路长人困蹇驴嘶”这样的诗句。
问:这是我们的内心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答:悲凉
问:北方的秋雨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奇有味更像样
问: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述秋雨的这一特殊之处的?
(学生听本段录音找出相应内容)
答:人,人的穿着,人的活动背景,人的动作、神态,对话语调
问: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答:悲凉
鲁迅的散文《秋夜》开头两句:“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可以说枣树是北方之秋的硕果。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仿佛也跟着作者目睹了那淡绿微黄的枣子,享受那一年中最美好的GoldenDays,享受那一份清凉与寂静。
作者正是借助这五幅画面形象地描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作者为什么只喜欢这样的秋呢?读十二段找出相应的两个句子。
正因如此,才有第十四段的直抒胸臆,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挚爱,作者特意选取了江南之秋作为参照,那江南之秋又有什么特点呢?(与第二段照应)
三.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们不禁感叹,生在北国的我们十几年来怎么就没有秋的这种味道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经历和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孤独的秋象一首诗,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郁达夫先生正是用他自己的心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总观情啊!
四.作业
通过描写雨来表达自己或喜悦,或悲伤,愤怒,惆怅的感情。
五.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景图情
清晨院中赏景
清一
晨起观落蕊切眷恋
景
静秋蝉语
皆
秋雨情挚爱
悲凉语
秋果
4、《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沪教版必修四)
《故都的秋》郁达夫
教学目的:
1.领悟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学习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手法(重点);
3.体会作者在文表现的“清、静、悲凉”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过不少咏秋赞秋的散文和诗词,它们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最终都表达了对秋的赞美,可谓“枫叶尽染”“雁阵南飞”。但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却在他的散文《故都的秋》中表现出了另一番秋的景色和情致,真是独具品位,让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吧。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从小熟读唐诗、古文,爱好文学。短篇小说《沉沦》是其早期代表作,另有《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创造社”创始人之一。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故都的秋》便是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写下的优美散文。
三、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静、悲凉。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题目明确而深沉。
四、听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了解文意。
五、情境引领点拨:讨论取材,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状况。
提问: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象;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感情与之融为一体。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
[资料显示屏]
资料一:在哥哥家里小住了两天。我因为想追求龙儿生前的遗迹。一定要女人和我仍复搬回什刹海的住宅去住它一个月。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子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这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丁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飘泊。——选自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1926年)
[提示]郁达夫在赞美故都的秋色时也曾写到葡萄和青色的枣子。郁达夫终生飘泊不定,只有在北京居住的一段时间中,才与妻儿共享家庭生活的幸福。但他的长子龙儿又因患脑膜炎死在了这里。所以故都北平曾是郁达夫幸福与悲苦交织的所在。资料中所指“去北京远了”(即郁达夫离开北京),直至1934年,他写《故都的秋》一文时,才重踏上故都的土地。
资料二:我到上海后做了几篇关于方向转换的阶级文艺的短文,当时同人中就有对我不满的,我也以以后不再做议论文自誓。后来急风暴雨,时局变迁,果然来了一件奇祸,当时新来上海主持创造社的人,就以我的空言招祸,于实际毫无补益的大义相责备……我只希望以后各人都能走上各人自己想走的路去,或向成功光明的方面,不过总要诚诚实实地,不虚伪地。选自《郁达夫自传》
资料三:国民政府,是国民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它的基础是建设在国民的全数上的,然实际上在这国民政府内,左右政治的大局的,只有几个人,几个和民众漠不相关的前世纪伟人……政府仍在说政府的话,被压迫阶级的满肚皮的苦楚,仍旧是吐不出一二分来……——选自《郁达夫自传》
[提示]社会的动荡当局的腐败都在郁达夫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暗,这就是《故都的秋》一文悲凉、伤感之音的另一个由来。
总之,无论是遭际还是社会风云都使郁达夫将自己主观上的悲伤情怀,融入了故都秋景、秋色的描绘之中。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思考、讨论练习题一和二。
第二课时
一、研究性点拨:
1.听配乐朗读,了解文章写景内容,体会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一)总起①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
(①-②)向往:饱尝秋味
②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
①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 绘秋
②槐树的落蕊 清、
记叙 ③秋蝉的残声 静、
(二)分写 ④秋雨话秋凉 悲凉
(③-) ⑤秋树的奇景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
议论 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三)总括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
②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二、品味性点拨:
体味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和简洁清丽、精到细腻的语言特点。
(一)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主要讨论选景和绘景。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
1、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
明确: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因此,他追求“清”“静”,心头笼罩淡淡的“悲凉”。正因为如此,作者不写暧色调的香山红叶和喧闹的颐和园,对陶然亭的芦花等也只是点到为止,而选择了最能表现作者感受的秋景。
2、第3句中“即使……就是……也……”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它的色味特别浓烈。
3、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试找一些相反的景象作比较。
明确: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厦);泡——一碗浓茶(一碗香茗);看——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听——驯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对——牵牛花的蓝朵(绿叶红花)。比较可见,作者所选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静、悲凉。你看,作者笔下的秋景,“屋”和“壁腰”都是“破”的,用反衬的手法“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突出北平秋晨“静”的特点,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日光”本是暖色调,但在作者笔下却是“漏”的。
(二)简洁清丽、精到细腻的语言。
指导学生阅读“落蕊”一段,思考:
1、这段语言有何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明确: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用白描式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等,把槐树的特征,明白如话地描绘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2、这段文字突出了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明确:突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如:满地,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三、点拨小结:文章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对北平的秋色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四、学生朗读,加深体味语言特色和作者思想感情。
五、迁移性点拨:读写结合,写一篇《秋晨》的作文。翟梦晗
5、一蝉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了解相对应的描写技法和描写角度。
2.反复咀嚼涵泳,关注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能够从用字、词、句式等方面来进行细细品味。
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初步感知情景交融中“景映情,情限景”的特点。
4.分析情理结合的手法,抓住文章情“隐”理“现”,理“明”景“变”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初步感知情景交融中“景映情,情限景”的特点。
2.从字词、句式方面进行仔细品析,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相应的鉴赏知识框架图里的内容。
教学过程
任务一:给散文集命名,制作腰封。
【情境】根据课文内容,编订散文集。
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课文节选的内容为这本书取一个名字,并设计好“腰封推荐语”。
【腰封示例】
【美】库尔特冯内古特《囚鸟》腰封:“作品被翻译成15种语言,畅销30多个国家。”这个世界欠冯内古特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腰封示例】
阎连科《我与父辈》的文章起始语:讲述两代人的爱恨,折射一个时代的变迁。
【散文集名】
①《写给大地的情书》
②《人间草木》
【散文集腰封示例】
①写给大地的情书,一本述说不尽的书
②一木一石皆世界,一花一草具情意
③寻觅美的印记,刻画爱的心灵
任务二:诉说风物巧配图
【情境】在编写散文集的过程中,需要对编订好的文章进行细读,现需要对该部分进行插图配置。这三篇文章中均有许多值得细究的画面,有些画面虽小,但是却不能忽视,甚而是支撑整篇文章的骨架、具有展示作者性格,揭示主旨的作用。为给整部散文集插入配图,配图要求能够给展现文章的整体风貌,请找出可以作为插图的点。
参考——
《故都的秋》:
①一朵蓝色的牵牛花周边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陪衬着
②落蕊铺得满地都是的一株槐花
③一只停歇在树上、叫声衰弱的秋蝉
④几个立在桥头树底的都市闲人在曝背谈天
⑤一株生长在屋角墙头的枣子树
……
《荷塘月色》: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弥望着田田的叶子,荷叶衬托着朵朵荷花
②沐浴在月光下的荷花
③薄薄的青雾中若隐若现的荷花
……
《我与地坛》:
①高墙坍圮,门壁上朱红淡褪的衰败地坛
②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
③万道金光中,窸窸杆铡⑼蚯е参锩榷さ脑白?
④如一朵小雾稳稳停在半空中的蜜蜂
……
(2)蝉与花的配图
针对散文集中这三篇文章究竟配上哪一幅图片,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现在有以下几幅图片可供选择:①蝉②花③蜜蜂。
我们可以看到《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同时出现一种共同的植物和动物,如果以该共同的动物和植物入画,相信呈现出来的图画效果会比较美观,而且对两篇文章还能起到点缀和搭配的作用,学生猜测进入绘图的动物和植物究竟为何。
点出所插入插图的动物和植物:《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出现的一种共同动物为蝉,出现的一种共同植物为花,但是《故都的秋》中出现的是一只秋蝉和一树落寞的槐花,而《荷塘月色》中出现的是一只夏季的蝉,以及散发着处处幽香的荷花。
(3)点出两只蝉的不同之处
《荷塘月色》中的蝉打扰了朱自清的宁静,将朱自清从原本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中惊醒出来,这只蝉起着反衬的作用。《故都的秋》里面的蝉,是起到点缀的作用,“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郁达夫以疏淡的笔触,寥寥数笔,对于秋蝉的描绘从正面验证了作者独特审美情趣,对悲凉、哀婉之美的崇尚,对于“物哀”的崇尚。
借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把《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放在散文集中,在这篇文章后面要插入一幅插图的话,插入的选择是动物,那我们可能插入的选择会是一种昆虫,而这种昆虫可以是一只蜜蜂,也可以是一只瓢虫,也可以是一只蚂蚁,但要明确所插入的图画,色彩明亮,以表现史铁生此时情感在经历低沉过后的一种蓬勃向上。同时也明白自然万物对史铁生的刺激和鼓励,明白史铁生超越了自我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的思考,包括对生和死都有很明确清晰的思考,感知史铁生的人格力量。
(4)指明《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的插图的绘制笔法和背景颜色
这两篇文章表面上很相似,但仔细深究却发现很不一样。学生需要明确两篇文章的不同情感基调,因此我们选择的抵达该教学重心的方法是绘制蝉和花的插图,对于插画的背景颜色和绘制笔法进行一番挑选。
由于《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文章在景物描写的细节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前者挥毫泼墨,写意味道十足,后者精雕细琢,精细刻画。“《故都的秋》是直线式的直接抒情,浓烈的欣喜欢快和悲哀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急于与读者沟通心灵,热切地袒露自己的胸怀。”由于《故都的秋》写意抒情的特性使得景物在描写上呈现出写意铺展的特点,不细加点缀,而是急于表白一种情绪和心结,因此在为《故都的秋》的《秋蝉秋槐》插图配以写意手法的绘制,在色彩搭配上,以冷色调为主,文中说到:
“牵牛花,我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做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插图采用冷色调的搭配,以表现郁达夫喜欢北国秋天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由于《故都的秋》采用直观景物,直述印象的方式,比如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这些描写和述说中,我们可以知道在绘制的笔法上,宜采用水墨画的形式随意点染。
而《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有意隐匿自我,情意世界是朦胧封闭的”,他有意转变自己的注意力,转为对景物的悉心观察和描写上。因此在对景物的刻画上,作者细腻传神,多感官多角度进行描绘,在对其《夏蝉荷花》插画绘制时,宜以工笔画为主。色调的选择上,宜暖色调,表现作者此时暂时寻得宁静,沉浸在这荷香月色的宁静世界中,享受到了这短暂的自我世界。
依照此,学生给《我与地坛》配置插图颜色,借助插图,让学生明白史铁生在残疾以后一路上的心路历程,由灰暗变得积极乐观,地坛中的花草树木、小昆虫给了他无尽的生命启示:“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百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而他也由消沉低落开始变得积极乐观,因此在配置的底色上呈现出明亮的色调。
任务三:巧手点缀述妙处
【情境】:该散文集在编排文章内容外,还需要有点评。
(1)为散文集中的这三篇文章作批注
金圣叹点评批注《水浒传》,寥寥数语,或画龙点睛,或剔肉见骨,无不情有独钟,无不独有新见,写尽文字风流,成为研究古典小说的重要资料。评点批注,用通俗的话可以作如下解释:
评点:“点”就是圈点,即对文章精彩的地方加上圈点;“评”就是评价,即对作品的思想或艺术等内容写进自己的意见观点。
批注的形式有三种:
①A.眉批:批注在课本的空白处。B.旁批:批在句子边上。C.尾批:批在一段之后。
②如何给文章或书籍做批注?
A.思维困惑处B.有所感悟处C.环节要害处D.求异创新处
③如何批注?
A.分析式B.概括式C.感想式D.质疑式
(2)评点批注
《故都的秋》: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一个“租”字给人一种漂泊),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一“坐”字,体现一种悠闲)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细数”和“一丝一丝”可以让人感觉到作者作为都市闲人的悠闲),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这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听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文人对秋日的感觉是悲凉的,但是郁达夫对秋天的这种清、静、悲凉的喜欢)
……
《我与地坛》句子欣赏:
A.四百年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鉴赏点评:时间的流逝在文字中轻轻滑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不说是琉璃自己被剥蚀了,高墙自己坍圮了,而是采用主动语态,表明了地坛的寂寞和无人管理的悲凉,同时以地坛周围的悲凉来映衬自己双腿残废后的悲凉,反衬出自己的伤感。文字字字珠玑,在行文的脉络中流转着伤感的气息。
B.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鉴赏点评:略
C.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6、雅俗共赏话清秋——《故都的秋》《济南的秋天》任务群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故都的秋》是一篇艺术性散文,艺术性散文并不是科学小品,它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一种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这一点是不能含混不清的。分析这篇文章的困难在于:文章中的趣味和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可能觉得文章“很一般”,也可能觉得文章“挺好”,但多数学生说不清楚好在何处。问题之所以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审美修养,分不清审美价值和实用功利价值。比较《故都的秋》与老舍《济南的秋天》,二人同样写秋天,但分析其在作品中不同的审美追求,有助于我们理解郁达夫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即郁达夫式的“悲秋”。
教学目标
比较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老舍《济南的秋天》,通过取景特点的比较,感知两位作家的不同的审美追求,探究郁达夫式“悲秋”的成因。
导学案
【任务一】
1.通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和老舍《济南的秋天》,选择描写细腻、情感较为浓烈、结构特点突出的句子(至少两处)进行品读。
比如:
《故都的秋》
(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济南的秋天》
(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2)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
【任务二】
2.填写这两篇课文的情景关系表。
《故都的秋》和《济南的秋天》的情景关系表
【任务三】
3.请从两篇散文中任选一篇,依照上述的“情景关系图”,为这篇散文绘制一幅插画。(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前或在家绘制,鼓励发挥特长,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好,今天上课的老师和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编辑一本散文集,这本散文集里有各个作家的散文,有插图,还有评语……那么,我们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为《故都的秋》和《济南的秋天》各选择一幅相匹配的插图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插图,并给出你们的答案。
【活动1】请为《故都的秋》和《济南的秋天》各选择一幅插图,并说说选择的依据。
(学生生成答案)
过渡语:我很好奇,你们选择这幅插画的理由是什么呢?
明确:(板书评点要点)
【活动2】请同学们圈点勾划两篇散文中表示颜色的词。
(学生圈点勾划表示颜色的词并分享)
过渡语:同学们找得十分准确,我将你们所提到的词作了一个简单的罗列。左边是《故都的秋》里表示颜色的词,右边是《济南的秋天》里表示颜色的词。请同学们比较下,两位作家在色彩的运用上,有什么差异?
(呈现表示颜色的语词集合)
小结:同样是写北方大都市的秋天,老舍对色彩的选择,更多地选择相对浓郁、明亮的颜色。而郁达夫却恰恰相反,他似乎有意在逃避这些鲜艳的色调,而更倾向于淡雅、清冷的色调。
明确:淡雅、暗淡或浓郁、明亮
过渡语: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作家在描写秋色时,对于景物的选择又有哪些差异?请同学快速圈出两篇散文中呈现的景物。
【活动3】请同学们圈点勾划两篇散文中呈现的景物。
明确:
1.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他个人特别关爱的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其特点是没有北平这个大城市的商业繁华,也没有政治生活的喧嚣,他特别念念不忘的,并不像老舍笔下的秋景那样有鲜明的色彩(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相反,他舍弃了西山的红叶、中山公园的菊花这些色彩鲜艳夺目的,选中了非常朴素的芦花;他没有选择游人如织的胜地,而是选择了比较幽静的陶然亭,又在这幽静的陶然亭中,选中了平淡得只剩下柳条的影子。西山的虫唱带着乡村的野趣,潭柘寺的钟声让人联想的是古老、宁静而悠远,在大城市的喧嚣中,没有宁静的心情对此是感而不觉的。
2.老舍笔下的《济南的秋天》在开头便亮出了红袍绿裤,到后来,写到济南的秋水:“那份儿绿色”,“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呈现两篇散文的意象集合,明确两者的选材特点)
过渡语:大家来比较下,这两篇散文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差异?
明确:相对于《济南的秋天》中生机蓬勃的景物,郁达夫所选择的景物都有衰败颓废的特点。
过渡语:我们的感觉是十分准确的,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一组对比。
比较下列2组语句,赏析散文的选材特点。
①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
②租人家一间小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
③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一簇簇茂盛的秋菊,使作陪衬。
追问1:“一椽破屋”和“一间小屋”比较,呈现了散文什么样的选材特点?
追问2:“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和“一簇簇茂盛的秋菊”比较,呈现了散文什么样的选材特点?
明确:“破屋”“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都是残败的生命。
追问3:郁达夫为什么舍弃了“秋菊”而选择了“秋草”?
明确:秋菊显示生命的蓬勃,要欣赏它不难;秋草即枯草,表现生命的衰败,难道就不值得欣赏吗?凡是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直面生命衰败的感觉,沉思生命的周期,逗起悲凉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感受。
过渡语:我觉得大家对语言的感觉非常敏锐,你看,秋菊给我们的感觉是生命的蓬勃,而秋草却带有一种生命的衰败之感,但在郁达夫的眼里,却形成了他独有的悲凉之美。但老舍笔下的景物却充满了生机,明朗而温暖,这正如刘禹锡对秋天的赞美“我言秋日胜春朝”。
过渡语:我们刚才从色彩运用和景物选择两个角度,品味了两种不同的秋色之美,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幅插画,正因为他们的色彩运用和景物选择是有差异的,他们所呈现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表达显然也是有较大差异的。如果用文中的语句来表达,《故都的秋》显而易见的是“清、静、悲凉”,那么《济南的秋天》又呈现出怎样的意境特点呢?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一找。
(再次呈现两幅插画)
【活动4】用几个词来形容两位作家呈现的不同的秋天之美,你会用什么词?
明确:《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或者忧美);《济南的秋天》清、静、活泼(或者优美)
PPT“清静”对比
问:“文段一”中,作者不写槐花在树上的状态,而只写它落在地面的状态,在表层的细腻、清闲之下,你们是怎么品味到“潜意识下”的“有点儿落寞”与“深沉”的?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故都的秋》
明确:槐花因其细小又被称为槐米,“像花而又不是花”,但作者不写槐花在树上的状态,而只写它落在地面的状态。槐花是在不被人察觉的夜间悄然坠落的,不是一朵两朵,而是一大片“铺得满地”。没有给人以听觉、味觉,而只是脚下的触觉。正是槐花是如此细微柔弱,经不起秋风得肃杀,陨落时既无声无息,就只能在地上给人留些柔软的记忆。在扫街的一阵清扫之后,它就消失得干干净净;既然已经消失,本可以不再触景伤情,地上却偏又留下了“扫帚得丝纹”。一丝一丝的纹路,不是槐花生命悄然逝去的痕迹吗?怎能不勾起人们凄清的忆想!可不是,那扫街的工人,似乎眼里看着,手里扫着,也懂得槐花生命的柔弱与坠落的凄楚,不忍心快快地一阵挥帚使之立即归于尘土,而是小心、慢慢地、细细地……这不免让人想起林黛玉再《葬花吟》里所低吟地“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作者之所以会在“觉得细腻”“觉得清闲”之余,还在潜意识下“觉得有点儿落寞”,是否就是因为有这些联想呢?
过渡语:把文字表层的“细腻”“清闲”是诉诸于直觉,又于感情深处细察、深味对生命衰亡的感伤。生命的感觉和情致的深邃,正是美学意义上的美,也正是郁达夫极力追求的“雅趣”。(插入知识小支架“雅趣”)
【知识小支架】
雅趣的特点是,不像俗趣那样偏重外在的色彩和形状,而侧重于内在的意味,这种趣味不能自发生成,是与古典文化修养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高雅的心灵,可能就会视而不见、感而不觉。
过渡语: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天有着“清、静”的特点,老舍笔下的济南的秋天也有着“清、静”的特点,这两个“清净”是否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段话:
……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明确:故都的秋天的“清、静”是“凄清、清冷”“闲静”之感,而济南的秋天的“清、静”则是“清澄、清澈、清净、甜美之感”。前者忧美,而后者优美。
(读一读)
小结:我们通过比较会发现,两位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审美追求,从审美取向来看,无论是色彩运用、景物选择还是意境的营造上,郁达夫更符合中国传统文人“雅趣”。而老舍笔下的景物相对郁达夫笔下的衰败的景物,更富有生命力,老舍追求的“俗趣”与郁达夫极力追求的“雅趣”不分高低,生命的每一个历程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顺应自然去尊重、感受生命不同历程的独特美。
过渡语:那么,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那个任务,你会给《故都的秋》和《济南的秋天》分别选择哪一幅插图呢?
(学生快速生成答案)
问:在散文的选编中,我们把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编在同一单元内,现在要给这个单元取一个标题,你觉得什么标题合适呢?
(学生生成答案)
明确:“雅俗共赏话清秋”或“两人两城话清秋”……
(板书:俗趣雅趣雅俗共赏话清秋)
【拓展延伸】
同写“清秋”,为什么两位作家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
老舍追求的是日常的趣味,日常趣味,可能是浓艳的,这“艳”在趣味上,可能是比较“俗”的是一种“俗趣”。而郁达夫竭力追求的是一种“淡雅”。因为“淡”而“雅”,其中蕴含着一种趣味,这种“淡雅”是超越了日常世俗趣味的。“俗”是平民百姓的,而“雅”是比较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才有的,故“淡雅”中往往含着“高雅”的意味。而郁达夫所追求的趣味就是这种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士的“雅趣”。
明确:以郁达夫为例,悲凉落寞的秋感、独特的人生经历、中年之故地重游、日本文化的浸染等原因促成了郁达夫独特的审美追求。
总结:想要进一步感受郁达夫独特的审美追求,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拓展阅读《郁达夫日记》和郁达夫其它的散文作品。
7、《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创作风格。
2。体会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并借鉴文章“融情于景,驭景以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又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
教学设想:
以“秋”为话题,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既渲染一种气氛,又导出一种阅读诗文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描写景物的特点去把握其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秋”“愁”(板书),心上有秋便是愁。关于“秋’历代文人墨客也有一种传统的认识:言秋必愁。有诗为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一起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散曲中的秋是怎样的?(凋零,悲凉,凄楚。)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忧郁,悲怆。)你是怎样捕捉到诗人情感的?(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通过景物描写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是我们解读诗文的一把钥匙。
关于“秋”,郁达夫曾经说过:“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北国的秋为什么会让他发出如此感叹呢?我们今天来学习《故都的秋》(板书),去领略郁达夫笔下,心中的秋。
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通过故都景的描写,要抒发怎样的深情?
1。提问:文章的哪些文字段是写秋景的?这些文字段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并作以概括。
学生发言。(提示:抓住描写的主体对象。)
明确:。3—11自然段
小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2。学生读3—11自然段
提问:作者笔下的故都秋景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发言。(提示: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
明确:清,静,悲凉。
三细读细品
讨论题目:作者通过怎样的景物描写来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学生讨论。
学生可以一幅图画为例,抓住其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
明确:
写秋院——
“听得到青天驯鸽子的飞声”写出了环境的宁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写出了心的静。
“一椽破屋”“破腰壁”写出了境的悲凉。
写秋槐——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柔软的触觉。”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落寞。”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悲凉。
写秋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柳永有诗句“寒蝉凄切”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写秋雨——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
写秋果——
“像鸽蛋似的着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提问:分析了景物描写从中读到的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明确:和故都的秋景一样也是“清,静,悲凉”的。在作者的笔下景中有情的悲凉,情中有景的落寞。的确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达到了“物我为一”的境界,这也是这篇散文的魅力之所在。
提问:回头去看,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仿句练习)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在————————————,
在————————————,
在————————————.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在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的确,郁达夫故都的秋景都是皇城根下,寻常巷陌中的家常小景。所以,只要用心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平凡的景物中读出一种真实的生活感受。
四课堂探讨论问题。
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学生讨论(抓住文中关键语句)
明确:“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故都秋的喜爱和向往。
再讨论:作者为什么不以明快的笔调来写故都的秋?
学生讨论
明确:这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郁达夫,3岁丧父,17岁随兄长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耻辱的十年。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在个人性格反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学方面,他喜欢“静”的文学,写的也是“如水的文学”。
另外,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生活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只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课堂小结:
课堂一开始我们便说了“心上有秋便是愁。”那现在看来愁不是来自秋本身,而是来自人的心。刘禹锡就说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其实,只要换一种心态,我们就会发现秋也有它美丽,成熟的一面。
课堂作业:以“母校秋景”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1。借鉴课文的“融情于景,驭景以情”表现手法。
2。600字以上。
8、《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利辛县马店中学李文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⒈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⒉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⒈品读课文,体味诗意的秋景图。
⒉讨论比较,鉴赏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难点:散文的“形”与“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情感。
⒉请大家阅读课文
⒊提问: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课文分四个部分:(1—2)思秋
(3—10)绘秋
(11)议秋
(12—13)恋秋
三、精读课文,赏析文本
㈠赏析第一部分
⒈学生齐读1、2两段。
⒉提问:文章的1、2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
⒊提问: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明确:
㈡赏析第二部分
写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绘表达的?要是同学们写秋,会如何描绘呢?现在,分
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⒈作者为了表现故都的秋味,给我们描绘了五幅秋景图,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是什么?
庭院清秋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佳日秋果图
这五幅秋景图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特点的体现,大家能说出是什么特点吗?
强调:形散而神不散
⒉提问: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
⒊同学们把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与景的呢?
明确:
㈢赏析第四部分
⒈学生齐读12、13段
⒉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醉倒了我们,然而却先醉倒了作者自己。他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
明确:
⒊回答得很好。既然运用了比喻,哪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明确:
四、讨论探究、理解主旨
⒈提问: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明确:
⒉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
五、总结
《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学罢此文,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先生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六、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思秋
绘秋
议秋
恋秋
七、反思:
9、《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三分钟说课]
在郁达夫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故都的秋》是较有特色的一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秋”,可写的东西很多。在故都,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都能映出“秋”的倩影。但由于作者的个人遭际和身处的时代风云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的阴影,因此,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它们是经过了感情过滤后的“结晶”。文中对秋景的描绘也细腻精到,绘形绘声绘色,栩栩如生。那牵牛花的蓝杂,那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的槐树的落蕊,那衰弱的秋蝉的残声,那秋雨中话凉的都市闲人,那淡绿微黄的秋枣经作者寥寥数笔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氛围之中。
本文景的刻画生动传神,情的抒发含蓄隽永。前者重感性欣赏,后者重理性感悟;学生欣赏前者容易,领悟后者较难。因此,本节课由易而难,由浅入深,从课文中间入手,两头开花,层层深入理解全文,领会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目标: 1、品读诗一般的语言,欣赏故都的独特秋景;
2、感悟诗一般的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美读法。听名家朗读和学生自己朗读相结合。
2、讨论法。如秋景特点的体现和文章情感基调的把握。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诗人梁小斌说:“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是啊,秋天是深沉的,隽永的。今天,让我们继续欣赏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有二:一、品读诗一般的语言,欣赏故都的独特秋景;
二、感悟诗一般的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赏听课文部分朗读。
1、播放课文3—11自然段的flash文件朗读。
2、听读提示:朗读部分包孕了五幅秋景图画,让学生边赏景边思考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融入在其中的五幅秋景图。
四、欣赏故都秋景。
1、学生归纳概括五幅秋景图。
①秋晨静观图
②秋槐落蕊图
秋景图 ③秋蝉残鸣图
④秋雨话凉图
⑤秋日胜果图
2、提问:故都的秋景有何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3、提问:这部分从哪些景物哪些细节能读出或清或静或悲凉或三者兼而有之的特点?
①学生各自选择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秋景图进行品读。
②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③师生交流明确。
④多媒体展示、总结。
a.写秋院
“看得到……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驯鸽的飞声”。 (境的清静)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心的宁静)
“一椽破屋”、“破壁腰”。 (境的悲凉)
b.写秋槐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c.写秋蝉
“衰弱”、“残声” 。 (侧重写悲凉)
d.写秋雨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
(有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⑤突破难点:前四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容易理解,而“秋日胜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从中又是怎样透出“悲凉”的气息?
明确:a.淡绿微黄的颜色是典型的秋的衰败的颜色。
b.“秋日胜果图”中折射出作者“悲凉”的心境。
[多媒体出示一资料]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天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零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1926)
说明:请学生注意资料中加点的词。“辞”易勾起离愁别绪,“落”易感出衰落凋零之情,因因枣子坠落容易逗出作者的悲情,也就“最怕听”了。更何况写作《故都的秋》一文时,作者的长子龙儿因患脑膜炎早夭了,所以,此时作者再次见到这枣树、这枣子,心情的沉重与悲伤已不能与1926年相比了。
五、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从以上对秋景的欣赏中感觉到,赏景离不开析情,因此,从上一环节已初步感受了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拓展深入鉴赏情景交融这一艺术手法。
①让学生回顾他们熟悉的有关写秋的诗句、文句。
a.师生共同回顾。
b.多媒体展示相关句子。
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Ⅳ.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②提问:哪些句子描写的是秋天的绚丽景色,抒发的是赞秋之情?哪些句子描写的是秋天的萧瑟之景,抒发的是悲秋之情?
明确:前者是Ⅰ、Ⅲ、Ⅵ;后者是Ⅱ、Ⅳ、Ⅴ。
分析:秋景无所谓悲喜,或悲或喜的是人,景因情生,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高兴时,“看山山欢笑,观水水起舞”;人悲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提问: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呈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这是为什么?
a.生讨论后一个一个回答。
b.师总结:主要由郁达夫的个人遭际和社会风云决定。
个人遭际:自小体弱多病,幼年丧父,中年丧子,颠沛流离,命途多舛;
社会风云:政治腐败,政局动荡,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C.师深入分析:我国古代传统的观物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我观物”,二是“以物观物”。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郁达夫观故都的秋,秋皆着上郁达夫的悲伤的主观色彩;当郁达夫的个人生命和宇宙生命融为一体时,以秋来观郁达夫,郁达夫的情中也带上了秋的落寞的色彩,这样,便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
3、通过对本文情感基调的把握,深刻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①提问:本文写了故都的秋,还写了哪里的秋?分布在课文的哪些段落?又有何特点?
明确:还写了南国之秋。分布在2、5、13段。有“慢”、“润”、“淡”的特点。
②提问:第一、二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比。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出示图表)
对象 特点
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
江南之秋 慢、润、淡
③提问:第十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比喻、对比。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切眷恋之情。
(通过图表鉴赏这两种修辞手法)
黄酒∽白干 稀饭∽馍馍 鲈鱼∽大蟹 黄犬∽骆驼
江南之秋 平淡 温润 细腻、秀美 小巧
北国之秋 浓烈 硬实 粗壮、刚强 庞大
总结:这里作者从饮食文化入手,拿具体的形象的饮食中的“味”来喻抽象的不可触摸的秋之“味”,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写出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深味,同时这里南、北国之秋并举,内容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眷恋的感情。
④提问: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悲秋还是颂秋?
讨论:生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明确:本文的情感基调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六、片断写作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像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秋天是深沉的,隽永的。你读了此文有何感受或在你短短的十几年的人生中又感悟到了怎样的秋呢?请以“秋”为话题写一个片断。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进一步深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以《江南的秋》为题写一篇随笔。
10、《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设计:叶绿红
指导思想:贯彻“三主”思想,即:以学生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棗讨论棗点拨式
教学重点:散文的形和神
教学媒体:投影机、录音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导语设计
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播放一首歌,(播放录音带〈〈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
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对,北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首先请全班同学朗读全文;
读罢全文,你们觉得郁达夫主要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的?请用一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教学设想:
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读一、二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答:北国的秋棗清、润、悲凉
南国的秋棗慢、润、淡
教学设想: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在文段中找到。
读第三~第十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为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答:即不是以时间为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教学设想:
(1)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干以选择问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
(2)通过争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此为本课教学重点。
(3)为了方便学生的讨论,可在讨论前出示本课投景胶片之一:
秋花棗色
秋槐棗形
秋蝉棗声
秋雨棗味
秋果棗实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答: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是“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的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关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第一,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术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教师总结时,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二:
(1)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旧中国时代气质的抑郁善感;
(3)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4)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教学设想:
(1)此题旨在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2)分析时可与导语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北京的名胜迹有很多,但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选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四)读第十二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答:应该是:足风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教学设想: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岐,可提出几句站学生进行辩析。如:
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B、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C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
(五)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级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教学设想:
(1)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辩认能力及理解能力。
(2)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本体与喻体这间的相似点就是“味”。
(3)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三:
三、结语设计
1.教师播放《前门情思大碗茶》的后几句: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那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
2.郁达夫在《故郁的秋》中给我描绘的故都的秋味也是如大碗茶的香味一样传遍天涯!
附:《故都的秋》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