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分析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2、感受烛之武精彩的说辞,学习说话艺术
3、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4、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注:一、二点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烛之武以“言”退秦师,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说话艺术和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良言一句三冬暖”,这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外交场合,语言就更重要了。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老头凭借短短数语,智退数万虎狼之师,救国于危难中。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二、朗读课文,简述故事内容
简述要求: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细读课文,学习说话艺术
1、看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以什么方式让秦军撤退的?
2、仔细读读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一段,小组讨论,归纳烛之武是从哪些方面入手说服秦君的。
(1)亡郑陪邻(越国以鄙远、邻厚君薄)
(2)舍郑有益(共其乏困)
(3)晋不可信(尝为晋君赐,朝济而夕设版)——简介重耳过郑和晋国背盟
(4)晋将阙秦(欲肆其西封)
3、根据烛之武说的内容,结合背景,想想他为何能让秦君退师?(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说辞方面(层层深入):
(1)开篇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提出亡郑无益于秦,吸引秦君听完他的说辞。
(2)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分析秦“舍郑”、“亡郑”的利弊,动摇秦君。
(3)结合历史与未来,充分利用秦晋矛盾挑拨离间,以历史唤起秦君之痛,以未来发展趋势警醒秦君要提防晋国。
环境:
(1)秦晋貌合神离(发兵理由——简介城濮之战、分开驻军)
(2)各国皆以利益为决策标准,只要能说明亡郑不利于秦即可
(注:在实际教学中,二、三点融合在一起讲)
4、课文中还有两处说辞,一是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二是晋伯说服子犯不攻击秦国,想想这和烛之武说服秦君有何异同?
同:都主要是从利益角度来说的,打动了对方
异:一委婉,一直言(原因:说话对象不同)
5、小组讨论,如果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
(1)态度要好,首先不能让对方反感。
(2)善于根据说服对象和说话环境采用合适的语气。
(3)劝说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了解对方的心理,找到突破点。
(4)巧用对比手法,陈述利弊,让对方舍弃原来的想法,接受你的更有利的观点。
(5)学生自主归纳的其他内容
6、应用
(1)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思考:赵云为何没能说服刘备?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方面来说服刘备?
(2)老师现在有个很麻烦的问题,有的同学老是认为学习是老师“要我学”,试从教师的角度写一段劝说辞,让学生明白学习应是“我要学”。
(明确可从哪些角度入手)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1、人物(烛之武、晋侯、郑伯、秦伯、佚之狐)形象分析(主要由学生完成)
2、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跌宕起伏,感受经典的魅力
3、分析文章特色,学习写作技巧(课堂集体口头作文)
(1)伏笔与照应
(2)记事有点波澜
(3)详略
(4)人物塑造
2、《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能通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概括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思路导入新课——常识背景——诵读感知——赏析课文——人物形象——写作特色——延伸探究——小结作业
主要
教学
方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资源CAI课件、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一)导入本单元文言文的学习:(略)
(二)文言文该学些什么?
(三)学习文言文要掌握哪几类知识?
结合多媒体展示强调要掌握的几类文言知识: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四)、导入新课题:
1、导入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2、板书新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3、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课文的标题?(一)听教师导入语言,引发学习文言文单元的兴趣。
(二)学生讨论回答:
文言文应该学习下列内容: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常见的虚词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和文学常识。
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三)学生讨论,回答学习文言文要掌握的几类知识。
(四)讨论解释新课题;
学生代表作答: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
朗读多媒体展示的资料: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1、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课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解题,重视学习本文的中心事件。3、通过讨论,了解文言文应该学习的内容。
4、明确学习文言文应该掌握的几类知识。
5在讨论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简介文学常识1、课文选自古代哪本历史著作?
2、这本著作主要记载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价值?
结合多媒体的展示归纳讲解: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我国古代史书有哪几种体例?
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资料,请一位学生朗读资料。生回答1:《左传》
生分组讨论回答2: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学生讨论回答3(不完整)
学生代表朗读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资料: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识记与《左传》相关的文学常识。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朗读既了解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
三、初步感知课文1、放录音带
2、正音:(多媒体显示资料)
秦军氾(fán)南夫(fÚ)晋,何厌之有无能为(wéi)也已失其所与,不知(zhì)共(gōng)其乏困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若不阙(quē)秦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使杞(qǐ)子、逢(páng)孙戍(shù)之
3、《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1、听录音朗诵带,轻声跟读。
2、快速朗读多媒体显示的内容,一个词句连读两遍。
3、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4、思考讨论回答: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1、通过轻声跟读、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2、通过讨论了解课文大概的故事情节,为赏析文章作真准备。
四、简介历史背景1、利用多媒体显示秦晋围郑形势图
2、你能够结合地图说说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形势吗?
教师补充讲解:《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3、你知道“秦立晋君”的历史事件吗?
(利用多媒体显示资料,点名一位学生朗读)
4、你知道“惠公背约”的历史事件吗?结合多媒体显示的资料讲解: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裂痕。
5、你知道“重耳过郑”的历史故事吗?
结合多媒体显示的资料讲解: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6、你知道“郑楚结盟”历史故事吗?
利用多媒体显示“郑楚结盟”的相关资料。
请一位学生来朗读显示的资料。
补充讲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1、分组讨论秦晋围郑形势
2、学生代表回答: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3、学生讨论问题3,回答不完整。
学生代表朗读多媒体显示的资料:公元前651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4、学生分组讨论回答4(不完整)
5、学生分组讨论回答5(不完整)
6、学生分组讨论回答6(不完整)
学生代表朗读多媒体显示的资料: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1、让学生分组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2、指导学生讨论理解秦晋围郑形势。3、通过讨论“秦立晋君”、“惠公背约”、“重耳过郑”、“郑楚结盟”等历史事件,或者朗读多媒体显示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五、诵读感知课文1、再放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课文。
2、教师点拨要注意的字音、停顿。
3、教师再点拨字音、停顿。
4、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1、学生同步轻声跟读,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4、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指导学生重视各段的字音、停顿,通过诵读进一步感知文意。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教师小结这节课所学知识。
2、布置作业:
a.、反复朗读课文。
b.、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学生课外作业:
a.、反复朗读课文。
b.、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学生查阅工具书、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的能力。
第
二
课
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什么体例的史书?
补充明确:这本编年体史书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2、你能讲讲“重耳过郑”的历史故事?学生回答1:编年体史书。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2: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退师,晋军也无奈退军,使郑国免去了一场战祸复习回顾文学常识,理解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二、整体感知1、本文的故事情节如何?你们能够概述出来吗?(师引导大家概述)
明确: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佚之狐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2、本文各段的大意是什么?你们能够归纳出来吗?
(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引导大家筛选归纳)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1。
2、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2,每组选代表发言: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1、训练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概括文章段意的能力。
三、赏析课文(一)赏析第1段
(1)教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
(2)留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多媒体显示)
贰:从属二主。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4)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本段:
问1:当时的历史形势如何?
问2:晋秦为什么要围攻郑国?分析两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又进一步说明什么?
问3:介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有什么作用?
(5)教师引导学生用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二)赏析第2段
1、教师设问点拨,引导女生接龙分析本段。
①从“佚之狐言于”至“师必退”这几句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佚之狐和郑伯的什么特点?
②烛之武推辞的话“臣之壮……也已”又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③分析“公曰”至“许之”这几句,说说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答应这件事的?这里又体现了烛之武的什么特点?
2、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归纳明确:“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应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4、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一)赏析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学生质疑问难。
3、学生齐读本段知识点。
4、学生分析理解第1段。
生答1:“晋候、秦伯围郑”,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生答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进一步说明: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生答3:阐述两军分兵分地驻扎,暗示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埋下伏笔。
5、学生用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二)赏析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全班分组讨论梳理文意。
2、女生接龙分析本段。
3、女生答①: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4、女生答②: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5、生答③: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6、学生质疑问难。
7、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8、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1、教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学生后面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2、留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面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分析理解第2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归纳第2段的知识点。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课堂小结(略)
2、作业:
a.熟读并背诵课文b.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作业:
a.熟读并背诵课文
b.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诵读文章,加深理解文意。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点名抽查背诵一二段。
2、分别说说第一二段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1、学生代表背诵一二段。
2、学生说说第一二段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背诵理解课文,掌握一二段知识点。
二、赏析课文(一)赏析第3段
1、点名一位学生范读本段。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仔细梳理本段。
3、教师设问点拨学生接龙串析本段:
①“夜…秦伯”暗示当时的形势如何?表现烛之武什么特点?
②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军的?
结合多媒体显示的资料作归纳讲解: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这几句表现秦伯的什么特点?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点拨学生解决问题。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本段的词类活用有哪些?
本段的通假字有哪几个?
本段的古今异义词如何解释?
本段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6、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烛之武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二)赏析第4段
1、指导齐读本段。
2、教师点拨男生接龙串析本段:
如何理解晋文公说的“不仁”、“不知”、“不武”的含义?
明确:晋文公以这三个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指导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一)赏析第3段
1、一位学生范读本段。
2、学生借助注释分组讨论梳理本段。
3、生接龙串析本段:
学生讨论回答①:形势危急,烛之武不畏危险。
学生讨论回答②(不完整)
学生讨论回答③:
秦伯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学生分组讨论,质疑问难,解决问题。
5、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理解掌握本段知识点:
词类活用: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通假字有: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古今异义词: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义:缺乏的东西;今义:精神不好。
特殊句式: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6、学生结合烛之武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二)赏析第4段
1、女生齐读本段,全班分组讨论梳理文意。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讨论晋文公说的“不仁”、“不知”、“不武”的含义。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义:那个人;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4、学生即兴背诵本段。1、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之武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要让学生细细品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2、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质疑问难,点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掌握3、4段的知识点。4、引导学生即兴背诵3、4段,促进理解课文。
三、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归纳: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2)勇于自责。(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烛之武、郑伯、秦伯、晋文公、佚之狐不同的性格特点。
指导讨论,合作探究,理解每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四、写作特色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并归纳:(1)伏笔与照应。
(2)波澜不惊。
(3)详略得当。学生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并归纳: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不惊。
(3)详略得当。1、在讨论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2、合作探究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五、讨论探究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2、郑伯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
3、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4、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1、2: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讨论回答3: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嫉妒、红眼病。]
讨论回答4:与诸葛亮一样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学生结合板书复述课文。[板书附后]
秦晋围郑
烛
之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武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退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临危受命
秦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智退秦师
师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晋师撤离提高学生复述概括课文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课外作业: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完成“创新设计”中相关的习题。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完成“创新设计”中相关的习题。通过背诵及其他练习巩固知识。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1、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在诵读赏析时重视各段知识点的归纳。
2、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课堂双边活动气氛活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4、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解难,着重培养自学能力。
5、引导学生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6、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
7、教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学生后面的接龙串讲2、3、4段做示范。
8、注重讨论、诵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可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小竞赛活动。
2、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自觉地积累一些古汉语知识。
3、在教学中,恰当穿插一些小故事,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概括能力和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2、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3、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2、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导读法、朗读教学法、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的记叙文,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历史长河里,史传散文是颗非常璀璨的明珠,初中我们学习过《曹刿论战》,还记得选自哪部史书吗?(《左传》),关于《左传》还记得多少知识呢?(请同学们回顾),同学们,“传”是什么意思?是“注解、注释”,《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都是为了解释《春秋》而作,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还是先秦优秀的散文著作,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树立典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选自《左传》的文章,大家来看标题。
2、标题释义
“烛之武退秦师”中“师”的意思是什么?“军队”,意思是“烛之武试秦军退兵”。假如只是一份报纸的标题,同学们脑海中会想到哪些问题?
预设:(1)为什么要退兵
(2)怎么退
(3)谁是烛之武
(4)结局怎样
大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课前已经布置预习了,通过课文来了解这整体的事件,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语感。
3、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三句话交代。
秦晋围郑,郑伯让烛之武劝退,烛之武做到了吗?烛之武智退秦师,化解战火。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遍课文。
(2)、秦晋为什么要围郑?从文中找一个句子回答。
“以其无礼于晋”这其中将了一个什么故事?什么叫“且贰于楚也”?
重耳(晋文公)逃亡的过程中,郑国国君没有礼遇他。在城濮之战的时候,郑国先想出兵帮助楚国,后有想归附晋国,这叫“贰于楚也”。
(3)、郑国得罪了晋国,那秦国为什么也要出兵呢?从文中找到依据。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暇,朝济而夕设版焉”
①秦晋之好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春秋无义战
4、段落掌握和释义
(1)第一段
①请大家齐读第一段,短短25个字,交代了什么内容。
②两国分兵驻扎,有何用意?
③重点词语:“军”作动词“驻军”,虚词“于”当“对”之意。
(2)第二段
①重点词语和句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是什么句式?
“子”为尊称
“辞”为“推辞”
②请同学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
③为什么先写烛之武推辞,而不是一开始就“许之”,这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补充)《东周列国志》介绍烛之武
A、到70岁才被举荐,心理没有抱怨,这样更显人物真实。
B、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放下心中抱怨,体现烛之武身上深明大义的美德。
(3)第三段
①请同学朗读,本段重点写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②重点词语和句式:“夜”名词作状语、“亡”使动用法、“敢”为谦词
③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国,秦国为什么能够接受他的建议,他用了哪些事实和事例使得秦心悦诚服地退军了。
“邻之厚,君之薄也”
从地理角度
“舍郑益秦”
从历史角度晋而无信
从逻辑角度晋贪而无厌
④烛之武从三个角度、四个层面来说服秦伯,秦国所以接受,除了思路之外,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技巧?
(4)第四段
为什么要交代这段内容,对故事发展有什么作用?
5、文章特点
这篇文章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波澜、详略得当、精炼)
6、探究思考
(1)由本文及《曹刿论战》的写作特点看《左传》的叙事艺术。
(2)以今天的理念来审视“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你从中得到的哪些启示?
7、课后作业
(1)归纳整理文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和文言句式。
(2)拓展阅读《重耳之亡》和《殽之战》
【板书设计】
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夜缒而出秦军乃还
智说秦军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本教案配套课件下载地址:
http://ftp.ruiwen.com/html_doc/121401.htm
谢离陌
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作者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教学目的
1、掌握《左传》的体例和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3、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情形,不知大家还记得否?
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战?”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但见对面那些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一片慌乱。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武将见此,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请问这个军官是谁?
张飞!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对,就是张飞。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喝退百万雄师,倒也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运的。
二、知识复习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同为孔子编著的《春秋》作诠释、解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三、背景介绍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复述全文,从而理清文章思路。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①秦晋围郑千钧一发(开端)
②郑伯求贤临危受命(发展)
③夜访秦伯说退秦军(高潮)
④晋候权衡率师离郑(结局)
2、人物形象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字,研讨问题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伯:直截了当烛之武:迂回曲折
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
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5、烛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师的?
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大功告成。
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
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理由很简单:为了一个“利”字。既然秦国是为“利”而来,那么,烛之武便迎合其心理,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力劝秦国退兵,点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国国君。
第一,“亡郑”于秦无利可图。“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国不可“亡郑以陪邻”。
第二,“舍郑”于秦可得实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攻打,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议。郑国在秦国的东方,以此可作为“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粮不足,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给予供给,让秦有利可图,得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晋君不可信。20年前,晋公子夷吾流亡时期,秦穆公接夷吾入秦,然后帮助他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所以说,“君尝为晋君赐矣”。当时,夷吾曾把晋的焦、瑕二邑许给秦国,作为酬谢。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修建工事,与秦国对抗。晋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与之共事,决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第四,损秦利晋不可为。晋君欲壑难填,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边开拓,“若不阙秦”到那里取利呢?从而提醒秦君不要做“损秦以利晋”的蠢事。
春秋无义战。烛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
六、阅读拓展
侃侃烛之武(李玉山)
烛之武绝对是个人物,可以说是个英雄,短短几句话就消弭了一场事关郑国存亡的战争。真真的了不起!
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的这些文字外,似乎再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让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还是小说里的描写更具体鲜活清晰,蔡元放《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来看,此言不虚。让人心底生疑的是,这样的人物为何“老不见用”,年过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教师教学用书》称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这让人实在不敢苟同。佚之狐了解烛之武是不假,但为什么不尽早在其“壮也”时向郑伯举荐?以我小人之心度之,恐怕还是担心一旦烛之武灿烂了发光了,自己就要黯淡了。嫉妒,红眼病,恐怕从大禹哪会儿就从兔子传到了人身上。
其实,“说”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郑国太宰叔詹颇有知人之明,他举荐“佚之狐”绝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佚之狐也未必不能说退秦师;只是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性太重了。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动秦穆公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可落个“伯乐”的美名。好一条精明的狐狸!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背后的牢骚与怨气了。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人生虚掷,那份悲哀,那份感伤,与老杜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嘘叹是何等的神之契合!
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读这段文字,我总会想到那个夷门抱关者——魏国的隐士侯赢。只是侯赢比他更幸运些而已,在“和平年代”就能受到魏公子的礼遇。但他们的那种“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胸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一个青年,默默注视着厩里的骏马,心好像骑在了马背上,翱翔于天地间;一个壮夫,沉沉面对草地觅草咀嚼的良驹,心里一定在问,马呀,你何时才能尽情飞驰一展雄姿;一个老者,目光深邃,圈里的老马也垂缨默嘶。我们还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我又常常慨叹,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郑伯做了四十多年的国君,基本上也算个比较清醒的君主(当然,未能尽早让烛之武们“人尽其才”让郑国“野无遗贤”,他是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的)。所以,有时我又免不了天真地发问,烛之武,你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侯赢们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同时,我愿穿过时空的隧道,不自量力地对他们说:还是学学稍晚一些的孔子吧,尽管孔子早已明白“道之不行”,但他仍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态度去诠释人生,因为占据他肺腑的更多的还是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七、练习作业
烛之武真的是个人才。他怀才不遇,却能在临危之时申明大义;垂暮之年,却老当益壮,只身前往敌营,勇敢至极;手无缚鸡之力,却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军,智慧过人。可谓集“义”“勇”“智”于一身。
请以《好个烛之武》为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烛之武的赞颂。
5、不战而屈人之兵——《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景慧颖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重点
1.古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文言句式。
2.概括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把握本文的写作技巧、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常见实词、虚词用法的归纳总结。
2.特殊文言句式的理解掌握: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判断句。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重点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讲授第一、二自然段
3.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孙子兵法•谋攻篇》曾言:“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说百战百胜,并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而不必开战就能降服敌人,使敌人屈服,这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然而,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就有一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义士、勇士、智士,他就是烛之武,他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消弭了一场战争。因此,如果说《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战争经验的理论性阐释,那么《左传》就可以被视为记录具体战例的军事教科书。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左传》中的著名篇章《烛之武退秦师》。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时候,我们学习过的那篇文章选自《左传》。
明确:《曹刿论战》
追问:那么这篇文章的那些情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试着回答。(众说纷纭,各抒己见)
明确(老师印象最深之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那么《左传》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呢?(请同学回答,老师进行补充)
明确:《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被称为《左氏春秋》,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请回答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置生死度外,只身前往秦国,以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军,并且与秦军形成了联盟,最终使郑国解除了被吞并的厄运。
2.对重点字词进行正音
氾(fan)南佚(yi)之狐夜缒(zhui)而出若不阙(que)秦
逢(pang)孙夫晋(fu),何厌之有微夫(fu)人之力不及此
3.通假字
“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通“缺”,削减)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4.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意:“把……当做”,今意:认为。
“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共其乏困。“乏困”,古意:缺少的东西,今意:精神不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亦去之。“去”,古意:离开,今意:往。
三、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分析
1.回答问题:秦、晋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
明确: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追问:关于这一段话的历史故事,有哪位同学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无理于晋——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贰于楚——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2.回答问题:那么晋军与秦军分别驻扎在什么地方?
明确: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请看当时春秋时期形势图),可见当时郑国的政治局势非常危机。这明显是一个特殊的文言句式,即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而且也存在了一个此类活用的现象,即“军”字,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驻军”。
3.分析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回答问题:佚之狐、烛之武、郑伯的形象分别如何?
明确:佚之狐,有人认为他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在国难当头之际,他向国君举荐了烛之武,并言:“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这句话怎么翻译?请同学回答,即“郑国危机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师一定会撤退的。”大家注意了,一个“必”字,能够得知他对烛之武的才能是非常洞悉的,那么这么有才的烛之武为什么到了年老,才被重用呢?难道佚之狐真的是伯乐吗?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明确:郑伯,有人认为他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善于自省的明君。从他的“我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句话找个同学来翻译一下,“我不能早些使用你,现在情况危机而求你,这件事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这)对你来说也是不利的。”需要提醒一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一个判断句,其中“是”不是系词,而是一个代词,代指这件事。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请大家注意。再请同学们,仔细想想,“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是否含有威胁的意味呢?回想当年慢待晋文公重耳,可知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只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明确:面对着郑伯的“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句含有威胁意味的话语,烛之武大可说“自古易君不易民”的道理。然而我们注意到烛之武虽然发泄了不满,表达了牢骚,即“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怎么翻译?请同学回答,“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那么,烛之武最后又是如何抉择的呢?对,“许之”。他答应了国君出使秦国的请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烛之武怎样的品格?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不计个人利害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著名的诗句来刻画他的品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清朝林则徐的《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告别家中人时口头吟诵的。)
据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只是担任“圉(yǔ)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一个人才长期被淹没,国家危急了才想起我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你说烛之武会没有怨言吗?“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年老而被见用,既然他这么有才能,为什么不像毛遂、冯谖、张仪那样自荐呢?这就体现了春秋士人的孤傲、耿介的品格。他们会静静地、耐心地等待机会的垂涎,这正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诗句来形容烛之武的此种精神,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2.预习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试着归纳总结课文中出现的特殊文言句式: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前置句。
第二课时
本课重点
1.特殊文言句式归纳总结
2.重点讲解第三、四自然段
3.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一、导入
1.提问学生背诵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2.对上节课所讲授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
二、特殊文言句式归纳总结
1.省略句
晋军函陵省略介词——于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烛之武
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
夜缒而出。省略宾语——烛之武
敢以烦执事。省略宾语——这件事情
许君焦、瑕。省略主语——晋惠公
2.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3.状语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三、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当时郑国被晋国、秦国围困,郑国危在旦夕。就在这样危急的时刻,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因此烛之武被推到了拯救国家的风口浪尖上,身负使命的烛之武是如何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君,化解国家危机的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同时也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1.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段,做整体的感知。
2.“夜缒而出”,其中的“缒”字如何解释,同时这句话又含蕴着什么?
明确:“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同时也暗示了当时晋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战事十分地紧张。另外,也从侧面写出了烛之武为了国家做出的英勇表现。
3.综合而言,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军退兵的?
明确:
(1)从地理角度上看,越国鄙远,只能是亡郑陪邻。
课文言:“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过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几句话应该如何翻译?请同学们回答,即“如果使郑国灭亡而对您有好处,怎敢那这件事来麻烦您。越国别的国家来把远方的土地当作边邑,您也知道这样很难。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我们知道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国不可“亡郑以陪邻”。
这里有几个知识点需要同学们加以特别的关注:“亡”,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灭亡”。“鄙”,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作为边疆,把……作为边境”,“陪”,通“倍”,“增加”的意思,这在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解了。
从逻辑角度上看,舍郑为主,供行李往来乏困。
从历史角度上看,晋不可信,背信弃义只为己。
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第三课时
本课重点
1.课文背诵状况的检验
2.总结归纳《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点
3.重要虚词的总结归纳
4.分角色表演
重要虚词总结归纳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6、《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分析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2、感受烛之武精彩的说辞,学习说话艺术
3、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4、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注:一、二点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烛之武以“言”退秦师,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说话艺术和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良言一句三冬暖”,这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外交场合,语言就更重要了。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老头凭借短短数语,智退数万虎狼之师,救国于危难中。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二、朗读课文,简述故事内容
简述要求: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细读课文,学习说话艺术
1、看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以什么方式让秦军撤退的?
2、仔细读读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一段,小组讨论,归纳烛之武是从哪些方面入手说服秦君的。
(1)亡郑陪邻(越国以鄙远、邻厚君薄)
(2)舍郑有益(共其乏困)
(3)晋不可信(尝为晋君赐,朝济而夕设版)——简介重耳过郑和晋国背盟
(4)晋将阙秦(欲肆其西封)
3、根据烛之武说的内容,结合背景,想想他为何能让秦君退师?(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说辞方面(层层深入):
(1)开篇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提出亡郑无益于秦,吸引秦君听完他的说辞。
(2)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分析秦“舍郑”、“亡郑”的利弊,动摇秦君。
(3)结合历史与未来,充分利用秦晋矛盾挑拨离间,以历史唤起秦君之痛,以未来发展趋势警醒秦君要提防晋国。
环境:
(1)秦晋貌合神离(发兵理由——简介城濮之战、分开驻军)
(2)各国皆以利益为决策标准,只要能说明亡郑不利于秦即可
(注:在实际教学中,二、三点融合在一起讲)
4、课文中还有两处说辞,一是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二是晋伯说服子犯不攻击秦国,想想这和烛之武说服秦君有何异同?
同:都主要是从利益角度来说的,打动了对方
异:一委婉,一直言(原因:说话对象不同)
5、小组讨论,如果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
(1)态度要好,首先不能让对方反感。
(2)善于根据说服对象和说话环境采用合适的语气。
(3)劝说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了解对方的心理,找到突破点。
(4)巧用对比手法,陈述利弊,让对方舍弃原来的想法,接受你的更有利的观点。
(5)学生自主归纳的其他内容
6、应用
(1)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思考:赵云为何没能说服刘备?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方面来说服刘备?
(2)老师现在有个很麻烦的问题,有的同学老是认为学习是老师“要我学”,试从教师的角度写一段劝说辞,让学生明白学习应是“我要学”。
(明确可从哪些角度入手)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1、人物(烛之武、晋侯、郑伯、秦伯、佚之狐)形象分析(主要由学生完成)
2、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跌宕起伏,感受经典的魅力
3、分析文章特色,学习写作技巧(课堂集体口头作文)
(1)伏笔与照应
(2)记事有点波澜
(3)详略
(4)人物塑造
7、《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2010-2011学年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编号姓名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
【解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1-3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力以赴,享受学习的乐趣。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1、背景材料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自主学习检测
(1)、背诵《曹刿论战》,并说说其内容和和写战争的突出特点。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qué)秦,将焉取之?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失其所与,不知
B夜缒而出,见秦伯使杞子、逢孙
C才美不外现秦伯说,与郑人盟
D无能为也已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若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夫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夫晋,何厌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吾谁与归
焉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E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5)、找出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A展示)
(1)词类活用(3个)
①夜缒而出②越国以鄙远③既东封郑
(2)特殊句式(3种)
①阙秦以利晋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以其无礼于晋
(6)、①本文主要人物是谁?
②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
以上两问可从题目进行分析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展示:
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合作探究(含自主学习时发现的疑难问题)
1、“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什么意思?(C展示)
2、导学第一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B展示)
①.且贰于楚也
②.晋军函陵
③.以其无礼于晋
(2)、翻译第一段:
(3)、请归纳本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C展示)
②.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B展示)
3、导学第二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B展示)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无能为也已
③、是寡人之过也
(2)、翻译第二段:
(3)、请归纳本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B展示)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A展示)
4、导学第三段
(1).重点句子翻译:(B展示)
①、敢以烦执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夫晋,何厌之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2)、请归纳第三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1、烛之武能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说秦的结果如何?(B展示)
2、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A展示)
【限时训练】
一、课内训练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晋军函陵2、且贰于楚也
3、辞曰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5、朝济而夕设版焉6、邻之厚,君之薄也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二)翻译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6.夫晋,何厌之有?
(三)熟读并力争背诵1-3段
二、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外内弃之弃:厌弃B、不亦诬乎诬:荒谬
C、焉用文乎文:文饰,动词D、以绵上为之田田:田地
2、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①禄亦弗及②、罪又甚焉③、盍亦求之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5、、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译文:———————————————
第二课时
编制:杨帆苏卫东审核:分管领导:使用时间:
【解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第4段文言实虚词“以”、“而”、“焉”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提升文言文翻译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宾语前置句的判断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积累文言实虚词,丰富自己;感悟分析人物性格,成长自己。
4、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分析人物性格,成长自己。
【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
1、复习
(1)检查背诵
(2)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以乱易整不武
3、重点句子翻译: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链接: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6)、吾其还也
链接: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时发现的疑难问题+学案上未解决的问题)
(一)、导学第四段
请归纳第四段大意,并思考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B展示)
(二)熟读文章,结合课文内容,试归纳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A展示)
(三)、熟读文章,结合课文背景与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的认识。(B展示)
2、课外迁移
佚之狐知道烛之武很有才能,为什么以前不推荐给郑君,而在国难当头才想起烛之武?(A展示)
(五)熟读文章,结合课文内容,试谈谈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A展示)
(六)、知识梳理
1.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2.通假字
①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
④秦伯说(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3.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4.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
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
⑨子亦有(何)不利焉省略句
5.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限时训练】
(一)课内训练
1、下列加点字音、形、义有误的一组是()
A.汜(fàn)南缒(Zhuì)越国以鄙远(当作边邑)
B.君之薄(bó)也共其乏困(gōng,供给)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C.朝济而夕设版焉(jì)秦伯说(yuè)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D.阙秦(jué)逢孙(páng)、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共其乏困
C.何厌之有? D.失其所与,不知
3、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作为)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B.且贰于楚(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C.晋军函陵(驻扎)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容易)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B.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家祭勿忘告乃我翁
C.因人之力而敝之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传”是我国对典籍的传统注释形式之一。
B.《左传》主要记载了从西周到战国末期的史实,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D.《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叙了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以雄辩的口才,说服秦国放弃攻郑,并且与郑国订立盟约的史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①喜,字之曰“鼎石”。惠帝②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③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
〔注〕:①太祖:明太祖朱元璋。②惠帝:朱元璋之孙,朱元璋死后即位,建文是其年号。③燕王:朱元璋第四子,推翻惠帝即位,即明成祖朱棣。④磔,古代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谳疑狱,立白狱:案件
B.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 部:部队,部下
C.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 缀:追击
D.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屯:驻扎
8.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铁铉“多智善战”和“忠君”特点的一组是 ()
A.①愤甚,百计进攻 ②铉督饷无乏
B.①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②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
C.①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②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
D.①又遣千人出城诈降②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李景隆率军北伐时,铁铉负责督运粮饷从无匮乏。李景隆兵败后,各守城部队都望风而溃,只有铁铉与参军高巍从临邑到济南同盛庸、宋参军等人一起誓死以守。
B.盛庸率军在东昌大败燕军,斩杀了燕军大将张玉,取得了抗击燕军以来的重大胜利,从此燕军南下不敢再取道山东。
C.由于铁铉机智灵敏善决疑狱,太祖朱元璋赐字“鼎石”,又封他为山东参政,足以看出朱元璋对他的器重。
D.朱棣攻济南时,筑堤挡水,引河水灌城。铁铉决定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但可惜计划失败,引发了燕军更加疯狂的攻势。
10.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
译文:
(2)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
译文:
(二)拓展练习(ABC展示)
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300字左右。
8、《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学习梳理、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学习利用注释、工具书自读课文,培养自读文言文的习惯。
3.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烛之武的形象,探讨他在外交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学习他的顾全大局、沉着机智的品质。
4.鉴赏本文叙事的简洁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好习惯,学习梳理文言文基础知识。
2.理解烛之武在外交斗争中的机智。
3.鉴赏本文叙事语言的简洁之美。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设想:
这是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第一篇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意识、习惯的培养,如查阅工具书、梳理基础知识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学习活动,辅以教师的点拨,通过他们的自学、研讨和教师的引导达成教学目标。
注意发掘课文的吸引力,如故事情节、人物智慧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乐意学习文言文,避免进行枯燥的字词句教学。
注重“读”的落实,保证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感受文言的魅力。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任务:
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2.通过自学、讨论,读懂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梳理、积累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张飞在长坂坡一声怒吼,不费一兵一卒吓退十万曹军,这是曹军忌惮张飞的威猛。比这还早八百多年的时候,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强敌的军营,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去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了弱小的国家。此人谓谁?他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烛之武。今天我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退”“师”各作何解释?
明确: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退却;师——军队
(二)关于《左传》和事件背景(出示ppt课件):
1.关于《左传》:学生简介——教师补充要点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他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也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传”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2.事件背景:
晋、秦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原因是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正如课文中写道:“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是直接原因或称导火线,根本原因还是晋秦两国为了争夺霸权,需要向外扩张。
在了解背景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句话所说的历史事件,并掌握“以”“其”“于”“贰”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生字词读音和句中停顿。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评议。
3.学生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读懂课文,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效果: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概括每段内容:
指名学生概括,评议,明确:
第一段:晋秦围郑,郑危在旦夕。(起因)
第二段:佚之狐荐武,武临危受命。(发展)
第三段:武见秦伯,退秦师。(高潮)
第四段:晋军撤离郑国。(结局)
3.齐读课文。
(五)课堂检测:梳理本文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文言实词】
⑴一词多义:
①许
。例:“许之。”“许君焦、瑕……”(《烛之武退秦师》)
。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②微
。例:人微言轻(成语)“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曹相国世家》)
。例:微言大义(成语)
。例:“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微斯人,吾谁与归?”(《岳》)
。例:见微知著(成语)
③鄙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越国以鄙远,公知其难也。”(《烛》)鄙:)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⑵词类活用:指出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①晋军函陵()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越国以鄙远()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⑦共其乏困()
⑧烛之武退秦师()
⑶通假字:指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⑤失其所与,不知。()
⑷古今异义: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写出古义和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亦去之。
【文言虚词】写出下列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以:
①敢以烦执事②以其无礼于晋
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⑵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
⑶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且焉置土石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⑦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句式特点
⑴夫晋,何厌之有?
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⑶是寡人之过也。
(六)作业:熟读课文,背诵第三、四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任务:
1.研读课文,理解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着重体会他在外交斗争中的智谋。
2.赏析本文叙事的简洁之美。
二、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指名背诵课文第三段。
(二)研读课文:
1.细致阅读第三段,思考、回答问题:
烛之武用那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点最关键?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研读烛之武的说辞,理解他讲的道理和事实,划分层次,概括要点,板书:
第一层:亡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第二层:存郑有利于秦。
第三层:晋缺乏诚信。
第四层:晋贪得无厌,秦首当其冲。(★)
2.思考、讨论:
晋秦历史上的关系一直不错,这次联合围郑又是建立在“争夺霸权,扩张领土”这个共同的利益基础上的。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退兵,瓦解他们的联盟呢?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结合全文,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交流看法;汇报思考、讨论所得;评议、明确:
烛之武善于审时度势,选择正确的突破口。晋秦围郑,烛之武选择秦为瓦解联盟的突破口,因为晋秦围郑的直接原因,与秦无关,秦被分化是是可能的。
烛之武善于晓秦以理,动秦以“利”。烛之武的说辞,反复说明的就是“利”,就是如何“有利”,如何“不利”,这样就抓住了秦参与围郑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打动他。
烛之武善于利用晋秦的矛盾。晋、秦历史上关系密切,但也有不和谐的地方——晋曾对秦言而无信。这次联合围郑,成功后利益如何分配,自然是双方都关心的问题,有前车之鉴,秦自然会产生动摇。烛之武的反间计成功了。
……
3.课本第15页的“单元提示”中说“文言叙事有一种简洁之美”,这篇课文是否体现了这一特点呢?答案是肯定的。请学习下列评析方法,自选例句进行评析。
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也。这句话表面上交代了晋秦联军围攻郑国的客观理由,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这两个理由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可谓言约义丰。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找到有关语句,分析体会。
交流学习心得。
[这样的句子还有]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夜缒而出,见秦伯。
秦伯说,与郑人盟。
子犯请击之。
……
(三)交流学习心得,阅读课后练习四吕祖谦的《东莱左传博议》一文。
(四)拓展学习:
1.烛之武退秦师从根本上解除了郑国的危难了么?写一篇短文阐述这个问题。
2.我们读过《唐雎不辱使命》《晏子使楚》等文章,请写一篇文章谈谈外交家的外交风采。
附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郑危在旦夕
武临危受命
善于选择突破口亡郑利晋不利于秦
存郑有利于秦
晓之以理,动之以“利”武智退秦师晋缺乏诚信
善于利用双方矛盾晋贪得无厌,秦首当其冲
晋撤离郑国
9、《烛之武退秦师》导学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课型:讲读课课时:3课时时间:2007.11.12
班级:姓名:
[导学目标]
1、了解关于《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品位其语言特点。
2、坚持“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知识。
3、导学本文,让同学们切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
[预习自测]
1、文学常识填空
(1)先秦历史散文对社会生活做了广泛而具体的叙述,写人记事生动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比较有名的是体的《左传》,体的《》和《》。
(2)《左传》又称,,相传是鲁国史官所做,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多年间各国的,,,和方面的事件。<<春秋三传>>指,,。
2、积累文言字词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秦军氾南(音义)佚之狐(音义)
夜缒而出(音义)共其乏困(音义)
阙秦以利晋(音义)杞子逢孙(音义)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矣②秦伯说③失其所与,不知。
(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
①晋军函陵()②既东封郑()③烛之武退秦师()
④越国以鄙远()⑤与郑人盟()⑥且贰于楚也()
3、“读读背背”课文
第二课时品读感知
[师生共同探究]
1、有节奏,注意停顿朗读课文,请学生讲述秦晋围郑的故事。
2、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是什么,说说烛之武是这样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组口译课文句段,分析课文层次,概括段意。(完成合作与探究7小题)
[课后自测]
1、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C、若不绝秦,将焉取之
D、因人之力而避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与郑人盟( )B、且贰于楚也( )C、是寡人之过也( )D、焉用亡郑以陪邻( )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4、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
②谋臣与爪牙之士(古义今义)
③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义今义)
5、“焉用亡郑以陪邻”注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怎么能因为要灭掉郑国而让邻国也伴随着一起灭亡?
②怎么能因为要灭掉郑国就要去增加邻国的土地?
③哪里用得着让邻国伴随晋国一起灭亡?
④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增加晋国的土地呢?
第三课时阅读与鉴赏
[思维拓展]
1、点题识义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文是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散文,郑国被秦晋两大国围困,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赴秦,利用矛盾,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王退兵,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2、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理清叙事条理。
①组织严密,前后照应。篇幅虽短,但,结构,时间交代,矛盾展示,收尾也。
2、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烛之武的牢骚,郑文公的自责,产生了波折和戏剧性,秦单方退兵,晋文公怒,秦晋关系紧张,晋文公以理平息了这场风波,如此,曲折有致,紧扣人的心弦,作品感染力。
3、善于辞令,说理透辟,本文中心是说退秦师,烛之武抓住扩张土地,趋利避害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层层紧逼,句句入理,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其语言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4、本文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安排文章结构条理的。
[导学后记]