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14 18:40:23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课题:《济南的冬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理清作品的写景思路。

  2、领略济南冬天的独有魅力,领悟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

  3、初步培养学生赏析写景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赏析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济南冬天的美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理解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景物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赏析写景文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年的日子,时间过的真快,过去的时间,我们跨越了芳草青青、百花争艳的春天,走过了炎炎烈日、热烈奔放的夏;走过了天高云淡、枫叶火红的的秋,今天我们要走进怎样的冬天呢?

  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走进怎样的冬天呢?同学们心目中的冬天又是怎么样的?

  1、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介绍作者及文学常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济南冬天的总体特征。

  1、济南的冬天是什么特点?请同学们上来任选颜色写“冬天”这两个字,以此来表达你对济南冬天的感受,并且从文中找出能支持你理由的关键词语。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

  三、学生自渎课文,师生对话,赏析课文

  1、用冬天的济南象:(概括冬天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注意摘录文中关键词语),冬天的济南像春天,摇篮,慈祥的老人,慈爱的母亲,秀美的图画,优美的山水画,美丽的少女,透明的蓝水晶。然后,合并归纳一些类似的看法,集中为“摇篮,画,蓝水晶。

  2、品味“摇篮”。

  重点抓住文中那些语句给人以“摇篮”的感受,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主要抓住以下句子: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地理环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温暖。”——比喻、拟人济南的暖和、舒适。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以人们的表情衬托济南的暖和、舒适。

  “慈善的冬天”中的慈善。

  3、品味“画”。

  由济南冬天的色彩入手,进行分析。

  色彩绚丽的图画——水墨画

  4、品味“蓝水晶”。

  引导学生从写济南的水入手。“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写出了冬天济南河水的清澈,也写出了水富有生命力,因为水是蓝色的。而且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四、通过我们刚才的赏析,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是如此的美,我们来探究一下原因,教师提示,可从写法、作者的感情入手。

  1、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济南的热爱、赞美之情。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2、《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博兴实验中学 王新伟

  教学设想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切入点应该是要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领会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把教学重点落到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够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的写法上。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对于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是呀,一提到冬季,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是的!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笔,到济南城去走一遭,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看一看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板书:济南的冬天)

  整体感知

  优美的文章是一杯清雅淡香的茶,是一壶醇浓的酒,越品会越发清香,越饮会越有滋味。今天,就让老师带给头,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端起这杯清雅淡香的茶,掀开这瓶醇浓的酒,细细品味…….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 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

  交流探讨

  1.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

  明确: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2. 用“冬天的济南像_______”说一句话来概括出济南冬天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可能回答:冬天的济南像春天,摇篮,慈祥的老人,慈爱的母亲,秀美的图画,优美的山水画,美丽的少女,透明的蓝水晶等等。

  3.你觉得课文中老舍先生是怎样描写济南的冬天的?

  明确: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先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山,又描写了济南冬天的水。

  4.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山的?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

  ⑴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⑵用拟人手法描述济南的山: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⑶用比喻、拟人手法描述济南的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⑷从人们的感受描述济南的山: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⑸文章描写雪后山景的时候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写了雪后山景的"妙"。 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⑹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4.作者又是怎样描描写济南冬天的水的?

  学生朗读、讨论后明确:(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5. 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品味,我们深切的领略到了济南冬天的美。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能来探究一下原因吗?

  学生朗读、讨论后明确:

  (1)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观察得很仔细。文章中采用了很多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

  (2)。他还去过雾都伦敦,见到济南冬天的天高气爽,像个蓝水晶当然是很欢喜的。

  (3)老舍先生在文章中还投入了他的情感。老舍先生曾在当过7年老师,济南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可见他对于济南是有着故乡般的热爱的。

  (5)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在北京是住惯了的,北京是很寒冷的,但济南的冬天又是如此温暖,可以想像他是多么的喜欢济南的冬天。

  6.因为深切的领教过北平“寒冬”的淫威,领教过雾都伦敦的昏暗,当老舍先生置身于温暖,晴朗,如画般的济南冬天时又应当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朗读、讨论后明确:喜悦,赞美,恬静,宁静,怀念…….)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来读这篇优美如画,情感深浓的文章呢?(喜悦,赞美,恬静,宁静,怀念……)

  教师结束语: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布置作业

  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写一段描写我们家乡秋天景色的文字,写完课下交流。

  执教感言: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了上好这篇课文,我曾经反复思考,但是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个明确的结果,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并且上好。

  20班先上,学生对于描写优美的句子,学生基本能找出来,而且对于修辞的运用也基本能说出来,但不够深刻和到位。一堂课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了,相比以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我自认为这堂课特别失败。下课后我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希望下一节课会有所改变。19班上课后,我照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了一遍,一遍结束后问学生: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要说的?有学生说,我特别佩服老舍,他把并不怎么样的济南的冬天的景色写的这么美;有学生说,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有学生说,济南的冬天的水很美……很多学生都说了自己读完文章后的初步印象。听得出来,学生是喜欢这篇文章的。我顺势就问,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大家都回答,喜欢。那么接下来我们能不能带着喜欢的感情再去把课文读一遍呢?于是所有的学生都放开嗓子又把课文读了一遍,读完后我问: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哪些句子和语段的语气是特别处理过的,你是怎么读的?短暂的平静后,有学生举手了,说:我觉的第一段应该用比较平缓的语气来读。你可以示范一下吗?我问。他把第一段读了一遍,读的确实很到位,相信他已经走进老舍的感情了。然后有学生说第二节应该用缓慢的语气,轻轻的读,于是他也示范读了几句,结果其他同学哈哈大笑,抓住这个契机,我说你们觉的他的理解对吗?到底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在大家的讨论和几位学生的示范朗读后,同学们都明确了应该用愉快,温馨的语气去朗读。又有学生说第三节应该用轻快的语气来读,于是他读了一遍,读出了欢喜和愉快的感情,理解的非常到位,同学们也表示认同,在确定了各自的朗读基调后,我说,现在请大家用我们刚才探讨过的语气把课文再读一遍好吗?结果所有的学生都非常愉快的把课文再读了一遍,最后我让学生完成那个句式,并当堂展示,结果大部分学生阐述的理由除了引用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比20班学生的理解要深入和透彻的多,下课铃声响了,还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我和学生们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比较这两堂课的得失,我发现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第一堂课我没有为调动学生的兴趣做任何铺垫和引导,所以学生可以说是很被动的把课文读了三遍,在被动的情况下阅读文本,得到的启发和感受几乎等于零,所以后面的环节完成的都不成功。而在第二堂课上我比较注重学生的感受,所以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随机生成的,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学生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这堂课就是在学生的牵引下变成了一堂朗读课,而朗读的到位和成功,又促成了下个环节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而“花不开”和“柳成行”的关键就在于兴趣这块土壤。

3、《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红星初中刘玉品

  教学目标:

  1、掌握“澄清”、“贮蓄”、“空灵”等词语的音、形、义;

  2、通过精读赏析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鉴赏力,并初步了解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热爱济南、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用一个4字短语或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印象中的冬天的景象及感受。

  预设:白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北风呼呼、风刀霜剑

  2、引言设疑:(多媒体出示图片)济南被誉为“泉城”,有着“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那儿的冬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这堂课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去感受济南冬日的别样风情。

  3、读准字音,了解词义。(见大屏幕)

  二、理清思路,把握特点

  1、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勾画出你认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词语及能明确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赞美)

  2、自由朗读,把握特点。

  (屏显)思考:“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短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3、理清思路,明确重点。

  假设要给一个从未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的冬天,根据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个方面?

  (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冬水这几部分,着重讲“薄雪覆盖下的山”。)

  三、精段细读,赏析美点(研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小雪后的小山”)

  1、通过分组朗读给第五自然段分层次。

  生读后用单竖线把三个层次标出来,教师指出:第一层概括;第二层细腻描写;第三层议论抒情。

  2、课堂训练:自由朗读本段,思考问题:(屏幕显示)

  ① 对这段文字进行的诗意画面命名(“雪后斜阳”,“小山雪霁”)

  ②圈出像线索一样能贯穿全段的一个字

  (“妙”,“雪”写的是内容,而“妙”字是画面的特点。请把“妙”字圈下来)

  ③说说这段中“顶”、“镶”字为什么用得好?能从文中再举几个字说说吗?

  (“顶”字写出了雪中小松的形态美,写出了松上小雪的轻盈,它不是压着、扣着、盖在上面。“镶”字用得好,是因为线条很美,写出了天与山相连处逶迤的线条与亮丽的轮廓,同时这个“镶”字也有拟人手法的味道)

  比较:“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④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一句的表达之妙。

  (第一,这句话用了比拟的手法;第二,写出了雪后山色的斑斓;第三,给我们以画面之美;第四,有静有动,静中有动,山是不动的,但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给人以动感,诗意盎然。)

  追问:你能从文中再列举几句你认为很美的句子吗?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确归纳(见括号内容)

  4、想象画面,用减字法读课文。(屏显)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山上的矮松,树尖上,好像。山尖全了,给天镶上一道边。山坡上,有的地方,有的地方;这样一道儿,一道儿,给山们;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叫你希望看见一点。等到快日落的时候,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微微露出点。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

  四、同桌合作,探究疑点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谈谈你的理解并与同桌交流。

  (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五、小结本课,归纳要点

  1、掩卷沉思: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习到如何描写景物?(屏显)

  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有条理;情景交融;善用修辞(比喻、拟人)

  2、想象画面,教师提示,试背课文第五段。

  ②最妙的是。山上的矮松。山尖。山坡上,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阳光斜射在山腰上,。就是下小雪吧,!

  六、作业设计

  1、根据课后练习二的示例,选择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写一点欣赏文字。

  2、片断仿写练习:以“秋天的原野”或“秋天的校园”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必须运用上述景物描写的方法。

  附: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特点:“温晴”

  阳光朗照(温暖、可爱)

  冬山:薄雪覆盖(秀气、多彩)

  城外远山(素淡、雅致)

  冬水:宛若水晶(澄清、多姿)

4、《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三个生字,掌握五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响晴、温晴、安适、贮蓄、澄清”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3.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4.体会作者对平凡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冬季,大家会马上想到怎样的画面呢?”

  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是的!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下面,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笔,到济南城去走一遭,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老舍先生在1924年赴英国讲学,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0—1931年间,也就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纠错本上的字。

  教师预设易读错的词语有:

  济南澄清贮蓄水藻发髻镶嵌

  3.指名读课文,随即指导。

  4.学生听老师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那些景物?

  明确: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还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水。

  这天气、山、水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稍作点拨引导。)

  小结:因为有小山的包围,所以才会有“温晴”的天气;又因为有“温晴”的天气,才会有小雪覆盖的山景,河水才会冒点热气。所以,“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都是围绕这个特点来写的。

  五、齐诵全文,再次品味。

  (设计意图: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感物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这篇课文的朗诵方法,了解了大致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去品位、体悟“济南的冬天”。

  二、赏析课文

  “济南的冬天”在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1.阳光下山景图。(第二自然段)

  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2.雪后初晴图。(第三自然段)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3.城外小水墨画。(第四自然段)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4.空灵水晶图(第五自然段)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完成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三、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B、展开联想C、巧用修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老舍先生住惯了多风的北京,并刚由多雾的伦敦归来,因而对济南的冬天的温晴感受特别深切。你到某一个新的地方,是否有一些特别的感受?

  请你谈谈你的感受,并写下来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课文中老舍给我们描绘了阳光下小山、小雪后的小山、城外远山、冒着热气的绿水四幅济南冬景图。请同学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每人自选一段绘一幅画。(课下完成)

  五、朗读全文,再次体味。

  今天我们随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一同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无限魅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努力做好这方面,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写作水平。

5、《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句子,分析它们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句子,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幅对联说的是哪个城市的风光?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代诗人刘风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评判。

  二、老舍及其创作

  1.看课文解释①后补充: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写该文时,作者就在山东济南任教。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课文朗读,学生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题目限制了地方和时令,济南的冬天有什么可写的呢?先看课文,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2.师生互动,评点第一段

  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济南的冬天”的气候特点吗?第一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补充:统观全文可以看出“温晴”“宝地”两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温晴”偏重特点,“宝地”偏重感觉】

  3.老舍先生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来组合成“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画卷?你能根据文中的描述,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吗?

  1、2、

  3、4、

  四、体味美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特点?

  2、推荐一句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说出推荐的理由。

  例: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树尖的雪比作“白花”;二是将树尖顶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比喻贴切得表现了雪后树的秀

  五、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一)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3、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找出相应的例子。

  4、本段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三)吟咏体味第3语段。

  六、小结,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一、复习导入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并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

  (投影显示)如:

  (1)组:

  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

  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2.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使用比喻、拟人句写形神。

  提示:文学需要联想,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本文不仅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取譬精当。给学生设定熟悉的情境,如落日、乡野清晨、海滨夏夜等,让学生抓住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优美传神的手法状景达意。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4.诵读全文。男女同学合读第1语段,男同学读绘写山景的2、3、4语段,女同学读写水色的第5语段。

  三、对比阅读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戛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明敏的读者是否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我想,是会的。但老舍先生不会,谁让他是丹青高手呢!

  五、布置作业

  1.以“________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基础落实不够扎实。生字词可以让学生多写写。

  以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使文本朗读如何和文本内容联系起来。

6、《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江初中课题组 高贞富

  Email:gzf1972@sina.com

  课 题: 《济南的冬天》

  课 型: 新 课

  课 时: 二

  教学方法: 竞赛式活动课 教学媒体: 录音机 《春江花月夜》曲 幻灯机及胶片

  教学重难点:1、多角度的写景 2、多种修辞的应用 3、想象能力的培养

  设计思路:1、从课文客体的分析讨论中,使学生明确多角度写景的思维方法。

  2、从辞格的辨识中,使学生明确用什么语言格式表达自己的欣赏,传达自己感受。

  3、有了前两者为基础,学生有了想象的方法,也有了表达想象的方法。于是,以《春江花月夜》为学生想象的载体,满足学生想象及表达想象的欲望,检验学生的想象及表达能力。

  4、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进交互,引进竞赛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我们刚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作者多角度地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春图?其中应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2、生答:……

  3、师:上一课时,我们初步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济南冬天〉〉,我们知道那里有温晴的天,慈爱温情的山,多姿娇美的雪,温柔多情的水。(板书)读之,直惹我们眷顾不舍,流连忘返。除了上一节课咱们欣赏的温晴的天,还有什么使我们如此迷恋这济南之冬的呢?作者是怎样(修辞)把一个活脱脱的济南之冬呈现给我们的呢?我们的具体感受又如何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第二自然段吧。

  二、品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阅读感知

  1、自由阅读第二段

  2、抽生阅读

  3、生评价阅读质量,教师计分。

  (二)研读深化

  1、教师设问:并用幻灯展示问

  A:作者用哪句话由一段文字过度到这一文段?

  B:作者在该文段中用了一个“奇”字,你认为这里的景致奇在哪里?

  C: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济南的“山”,有什么特征?

  D:作者在文段中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E:文段中,是否用到了想象或是联想?在哪些文句中有所体现?

  F:从小山和人们的对话中,感受到了小山什么样的情致?

  2、生分语文学习小组讨论,准备抢答

  3,教师评价,计分并板书

  (三)谈感受绘美景

  1、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小山慈爱温情的特点已经历历在目,通过研读学习,我们请几位同学上台把你感受到的景象给我们描绘一下。

  2、生准备……

  3、分组描绘,教师评价计分。

  小结 小结内容及各学习小组的比分情况

  三、品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阅读感知

  1、接力阅读

  2、评价并计分

  研读深化

  1、教师设问(以灯片展示问题):

  A:文中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了”,请问妙在哪里?

  B:有哪些动词写出了小雪怎样的特点?

  C:段中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D:作者是如何处理多角度的?

  2、生讨论,准备抢答……

  3、生抢答,教师评价并计分。

  谈感受述美景

  1、师:享受了济南小雪景,我们请几个同学上台来,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2、生准备 ……

  3、生描述,师评价并计分

  小结

  教师作学习内容和竞赛两方面的小结。

  扩展发散应用

  1、师: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于大自然的美好景象,绝不会无动于衷,于是,画家们拿起了自己的画笔;音乐家们连缀着自己心中的音符;雕刻家们操起了自己的刻刀;文学家驰骋在自己的思想里……这里的每一位艺术家都会无一例外地应用到一种能力,那就是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在坐的同学们,你想过成为一名艺术家吗,你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又如何呢?想展示你的风采吗?我为大家准备了一首中国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请各位伏案聆听,打开你思想的闸门,驰骋你的想象,把你头脑里的生动画面表述出来,可以是听到的,可以是看到的,可以是想到的,可以是感受到的……

  2、教师播放音乐,生伏案聆听……

  3、生描述,师评价并给相应的组别计分。

  总结该课时

  总结两方面的情况,一、学习内容。二、竞赛结果。给优秀学习小组最热烈的掌声,给暂时滞后的学习小组以鼓励。

  结束并布置作业

  1、自学课文余下内容,下节课展示自学结果。

  2、把听音乐后的感受写在作业本上,下一课时评出优秀篇章节,在班上张贴公布。

  反思:

  该课以竞赛为课堂组织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成功的欲望,以交互为核心实现了课堂以学生为文体的现代教学观。课中学生表现涌跃,努力地思考,积极地回答问题,尤其是在教师给出录音《春江花月夜》后提出描述感受后的课堂氛围,更是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要表达自己的看法。面对同学们的精彩描述,课中掌声不断。这不仅给了学生以美的享受,还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他们感受了成功,长此以往,他们会爱上语文的。

  我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在同学们,快乐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得以实现。他们懂得了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初步实践了表达自己感受的方法和手段。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个内容,我们给孩子们学习那些经典名篇,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写,学会名家名篇的写法。就这上点来说,我的这堂课是成功的。

7、《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下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之第五节,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冬日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文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物的描摹上,而是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有序。先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在景物描绘中,不但运用了大量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句,更在词语选用方面十分讲究,把自然景物描摹得极富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学中,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着重通过分析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而感悟文中描绘冬景的精妙,感悟用语的精当,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欣赏景物描写方法。第二课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当然,在开课之前,不忘告知学生,一切的答案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自信。这样,他们已不仅仅在感悟自然之美、文字之美了。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们敢于积极主动,敢于去自由发挥想像的翅膀,展开合作探究课文,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欣赏文章的能力。

  作家介绍,课下注释已有,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解读,不必再去赘述,瞎耽误学生的时间。生词教学也可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解决,不必过于追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知、能目标:

  1、能有感情的熟练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4、明白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5、培养欣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情、价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说说本地冬天的气候、景象。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学过或知道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柳宗元的《江雪》、《风雪宿芙蓉山主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让大家感受北方的天气,与课文中的冬景形成鲜明对照。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是另一番风味,到底是怎样的别是一般滋味呢?下面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作勾画。

  2、点评。

  三、自读、朗读,整体把握。

  1、边朗读(学生模仿范读,大声朗读),边勾画生词,查工具书,准备朗读比赛。

  2、帮助老师将课文科学合理的分成四个任务块,并说明你这样分组的理由(为下节课分组研习、讨论做好准备)。

  (第一自然段为一组,第二自然段为一组,第三四自然段为一组,第五自然段为一组。按照:冬天的特点—山景—雪景—水景层次。)进一步归纳出课文的主要脉络:

  小山摇篮图

  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雪霁初晴图

  空灵水晶图

  3、学生推荐重点生词。着落、髻儿、镶上、水藻、贮蓄、澄清

  4、小组内交流。

  5、集体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师生展开朗读比赛。

  2、自选段落,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何选读该段。自己是用何种情感朗读的?如何把握的,你认为自己读到了什么。

  3、学生点评。

  4、大家公认的优美段落齐声朗读。

  五、布置作业:

  课下按组分工,搜集资料,准备下节课讨论。

  熟练朗读课文。

  积累优美文句。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1、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小组内交流。

  2、互动、研习该句的妙处(修辞、选词)。

  3、小组内形成共识,并推荐出发言的代表。

  4、如果任务提前完成,可以帮助其他组解决问题。

  5、教师巡视、指导。

  二、集体讨论,教师点拨。

  第一组:预设

  1、第一自然段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再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整个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北平,没有风声;伦敦,响晴;热带(指新加坡),毒晒;北中国,温晴。对比)

  2、“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3、文中的“毒”“响亮”又是什么意思?

  这里“毒”是厉害的意思,“响亮”一词,一般用来形容声音的宏大,根据上下文判断,在此处是指“晴朗得刺眼”。

  4、想想看,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济南冬天的特别之处呢,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呢?

  特点有“没有风声,响晴,温晴。”明确:总特点是“温晴”

  第二小组:预设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阳光下的小山——暖和安适的小摇篮

  第三小组:预设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3、“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4、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点拨:

  1、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

  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2、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全段的朗读要求: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都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5、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6、总结:薄雪覆盖下的山——穿上花衣服。

  城外的远山;是张小水墨

  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

  检查: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进行答题。

  ①全段的层次划分是: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②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③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④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⑤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第四小组:预设

  研读第5自然段: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3、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4、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即水面上--空中--半空中—天上。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写水色:

  提问]

  三、总结:

  1、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2、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3、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四、比较阅读:《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五、作业设计:

  1、写一段文字描写你家乡的冬天,并能恰当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2、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3、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

  六、附件材料: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附板书:

  没有风声

  总特点:温晴的冬天 响晴

  毒晒

  阳光下的山:暖和安适的“小摇篮”

  山 小雪下的山:穿上花衣服

  城外的远山:是张小水墨画

  碧绿

  水

  清亮

8、《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方案一

  教学目的: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学重点:教学中要体现抓住景物特征和景的变化进行描写这个重点,同时也要注意有关词语,特别是形容词的学习;模仿本文写法,练写短文《家乡的冬天》。

  课型:自读课。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板书:济南的冬天(写景散文)老舍

  2.简介作者。

  (二)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板书重点词。

  (三)学生查字典。查好的同学上黑板注音。

  (四)讲析第1自然段。采取由一般到特殊的提问方式。

  1.你对冬天的景色进行过观察吗?冬天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2.济南冬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教师小结:经过一番比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个结论。点出“气候温晴”这一特点。板书:气候温晴

  (五)讲析第2自然段。

  1.提出下刻问题。(1)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特殊地形引出“有山有水”这一特点,并板书。)(2)为什么要写济南人的感觉:“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比较映衬来突出济南冬天的暖和)

  2学生齐读一、二自然段。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1、2启然段。

  2.写出“慈善”“宽敞”“澄清”三个词的反义词,并造句。

  3.预习第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用得贴切的形容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外作业。

  (二)讲析3、4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3、4自然段。

  2.提问:济南的冬天除了天气温晴、有山有水这两个特点外,作者说,这还算不上济南冬天的最大特色,你可以总结出这个特色吗?(小雪胜景)板书。这个胜景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幻灯打出表格,学生可在书中找答案。答案写于另片上,或把答案盖住。待学生回答后再亮出答案。)

  描写对象

  特征

  是否用了修辞格

  静态写动

  抒情句及表达的感情

  树

  矮松

  越发青黑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受不住大雪,那些小山太秀气。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小山的关爱,情和景融在一起了。

  树尖上

  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

  比喻

  山

  山尖

  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

  一道白一道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比喻

  花衣好象被风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

  山腰

  日落时,微黄的阳光斜射山腰,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露出点粉色

  拟人

  3.讲述答案时应侧重意境的领会,让学生仿佛看见那种美景,不要止于文字上的答案。

  4.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

  (三)讲析第5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5自然段。

  2.提问:济南有山有水,上面写了山的美,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用四个字概括这里水的特点。(水藻真绿)板书。绿到什么程度?(“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这里用了“拿”和“不忍”,你认为有什么妙处?(使物都带上了人的感情,用了拟人修辞格)。以上作者写出济南冬天的四个特点,把他对济南冬天的爱传递给了我们。

  3.接话竞赛:合上课本,请接话,看谁接得最快、最准。

  ①济南的冬天四大特点是——②强调气候温晴用的方法是——③济南四周的小山像——④小雪胜景像——⑤水藻真绿,绿的程度——

  4.结语:作者写尽济南冬天的特点之后,由分到合,发挥奇特想象,将冬天的济南包在空灵的蓝水晶里,构成一个美的整体。文章到此收笔,让读者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5.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1.板书习作题:家乡的冬天。

  2.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3.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4.教师作综合评价。

  (五)布置课外作业:背诵3、4、5自然段,完成习作《家乡的冬天》。

  方案二(以下不是一完整教案,只是一些教学设计,可供参考)

  (一)由教师组织学生预先写厂篇短文《XX的冬天》,然后让学生把习作与课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的理解。

  (二)在某一季节,选择本地区某一景点(如山、河、海边、公园等),确定几个观察对象。(如河边的树,河中的船、河水、桥等),围绕着一个中心(如暖晴、景色季节变化等),写一篇短文,要求明确写出学习了课文的何种写法。

  (三)学习运用对比、比喻、拟人(重点学习一种方法亦可)的手法。描写一种景色(不一定写咸完整文章),写成后,把各自的短文拿出来对照。师生共同讲评。对照中注意加深体会课文中运甩这些手法的妙处,并纠正一些运用不当的错误。18

  方案三(下面是一个比较法教学方案,比较新颖,可供参考)

  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剥皮吃桔子,比较法,就是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剥的一种好办法。

  (一)课前印发夏丐尊先生写的《白马湖之冬》(见所摘文附录),要求学生将两篇描写冬天的散文对照着读,思考两文的同异点,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归纳。

  相似点:1.文体相似。都是写景抒情散文。2.题材相似。都写冬天。3.两文的“我”都是从彼地来到此地。4.写的景物相似。都写环境的山,都有水,都有暖阳,都有雪。

  不同点:1.气候不同。一暖一冷。2.景物特点不同。风的声,山的态,水的色,人的情都不一样。3.“我”的感受不同。一个久住严寒的北平,又刚从阴冷的伦敦回来,感到无风温晴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个从热闹的杭州移居到荒凉的湖边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4.着重描述的景物不同。一则重在阳光、小山、雪、水;一则以凛冽的寒风贯通全篇。5.抒发的感情不同。一个抒发的是归国游子对祖国美好山河的赞美之情。一侧表现出身处严寒他乡,离群索居的知识分子孤独、寂寞的心境。

  通过比较可看出散文在表达上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怎佯取材,怎样结构,怎样造词造句,应根据客观事物的特点,根据自身的独特生活感受,根据主观表达需要来精心进行择取。

  (二)最后落实在练写观察日记上。使学生既练写《白马湖之冬》的白描手法,也学习《济南的冬夭》形象描绘的各种艺术手法。19

  附:板书设计20

9、《济南的冬天》的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

  ●○教材处理: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该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的教学目的定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教学重点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侧重在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设想:

  [教法]一是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感受课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三是拓展比较阅读。本文和其姊妹篇《济南的秋天》,是作者写于同一时期的优美散文,描写不同季节的济南,传达出同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法]根据教法安排,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宜结合老师的指点引导,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开展讨论,从而感受济南优美的山水和作者对济南的钟爱之情,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获得应有的启发。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能力训练。

  [时间安排]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获取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第二课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③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能力目标

  ①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③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多媒体CAI课件、配乐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老舍及其创作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注音:

  济南(jǐ)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

  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 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

  3.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5.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五、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咏体味第3语段。

  六、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4、5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投影:

  (1).第4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它的特点是( )

  A.朦胧  B.淡雅  C.古朴 D.灵秀

  (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 )

  A.暖  B.绿   C.清 D.亮

  (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

  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 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

  C.温晴的气候特点 D.景色优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

  (4).①“这是张小水墨画”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③“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

  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

  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

  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

  (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七、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1——8题。

  2.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3.文章本是有情物,济南“慈善”的冬天让人备感亲切,得益于先生朴实亲切的文风,犹如与读者促膝谈心一般。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济南冬天情真意挚的语句,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既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又显得语意恳切,为全文“一锤定音”。

  ●○板书设计

  季节特征(温情--------宝地)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摇篮)

  济南的冬天

  景物特点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淡雅------小水墨画)

  暖而绿的河水(清亮、蓝汪汪----蓝水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体现老舍亲切文笔的语句举要:

  1.“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

  2.“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是流露真情,惟恐读者不信的口气。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以情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由于对济南,对娇媚得似乎弱不胜衣的小山充满着热爱,这里简直是用一种祈求的口吻了。

  5.“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又是思索,又是猜测,又是同读者的商讨。

  6.“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也没有忘记忠实的读者。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并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

  (投影显示)如:

  (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2.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使用比喻、拟人句写形神。

  提示:文学需要联想,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本文不仅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取譬精当。给学生设定熟悉的情境,如落日、乡野清晨、海滨夏夜等,让学生抓住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优美传神的手法状景达意。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4.诵读全文。男女同学合读第1语段,男同学读绘写山景的2、3、4语段,女同学读写水色的第5语段。

  三、对比阅读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分发打印好的讲义资料)

  阅读《济南的秋天》,完成下列题目。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镜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熟睡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天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照,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色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颜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具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有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从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偕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绿藻是自己享受那儿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要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注释:Sweetheart['swi:tha:t]:英文指情人。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镶(   ) 绦(   ) 调(    )和  燥(   ) 浣(    )女

  2.为什么说上帝把“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

  3.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济南的“山”,作者写济南秋天的山有哪些特点?

  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济南“水”的什么特点?

  5.文章的结尾从人的感觉角度具体展现了“诗境”的含义,是哪几种感觉?说说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五、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戛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明敏的读者是否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我想,是会的。但老舍先生不会,谁让他是丹青高手呢!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9——10题。

  2.以“________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

  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10、《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济南的冬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理清作品的写景思路。

  2、领略济南冬天的独有魅力,领悟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

  3、初步培养学生赏析写景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赏析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济南冬天的美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理解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景物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赏析写景文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年的日子,时间过的真快,过去的时间,我们跨越了芳草青青、百花争艳的春天,走过了炎炎烈日、热烈奔放的夏;走过了天高云淡、枫叶火红的的秋,今天我们要走进怎样的冬天呢?

  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走进怎样的冬天呢?同学们心目中的冬天又是怎么样的?

  1、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介绍作者及文学常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济南冬天的总体特征。

  1、济南的冬天是什么特点?请同学们上来任选颜色写“冬天”这两个字,以此来表达你对济南冬天的感受,并且从文中找出能支持你理由的关键词语。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

  三、学生自渎课文,师生对话,赏析课文

  1、用冬天的济南象:(概括冬天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注意摘录文中关键词语),冬天的济南像春天,摇篮,慈祥的老人,慈爱的母亲,秀美的图画,优美的山水画,美丽的少女,透明的蓝水晶。然后,合并归纳一些类似的看法,集中为“摇篮,画,蓝水晶。

  2、品味“摇篮”。

  重点抓住文中那些语句给人以“摇篮”的感受,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主要抓住以下句子: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地理环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温暖。”——比喻、拟人济南的暖和、舒适。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以人们的表情衬托济南的暖和、舒适。

  “慈善的冬天”中的慈善。

  3、品味“画”。

  由济南冬天的色彩入手,进行分析。

  色彩绚丽的图画——水墨画

  4、品味“蓝水晶”。

  引导学生从写济南的水入手。“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写出了冬天济南河水的清澈,也写出了水富有生命力,因为水是蓝色的。而且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四、通过我们刚才的赏析,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是如此的美,我们来探究一下原因,教师提示,可从写法、作者的感情入手。

  1、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济南的热爱、赞美之情。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现代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中国石拱桥》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写作指导与训练课 捕捉生活的瞬间,彰显人物的性格 ——人物细节描写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女娲造人》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主题班会“我是我的船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题都城南庄》教案一等奖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最新中学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小议说课与讲课 《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 《〈呐喊〉自序》教案一等奖(一课时) 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处置策略试析 谈教师的说课艺术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等奖 “说课”在中学教学管理中应用的研究 浅谈“学案一等奖”设计

相关信息 冬天温馨问候短信74句 济南旅游的心得感想范文 冬天降温问候短信70句 冬天里问候客户的短信87句 冬天给顾客发养生短信问候89句 冬天周末问候短信天冷82句 冬天演讲稿高中600字 冬天中午问候短信77句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冬天的周末问候短信8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