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ngengingong教案
北大附小黄小平
一、学习目标:
1、学会鼻韵母ang. eng ing ong, 能认清形,读准音,
会读四声,能正确书写。
1、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ng,会读四声;
2、练习拼读声母和介母i.U与ang相拼,声母和介母I与ong相拼的音节,巩固拼读方法,提高拼音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鼻韵母ang,eng. Ing 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的音,形
及它们的四声。
难点:后鼻韵母的发音方法。
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抽读卡片:an. en.in. un. ün
追问:这些韵母都是什么韵母?“n“叫什么?
(前鼻韵母) (前鼻尾音)
过渡:今天我们不要继续学习四个鼻韵母,它们叫后鼻韵母,
(二)、新授:
1、 学习ang.
(1) 出示投影片: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指导读音。
aāng áng ǎng àng
师:“灯”的音节的韵母部分就是eng.
范读–––––仿读–––––指名读––––––齐读
追问:我们是怎样学会eng的读音?eng也是什么韵母?
(3)读四声:
出示:ēng éng ěng èng
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ing.
(1)出示投影片: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个韵母怎样读?
(两人一组讨论学习)
(2)检查学习效果:
指名说–––––指名读–––––评议
(3)指导读音;
师“鹰”的音节中的韵母部分就是ing,发音时,单韵母与后鼻音要连读。
(4)读四声。
板书: īng íng ǐng ìng
范读––––仿读(领会发音方法)–––––指名读
4、 学习ong.
(1) 出示投影片: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个韵母怎样读?
(自学ong)
(2) 检查学习效果:
指名说–––––指名读–––––评议
师:“钟”音节的韵母部分就是ong,发音时,音韵母与后鼻母尾音要连读。
(3)读四声:
板书: ōng óng ǒng òng
反复范读––––仿读(领会发音方法)––––––指名读
5、总结鼻韵母的发音方法:
ang eng ing ong
观察:这四个鼻韵母的尾音都是–––––ng后鼻韵尾音,不是声母n/g,要读准––––ng的
发音,要把舌根抬起来抵住上后部,发鼻音,让气流鼻腔出来。
6、巩固练习:
(1)听音练习:师读韵母,生判断是前鼻母还是后鼻韵母。
(2)判断练习:板书打顺序混合在一起的前后鼻韵母,指名学生按类分出来。
7、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ng
(1)板书:ying
师:整体认读音节ying的一声就是是老鹰的、“鹰”范读―――指名读––––齐读。
(2)学习四声。
Yīng yíng yǐng yìng
指名读–––––齐读
8、指导写书:
1、ang eng ong 占中下格
2、ing ong 占下中下三格
9、拼读练习(轻声)(1)
出示:bang fang dang
tang zang gang
shng yang
范读––––––––指名读––––––齐读
(先拼计,后直呼)
拼读练习(轻声)(2)
出示: feng deng reng sheng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先拼读,后直呼)
拼读练习(轻声)(3)
出示: liang guang qiang zhung
jiang huang xiang chuang
问:这些都是什么音节?介母分别是什么?
范读–––––指名读(突出介母)–––––––齐读
10、拼读练习(轻声)(4)
出示: bing jing dong tong
xing ding gong kong
ting qing zhong xiong
自由练读(注意xiong)–––––指名读–––––––齐读
(分组比赛)
11、看图拼读词组。
(1)出图
问:图上分别画的是什么?
(2)出地音节词组:
cháng chéng kǒngquē kāi píng
dēng lóng qīngtíng zhōng chóng
看图自由拼读––––指名读––––齐读
(先拼读––––––再直呼)
12、看图拼读句子。
(1)出图说图意
(2)出示:
shān yáng zǒu gāng sī
xióng māo tuī chē
dà xiàng yáo líng
hǎi shī dǐng qiú
xiǎo xióng deng tán zi
dòng wù biǎo yǎn de zhēn hǎo
看图自由拼读――――指名读(先拼读,再直呼)–––––––齐读
13、拼读音节读汉字。
出示: xiāng shān hóng yè
香 山 红 叶
拼读音节–––––师指读汉字
14、齐读课文。
板书:
20 ang eng ing ong
图 图 图 图
ang eng ing ong
ang ang eng eng ing ing ong ong
ang ang eng eng ing ing ong ong
bing jing dong tong
xing ding gong kong
ting qing zhong xing
图 图 图
cháng chéng kǒng què kāi píng dēng lóng
图
qīng tíng zhuō chóng
图 图 图
shān yáng xióng māo dà xiǎng
zǒu gāng sī tuī ché yáo líng
图 图
hǎi shī dǐng qiú. Xiǎo xióng dēng tán zi
dòng wù biǎo yǎn de zhēn hǎo
xiāng shān hong yè
香 山 红 叶
2、《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王晶
教学要点:
1、浏览小说,从整体上感知小说中所讲述的内容。
2、细读文本,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意义并给以总结。
3、思考细读小说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
一、导入:
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能改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创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继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今天,鲁迅先生逝世已有70周年了(1881.9.25-1936.10.19),在这个曾经爆发五四狂潮的季节,年轻的我们是否还能聆听到先生的心灵震颤呢,还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铁屋子”中的呐喊和彷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作一次近距离的回眸凝望,从而走近鲁迅先生。下面我们将一起学习先生的《狂人日记》(板书)。
二、解题:
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第四卷第5号《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我们知道,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其口号正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在钱玄同的鼓动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以及后来的集子。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三、分析课文: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从总体上感知小说的内容。
在阅读这篇小说后,你觉得这篇小说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由2-3个学生回答并给以评价)
——教师总结: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2、梳理课文,重难点分析:
从结构上,这篇文章分为两个系统:(1)作为整理者的文言文题叙系统,在这里,交代了狂人发病的始末和这本日记的由来;(2)整理过后的白话狂人日记系统,这里记录了狂人在病中的种种独特的发现、思想挣扎和心灵感受。本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一部分。
课下让大家预习这篇小说,我想问一下,在文章中,最能够直刺你的心灵,引起你震撼甚至触目惊心的是什么呢?
——“吃人”。这是作者在文字中所发出的最为振聋发聩的声音,也是“狂人”透过层层的历史和现实的烟云的独到而深刻地发现。(有种说法就是:“对于疯子,他一定是看见了常人所没能看见的事理,或者在他疯之前,或者是他在疯之后。”)
狂人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吃人”这一现象,那么,是什么诱使他发现这一现象的呢?(我们可以在第一节的文字中寻找一下。)
——“月光”:明亮、皎洁、烛照万物。它是引发狂人发狂的契机。在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时代,月光其实是有所指的,应该是一种启蒙主义者所获得的思想武器。月光照亮了狂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使他有所觉悟,然后引起了精神的愉悦,开始发病了。在现实意义上,他是被众人认为“发了疯了”,但在精神层面上却由此觉醒,成为一个启蒙者。(“一个人一旦真理在握,就有资格去教育别人,启蒙主义者就是大众的教师”。)但狂人却由此而害怕。在不觉悟的时候,尚可浑浑噩噩、昏昏沉沉地过活,视“吃人”为正常,可一旦觉悟,看清了周围环境险恶的真相,他就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恐慌和紧张了。
可以这样说,狂人感到恐慌和紧张的根源是对“吃人”这一现象的发现。我们可以在文中寻找一下,狂人从身边和历史上看到了哪些让他感到震惊的事实呢?
——1、身边的见闻感受。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出了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了心肝来,用油煎了吃,……”(“狼子村”?——狼子野心,象征了一种野蛮的部落,具有现实的代表性。)
狂人在路上的种种遭遇:大家看着我的眼光和窃窃私语;赵家的狗(?百家姓上第一家,是当时皇族权威的象征。);街上女人指桑骂槐的打孩子;家里人的表现如此等等。
2、从身边到历史的思索——过渡。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没有年代?——整个狂人所见的历史都是这样,故无须具体的某一年代,这是一种历史的普遍现象。)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自己也遭受了种种潜在威胁并敏锐地感受到了,在寻根究底的深思中层层剥笋,追溯到了历史的源头。)
3、对历史追本溯源。
“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突出狂人思维的无绪和慌乱)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吃……”
“……他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又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
“易牙蒸了他的儿子,给桀纣吃,(易牙-桀纣,不同的历史时代?精神震惊后的极度慌乱和紧张以致思维故障,“语颇错杂无伦次”的表现)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迟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有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舔。”(把历史和身边的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
作者不仅提出了历史上“吃人”的存在。在课文里,还写到狂人所亲身经历过的两次“吃人”的事件,这又是哪两次呢?
——(1)狂人所遭遇的“吃人”的威胁和对将要“被吃”的恐慌,而这也就是他所真正生病和发狂的原由。对于狂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大家都把他看作是一个疯子,一个发了狂的人;但在理想的层面上,他却是一个无比清醒的“新人”,一个受到新思想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影响过的时代新青年。在这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这样一个思想上高度清醒的觉悟者,一个新思想的启蒙者,他是改变社会现实的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叛逆的改革者却要遭遇被吃的恐慌和紧张。而吃掉了他,就等于吃掉了民族的希望之光,也灭绝了民族前进的动力。
(2)已经吃过了的妹妹。她是一个孩童,是社会新生的接班人,吃掉了她,等于吃掉了民族的未来。
以上是对“被吃者”的分析。而“吃人”这一动作包括“被吃者”和“吃人者”,大家再思考一下,又是哪些人在吃人呢?
——1、大哥。这是一个主谋者,他吃了自己的妹妹,又打算吃自己的兄弟。狂人其实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的,他在反思中害怕自己也曾吃过人,尤其是曾经参与吃过自己的妹妹!因为“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狂人的怕:怕狗〈狗咬人〉—怕人—怕大哥—怕自己〈自己也可能存在“吃人”的历史〉)
2、陈老五和何先生。帮凶。
3、他们。被压迫者。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侯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这里面,对“他们”的发现,是最让人惊悚了。可以说,他们是无意识的一群,是被启蒙者,在社会上处于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地位,个人的处境和命运已经是朝不保夕了,却也念念不忘要吃人,真是令人悲愤而苦闷。(联系《药》)故此群众的极度不觉悟就成了革命者发狂的真正根源。鲁迅也说:“群众的罚恶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
对于将要被吃的人,这些吃人者又采取了怎样的方式呢?
——1、仁义道德的表面文章,这是社会上吃人的方法。
2、愚民思想中的孝悌观念,这是家庭伦理中吃人的方法。
3、巧立名目找口实:“发了疯了”。一个社会和家庭都能够接受的妙法。
4、历史的因袭,毫无原因,无须原因,只是有前例。“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这可说是统治者更为厉害的“国粹”,即强权的专制主义原则。鲁迅:我以为法律上的许多罪名,都是花言巧语,只消以一语包括之,曰:“可恶罪”)
文章中,有这许多的活生生的“吃人”现象,是否可以由此得出观点:“吃人”的内涵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呢?联系以往所学思考一下。
——很明显地,“吃人”并不仅仅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而具有一种深刻的象征性含义。虽然,文章中确也提到过人吃人的事例,但这只是皮毛的理解。在以往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譬如他的《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药》中的夏瑜,华老栓一家……他们都成了“被吃者”,因此“吃人”的内涵就深刻的多了:
(1)礼教吃人;
(2)制度吃人;
(3)政治统治吃人,愚昧思想吃人;
(4)深刻的原因最终归结于文化吃人……
(这里各要点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是交叉存在的的,而不是单一的内涵。在《狂人日记》里,各方面都点到了一些,这第一部小说具有一种总纲的性质。鲁迅后来的作品实际上都按照这里提出的思路写下去的。)
四、总结“吃人”的意义:
——至此,吃人的含义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这是一种政治机器和愚民思想对人的残害。荼毒生灵最终的指向不仅是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和它所赖以存在的腐朽思想的专制,而且是生灵们在长期愚民思想中的沉睡,并由此形成了愚昧的积习。他们不仅残害了那些饱受压迫、忍辱负重的下层人民,而且杀害了那些优秀的觉悟者和启蒙者,象夏瑜等人(铁屋子中的呐喊者)。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泯灭和恶化,是不尊重人,不理解人,是摧残人性的表现。是一种群体的“伤天害理”(从对吃人者的归纳上看,吃人的人囊括了广大的人群,它不是一个,而是一类人,甚至是全体,是人类的共同的恶,这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故拯救人必须从启蒙开始)。
五、“救救孩子……”
文章结尾处,狂人发出了一声震彻心扉的呐喊:“救救孩子……”这句话可以怎样理解呢?是吃人者太多,孩子在这样的社会中会遭遇被吃的可能,因此要求人们救他呢,还是有别的原因?
——很显然地,在这里,鲁迅或者狂人的喊声是另外的意思。我们知道,治标必须先治本,否则一切就是妄谈,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就得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在文中,作者提到了那些小孩,他们——也同那些成年人一样,是充满罪恶的,在他们身上,存在邪恶的因子,那么在这个时候必须给他们不断换血,在新思想的不断熏陶之下,一点一点地改变他们身上存在的邪恶的因子,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的救赎。在这个时候,我们想想,这里是不是熔铸了鲁迅的思想呢?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和悲天悯人的愿望……
六、小结:
狂人所处的时代或许已经结束了,但狂人所思索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人类的普遍经验。在毕淑敏的《红处方》中:“我希望您能在一个清风拂面的早晨开始阅读,因为那个时刻的神经比较坚强;我希望您在傍晚合上书本之后,迅速离开我所描绘的那家医院,返回到亲人们中间;我希望震惊是短暂的,留下长久而宁静的思索……”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小说的主题,正如那句话,我希望震惊是短暂的,留下长久而宁静的思索……
七、作业:
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以拯救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生活富裕的环境中几成“小皇帝”“小公主”时,有人又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是无病呻吟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3、荷花淀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三、整体阅读,理清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注意: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探夫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本文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
四、分析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美丽坦荡的荷花淀,那里的荷花荷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1、第一部分第一层,描绘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情景相生
人情美: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它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五、分析鉴赏“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并讨论: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为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请朗读改写后的对话:
(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说:“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问爹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异——原文中的女人: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水)
改写后的女人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好让丈夫放心。(火)
同——对丈夫的举动都很敏感,都很爱自己的丈夫,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国心。
2、比较下列三段对话,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并思考为什么其它两段不适合?
人物——A——B——C
女人:“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块去。”
水生:“我又不是去走亲戚。”、“家里的事只有靠你了。”、“我是去打仗,不是去旅游。”
女人:“我在家还要干农活,更忙。”、“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古有花木兰,女人能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水生:“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哼,说的轻巧。”、“不嘛。”(嗲声)
二、细细品读(朗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
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心直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心细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性急侥幸)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害羞忸怩)
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三、概括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特点: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七个青年参军和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主题: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分析鉴赏生动的细节描写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乎水生嫂的意料,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2、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3、小说中三处对于“捞”与“丢”的细节描写。
第一处见于“寻夫遇敌”一场。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这是很惬意、很诗意的一笔。“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畔稻谷香”,妇女们信手一“捞”一“丢”的是菱角,流露出来的却是她们心中对美丽富庶的家乡的热爱与自豪,而那“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的“乳白色”的菱角和“像哨兵一样高高地挺立”的“粉色荷花箭”相映成趣,构成了白洋淀上一道美丽和谐的风景。相形之下,《洪湖水,浪打浪》“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渔米乡”,辞意热切却略嫌直露,而与《赦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淳朴隽永、凝炼含蓄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第二、三处描写均见于“助夫杀敌”一场。先是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美纸盒“捞”起来,“丢”在女人们的船上;接着是女人们将掉在水里的小包裹“捞”起来“丢”给他们,这一“捞”一“丢”,不仅仅表现了抗日军民打捞战利品时乐观的精神,以及夫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小儿女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捞”一“丢”里,早就融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正可谓一“丢”一“捞”,字字关情。
《荷花淀》隽永如诗,清新如画,虽不着一个“爱”字,却将水乡儿女的民族大义与夫妻间的浓情蜜意,融进在凝练精妙的细节描写之中,实为一曲洋溢着激情,饱蘸着至爱的英雄之歌。
五、简单小结:
情节不离奇、不曲折——淡化
人物无姓名、无肖像——虚化
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
4、张飞教案:《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张飞作者博客:张飞教语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其运用的表现手法。
2、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3、反复诵读,把握诗中人物性格与领会抒情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题解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
⑴听录音。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qiānqiāngcúshāng
愆期将子无怒徂尔淇水汤汤
⑵自由朗读。
⑶齐读。
⑷背诵。
2、重点字词:
⑴将子无怒将,愿,请。
⑵泣涕涟涟涕,泪。古今异义
⑶于嗟鸠兮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说,通“脱”。
⑸女也不爽爽,过错。
⑹言既遂矣言,助词。
⑺隰则有泮泮,通“畔”。
⑻总角之宴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⑵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⑶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⑴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劳累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⑵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⑶作用:
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作用:
①结构上:
Ⅰ、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Ⅱ、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Ⅰ、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
Ⅱ、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备课资料:
理清思路用: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理解课文用: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那个人笑嘻嘻的样子,拿着货币来换蚕丝。其实并不是真的来换蚕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呀。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
明确:(人物分析)女子——温柔、纯情、热情、恋情
男子——暴躁易怒、狡黠、急切
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译文: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没有看见复关,我的眼泪簌簌不断地掉下来。终于看见了复关,我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架着你的车子来吧我的嫁妆接走。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译文: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啊,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还可以摆脱;姑娘沉溺于爱情之中,就无法摆脱了!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自从我嫁到你家后,多年来一直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浪花打湿了车杀过那的布幔。女子又没有什么差错,但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总是三心两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译文:多年来作为你的妻子,家中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逐渐虐待我了。我的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够独自悲伤了。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原想)与你白头皆老,如今老了将会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地方(再大)也总有个边。回想我们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真挚诚恳,没有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让这份爱情了解了吧!
5、张飞教案:《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张飞
作者博客:张飞教语文http://happychinese.blog.zhyww.cn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讲解、讨论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今天,学习本文,可让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汉高祖。
二、阅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二(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三(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读1-4段
二、疏通文章:
第1段:
字义:大泽之陂(水边、堤岸)
已而有身(不久)
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第2段:
字义:高祖每酤留饮(买酒)
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
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
第3段:
字义: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
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
第4段:
字义: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
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
无所诎(同“屈”,理亏)
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特殊句式:迎之门
引入坐
吕公女乃吕后也
三、小结:
提问: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提问: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提问: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四、学生朗读5-7段
五、疏通
第5段
字义:沛公引兵西(向西进发名作动)
西过高阳(向西名作状)
可四千余人(大约)
昌邑未拔(被攻占)
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
昌邑未拔
与偕攻开封
第6段:
字义:降章邯(使……投降,使动用法)
诸所过毋得掠卤(同“掠掳”)
秦人(同“喜”)
秦军解(同懈)
特殊句式:代为上将军
啖以利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第7段:
字义:系颈以组(丝带)
还军霸上(驻军,名作动)
先入关者王之(使……为王)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的原因)
特殊句式:系颈以组
降轵道旁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六、小结: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
提问: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
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
提问:“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提问: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
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提问: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三方面:第一,轻财物而重义气。第二,保障关中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第三,减轻百姓负担。
第三课时
一、朗读并疏通8-14段。
字义:今则来(如果)
无内诸侯群(同“毋纳”)
沛公然其计(认为……对)
令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沛公从百余骑(使……从)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
实不用其命(服从)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区域,古今异义)
不如决策东乡(同“向”)
深堑而守之(挖壕沟,名作动)
特殊句式:项羽乃号为雍王
欲以求封
怀王者,吾家项羽所立耳
何以得主约
是迁也
与项羽决胜垓下
二、小结: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提问:找出运用互见法的例子。
(答案略)
提问: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第一次是为了争权天下,第二次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
性格特点:善识人用人,有胸怀,能容人,知退让。
提问: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
明确:一、以众击寡。二、韩信运用谋略,阵法战法奇特。三、四面楚歌,瓦解斗志。
提问: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提问: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明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
三、朗读并疏通15-17段。
字义:空言虚语,非能守也(把守、把持)
臣等以死守之(坚持)
有功者害之(嫉恨)
连百万之军(统率)
高祖欲长都洛阳(定都,名作动)
高祖是日驾(乘车出发)
特殊句式:空言虚语,非能守也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此所以失天下也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四、小结: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提问: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五、朗读并疏通18-20段。
字义:复其民(免除赋税徭役)
道旧故为笑乐(旧时的事情,形作名)
比沛(和……一样)
特殊句式:高祖崩长乐宫
六、小结:
提问: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提问: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
明确:刘邦粗俗鄙陋的一面。
提问: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
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第四课时
一、探讨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刘邦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在军事策略方面,措施得当。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他能够正确使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这是他统一全国的成功之处。他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改错。
在作者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还写了刘邦性格上的缺点及流氓无赖行径。
二、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三、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史记》擅长描写人物。它能抓住史实及人物特点,把人物放在历史中,并通过人物反映历史。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要通过以下艺术手法来完成:1、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4、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作业。
1、谈谈《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围绕“项羽和刘邦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话题,写一篇短文。要求500字左右,以史实为根据。
6、兰亭集序教案(一篇获奖教案)
我叫江海
这是我一篇获奖教案,希望你能喜欢。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个别读,男生集体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我的邮箱是jiang-rb@263.ne
7、将进酒教案(人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一、导入:(2′)
酒是一种文化,我们喝酒时,经常这样劝人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像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典型的劝酒诗,
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当数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李白的劝酒歌《将进酒》,和李白一起来品味那一壶沉淀了一千多年的醇香美酒。
二、初读出韵律: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悟诗歌的韵律美。(3′)
1、指名读,读准字音、节奏!(随机正音)(点评后过渡)(3′)
2、刚才请同学读了一遍,下面老师也来读一读,请你们来评一评。(3′)
过渡:(1′)
刚才同学们感觉老师读得怎样?想不想读出我这样的水平,甚至超过我。要真正读好一首诗,能读准字音、节奏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读懂这首诗,把握好作者的情感变化。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再来读一读诗歌,来看看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三:再读明诗情
首先我们从诗题读起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标题《将进酒》,那就是请喝酒!那从诗题里我们就会想
1、谁请谁喝酒?(1′)
明确:元丹丘请李白、岑夫子喝酒!
2、为什么喝酒?你能不能从诗中找到答案?(1′)
明确:借酒消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3、那李白到底有哪些愁?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中说出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说说你的理由!(联系李白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人生理想)(4′)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这一年,李白已经51岁,八年之前,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到统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
A、“人生苦短之愁”(联系创作时间、人生经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怀才不遇之愁”(联系时代背景、人生经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C“圣贤寂寞之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知音难觅)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过渡:那么,此时的李白愁肠百结,那他该如何来排解内心的万千愁绪呢?
4、何以解愁?
唯有杜康,那我们就跟随李白一起去丹丘生家喝酒去怎样?下面我们再来品读课文,体悟诗人的酒兴!
四、品读出酒兴
①李白他们是怎样喝酒的?请找出有关喝酒的诗句,并说说都喝得怎样?(3′)
明确:
a、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喝得尽兴
b、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
c、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
d、但愿长醉不用醒——喝得纵情
e、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放纵,
f、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专注,喝得任性。
这就是李白。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喝法,莫过于“狂饮”。
②李白如此开怀畅饮,我们今天也可以和李白一起来喝喝酒,品品酒,品酒的方式可以是写,可以是读、可以是演、你下面请同学们准备两分钟,待会和大家一起来分享那一壶美酒!用我们独特的方式来和李白品酒。(8′)
③分组讨论(先请同学们准备1—2分钟,后个别表达)(2′)
④个别表达
小结:刚才,同学们表演让我们似乎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酒香,太精彩了!的确,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作者因愁而悲叹人生短暂,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壮志难酬、圣贤寂寞,也因愁而癫狂失态,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1′)
五、美读展才艺:(6′)
刚才我们品读了诗情,前面吟咏了诗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美读展才艺!
六、拓展探究:(3′)
自古以来你,像李白这样的有志之士怀才不遇的很多,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我们该怎么办?
六、结语:(1′)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尤其是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我们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动,才能读此诗于“雄快之中”,从而“得其深远宕逸之神”。
如有时间,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诵《将进酒》!
七、作业:课外写作训练
要求: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1、主要以李白的豪情和怀才不遇为事例;并点评事例;
2、引用一句名言;
3、联系现实。
4、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qiāng)将进酒李白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圣贤寂寞
愁酒
悲壮-----欢乐-----愤激-----癫狂----深愁
8、创新作文教案(九年级教案设计)
创新构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领会几种作文创新构思的方法,进行作文创新构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和听创新构思作文示例,领会作文创新构思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培养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
进行作文创新构思,以求准确把握题意,打开思路,拓宽主题,立意出新。
教学难点:领会作文创新的方法。
教法:启发谈话法、讨论法、竞赛法
学法:听读思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出富有创意的作文,不仅是作文水平的展示,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感悟体验,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创新构思是创新作文的基础,如何写出生动、新颖的作文呢?首先要从创新构思人手。
创新构思可以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进行。
二、创新构思方法示范
(一)从内容上创新构思的方法
1.另类式构思
作文要求的提示语中总会提供一些写作范围或范例来启发学生思维和构思,我们在构思时尽量要做到与提示语中的信息不同,这就是另类构思的基本思路。
如以“服务"为话题,学生可写由于父母对“我”的全方位服务,“我”完全变成“废物”式的“学习机器”,从而质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
这无疑是一篇既有现实意义又较为新颖的文章。
2.逆向式构思
逆向式构思就是从某个论点的对立角度确立新的观点,阐述新的见解。如班门弄斧——弄斧不必到班门;杞人忧天——忧患意识不可无,防患于未然;这山望着那山高——就是要不断进取。往往这样的构思;令阅卷老师耳目一新,得到较高的分数自在情理之中。
3.象征式构思
有些话题,如“桥”、“路”、“网”等,都既有实在含义,又有象征意义。构思时从其象征意义出发,挖掘话题的深层含义,就是象征式构思。
如“桥”,不仅指实物桥,又可指心灵的纽带——感情之桥、“商桥”、“信息之桥”等;“路”可指信息人生之路、求学之路、竞争之路、改革之路;“网”指实物网,也指交际网、人生网、人情网、心网等。
4.比喻、拟人式构思
比喻、拟人式构思,常常使作文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入题,既新颖又形象。如以“母爱”为话题的“母爱如一条河”“母爱如佛”;以“书”为话题的“书的滋味”“书的色彩”“生活是一本书”都不失为一个独特的立意。拟人式构思的“过程与结果的对话”“规则的遭遇”等也都是较为独特的构思。
5.“巧合”式构思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精巧的构思,巧合的情节,可以营造出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别有洞天”式作文。
如教师授完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后,指导学生模仿这篇小说独特的构思方式,出人意料的结尾写篇作文。有位学生据此写了一篇习作《我和书》。文中讲一个穷孩子很想得到一本《战争与和平》。为此,他参加了俄文竞赛,他胜了……
发奖后,我抱紧书,兴奋地回到家,第一个告诉妈妈,妈妈终于露出了很久不见的笑容,然后她也给我一包礼物,当我打开一看,也是一本《战争与和平》,不由得怔住了。
妈妈像明白我的心事似地对我说:“我怕你得不到这本书太失望……”
很显然,这篇习作模仿了《麦琪的礼物》;却又反其意而用之,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二)从写法上创新构思的方法
近年来,文体创新构思可谓五彩纷呈,如广告,日记,合同,报告,寓言,庭审记录,剧本等等。如一篇题为《单飞》的作文,以日记形式,写自己在寄宿学校读书由不适应,渐渐适应到完全融合在新集体中的三个生活片断。时间跨度为三四个月,由于是日记体,所以中间环节尽可省略,突出自己的内心体验,表现“单飞"的主旨。不管作文形式如何,下列构思可供参考。
1.组合式构思
把几个相互关联的画面按一定顺序组合成文,共同表现一个主题,使文章形散神聚,结构呈现内在的严谨性。
例如在《生命的颜色》中,生命的颜色属于绿色——可亲可敬的解放军叔叔,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生命的颜色属于白色——一群美丽的白衣天使。生命的颜色属于黄色——善良朴实的中国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生命的颜色都是以爱为底色,我坚信爱能创造生命。这样的结构严谨又别出心裁。
2.排比式构思
以排比的形式谋篇布局,这是属于散文体的方式。如以‘环境”为话题,学生可用“我渴望这样的环境……”为主体部分的层段排列,构画出自然环境,人际环境,时代环境等理想‘环境”,结构匀称,内容层进,形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3.标题式构思
恰当运用小标题,能使线索清楚,层次明晰。使用简洁的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可减少过度文字的铺排,使重点突出;既可让文章疏密有致,卷面赏心悦目,又可充分展示学生的人文素养,吸引读者注意。
如以《我这一年》为例,可列“春,夏,秋,冬”,或“喜,怒,哀,乐”为小标题,还可列“绿,红,黄,白”为小标题。又如以“雨”为话题的一篇作文,以四句古诗文为小标题,分写春,夏,秋,冬的雨。这样的作文还给人诗情画意般的无限想像空间。
三、创新构思方法总结
(一)从内容上创新构思的方法
1.另类式构思
2.逆向式构思
3.象征式构思
4.比喻、拟人式构思
5.“巧合”式构思
(二)从写法上创新构思的方法
1.组合式构思
2.排比式构思
3.标题式构思
四、创新构思思维训练
1、分组讨论:每4人一组,自选一题,10分钟快速构思,推选一人发言。
2、每组发言人汇报构思成果,精彩的给予掌声鼓励。
课堂练习
1命题作文:心愿
要求:(l)写一篇以叙事为主,兼有适度抒情议论的文章;
(2)内容健康,有真情实感;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4)不少于600字。
2话题作文:
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而自觉地进人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人的一生,可能平平淡淡,也可能轰轰烈烈,有过失败的考验,也有过成功的喜悦。爱与恨,悲与喜……恼爽皆过程。于是生命之美在于旅途中美丽的风景,在于坚强地走过坎坷,在于生命意义之真谛。
请以“过程之美”为话题作文。
要求:(l)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2)注意细节、思想健康;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4)字数在600字左右。
话题来源
《起点之美》
刘心武
到现场观看赛跑,多数人总愿选择离终点最近的位置,我却偏爱在起跑线附近观看。运动员在起点上的美往往被人忽略。其实,当运动员们在起点脱下外面的罩衣,露出紧凑而富有弹性的筋肉,先略事活动臂膊腿脚腰肢,再渐渐弹跳着、抖擞着,准备进入比赛,那神情,那体态,那气氛,就已非常之优雅;等到运动员们在起跑线上找准自己的道位,在裁判员一声威严而悠长的“预备——”声中,各自凝聚起他们灵魂的注意力拼搏进取,并透过他们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筋腱显现出他们肉体所蕴藏的爆发力弹射力承受力,那他们简直就是一列力与美的活雕像。家里有了录相机后,我常把这样的场面录下来,并用慢放、定格的方法细细品味起点之美。我看清了在比赛现场往往看不清楚的运动员们的面部表情。那起点上的表情实在是人类最美好的表情之一。倘若说恋人的表情是人类延续不灭的象征,那么,起点上的表情便是人类进取突破的希望。
人生的终极点只有一个,然而起点却有许多。运动场上的起点是明显的,生活中的起点往往较为隐蔽。一个想向文坛进军的青年在深夜灯下铺开了稿纸,用手中笔郑重地写下了第一行字;一个刚到单位报到的大学毕业生,头一回走进办公室,他尽量大大方方地望着大家,大家都好奇而友善地望着他;一个才把趸来的川橘铺排在货位上的个体户,用戴着厚厚的棉手套的双手捂捂冻得发红的耳朵,嗡声嗡气地发出他的头一声吆喝:“大橘子保甜咧——”;一位才任命的局长,不大习惯地坐在来接他开会的轿车里,想同司机说句亲热的话却不知该拣哪一句说;一个非常走红的大明星,倚在沙发上读别人新送来的剧本,刚刚开始觉得里头的那个女主角有点嚼头;一个明天要应考的中学生,把捧着的课本贴在胸前,在忍痛关闭了的电视机前点着下巴背诵单词……
“预备——”生命之神在行使裁判员的职责,向人们发出悠长的指令。
凡凝神谛听他的指令并尽全力准备投入的人,都是美的。
尽管在终点处会出现绝不平衡的场面,文学青年的稿子也许会被退回;走向生活的大学生也许会碰到许多的钉子;卖橘子的个体户这一回也许不能大赚;新上任的局长也许不久便调离;大明星的下一部戏也许会砸锅;中学生第二天应考时也许会失常;谁也保不齐在那等待着我们的终点上不会落伍、失败甚至被淘汰掉。
然而,对于人生来说,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弥足珍贵。一时的终点上的失美,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可怕的是寻找不到新的起跑线,失去了在“预备”声中大大振作起来的力与美。
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而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
过程之美
美丽的校园,清脆的枪声,一年一度的校运会的长跑赛开始了!在长长的跑道上,运动健儿如乘奔御风,他们拼搏的雄姿常会引起同学们的声声喝彩。尤其是在成功的一瞬间,让观者心中热血的澎湃。
可以说,终点是美丽的,往往人们为追求终点的美而历尽艰辛,为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在所不辞……在许多人都为之倾倒、为之折服的时候,我却选择了欣赏过程之美,感受另一番滋味。
过程之美,很值得人们去关注,我以为这种感觉,比成功的喜悦更值得人去留恋。跑道上,个个运动健儿有如乘奔御风。……也许,这个健儿在中途晕倒;也许,这个那个健将在这次比赛中失利;……也许他们没有成功,但仅这一点,就能否认了他们的一切吗?就能说他们没有付出艰辛,没有努力吗?
任何事物都必须有过程,难道就因为他们最终没有成功,而抹杀他们的过程之美吗?人的一生,做过无数件事,其中的一部分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没有成功。但不能否认他们都曾努力过,都曾有过美丽的过程。我们在把掌声和鲜花送给终点成功者的时候,也分一些给过程中的同行者吧,他们也值得肯定和赞美!
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成功,但我们更需要过程,它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坚强,它还可以让人们总结结教训,给后来者提供宝贵的经验。
如果说起点是希望的种子,终点是胜利的果实,那么,过程则是美丽的憧憬,是胜利的希冀,是不惧失败的雄心壮志。终点固然诱人,过程更是弥足珍贵。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过程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过程的魅力给人以遐想,过程的艰辛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力量。
珍惜美的过程,创造过程之美!
2010年7月
心愿(小小说)
(另类式构思)
这是一个炎热的季节,太阳炙烤着大地,道旁的小草软绵绵的耷拉着脑袋,玉米地里的玉米叶子都可以搓成绳子了。
老板和两名员工来到桥头餐馆用饭,在餐馆的一个角落,员工甲发现了一盏古代的神灯。神灯满是灰尘,出于好洁,员工乙把神灯擦拭了一番。这时一位美丽的天使跳了出来。
天使:为了表示感谢,我可以让你们每人实现一个心愿。
员工甲:是我发现的,我先说。
员工以:是我擦干净的,我先说。
天使:别吵,谁先说,都可以。
员工甲:天气太热,我想去游泳中心度假。
——嘟,员工甲飞走了。
员工乙:我想去龙宫或小七孔漂流。
——嘟,员工乙飞走了。
天使:该你了,老板。
老板:我,我要那两个混蛋马上回来干活。
2010.7
五、创新构思课堂反思
1、学生讲讲上课的感受和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参与程度和语文能力表现做出评价。
创新作文构思作为一种作文构思方式,只是作为作文的一种补充方式,不是灵丹妙药般的化腐朽为神奇,更不可代替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训练,从而走进一味求新的写作误区。
下水作文
9、成语教案(人教版必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
二、成语特点
汉语词汇极其丰富,四字结构的词语数不胜数。而成语以四字结构为主,因此,有些同学经常将诸如“简明生动”、“洁白晶莹”等四字结构的词语也说成是成语。其实,这些并不是成语。要弄清什么是成语,就要先搞清楚成语的特点。[矛头淅米剑为炊][百岁老翁攀枯枝][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一般地说,汉语成语有以下特点:
(一)源远流长。成语都有一定的来源,成语一经形成和出现以后,就长期为人们所使用。如“有恃无恐”、“盲人瞎马”、“捕风捉影”等都是大家熟悉并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打草惊蛇】
(二)定型不变。定型不变指的是成语的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
从成语的结构成分来看,不得任意换用和增减。例如,不能把“南腔北调”说成“东腔西调”,从结构关系来看,也是不能任意变动的。不能把“重见天日”改成“天日重见”。【病入膏肓】
(三)意义的整体化。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各个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以整体来表达特定意义的。这就是说,要透过字面的意义来深入领会成语的意义。【高山流水】
三、来源[成语非常丰富,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源于神话传说: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2、源于历史故事:望梅止渴、完璧归赵、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
3、源于古代寓言: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
4、源于古书典籍:诲人不倦、豁然开朗、水落石出、百废俱兴等。
5、源于口语俗语:欢天喜地、五花八门、指手画脚、一干二净等。
6、源于外来用语:五体投地、回光返照、惟我独尊、火中取票等。
7、新创造出来的:力争上游、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古为今用等。
四、练习:成语来源(两组题)
成语字数
五、三字成语
【闭门羹】出自冯贽《云仙杂记》
【阿堵物】西晋的一些士族阶层人士自命清高,耻于言钱,钱被称为“阿堵物”。后人指为钱的别称,有讽刺意义。出自《世说新语》。
【刀笔吏】指代办文书的小吏。出自《史记》
【儿皇帝】五代时期石敬瑭勾结契丹建立后晋,对契丹主自称儿皇帝。出自《新五代史》
【鸿门宴】出自司马迁《史记》
【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出自《宋史》
【破天荒】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出自孙光宪《北梦琐言》
【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种口实为借口来索取财物。出自《官场现形记》
【忘年交】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出自《南史》
六、文化[朗读]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5000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
文化,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宗教、伦理、观念、文学、艺术、地理、历史、天文、历法、军事等。
七、练习
1、分类(每组至少写出该项目两条成语)
2、填空【看幻灯】
3、根据意思写成语
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怒发冲冠]
人少的一方抵挡不住人多的一方。[寡不敌众]
比喻妇女中的英雄。[巾帼英雄]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地不可动摇,必须执行。[军令如山]
值得歌颂赞美,令人感动泪下。形容事迹英勇悲壮,感人至深。[可歌可泣]
以前从来不曾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形容超绝古今,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打破饭锅,凿沉渡船。比喻决一死战。[破釜沉舟]
比喻夫妻失散后重新团聚或决裂后重新和好。[破镜重圆]
科举时代读书人常年在窗下刻苦攻读,准备应试。[十年寒窗]
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室外,不参与,不过问或帮助。[袖手旁观]
4、猜谜【A幻灯、B教材】
5、讲典故[三顾茅庐、卧薪尝胆、望梅止渴、图穷匕见、亡羊补牢、叶公好龙、指鹿为马、闻鸡起舞、邯郸学步]
6、英译汉
活到老,学到老Oneisnevertoooldtolearn.
人之初,性本善Man’snatureatbirthisgood.
岁岁平安Peaceallyearround
水涨船高Whentheriverrises,theboatfloatshigh.
望子成龙holdhighhopesforone"schild.
心想事成Mayallyourwishcometrue.
像热锅上的蚂蚁likeanantonahotpan.
与时俱进advancewithtimes.
八、总结(音乐)
有人把成语誉为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而我认为它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因为他简洁精辟,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有如下收获:
1、成语运用准确恰当,能使我们轻松面对语文试题。
2、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文章增色,语言生动。
3、大量了解成语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使我们在旅游、公关、阅读等方面增添无穷的生活乐趣。
在广州越秀山公园里有大量的成语雕塑,他们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再现了中华古文化的精髓。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畅游留恋!下课!
教学目标:
1.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过程:
一、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来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
二、成语的结构:
成语的结构:主谓关系、并列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补充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让步关系等等。
将习题1中的成语填入下列表格中。
成语梳理(一)
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结构
1.神话传说 1.主谓关系
2.并列关系
3.偏正关系
2.寓言故事 4.动宾关系
5.补充关系
6.承接关系
3.历史事件 7.转折关系
8.递进关系
9.选择关系
4.文人作品 10.因果关系
11.条件关系
12.目的关系
5.外来文化 13.假设关系
14.让步关系
二、成语的运用。
1.做做下面的游戏。
成语填空
一、六畜成语
六畜就是:牛、羊、马、鸡、犬(狗)、豕(猪)等六种牲畜的合称,并泛指农家所饲养的各种家禽、家畜而言。下列成语中都含有六畜的名称,你是否能把这些空格填入正确的答案呢?
塞翁失___顺手牵___偷___摸___汗___充栋___尾续貂亡___补牢
__鸣___盗人仰___翻___入虎口鹤立___群 ______不宁
二、量词填一填
下列成语皆有一字空白,必须填“单位量词”!试试自己的实力喔!
形单影___ 人___桃花 ___水车薪 ___大不掉 金榜___名 单枪___马
一___散沙 六___清静 一___之雅 金___玉叶 门当___对 金___玉律
舍___逐末 有___不紊 信___雌黄 杯___狼藉 守口如___
三、填成语,记市镇
若将每个成语的空格填好字后,将会发现前一成语的最后一字,再加上后一成语的第一个字,恰好能组成一个地名喔!快来大展身手吧!
一技之________风化雨 沙里淘________可罗雀 声东击________居乐业
奇珍异________毛蒜皮 秋水长________狮献瑞 后来居________阔天空
成语图猜
看下面图形,猜猜相应成语。
参考答案:
异曲同工自圆其说可圈可点一五一十口是心非
心直口快无与伦比啼笑皆非里应外合三教九流
五音不全模棱两可一塌糊涂多此一举左右开弓
天方月潭风月无边白纸黑字凹凸不平石破天惊
能屈能伸三从四德春花秋月四大皆空德高望重
四脚朝天三言两语入木三分扬眉吐气比翼双飞
正中下怀举一反三马失前蹄点到为止莫名其妙
2.成语接龙比赛。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老师出题,按1、2、3、4小组的顺序循环,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3.从课文和其他各类书籍中搜集成语中容易读错、写错和用错的例子,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班上分工合作编一本小册子。
示例:
成语梳理(二)
问题 举 例
读音 人才济济 乳臭未干 图穷匕见 虚与委蛇 大腹便便 如法炮制
字形 相形见绌 病入膏肓 草菅人命 如火如荼 沧海一粟 锋芒毕露
含义
望洋兴叹 文不加点 不足为训 因人成事 弹冠相庆 久假不归
司马青衫 数典忘祖 炙手可热 明白黄花 火中取栗 万人空巷
不刊之论 目无全牛 不为已甚
辨析 不胫而走—不翼而飞 望其项背—望尘莫及
感情色彩 贬义词 趋之若鹜 大而无当大言不惭 明目张胆 明哲保身
忘乎所以始作俑者好高务远邯郸学步如丧考妣
一丘之貉道貌岸然趾高气扬巧舌如簧一团和气
褒义词 拭目以待神机妙算名不虚传凤毛麟角洋洋大观
沁人心脾沁入肺腑别有天地别出机杼有头有脸
褒贬相对 情投意合—臭味相投见机行事—见风使舵侃侃而谈—夸夸其谈
一得之见—一孔之见无微不至—无所不至再接再厉—变本加厉
深思熟虑—处心积虑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开山祖师—始作俑者
昂首阔步—趾高气扬从容不迫—故作镇静
三、成语与文化
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汉语成语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等。按个人兴趣,小组分工,填写下表。
示例:
成语梳理(三)
成语百科 举 例
衣食类 衣冠楚楚 凤冠霞帔 纨绔子弟 布衣蔬食 残羹冷炙
山珍海味 钟鸣鼎食 粗茶淡饭 箪食瓢饮 衣锦还乡
花天酒地 布裙荆钗 脍炙人口 狼吞虎咽
住行类 登堂入室 窗明几净 雕梁画栋 高枕无忧 金碧辉煌
鲁殿灵光 美轮美奂 蓬门荜户 瓮牖绳枢 跋山涉水
车水马龙 披星戴月 登山临水 颠沛流离
动物类 狐假虎威 狼心狗肺 鹤立鸡群 凤毛麟角 飞蛾扑火
井底之蛙 黔驴技穷如鱼得水 惊弓之鸟 一丘之貉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趋之若鹜 莺歌燕舞
植物类 岁寒三友 势如破竹 雨后春笋 姚黄魏紫 春兰秋菊
藕断丝连 桃红柳绿 指桑骂槐 芒刺在背 如火如荼
枯木逢春 披荆斩棘 投桃报李 良莠不齐
兵器类 自相矛盾 折戟沉沙 大刀阔斧 刀光剑影 唇枪舌剑
一箭双雕 横槊赋诗 枕戈待旦 图穷匕见 炮火连天
丢盔卸甲 强弩之末 枪林弹雨 盘马弯弓
礼俗类 彬彬有礼 知书达礼 礼尚往来 宾至如归 八拜之交
五体投地 张灯结彩秦晋之好 洞房花烛 月下老人
明媒正娶 入土为安 断发文身 披麻戴孝
文学类 春秋笔法 点铁成金 韩海苏潮 行云流水 元轻白俗
红豆相思 红叶题诗 人面桃花 旗亭画壁 七步之才
梅妻鹤子 郊寒岛瘦 江郎才尽 洛阳纸贵
艺术类 曲高和寡 高山流水 余音绕梁 滥竽充数 煮鹤焚琴
长袖善舞 手舞足蹈 粉墨登场 梨园弟子 画龙点睛
妙手丹青 双管齐下 力透纸背 颜筋柳骨
科学类 斗转星移 日上三竿 月满则亏 炉火纯青 百炼成钢
半斤八两 锱铢必较 刀耕火种 钻木取火 风云莫测
雷霆万钧 水滴石穿 病入膏肓 沧海桑田
法律类 法不阿贵 令行禁止 明镜高悬 法网恢恢 疏而不漏
铁面无私 赏罚严明 格杀勿论 屈打成招 以身试法
绳之以法 执法如山 有案可稽 杀一儆百
教育类 春风化雨 良师益友 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 教学相长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一傅众咻 有教无类 薪尽火传
名落孙山 青出于蓝 断机择邻 言传身教
治国类 长治久安 富国强兵 国泰民安 革故鼎新 道不拾遗
日理万机 无为而治 力挽狂澜 疮痍满目 政通人和
分崩离析 半壁江山 民怨沸腾 生灵涂炭
做人类 高风亮节 浩然正气 相忍为国 光明磊落 两袖清风
孤芳自赏 人面兽心利令智昏 恬不知耻 口蜜腹剑
同流合污吮痈舐痔颐指气使飞扬跋扈
四成语接龙比赛
分别以“水滴石穿”和“政通人和”为开头,让两个小组展开成语接龙比赛,哪一组接得又快又多又对为优胜者;再以“高山流水”和“枯木逢春”为开头,再请另两个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10、修改病句教案(人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病句产生的原因和病句的基本类型。
2、掌握病句辨析及修改病句的方法,能在语言运用中避免出现语病。
教学重点
“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好逻辑”三类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列广为流传的歌词和广告语有错吗?
(1)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
(2)还有珠穆朗玛峰是最高的山坡。
(3)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明确:“川”是河流,不能用量词座来修饰。
“珠穆朗玛峰”是山峰,不是山坡。
前说“不收礼”,后又说“收礼”,前后矛盾。
2、在访谈节目中,一些病句也常常会在主持人和嘉宾的随机问答中脱口而出。比如:
(1)这样的说法简直是空穴来风,完全没有事实依据。
(2)在目前状况下,进行股票投资是否有没有风险呢?
(3)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这三句话,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儿别扭?它们别扭在哪里呢?
明确:(1)句的毛病是“小猴子吃麻花——满拧”(表示完全颠倒,完全走样)。
成语“空穴来风”出自战国时宋玉的《风赋》,原意是“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而这句话刚好把意思弄反了。
(2)句的毛病是“大白天开电灯——多余”。“是否”和“有没有”是两个表示选择疑问语气的格式,用其中一个就可以了。
(3)句的毛病是“癞蛤蟆娶天鹅——不配”。主干是“数量——是——国家”,这是不通的;而且“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也不通。
二、活动
(一)诊断“病情”
下面是从各种媒体上找到的一些广告语,我们不妨为这些句子“把把脉”,看看它们是否有“病”。
(1)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电视节目)
(2)“安睡宝天然枕”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医疗用品)
(3)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化妆品)
(4)这也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餐饮)
(5)碧生源减肥茶凭借独特的减肥理念,在各大城市相继引起火爆。(药品)
(6)具有抗紫外线、抗摩擦、防水、防静电,满足室内外环境要求。(办公设备)
(7)营建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魅力的好楼房。(房地产)
(8)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便捷和共享。(手机)
上述8句广告语都有语病,先凭语感一句一句判断有没有语病,再总结出判断语病的方法。
(教师整理并提示学生,判断时单纯凭借语感可能是不可靠的,一定要学会判断语病的一些方法。有两个办法可以供大家参考。)
明确:一是类比法,即仿造同类句子。
当对一个句子的格式是否合格产生怀疑时,可以仿造原句的格式另造几个同类句子来比较一下。如果仿造的结构都不能成立,就可以判定原结构是有毛病的。
注意:仿造的结构形式要与原句一致,词语的词类和顺序要与原句一致,原句里重要的虚词也应保留。
比如对第(1)句中“强烈的收视魅力”这个结构有怀疑,就可以仿造几个同类的结构来体验一下。像“强烈的个性、强烈的气质”等一些词语结构都是不能成立的,因此可以判断“强烈的魅力”也是错误的。再如对第(2)句中“改善颈椎病”这个结构有怀疑,就可以仿造几个同类的结构来体验一下。因为像“改善胃病、改进颈椎病、完善颈椎病”这样一些用相近词语替换原句词语构成的词语结构都是不成立的,因此可以认为“改善颈椎病”也是不合语法的。第(5)(6)句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作出判断。
二是紧缩法,即紧缩复杂句子。
如果对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是否合格产生怀疑,就可以先把长句中的各种修饰成分去掉,只保留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动词和宾语)来检查句子是否合格。
如果句子主干部分的主谓搭配和动宾搭配都没有问题,再检查枝叶(定语、状语和补语)和主干成分之间是否搭配。如果主干和枝叶之间搭配合适,最后再检查枝叶本身有没有问题。
比如把第(3)句紧缩为“根本——是——双管齐下”,就可以发现这句话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事实上只有“(杜绝汗味的根本)方法——是——双管齐下”才是正确的搭配。再如把第(4)句紧缩为“这(也)——原因”,就可以发现这句话缺少了谓语动词,应该在“也”的后面补上“是”,“这(也)是——原因”才说得通。又如把第(7)句紧缩为“营建——楼房”。动词和宾语的结构没有问题,但是接着再检查作为枝叶的定语就苦于发现,多重定语中的“更好的”和“好楼房”语义上重复,不是一个恰当的表述。
用“类比法”和“紧缩法”判断病句有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要综合起来使用。例如第(8)句先紧缩为“通信——会——多样、便捷和共享”,认为主谓结构没有毛病,但是再检查枝叶发现,“更加共享”却不能说。另外仿造一些同类的词组进行类比,如“更共享、很共享、最共享”,也都是不能说的,因此断定“更加共享”不合语法。
三、探讨:析病句,探病因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看出句子有病还不够,还应该这道造成这些语病的原因是什么。你能总结并归纳上述便捷的病因类型吗?
明确:(一)搭配不当
就是成分与成分之间不存在这样的搭配关系。
1、主谓搭配不当
如:(3)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
2、动宾搭配不当
如:(2)“安睡宝天然枕”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
(5)碧生源减肥茶凭借独特的减肥理念,在各大城市相继引起火爆。
第(5)中“引起火爆”应改为“火爆起来”。
3、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如:(1)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
4、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8)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便捷和共享。
“更加多样、更加便捷”可以,但“更加共享”不能说的。
5、介宾搭配不当
如:文件传真机对远方的接受单位发送文稿的速度之快,实在是惊人。
修改:“对”改为“给”。
(二)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1)谓语残缺
例:这也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
修改:“也”后加“是”。
(2)宾语中心词残缺
例:具有抗紫外线、抗摩擦、防水、防静电,满足室内外环境要求。
修改:“防静电”后加“的作用”。
(3)主语残缺
例:从古到今,红梅倾倒了多少诗人,咏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传统题材,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强乐观、不屈不挠的性格。
修改:“象征”之前加主语“红梅”。
(4)介词残缺
例:这些瑰丽而又奇特的诗篇中,所表露的点火行空、上天入海、宇宙航行、登临月球的憧憬,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变成了现实。
修改:“所表露的”之后加“对”。
2、成分赘余
(1)主语累赘
例: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修改:“革命先辈”和“他们”重复,“他们”删去。
(2)谓语累赘
例:有些人平时很少乘车乘船,对于刺激特别敏感,容易造成晕车晕船。
修改:“造成”和“晕”重复,“造成”删去。
(3)状语累赘
例:开会时间还没到,各地代表陆续鱼贯入场。
修改:“陆续”或者“鱼贯”删去。
(三)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指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放得不恰当。
1、名词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如:许多附近的居民都跑来看表演。
修改:附近的许多居民都跑来看表演。
2、动词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如: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的。
修改: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于今年5月底联合举办的。
3、虚词位置不当
如:我们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修改:如果我们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规律: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
4、违背时间、空间或逻辑的排列和发展顺序
如:由于会议开得及时,促进了工作,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
修改:由于会议开得及时,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工作。
(四)结构混乱
1、格式混用
即把两种格式混杂在一起组成一句话,造成句子语义不清晰。
如:工作再重再忙,越要坚持学习、更新知识。
修改:混杂了“再……也……”格式和“越……越……”格式。应改为:工作再重再忙,也要坚持学习、更新知识。
又如:该公司上半年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5%。
修改:混杂了“比……增加了……”格式和“跟……相比增加了……”格式。应改为:该公司上半年的营业额跟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5%。
2、中途易辙
即前后两句话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了不同的句式。
如:说起话来,他比谁说得都动听,可是做得却比谁都差。
修改:前说“说起话来”,后说“做”,前后句子不相称。可改为:说起话来,他比谁说得都动听,可是做起来,却做得却比谁都差。
又如:继原始人在劳动中创造了《邪许歌》以后,现在留传下来的最古老的歌是《弹歌》。
修改:原始人在劳动中创造了《邪许歌》以后又创造了许多歌,其中《弹歌》是留传到现在的最古老的歌。
3、成分杂糅
例: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班,大家都有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修改:改为“大家都有光荣的感觉”或者“大家心中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4、结构的累赘
例:考试场是设在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修改:“是……举行的”累赘,删去。
(五)不合逻辑
是指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1、概念不恰当
(1)用错概念
如: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进行革命斗争,他们写的小说、诗歌、杂文以及画的漫画,都成了群众斗争的武器。
修改:“作家”这个概念的外延包括不了诗人,也包括不了漫画家,应把“作家”改成“艺术家”。
(2)偷换概念
如:人到老年,白发稀疏,皱纹满面。这些表现都是体质衰弱给老年带来的老态。
修改:第一个“老年”指年纪大,第二个“老年”却是指老年人。
(3)混杂概念
如:这种船不仅航行速度超过其他同类的船只,并且装备了大炮和各种武器。
修改:“大炮”从属于“武器”,应改为“并且装备了大炮等各种武器”。
2、判断不合理
(1)自相矛盾
如: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修改:“死难者”和“幸免”矛盾。
(2)前后不对应
如:这种很快的生长速度,是和每天喂饲时间的长短成正比的。
修改:这种很快的生长速度,是和每天喂饲时间的长短有关系的。
(3)否定不当
如: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法规,防止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修改:把“不再”改为“再”。
(4)主客倒置
如: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修改:在那个时候,我跟报纸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3、推理不合逻辑
所谓推理就是根据已知的前提推导出结论。如果前提和结论没有必然联系,就是推理不合逻辑。
如:搜集材料不丰富,就无法进行比较鉴别,就发现不了典型事例,甚至还会造成数字不准、名称不符。
修改:“材料不丰富”跟“数字不准、名称不符”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数字是否准确、名称是否相符,是材料可靠性的问题,不是材料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