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指南(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合作探究】
1、辨析形近字,先注音后组词。
(1)冠()(2)廷()
寇()延()
(3)蔽()(4)纳()
弊()枘()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
3、默写填空。(7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乃下令:“,受上赏;,受中赏;,,受下赏。”
(3)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燕、赵、韩、魏闻之,。此所谓。
4、理解课文内容填写句子。(3分)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6、判断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之远甚。()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7、问题探究。
⑴、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为什么?
⑵、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⑶、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A、邹忌:B、齐威王:
8、本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题目中的“讽”的意思是,“纳”的意思是。本文出自
编写的。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指身材与面貌)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指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C、窥镜而自视(本是偷看,这里引申为“照”)D、又弗如远甚(差得太远,远远不如的意思)
3、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A、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B、第二天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C、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D、第二天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
4、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吾孰与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于徐公
【布置预习】
略
2、《桃花源记》课堂指南(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复习导学】
1.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⑴《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
⑵用原文回答。
①写桃花林的美景的句子:
②写初见桃花源的总体感受:
③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④写桃花源人的社会风尚的句子:
(3)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__________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多义字:
武陵人捕鱼为业()处处志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向所志()
乃不知有汉()寻病终()
见渔人,乃大惊()寻向所志
便舍船()便扶向路()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
3、选择下列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池之美。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种植物。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说魏晋了。
B.问起现在是什么社会,于是不知道有汉朝,无论是魏还是晋了。
C.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D.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合作探究】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以为线索,以为顺序,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
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
2、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时间:人物:
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作用是
。
③、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④.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用原文答)
答:
⑤、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用原文答)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答: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将下列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①(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3、《桃花源记》课堂指南(三)(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复习巩固】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缘溪行2、落英缤纷
3、阡陌交通4、豁然开朗5、屋舍俨然6、黄发垂髫7、便要还家8、咸来问讯9、遂与外人间隔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乃不知有汉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3、诣太守说如此14、欣然规往15、后遂无问津者
二、翻译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合作探究】
熟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桃源中人为何来此?(原文)
答:
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说明了什么?
答:
3.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答: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怎样的特点?
答:
5.桃花源人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
6.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答:
7.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答:
8.作者写后人无法寻找到世外桃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9、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概括回答)
答:
10、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答:
11.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课外阅读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详细)B、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C、期在必醉(期望)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答: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
答:
4、《桃花源记》课堂指南(一)(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2.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利用字词典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翻译全文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习导学】
1、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相关知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3.整体感悟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合作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俨然()阡陌()怡然()
垂髫()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便要还家C.欲穷其林D.军士吏被甲
3.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
A.穷苦,贫困 B.极端 C.穷尽,走到头
(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 B.用手支持 C.沿着,顺着
(3)此中人语云
A.语言 B.告诉 C.说
(4)处处志之
A.作标记 B.标记 C.意志
(5)寻病终
A.寻找B.搜索C.不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①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⑤说如此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5.指名叫学生分节翻译课文。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5、《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指南(一)(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习导学】
一、解题与作品介绍。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合作探究】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昳丽()(2)窥镜()(3)寡人()(4)纳谏()
(5)谤讥()(6)期年()(7)暮寝()(8)妻妾()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2)吾孰与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寝而思之()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2)与()
()()
(3)观()(4)燕()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从外来()(4)徐公来,孰视之()
(5)王之蔽甚矣()(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能谤讥于市朝()(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布置预习】
略
6、《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指南(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合作探究】
1、辨析形近字,先注音后组词。
(1)冠()(2)廷()
寇()延()
(3)蔽()(4)纳()
弊()枘()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
3、默写填空。(7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乃下令:“,受上赏;,受中赏;,,受下赏。”
(3)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燕、赵、韩、魏闻之,。此所谓。
4、理解课文内容填写句子。(3分)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6、判断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之远甚。()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7、问题探究。
⑴、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为什么?
⑵、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⑶、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A、邹忌:B、齐威王:
8、本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题目中的“讽”的意思是,“纳”的意思是。本文出自
编写的。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指身材与面貌)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指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C、窥镜而自视(本是偷看,这里引申为“照”)D、又弗如远甚(差得太远,远远不如的意思)
3、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A、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B、第二天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C、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D、第二天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
4、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吾孰与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于徐公
【布置预习】
略
7、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本文的讽谏技巧、人物性格及写作特色。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德育渗透目标——学习课文后的所受到的启发,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学生整体朗读、分小组朗读、个别朗读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场景追忆法:对于画面性较强的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后可以给同学们展示一些画面或是影像等加深同学们的记忆,尤其是要求背诵的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首先呢,老师想跟大家一起回顾一点历史知识,请大家的思维迅速定位到唐代。我们来谈一下唐代最有名的一个“男”皇帝(女皇帝-武则天)——李世民。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是一个非常贤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纳谏,他有一个大臣也正是以进谏而著称,大家知道是谁吗?——魏征。看来大家的历史知识不错。魏征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被李世民当做了他的座右铭。其实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者,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就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这位贤臣名叫邹忌。这个人可不一般啊,他不仅贤用大家常说的一个字来说,而且还“帅”,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由他的帅而引起的一个进谏的故事。课文名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PPT)
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简介题目中出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王即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简介《战国策》(PPT)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共33篇,分国别编辑。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其中还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都来自于《战国策》。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强调字音(检查预习情况),然后齐读课文。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默读课文,让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强调每段重点字词,让同学们提出除了注释外的疑难字词,逐段排除同学的疑难。
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23.1厘米。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再读,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每段大意,串联整个文章思路。(PPT)
开端:邹忌比美
发展:邹忌讽谏
高潮:齐王纳谏
4.结局:四国朝齐
五、第一课时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习题第二题(作业)。
第二课时
试着让同学们整体背诵,如有不会的可以看书。
分角色朗读,逐段进行分析过渡,抓住文章整体起因经过结果的脉络。(板书)
第一段:三问三答三思
第二段:三比
第三段:三赏三时三效
第四段:结局
由板书来总结回顾。(+PPT)
让大家合上课本,结合板书,通过图片展示让大家运用场景回忆法试着背诵课文。
提问思考:邹忌的讽谏为什么能成功?
邹忌 有智慧有魄力有气度 善思考 现身说法从谏如流……
齐王 贤明君主 善于纳谏 广开言路 赢得民心……
方法 一、类比说理 二、以小见大
讨论: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处事为人的启发?(自由)
课后作业(PPT)
1.熟诵如流。完成课后所有练习,并预习下一课。
2.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写出你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的启发,以及在今后如何改进和加强。(提示:可以从人物品性和讽谏艺术等角度写出对你的思考或处事为人等方面的启迪。写作业本上)
8、《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学目的: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
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4.邹忌入朝讽谏齐王,当邹忌说到齐王受蔽时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想指出齐王受蔽这个事实?
不是,他是想让齐王纳谏。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邹忌巧妙的说理方法,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四、作业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妻私宫妇左右①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
妾畏朝廷之臣设喻说理启发:②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客有求四境之内③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受蔽受蔽(更甚)
9、《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本文的讽谏技巧、人物性格及写作特色。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课文后的所受到的启发,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先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屏显: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二、导学过程:
活动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屏显:活动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1.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学生读文,师点评。
2.自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师评价。
3.再把注释读一读。
4.讲成语故事。师:成语故事“一鸣惊人”和“门庭若市”跟齐威王这个人有关。传说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学生准备)
师提示: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学生讲课文故事,师点评。
活动二: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屏显: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1.学生准备编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2.交流,师点评。
(屏显: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于朝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1.“于”
“欲有求于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朝”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谤讥于市朝”
“朝于齐”
3.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屏显: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
1.学生自主翻译。
2.师评价。
活动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屏显: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1.学生自主思考,交流。
2.学生发言,师点评。(屏显:“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3.师总结: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三、课后延伸:学习课文后的所受到的启发,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0、《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余映潮)(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屏显1: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标题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就行。
生:这篇文章标题的意思是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师:嗯,很好。简言之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策”字的意思,课文没有注释。
生1:策略。
生2:在战国时期记录的一些国家的事情。
师:还有新的解释吗?在战国时代,包括到秦朝,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秦始皇办公的时候,每天都要读竹简。一片一片的竹简,然后用细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简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板书“册”)。这个字“策”就是它,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你看这个“策”字很有意思,什么头?
生:竹字头。
师:这和当时的书写用具有关系,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册”“策”这两字是相通的。
[点评]入题简洁,切入巧妙。解说标题,让学生明白故事情节,不经意间突出了重点;解说“策”字,既使学生理解了“战国策”的含义,同时又丰富了文化常识的积累,巧妙。没有刻意设计的导入语,师生对话,营造了平和轻松的教学氛围。
师: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放开喉咙,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2分钟)
师:咱们今天读的,实际上是一篇故事,因此读书的时候呢,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也要读出它的故事味。刚才的朗读,语速快了点,人物的语气还没有读出来。再来,各自体会,不要齐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好,开始了。
(生自读2分钟)
师:我觉得刚才读的非常好,我听到了,你们用自己的语调表现人物中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下面再把注释读一读,开始了。
(生读注释1分40秒)
[点评]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真正落实了“读”。
师:好,看屏幕。
(屏显2:学习活动之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师:我们现在开始讲成语故事。齐威王这个人呢,跟两个成语故事有关,一个成语故事叫“一鸣惊人”,一个叫“门庭若市”。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
(学生准备3分钟)
师:好,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我建议,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师:好,哪位同学试一下?
生:在齐国有一个面目清秀的人,名叫邹忌,有一天早上他起来穿戴好衣服,分别问他的妻子、他的妾和他的一些门客,说,他和城北徐公到底谁更加的美丽?他的妻、妾、门客都说他比徐公更加美丽,于是他入朝见了齐威王,对齐威王说了他早上的经历,齐威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说“甚善”,于他便下令鼓励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来维护朝政的平和,于是在这好条令的实施下,齐国更加繁荣,使其他一些国家皆朝于齐,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的来历。
师:好,他试的很好,用很简洁的方式述说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一个小小的弱点,“门庭若市”的细节没有说出来,对不对?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非常热闹,于是后来就有了……挺好的,谁再来说一次?
生2:在齐国的时候,有一个美男子叫邹忌,他有一天问他的妻子,他和城北徐公谁美?妻子说他比徐公美;他由于不自信,又问了他的妾和来他家作客的人,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都是说他比城北的徐公美,但是等到第二天徐公来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样子大不如徐公美。他由此联想到现在齐国的形势,就去面见齐王,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齐王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开始广纳善言,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来挑自己的毛病,然后群臣都到朝廷来上书,朝廷里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的。他有一个优点,他点出了邹忌因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而联想到了国家大事。还有没有同学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生3:齐国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人,他叫邹忌,有一天他早上起来之后问他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您非常美丽,徐公怎么能比?”于是他又想到国家大事,就入朝见威王,告诉威王已经受蒙蔽很深了,威王就开始下令说:“如果谁有兴德之言进谏给我,就能受赏。”群臣、百姓都来进谏,所以门庭前面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你看,三个人讲的这个故事,逐步到位。但从“简说故事”这个角度来讲,还可以比刚才这位同学再简。好,你来。
生4:齐国的邹忌在与城北的徐公比美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于是把他得出的这个道理建议给了齐王,齐王认为他说的很正确,于是就广开言路,他的臣子和子民们都去朝廷上给他进谏,十分的热闹,于是齐国就繁荣昌盛起来。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你看,他更简了,但是又简过了头。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啊。(师笑)邹忌本来很美,但是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于是他就从里面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这样把前面稍微的加上一点就够了。好了,这就是“简说故事”。
[点评]简说故事,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此环节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给学生足够的说话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说话才能,教师及时地发现并表扬优点、适时点拨不足,让学生在自信、快乐的氛围中逐步“简说”到位。
师:下面再来一个学习内容,巧编练习。
(屏显3: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师:你们看课文的练习,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我觉得他编少了,那么我们现在就用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好,开始。
(学生准备3分钟)
师:好了,把你编的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同桌互相审查半分钟)
师:好,展示你们编的练习题。
生1:我编的是“谤讥于市朝”与“朝于齐”的“于”。“谤讥于市朝”的“于”是“在”的意思,而“朝于齐”的“于”是“到”的意思。
师:好,词义的辨析出来了。你还可以找其它的“于”,课文里还有不同的意思。
生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如”的意思,“门庭若市”的“若”表示“像”。师:好,出来了,又一组。
生3:我找的是两个“之”字,一个是“由此观之”,这个“之”字是代词,代指邹忌所讲的这个事情。“闻寡人之耳者”这个“之”是“的”的意思。
师:好,又一组。
生4:我找的是“朝”,“朝服衣冠”“朝”指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指朝廷,“皆朝于齐”“朝”是指朝见。
师:“市朝”呢?还有一个“朝”,对不对?
生5:还有三个“之”字。“朝廷之臣”的“之”是“的”,“由此观之”的“之”代邹忌说的这件事,“孰视之”“之”代指徐公。
生6:我也是补充,补充“于”字,还有“皆以美于徐公”,“于”是“比”的意思。
师:好,“于”还有一个含义,还要找。
生7:我觉得“之”字还有一个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在第一自然段“吾妻之美我者”。
生8:我找的是两个“闻”字,“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第一个“闻”是使某某人听到,第二个“闻”是知道。
师:我觉得还有。比如说两个美字。“吾妻之美我者”,“赞美我,认为我美”;“臣诚之不如徐公美”,“美丽”的意思。还有“甚”,“君美甚”“非常”啊,“王之蔽甚矣”“很厉害”啊。
[点评]巧编练习,解决了文言文字词理解问题,打破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设置练习学生完成的常规模式,展开大面积的学生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师:好,看一下屏幕。
(屏显4: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
师:这个“于”字,“欲有求于我也”,“对”呀,这个意思刚才就没有说出来。“皆以美于徐公”,“比”啊。“皆朝于齐”,“到”啊。“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啊。它有四个含义,有比较细微的区别。“朝”字,不仅词义,读音也有区别。“朝服衣冠”,“早晨”,“入朝见威王”,“谤讥于市朝”这个“朝”指官员集会的地方,市和朝在一起是公共的场合;“朝于齐”指朝见。还有更有意思的一组词——
(屏显5:关于“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师: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师:下面再来做一件事——
(屏显6: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
师:翻译一下。
(学生自主翻译1分钟)
师:“地方千里”,这个词要区别一下,地方方圆千里。一齐把老师的翻译读一下。
生:(齐读)朝服衣冠:早晨穿戴衣帽。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弗如远甚:不如(徐公)相差很远。地方千里:土地纵横千里。王之蔽甚矣:王受蒙蔽太厉害了。时时而间进:不时还偶有进谏。
[点评]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讲析,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层次。不仅让学生明白应达到的学习目标,而且受到学法和思维方法的启迪。
师:最难的问题要出现了,请沉思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故事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开始思考。
(屏显7: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学生自主思考2分钟)
师:互相商量一下吧
(学生商量1分钟)
师:各抒己见,哪一位先来?
生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句话中的“私”“畏”“求”三个字写出了我的妻、妾、客都是因为某种原因惧怕我或者求我,而邹忌并不因为别人对他有什么原因而失去了自知之明,这句话写出了邹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的性格特点。
师:嗯,你再强调一下哪几个字。
生1:“私”“畏”“求”。
师:从三个字看出来,邹忌没有听他们的话,没有沾沾自喜,这就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了。
生2:我感觉也是应该有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第一自然段“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字,因为邹忌如果不“窥”的话,不可能去问他的妻、妾和客。
师:这个“窥”字引出了一个故事。
生2:还有一个“暮寝而思之”的“思”,我认为邹忌不“思”的话,就想不出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这个“思”字,也就没有下面进谏齐王的故事。下一个是“王曰:‘善!’”这个“善”字,如果齐王不觉得这个道理非常好,也不会下令群臣进谏,不会有“门庭若市”这个现象,也不会使齐国走向繁荣昌盛。
师:你很能干,很能抓关键字眼。
生3:我也说是这个“善”字。单单一个“善”字就表明威王已经同意邹忌的建议,“善”字同时也说明了威王善于广开言路,能够察纳雅言,说明他是一个明君。
师:他品了一个“善”字,而且从这一字可以看出威王是个很贤明的人。
生4:我说的是第一段中“窥镜”的“窥”字,表现出邹忌爱美的特点。
师:这个“窥”字很有意思,它的含义比较丰富,有人说它是偷偷地看,有人说它是沾沾自喜地看,有人说它表现邹忌比较爱美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们那个时候用的镜子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很明亮的镜子,是铜镜,很模糊的,所以要仔细地看。
生5:我觉得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字,也写出了邹忌有自知之明,非常了解自己,不夸大自己,不炫耀自己。
生6:第一段中“暮寝而思之”的“思”字,从这个“思”字我们看出邹忌是个善于思考,能够反思和自省的人。
师:好,我来小结一下。你们的发言真的很精彩,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你们都说到了。看这个“思”字,“思”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很明白的一件家中小事,引发了一个智慧的人的思考,他从一件小事里面,想到了国家的事,因此就有了“讽”。这是文章行文的一大转折,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刚才这个同学很会抓关节,什么关节呢,就是故事发展转折的几个字眼。“思”字抓的很好。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笔的高妙。
(屏显8:“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师:好,再看,第二个字“善”。
(屏显9:“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师:这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因为一个“善”字才引出了下一步的行为、举动,获得国民的拥护,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他能够接受人家的意见,才有了治国的方略,才有了国家的兴旺,才使得人家皆朝于齐,而且从这个“善”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王者的尊贵形象。
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很感谢大家能够在阅读文章时比较准确地抓住关键字眼。
[点评]“思”“善”二字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关键字,引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这两个字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这两个字的作用是这节课最闪亮的教学环节。
师: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屏显10:学习活动小结:简说巧编深思)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努力,谢谢大家,下课。
【总评】
整节课教学如行云流水,学生如沐春风;余老师点拨引导儒雅从容,听课教师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受益匪浅。这节课可以引发我们反思如下问题。
一、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节课用时50分钟,其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约16分钟,学生发言约18分钟。教学过程中,余老师让学生从容读书、从容思考、充分交流、顺畅发言,不催促、不打断,面带微笑,适时鼓励……这些都使我们的不断提醒学生快速读书、勿勿交流、让自主合作流于形式的课堂相形见绌。
二、怎样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时间上看,余老师讲了约16分钟,用时不少,话语不少,但却未有丝毫啰嗦和喧宾夺主之感。课改后,课堂上教师讲不讲、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余老师的“讲”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三、怎样让课堂绽放精彩
语文课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精彩在于课的内涵。余老师以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新颖、有实效。其间除适时的知识拓展、学法引导外,余老师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思”“善”等关键词语的探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这节课涂抹上最亮丽的色彩。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精彩,最根本的应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角度与深度。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余老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解读给我们作出了示范。
作者:余映潮加入日期:1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